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中廣新聞網 】

熟讀三國歷史的人都知道,關羽在(襄樊戰役)中失守荊州,被孫權殺害。
有大陸學者對這段歷史提出見解,指出關公之死其實根本就是諸葛孔明的「借刀殺人」之計。

襄樊之戰持續長達半年,蜀漢方面竟沒有採取任何對策,甚至到關羽全軍覆沒時,
蜀軍援兵也還是遲遲不到。對此上海大學歷史系教授(朱子彥),
針對當年國學大師章太炎提出「孔明假孫權之手除掉關羽」的論點進行深入分析,
並且獲得肯定的結論。

朱子彥教授認為,只要諸葛亮負起“軍師”職責,提醒劉備關羽險境,
關公不可能最後兵敗落入孫權之手。
而諸葛亮之所以要除掉關羽 ,主要還在於「孔明志在天下,關羽是他奪取權力的最大障礙」,
另一方面關羽驕橫跋扈,原本就瞧不起孔明等士大夫,赤壁之戰後對他更是嫉妒,
這也讓孔明視關羽如在背芒刺,不得不設法除之而後快。

此番見解似乎也是合理,不過歷史終究是歷史,無法判定當代時候當事人的心理中到底是想什麼...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諸葛亮害死關公?大陸學者有此新解

除非我們能夠回到過去,眼見為憑...要不然,現代人做再多的揣測都是枉然~~
 
GOD'S IN HIS HEAVEN. ALL'S RIGHT WITH THE WORLD.

神在天上,世上一切盡皆虛無。

所有本人分享的東西,死檔者絕不補檔,因為我自己的硬碟已經爆了,沒檔......真希望有哪個好心人士可以重發我以前發過的東西啊...(遠目)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諸葛亮害死關公?大陸學者有此新解

朱子彥教授認為,只要諸葛亮負起“軍師”職責,提醒劉備關羽險境,
關公不可能最後兵敗落入孫權之手。
而諸葛亮之所以要除掉關羽 ,主要還在於「孔明志在天下,關羽是他奪取權力的最大障礙」
另一方面關羽驕橫跋扈,原本就瞧不起孔明等士大夫,赤壁之戰後對他更是嫉妒,
這也讓孔明視關羽如在背芒刺,不得不設法除之而後快。


負起軍師職責提醒? 諸葛亮提醒過了呀 只是孫權要聯姻時關羽那句:虎女安能嫁犬子乎!惹惱孫權 

這有可能只是演義杜撰 不過也能從這方面知道其中原由

這只能算關羽被自己的驕傲害死 如果說志在天下這樣的話 

那位教授乾脆研究看看劉備之死跟孔明有沒有關係 這樣我覺得還有點意義些

這種理論不斷推陳出新 不能說他荒繆 只能說他的出發點站不住腳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諸葛亮害死關公?大陸學者有此新解



諸葛亮提醒過了呀 只是孫權要聯姻時關羽那句:虎女安能嫁犬子乎!惹惱孫權 

這有可能只是演義杜撰 不過也能從這方面知道其中原由



不是演義杜撰。三國志卷三十六蜀書關張馬黃趙傳:

二十四年,先主爲漢中王,拜羽爲前將軍,假節鉞。是歲,羽率衆攻曹仁於樊。曹公遣干禁助仁。秋,大霖雨,漢水泛溢,禁所督七軍皆沒。禁降羽,羽又斬將軍龐德。梁、郟、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號,爲之支黨,羽威震華夏。曹公議徙許都以避其銳,司馬宣王、蔣濟以爲關羽得志,孫權必不願也。可遣人勸權躡其後,許割江南以封權,則樊圍自解。曹公從之。先是權遣使爲子索羽女,羽罵辱其使,不許婚,權大怒。又南郡太守糜芳在江陵,將軍傅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輕自己。羽之出軍,芳、仁供給軍資,不悉相救,羽言“還當治之”,芳、仁咸懷懼不安。於是權陰誘芳、仁,芳、仁使人迎權。而曹公遣徐晃救曹仁,羽不能克,引軍退還。權已據江陵,盡虜羽士衆妻子,羽軍遂散。權遣將逆擊羽,斬羽及子平於臨沮。

可見得不是演義這樣講,正史也是這樣講。
 
[font=新細明體][size=3][color=yellow]「鄧大人!督船上的帥旗被打掉啦!」[/color][/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3][color=yellow]「我們把帥旗掛起來!命令經遠、濟遠向我靠攏!」[/color][/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3][color=yellow]「經遠被包圍了!」[/color][/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3][color=yellow]「濟遠呢?」[/color][/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3][color=yellow]「濟遠逃跑了!」[/color][/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3][color=yellow]「敗類!」[/color][/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3][color=yellow]「鄧大人!經遠衝出了包圍圈!」[/color][/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3][color=yellow]「好!」[/color][/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3][color=yellow]「經遠爆炸!正在下沈!」[/color][/size][/font] [size=3][color=yellow][font=新細明體]「[/font][font=Times New Roman]…………………[/font][font=新細明體]」[/font][/color][/size]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諸葛亮害死關公?大陸學者有此新解

[QUOTE=Quattro]不是演義杜撰。三國志卷三十六蜀書關張馬黃趙傳:

二十四年,先主爲漢中王,拜羽爲前將軍,假節鉞。是歲,羽率衆攻曹仁於樊。曹公遣干禁助仁。秋,大霖雨,漢水泛溢,禁所督七軍皆沒。禁降羽,羽又斬將軍龐德。梁、郟、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號,爲之支黨,羽威震華夏。曹公議徙許都以避其銳,司馬宣王、蔣濟以爲關羽得志,孫權必不願也。可遣人勸權躡其後,許割江南以封權,則樊圍自解。曹公從之。先是權遣使爲子索羽女,羽罵辱其使,不許婚,權大怒。又南郡太守糜芳在江陵,將軍傅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輕自己。羽之出軍,芳、仁供給軍資,不悉相救,羽言“還當治之”,芳、仁咸懷懼不安。於是權陰誘芳、仁,...『刪除過多引言』[/QUOTE]

既然正史都這麼說了..不過我也覺得他很站不住腳..因為孔明是有提醒他阿?..

況且他後來不是意氣用事嗎?..所以我的想法跟冰雁相同..研究這個..

到不如去研究劉備跟孔明...劉備派兵的時候..(孔明還不打算勸他勒..雖然有小勸一下)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鍋】諸葛亮害死關公?大陸學者有此新解【詳文】

之前遊戲MAN轉貼過的

似乎有很多人覺得判斷過於草率

因為該文並非全文,只是前面一小段

我找到詳細的全文PO在這裡

如有違規還請版大移除此文

-------------------------------------------------------------------------------

中新網2月3日電 北京科技報報道
  最近﹐上海大學歷史系教授朱子彥在專業期刊《史學集刊》上撰文指出﹐關羽之敗﹐敗在吳魏聯盟絞殺﹐但真正把關羽送上斷頭臺的卻可能是自家人諸葛亮。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發動襄樊戰役﹐雖然水淹七軍﹐威鎮華夏﹐但最終卻導致荊州失守﹐自身也為孫權所殺。但令人感到困惑的是﹐整個襄樊之戰﹐首尾長達半年之久﹐從開始的吳魏使者往來不絕﹐到後來的曹操不斷調遣于禁?龐德?徐晃等率兵增援樊城。如此規模巨大的軍事行動﹐蜀漢方面竟沒有採取任何對策。最後當關羽全軍覆沒之際﹐蜀軍援兵也還是遲遲不至﹐這引起了後人的紛紛猜疑。


  襄樊之戰﹐前後半年之久﹐蜀漢為何不派一兵一卒﹖對此﹐學者多有議論。早年﹐國學大師章太炎曾提出獨特見解﹐他認為﹐關羽鎮守荊州﹐手握重兵﹐驕狂不可一世﹐不但易代(劉備死後)之後將難以對付﹐即使劉備健在之時﹐諸葛亮也很難越過關羽這道屏障而攝取更大的權力。故諸葛亮寧可丟失荊州﹐也要假吳人之手除掉關羽。章太炎的這個觀點很是大膽﹐但僅僅只是猜測。而朱子彥教授在他的文章中則對此觀點進行了深入的論述。


  劉備、關羽“自小結契”﹐劉備絕不會“疏慢”到只作壁上觀。
  朱子彥在文中指出﹐當時諸葛亮雖不能執掌軍政大權﹐但他明知關羽攻取襄樊條件並不成熟﹐且完全違背了《隆中對》提出的待“天下有變”﹐兩路北伐曹魏的戰略決策。然《三國志》正文及斐注中均未見諸葛勸諫的記載。


  退一步而言﹐即使劉備寵信?縱容關羽﹐不把《隆中對》放在心上﹐但襄樊戰役打響後﹐劉備?諸葛亮不可能不全力關注戰役進展的一舉一動。盡管川?鄂之間山路阻隔﹐交通不便﹐信息傳播不甚暢通﹐但整個襄樊戰役從建安二十四年7月開始﹐至12月結束﹐首尾長達半年之久﹐蜀漢作為一個完整的新興政權﹐不可能沒有任何信息傳播渠道。關羽攻襄樊﹐守荊州兵力不足﹐加之此時孫劉聯盟已呈破裂之勢﹐孫吳隨時可用奇兵偷襲荊州﹐諸葛亮深諳兵法﹐難道他會掉以輕心﹖眾所周知﹐諸葛一生唯謹慎﹐從不弄險﹐他為何不提醒“疏慢”的劉備﹖


  朱子彥認為﹐只要諸葛亮負起自己作為“軍師”的職責﹐隨時將荊州的“險情”提醒劉備﹐與關羽“自小結契”?情同手足的劉備絕不會“疏慢”到只作壁上觀 ﹐對兵敗臨沮(關羽被擒殺之地)的關羽不以一卒相救。所以真正把關羽送上斷頭臺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家人諸葛亮。那麼諸葛亮為什麼要除掉關羽呢﹖這還要從諸葛亮的抱負﹐以及關羽的為人中尋找答案。


  諸葛亮胸懷天下﹐關羽無疑是他攫取權力的最大障礙。


  朱子彥指出﹐諸葛亮高臥隆中﹐聲稱自己“苟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實則“藏器在身”﹐是胸懷大志的。他曾對好友石韜、徐庶、孟建云曰﹕“卿三人仕進可至刺史、郡守也。”當三人反問他可仕至何官時﹐“亮但笑而不言”。笑而不言為何﹖蓋因刺史、郡守一類官職皆不在諸葛亮眼中﹐而其大志所欲則難以啟齒告人也。


  赤壁之戰前﹐諸葛亮出使東吳﹐東吳重臣張昭想推荐他侍奉吳主﹐諸葛亮說﹕“孫將軍可謂人主﹐然觀其度﹐能賢亮而不能盡亮﹐吾是以不留。”“賢”、“盡”兩字的寓意深長﹐必須參而悟之。所謂“賢”﹐即把諸葛亮看成是“賢士”﹐對待“賢士”的最高規格無非是以“國士”待之﹐而“盡亮”就很難用一兩句話來表達個中之意。


  然而﹐諸葛亮進入劉備集團以後﹐其地位和權力也是逐步上升和提高的。其實﹐劉備對諸葛亮亦並非一開始就推心置腹﹐君臣猶如魚水。在劉備稱帝前後﹐關羽、張飛的地位均高于諸葛亮﹐其他如趙雲、龐統、法正、黃忠、馬超等人的地位亦不低于諸葛亮﹐正如大多數史家所指出的﹕劉備與關羽、張飛的關系比之于諸葛亮顯然要更進一層。這對于一心欲謀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諸葛亮來說﹐這個排他性極強的小圈子是他仕途上的嚴重障礙。


  關羽一直瞧不上士大夫﹐赤壁之戰後對諸葛亮很是嫉妒。


  朱子彥接著指出﹐關羽驕橫跋扈是出了名的﹐對此史書多有記載。建安十九年﹐劉備攻益州﹐西涼馬超來投﹐馬超是當時頗具聲望的虎將﹐劉備得到他喜出望外 ﹐即封他為平西將軍﹐位同關羽。遠在荊州的關羽聞之極為不滿﹐當即寫信給諸葛亮﹐“問超人才誰可比類”﹐諸葛亮作書答稱﹐馬超“雄烈過人﹐一世之杰”﹐“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關羽)之絕倫逸群也”。關羽閱信後﹐洋洋自得﹐將信“以示賓客”。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自稱關中王﹐欲重用黃忠為後將軍。恐關羽不悅﹐派費詩往關羽處﹐同時拜關羽為前將軍。但關羽聽了此事後﹐大怒﹐說“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不肯受拜。關羽如此狂妄﹐諸葛亮為何不加以制止﹐反而要曲意逢迎﹐討其歡心呢﹖朱子彥認為﹐這正是諸葛亮工于心計﹐深藏不露的韜略。


  亮、羽二人的關系如何﹖史無明文記載。然細加考察﹐亦可略窺一二。諸葛亮初出茅廬﹐劉備“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就不悅”。


  赤壁之戰﹐諸葛亮建立奇功﹐不僅鞏固了他在劉備集團中的地位﹐而且樹立了一定的威信﹐使關、張等人再也不敢小瞧他。但關羽卻由過去的輕視變成了嫉妒﹐王夫子對此看得十分清楚﹐他說﹕“昭烈之敗于長阪﹐羽軍獨全﹐曹操渡江﹐不能以一矢相加遺。而諸葛公東使﹐魯肅西結﹐遂定二國之交﹐資孫氏以破曹﹐羽不能有功﹐而功出于亮。劉琦曰﹕朝廷養兵三十年﹐而大功出一儒生。羽于是以忌諸葛者忌肅﹐因之忌吳﹐而葛、魯之成謀﹐遂為之滅裂而不可復收。”


  襄樊之戰﹐不失為諸葛亮除掉關羽的一個好機會。


  朱子彥認為﹐諸葛亮為何想除掉關羽﹐這和關羽的性格有極大的關系。關羽和張飛的性格截然不同﹐史書上說﹕“羽善待卒伍而驕于士大夫﹐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意思是說﹐張飛雖然不善待士卒﹐但對有才能的士大夫非常敬佩尊重﹐而關羽雖然愛撫士卒﹐但卻對士大夫始終心存芥蒂﹐盛氣凌人。諸葛亮作為劉備集團中的頭號士大夫﹐當然也在其中。


  諸葛亮對關羽目空一切的情況十分清楚﹐然顧慮其與劉備“恩若兄弟”的特殊關系﹐加之自己投奔劉備的時間要比關羽晚得多﹐官職也比關羽低﹐故不得不“虛與委蛇”﹐巧為周旋。諸葛亮考慮的是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那就是等待時機除掉關羽。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冒然發動襄樊戰役﹐諸葛亮在這樣的大好機會來臨之時當然不會去提醒對戰局“疏慢”的劉備。(張星海)



  (本文資料來自于朱子彥教授的論文《試論諸葛亮的從政心理與丞相之路》
  -專家檔案
  朱子彥﹐上海大學歷史系教授﹐主要從事秦漢、魏晉南北朝史研究。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回鍋】諸葛亮害死關公?大陸學者有此新解【詳文】

感謝補充、感謝補充,這樣的文章一讀完,總覺得印象中的關羽已有了轉變了...~"~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回鍋】諸葛亮害死關公?大陸學者有此新解【詳文】

之前的想法還是沒變呀  感覺都差不多...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回鍋】諸葛亮害死關公?大陸學者有此新解【詳文】

朱子彥在文中指出﹐當時諸葛亮雖不能執掌軍政大權﹐但他明知關羽攻取襄樊條件並不成熟﹐且完全違背了《隆中對》提出的待“天下有變”﹐兩路北伐曹魏的戰略決策。然《三國志》正文及斐注中均未見諸葛勸諫的記載。


有關這一部份的陳述,是建立在孔明的所謂隆中對確實存在的基礎之上。不過隆中對的存在與否,還未可知。因為所謂劉備三顧茅廬,而後孔明做隆中對,只見諸於三國志和孔明自己所寫的出師表。其他當代的史料著作包括魏略九州春秋都不是這樣記述的。因此有部份史學家認為劉備根本沒有三顧茅廬,而是孔明自己跑去巴結劉備的。而照此說法,孔明當然也沒有所謂的隆中對。即孔明當時的整個戰略構想和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隆中對未必相同。

不過此說法真假未能分辨。除非諸葛先生從墳裡跳出來跟大家解釋。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自稱關中王﹐欲重用黃忠為後將軍。恐關羽不悅﹐派費詩往關羽處﹐同時拜關羽為前將軍。但關羽聽了此事後﹐大怒﹐說“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不肯受拜。關羽如此狂妄﹐諸葛亮為何不加以制止﹐反而要曲意逢迎﹐討其歡心呢﹖朱子彥認為﹐這正是諸葛亮工于心計﹐深藏不露的韜略。


這一段,三國志不是這樣寫的。正好相反,是諸葛亮對劉備此舉有疑問,後來是劉備自己解決的:

建安二十四年,(黃忠)于漢中定軍山擊夏侯淵。淵眾基精,忠推鋒必進,勸率士卒,金鼓振天,歡聲動谷,一戰斬淵,淵軍大敗。遷征西將軍。是歲,先主為漢中王,欲用忠為后將軍,諸葛亮說先主曰:“忠之名望,素非關、馬之倫也,而今便令同列。馬、張在近,親見其功,尚可喻指;關遙聞之,恐必不悅,得無不可乎!”先主曰:“吾自當解之。”遂与羽等齊位,賜爵關內侯。

關羽一直瞧不上士大夫﹐赤壁之戰後對諸葛亮很是嫉妒。


我倒覺得是諸葛亮一直瞧不起軍人。他北伐用兵常常在關鍵時刻重用讀書人而將軍人排除於帳外。街亭守將用馬謖是一例,臨死前找了一堆讀書人進帳談,接著讓這些很可惡的讀書人害死魏延又是一例。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回鍋】諸葛亮害死關公?大陸學者有此新解【詳文】

我倒覺得是諸葛亮一直瞧不起軍人。他北伐用兵常常在關鍵時刻重用讀書人而將軍人排除於帳外。街亭守將用馬謖是一例,臨死前找了一堆讀書人進帳談,接著讓這些很可惡的讀書人害死魏延又是一例。
魏延只能怪自己行事躁進 才會遭此橫禍呀....尤其當時諸葛亮剛死 蜀漢政局動盪不安 才會被人認為造反...

派關羽去打襄樊 守荊州的是諸葛亮的主意 但真正的決策者是劉備

若是劉備派了別人去 諸葛亮還搞個什麼鳥.....?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5-8-17 10:50 , Processed in 1.437121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