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樓主: 克里斯Chris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美國M1艾布拉姆斯系列主戰坦克


國別 美國  

名稱 M1艾布拉姆斯系列主戰坦克
M1 Abrams Series MBT  

研製單位 通用動力公司地面系統分部
General Dynamics/Land Systems Division,US  

生產單位 利馬陸軍坦克廠
Lima Army Tank Plan,US

底特律坦克廠
Detroit Arsenal Tank Plant,US  


現狀 生產  
裝備情況 美國陸軍和海軍陸戰隊  



概述
    1.背景
1963年8月1日美國和聯邦德國開始聯合研製70年代的主戰坦克,即MBT-70,並於1967年10月各自展出樣車,後因兩國在設計上存在分歧,加之成本較高,聯合研製計劃終於1969年底破產。隨後美國在MBT-70基礎上開始研製新的XM803坦克,於1970年製成樣車,但仍因結構複雜,成本過高,又於1971年底被國會否決。

在兩車計劃被相繼取消後,美國陸軍隨即提出研製XM1坦克計劃,於1972年2月成立了一個由使用單位、研製單位和陸軍參謀部3方組成的特別任務小組,正式開始了XM1坦克的研製工作。


    2.設計思想
接受MBT-70和XM-803兩車研製失敗的教訓,該坦克研製初斯就嚴格控制了研製、製造成本,並力圖達到提高性能的要求。
該坦克的19項設計要求中,陸軍特別強調了乘員的生存力,其次才是觀察和捕捉目標能力及首發命中率等要求。提高乘員生存力的重要性體現了現代坦克的發展趨勢。為此XM1坦克設計採用了新的防護配置和現代火控系統。

根據1973年10月中東戰爭經驗,對設計要求又作了部分修正,如要求增大戰鬥行程、加強側面防護、改進車內彈藥儲存等。


    3.研製生產過程
1973年1月陸軍參謀部正批准特別任務小組提出的XM1研製大綱,1973年6月陸軍分別與通用汽車公司(GMC)和克萊斯勒(Chrysler)公司簽訂了研製樣車合同,1976年1月底兩輛樣車完成,並在阿伯丁(Aberdeen)試驗場進行對比評價試驗。

1976年11月12日陸軍宣佈克萊斯勒樣車獲勝,並與之簽訂了製造11輛樣車的合同,從而開始了該坦克的全面工程研製,於1979年11月完成,歷時36個月。在此期間,克萊斯勒公司為陸軍製造了11輛樣車,1978年2月開始對樣車進行第二階段的性能試驗和使用試驗(DT/OT II),包括在各種氣候和模擬戰場條件下試驗,試驗內容主要有機械拆卸和維修;各種機動性試驗;武器試驗和環境試驗。該階段試驗總行車里程約為89635km,發射炮彈19100發。

在全面工程研製階段中,利馬陸軍坦克修配廠改造為M1坦克的第一製造廠,它便成為西方國家最現代化和生產率最高的坦克制造廠。


1979年5月間陸軍決定試生產XM1坦克110輛,在利馬坦克廠製造,1980年2月完成頭兩輛生產型車。為紀念原陸軍參謀長,二次大戰中著名的裝甲部隊司令格雷夫頓W·艾布拉姆斯(Greighton W.Abrams)將軍,特把該坦克命名為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從1980年9月到1982年5月又對這些坦克在部隊進行了第三階段的研製試驗和使用試驗,試驗表明該坦克主要性能已滿足或超過了1972年提出的研製要求。


早在1981年2月陸軍就已批准生產7058輛M1坦克,同時將XM1坦克正式定名為M1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1981年9月利馬坦克廠和底特律坦克廠開始小批量生產M1坦克,1982年3月底特律坦克廠開始製造生產型車。

1984年陸軍把M1/M1A1坦克的計劃生產總數提高到7467輛(其中4199輛M1A1)。為提高生產率和產品質量,兩個坦克廠對生產設備和生產工藝進行了較大的改進,1984年初月產量達70輛。

M1坦克的生產於1985年2月全面結束,共製造了2374輛,以後轉向生產改進型M1坦克和裝120mm滑膛炮的M1A1坦克。
1988年春季,美國陸軍曾考慮把該系列坦克的生產總數提高到12000輛,以取代所有M60系列坦克。

應當指出,1974年12月美國和聯邦德國曾簽訂了一份諒解備忘錄,其中包括對聯邦德國豹2修改型車進行試驗評價,以期在豹2和M1兩車裝備部隊前取得最大可能的部件標準化,取得的主要協商結果是計劃在M1坦克上裝備聯邦德國製造的120mm滑膛炮。


    4.出現的技術問題
在第二階段11輛樣車試驗中,燃氣輪機空氣濾清系統、傳動裝置、履帶和燃料供給系統等均出了問題,在1979年下半年對3輛XM1車進行了結構修改,試驗證明大部分問題得到解決。其中主要問題是履帶脫落和發動機吸入塵土,前一問題是通過對行動和懸掛部件結構進行重新設計調整得以解決,後一問題的解決是在濾清系統中裝入可靠的密封件。

目前M1坦克唯一不能滿足研製大綱要求的是履帶壽命,現裝在M1/M1A1坦克上的T156型履帶壽命是1300~1800km。為了提高履帶壽命,降低作戰供應費用,美國已研製了新的XT158H型履帶,目前正在進行試驗和測定。

    5.裝備使用
目前,M1坦克主要裝備美國陸軍,M1和改進型M1主要裝備在美國本土,而駐歐美軍裝備的M1坦克正用M1A1坦克代替。預計到90年代初美國陸軍將有89個師裝備M1、改進型M1和M1A1坦克。在陸軍制式編製中,每個坦克營共有58輛M1A1坦克。
M1坦克可用美國空軍的C-5A銀河噴氣式運輸機空運,在極短時間內可運至指定作戰區域。

    6.在埃及特許生產
1988年4月美國國會同意埃及特許生產565輛M1A1坦克以裝備埃及陸軍。按計劃1991年美國向埃及提供15輛車,1992年開始用10年時間兩國合作生產540輛M1A1坦克,其中主要部件,如發動機、武器系統等由美國提供。



結構特點
一、總體佈置
M1坦克伯是典型的炮塔型坦克,有4名乘員。車體前部是加強艙,中部是戰鬥艙,後部是動力艙。

駕駛員位於車體前部中內,配有3具整體式潛望鏡。關窗駕駛時,駕駛員半仰臥操縱坦克,夜間駕駛時可把中間的潛望鏡換成AN/VVS-2微光夜間駕駛儀。駕駛員兩側是用裝甲板隔離的燃料箱和彈藥。

旋轉炮塔位於車體中央,其外形特點是低矮而龐大,幾乎與車體一樣寬。該扁平型炮塔和車體大都採用焊接件,這主要是接受了第四次中東戰爭的教訓以及鑄造件生產效率低的原因。車體上主要鑄件只用3塊,其他部分都用裝甲鋼板焊接而成。

炮塔和車體各部分和裝甲厚度不等,最厚達125mm,最薄為12.5mm,相差10倍。首上裝甲鋼板的厚度自下而上逐漸增厚,為50~125mm。

炮塔內有3名乘員,裝填手位於火炮左側,車長位於右側,炮長在車長前下方。裝填手艙門上安裝有1具可旋轉的潛望鏡,艙口有一環形機槍架。車內電台安裝在炮塔壁左側,便於裝填手操作。炮塔內彈藥大都放在炮塔尾艙內,裝填手用膝蓋控制一個槓桿能打開尾艙裝甲隔門,收回膝蓋,門自動關閉,並備以應急機械閉鎖裝置。

炮塔上的車長指揮塔外形低矮,可360°旋轉,四周有6個觀察鏡,指揮塔外部有1挺高射機槍。炮塔後部裝有2根電台天線和1個橫風傳感器。

車內油冷式發電機由傳動裝置驅動,最大電流是650A;6個12V蓄電池串並聯連接,總容量是300Ah,供電電壓為24V。
M1坦克安裝通氣筒後可潛渡2.38m,M1A1坦克為2m。

此外,M1坦克可在車首安裝新的推土鏟,以完成推土和清理陣地等任務。


二、武器系統
    1.主要武器
該坦克的主要武器是1門北約制式105mm M68E1式線膛炮,與M60坦克的M68炮有所不同。該炮由於改進了搖架結構,並將搖架重量減到115kg,從而減少了在炮塔內所佔有的空間。反後坐裝置也加以改進,帶有液壓駐退機和同心式復進機,其液壓壓力由原14.7MPa(150kgf/cm2)減至12.25MPa(125kgf/cm2)。該炮裝有可測量炮管彎曲的炮口校正系統。


    2.彈藥
該坦克105mm炮彈基數是55發,其中44發裝在炮塔尾艙內,左右彈藥倉各存放22發,3發水平存放在炮塔吊籃底板的防彈盒內待用,其餘8發裝在車體後部彈藥裝甲隔倉內。

M68E1火炮除了可發射M60坦克制式炮彈外,還可發射最新研製的M735曳光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M774曳光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M883曳光尾翼穩定脫殼貧鈾彈芯穿甲彈和M737TPDS教練彈。M68E1火炮發射M774式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時,初速為1524m/s,直射距離約1700m。


    3.火控系統
該坦克採用了指揮儀式數字式坦克火控系統,主要特點是光學主瞄準鏡與火炮/炮塔相互獨立穩定,火炮/炮塔電液驅動,並隨動於主瞄準鏡。在正常工作條件下,炮長用主瞄準鏡捕獲目標,炮長的火控指令和自動彈道傳感器的彈道修正數據同時輸入彈道計算機,計算機解算彈道並控制火炮和炮塔的轉動從而使火炮穩定地瞄準目標。該火控系統使M1坦克具有在行進間射擊固定目標和運動目標的能力。


由加拿大計算設備公司(Computing Devices Company)研製生產的數字式彈道計算機是一種全求解的固態計算機,自動輸入的數據包括目標距離、目標速度、傾斜角和橫風速度,手工輸入的數據包括藥溫、氣壓、氣溫、炮膛磨損、4種彈道選擇、炮口校正裝置信息等,彈道計算距離為200~4000m。炮長主瞄準鏡是一單向(高低向)獨立穩定瞄準線的單目潛望式瞄準鏡,它與激光測距儀和熱像儀組合,構成測距、晝夜三合一的瞄準鏡。現用Nd:YAG激光測距儀的距離分辨率為15m。為加強坦克在煙幕中的作戰能力,正準備改用工作波長為10.6μm的CO2激光測距儀,並於1987年開始批量生產。


該坦克火控系統與豹2坦克的火控系統同屬指揮儀式,但為降低成本,而又不太多地降低火控性能,M1坦克沒有配備獨立的車長瞄準鏡,僅有1個在炮長主瞄準鏡上延伸的望遠鏡,車長不能超越炮長獨立地搜索、識別和瞄準目標;炮長主瞄準鏡水平向未穩定,僅向低向獨立穩定;減少了彈道數據的自動輸入,僅用4種主要自動輸入的彈道傳感器,其他彈道數據參數需要手工輸入。所有這些措施較有效地控制了火控系統的成本,實際成本僅為整車成本的20%。


    4.輔助武器
在主炮右側安裝有1挺M240式7.62mm並列機槍,在炮塔頂裝填手艙口處安裝1挺M240式7.62mm槍槍,該機槍旋轉範圍為265°,俯仰範圍為-30°~+65°。在車長指揮塔上安裝有制式M2式12.7mm機槍,可360°回轉,俯仰範圍為-10°~+65°,機槍回轉可電動或手動操作,俯仰操作為手動。


三、推進系統
    1.發動機

該坦克發動機是阿夫柯-萊卡明(AVCOLycoming)公司(現改為達信-萊卡明公司)的AGT-1500燃氣輪機。該坦克是世界首次採用燃氣輪機作為主動力的制式坦克,這在進行多年爭論之後選中了燃氣輪機,原來存在的問題已基本得到解決。該機輸出功率是1103kW(1500馬力),主要燃料是柴油或煤油,也可用汽油。為氣排氣口位於車體尾部,進氣口在車體頂部。AGT-1500燃氣輪機不但零件少,定期檢修間隔時間長,且冷卻系統簡單而效率高,排煙最大為減少。此外,該機零部件保養簡單,整機更換極快,不超過1h,但是燃氣輪機也存在燃油消耗率高,初始成本偏高的缺點。


    2.傳動裝置
該坦克採用了底特律柴油機(Detroit Diesel)公司的X-1100-3B全自動傳動裝置,主要部件有液力變矩器、行星變速裝置、液壓泵、液壓馬達、液壓制動器等。通過操縱液力變矩器和行星拓進行變速,通過操縱液壓泵和液壓馬達進行差速無級轉向。液力變矩器可自動閉鎖。該傳動裝置有4個前進檔和2個倒檔,可實現連續轉向和空檔原位轉向。制動器為多片摩察式,工作制動時用液壓操縱,緊急制動時用機械操縱。


    3.操縱機構
駕駛員使用「T」形操縱桿駕駛車輛,桿上裝有油門控制裝置和自動變速箱控制裝置及車內通話裝置。駕駛員前部有2個踏板,其中右邊是工作制動器踏板,左邊是停車制動器踏板。


    4.行動裝置
該坦克採用改進型扭桿懸掛。在第一、二、七負重輪平衡肘上安裝有旋轉式詁振器和固定的行程限製器,減振器裝在側甲板內。前部誘導輪曲臂上裝有1個伸縮式液壓減振器,可液壓調整誘導輪。


第一、二、七扭桿是高強度扭桿,其餘為普通制式扭桿,所有扭桿都托在鋁管內,以防碰傷扭桿表面,第一、二根扭桿用鋼板覆蓋。

該坦克每側有7個鋁制負重輪、1個誘導輪,1個主動輪和2個無輪緣托帶輪。採用T156型雙銷掛膠履帶。負重輪直徑為635mm,動行程為381mm,由於負重輪較多,因此,單位地面壓力減少,且負重輪直徑較小,車高降低。

四、防護系統
該坦克設計把乘員生存力作為主要性能指標,為此綜合採取了多種防護措施。

(1)採用了裝甲隔離措施。用裝甲隔板將炮塔內彈藥倉和乘員艙分隔開,一旦彈藥倉被命中或著火爆炸,氣浪會先將炮塔頂部3塊洩壓板衝開,使乘員免受二次效應的傷害。動力艙和乘員艙用裝甲隔板分開。

(2)降低車輛總高,至炮塔頂高為2.37m。

(3)提高越野速度和加速性,從0至32km/h加速時間為7s。

(4)主要防護部位採用類似喬巴姆裝甲的複合裝甲,防護力較M60坦克大為提高。

(5)車體兩側各安裝6塊裝甲裙板,可向上翻轉,既保護了懸掛又可避免因車側中彈引起二次效應。前部裙板厚約40mm,後部裙板厚約20mm。

(6)車內安裝了哈隆(Halon)全自動滅火系統。動力艙和戰鬥艙中安裝的紅外傳感器(動力艙有3個,駕駛員艙1個,炮塔內3個)能在2ms內發現所有著火點並自動啟動滅火系統,能在150ms內把火滅掉。駕駛員也可手動滅火。

(7)車內裝有M25A1個人三防面具,無超壓三防裝置。

(8)炮塔前部兩側各裝有6管M250煙幕彈發射器,車上還裝有發動機熱煙幕施放裝置。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全世界最先進的跳動筆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型號演變


    1.改進型M1坦克
首輛改進型1坦克於1984年10月完成,1986年5月完成最後生產,共製造894輛。


作為M1A1坦克的過渡性車型,該坦克仍採用105mm火炮,但安裝了與M1A1坦克相同的更堅固的鑄鋼炮耳軸,其他方面改進均達到M1A1標準,包括加強了防盾、炮塔裝甲和行動裝置部件如誘導輪曲臂、扭力軸、減振器等。側減速比提高,並在炮塔尾部增加了1個儲物籃。

該坦克戰鬥全重55.3t,比M1重900kg,公路最大速度由72.4km/h減至66.8km/h。


    2.M1A1坦克
該坦克於1984年8月28日定型,在此之前曾製造了14輛樣車並進行了試驗,研製代號為M1E1。M1A1坦克生產始於1985年8月,1986年7月正式裝備,目前計劃生產4199輛。


該坦克主要特徵是裝備了火力更強大的120mm滑膛炮,除了保留改進型M1坦克的改進項目外,還增裝了伽萊特(Garrett)公司的集體三防裝置。

該坦克主要裝備美國駐歐部隊,原裝備的M1坦克已運回美國,國內僅有陸軍第三裝甲騎兵團裝備了M1A1坦克。截止1987年5月美國陸軍共裝備4100多輛M1系列坦克。

1987年5月通用動力公司地面系統分部與坦克機動車輛局簽訂了3299輛M1A1坦克的多年生產合同,費用35億美元,時間4年,計劃於1991年4月完成最後交貨。


(1)武器系統
該坦克的主要武器是1門聯邦德國萊茵金屬(Rheinmetall)公司研製的Rh120式120mm滑膛炮,由美國特許生產,總承包公司是國家水力升降機公司(National Waterlift Company),美國型號為M256。由於M1坦克炮塔設計時就考慮了安裝120mm火炮,因此主炮改裝僅重新設計了防盾和炮耳軸。火炮和炮塔的組合由通用動力公司負責。


M256火炮採用立楔式炮閂,安裝了熱護套和大的圓形抽氣裝置,炮口校準裝置改用鎖緊螺檢固定,更加安全,炮架與M68炮類似。

為適應主炮的改變,還調整了火控計算機的彈道參數和炮長主瞄準鏡的分劃線。由於M256火炮僅發射破甲彈和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所以改變了炮長主瞄準鏡控制板上的彈藥選擇開關;由於滑膛炮炮膛磨損很小,因此取消了炮長控制板上的炮膛磨損修正按鈕;彈道計算機存儲窬從7K增加到12K;為適應新的彈種,炮長輔助瞄準鏡分劃也經改換。

此外,重新設計了7.62mm並列機槍的機槍架和供彈系統,以消除對120mm火炮炮尾的干擾。


(2)彈藥
火炮口徑的增大,使M1A1坦克彈藥基數減至40發,炮塔尾艙內僅能存放34發,車體後部彈藥倉內存放6發,取消了炮塔吊藍底板上的3發待發彈。為克服舊彈藥架可能導致半可燃藥筒或彈藥架本身破裂的缺點,在炮塔尾艙的彈藥倉中安裝了新的減振彈架;為抑制彈藥相互引爆,在彈藥架上佈置有塑料棒和檔板,把炮彈相互隔開。此外車內彈藥倉內還有聚乙稀襯料層。

為配合安裝120mm火炮,美國研製生產了幾種120mm炮彈,總承包商是霍尼韋爾(Honeywell)公司防務部,各種彈藥均採用可燃藥筒和金屬底托。這些炮彈主要有:


XM827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APFSDS-T)於1983年完成研製工作,用作M829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APFSDS-T)的備用彈,採用了單一的貧鈾穿甲彈芯。

M829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APFSDS-T),1985財政年度定型的制式炮彈。
M830破甲彈(HEAT-MP-T),1985財政年度定型的制式炮彈。
M831破甲彈(HEAT-TP-T),用作M830的訓練彈,1984年4月定型並正式生產。
XM859破甲彈(HEAT-MP-T),1984年開始研製。
M865訓練彈(TPFSDS-T),1984年7月定型,用於炮兵打靶練習等。
M866訓練彈(TPFSDS-T),臨時訓練彈。


(3)炮塔
該坦克炮塔尾艙頂部洩壓板改為2塊,炮塔手動方向機改為雙速驅動裝置,每轉10密位和5密位。火炮手動俯仰驅動裝置速度改為每轉5密位。


(4)三防裝置
除了目前的M25A1乘員防毒面具配有管路式獨立三防裝置外,在乘員艙增裝了新的增壓集體三防裝置。該裝置有2個通路,其中一個經過核生化過濾器,另一個不經核生化過濾器,後者用作換氣系統,取消了炮塔廢氣排放風扇。增壓裝置安裝在車體左側炮塔突出部內,可由車長或裝填手控制。車內裝有聲音報器和三防顯示燈等,危急時探測裝置可自動啟動增壓裝置。增壓裝置的燃燒室可為車內供暖。


(5)貧鈾裝甲
從1988年6月開始,美國新生產的M1A1坦克採用了貧鈾裝甲,並首先裝備駐聯邦德國部隊,貧鈾裝甲研製工作始於1983年。
該坦克安裝貧鈾裝甲的部位是車體前部和炮塔,貧鈾裝甲在兩層鋼板之間。增裝這種貧鈾裝甲後,M1A1坦克車重從57154kg增加到58968kg。這種新式貧鈾裝甲的密度是鋼裝甲的2.6倍,經特殊生產工藝處理後,其強度可提高到原來的5倍,因此坦克防護力大為提高,能同時防禦動能彈和化學能彈的攻擊,以滿足90年代戰爭的需要。


    3.M1A2坦克
該坦克即M1A1第二階段改進產品,改進項目最早於1985年2月1日批准,目前有7項,其中5項計劃在1988年底開始生產,另2項要推遲18個月,產品定型後將稱為M1A2。第二階段項目改進將使M1A1的總體性能得到大幅度提高。據報道,M1A2首輛車計劃於1992年出廠,1993年開始裝備部隊。


(1)車長獨立熱像儀(CITV)
這是該坦克的主要特徵之一,由得克薩斯儀器公司(Texas Instruments)光電分公司研製。該獨立穩定式熱像儀具有獵潛式(hunter-killer)瞄準鏡的目標捕捉能力,將大大提高坦克在能見度很低(黑夜和煙幕)情況下與敵交戰能力。目前正在研究取消原車長觀察用的炮長主瞄準鏡光學延伸裝置。

(2)車長指揮塔(CWS)
在重新設計的指揮塔上,將安裝改進型周視潛望鏡,較大的艙口和機槍座圈等,取消了高射機槍的電動和手動操縱機構。

(3)CO2激光測距儀
該測距儀工作波長與熱像儀相同,測距範圍加大,穿透煙幕和塵煙能力更強,對人眼是安全的。

(4)駕駛員熱觀測儀(DTV)
用於取代現裝備的AN/VVS-2駕駛員微光駕駛儀,可晝夜使用並擴大了駕駛員視野。

(5)戰場管理系統(BMS)
亦稱車內通信設備(IVIS),是一種網絡數據和信息系統,能自動地提供雙方部隊位置、後勤信息、目標數據和命令等。該設備使用微處理機進行處理,裝在車長熱像儀顯示裝置旁邊,位於車長位置右邊的炮塔內壁上。目前正在研製車輛定位/導航儀。
(6)敵友識別(IFF)裝置和提高生存力(ES)的裝甲外殼

由於經費或技術原因,這兩項改進可能拖延。裝甲外殼旨在增強坦克抵抗頂部攻擊和增強坦克其他部位的裝甲防護。


    4.M1A3坦克
亦即M1A1坦克第三階段改進計劃產品,主要改進內容有先進的整體式推進系統(AIPS);改進型履帶和懸掛裝置;增強型煙幕彈發射器;高級火控系統;多目標捕捉系統和高級車輛電子學組件(包括甚高速集成電路和抗干擾裝置)。

    5.美海軍陸戰隊型M1A1坦克
從1987年開始,美國海軍陸戰隊將逐步用560輛改進型M1A1坦克換裝760輛M60A1坦克。同時每個排建制由5輛減至4輛。計劃1994年底換裝完畢。


該坦克與陸軍裝備的M1A1基本相同,只是安裝了涉深水裝置用的120mm炮的炮口罩,車體後部安裝了廢氣筒,在炮塔後部車體左側處安裝了兩個進氣筒,分別用於乘員艙和動力艙供氣,這樣坦克涉水深度可達2m。潛渡後通過旋轉炮塔,坦克可去掉這些進、排氣筒。此外,還希望在車體尾部安裝坦克與步兵聯繫電話和為保證裝船安全用的繫緊工具。


    6.M1E2坦克
此即火炮增強計劃產品,是在M60A3 TTS,M1和改進型M1上安裝一種新的105mm炮管,不僅能發射現用彈藥,也可發射未來高速穿甲彈,承受更高的膛壓,如XM900穿甲彈。該炮管長達7m,加長了1.6m,由華特弗裡特(Watervliet)兵工廠製造。除炮管之外,火炮大致與M68E1相同。考慮到新彈道性能,火控計算機內部必須做一些修改。改裝工作於1987/1988年開始。


變型車
M1坦克底盤除了用作坦克試驗台架車(TTB)外,還發展了3種車型。
    1.M1裝甲架橋車
該車於1983年由BMY(Bowen-Mclaughilin-York)公司開始研製,剪式車橋由3節組成。可跨越寬達30.49m的壕溝,車橋車身重約5t,採用了高強度鋁合金和復合材料,載重可達63.5t。


    2.M1掃雷車
樣車於1986年4月在阿伯丁試驗場進行了試驗,安裝的掃雷滾輪基本上與M60坦克的相同,只是重新設計了安裝機構。

此外,美國陸軍為M1系列坦克研製了一門掃雷犁裝置,於1986年定型、1988財政年度中期投入使用,計劃每個M1坦克排配備一套掃雷犁。該裝置包括一套連接在車體牽引鉤上的與履帶等寬的掃雷犁,一套安裝在駕駛艙內的控制箱和一具改進型駕駛員晝夜潛望鏡等。

    3.艾布拉姆斯搶救車
該車採用了M1A1底盤,由通用動力公司投資研製,現已製出樣車,82%的部件與M1A1通用。搶救車重60.8t,時速64.36km/h,可越過2.74m寬的壕溝;車上裝有吊臂,臂上固定,可旋轉270°,仰角70°,起吊高度8.54m;主絞盤拉力622kN,鋼繩長97.5m。



M1系列坦克車族
--M1------------M1裝甲架橋車
       ---M1掃雷車
 改進型M1-------M1E2
--M1A1----------海軍陸戰隊型M1A1
       ---搶救車
M1A2
M1A3



性能數據
型號               M1                    M1A1(未採用貧鈾裝甲)
乘員               4人                   4人
戰鬥全重             54545kg                 57154kg
單位壓力             94.2kPa                 94.2kPa
單位功率             19.9kW/t                19.3kW/t
車全長
 炮向前             9.766m                 9.828m
 炮向後             8.971m                 9.033m
車體長              7.918m                 7.918m
車寬               3.653m                 3.657m
車高
 至塔頂             2.375m                 2.483m
 整車高             2.885m                 2.886m
火線高              1.89m                  1.89m
車底距地高
 車體中部            0.482m                 0.482m
 車體兩側            0.432m                 0.432m
履帶寬              635mm                  635mm
履帶著地長            4.650m                 4.650m
公路最大速度           72.42km/h                66.77km/h
平均越野速度           48.3km/h                48.3km/h
爬坡速度
 10%坡度(6~)          32.2km/h                27.51km/h
 60%坡度(31°)          7.2km/h                6.59km/h
0至32km/h加速時間         7s                   6.8s
燃料儲備             1907.6L                1907.6L
公路最大行程           498km                 465km
公路最大行程           498km                 465km
涉水深度
 無準備             1.219m                1.219m
 有準備             1.98m                 1.98m
爬坡度              60%                  60%
攀垂直牆高            1.244m                1.066m
越壕寬              2.743m                2.743m
最小轉向半徑               原位
發動機
 生產公司                達信-萊卡明(Textron-Lycoming)
 型號                  AGT-1500
 類型                  燃氣輪機
 功率/轉速                1103kW(1500馬力)/3000r/min
傳動裝置
 生產公司                底特律柴油機公司(Detroit Diesel)
 型號                  X-1100-3B
 類型                  液力全自動
 前進檔/倒檔數              4/2
轉向裝置類型               靜液無級,雙差速
側傳動類型                行星傳動
側傳動比             4.3:1                 4.67:1
制動系統類型               液壓操縱的多片摩擦制動器,應急時可機械操縱
懸掛裝置類型               高強度扭桿,液壓旋轉減振器
主要武器口徑/型號/類型      105mm/M68E1/線膛           120mm/M256/滑膛
並列武器口徑/型號/數量      7.62mm/M240/1挺
防空武器口徑/型號/數量      12.7mm/M2/1挺(車長)
                 7.62mm/M240/1挺(裝填手)
煙幕彈發射器型號/總數量     M250/2×6具              M250/2×具
熱煙幕施放裝置          有                   有
彈藥基數
 主炮              55發                  40發
 12.7mm             1000發                 1000發
 7.62mm             11400發                12400發
 煙幕彈             24發                  24發
炮塔驅動方式           電液驅動,備以手動           電液驅動,備以手動
炮塔旋轉範圍           360°                  360°
炮塔最大回轉速度
 跟蹤              4.2°/s                 4.2°/s
 用穩定器            42°/s                 42°/s
火炮俯仰範圍           -°~+20°               -10°~+20
最大俯仰速率
 跟蹤              1.4°/s                 1.4°/s
 用控制手柄           22.5°/s                 22.5°/s
 用穩定控制器          42°/s                  42°/s
火炮穩定器
 水平              有(炮塔)                有(炮塔)
 垂直              有(隨動於穩定的瞄準鏡)         有(隨動於穩定的瞄準鏡)
激光測距儀類型          Nd:YAG測距儀
彈道計算機類型          全求解式固態數字式計算機
炮長主瞄準鏡類型         帶熱成像儀的單目式
車長超越控制           無
炮管彎曲修正           炮口校正傳感器
駕駛員夜視裝置型號        AN/VVS-2
車體和炮塔裝甲類型        喬巴姆
車體和炮塔用的鋼裝甲
 車體
 前上              自下而上50~32.5mm(為防地雷)
  車底前部           30~32.5mm(為防地雷)
  車底後部           12.5mm(不防地雷)
  側面             25~32.5mm
 炮塔              25~125mm
自動滅火抑爆裝置         有                   有
三防裝置             個體                  個體+集體
乘員加溫設備           有                   有
車體安全門            無                   無
電氣系統電壓           24V                   24V
蓄電池數目/電壓/容量       6個/12V/300Ah              6個/12V/300Ah

美國M1艾布拉姆斯系列主戰坦克.jpg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日本61式中型坦克



國別 日本  


名稱 61式中型坦克
Type 61 Medium Tank  

研製單位 三菱重工業公司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JP  

生產單位 三菱重工業公司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JP  

現狀 1975年停產,1984年開始退役  
裝備情況 日本陸上自衛隊(1975年560輛,1988年減至424輛)  



概述
61式坦克是戰後日本仿美M47/48坦克設計、製造的第一代國產坦克,該坦克的研製始於自衛隊成立初期,因當時陸上自衛隊的主要坦克裝備是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和侵朝戰爭中使用的M24、M41輕型坦克和M4A3中型坦克等,由於這些坦克戰術技術性能落後,部件補給困難,操作不便,因此,迫切需要發展國產坦克,更換上述裝備。

1955年日本防衛廳根據武器裝備國產化、現代化計劃的需要,正式決定研製國產坦克。當時,防衛廳充分估計到戰後首次發展坦克的困難和有利條件,例如,儘管戰後沒有獨立的坦克工業,同時還有經費不足等問題,但是日本在侵朝戰爭中從維修、拆修美軍的M46、M47等坦克中掌握了一定的坦克技術,加之戰前製造坦克的基礎,因此防衛廳對發展國產坦克的信心是充足的。

防衛廳對戰後國產坦克要求必須能適應日本本土作戰,性能必須能與蘇制的T54/55坦克相匹敵。研製的國產坦克樣車命名為STA,意為「日本第一代國產坦克樣車」。因STA的研製時間緊迫,故部件研製與樣車研製是同時進行的。


技術研究本部根據STA的設計方案,按實際尺寸於1955年10月先製成木製模型。在此基礎上,技術研究本部與三菱重工協作,從1955年12月開始到1960年1月先後進行了兩次整車試制。兩次試制共製造型號為STA1、STA2、STA3和STA4等4輛樣車並進行了技術與使用試驗。在正式定型之前,對第二次整車試制的STA3和STA4兩輛樣車進行了適當改進,於1961年4月正式定型,命名為61式坦克。


該坦克在1962年度正式裝備,最初優先裝備一部分陸上自衛隊直屬部隊以及北海道部隊。到1975年2月總共生產560輛,1984年12月開始退役,到1988年度尚有424輛。

該坦克的研製總經費按1962年度幣值計算約5億日元,每輛坦克的價格約7000萬日元。



結構特點
一、總體佈置
該坦克總體佈置的特點是動力後置,傳動前置,傳動軸通過中間的戰鬥艙。

該坦克內部自前至後大致可劃分為傳動裝置及駕駛員和操縱裝置、乘員及武器和火控裝置、動力裝置3個空間。車體由防彈鋼板焊接而成。駕駛員位於車體右前部,他有1個向右開啟的單扇艙蓋,艙口前面裝有3具潛望鏡。

炮塔採用整體鑄造結構,呈對稱橢圓形,但右側突出得稍大些,側面的輪廊也稍有不同,後半部向後突出。炮塔尾艙裡存放炮彈,炮塔內有通風裝置、無線電台,還裝有各種小型工具箱。

車長炮長坐在炮塔內右側,炮長位於車長前面,車長的鼓形指揮塔可360°旋轉。其後有一向背後開啟的單扇艙蓋。指揮塔上有4個觀察鏡,指揮塔下部安裝合像式測距儀。裝填手位於火炮左側,他有1個向後開啟的單扇艙蓋,艙蓋前面炮塔頂上有一簡單的潛望鏡。

車體後部動力艙的佈置自前至後為蓄電池、空氣濾清器、發動機。4個蓄電池的電壓為12V,容量為200Ah。發電機裝在發動機上,輸出功率為2.4kW。

為便於檢查和維修動力傳動裝置,車體前上裝甲的一部分及車體後部的一部分均用螺栓連接。

車體兩側翼子板上各裝有1個油箱,車體後部還裝有備用油箱,備用油箱可由車內操縱供油及將其丟棄。


二、武器系統
    1.主要武器

該坦克的主要武器是1門90mm加農炮,是日本制鋼所以美國90mm M36反坦克自行火炮以及M47坦克安裝的90mm火炮為樣炮自行研製的。該炮於1961年正式採用,稱為61式90mm加農炮。

炮管長為口徑的52倍,炮管前部裝有抽氣裝置,最前端裝有T字形炮口制退器。

採用橫楔炮閂,裝有手動以及電磁螺線管式擊發裝置。火炮最大射速為10~15發/min。


    2.炮彈
配用的彈種有榴彈、黃磷煙幕彈、被帽穿甲彈4種,榴彈的初速為850m/s,穿甲彈的初速為1160m/s,彈藥基數為50發。


   3.火控系統
採用基線長1m的合像式光學測距儀,放大倍率為12×,裝在指揮塔內,與炮長用直接瞄準鏡同時使用。測距儀測得的目標距離傳給主炮,決定主炮的俯仰角度。

炮長使用的瞄準裝置是1具放大倍率為6×的單目式直接瞄準鏡和1具放大倍率為4×的潛望式瞄準鏡,前者固定安裝在90mm火炮上,後者通過機械式聯動裝置與火炮聯動,總是與火炮的俯仰角度一致。車長用M15單目潛望鏡裝在指揮塔頂部的12.7mm機槍架下,放大倍率為7×,用於機槍瞄準。

在車體兩側前護板上各裝有1對白光及紅外駕駛燈,在火炮防盾左側可安裝紅外/白光探照燈。
火炮和炮塔的旋轉與俯仰利用電液操縱,並備有人工操縱方式。

旋轉驅動為電液式,電動機和油壓泵佈置在炮長左側。當炮長把座椅前面的手柄向所需旋轉的方向移動時,火炮和炮塔就旋轉,其回轉速度與移動手柄的角度成正比。

手動時炮長轉動位於炮長座椅右側的手柄。當火炮和炮塔以動力方式旋轉時,右側的手柄必須停止使用。此外,還裝有限製器,當炮塔旋轉到限定位置時可閉鎖。

俯仰驅動也是電液式的,俯仰與旋轉使用同一個電動機。人工俯仰時由炮長操縱轉換桿,轉換桿向右下方轉動時火炮呈俯角,向左下方轉動呈仰角。


    4.輔助武器
美制M1919A4式7.62mm並列機槍裝在固定於主炮上的槍架上,可利用主炮的瞄準具進行瞄準,具有勃朗寧機槍所特有的散熱護套和手槍式握把。

該機槍使用北約國的7.62mm通用機槍彈,攜槍彈750發,初速為868m/s,射程為3150m,射速為500發/min。

美制M2式12.7mm高平兩用機槍固定安裝在炮塔右上方指揮塔頂部機槍架上,由炮塔內遙控操縱,旋轉與俯仰由指揮塔內的手柄控制,瞄準是通過裝在機槍架下的M15潛望鏡進行,初速為890m/s,射程為6660m,射速為600發/min。



三、推進系統
    1.發動機

該坦克採用三菱12HM21WT型4沖程12V90°風冷直接噴射廢氣渦輪增壓柴油機,缸徑為140mm,功率為441kW(600馬力),標定轉速為2100r/min。

該機是在日本舊陸軍坦克上使用的風冷柴油機的基礎上加以改進的,從1956年6月至11月進行單缸試制,於1957年2月製成樣機。

在該機研製階段,曾對風冷、水冷兩咱型式反覆進行研究,經試驗,在性能方面水冷較為理想,但為適應使用情況,要求採用風冷型式。經進一步研究、試驗,風冷型式的性能終於達到了規定指標。最初考慮採用2沖程,雖經努力研製,而性能卻不理想,故確定採用4沖程。而2沖程風冷柴油機仍在繼續進行研究,直到1962年製成了4缸樣機,為研製61式坦克的下一代新坦克的發動機奠定了基礎。


    2.傳動裝置
該坦克的傳動裝置前置,發動機的動力經主動軸傳給前方的離合器。

採用干式多片雙離合器,控制離合器可轉換高速、低速和空檔。

採用自動液壓操縱常嚙合齒輪式機械變速箱,有5個前進檔和1個倒檔,這些排檔均具有高、低速轉換能力。

轉向裝置為雙差速式,差速器的動力經側傳動傳至主動輪,駕駛員操縱兩個操縱桿實現轉向。


    3.行動裝置
該坦克採用獨立扭桿懸掛,每側有6個小型負重輪,3個托帶輪。前面的2個以及後面的2個負重輪裝有減振器,最後部的負重輪與誘導輪通過聯動裝置聯動,並可調節履帶的鬆緊度。主動輪前置,誘導輪後置。履帶為單銷式,著地面上可安裝橡膠襯墊或防滑釘,履帶寬500mm,平均每側87塊履帶板,由高錳鋼鑄造製成。


四、防護系統
坦克車體低矮,炮塔外形呈流線形,前裝甲傾斜度較大,前部裝甲厚46mm,兩側厚25mm,後部厚15mm。炮塔前部裝甲厚64mm,兩側厚40mm,後部厚20mm。車內裝有防原子裝置。



變型車
   1、67式裝甲架橋車
取消61式坦克炮塔、以61式底盤為基礎發展的裝甲架橋車,於1967年正式定型,命名為67式裝甲架橋車。該車僅裝備第七機械化師、第七工兵大隊。

該車的剪式輕金屬折疊橋展開發度為12m,跨度10m,橋寬3.5m,最大承載能力40t,架設時間3~5min,可從任一端收橋。該車總重為36.7t,乘員3人。

    2、67式裝甲工程車
該車是戰場上工程兵使用的車輛,裝有推土鏟和輕型吊車,車重35t,乘員4人。

    3、70式裝甲工程車
該車為日本首次仿美M47裝甲搶救車自製的國產裝甲搶救車,於1963年進行部件試制,1967年進行整車試制,1970年正式定型,命名為70式裝甲搶救車。

該車定型後裝備4輛,爾後停產,它是用1971年度和1972年度的預算製造的,其中包括定型車在內。


該車取消61式坦克的炮塔,裝有固定式作業艙,上部結構的尾艙中裝有絞盤,絞盤拉力為343kN,可沿陡坡拉起陷落的坦克。車體前面裝有可朝前擺動的A形吊車,起吊能力為18t。吊車通過獨立的液壓油缸,除容易進行小角度俯仰外,靠吊桿的兩支腳可進行較小的方向性調整。為確保起重工作的安全性,還裝有防止倒轉的制動器,以免牽引、起重作業時負載意外地掉下來。

A形吊車不用時向後臥於車體上面。液壓操縱的推土鏟安裝在車體前面,在搶救作業時或者在使用A形吊車時用以穩定車輛。

該車重35t,乘員4人,載有1門可安裝在前上甲板上81mm迫擊炮,還裝有1挺12.7mm和1挺7.62mm機槍。



性能數據
型號            61式坦克
乘員            4人
戰鬥全重          35000kg
淨重            33500kg
單位功率          12kW/t
單位壓力          93.2kPa
車長
 炮向前          8.190m
 炮向後          7.310m
車體長           6.300m
全寬            2.950m
車高
 至炮塔頂         2.490m
 全高           3.160m
車底距地高         0.400m
履帶寬           500mm
履帶著地長         3.700m
履帶中心距         2.450m
公路最大速度        45km/h
公路最大行程        200km
涉水深           1m
爬坡度           60%
攀垂直牆高         0.685m
越壕寬           2.489m
發動機
 生產公司         三菱重工業公司
 型號           12HM21WT
 類型           4沖程12V風冷直接噴射渦輪增壓柴油機
 功率/轉速         441kW/2100r/min
傳動裝置
 生產公司         三菱重工業公司,神戶制鋼所
 類型 機械式
 前進檔/倒檔數       5/1
轉向裝置類型        機械雙差速式
懸掛裝置類型        扭桿
主要武器口徑/型號/類型   90mm/61式/線膛
並列武器口徑/型號/數量   7.62mm/美制M1919A4/1挺
高平兩用武器口徑/型號/數量 12.7mm/美制M2/1挺
煙幕彈發射器數量      2×3具
彈藥基數
 90mm炮彈         50發
 7.62mm槍彈        750發
 高速穿甲彈初速      1160m/s
主炮射速          10~15發/min
炮塔驅動方式        動力(電液),手動
炮塔回轉範圍        360°
測距儀類型         光學合像式
炮長瞄準鏡類型       單目式
車長瞄準鏡型號/類型     M15/單目
火炮穩定器         無
裝甲結構類型/厚度/水平傾角/材料
 車體首上         均質/46mm/鋼
 車體側面         均質/25mm/90°/鋼
 車體尾部         均質/15mm/90°/鋼
 炮塔正面         均質/64mm/ /鋼
三防裝置          車內裝有防原子裝置
電氣系統電壓        24V
蓄電池數量/電壓/容量    4個/12V/200Ah

日本61式中型坦克.jpg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日本74式主戰坦克



國別 日本  


名稱 74式主戰坦克
Type 74 MBT  

研製單位 三菱重工業公司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JP  

生產單位 三菱重工業公司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JP  

現狀 1990年停產  

裝備情況 日本陸上自衛隊  



概述
作為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的主戰坦克,74式坦克是戰後日本設計的第二代坦克,研製工作始於1964年。在1964~1967年期間製造了一些試驗台架車,並進行了試驗。1967年完成了部件研製試驗任務後,開始研製樣車,被命名為STB,意為「第二代國產坦克樣車」。從1968年開始,先後進行兩次整車試制。


第一次整車試制製造了2輛樣車,1969年6月製成STB1,1969年7月製成STB2,STB1安裝英國L7A1火炮並採用自動裝彈機。2輛樣車進行了廣泛的技術與使用試驗。在第一次整車試制的基礎上,在1970年11月~1971年11月1年內改進試製成的STB3~STB6共4輛樣車,取消自動裝彈機,目的在於降低成本、簡化結構和提高可靠性。從1971年12月到1973年2月4輛樣車分別進行了與STB1和STB2大致相同的技術與使用試驗。


此外,還進行了射擊及維修保養試驗。試驗結果基本上達到了戰術技術性能要求。在正式定型之前,又進行了適當的改進,最後於1974年9月定型,命名為74式坦克。該坦克的研製總經費約25億日元。

1975年9月接收首批生產型車,1990年度停產,共生產870輛。每輛坦克的價格,按1984年度幣值計算約3.76億日元。
該坦克除火炮是按照英國專利由日本製造以及該炮配用的脫殼穿甲彈按英國專利特許生產外,其餘各種部件均為日本自行研製的。

日本防衛廳從1990年度開始正式對該坦克進行現代化改進,計劃將870輛74式坦克全部加以改造。預計1993年度開始裝備經改進的74式坦克。

現代化改進工作主要是更新該坦克的火控系統,採用為下一代90式坦克研製時儲備的最新技術。為了能與90式坦克火控系統的性能大致相同,需要從捕捉目標到瞄準和射擊都用計算機進行計算的高技術化的計算系統。有可能把激光測距儀中的紅寶石激光介質改為CO2激光介質,液視儀從現在的主動式改為被動式,同時還打算改進炮彈和提高發動機功率。估計每輛坦克的改進費用約1億日元。



結構特點
一、總體佈置
該坦克為傳統的炮塔型坦克,由車體和炮塔兩部分組成。

車體由均質鋼板焊接而成,駕駛艙在車體左前方;車體中部是戰鬥艙,其上有炮塔;車體後部為動力艙。

炮塔為均質鋼鑄造結構,內有3名乘員,車長和炮長位於火炮右側,炮長在車長前下方,裝填手在火炮左側。

車長指揮塔可360°旋轉,有1個向後開啟的單扇艙蓋。駕駛員位於車內左前方,有1個向左開啟的單扇艙蓋,艙蓋前面有3個JM-17潛望鏡,中間1個可由紅外潛望鏡替換。在兩側履帶的前護板上各裝1對駕駛燈,內側為白光燈,外側為紅外燈。與紅外燈相配合使用的紅外潛望鏡有效視距為50m。

該坦克前面可安裝推土鏟,每一個坦克連有1輛坦克配備推土鏟。


二、武器系統
    1.主要武器
該坦克裝有1門105mm線膛炮,它是英國國防部技術研究所研製、維克斯(Vickers)公司生產的。日本在引進一部分維克斯公司生產的L7A3式105mm火炮後,從1978年度開始由日本制鋼所特許生產。為減小該炮的後坐力,將駐退機改為同心式,還改進了復進機。

該炮採用立楔式炮閂,可自動開閂和閉閂。火炮射速為9~10發/min,方向射界360°,俯仰範圍為-6°~+9°,手動操縱時均可增加0.5°,借助液氣懸掛調節射界能增大±6°。

火炮身管長為口徑的51倍,即5.340m,沒有炮口制退器,沒有隔熱護套,中部裝有抽氣裝置。火炮重心位於炮耳軸附近,因而沒有彈簧補償裝置。更換炮管十分方便,10min內即可完成。火炮防盾佈置在炮塔外面。炮管壽命理論值為250發,實際上大約為150發。

該炮配有半自動供彈機,能自動提取炮彈,並將炮彈輸送至炮尾。

日本曾考慮過自行研製火炮,但為了提高74式坦克的火力、節省研製費用以及考慮到與美國M60坦克火炮的通用性,因此決定採用北約國標準坦克炮。


   2.炮彈
105mm火炮發射脫殼穿甲彈和碎甲彈。從英國購買的脫殼穿甲彈的彈丸重6.12kg,初速為1490m/s,為了提高74式坦克的火力,從1983年度開始在日本特許生產美國的M735105mm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初速為1501m/s。

碎甲彈的初速為730m/s,彈丸重11.26kg,是日本自行設計和生產的,研製了近4年,1975年度開始批量生產。防衛廳從1976年2月開始採購4批碎甲彈,共24700發,每發約10萬日元,總共價值24.1億日元。74式坦克105mm線膛炮配用的碎甲彈有缺陷,在實彈射擊訓練中先後發生過3次炸膛事故,雖然已查明原因,並採取了必要的改進措施,但仍將剩餘的1萬發彈收回各彈藥庫,立即採取了禁用措施。


該坦克彈藥基數55發。1977年曾對少量的74式坦克的炮彈存放位置進行過簡單的改進,去掉位於車體前部右側的105mm彈藥倉,將這裡的炮彈分散佈置在戰鬥艙兩側,這是接受第四次中東戰爭的教訓加以改造的,但炮塔後部平衡尾艙裡仍存放炮彈。
    3.火控系統

該坦克的火控系統由火炮雙向穩定器、紅寶石激光測距儀、模擬式彈道計算機、潛望式瞄準鏡等組成。

火炮雙向穩定系統裝有1個存儲器,坦克在一時遇上劇烈回轉或極度傾斜,目標超出俯仰範圍的情況下,當車輛恢復原來位置時,存儲器能使火炮繼續捕促目標。但是,假如傾斜度過大,超出了存儲器的10°左右範圍,就超出了存儲器的能力,穩定器便失去作用。

炮長通過裝在控制裝置上的總開關控制火炮穩定系統,即使穩定器處於工作狀態,如果扳動炮長的火炮控制手柄,亦可使火炮進行高低和方向轉換。

紅寶石激光測距儀與J3車長潛望式瞄準、觀察鏡組成一體,裝在車長指揮塔正面,它的測距範圍為300~5000m,精度為±10m,每分鐘工作10次。車長和炮長都有測距按鈕,緊急情況下可由炮長操縱。測距數據自動輸入彈道計算機,並顯示在計算機顯示窗裡,在車長瞄準鏡和炮長瞄準鏡內也可看到。在測定距離時激光束不易受到外部影響,並能檢測假回波。


模擬式計算機裝在炮塔內右前部,位於車長和炮長之間,一般情況下由車長使用,炮長也可進行控制。當不用激光測距儀時,也可手動輸入距離數據。計算機輸入的參數還有炮耳軸傾角、風速、風向、氣溫、濕度;炮膛磨損、發射藥溫度、彈藥類型這些數據均為人工輸入。解算出的火炮高低角和方向角顯示在車長和炮長瞄準鏡內,但不包括射擊提前角。隨後火炮自動移動,炮長只需將瞄準十字線對準目標,按下激光測距按鈕,再按下火炮擊發裝置,即可射擊。

該坦克的射擊提前角是車長憑經驗和感官能力,根據一個提前角以5個密位為單位進行估算的。

J3車長潛望式瞄準鏡為單目式,與火炮和計算機聯動,為觀察、瞄準、激光測距三合一型,作觀察用時,視場40°,放大倍率為1×。在車長指揮塔上還有5個潛望鏡,每邊各2個,另1個朝後。

J2炮長潛望式主瞄準鏡為炮長觀察、瞄準兩用單目式潛望鏡,同樣與火炮和計算機聯動。作觀察用時,視場28°,放大倍率為1×;作瞄準用時,視場9°,放大倍率為8×。還有1具作為炮長輔助瞄準具的J1晝夜紅外瞄準鏡,裝在防盾內,並列安裝於火炮右邊,夜間觀察距離約在1000m以內。

裝填手有1個潛望鏡位於炮塔頂部艙口前方,能360°回轉。

在火炮防盾左邊,固定裝有主動式紅外/白光探照燈供瞄準使用,白光氙氣燈的照明距離為3000m,紅外探照燈為1200m。

該坦克的火炮和炮塔的控制採用全電動系統,這是該坦克的一個特點,也是吸取第四次中東戰爭中參戰坦克的教訓而改進的。因在這次中東戰爭中發現,由於火炮和炮塔使用電液式控制系統,液壓油容易著火。

在全電動系統中使用一台自製的慣性小、靈活敏度高、效率高的電動機,這樣,整個炮塔系統的體積減小了,並且提高了可靠性和生存力。全電動系統有電動和手動兩套操縱裝置,可由車長和炮長進行控制,必要時,車長可超越控制。

全電動系統使火炮回轉360°所需時間約15s,俯仰速度4°/s,炮塔的回轉與火炮的俯仰可同時進行,當火炮調向車後方向時,須採用手動控制,其仰角不得低於+2°,一是為了乘員的安全,二是避免火炮與車體碰撞。


    4.輔助武器
該坦克7.62mm並列機槍安裝在主炮左側,用於近距離作戰和輔助測距。該機槍是戰後日本為裝備國產二代新坦克及二代新裝甲車而自行研製的,並首次裝在74式坦克上使用。該機槍的原型是步兵使用的62式機槍,兩者通用部件很多。

該機槍不具備勃朗寧機槍所特有的散熱護套,機槍靠炮塔內機槍安裝孔裡設置的強製冷卻系統吹出冷風冷卻,不用機槍時,可用這個系統為戰鬥艙通風。

該機槍的標準射速為650發/min,但可通過前後移動位於機槍右側後下方、裝填柄與握把中心之下的快慢機就能調到低於200發/min或高於1000發/min的射速。採用北約國標準槍彈,攜彈4500發。

M2式12.7mm高平兩用機槍裝在位於車長指揮塔和裝填手艙口中心線上的簡單支架上。車長和裝填手都可以從各自的艙口探出身來手控射擊。該機槍是由美軍提供的。

該機槍對空射速為1050發/min,平射時為400發/min,可進行360°環形射擊,高低射界為-10°~+60°,初速為850m/s。採用北約國通用標準槍彈,攜彈600發。


三、推進系統
    1.發動機

該坦克採用三菱10ZF22WT型2沖程風冷柴油機,這是一台有10個氣缸、缸徑135mm、活塞行程150mm、每缸有4個排氣門的直流掃氣發動機。它裝有兩台機械傳動的廢氣渦輪增壓器和兩組中冷器。能燃用標準柴油、JP4煤油和汽油等多種燃料,在2200r/min時發動機的功率為640kW(870馬力)。

由於兩個軸流式風扇消耗功率,在全負荷時約為88.2kW(120馬力),所以淨功率為551kW(750馬力)。在全負荷時,帶風扇的燃油消耗率約為316g/kW·h(232g/馬力·h)、最低燃油消耗率為286g/kW·h(210g/馬力·h)。該發動機的單位體積功率(帶風扇)約為173kW/m3。

日本發展的這種2沖程坦克發動機主要用於該坦克,但改變缸數後形成10缸、6缸、4缸3種機型一個完整系列,也用於其他戰車。各機型結構大體上相同,氣缸排列都採用V型90°夾角,缸徑、行程相同,具有同樣的燃燒系統、增壓方式和冷卻方式,主要部件可以通用。



    2.傳動裝置
該坦克採用MT75A十字傳動裝置,與發坳機裝成一體。

該傳動裝置包括行星齒輪機構和多片濕式離合器,有6個前進檔和1個倒檔,在每一個排檔上都可以進行原地轉向。

該坦克的變速機構是把61式坦克那樣的高低檔離合器作為一次變速機構與兩個行星齒輪排組成的二次變速機構共同裝在同一軸上。61式坦克變速機構的每次變速是用腳操縱高低檔離合器進行的,而74式坦克則是當操縱高速桿時,一次變速機構中的離合器就機械斷開,而相應於一次變速機構的各檔的液壓開關機構工作以後,由於同回路內的差壓轉換閥的作用,使一次變速機構自動結合。

一般不使用離合器踏板,踏板僅在起動、停車時使用,與裝有液力變矩器的車輛相同,可以不用離合器工作,操縱極容易,而且完全沒有流體損失。因此,在起動時扭矩增大,而且差壓轉換閥適應於人的感覺,柔和地使離合器結合。


轉向系統為功率再生式,這種系統系第一次裝在日本履帶式戰車上。它是利用中間軸上差速器的差速作用,在轉向時從制動一側(內側)向不制動一側(外側)回流功率,這種作法能使內部功率損失減到最小。

    3.行動裝置
該坦克採用部分可調式液氣懸掛裝置,這是在世界有炮塔的坦克上首次採用。該裝置的工作原理和結構是:

負重輪的平衡肘與活塞桿相連,隨著平衡肘的上下運動,活塞作往復運動,推動油缸內的液壓油,並通過液壓油使裝有氣體的氣囊壓縮或膨脹,這就可以因氣體的彈性而起到緩衝作用。

油泵將油送到油缸或使其返回油箱來調節油缸內的油量,油箱佈置在車體右側斜甲板之下,主油泵放在發動機的前面。

前後左右端的4個負重輪可以自由調整高度,右前與左後負重輪、左前與右後負物理 輪的控制油路彼此相連。在炮塔吊籃的周圍,有4個(每側2個)圓柱形閉鎖閥,用於坦克射擊時保證底盤穩定。在發生機械故障或行動部分在戰鬥中損壞時,閉鎖機構也進行閉鎖。在駕駛座椅後部有緊急手動調節裝置和輔助油泵。


車長和駕駛員各配1套車資操縱裝置,前者佈置在車長座椅右側,靠近炮塔控制裝置,後者佈置在駕駛員座椅正面。

車長操縱裝置上裝有平衡調整水準儀和車輛姿態控制開關,專供車長在射擊時調整使用;還裝有超越駕駛機構,當該機構開啟時,駕駛員操縱裝置便失去作用,而且駕駛員操縱裝置上顯示出車長超越駕駛的燈信號。車長超越射擊操縱裝置與火控裝置的彈道計算機相連接。

駕駛員操縱裝置上裝有車高調整開關、標準姿勢開關和車姿控制開關,當操縱標準姿勢開關時,便可使車體從任何姿勢返回標準姿勢,而且它一接通,其他所有開關便失去作用。

駕駛員或車長使用把手型開關操縱各自的車姿操縱裝置,把手的傾斜轉變為電信號,用以控制油缸的油量,使坦克的俯仰角度增加±6°,左右傾斜角度達±9°,或使車底距地高最低達200mm,最高達650mm。

該坦克的車體控制速度比瑞典的Strv103坦克慢得多。雖然兩車的性能要求不同,但車重基本相同,因此車體調整速度慢就意味著機構的功率較低。

可調懸掛裝置的優點是:(1)便於充分發揮火炮威力。通過調節車體前後傾角和車底距地高,可以擴大火炮的高低射角,對坦克在山地使用具有較大的意義。此外,調節車體前後左右傾斜角,對在各種地形條件下火炮的穩定創造良好的條件,從而提高火炮的精度。(2)改善機動性。

通過調整車底距地高,可提高車輛的通過性,還可提高坦克的越野速度。74式坦克的越野行駛速度為35km/h。(3)提高防護能力。該裝置可使坦克的車高降至2m,暴露面積減小。車體調高以後,便於從車內向外觀察。


該裝置的缺點是結構複雜、可靠性差、維修比較困難、控制機構比較複雜、液壓裝置壓力較高,這就要求液壓零件有較高的加工精度和良好的密封性。該坦克裝備初期曾出現過漏油等問題,改埋沒一管的材料後已不再發生這種漏油現象,但油溫不易冷卻。此外,還存在成本高、重量大、佔用空間多等缺點。

該坦克每側有5個大型的雙輪緣掛膠負重輪,沒有托帶輪,主動輪後置。主動輪上有11個齒,齒插在履帶板的雙銷之間,突出在履帶外面。

採用雙銷雙塊式履帶並在履帶銷上增加了橡膠襯套。儘管這種履帶造價高、複雜、重量增大,但使用壽命和重量分佈都比較優越。履帶板是用高錳鋼製造的,具有「山」形履刺,根據需要也可安裝橡膠襯墊,以提高行駛性能,減少噪聲,延長壽命。履帶的使用壽命已接近10000。

該坦克的駕駛部分和戰鬥部分是密封的,不需任何準備即可涉過1m深的水障。發動機部分未做密封,廢氣通過一個排氣管排出。潛渡時炮塔頂上需安裝1個組合式進氣筒。潛渡準備時間需要15~20min。



四、防護系統
該坦克的車體前面呈流線形,寬度較窄,高度較低,車體前部裝甲厚130mm,兩側厚75mm,後部厚50mm。炮塔前部裝甲厚130mm,兩側厚75mm,後部厚50mm。

由於車高降低,車內空間必然減小,為此採用了相應措施,將車體上部兩側擴展到履帶上方,以滿足對車內空間的需要。車體下半部採用整體鑄造,這種結構在防護性、強度和重量等方面有很多優點。但在生產上卻需要高技術和大型設備,因而成本較高。

炮塔外形與法國AMX-30坦克的相似,呈半圓形,炮塔後部則稍有延長。由於炮塔扁平,易於滑彈,減少了中彈率。

炮塔側面和車體後部還配有放置各種用具的托架,除便於使用外,還可避免炮彈直接擊中,起到輔助防護的作用。

該坦克具有三防能力,在通過污染地區時車內可以完全密封,同時也採用了高性能的空氣濾毒罐。

在炮塔後部兩側各裝有3具一組的60mm煙幕彈發射器,可由車內控制發射,兩組可分別發射,也可同時發射,發射距離為100m。煙幕彈在離地面約30m高度由時間引信引爆,形成一朵朵直徑達50m的煙雲。




變型車
    1.78式裝甲搶救車
該車是以74式坦克的底盤為基礎發展的,1974年經整車試制,1978年定型,命名為78式裝甲搶救車。定型後立即裝備部隊,生產廠是三菱重工業公司。

該車全重38t,全長7.950m,全寬3.380m,全高2.400m。車內的總體佈置與聯邦德國的豹1型裝甲搶救車和法國的AMX-30D型裝甲搶救車相擬。左側為乘員艙,乘員艙內有4名乘員,車長、駕駛員、2名作業人員。駕駛員艙口有3個潛望鏡,與74式坦克相同。乘員艙左側和頂部有出入口。


該車裝備一個伸縮臂式的旋轉吊車和兩個絞盤,吊車和絞盤均由液壓驅動。

旋轉吊車裝在車體右側的旋轉中心上,升舉能力為20t,旋轉半徑為3.5m。吊車借助油壓驅動,可進一步伸長1.5m。因車體左側是乘員艙,除去死角外,水平轉角為270°,高低角為0°~75°,最大升舉高度為7m。因車體前部有1個油壓操作的駐鋤,可迅速升降,降下時可提高車輛的穩定性。更換部件時須稍調整吊車軸,運用十分方便。為了做到負載時安全第一,還設置了防止逆轉的裝置。

該車有兩個絞盤,主絞盤位於車體中部,另一個是吊車用的絞盤。主絞盤的牽引拉力為372kN,使用1條鋼繩,有高低兩種捲繞速度(15m/min和6m/min)。在無載荷的時候,還有1個專門的油壓動力系統使鋼繩張緊,並平整地迴繞到絞盤上。鋼繩的捲繞口與絞盤間的距離極小,以避免空轉及纏住鋼繩,鋼繩靠油壓動力展開時,速度是高速卷速的2倍(30m/min)。

另外,車體前部裝有滑輪,在乘員艙左側狀有大、中、小3種鉤環。使用滑輪時,絞盤的牽引能力增加1倍,達745kN,作業速度自然降低二分之一。乘員艙具備搶修專用工具。車內還有搶修作業需要的氧氣瓶、乙炔瓶。

該車保留了74式主戰坦克的液氣懸掛裝置,具有相當好的搶修性能。


該車裝有1挺M2HB式12.7mm機槍;車體前部兩側各裝有3具一組的煙幕彈發射器;還攜帶所需的其他武器及彈藥。



    2. 87式35mm自行高炮
該車研製始於1979年(當時暫稱AWX),1982年完成部件試制,1984年初製成第一輛樣車,研製廠商是三菱重工業公司和三菱電機公司。1984~1986年度進行各種試驗,1987年正式定型,命名為87式35mm自行高炮。同年採購4輛,每輛16億日元。該車裝備機械化防空部隊,用以替換美制M15A1、M42自行高炮。

該車最初考慮採用61式坦克底盤,因機動性不足,採用了74式坦克底盤。

該車裝有新型炮塔,炮塔上裝備兩瑞士厄利空-比爾勒(Oerlikon-Buehrle)公司的KDA式35mm機關炮,射速為550發/min。攜帶300多發榴彈,20發穿甲彈,配用由激光測距儀、數字式計算機、光學跟蹤儀、激光夜視儀等組成的新型火控系統。

在炮塔後頂部裝有全天候搜索和跟蹤雷達系統,跟蹤雷達上並列裝有電視攝像機。

車體內裝有輔助發動機,用以驅動液壓裝置和發電機。乘員有車長、炮手和駕駛員共3人,車長和炮手位於炮塔前半部,並有1個向後開啟的鉸接式艙蓋。炮塔內裝有朝前的瞄準鏡,它的兩側各裝有2個固定式觀察潛望鏡,炮塔前部兩側各裝有電操縱的3具一組的煙幕彈發射器。



性能數據
型號             74式主戰坦克
乘員             4人
戰鬥全重           38000kg
淨重             36300kg
單位功率           16.8kW/t
單位壓力           83.4kPa
車長
  炮向前           9.410m
 炮向後           7.840m
車體長            6.700m
全寬             3.180m
車體寬            3.120m
車高
 標準裝態(至炮塔頂)     2.250m
車底距地高          0.20~0.65m(可調)
履帶寬 500mm
履帶著地長          4.000m
公路最大速度         53km/h
越野速度           35km/h
燃料儲備
  不計附加油箱        750L
 計附加油箱         950L
涉水深(有準備)        2m
潛渡深            4~5m
爬坡度            60%
側傾坡度           40%
攀垂直牆高          1m
越壕寬            2.7m
發動機
 生產公司          三菱重工業公司
 型號            10ZF22WT
 類型            2沖程10V90°風冷直接噴射渦輪增壓中冷柴油機
 功率/轉速          640kW/2200r/min
傳動裝置
 生產公司          三菱重工業公司
 型號            MT75A
 類型            行星機械式
 前進檔/倒檔數        6/1
轉向裝置類型         差速式
懸掛裝置類型         液氣式(部分可調)
主要武器中徑/型號/類型    105mm/L7A3/線膛
並列武器口徑/型號/數量    7.62mm/74式/1挺
高平兩用武器口徑/型號/數量  12.7mm/M2/1挺
煙幕彈發射器數量       2×3具
彈藥基數
 炮彈            55發
 7.62mm槍彈         4500發
 12.7mm槍彈         660發
脫殼穿甲彈初速        1490m/s
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型號/初速  M735/1501m/s
碎甲彈初速          730m/s
射速             9~10發/min
炮塔驅動方式         電動/手動
炮塔旋轉範圍         360°
車長超越控制         有
火炮俯仰範圍         -6°~+9°(借助液氣懸掛可在-12°~+15°之間調節)
火炮穩定器
 水平向           有
 高低向           有
測距儀類型 激光
炮長瞄準鏡型號/類型      J2/單目
車長瞄準鏡型號/類型      J3/單目
炮長輔助瞄準鏡類型      單目
裝甲結構類型/厚度/材料
 車體首上          均質/130mm/鋼
 車體兩側          均質/75mm/鋼
 車體後部          均質/50mm/鋼
 炮塔前部          均質/130mm/鋼
 炮塔兩側          均質/75mm/鋼
 炮塔後部          均質/50mm/鋼
三防裝置           有
電氣系統電壓         24V

日本74式主戰坦克.jpg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日本90式主戰坦克



國別 日本  

名稱 90式主戰坦克
Type 90 Main Battle Tank  

研製單位 三菱重工業公司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JP  

生產單位 三菱重工業公司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JP  

現狀 研製  


概述
90式坦克的研究和發展工作始於1974年,部件製造和試驗工作始於1977年。當時暫稱為TK-X坦克,意思是「試驗中的坦克」。

日本坦克通常是以定型年代(第一生產年度)命名的。因曾預計新坦克在1988年或1989年定型,故相繼又稱TK-X坦克為88式和89式坦克。但是由於研製週期拖長,定型日期推遲到1990年,故又稱之為90式坦克。

該坦克在1982~1984年度進行第一次整車試制時製造2輛樣車,進行了技術試驗。1986~1988年度進行了第二次整車試制,製造4輛樣車,於1987~1988年進行技術試驗,並計劃在1989年度進行使用試驗。先後兩次整車試制共製造6輛樣車。1987年夏天公開的樣車是第二次整車試制的樣車。預計新坦克在1990年定型,並立即投產,同年將生產30輛。該坦克將用於替換已經開始退役的61式坦克,還準備更新一部分74式坦克。投產後將首先裝備日本北海道的坦克師。


該坦克的研製總經費約300億日元,現估計其單價將達12.1億日元(相當於850萬美元)。原計劃採購800餘輛(與74式坦克總採購量相同),但因價格昂貴,採購數量大致控制在400輛以下。


結構特點
一、總體佈置
90式坦克樣車為傳統的炮塔式坦克,車體和炮塔均用軋制鋼板焊接而成。駕駛艙在車體左前方;車體中部是戰鬥艙,其上是炮塔;車體後部為動力傳動艙。

炮塔內有2名乘員,車長位於火炮右側,炮長位於左側。駕駛艙上裝有若干個潛望鏡,其中也可裝入紅外夜視儀。


二、武器系統
    1.主要武器


該坦克樣車裝有1門聯邦德國萊茵金屬公司(Rheinmetall GmbH)的120mm滑膛炮,日本現已決定特許生產這種火炮。該火炮的炮管長是口徑的44倍,裝有熱護套、抽氣裝置和炮口校正裝置,還裝有反後坐裝置。該炮射速為10~11發/min。

日本曾計劃在新坦克上安裝本國製造的120mm滑膛炮,該炮是用74式坦克上裝備的L1A3式105mm線膛炮炮管擴孔製成的。樣炮完成後,命中精度和侵徹力低,加之考慮到新坦克的主炮應與美國的M1A1坦克火炮通用,最後決定採用聯邦德國萊茵金屬公司的120mm滑膛炮並安裝在第二次整車試制的樣車上。

該炮配有自動裝彈機,選擇了稱為帶狀彈艙的方式,它通過鏈帶轉動來帶動放置在炮塔尾艙內的帶式連接的炮彈來選擇彈種,使炮尾和推彈機方向一致,裝入炮彈。


   2.炮彈
該炮發射聯邦德國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和多用途破甲彈,日本已決定特許生產這兩種炮彈。

這兩種彈都是整裝式彈藥,均為半可燃藥筒,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的初速大於1650m/s,直射距離1800m,破甲彈的初速大於1200m/s。

日本大錦工業公司製造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和小松製作所(Komatsu Manufacturing Company)製造的多用途破甲彈均因彈丸的破壞能力不足而未被採用。

該坦克的彈藥基數約40發,炮尾彈倉約存放25發,車體前部右側約存放15發。


   3.火控系統
該坦克裝有性能先進的火控系統,由觀察瞄準裝置、測距儀、彈道計算機、直接瞄準裝置和指揮儀式瞄準裝置構成。

車長有1個裝在炮塔右側上部指揮塔前方的獨立穩定式360°回轉的潛望式瞄準鏡,為雙目式L型,放大倍率10×,內裝摻釹釔鋁石榴石激光測距儀(測距範圍可達5000m);配有從炮長瞄準鏡得到的目標數據監測裝置,必要時可超越射擊。

炮長潛望式瞄準鏡裝在炮塔上部左側,為高低向獨立穩定的單目周視潛望鏡,放大倍率10×,內有熱成像夜視裝置和摻釹釔鋁石榴石激光測距儀;還有1個輔助直接瞄準鏡,為單目式L型,放大倍率12×,內裝夜視顯示裝置。

該坦克的瞄準系統分為直接瞄準和指揮儀式瞄準兩種方式。直接瞄準是按照常規的瞄準方法來捕捉目標,而指揮儀式瞄準系統可實現行進間射擊。

由於安裝了超越控制裝置,即使在炮長發現目標並進行瞄準以後,車長若再發現其他目標構成更大威脅時,還可使炮長的目標自動改成車長發現的目標,亦即應用該裝置可在對一目標射擊的同時還可瞄準其他目標。在車長瞄準鏡內還附帶穩定型導向器,車長載上頭盔後,接通鏡的開關,車長瞄準鏡便可和炮管聯動,即炮管和車長的臉部總保持方向一致。

該坦克的火控計算機裝在炮塔的尾部,該計算機可根據橫風傳感器測得的數據及目標距離、彈種、視差修正量、耳軸傾斜、藥溫、炮膛磨損、大氣壓力、目標未來位置及其修正量的數據來計算火炮的瞄準角和提前角,使瞄準鏡十字線自動裝定。

該坦克採用被動式紅外熱成像裝置,可把敵坦克放射的紅外線通過高靈敏度紅外電視將畫面顯示在螢光屏上可同時進行目標瞄準,也可自動跟蹤。


    4.輔助武器
74式7.62mm並列機槍安裝在主炮左下方。

M2HB式12.7mm高射機槍安裝在炮塔右側頂部車長指揮塔和炮長艙口之間,不能從車內進行操縱。


三、推進系統
    1.發動機

該坦克採用三菱10ZG型2沖程10缸水冷直接噴射式廢氣渦輪增壓中冷柴油機,最大功率1103kW(1500馬力)。坦克單位功率21.2kW/t,公路最大速度70km/h。

    2.傳動裝置
該坦克採用帶液力變矩器的自動變速、靜液轉向式傳動裝置和電液操縱裝置。


   3.行動裝置
該坦克採用液氣和扭桿混合式懸掛裝置,每側有6個雙輪緣負重輪,第一、二、五、六負重輪採用液氣懸掛,第三、四負重輪採用扭桿懸掛。兩側的液氣懸掛部件不是橫向交叉連接,不能作傾斜而只能作前後俯仰調整,可使車底距地高從標準姿態降低到200mm,或提高到600mm。扭桿懸掛裝有旋轉式減振器。誘導輪在前,主動輪在後,兩側各有3個托帶輪。採用雙銷單塊式履帶,一種裝有橡膠襯墊,另一種是金屬爪齒型,兩種履帶均有端部連接器。


四、防護系統
該坦克的車體和炮塔前部採用複合裝甲,其他部位有的採用間隙裝甲。複合裝甲是冷軋含鈦高強度鋼的兩層結構,中間使用了包有芳綸纖維的蜂窩狀陶瓷夾層,並在內側罩有輕金屬,為日本獨特的複合裝甲結構。該坦克沒有對付頂部攻擊的特殊裝甲防護。兩側裙板各由7塊均質鋼板組成,厚約10mm,可產生與夾層裝甲相同的效果。

裙板可以單獨向上折疊起來,便於行動部分的維修。車內隔艙化佈置,裝有自動滅火裝置。炮塔內部由防火隔板分成幾個艙,其佈置與美國的M1坦克和其他現代主戰坦克相似。彈藥倉裝有閘門,炮塔後面的頂部裝有洩壓板。採用了三防裝置,即使在全密閉的情況下也可戰鬥幾個小時。還裝有激光探測裝置,可在敵激光測距儀照射的瞬間得知敵照射的方向。在炮塔後部兩側各裝有3具一組的73式煙幕彈發射器,可自動或半自動啟動。在炮塔後部豎有通信天線。

但是,該坦克的車體前上裝甲板和炮塔前下裝甲板之間有一明顯的間隙,高度達200mm以上,形成了一個相當大的卡彈區。




性能數據
型號            90式主戰坦克
乘員            3人
戰鬥全重          約52000kg
淨重            50000kg
單位功率          21.2kW/t
單位壓力          92.2kPa
車全長           約9.700m
車體長           約7.450m
車全寬(不帶裙板)      約3.400m
車全高           2.300m
車底距地高         0.2~0.6m(可調)
履帶寬           約600mm
履帶著地長         約4.600m
公路最大速度        70km/h
公路最大行程        約300km
涉水深           1.0m
爬坡度           約60%
攀垂直牆高         約1.0m
越壕寬           約2.7m以上
發動機
 生產公司         三菱重工業公司
 型號           10ZG
 類型           2沖程水冷直接噴射式廢氣渦輪增壓中冷柴油機
 功率/轉速         1103kW/2400r/min
 類型           自動傳動
傳動裝置
 生產公司         三菱重工業公司
 類型           自動傳動
轉向裝置類型        靜液轉向
懸掛裝置類型        液氣與扭桿複合式
主要武器口徑/類型      120mm/滑膛
並列武器口徑/型號/數量   7.62mm/74式/1挺
防空武器口徑/型號/數量   12.7mm/M2HB式/1挺
煙幕彈發射器數量      2×3具
彈藥基數          約40發
穿甲彈初速         1650m/s以上
破甲彈初速         1200m/s以上
射速            10~11發/min
炮塔旋轉範圍        360°
火炮穩定器
 水平向          有
 高低向          有
火控系統類型        指揮儀式
車長超越控制        有
裝甲結構類型        複合裝甲
三防裝置          有
滅火抑爆系統        有
激光探測器         有

日本90式主戰坦克.jpg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瑞典S無炮塔型主戰坦克



國別 瑞典  

名稱 S主戰坦克
S Main Battle Tank  

研製單位 博福斯公司
Bofors AB,SE  

生產單位 博福斯公司
Bofors AB,SE  

現狀 完成生產  



概述
瑞典S主戰坦克是Strv 103系列坦克的簡稱,是瑞典陸軍兵器局在50年代打破傳統設計的一種無炮塔型主戰坦克,固定式安裝的火炮依靠車體的旋轉和俯仰進行瞄準和射擊。

該坦克研製始於1957年,主承包商是博福斯公司,子承包商主要是拉茨維克(Leansverk)公司(負責懸掛裝置)和沃爾沃(Volvo)公司(負責發動機)等。研製時充分考慮了瑞典的河流、湖泊較多、北部地區沼澤遍佈、長期嚴寒、冰雪覆蓋和國內重型橋樑極少等地理和氣候條件,並考慮了二次大戰中各國坦克的使用和中彈情況以及裝甲部隊的戰術使用要求等因素,從而把車高、車重及火力作為主要性能指標,要求車重不超過37t,決定放棄旋轉式炮塔,研製一種採用固定的105mm火炮、液氣懸掛和自動裝填的無炮塔型坦克。

首先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之一是必須依靠車體轉向進行火炮的方位精確瞄準。為此,在1957/1958年冬季把克魯巴(Growbar)公司為S坦克研製的變速轉向機構裝在1KV103自行火包上進行技術試驗,1959年又把改進的變速轉向機構與火控伺服裝置組合成轉向瞄準裝置,並安裝在M4A3謝爾曼中型坦克上進行最後階段的技術試驗。試驗證實該裝置可能解決固定式火炮坦克的方向射界和瞄準問題。

為解決火炮高低瞄準以及車姿控制等問題,瑞典引進了當時美國為25噸級車輛研製的液氣懸掛技術。

1958年中,博福斯公司開始新坦克樣車設計,1961年底完成2輛樣車。車長指揮塔上安裝了1挺12.7mm試射機槍,車體兩側的箱形機槍座裡各安裝2挺7.62mm朝前射擊的機槍。前置的動力裝置原是1台波音(Boeing)公司的502-10MA型燃氣輪機(330馬力)與1台羅爾斯-羅依斯(Rolls-Royce)以司的B81型汽油機(230馬力)。

1960年中,陸軍訂購10輛預生產型車,此即後來定型的Strv103型坦克。車右側的2挺機槍換成了12.7mm機槍,車體兩側各安裝2個單輪緣托帶輪,安裝了炮管固定裝置。汽油機改換成176kW(240馬力)的K60型2沖沖程多種燃料發動機。

1965年對該坦克進一步改進,定型為Strv103A型坦克。其輔助武器為3挺7.62mm機槍,安裝了激光測距儀和車長瞄準鏡穩定裝置,並把燃氣輪機改為波音公司的553型燃氣輪機,輸出功率是360kW(490馬力)。該車於1966年開始批量生產,1967年開始交付裝備,一直持續到1971年6月,共製造了300輛。但後期生產的該坦克安裝了浮渡圍帳和2個炮管固定架,在車首安裝了可伸展的推土鏟,並定型為Strv103B型坦克,隨後把早期生產的所有A型車均改進成B型,於1972年裝備部隊。

Strv103B型坦克是瑞典陸軍的制式坦克,裝備陸軍3個裝甲旅並將使用到90年代。另外3個裝甲旅裝備350輛英國製造的裝105mm火炮的遜邱倫坦克。目前瑞典陸軍共裝備主戰坦克650輛。

S坦克的研製費用840萬美元,包括製造了2輛樣車和10輛預生產型車,每輛價格約40萬美元。

由於火炮固定安裝,因此坦克不具有行進間射擊的能力,只能短停射擊,而且只有改變坦克方向才能轉移火力,難以對付突然出現的側後方向的目標,此乃S坦克的固有缺點。但由於火炮固定,可較容易地實現自動裝填,因此火炮射速高,還可減少1名乘員。1967年與豹1坦克的對比試驗表明,該坦克射擊平均需要13s,命中率為70%,而豹1坦克需要23s,命中率為65%,因此,它的短停射擊效果還是比較好的。



結構特點
一、總體佈置
無炮塔S坦克總體佈置獨特,火炮固定在車體前部中心線上,車內發動機和傳動裝置前置,可對乘員起防護作用,中部是戰鬥艙,車後部放置彈藥和自動裝填裝置。

戰鬥艙內3名乘員基本上位於同一高度,車長在戰鬥艙的右側,居坦克最高點,駕駛員兼炮長在左側,其後面是機電員,兩人背靠背就坐。戰鬥艙內車底板上開有安全門,車內無通話裝置。

該坦克高度最低,車體頂的高度僅為1.9m。在車體前部裝甲板下方固定安裝有升降式推土鏟,依靠車體的俯仰進行推土等作業。


二、武器系統
    1.主要武器

該城的主要武器是1門博福斯公司62倍口徑長的105mm L74式加農炮,比英國L7A1炮的炮管長1.2m。火包與坦克車體剛性固定,炮管不會發生顫動。炮管中央裝有圓筒形抽氣裝置,無炮口制退器,炮管尾部有2個帶中央曲柄的立楔式炮閂。火炮瞄準是依靠車體的旋轉和俯仰實現的。


    2.彈藥與自動裝彈裝置
L74式加農炮可以發射穿甲彈、榴彈和煙幕彈,根據需要也可發射碎甲彈。脫殼穿甲彈初速為1463m/s,有效射程為2000m;榴彈初速為730m/s,有效射程為5000m;碎甲彈初速為790m/s。

尾部彈藥倉沿車中線分為兩部分,各有5×5個彈藥孔,通常右側彈架裝25發脫殼穿甲彈,左側最上一排裝5發煙幕彈,下面4排是20發榴彈。

車體後裝甲板上開有補充裝彈門,2名乘員從車外補充裝滿彈藥只需5~10min。

炮彈裝填採用液壓操縱自動裝彈機。駕駛員或車長按一下駕駛-射擊操縱裝置的裝填鈕,炮彈的固定卡爪自動鬆開,炮彈靠自重落到最下一層托彈槽上,送彈挺桿將其推到彈藥架中間的裝彈機上,然後裝彈機將彈藥舉到炮尾,由後邊的裝填滑塊推入炮膛。發射後的空藥筒由拋殼機從車體後部中央的排出口拋出車外。

裝填結束,信號燈即亮。由於坦克採用固定式火炮,炮尾和彈藥間無相對運動,因此在任何情況下均可迅速而準確地完成裝彈。整個裝置非常簡單,不易發生故障。裝彈機失靈時,由機電員人工裝彈。

由於自動裝彈機的使用,S坦克省去了1名裝填手,且可增加火炮射速。

煙幕彈不能自動裝填,須由機電員人工裝填。

最近瑞典已採用了以色列研製的M111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用以取代目前使用的脫殼穿甲彈。


    3.輔助武器
該坦克的輔助武器是3挺比利時的KSP58式7.62mm多用途這機槍,其中2挺並列機槍固定安裝在車體左側平台上,與主炮交替使用,並可搖控,另1挺高射機槍裝在車長指揮塔左側,由車長操縱,也能在車內瞄準射擊。這些機槍發射北約通用槍彈,初速為800m/s,有效射程為1200m,射速為700~800發/min。

在車長門兩側安裝有兩組煙幕彈發射器,每組有4具,口徑為80mm。

為在夜間進行目標照明,部分S坦克頂部安裝了兩架萊蘭(Lyran)照明彈發射器。


   4.觀瞄裝置
該坦克的炮長和駕駛員由一人兼任,駕駛員通過操縱駕駛-射擊裝置可以完成車輛駕駛及火包瞄準、彈種選擇、射擊等動作,車長使用相似的駕駛-射擊裝置,但具有超越控制能力。

供駕駛員使用的瓊格爾(Jungner)OPS-1L聯合式潛望鏡和雙目瞄準鏡裝在駕駛員前部,視場為100°,放大倍率為1×、6×、×10或18×,右側目鏡中裝有瞄準分劃。瞄準鏡中組裝有1具西姆拉德(Simrad)公司的LV300激光測距儀。

供車長使用的瓊格爾OPS-1聯合式潛望鏡和雙目瞄準鏡與OPS-1L相似,但未裝激光測距儀,在左側目鏡中安裝有調準指針。該瞄準鏡在高低向是全穩定的,俯仰範圍為11°~16°。車長指揮塔能旋轉208°,水平向穩定。車輛在行駛時,瞄準線能穩定地對準目標。

此外,駕駛員艙蓋左邊裝有1個簡單的潛望鏡,車長有4個潛望鏡,機電員有2個潛望鏡,所有潛望鏡和瞄準鏡均有裝甲護罩。


三、推進系統
    1.組合動力裝置

該坦克採用了燃氣輪機和柴油機雙機聯動的動力裝置,動力艙內燃氣輪機在左側,柴油機在右側,總輸出功率為537kW(730馬力)。

K-60型2沖程對置活塞式多種燃料發動機是該坦克的主機,最大功率為176kW(240馬力),可燃燒柴油、煤油和汽車等多種燃料,燃料消耗量僅為相應汽油機的70%。

波音553型燃氣輪機是波音公司的一種改進型雙軸式燃氣輪機,作為S坦克的副機,於1967年開始裝備該坦克,最大功率為360kW(490馬力)。553燃氣輪機是航空發動機,無回熱器,因此燃料消耗率較高,但具有部件少,體積小和重量輕等優點(在此之前曾先後採用過比利時FN波音公司270馬力的50210MA型燃氣輪機和沃爾沃公司的330馬力的250型燃氣輪機)。

在車輛高速行駛或在複雜地形和惡劣路面上行駛時,兩台發動機同時使用。燃氣輪機也可單獨使用,尤其是在低溫條件下,可用燃氣輪機起動柴油機以對車輛進行低溫起動。通常情況下兩機均用柴油。

組合動力裝置的使用增加了坦克的戰鬥可靠性,它集中了兩機的優點,又彌補了各自的缺點。

該坦克有3個燃油箱,其中2個500L的油箱裝在翼子板的後部,1個136L的燃油箱裝在發動機的底部,通常均裝柴油。

整個動力裝置用3個支點的支架安裝在車體內,更換發動機前必須先卸去前上斜裝甲和主炮,大約需要4h。

   2.傳動裝置
由於採用雙機動力裝置,該坦克的傳動裝置比較複雜。沃爾沃的液力變矩器與1個DRH-1M型自動變速箱裝在K-60發動機的動力輸出端,以獲得與燃氣輪機相似的輸出特性,能使兩台發動機很好地聯合運行。兩台發動機功率通過閉鎖-空轉離合器和彈性聯軸器匯流到行星變速箱,變速後共同輸出。再經過1組離合和制動裝置把軾率傳遞到車輛兩側主動輪。

    3。轉向機構
轉向機構有兩套。一套是液壓差速轉向機構,包括液壓泵和液壓馬達,用於緩轉向和火炮精瞄,機構中採用了自動閉鎖器,從而解決了車輛直線行駛的穩定性問題。另一套是離合制動式轉向機構,由離合器和制動器等組成,用於急轉向、停車和火炮粗瞄。兩套機構相互獨立,可同時工作。液壓轉向無摩擦損失,功率可再生,可實現車輛的原位轉向。制動轉向使某側履帶減速式制動,能完成原地轉向。

當該坦克由兩負重輪支承時,原位轉向1周僅需2~4s。

    4.懸掛裝置
該坦克採用液氣懸掛,控制車體前後俯仰,實現固定火炮的高低向瞄準。為保證發射平台穩定,射擊時,液氣懸掛要進行閉鎖。車兩側前後兩負重輪懸掛油路對角相連,如械前對右後。中央液壓連接系統有1正排量泵,它可把油液從前懸掛輸到後懸掛,或相反,從而通過改變負重輪曲臂行程來改變車體縱向傾角。

此外,另有一系統用於增減前後懸掛油缸中的流量來變更車體高度及同時調整履帶鬆緊度。前後兩負重輪提起後,僅用中間兩負重輪支承地面,轉向阻力減小,轉向十分靈活。中間兩負重輪懸掛油缸組件不與其餘油缸相連,相互獨立。前後懸掛油缸中裝有減振閥,以減少車輛振動。此外還裝有斷流閥,以便在懸掛損壞時停止供油。

    5.操縱裝置
坦克前進、轉向及俯仰均通過操縱駕駛員的駕駛-射擊裝置手柄(T形桿)來完成。在T形桿水平操動時,車輛實施轉向,當旋轉角小於20°時,啟用液壓差速轉向機械,當旋轉角大於20°時,就自動轉為離合制式轉向。當車速為0時,可實現原位或原地轉向。在T形桿俯仰操動時,便調節車體縱向傾角,使坦克前後俯仰。

   6.行動裝置
該坦克主動輪前置,誘導輪後置。車體兩側各有4個雙輪緣負重輪和2個托帶輪,採用可更換橡膠襯墊並帶有銷耳襯套的干式雙銷履帶。

    7.浮渡裝置
地坦克浮渡時可將車體四周上部折疊的圍帳豎起,整個準備工作需要15~20min。駕駛員站在後頂部用與主操縱桿連接的手柄進行遠距離油門控制和轉向。浮渡圍帳是一種合成的紡織尼龍材料製成的柔軟的氣囊結構,圍帳下邊固定在車體四周上邊的有裝甲防護的槽裡。車內裝有兩台排水泵。水中行駛用履帶划水,航速為6km/h。

四、防護系統
該坦克的戰場生存力較高,車體高度僅為1.9m,減少了中彈面積;發動機和傳動裝置前置也增大了乘員防護力;此外,車體前上裝甲板傾角小,約30°(與水平面夾角),水平厚度增加兩倍以上。前上斜裝甲板上有許多水平的加強筋和備用履帶板,可提高抗穿甲彈能力。車內彈藥存放在車尾部,不易被直接擊中。

動力艙內裝有兩套自動滅火系統,可從內部或外部控制。S坦克無三防裝置。



型號演變
為在90年代保持S坦克的戰鬥力,80年代初瑞典陸軍決定對現裝備的Strv103B型坦克進行現代化改進,定型名稱為Strv103c型坦克。1983年博福斯公司簽訂了價值4億瑞典克朗的坦克改進合同,大約是200輛車,每月完成7輛。1984年底完成10輛現代化改進的坦克樣車,第一批改進型車於1986年春季交貨,1989年可望完成最後交貨。

Strv103C坦克的主要改進項目包括:

(1)駕駛員瞄準鏡內安裝西姆拉德公司的Nd:YAG激光測距儀,從而提高坦克火炮的首發命中率。該鏡組裝工作由博福斯航空電子(Bofors Aerotronics)公司完成。

(2)K60型發動機改成底特律(Detroit)柴油機公司的6V-53T型柴油機,輸出功率是202kW(275馬力)。此外還安裝了新的操縱裝置、散熱器、發電機和消聲器等。

(3)原沃爾沃傳動裝置改成博福斯公司新的全自動傳動裝置,有3個檔並有正倒車機構和電子控制裝置。
(4)坦克正面安裝附加裝甲,側面安裝側裙板,以增強坦克防破甲彈的能力。

(5)將2個新的燃油箱,由翼子板下安置到車體尾部,在車體兩側上面安裝了9個附加油箱,其容積均為22L,燃料儲備增大,戰鬥行程提高。此外這些外置燃油箱的安裝也提高了坦克防破甲彈的能力。

6)安裝火控計算機,其軟件與目前瑞典陸軍的遜邱倫坦克改裝用的相同,而硬件經過修改。這一工作由博福斯航空電子公司完成。

(7)為了在夜間照明1500m內的目標,在車體頂部指揮塔左側安裝了萊蘭雙管71mm照明彈發射器。
(8)所有Strv103C坦克均裝推土鏟。

此外還研究了附加防護、指南針、三防和夜視等問題。




性能數據
型號            Strv103B[C]
乘員            3人
戰鬥全重          39700[42500]kg
淨重            37000[40000]kg
單位功率          13.5kW/t
單位壓力          102[115]kPa
車長
 炮向前          8.990m
車體長           7.040m
車寬            3.630m
車高
 至車長指揮塔       2.140m
 車體高          1.900m
火線高           1.700m
車底距地高
 車體中部         0.500m
 車體兩則         0.400m
履帶寬           670[636]mm
履帶著地長         2.850m
履帶中心距         2.600m
最大速度
 公路           50km/h
 水上           6km/h
燃料儲備          960L
公路最大行程        390km
平均越野速度        30~40km/h
涉水深           1.5m
爬坡度           60%
側傾坡度          30%
攀垂直牆高         0.9m
越壕寬           2.3m
最小轉向半徑        原位
主發動機
 生產公司         羅爾斯-羅伊斯(Rolls-Royce)[底特律油機公司]
 型號           K60[6V-53T]
 類型           2沖程6缸水冷多種燃料發動機[柴油機]
 功率/轉速         176kW/3750r/min[213kW/2800r/min]
副發動機
 生產公司         波音
 型號           553型
 類型           雙軸式燃氣輪機,無回熱器
 功率/轉速         360kW/3800r/min
傳動裝置
 生產公司         沃爾沃(Volvo)[博福斯]
 類型           液力機械
 前進檔/倒檔數       2/2 [3/3]
轉向裝置類型        靜液差速轉向+離合制動轉向
懸掛裝置類型        液氣懸掛
主要武器口徑/型號/類型    105mm/L74/線膛
並列武器口徑/型號/數量    7.62mm/KSP58/2挺
防空武器口徑/型號/數量    7.62mm/KSP58/1挺
煙幕彈發射器口徑/總數量   80mm/2×4具
彈藥基數
 105mm脫殼穿甲彈      25發
 榴彈           20發
 發煙彈          5發
 7.62mm          2750發
裝填方式          自動裝填[除發煙彈]
穿甲彈初速         1463m/s
榴彈初速          730m/s
射速            10~15發/min
火炮俯仰範圍        -10°~+12°
火炮最大俯仰速度      5°/s
車體回轉速度        360°/2~4s
車長超越控制        有
測距儀型號/類型       LV300/激光[Nd:YAG激光]
電氣系統電壓        24V
駕駛員觀瞄鏡型號/類型    OPS-1L/聯合式,雙目
車長觀瞄鏡型號/類型     OPS-1/聯合式,雙目
三防裝置          無
滅火裝置          有
蓄電池數量/電壓/容量    2個/12V/114Ah
註:方括號內的數據為Strv103C的數據

瑞典S無炮塔型主戰坦克.jpg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瑞士Pz61/68主戰坦克


國別 瑞士  

名稱 Pz61/68主戰坦克
Pz61/68 Main Battle Tank  

研製單位 聯邦製造廠
Federal Construction Works,CH  

生產單位 聯邦製造廠
Federal Construction Works,CH  

現狀 完成生產  

裝備情況 瑞士  



概述
瑞士獨立研製主戰坦克開始於50年代初,1953年在圖恩(Thun)的聯邦製造廠開始設計坦克,但直到50年代末,瑞士設計的坦克尚未出現。為滿足裝備需要,瑞士陸軍50年代向國外採購了200輛AMX-13輕型坦克、200輛遜邱倫MK5坦克和100輛遜邱倫MK7坦克,其瑞士代號分別為Pz51、Pz55和Pz57。

瑞士主戰坦克第一輛樣車即KW30於1958年4月完成,採用了瑞士設計的90mm加農炮。第二輛樣車於次年完成,此後又製造了10輛預生產型坦克,定型為Pz58。該坦克於1960年到1961年間製造,安裝了與遜邱倫MK5坦克的火炮一樣的英制83.4mm火炮。

PZ58坦克的致命弱點是火力較弱,因此尚投入成批生產就被Pz61坦克所取代。Pz61安裝了英制105mm火炮,底盤基本上與Pz58相同。1961年3月瑞士陸軍訂購150輛Pz61,於1965年1月~1966年12月交貨,歸瑞士第四機械化師的坦克營使用。


結構特點
一、總體佈置
Pz61坦克採用傳統的炮塔,車體和炮塔均為整體鑄件,車體分為3個艙,前部是駕駛艙,中央是戰鬥艙,後部是動力艙。

駕駛員主戰坦克相比,該坦克炮塔沒有尾艙,半球形炮塔內車長和炮長位於火炮右側,裝填手在左側。車長指揮塔有一單扇艙蓋,四周裝有8具潛望鏡;炮長位於車長前下方;裝填手觀察塔上裝有6具觀察鏡和左右對開的艙蓋。該觀察塔略高於車長指揮塔,因此後者視野受到一定限制。

車內裝有1部SE-407電台,有效通信距離25km。此外車內還有乘員車內通話器,備有飲水箱。


二、武器系統
    1.主要武器和彈藥
該坦克的主要武器是1門英國設計的105mm L7A1式坦克炮,經修改後在瑞士製造,稱為PzKan61。該炮取消了炮口制退器,同時抽氣裝置移至炮管中段,以增加抽氣效果。

L7A1火炮可發射瑞士設計的榴彈(初速為600m/s)、常規脫殼穿甲彈(初速為1470m/s)、碎甲彈(初速為730m/s)和煙幕彈,亦可發射以色列的M111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這是瑞士向以色列軍事工業(Israel Military Industries)公司採購的。

    2.火控系統
該坦克火控系統較簡單。炮塔內裝有1具合像式光學測距儀,放大倍率為8×,由車長操縱。炮長配有1具放大倍率為8×和2.7×的潛望式瞄準鏡,並裝有目標校準儀。由於105mm炮彈道平直、初速高,因此取消了Pz58上裝的延遲校正器。

Pz61坦克的炮控系統採用與AMX-30坦克相類似的法國SAMM公司的CH25型電液驅動系統。但Pz61坦克的火炮俯仰由電動機驅動,而不採用AMX-30坦克的電液驅動。炮塔旋轉1周需13a。


    3.輔助武器
該坦克輔助武器是主炮左側並列安裝的20mm厄利空(Oerlikon) L/100式高射機關炮,後來改用制式7.5mm MG51式機槍。裝填手觀察塔前部裝有1挺制式MG51式7.5mm高射機槍,高低射角為-4°~+77°。在炮塔後部兩側各裝3具LPz51式80.5mm煙幕彈發射器,有效距離為50~150m。


三、推進系統
    1.動力裝置

該坦克發動機系聯邦德國MTU公司的MB837Ba-500柴油機,輸出功率為463kW。由瑞士製造的傳動裝置包括半自動行星齒輪箱和雙差速轉向系統,前者提供6個前進檔和2個倒檔,後者有液壓轉向裝置,可實現無級和連續轉向,使用方向盤操縱。

除主發動機外,車內還裝1台功率為25kW(34馬力)的輔助發動機,當主機不工作時用於驅動風扇和發電機等。

    2.行動裝置
該坦克每側有6個雙輪緣掛膠負重輪和3個插帶輪,採用拜勒韋爾(Belleville)碟盤彈簧懸掛,誘導輪在前,主動輪在後。坦克履帶採用錳鋼製成,無橡膠墊。

外置碟盤彈簧懸掛結構緊湊,節省了車內空間,此乃Pz61坦克設計的一大特色。

四、防護系統
該坦克炮塔呈流線形,較扁平,厚度為120mm,與遜邱倫坦克相當。車體前上裝甲傾斜度較大,車體兩側有裝甲裙板,車尾部亦傾斜。

車內裝有較完善的三防裝置。


型號演變
   1.Pz68坦克
該坦克是由Pz61坦克發展而來,1968年完成首輛樣車並投入生產,投資4.6億瑞士法郎。1971年1月~1974年7月交付陸軍170輛,裝備了第四、十一機械化師。

該坦克只有13%的零件在瑞士製造,發動機、炮塔控制系統等均靠進口。為了提高機動性,主要改進有:
(1)安裝了雙向穩定器,可使坦克在越野時實現精確跟蹤目標,因而命中率提高。在炮塔左側增設了彈藥補給窗口。
(2)坦克發動機經過改進,輸出功率增至485kW(660馬力),車速增至60km/h。傳動裝置也經修改,倒檔數改為6個。
(3)採用了帶可更換橡膠襯墊和橡膠襯套的履帶。履帶和負重輪輪緣加寬,著地長加大。
(4)該坦克及Pz61均裝備了博福斯(Bofors)公司的萊蘭(Lyran)照明彈發射系統。該系統的瑞士陸軍代號是7.1cm LeGw74,配有12發照明彈,安裝在炮塔頂部車長指揮塔和裝填手觀察塔之間,還可發射照明火箭彈,最大射程為1300m。


    2.Pz68改進型坦克
該坦克系Pz68的改進產品,1974年批准生產50輛(1.463億瑞士法郎),1975年批准生產110輛(4.47億瑞士法郎),1978年批准生產60輛(2.07億瑞士法郎),最後於1984年4月交貨。瑞士陸軍將Pz68的4次生產型車分別稱為第一、二、三(或Pz68/75)、四系列。目前正在研究幾個Pz68坦克的現代化方案,以使該坦克在90年代保持一定的威力。


主要改進包括:安裝了主炮熱護套;交流發電機;CO2抽氣系統。此外,後兩次生產的改進坦克採用了更大的炮塔。

    3.Pz68增強型坦克
1988年宣佈,瑞士將在195輛Pz68坦克上改裝新的火控系統,由霍尼韋爾(Honeywell)公司所屬的聯邦德國子公司提供技術,瑞士康特拉弗斯(Contraves)公司被特許製造。滅火系統也將得到加強,所有改裝工作由聯邦製造廠完成。
變型車


    1.自行高炮
該車於1978年8月由康特拉弗斯公司研製,採用Pz68底盤,1979年4月完成樣車,安裝了與聯邦德國獵豹(Gepard)防空自行高炮相同的雙管35mm火炮和炮塔。

    2.裝甲搶救車
1967~1968年採用Pz61底盤完成首輛樣車,採用Pz68底盤於1970年完成首批生產型車,稱為Entp Pz65。

該車裝有絞盤,鋼繩長120m,最大拉力245kN,使用緊線滑輪時拉力可提高至735kN。副絞盤用以拉出主鋼繩,鋼繩長240m。車前部安裝有液壓驅動推土鏟,可用於推土和支撐車體。車前上部裝有A形框架,最大提升力為147kN。

該車乘員為5人,全重38t,裝有1挺7.5mm機槍和8具煙幕彈發射器。

    3.裝甲架橋車
生產型車採用Pz68坦克底盤,架設平推式橋樑,最大承載能力為60t,標準承載能力為50t,橋總長為18.23m,乘員3人,全車重44.6t。

    4.155mm自行火炮
該車採用Pz68坦克底盤,已完成樣車,稱為Panzer-Kanone 68。目前尚未投產。


   5.靶車
Pz68的特種變型車,用於訓練反坦克射手,稱為PzZielfz68。該車有重型裝甲炮塔和假炮,車體上裝有附加裝甲,兩側有裝甲裙板,重38t,乘員2人。




性能數據
型號               Pz61            Pz68
乘員               4人             4人
戰鬥全重             38000kg          39700kg
淨重               37000kg          38700kg
單位功率             12.5kW/t          12.7kW/t
單位壓力             83.4kPa          84.4kPa
車全長
 炮向前             9.430m           9.490m
 炮向後             8.280m           8.600m
車體長              6.780m           6.880m
車寬               3.080m           3.140m
車高
 至機槍             2.850m           2.880m
 至指揮塔頂           2.720m           2.750m
火線高              1.930m           1.960m
車底距地高            0.420m           0.410m
履帶中心距            2.590m           2.590m
履帶寬              500mm           520mm
履帶著地長            4.130m           4.430m
公路最大速度           55km/h           55km/h
燃料儲備             760L            710L
公路最大行程           300km           350km
越野最大行程           160km           160km
涉水深              1.1m            1.1m
爬坡度              60%            60%
攀垂直牆高            0.75m           0.75m
越壕寬              2.6m           2.6m
發動機
 生產公司            聯邦德國MTU        聯邦德國MTU
 型號              MB837Ba-500        MB837Ba-500改進型\
 類型              4種程8V水冷柴油機     4沖程8V水冷柴油機
 功率/轉速            463kW/2000r/min     485kW/2200r/min\
輔助發動機
生產公司            聯邦德國戴姆勒-奔馳(Daimler-Benz)
型號              OM636柴油機
功率/轉速            22.8kW/2500r/min    25.7kW/2600r/min
傳動裝置
 生產公司            SLM
 類型              機械式
前進檔/倒檔數          6/2 6/6
轉向裝置類型           液壓無級 液壓無級
懸掛裝置類型           拜勒韋爾碟盤式彈簧
主要武器口徑/型號/類型      105mm/L7A1/線膛
並列武器口徑/型號/數量      7.5mm/BG51/1挺
防空武器口徑/型號/數量      7.5mm/MG51/1挺
煙幕彈發射器口徑/型號/總數量   80.5mm/LPz51/2×3具
彈藥基數
105mm              52發          56發
7.5mm              5400發         5200發
炮塔驅動方式           電液驅動,備以手動
炮塔車長超越控制         有            有
火控車長超越控制         有            有
炮塔最大回轉速度         360°/9.5s        360°/9.5s
火炮俯仰範圍           -10°~+21°       -10°~+21°
火炮最大俯仰速度         28.8°/s         20.8°/s
火炮穩定器
水平向             無            有
垂直向             無            有
測距儀類型            光學合像式        光學合像式
裝甲厚度             15~120mm         15~120mm
電氣系統電壓           24V            24V
蓄電池數量/電壓/容量       4個/6V/200Ah       4個/6V/1200Ah

瑞士Pz61 68主戰坦克.jpg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瑞士Pz87豹式主戰坦克


國別 瑞士  

名稱 Pz87豹式主戰坦克
Pz87Leo Main Battle Tank  

研製單位 聯邦德國克勞斯-瑪菲公司
Krauss-Maffei AG,DE  

生產單位 康特拉弗斯公司
Contraves AG,CH  

現狀 生產  

裝備情況 瑞士(預計380輛)  


概述
為在80年代後半期更換現裝備的遜邱倫和Pz61主戰坦克,瑞士陸軍在70年代初提出需要購買450輛新的主戰坦克,但由於研製費用高昂,研製時間緊,決定放棄自行研製新車的打算,而把目標轉向國際市場。

在1981年8月~1982年6月間瑞士對2輛聯邦德國豹2和2輛美國M1坦克進行了技術和使用試驗評價。1983年8月瑞士選擇了豹2坦克,頭35輛由聯邦德國克勞斯-瑪菲公司直接交貨,其餘部分將在瑞士本土特許生產。主承包商是瑞士康特拉弗斯公司,最後組裝在圖恩(Thun)的聯邦製造廠(Federal Construction Works)完成,月產量72輛,1993年完成最後交貨。

瑞士特許生產的豹2坦克稱為Pz87豹式坦克。35輛聯邦德國製造的豹2坦克於1987年交付瑞士陸軍,1988年裝備了第一個坦克營。按計劃,1987年12月17日工廠向聯邦防務採購局提交了2輛瑞士生產的Pz87豹式坦克。

1984年底,美國休斯光電與數據系統集團(Hughes Electro-Optical and Data Systems Group)同意提供技術和製造援助,由瑞士的威爾德·希爾布魯格有限公司(Wild Heerbrugg Ltd)為該坦克制造坦克火控系統。

該坦克約有60~70%的部件在瑞士製造,NAW公司製造發動機,SLM製造傳動裝置。



結構特點
該坦克與聯邦德國豹2坦克的第五批生產型車相似,它採用了數字式彈道計算機,火控系統可外接,以便於使用射擊和戰鬥模擬裝置。120mm火炮內可安裝35mm口徑的內膛炮供訓練使用,高射機槍改為瑞士制式MG51/71式機槍。

該坦克更換了通信裝置,採用了美國的AN/VRC-12車用電台,還安裝了帶鐵棚的白光燈和野戰電話線軸。

在每側履帶上安裝了5個防滑齒,坦克在冰雪地運動時的附著力大大增加,並增加了履帶液壓張緊裝置。

該坦克採用了新的3色偽裝迷彩,增裝了可折疊的偽裝網裝置,在戰鬥艙內配置了多依格拉(Deugra)滅火系統。

瑞士Pz87豹式主戰坦克.jpg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蘇聯T-34中型坦克



國別 蘇聯  

名稱 T-34中型坦克
T-34 Средний Танк  

研製單位 哈爾科夫坦克廠
Харьковский Танковый  Завод,SU  

生產單位 蘇聯哈爾科夫坦克廠等Харьковский Танковый Завод и Другие,SU  


現狀 停產  
裝備情況 蘇聯(3000輛)、阿富汗(50輛)、阿爾巴尼亞(60輛)、安哥拉(150輛)、保加利亞、中國、剛果(10輛)、古巴(150輛)、塞浦路斯(8輛)、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國、埃塞俄比亞(50輛)、幾內亞(45輛)、幾內亞比紹(15輛)、匈牙利、柬埔寨、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老撾(15輛)、馬裡在(21輛)、蒙古、莫桑比克、波蘭、羅馬尼亞(200輛)、索馬裡(30輛)、敘利亞(200輛)、多哥、越南、北也門(125輛)、南也門(100輛)、南斯拉夫和津巴布韋  



概述
T-34中型坦克是蘇聯30年代末在T-32坦克基礎上改進發展的一代中型主戰坦克,裝有M1938/39(L-11式)76mm短管坦克炮,1944年9月開始在哈爾科夫坦克廠生產。1941年上半年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Стапинградский Тракторный Завод)也開始生產該坦克。這期間的改進包括使用M1940(T-34式)長管76mm坦克炮。到1941年6月共生產裝有76mm火炮的該坦克1110輛。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初數月中,哈爾科夫坦克廠和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的T-34坦克產量猛增,加上克拉斯諾伊·索爾莫夫市112廠也生產T-34坦克,總產量很高。然而,由於德國的進攻,迫使哈爾科夫坦克廠廷至烏拉爾地區的下塔吉爾,到1942年初該廠才恢復全面生產。此外,174坦克廠也從列寧格勒遷到鄂木斯克,1942年3月才開始生產該坦克。1942年初秋,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遭破壞,為了彌補損失,車裡亞賓斯克市的基洛夫廠(Завод им.Киров)於1942年8月從生產重型坦克改產該坦克,位於斯維爾德洛夫斯克的烏拉爾馬什(Урапьмащ)車體廠從1942年9月開始組裝該坦克。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該坦克又有許多改進,最重要的改進是用85mm坦克炮替換了76mm坦克炮,稱為T-34/85坦克。該坦克於1943年在3個坦克廠開始生產。

T-34/85坦克的生產一直持續到1948年,捷克斯洛伐克與波蘭則從1951年開始生產並持續生產至1956年。二次世界大戰期間,T-34坦克底盤被用作中型自行火炮底盤。5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還使用T-34坦克底盤研製成CY-100自行火炮。在大戰期間試驗研製的T-34/100自行火炮。在大戰期間試驗研製的T-34/100坦克尚未生產時,但裝有85mm坦克炮的T-44坦克已進入限量生產階段。1940年9月至1945年6月,蘇聯總共生產了53000輛T-34坦克和5000輛以T-34坦克作為底盤的中型自行火炮。

波蘭在1951~1956年間生產的M1型和M2型T-34/85坦克有如下改進:改進了發動機起動裝置,乘員從5人減為4人,增加了彈藥基數,裝有較好的涉水設備,增大了行程,改進了電台和光學設備。

60年代蘇聯又對儲備的T-34/85坦克做了改進,採用了T-54主戰坦克的負重輪和發動機,還增設了潛渡通氣管。

目前,T-34坦克不再是華約部隊的一線裝備,但仍用它訓練部隊。


結構特點
一、總體佈置
T-34坦克車體是焊接製成的,共分3部分,駕駛員和機電員位於車體前部,戰鬥艙上車體中部,車體後部裝有發動機和傳動裝置。

炮塔為鑄造結構,位於車體中部上方。炮塔裡有3名乘員,車長在左邊,炮長在車長前下方,裝填手在右邊。炮塔頂部後邊有兩個帶圓頂蓋的通風口。

T-34/85坦克至少有3種指揮塔:
一是環形固定式指揮塔,有向前和向後開啟的雙扇艙蓋及5個觀察鏡;

二是能夠360°回轉的,帶有單扇艙蓋及5個潛望鏡的指揮塔;

三是與第二種相似的指揮塔,它的旋轉機構能使炮塔方向與目標保持一致。不管採用哪一種型式的指揮塔,在頂部都有1個觀察潛望鏡。



二、武器系統
    1.主要武器及彈藥

最早問世的T-34/85坦克裝有1門M1943(д-5T式)火炮,但該炮很快就換成M1944(Зис-C-53式)火炮。該炮有1個垂直滑動的炮閂和由液壓駐退器及液壓復進機組成的反後坐裝置,全長4.641m,重1148kg,發射的炮彈與85mm野戰炮的炮彈相同,實際射速為3~4發/min,25°仰角發射時射程最大達13300m,可發射ПР365К曳光穿甲彈、О365К榴彈、ПР2М尾翼穩定破甲彈和ПР365К曳光高速穿甲彈等。


    2.火控系統
車長有1具觀察潛望鏡,炮長有1具ТМФД或ТЩ-15瞄準鏡,還有1具MK4潛望鏡,裝填手有1具MK4潛望鏡。


    3.輔助武器
在主炮的右側並列安裝1挺7.62mmдтм式機槍,還有1挺相同型號的航向機槍安裝在坦克車首。дтм式機槍由容有63發機槍彈的臥式彈匣供彈。中國、埃及和敘利亞等國的T-34坦克的炮塔頂上還裝有1挺7.62mmдщкм式高射機槍,用於對付空中目標。


三、推進系統
    1.發動機

該坦克裝有1台4沖程12V60°水冷柴油機,蘇聯型號為B2-34或B2-34M,在1800r/min時功率為368kW(500馬力)。該發動機淨重874kg,燃油消耗率≯252g/kW·h(185g/馬力·h)。


    2.傳動裝置
該坦克的傳動裝置由主離合器、變速箱、轉向離合器及制動器和側減速器等部件組成。

主離合器位於發動機和變速箱之間,由主動部分、被動部分和分離機構組成,主被動部分都有11片摩擦片。

變速箱為機械固定軸式,由主動軸、中間軸、主軸以及齒輪系組成,可提供4個或5個前進檔和1個倒檔。

有兩套結構完全相同的轉向離合器及制動器分別安裝在變速箱與兩個側減速器之間,用以結合、分離和制動兩側履帶,為履帶傳遞動力,實現坦克轉向、減速和停車。

側減速器為一級固定軸式減速齒輪對,位於車體尾部兩側的轉向離合器與兩側主動輪之間。

主離合器的結合與分離、變速箱排檔的更換以及轉向機構的分離與結合,均由駕駛員通過機械拉桿操縱。


    3.行動裝置
該坦克採用獨立式垂直佈置的螺旋彈簧懸掛裝置。車體每側有5個雙輪緣掛膠負重輪、1個前置誘導輪和1個後置主動輪。誘導輪曲臂上裝有蝸桿式履帶張緊度調整器。

每條履帶由36塊逞有導向齒的履帶板和36塊無導向齒的履帶板以及72根履帶銷組成,兩種履帶板交替安裝,用履帶銷連結。不帶導向齒的履帶板上有孔,可安裝防滑齒,使坦克能在冰雪地上行駛。


四、防護系統
鑄造炮塔和焊接車體均有比較厚的裝甲,合適的裝甲板傾角使該坦克的實際防彈能力較強。



型號演變
    1.T-32坦克
錳箍聳荰-34坦克的前身,車體比T-34坦克高,車體側甲板帶傾斜度,裝57mm口徑火炮,火炮裝在球形支架上。

    2.T-34樣車
該車與T-34坦克相似,裝有57mm火炮。

    3.T-34/76I坦克
該坦克1939年製造。炮塔帶有尾艙,炮塔側裝甲板帶有傾斜度;裝7.62mm 30.5倍口徑長的火炮,火炮帶球形防盾;機槍安裝在炮塔後面;採用鉚接的車體裝甲板;第二和第三負重輪之間的間距較大,總共製造了115輛。早期生產型車輛裝БТ7型汽油機,後期的裝柴油機。該坦克的外形尺寸為長6020mm(炮向前6400mm),寬3048mm,高2489mm。

    4.T-34/76п坦克
該坦克的炮塔為局部焊接件,有1個艙口;鋼質輪緣負重輪圓周帶有散熱孔;採用鉚接的車體前裝甲板;安裝長度為口徑41.5倍的76mm火炮,火炮下面有新型反後坐裝置;在左右翼子板上的箱子裡裝有煙幕罐。

    5.T-34/76Щ坦克
該坦克的車體前裝甲板為焊接結構;新型焊接的或鑄造的炮塔帶有突出的防盾,炮塔上有2個艙口和鐵扶手;負重輪為鋼質輪緣。坦克高度增至2.654m。

    6.T-43坦克
該坦克的裝甲比T-34/76Щ坦克厚,其他與T-34/76Щ相同。因76mm火炮不再使用,故該坦克未被採用。

    7.T-34/76Ⅳ坦克
該坦克裝有ку型鑄造炮塔和76.2mm火炮,後來又增裝了2個潛望鏡。

    8.T-34/76Ⅴ坦克
該坦克系指揮坦克,是在T-34/76Ⅳ坦克基礎上製成,炮塔頂部左邊有指揮塔。

    9.T-34/76Ⅵ坦克
該坦克的炮塔系整體鑄造,其上裝有34.7倍口徑的76mm火炮,車上裝有新型5檔變速箱。

    10.T-34/85-Ⅰ坦克
該坦克於1943年開始製造,採用T-34坦克底盤,帶有尾艙的ку型鑄造炮塔,炮塔頂部有1個帶圓頂蓋的通氣口,裝有39倍口徑的85mm火炮。乘員比T-34坦克增加1名。外形尺寸為長6.096m(炮向前8.153m),寬2.969m,高2.769m。

    11.T-34/85-Ⅱ坦克
該坦克改進了T-34/85-Ⅰ坦克的觀察設備和火控設備,炮塔頂部有2個通氣口,加裝了指揮塔。

    12.中國改進的T-34/85坦克
該坦克的主要改進項目包括裝有激光測距儀、自動滅火系統和液壓助力式轉向操縱裝置等。


變型車
    1.T-34-T A裝甲搶救車
該車去掉了T-34坦克的炮塔,僅能搶救牽引作業。

   2.T-34-T B裝甲搶救車
該車去掉了T-34坦克的炮塔,裝有載貨平台、絞盤和吊車,吊車可吊起發動機。

    3.CKп-5裝甲搶救車
該車去掉了T-34坦克的炮塔,裝有可吊起5000kg重物的吊車,未裝絞盤和駐鋤。

   4.СУ-85自行火炮
該車於1943年製造,是不帶炮塔的T-34坦克,車體左前部的大型球形防盾上裝有長度為49倍口徑的85mm火炮,駕駛員在車前左邊,小型指揮塔在炮塔頂部。該坦克重30t,外形尺寸為長5.918m(炮向前8.127m),寬2.997m,高2.146m。

    5.85T (СУ-85T)裝甲搶救車
該車是去掉武器的СУ-85自行火炮,火炮安裝孔被堵住,作裝甲搶救車使用。

    6.СУ-100自行火炮
該車與СУ-85自行火炮相似,1944年製造。但該車前部中間位置裝有長度為53倍口徑的100mm火炮,外形尺寸為長5.918m(炮向前9.957m),寬2.997m,高2.146m。

    7.СУ-10T裝甲搶救車
該車是去掉武器的СУ-100自行火炮,前裝甲上的火炮安裝孔被堵住,作裝甲搶救車使用。

    8.СУ-34架橋坦克
該車於1942年製造,在帶炮塔的T-34坦克上裝有簡單架橋設備。

    9.MT-34裝甲架橋車
該車去掉了T-34坦克的炮塔,車體上裝有架橋用滾輪。

    10.MTY-34裝甲架橋車
該車系不帶炮塔的T-34坦克底盤車,車上裝有剪式橋。架橋與收橋由液壓系統操作。外形尺寸為長10.010m,寬3.200m,高3.708m。

    11.T-34 CTY推土掃雷坦克
該車為工程作業及掃雷作業發展,由T-34坦克改制而成,車前裝有滾筒掃雷器。該車後來被T-54推土掃雷坦克所代替。

    12.OT-34噴火坦克
該坦克基本上是帶КУ型炮塔的標準T-34坦克,車首的航向機槍被噴火器所代替,燃料箱位於車體後部。該坦克後來被T-55噴火坦克所代替。

    13.敘利亞122mm自行火炮
該自行火炮是敘利亞陸軍為機械化部隊發展的,繫在T-34坦克底盤上安裝122mmд-30式牽引火炮製成,1973年中東戰爭中使用過。

    14.埃及100mm自行火炮
該自行火炮是埃及發展的,繫在T-34坦克底盤上安裝100mm(БС-3式)野戰火炮製成,炮塔修改過。

    15.民主德國T-34-T B型裝甲搶救車
該車與蘇聯T-34-T B型裝甲搶救車相似,車體前面裝有止推桿,駕駛員後裝有絞盤纜繩盤。

    16.捷克斯洛伐克T-34裝甲搶救車
該車車前裝有駐車上裝有絞盤和吊車。


    17.波蘭WPT-34裝甲搶救車
該車車前裝有大型上部結構體、絞盤和載貨平台,車後裝有大型駐鋤,車上裝有潛渡設備。




性能數據
型號              T-34/85
乘員              5人
戰鬥全重            32000kg
單位功率            11.5kW/t
單位壓力            81.4kPa
車長
 炮向前            8.100m
 炮向後            7.520m
車體長             6.100m
車寬              3.000m
車高(至指揮塔頂)        2.743m
火線高             2.050m
車底距地高           0.400m
履帶寬             500mm
履帶中心距           2.450m
履帶著地長           3.850m
公路最大速度          55km/h
越野平均速度          25km/h
燃料儲備            590L
公路最大行程          300km
土路最大行程          250km
涉水深(無準備)         1.320m
爬坡度             58%
側傾坡度            47%
攀垂直牆高           0.730m
越壕寬             2.500m
最小轉向半徑          1.5m
發動機
 型號             B2-34或B2-34M
 類型             4沖程12V 60°水冷柴油機
 功率/轉速           368kW/1800r/min
傳動裝置
 類型             機械固定軸
 前進檔/倒檔數         5/1
轉向裝置類型          離合制動
懸掛裝置類型          垂直螺旋彈簧
主要武器口徑/型號/類型     85mm/Зис-с-53/線膛
並列武器口徑/型號/類型/數量   7.62mm/дтм/機槍/1挺
航向機槍口徑/型號/類型/數量   7.62mm/дтм/機槍/1挺
彈藥基數
 炮彈             56發
 7.62mm機槍彈         2394發
射速              3~4發/min
炮塔驅動方式          電動/手動
炮塔旋轉範圍          360°
側面              均質/75mm/鋼
車長超越控制          無
火炮俯仰範圍          -5~+25°
火炮穩定器
 水平向            無
 高低向            無
裝甲結構類型/厚度/水平傾角/材料
 車體
  前上            均質/45mm/30°/鋼
  前下            均質/45mm/鋼
  側部            均質/45mm/上40°、下90°/鋼
  後部            均質/47mm/50°/鋼
  頂部            均質/18~22mm/0°/鋼
  底部            均質/18~22mm/0°/鋼
 炮塔
  正面            均質/90mm/鋼
  後部            均質/60mm/鋼
  頂部            均質/18~22mm/鋼
發電機
 型號             ГТ-4563A或ZFC-1500
 電壓/功率           28V/1.5kW
T-34坦克車族
 T-32坦克          --T-34-T Ⅰ裝甲搶救車
                --T-34-T Ⅱ裝甲搶救車
 T-34坦克----------------------CKп裝甲搶救車
               --СУ-85自行火炮 85T(CY-85T)裝甲搶救車
 T-34/76Ⅰ坦克        --CY-100自行火炮 CY-100T裝甲搶救車
               --CT-34架橋坦克
 T-34/76Ⅱ坦克        --MT-34裝甲架橋車
              --MTY-34裝甲架橋車
 T-34/76Ⅲ坦克        --T-34CTY推土掃雷坦克
              --OT-34噴火坦克
 T-43坦克          --敘利亞122mm自行火炮
              --埃及100mm自行高炮
 T-34/76Ⅳ坦克        --民主德國T-34-T B型裝甲搶救車
              --捷克斯洛伐克T-34裝甲搶救車
 T-34/76V坦克        --波蘭WPT-34裝甲搶救車
T-34/76Ⅵ坦克
T-34/85-Ⅰ坦克
T-34/85-Ⅱ坦克
中國改進的T-34/85坦克

蘇聯T-34中型坦克.jpg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蘇聯T-54/T-55中型坦克


國別 蘇聯  


名稱 T-54/T-55中型坦克
T-54/T-55 Средний Танк  

研製單位 蘇聯
SU  

生產單位 蘇聯、波蘭、捷克斯洛伐克
SU、PL、CS  


現狀 完成生產計劃  
裝備情況 蘇聯(20000輛)、阿富汗(400輛)、阿爾巴尼亞(15輛)、阿爾及利亞(390輛)、安哥接(300輛)、孟加拉國(30輛)、貝寧(4輛)、保加利亞(1800輛)、中非共和國(4輛)、剛果(35輛)、古巴(400輛)、捷克斯洛伐克(3100輛)、埃及(900輛)、赤道幾內亞、厄立利利亞解放陣線(50輛)、埃塞俄比亞(500輛)、芬蘭(100輛)、民主德國(2300輛)、幾內亞(10輛)、幾內亞比紹(30輛)、匈牙利(1500輛)、印度(950輛)、伊朗(1000輛)、伊拉克(700輛)、以色列(300輛)、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包括59式共計1500輛)、利比亞(1700輛)、馬裡(25輛)、蒙古人民共和國(100輛)



概述

1944年蘇聯設計了一種叫做T-44的新式中型坦克,1945~1949年間進行了小批量生產,但使用證實該坦克可靠性差。T-44坦克是在早期T-34/85坦克基礎上改進的,主要改進有扭桿懸掛、橫置發動機和傳動裝置、形狀良好的車體。該坦克有4名乘員,取消了原T-34/85坦克的機電員,航向機槍固定在車體上,由駕駛員控制發射。炮塔是T-34/85坦克炮塔的改進型,但是炮塔底部沒有突出的頸環。在二次世界大戰中後期以及1956年的匈牙利事件中都使用過該坦克。改進後的T-44坦克稱為T-44M坦克,70年代仍用於訓練。

T-54坦克是從T-44坦克演變過來的,第一輛樣車於1946年製成,1947年在哈爾科夫坦克廠(Харьковский Танковый Завод)投產。蘇聯、捷克斯洛伐克以及波蘭共生產T-54/T-55坦克50000輛左右,約佔全世界二次世界大戰後坦克總產量的三分之一。直到1981年,蘇聯鄂木斯克坦克廠(Омский Танковый Завод)仍在生產T-55坦克,而此時T-62坦克早已停產。
T-54/T-55坦克在1967年和1973年中東戰爭中以及安哥拉,越南戰場和印巴衝突中都使用過。該坦克具有良好的武器和裝甲、使用維修比較簡便、潛渡設備安裝方便和具有夜戰能力,主要缺點是火炮俯角小,火控系統太簡陋、火炮射程有限、外組燃料箱易起火。



結構特點
一、總體佈置
車體為焊接結構,駕駛艙在車體前部左邊,戰鬥艙在車體中部,發動機和傳動裝置在車體尾部

駕駛員有1個向上抬起並向左旋轉開啟的艙蓋,艙前有2個潛望鏡,其中的1個可換成紅外潛望鏡。

車首裝有與前上裝甲垂直的防浪板,當坦克涉水行駛時可防止水浪濺至駕駛員潛望鏡。駕駛員右邊的車體前部空間為彈藥架、電瓶及燃料箱。駕駛員後面的車體底甲板上開有向車內開啟的安全門。

炮塔為鑄造結構,頂裝甲是用2塊D形鋼板對焊在一起再焊制炮塔頂部的,炮塔位於車體中部。車長在炮塔內左邊,炮長在車長前下方,裝填手在炮塔內右邊。車長有1個可以360°回轉的指揮塔,其上有1個向前開啟的單扇艙蓋,ТПК-1瞄準鏡安裝在車長指揮塔頂的前部,指揮塔上有4個潛望鏡。裝填手有1個向後開啟的單扇艙蓋和1個MK-4型潛望鏡。


二、武器系統

    1.主要武器

T-54坦克的主要武器是1門Д-10T式100mm線膛坦克炮,其改進型用於СУ-100自行火炮。

Д-10T式坦克炮有1個水平滑動的炮閂,其反後坐裝置包括1個液壓駐退機和1個液氣式復進機。

該炮身長5.608m,重1948kg,最大射程為16000m,平均射速為4發/min。

早期T-54坦克未裝火炮穩定器,T-54A型坦克則裝有高低向火炮穩定器,火炮型號為Д10ТГ式。T-54Б、T-54B、T-55和T-55A型坦克均安裝Д-10T2C式火炮,並配有高低向和水平向雙向穩定器。後來,對早期車型的火炮和穩定器進行了改裝。


    2.彈藥
Д-10T式100mm坦克炮可以發射下列彈種:БР-412式穿甲彈、БР-412Д式被帽穿甲彈、ф-412式榴彈、ОФ-412式預制破片榴彈、ЗБК5М式尾翼穩定破甲彈和БМ-8式曳光高速脫殼穿甲彈。

T-54坦克攜帶炮彈34發、7.62mm機槍彈3000發和12.7mm高射機槍彈500發。T-55坦克攜帶43發炮彈和7.62mm機槍彈3500發。


    3.火控系統
該坦克的火控系統比較簡單。車長操縱指揮塔,用ТПК-1潛望鏡搜尋目標,當捕獲到目標時,調動炮塔為炮長指示目標,然後由炮長進行精確瞄準射擊。炮長有1個ТШ2-22瞄準鏡,該鏡有3.5×和7×兩咱放大倍率。

在車長和炮長瞄準鏡上均刻有「Λ」形標誌,通過調整火炮方位角和俯仰角使瞄準鏡上的有關彈種的瞄準標誌與目標對準即可進行射擊。

最先安裝夜視設備的是T-54Б型坦克,後來對早期型號進行了補裝。T-54/T-55坦克的夜視設備包括
(1)安裝在車體前上裝甲板右邊的ФГ-100紅外前燈和TBH-2紅外觀察潛望鏡,可為駕駛員提供40~60mm的夜間觀察能力;
(2)安裝在車長指揮塔前的ОУ-3紅外探照燈和TKH-1車長紅外潛望鏡,可為車長提供大約300mm的夜間觀察能力;
(3)安裝在主要武器右邊的л-2紅外探照燈和ТПК-1-22-11炮長夜視瞄準鏡,可為炮長提供800~1000m的夜間觀察能力。

早期T-54坦克的炮塔旋轉和火炮俯仰運動均由炮長手動操作,但後期的車型改為由炮長手控的電驅動操作,手動操作驅動裝置作為應急備用而保留。


    4.輔助武器
輔助武器包括2挺7.62mm機槍和1挺12.7mm機槍。СГМТ式7.62mm並列機槍安裝在火炮右側;同型號和同口徑的另1挺7.62mm航向機槍固定在車體前上裝甲板上,由駕駛員利用變速操縱桿上的按鈕控制射擊;安裝在裝填手艙蓋外面的ДШКМ式12.7mm高射機槍用於對空射擊。


三、推進系統
    1.發動機

該坦克裝有1台橫置在車體後部的B2型4沖程12V60°水冷柴油機,在2000r/min時標定功率為382kW(520馬力)。

該發動機採用電動機驅動為主要起動方式,壓縮空氣起動是寒冷氣候條件下的輔助起動方式。由於T-55坦克裝有1個AK-150型空氣壓縮機,可以提供比較恆定的壓力,所以它的發動機以壓縮空氣起動為主要起動方式,將電動機驅動作為輔助起動方式。

為了增大坦克行程,除了在車內設前組和中組燃油箱外,還在車體外面設有外組燃油箱;在車體右側翼子板上設有4個扁平油箱,其中第一、二、四個油箱各有93L柴油,第三個油箱為潤滑油箱,在車體後面還可以附加2個筒形燃料箱。


    2.傳動裝置
該坦克的傳動裝置由齒輪傳動箱、主離合器、變速箱、風扇聯動裝置、行星轉向機和側傳動裝置組成。

該傳動裝置的固定軸式機械變速箱具有結構簡單、容易製造等優點,然而性能較差。它可以為車輛提供5個前進檔和1個倒檔,最大車速為50km/h。轉向機構為二級行星轉向機。

    3.冷卻系統
發動機冷卻系是液冷、密閉、壓力循環式的,使用的冷卻液在夏季是水,在冬季是防凍液。冷卻系包括管片式水散熱器、離心式風扇、進出氣百葉窗及風道等。

    4.行動裝置
該坦克採用扭桿懸掛裝置。車體每側有5個雙輪緣掛膠負重輪、1個前置誘導輪、1個後置主動輪,在第一和第五負重輪位置處裝有旋轉式液壓減振器,誘導軸曲臂上裝有蝸輪蝸桿式履帶調整器,以調節履帶張緊度。採用全金屬單銷式履帶。

    5.潛渡設備
早期T-54坦克未裝潛渡設備,爾後配備的潛渡設備有兩種潛渡筒,一種是實戰使用的小直徑潛渡筒,另一種是訓練使用的大直徑潛渡筒。前者使用時安裝在裝填手潛望鏡上方,不使用時裝在炮塔後部或車體後部,後者使用時安裝在裝填手艙口上,安裝和拆除潛渡筒各需要15~30min。坦克潛渡江河時通常掛一檔行駛,並借助車上的航向儀導航。

四、防護系統
    1.裝甲防護
鑄造炮塔有比較理想的防彈外形;車體低矮、裝甲板有良好的傾角,是該坦克提高生存力的主要措施。

    2.煙幕裝置
該坦克裝有熱煙幕施放裝置,施放時在行進中的車後形成一條白色煙霧,可持續2min。

    3.三防裝置
早期車型未安裝但在後期車型上裝有三防裝置,後來對早期車型進行了加裝。



型號演變
    1.T-54坦克早期型
這是T-54坦克投入使用的第一個車型(預生產型),未安裝潛渡筒,但炮塔上有2個轉塔和1個較寬的炮塔防盾,炮塔後部明顯呈球形。


    2.T-54坦克
這是T-54坦克的第二個生產型號,有1個帶2個轉塔的普通型坦克炮塔,右邊的轉塔裝有1挺ДШКМ式12.7mm機槍。當該坦克裝上紅外夜視設備時,便稱為T-54A(M)坦克。

    3.T-54A坦克
該型坦克在50年代中期首次出現,裝有Д-10ТГ式火炮,該炮配有高低向穩定器和高低向動力驅動裝置,首次安裝抽氣裝置,其他改進包括電動機油泵、艙底排水泵、改進型空氣濾清器和自動滅火裝置。最初製造的T-54A坦克未安裝紅外夜視設備,但現在大多數都加裝了這種設備,並稱為T-54A(M)坦克。該型坦克的炮長瞄準鏡型號為ТШ2A-22。

    4.T-54Б坦克
該坦克於1957~1958年開始服役,是第一個一開始就裝紅外夜視設備的車型。該坦克裝有Д-10T2C式100mm火炮並配有雙向穩定裝置,炮長瞄準鏡型號為ТШ2-32,潛渡設備也做了改進。

    5.T-54B(或T-54X)坦克
這是T-54與T-55之間的過渡車型,與T-54Б型坦克相似,但裝填手轉塔被一個向前開啟的單扇艙蓋代替,炮塔上未安裝12.7mm高射機槍。包括T-54Б坦克在內的所有T-54坦克裝填手艙蓋前均有1個圓頂形通風口。

    6.T-55坦克
這是50年代末問世,1961年11月紅場檢閱時第一次出現的車型,與T-54坦克相比,主要改進有:改用B-55發動機(功率為426kW,即580馬力),改進了傳動裝置,裝有炮塔旋轉底板,取消了裝填手艙前的ДШКМ式12.7mm高射機槍。此外,還改進了集體式三防裝置、發動機起動方式和炮塔通風裝置,安裝了火炮雙向穩定器,加大了彈藥基數。

安裝12.7mm高射機槍的T-55坦克稱為T-55(M)坦克。


    7.T-55A坦克
這是1963年5月第一次出現的車型,與T-55坦克的主要區別是:用新式的ПКТ式7.62mm機槍代替了СГМТ式7.62mm機槍;取消了7.62mm航向機槍,從而可多裝6發100mm炮彈;升高了裝填手和駕駛員艙蓋;炮塔和戰鬥艙內均裝有防輻射襯層,相當於加厚了艙蓋和裝甲厚度;改進了涉深水性能並改進了減振器和滅火裝置。

裝有12.7mm高射機槍的T-55A型坦克稱為T-55A(M)型坦克。

    8.越南T-54/T-55坦克
越南的一些T-54/T-55坦克裝有用螺栓連接的附加裝甲,目的在於提高防護力。

    9.波蘭生的T-54/T-55坦克
該坦克的外部儲物箱位置與蘇式坦克不同,包括炮塔械邊的矩形儲物箱和炮塔左後邊的小型儲物箱。1978年,許多T-54/T-55坦克火炮上方裝有箱形激光測距儀;1979~1980年,該坦克底盤被改裝成特種武器平台。

    10.印度T-54和T-55坦克
印度的一些T-54坦克的ДШКМ式12.7mm高射機槍被M2HB式12.7mm勃朗寧機槍所取代;在100mm火炮炮管上裝有類似L7式火炮炮管上的抽氣裝置的薄鋼板管,以便使這些坦克與巴基斯坦59式坦克相區別。

    11.以色列T-54和T-55坦克
該坦克是在1967和1973年中東戰爭中繳獲的,其中許多坦克均進行了改裝,改進項目包括:用105mm線膛炮取代了100mm線膛炮,並列機槍換成7.62mm勃朗寧機槍,12.7mmДШКМ式高射機槍換成M2HB式12.7mm勃朗寧機槍,加裝了新的火控系統、電子設備、空調設備、新型電台(安裝在炮塔內後部)、美國步兵電話(安裝在車體後部),在裝填手位置處加裝了7.62mm勃朗寧機槍,發動機排氣口改成向前傾斜,裝有備用履帶,安裝滅火系統和新型夜視設備。經過以上改進的T-54/T-55坦克稱為T1-67坦克。


    12.以色列T-54/T-55坦克
這是1984年公佈的型號,除了先前對T-54/T-55坦克的改進項目外,還包括將發動機換成美國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公司的8V-71T發動機(功率為448kW,即609馬力),傳動裝置改為新型半自動液力機械傳動裝置,裝有與以色列M60和梅卡麗坦克一樣的新型空氣濾清器,在車體和炮塔上回裝有Blazer反應裝甲,車上裝有卡迪拉克·蓋奇·達信(Cadillac Gage Textron)公司的武器穩定系統,EI-OP公司計算機化的莫塔德(Motador)火控系統、新型車長指揮塔、紅外探測器、車長、炮長和駕駛員的被動夜視設備、各咱外部儲物箱、新的側傳動裝置和改進的懸掛裝置,用方向盤代替操向桿。

經過上述改進的T-54/T-55坦克以及經過現代化改進的T-62坦克可供出口。


    13.裝有RO 105mm L7式火炮的T-55坦克
英國皇家兵工廠(Royal Ordnance Factory)用其全套L7A3式105mm火炮設備改裝了1台T-55坦克並在埃及進行過試驗。


    14.泰萊達因·大陸汽車公司對T-54/T-55坦克的改裝
美國泰萊達因·大陸汽車公司通用產品分部(General Products Division of Teledyne Continental Motors)1984年底接受埃及陸軍關於現代化改造T-55坦克的合同。改造後的T-55坦克裝有105mm火炮、AVDS-1790-2C發動機(功率為551kW,即750馬力)、CD-850傳動裝置,泰萊達因2880型「平衡肘內肘內安裝的液氣懸掛裝置」。其他改進還有炮口校正裝置、車長微光潛望鏡、炮長激光測距儀和數字式火控瞄準鏡及三防裝置。任選設備包括火炮動力驅動控制裝置和穩定系統,功率為1kW的探照燈和駕駛員夜視儀。


    15.羅馬尼亞T-54/T-55坦克
見「羅馬尼亞T-55改進型主戰坦克」條目。

    16.埃及T-54坦克
見「埃及拉姆塞斯2型主戰坦克」條目。


變型車

搶救車
該搶救車淨重32t,乘員3~5人,在裝載平台上裝有1台備用發動機,車後裝有駐鋤,車上還裝有潛渡設備,吊車可起吊1t重物。由於車上未安裝絞盤,牽引力有限。

該車的蘇聯名稱為БТС-2中型坦克牽引車,詳見「裝甲搶救車和修理車」部分。

    2.T-54(A)裝甲搶救車
該搶救車系民主德國研製,其制式裝備包括引桿、全部搶救工具、提升重量為1t的可拆式吊車、輻射報警設備和化學戰劑探測器。該車未安裝絞盤和駐鋤,但可以安裝潛渡筒,需要時還可以在車前安裝ПТ-54型或ПТ-55型掃雷滾輪。
  
  3.T-54(Б)裝甲搶救車
該搶救車系民主德國研製,與T-54(A)相似,但在車體後部設有拖救繩托架,車前有一保護板。該車也未安裝絞盤和駐鋤,車重32t,乘員3~5人。詳見「裝甲搶救車和修理車」部分。
   
4.T-54(B)裝甲搶救車
該搶救車系民主德國研製,車重34t,乘員3~5人車上有一儲物平台,備有潛渡筒,車後裝有駐鋤,車前裝有推土鏟和1架重型伸縮式吊車,最大起吊重量為2t。詳見「裝甲搶救車和修理車」部分。

   5.捷克斯洛伐克T-55裝甲搶救車
該車稱為MT-55裝甲搶救車,類似於T-55-T裝甲搶救車,但車長有一位於車體右側的指揮塔,與T-54/T-55坦克車長指揮塔相似。車上裝有紅外探照燈,1挺7.62mm機槍,車前可以安裝掃雷滾輪,吊車能從載貨平台上卸下裝載的修理備件。詳見「裝甲搶救車和修理車」部分。
  
  6.波蘭T-54/T-55裝甲搶救車
波蘭以T-54或T-55坦克底盤為基礎,至少發展了WZT-1和WZT-2兩咱裝甲搶救車。WZT-1裝甲搶救車相當於蘇聯的БТС-2中型坦克牽引車,但稍有差別;WZT-2是新設計的,相當於蘇聯的БТС-3。詳見「裝甲搶救車和修理車」部分。
   
7.捷克斯洛伐克MT-55架橋車
該車是捷克斯洛伐克為替換MT-34架橋車研製的,裝有1個剪式橋,架橋和收橋用液壓系統操作。橋架在車前,橋長18m,有效跨度16m,最大承載能力為50t,車重37t,乘員2人。詳見「裝甲架橋車」部分。
   
8.民主德國BLG-60架橋車
該車是民主德國和波蘭聯合研製的,供兩國使用,替換捷克斯洛伐克的MT-55架橋車。車上裝有剪式橋,橋在車前架設,橋長21.6m,有效跨度20m,最大承載能力為50t,車重37t,乘員2人或3人。詳見「裝甲架橋車」部分。

   9.蘇聯MTY-20架橋車
該車是蘇聯於60年代末研製以替換老式MTY架橋車,為減小該車總長度,行軍時將兩端向頂上折起。該橋架設方法為平推式,橋全長20m,有效跨度18m,最大承載能力60t,車自重37t,乘員2人。詳見「裝甲架橋車」部分。
   
10.蘇聯MTY架橋車
該車以T-54坦克底盤為基礎製成,於50年代末列為蘇軍裝備,橋為平推式,在車前架設,橋長12.3m,有效跨度11m,最大承載能力50t,車自重34t,乘員2人。詳見「裝甲架橋車」部分。
   
11.戰鬥工程車
該車採用T-55坦克底盤,取消了炮塔代之以液壓吊架,吊架可以360°旋轉,車上裝有1副鉗形抓鬥,可以清除樹木和其他障礙,還可以將抓斗換成小型鏟鬥,車體前面裝有液壓操作的推土鏟。詳見「裝甲工程車」部分。
   
12.裝推土鏟的T-54坦克
T-54坦克和T-55坦克均可安裝清除土障礙的БТУ推土鏟或清除雪障礙的CTY鏟。
  

  13.T-54和T-55掃雷坦克
T-54坦克和T-55坦克均可安裝各種掃雷設備,例如,捷克斯洛伐克的掃雷滾輪和掃雷犁,蘇式ПТ-54、ПТ-54M和ПТ-55掃雷滾輪,蘇式KMT-4掃雷犁以及蘇式KMT-5掃雷犁和掃雷滾輪。


性能數據
型號             T-54               T-55
乘員             4人               4人
戰鬥全重           36000kg             36000kg
淨重             34000kg             33700kg
單位功率           10.6kW/t            11.8kW/t
單位壓力           79.5kPa             79.5kPa
車長
 炮向前           9.000m             9.000m
 炮向後           8.485m             8.485m
車體長            6.200m             6.200m
車寬             3.270m             3.270m
車高(至炮塔頂)        2.400m             2.400m
火線高            1.750m             1.750m
車底距地高          0.425m             0.425m
履帶寬            580mm              580mm
履帶中心距          2.640m             2.640m
履帶著地長          3.840m             3.840m
公路最大速度         50km/h             50km/h
越野平均速度         20~25km/h            20~25km/h
燃料儲備           812L              960L
公路最大行程         400km              500km
土路最大行程         280km              290~320km
涉水深(無準備)        1.4m              1.4m
潛渡深            5m               5m
爬坡度            60%               60%
側傾坡度           58%               58%
攀垂直牆高          0.8m              0.8m
越壕寬            2.7m              2.7m
最小轉向半徑         B*/2              B*/2
發動機
 型號            B-54              B-55
 類型            12V水冷柴油機         12V水冷柴油機
 功率/轉速          382kW/2000r/min       426kW/2000r/min
傳動裝置
 類型            固定軸機械式         固定軸機械式
 前進檔/倒檔數        5/1             5/1
轉向裝置類型         二級行星轉向機        二級行星轉向機
懸掛裝置類型         扭桿             扭桿
主要武器口徑/型號/類型     100mm/Д-10ТГ/線膛    100mm/Д-10T2C/線膛
並列武器口徑/型號/類型/數量  7.62mm/СГМТ/機槍/1挺  7.62mm/СГМТ/機槍/1挺
防空武器口徑/型號/類型/數量  12.7mm/ДШКМ/機槍/1挺  12.7mm/ДШКМ/機槍/1挺
航向武器口徑/型號/類型/數量  7.62mm/СГМТ/機槍/1挺  無
熱煙幕            有              有
彈藥基數
 炮彈            34發             43發
 7.62mm機槍彈        3000發            3500發
 12.7mm機槍彈        500發
炮塔驅動方式         電動/手動           電動/手動
炮塔旋轉範圍         360°             360°
車長超越控制         有              有
火炮俯仰範圍         -4°~+17°         -4°~+17°
炮塔最大回轉速度       360°/21s           360°/21s
火炮穩定器
 水平向           有              有
 高低向           有              有
車長晝間潛望鏡型號      ТПК-1           ТПК-1
車長晝間潛望鏡型號      ТПК-1           ТПК-1
車長夜間潛望鏡型號      ТКН-1           ТКН-1
炮長晝間瞄準鏡型號      ТШ2-22           ТШ2-22
炮長夜間瞄準鏡型號      ТПН-1-22-11        ТПН-1-22-11
夜間瞄準具類型        紅外             紅外
裝甲結構類型/厚度/水平傾角/材料
 車體
  前上           均質/100mm/30°/鋼      均質/100mm/30°
  前下           均質/100mm/35°/鋼      均質/100mm/35°/鋼
  側部           均質/80mm/90°/鋼       均質/80mm/90°/鋼
  頂部           均質/20mm/0°/鋼       均質/20mm/0°/鋼
 炮塔
 正面           均質/200mm/弧形/鋼      均質/200mm/弧形/鋼
 側部           均質/160mm/弧形/鋼      均質/160mm/弧形/鋼
 頂部           均質/30mm/0°/鋼       均質/30mm/0°/鋼
 尾部           均質/60mm/弧形/鋼       均質/60mm/弧形/鋼
三防裝置           有              有
滅火系統           有              有
光電報警或對抗設備      無              無
電氣系統電壓         24V              24V
蓄電池數量/電壓/容量     4個/12V/280Ah        4個/12V/280Ah
* B為履帶中心距。




T-54/T-55坦克車族
 T-54/T-55坦克
   ---------------------------------------------
                           --T-54T裝甲搶救車
          T-54初型坦克           --T-54(A)裝甲搶救車
                           --T-54(Б)裝甲搶救車
          T-54坦克             --T-54(B)六甲搶救車
                           --捷克斯洛伐各T-55裝甲搶救車
          T-54A坦克             --波蘭T-54/T-55裝甲搶救車
                           --(WZT-1和WZT-2)
          T-54Б坦克            --捷克斯洛伐克MT-55架橋車
                           --民主德國BLG-60架橋車
          T-54B(或T-54X)坦克        --MTY-20架橋車
                           --MTY架橋車
          T-55坦克             --戰鬥工程車
                           --推土鏟T-55坦克
          T-55A坦克             --T-54/T-55掃雷坦克
-------------------越南T-54/T-55坦克
-------------------波蘭T-54/T-55坦克
-------------------印度T-54/T-55坦克
-------------------以色列T-54/T-55坦克
-------------------以色列T-54/T-55S坦克
-------------------RO105mmL7 T-55坦克
-------------------泰勒達因公司T-54/T-55坦克改裝

蘇聯T-54  T-55中型坦克.jpg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4-4-29 13:07 , Processed in 0.043327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