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樓主: 克里斯Chris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對其步兵的近距離防禦,蘇軍並沒有表現出多大關心,也沒有花多大氣力,他們只是將兩、三種型號的空心裝藥手榴彈大量發給了部隊。可以斷定,為了正確地使用這種武器,投擲手必須具有大無畏精神和奮不顧身的勇氣。在當時的條件下,這種作法自然無可非議,然而,令人驚奇的是,這些手榴彈至今仍在服役。據多方面有關的可靠情報來源證明,這些手榴彈當前確實仍在蘇軍步兵中服役。而在越南戰爭中,越共曾在很多場合下使用過這種武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步兵使用的另一種專用反坦克武器就是反坦克槍,它有兩種型號,即PTRD型和PTRS型,這兩種反坦克槍同時於1941年開始服役,並且發射的都是14.5mm的重型子彈。這兩種武器的列裝時間與在其它國家陸軍中的同類武器退役的時間大體一致,而且整個戰爭期間一直都在蘇軍中服役。出現這種情況的唯一可能理由是,當時蘇聯國內沒有現成設計,而工廠生產火炮與坦克等更為重要武器的任務已經安排得十分飽滿。如果真是如此,這倒是一個值得稱道的理由,但人們很想知道,蘇聯人為什麼沒有對美國的「巴祖卡」反坦克火箭筒進行複製。因為當時蘇聯人已經知道了如何製造空心彈藥。這也許依然是由於工廠生產任務已經十分飽滿的緣故。鑒於蘇聯人從來不樂意向軍事史學家們提供幫助,因此,真正的理由或許我們永遠也不會知道。  

   PTRD式反坦克槍的難能可貴之處在於:在確保能夠正常工作的條件下,它的各種組件達到了不能再少的最低限度。乍一看到,人們首先就會對其長得令人難以置信的槍管產生深刻印象,它的槍巢看起來彷彿只是一些小玩意所構成的—種堆積物。因此,給人的印象總是不大好。它的機匣是一個短管,被旋在槍尾上,槍尾上有一個很小的槍托,擊發手柄和夾板位於機匣後端,提把固定在身管上,緊靠提把的前方固定有一個雙腳架。槍口處安一個大方孔槍口制退器和準星。再有就是槍機和照門,除此之外,就再也沒有別的東西。它僅有的非金屬部件是安在提把兩側的兩塊木片,和安在握把兩側的兩塊木片,以及捆在肩托上的帆布襯墊。然而,PTRD反坦克槍所擁有的東西比人們表面所看到的東西要多:在其體積很小的槍托內裝有一根彈簧,彈簧的作用是用於吸收後坐力;在非移動部分上固定有一個非常小的楔形板,楔形板用於起凸輪作用,以便在後坐時打開槍栓,開栓時,空彈完被從膛內抽出並被拋出槍巢以外。重新裝彈時需要射手完成的唯一動作,是另外取出一發子彈,並通過管狀槍機滑動槽頂部的缺口,把子彈裝入槍尾,然後將槍機閉鎖。這一動作簡單易行,但當槍機在後座過程中不能自動打開時,如果用人工完成轉動機柄並抽取彈殼的動作就可能會十分困難。為了防止機械裝置傷害射手,射手的面部被用一塊平板保護著,該平板位於槍管左側。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全世界最先進的跳動筆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雖然結構非常簡單,但這種PTRD反坦克搶的重量卻相當可觀,達到38 lb(17.25kg),而且長度也非常驚人,達到79in(2m)。這種反坦克槍的同伴,是41式PTRS反坦克槍,這是一種與PTRD式非常相似的半自動槍械,但它卻是另一位設計師——西蒙諾夫設計的。PTRS式反坦克槍所發射的子彈與PTRD式相同,只是採用了一種簡單的導氣系統進行工作,在這種系統中,槍機載體由一個活塞帶動,此活塞可使槍機以通常的方式進行工作,在槍機復進過程中,子彈從下方的彈夾中供入膛內。雖然PTRS式反坦克槍是一種性能良好的武器,然而,它非常「嬌氣」,機械部件屢屢發生故障。即是這樣,它的重量也已達到46 lb(20.88kg),全長達到84in(2.13m)——精確地說是7 ft(2133.6mm)。這種武器之所以具有一些弊端,其根源在於它試圖從一種輕便的武器上發射一種威力很大的子彈。在其它西方國家中製造的20mm口徑的火炮,重量達到PTRS的2倍,因此,它能夠經受大威力子彈的猛烈衝擊。蘇聯人曾經試圖把PTRS反坦克槍作為一種單兵武器系統使用,但最後未能實現。PTRD和PTRS兩種反坦克槍在蘇聯陸軍中一直服役到1945年,此後,PTRD還經常在蘇聯衛星國的軍隊中出現。在朝鮮戰爭中,有少量PTRD式反坦克槍曾被北朝鮮軍隊安上望遠瞄準鏡,作為阻擊步槍使用。它的精確射程大約是1500m,在彈道末端,子彈仍然具有很大的初速和動能。而在一些小國中,PTRD槍作為一種步兵反坦克武器,曾被沿用了很多年。根據可靠的情報來源證實,在1973年時,仍然可以在阿爾巴尼亞陸軍的第一線部隊中看到這種武器。  

   PTRD和PTRS反坦克槍雖然在蘇軍中早已被淘汰,然而,它們所使用的14.5mm口徑的子彈,在被轉作KPV重機槍用彈藥以後,仍在蘇軍中繼續服役。KPV重機槍安裝在蘇聯的裝甲人員輸送車和一些坦克上。這種子彈同樣也被轉用於對敵低空飛機作戰的雙聯裝或四聯裝高射機槍上。KPV重機槍是當前世界上威力最大的一種機槍,只有20mm口徑的火炮可以與之相比,但這種火炮的尺寸和重量全都比它要大。  

  和英國、德國一樣,蘇聯也試驗了空中反坦克武器。起初,他們的努力僅限於用伊爾-2斯托莫維克(IL-2 StOrmovik)轟炸機進行轟炸和俯衝轟炸攻擊,結果並沒有取得完全成功,進而又試驗了火箭助推炸彈。最初他們打算使用這種炸彈攻擊堅固工事,但後來發現,用它對付坦克也有一定效果。而這種方法所存在的根本問題,跟其它方法一樣,依然是如何命中目標,一旦命中了坦克,無疑就會將其徹底消滅。幸虧伊爾-2型飛機是一種結構堅固並具有良好裝甲防護的飛機,因此能夠抵禦各種輕型步兵武器和輕型防空武器的猛烈攻擊,後來曾經決定倣傚斯圖卡(Stuka)飛機的方式,在伊爾-2上安裝2門口徑較大的火炮。當時在蘇軍中裝備著一種口徑為37mm的高炮,該炮是瑞典博福斯公司在戰前的一種設計。在作為高炮使用時,它利用一個容量為6發的彈夾進行供彈,而裝機後則改為用彈鏈供彈。這項改裝工作經過18個月的時間才告完成,這段時間似乎是拖得太長了,以致於裝載這種火炮的斯托莫維克飛機直到1945年初才開始服役,但這時,使用它的緊迫感已經大為減弱。伊爾-2型飛機並沒有馴服地接受架設2門火炮的方案。這2門火炮都採用彈鏈供彈,彈鏈上的載彈量,依據所執行的任務和燃油攜帶量的多少而有所差別,但總的變化範圍是在55發到80發之間。由於火炮和彈藥的重量相當大,結果使飛機變得異常遲鈍和笨重,而當火炮射擊時,飛機將發生偏航和搖擺,結果使瞄準線受到破壞。由於飛行員們不喜歡這種安裝方式,所以這種飛機並未存在很長時間。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1945年以後,像在其它國家出現的情況一樣,蘇聯的武器發展工作同樣也出現過停頓現象。到了50年代,蘇聯才出現了第一種肩射反坦克火箭筒,即RPG-2式火箭筒,它是介乎於美國「巴祖卡」和德國輕型反坦克火箭筒(Panzerfaust)之間的一種武器。它的戰鬥部伸出於發射筒口之外,在這一點上,它和德國的輕型火箭筒相同;但它用火箭推進,發射筒由射手扛在肩上,在這兩點上它又和美國的「巴祖卡」一致。在RPG-2式剛剛問世時,儘管它的精確有效射程並不比戰時的「巴祖卡」及其變型大多少,但它的戰鬥部威力卻相當高。大多數的蘇聯衛星國都採用了RPG-2,其中許多國家還在對RPG-2稍事改進之後,生產出了各自的變型。它至今仍在許多國家中服設,越共曾使用它同美國的裝甲車輛作戰。但對現代坦克來說,它的戰鬥部威力已顯不足,所以用它來對付坦克裝甲很少能夠奏效。RPG-2的替代者是RPG-7,這種武器要比RPG-2有效得多。從外表上看,RPG-2和RPG-7兩者之間並沒有很大區別,兩者採用的都是短髮射筒,並且戰鬥部伸出於發射筒之外,採用的都是肩射發射方式,使用的也同樣都是一種小型光學瞄準具,但RPG-7卻有一些明顯的改進。發射筒的後部擴大成喇叭形狀,在戰鬥部的後部有幾個向後開口的小型火箭噴管,當彈體位於火箭筒內時,這些噴管恰好露出發射筒口,因而正好對著射手的面部。火箭彈首先由無座力炮發射藥射出發射筒並開始飛行,但發射藥所提供的能量並不能使火箭彈飛行多遠。當火箭彈飛離發射筒一段距離後,彈體後方的火箭開始點燃,火箭彈所提供的推力可使彈體保持等速甚至加速飛行。這種在結構上顯然比較複雜的推進裝置曾經獲得了極大成功,它具備有三方面的優點:首先,它可以使發射筒發射時產生的尾焰相對減小,因而便於隱蔽;第二,它可以使火箭彈的彈道比較低伸,因而可以簡化射手操作;第三,它的射程明顯地大於許多同類的其它武器。而且它的戰鬥部也十分有效,這一點已被以色列人在1973年的10月戰爭中所證實。雖然RPG-7的實際破甲威力至今依然嚴格保密,然而看來蘇聯人已經在一個相當小的火箭彈彈頭空間內安裝了一種威力很大的空心裝藥,這種裝藥足以摧毀坦克。如此說來,單個步兵似乎只要蹲在自己的單人掩體內就可以捕獲到坦克,但問題在於,在捕捉到坦克之前他可能得先於坦克在掩體內等待很長時間。  


  像任何別的國家一樣,日本人對坦克的危險同樣充滿著戒備,甚至可以說較之其它國家更甚,因為他們一直在嚴密注視著歐洲各國並且在努力傚法他們。而「中國事件」也多少給他們在反坦克作戰方面提供了實驗機會。然而像其它國家一樣,日本人在投入戰爭時主要依靠的同樣也是兩種武器,這就是一種步兵用反坦克槍和一種輕型火炮,其中的反坦克槍是一種相當不錯的武器,但它和西方國家開始發展的型號並不相同,這種武器就是97式20mm自動反坦克槍,它是當時日本在武器設計方面最接近於進入獨創性的一種武器。根據最初的設計目的,這種武器應當是具有防空和反坦克的雙重用途,但由於兩種不同的用途對武器性能所提出的要求有所差別,因此,最後只得針對這兩種不同的要求,發展出兩種不同的武器,但兩者卻使用的是同一種彈藥。這種武器依靠火藥氣體和後坐力自動進行操作,由一個容量為20發的彈夾供彈,並且採用空氣冷卻方式。它安有一個普通的雙腳槍架,為了幫助個頭矮小的日本士兵,還在槍托下面安裝了一個單腳支架,這就使它非常容易固定和瞄準,但同時幾乎完全喪失了在方向上隨同目標轉動的能力。其彈藥威力並不特別大,據一份援引的材料講,它的穿甲能力,在200 yd(183m)的距離上是0.5in(17.7mm),對於20mm的口徑來說,這個數值似乎是低了一點。射手在發射這種反坦克槍時,並沒有不舒服的感覺,據一位曾用繳獲到的這種反坦克槍發射過很多子彈的人講,它的後坐力非常小,但在自動發射時槍身的移動幅度很大,以致使槍身可能會完全脫離原來的瞄準目標,並且無論在任何情況下,目標都將會被槍口的濃煙所遮蔽。  

  這種反坦克槍,連同一個滿裝的彈夾一起,共重152 lb(69kg),這就使它成了在當時製造的同類武器中最重的一種武器。槍手班必需借助兩個特製的提把才能搬運它,而提把的形狀和一種大型的比賽用自行車把手非常相似,在單腳支架的前後備有一個手柄。這種反坦克槍的最大特點是只能進行自動連發射擊,這顯然是從對空射擊武器中直接繼承下來的,為了便於組織生產,在它的反坦克變型上並沒有增加單發射擊能力。對這種武器在使用與效能方面的評價,現在已經很難得知,人們不得不作出這樣的推斷:這就是,它在遂行反坦克任務方面,並未經歷過多少戰鬥。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97式反坦克槍的補充武器是34式37mm步兵炮,這種火炮本來就是打算既作為一般支援火炮使用,又作為反坦克火炮使用。它可以分解成若幹部件進行攜帶,也可使用車輛或騾馬牽引。它的性能指標到1941年雖然已經有點過時,但仍然不失是一種有用的武器,它是步兵營的裝備之一,並且整個戰爭期間一直都在服役,只是到了戰爭末期,由於日軍極其缺乏牽引車輛或騾馬,因此,戰場上才難得見到這種火炮的足跡。它的炮身可以在方向上轉動60度,為了在左手方向上能給炮手提供一個較大的活動空間,它的左輪可以在不脫離輪軸的情況下向外偏轉45度。除了這個新穎之點以外,它與當時世界上的37mm火炮並無很大區別,但它的初速已經達到2400 ft/s(732m/s),這就使它當時能以躋身於世界火炮技術的先進行列。它之所以一直被沿用到戰爭結束,並不是因為沒有性能更好的新式火炮加以取代,而是因為新式火炮的數量不充足,不得已只好讓37mm火炮繼續在部隊中服役。  


  跟34式配合使用的火炮是M1式47mm火炮,這種火炮出現於1941年下半年。M1式炮在當時來說是一種先進的設計,相對其尺寸而言,它的效能相當的高。它的缺點是,在它首批發往部隊的時候,口徑已經顯得太小,然而,對於這一點日本並未發覺,而且在1941-1942年的歷次戰役中,也並沒有因此而發生使人感到憂慮的情況。而到後來,當美國的「捨曼」坦克通過島嶼的灘頭向陸地發起猛攻的時候,可就完全是另一種情況。M1式也是一種發射6 lb重炮彈的火炮,它所發射的彈丸重量,與6 lb這個標準重量之差不超過幾盎司的範圍。它的身管相當長,但它的大架甚至更長,其炮架低矮,車輪輪距很寬,因為這種火炮沒有安裝炮口制退器,因此,為了保證火炮具有良好的射擊穩定性,所以採用上述措施是必需的。但為什麼日本人一直未在這種火炮上安裝炮口制退器,這始終是一個謎,因為設計良好的炮口制退器足可使後座力減小25%,在使用良好的炮口制退器以後,就能夠或者使火炮製造得更加小巧輕便,或者是利用現有的炮架得到更高的初速。然而,不管有無炮口制退器,M1式火炮在當時的同類產品中,都是一種性能優良的武器。它的初速已經達到2700 ft/s(824m/s),並且射速也非常高。射速之所以高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它採用了半自動機構,水平滑動炮閂,以及重量非常輕的彈藥。  


  在日本步兵師內,每個步兵團轄屬一個反坦克炮兵連,這個連名義上是裝備47mm炮,但實際上幾乎全都裝備的是僅有的37mm炮。反坦克炮兵連的火炮數量,依據不同的戰區和步兵團所承擔的不同任務而有所區別,但標準的裝備數量是6門,偶爾也有4門的情況。每個步兵師還管轄有一個獨立反坦克炮兵營,該營直接受師司令官指揮,原計劃在這個炮兵營內建制3個6門制的炮兵連,共裝備18門火炮,但到戰爭後期,由於火炮和人力缺乏,結果獨立反坦克營變成了獨立反坦克炮兵連,每個連裝備8門火炮。每個步兵團內還有一些建制炮兵,這些炮兵使用的是75mm野炮,這些火炮的型號雖然並不相同,但配用的全部是同一種彈藥。在每種型號的火炮上都配有一種反坦克彈種,因此,這些火炮偶爾也會被推到步兵防區內,作為近距離反坦克防禦使用。在執行這種任務時,這些火炮相當厲害,只是不便於隱蔽,而且一旦被摧毀,全團也就失去了建制的炮兵。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在太平洋諸島的作戰中,當美軍投入裝甲部隊上岸支援兩棲攻擊時,M1式火炮的弱點才被暴露得一清二楚。當時迫切需要生產一種比M1式口徑更大的火炮。在戰爭即將結束時,這種大口徑火炮確實出現了,而且這是日本在當時生產的所有火炮中,性能最為出色的一種火炮。這種火炮就是M90式75mm火炮。它能在1000 yd(914m)的距離上穿透「捨曼」坦克的前裝甲。有幾門配置在島嶼上的這種火炮,在它們被對方摧毀之前,確實工作得非常出色。就一般而論,這種火炮和M1式火炮類似,但由於它裝有一種與M1式不同而且頗為複雜的緩衝裝置,因此,它距離地面的高度相應地要高。這種火炮的性能非常好,以致曾經打算把它裝在坦克上,只是由於坦克炮塔容納不下,這個計劃才被迫放棄了。最後,又用它建造了一種自行火炮,可惜已經為時過遲,到日本投降之日(1945年9月8日),才有少數幾門發到部隊手裡。這種在各方面都非常現代化的火炮卻有一個奇異的特徵,這就是,在它的炮手班中有兩名乘員是面朝後坐在防盾前面的座位上行軍的。這種辦法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即已在西方國家中廢棄,但在日本的M90式火炮上,它又得到了復活。  


  日本人儘管採用了多種辦法,但在他們的武庫中並沒有別的專用反坦克武器。一旦戰鬥需要,所有的高炮都將被迫用於和坦克作戰。起碼有一次,在一個飛機場上,曾將20mm高炮從對空作戰任務中抽調出來,安裝在一輛簡陋的木製手推車上,用於和進攻的坦克作戰。至於位於散兵坑內的日本步兵,則很少有什麼有效的反坦克手段。1940年曾經為步兵生產了一種磁性地雷,它可以緊緊地吸在坦克的任一部位上。這種手段促使人們接受了這樣一種認識:這就是,向坦克投擲地雷將是消滅坦克的一種好方法——但作者本人並不這樣認為——然而,不管怎樣,磁性地雷還是值得稱道的。後來,大約是1943年,又出現了另外一些手擲式裝置。其中有一種就是一個裝在木質基座上的空心裝藥,外面用絲帶包裹著。為了產生空心裝藥效應,在炸藥內製造了一個錐形孔,並且安裝了一個簡易的著發引信。這種炸藥的有效作用範圍據稱是10 yd(9.14m),或者還要少一些。它不僅能將坦克徹底炸毀,而且也可以確保投擲手和坦克一起同歸於盡。同時,日本還仿製了德國的「尿盆」(Scheissbecher)槍榴彈,但它除了可以對付輕型裝甲車輛之外,實際上對坦克並未什麼作用。  

  日本人並沒有過份相信傳統的反坦克手段,他們將很大一部分注意力集中到建立「坦克獵擊」小組上。這些小組平時單獨進行專門訓練,戰時才配屬給步兵排。坦克獵擊手能巧妙地滲入到盟軍防線內,特別是滲入到坦克夜間停車場內。他們也伏擊運動速度比較低或與步兵相脫離的敵方坦克,伏擊點大多選在淺灘或十字路口附近。依照規定,他們應當首先破壞敵方的指揮坦克,如果能夠發現它們的話。獵擊行動事先都經過周密的協同訓練,例如,一號士兵應當把一顆地雷扔到坦克履帶下面,而二號士兵應當通過將燃燒手榴彈扔在發動機蓋板上的辦法來轉移坦克乘員對一號士兵的注意力。還有一種更簡便的方法,就是直接把地雷推到坦克下面,具體辦法是,由一名士兵躺在和道路平行的長條形塹壕內,待坦克靠近時,利用一根長桿將地雷推送出去。  
  在沖繩島,起碼有一個日軍步兵連是僅僅被用炸藥包武裝起來的。步兵搭乘坦克前進,當接近盟軍反坦克炮時,步兵即跳下車使用手榴彈實施攻擊,或者在坦克火力掩護下清除雷場,或者前出攻擊進入他們防區之內的盟軍坦克。而將頭部伸出炮塔外面的盟軍坦克車長,隨時都有被專門分派擔任此項任務的阻擊兵射殺的危險。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還有一種更為原始的裝置,就是刺雷(Lunge mine)。其實它只不過就是一個在一根6 in(1.83m)長的長桿末端放置著的大型空心裝藥地雷,長桿插在位於地雷頂端的一個套筒內,長桿頂端安有一顆向外伸出的長釘。地雷內部安有一個雷管,雷管的放置要求是,如果長桿沿著套筒向內的位移超過2 in(50.8mm),長釘即能將雷管引爆。在雷管與長釘之間裝有一個保險銷,在保險銷拔出之前,地雷一直處於保險狀態。在空心裝藥的底部安有3只外伸的支腿,其作用是用以獲得最理想的炸高。這種刺雷的使用方法雖然簡單,但要求使用者必須具有奮不顧身的勇敢精神。當坦克前進到離操作手幾碼遠時,操作手應當首先拔下保險銷,然後站起身來衝向坦克,並象拼刺刀那樣,將刺雷刺向坦克。結果,炸藥在將「捨曼」坦克徹底炸毀的同時,操作手自己也將被炸得粉身碎骨。後來「捨曼」坦克很快就學會了對付這種刺雷的辦法,即沒有步兵伴隨,它們就決不越出雷池一步。

  日本人的另一種特產,是現場指揮起爆雷。當英國的第14軍於1944年進入緬甸平原並開始把日軍驅回到仰光時,他們才發現了這種新奇的反坦克武器。他們發現,在許多公路或土路的中間挖有很多小坑,坑口都經過精心而巧妙地偽裝,每個小坑內彈頭朝上放置著一發大型炮彈,有些坑道內放的則是航空炸彈。在每發的彈頭上安有一隻雷管,旁邊坐著一名一手環炮彈丸、一手緊握手錘的日軍士兵,待坦克行進至隱蔽坑上方時,士兵用手錘錘擊雷管,引爆彈丸,從而將坦克底部裝甲擊穿。根據記載,還有些日本士兵是將幾枚地雷捆在背上,然後爬到坦克下面或者迅速撲倒在運動的坦克下面,當地雷正好對準坦克底部中央時,迅速拉響導火索。還有一次,一名日軍軍官竟然獨自一人握著指揮刀向坦克衝去,在刺傷多名坦克乘員以後,他自己最後也死於非命。  
  對日本人來說,反坦克戰鬥是一種得不償失的,或者說是代價高昂的戰鬥。與蘇軍不同,日本人並沒有充裕的裝備,而他們所擁有的少量裝備又已大部無效。日軍步兵被迫採用的一些奮不顧身的自殺性手段,僅僅能夠用來對付在太平洋戰區的為數不多的坦克,如果盟軍能像在歐洲戰區那樣大規模的使用坦克,那麼,日軍就根本不可能會阻住它們。  

  蘇軍的情況則完全不同,他們面臨的是一種規模宏大、戰術熟練的坦克進攻。面對著這種形勢,蘇軍的回答並不是乞求於詭計,或致力於作戰手段的多樣化,而是集中全力大量生產結構簡單、威力巨大的反坦克火炮。二次大戰結果證明,蘇聯的火炮取得了勝利,而德軍的坦克被戰勝了。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第六章 戰後的發展
約翰·威克斯 [英國]
[出自《反坦克戰史》]
  他們將鍛劍為犁,鍛矛為鐮。 —— 舊約以賽亞書1945年以後,很少有錘鍛犁頭和加工鐮刀的跡象。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竭盡其能地保持著一支盡可能強大的軍隊。雖然在裝備方面少有進展,但起碼1945年時的裝備依然保留在戰鬥部隊中服役。這種狀況一直到朝鮮戰爭以前很少有所改變。然而,朝鮮戰爭爆發以後,人們在認識上發生了突變。首先,朝鮮戰爭突出地表明:武器裝備的發展研究工作,必須刻不容緩地持續進行下去;其次,朝鮮戰爭大量暴露了二次大戰時老式裝備的嚴重缺陷。這一點,在任何武器中,都不如反坦克武器表現得那樣突出。幸好美國已有一種3.5in(88.9mm)火箭筒,並且已經作好了充分的準備,可以立即投入生產,而用不著再中途校核設計。1954年以後,「北約」各國在近距離武器發展方面表現出了一種引人注目的樂觀情緒,而這種樂觀情緒跟第一種反坦克導彈發展計劃所取得的進展有直接關係。  

  美國的3.5in火箭筒已經成了「北約」各國陸軍的主要近程反坦克武器,它的聲譽,起碼在一定程度上說,是基於人們對戰時的「巴祖卡」效能的印象,而不是3.5in火箭筒本身的戰績。實際上,3.5in火箭筒以及其它許多反坦克火箭筒,過去以至現在仍然被人們稱之渭「巴祖卡」,但這只是一種通俗的稱呼,並沒有被軍事術語學正式採納。目前,數以千計的反坦克火箭筒,仍然繼續在世界各國陸軍中服役,自然,彈藥的供應肯定會有些困難。在任何火箭系統中,發射筒都只是一個非常次要的部分,而它的彈藥,換言之,也就是火箭彈,才是決定系統成敗的關鍵因素。  


  火箭發射筒的作用,僅只是在火箭彈起動初期,賦予其一定的運動方向,它既不承受發射應力,也不產生應變,而且也用不著導引彈丸旋轉。它可以用任何材料製作,只要求它在火箭彈通過時,不要燃燒起火,並且當火箭彈在筒內運動時,具有支撐火箭彈的強度即可。這種材料幾乎可以是壓制的紙板,然而,實際上,這些材料要比紙板強韌得多。之所以這樣,是因為部隊生活——即士兵的行動,有其獨有的特點。一個用硬紙板造的火箭筒,在戰鬥中,也許保持不到2 min,就會被徹底壓碎。為了使其能夠適應戰場上的惡劣使用條件,火箭筒通常都用具有一定規格和足夠強度的金屬材料製作,其結果自然會導致戰鬥重量的增大。火箭筒的前後兩端要比中間容易損壞,基於這個原因,在原型「巴祖卡」的改進型上,前端炮口部裝上了一個喇叭口,而在尾部則用金屬絲纏繞了一層加固的座環。這些加固措施減少了火箭筒變形的危險性,因而曾被後來的許多設計所倣傚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由於發射火箭彈時,射手必需把火箭筒放在肩上,並且面部剛好與火箭筒並列,因此,射手射擊時,一直處於高度的易損狀態。這樣,對火箭筒設計所提出的一個最重要的要求,就是當火箭彈飛離發射筒時,不能向後噴射火焰。而在火箭筒設計中耗費精力最大的,就是必須保證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發生後噴火焰燒傷射手面部的情況。火箭彈的發動機必須在發射筒內燃燒完畢,這一過程是如此之快,以致幾乎是一種跟火炮發射完全類似的瞬間爆發現象,然後,火箭彈即像任何尾翼穩定炮彈一樣,飛出筒口,進入飛行軌道。儘管採用的是一種微型火箭,不會尾噴火焰,但仍然存在後噴的火藥氣體,並且能夠向筒口後方噴出幾碼遠的距離。這一點,常常被火箭筒的反對者們所引用,認為火箭筒在發射陣地偽裝方面,存在著嚴重困難。然而,在實際上,這僅僅是部分事實。因為後噴氣體存在的時間僅僅只有千分之幾秒,而且在戰場上很快就會消散。  


  火箭筒所存在的一個既無法避免又無法輕視的最大缺點,是它的炮口初速太低。而這才是一個真正嚴重的問題。絕大多數肩射火箭筒在發射時的初速,都低於500 ft/s(152.4m/s),這樣的初速所能達到的射程很小,通常小於100 yd(91.4m)。在這個射程上,火箭彈的飛行彈道還非常彎曲,如果射手不瞭解陣地到目標的精確距離,他就根本無法命中目標;如果目標正在運動,他還得計算出一個不小的提前量,在這種情況下,要想命中目標,就只能靠射手的運氣。如果既不知道目標的精確距離,又打的是運動目標,那麼,射手就可能是發發脫靶。  


  火箭筒本質上只是一種單發射擊的武器,但不時總有人試圖提供一些連發機構或自動裝填裝置,從彈藥尺寸和重量的角度看,這種想法並不很實際,可是這種或那種方案仍不時出現。這種情況開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當時美國陸軍中一些具有革新精神的人,曾經將兩具「巴祖卡」火箭筒聯裝在一起,目的是使其具備連發能力,以提高命中機會。朝鮮戰爭時,這種想法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當時,美國人在當地造出了一種四聯裝的3.5in火箭筒。但這種笨重的裝置並沒有打算作為反坦克武器使用,而是作為步兵排在局部地區專用的一種近距離支援武器,這種武器的價值,雖然也曾得到過承認,但當時也僅僅只是對中國人民志願軍的戰壕進行過射擊。然而這種計劃具有—定的吸引力,以致在朝鮮戰爭結束之後不久,美國碧加汀尼(Picatinny)兵工廠就開始進行一種三連發的3.5in火箭筒的試驗。  

  這種新穎的佈局,是在普通發射筒的上方採用了一個箱形彈倉,火箭彈借助一個彈性供彈器壓進彈倉內,當下面的一發彈發射出去以後,射手轉動位於彈倉前方的曲柄手柄,另一發彈即落於發射筒內。發射筒的側面安有一個電器插頭,電器插頭跟火箭彈上的接頭相接觸,因而也就不再需要像一般火箭那樣,必需接到地線上。這樣,射手轉動曲柄的速度有多快,發射速度也就有多快。遺憾的是,這種裝置也存在著一些麻煩,其中,最嚴重的一點,是它時刻都在受到自炸的威脅。這種威脅是由正在發射的火箭彈所產生的火焰引起的,這些火焰能夠進入彈倉,並點燃下一發待裝火箭彈。這種系統,僅只依靠重力供彈,並且在彈倉與發射筒之間也沒設隔板。儘管幾乎全部火藥氣體實際上都將從發射筒後方噴出,但也足以能夠噴到彈倉後壁上,將下發火箭彈的發動機點燃。當然,這種情況並不是每次都會發生,而一旦發生此種情況,所形成的煙火場面,將會煞為壯觀。不過,坦率地說(或是在一定程度上坦率地說),連發火箭筒確實不是一種符合實戰要求的近戰武器。早在這種方案的研究工作鋪開之前,由於受到重量和尺寸的限制,多數人都已持否定態度。不管人們多麼渴望使火箭筒具備2連發或3連發的能力,然而用彈倉形式供彈,並不是解決這一問題的理想方法。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儘管火箭筒存在著上述缺點,但它仍然是為步兵提供的一種富有成效的反坦克武器,所以,在50年代中,數量驚人並且型號大同小異的火箭筒開始在世界各國陸軍中相繼投入現役。在隨後不久出現的一股反坦克火箭筒設計熱中,名列前矛的,是推出了「布林吉西」(Blindicide)火箭筒的比利時人。這種武器採用的是只有一根管子的整體式發射筒和傳統的擊發機構。它與3.5in火箭筒(奇怪的是,從來沒有人給這種火箭筒起個正式的名稱)不同,因為3.5in火箭筒採用的是長度可變的兩段式身管,一個管子可以插於另一個之內,為了行軍時便於攜帶;而「布林吉西」火箭筒則堅持採用一根整體式身管,這就意味著,相對於火箭彈的長度來說,發射筒的長度比較短,這進而也就意味著,當火箭彈離開筒口時,發動機仍在燃燒的可能性比較大,因此,所有出售的「布林吉西」火箭筒上,都安有一個由金屬製作、用以保護射手面部的面盾。它的擊發機構也比較別緻,因為比利時的設計師們對美國在「巴祖卡」系列中所採用的電發火系統明顯地缺乏信心。因此,他們在發射藥管的底部安裝了一個普通火帽。裝填動作完成以後,通過一個彈性彈夾,使火箭彈在炮尾內準確定位,使其既不能前移,也不能後移。長形擊錘被安裝在發射筒外部的一個轉軸上,並可以用手扳動;射擊時,擊錘轉向上方,錘擊火帽;發射藥點燃後,火藥氣流將擊錘吹回原位,從而為下一發再次扣動扳機作好了準備。使用這種裝置,重新裝填的速度非常之快,並且由於擊錘不在火藥燃氣流中停留,所以,它的燒蝕並不厲害。  

   「布林吉西」火箭筒是一種非常出色的武器,並曾向世界上很多國家出口。使英國陸軍感到惱火的是,他們曾在亞丁(Aden)遇上了這種武器,並且它已成了恐怖主義分子武庫中的主要裝備。「布林吉西」系列有多種口徑,其中最大的是100mm,這在當時的肩射武器中可能是最大的。如果口徑比這再大,它的火箭彈就必然需要一個更大和更重的發動機,反過來又要求有更長的發射筒。其結果必然是,這種只能由單人攜帶和隱蔽的武器,在尺寸和重量上大大超過戰術使用所能接受的範圍。即使是100mm的口徑,也已經超出了絕大多數國家所能接受的範圍,所以,「布林吉西」更為流行的口徑是83mm。  

  法國人通過「斯特安」(Strim)系列建造了一個優秀的火箭筒和火箭彈的體系,其中的最後一種型號,至今還在法軍中服役。「斯特安」系列採用的是十分普通的傳統式發射筒,它的第一種型號是50式73mm火箭筒,這種型號與任何別的型號幾乎完全類似,但它現在已經被更高級、毀傷威力更大的F1式88.9mm火箭筒所代替。在F1式火箭筒設計上,法國人最注重的,是使火箭彈流線型化和得到盡可能大的炮口初速。精確數據目前尚未透露,但它的有效射程是400m,對於火箭筒來說,這已經是相當好了。F1式火箭彈的彈體形狀,非常像是一發細長的野戰炮炮彈,彈頭呈銳尖的圓錐形。尾部有九片尾翼,彈體飛離炮口後,尾翼即自動展開,由於火箭彈在飛行中低速旋轉,因此提高了射擊精度。火箭彈裝在一個塑料包裝筒內,發射前,包裝筒插於發射筒尾部;發射後,包裝筒即被拋棄。F1式火箭筒的整個結構和使用過程,集中反映了老式傳統火箭筒的水平,後來的其它型號,似乎都還沒有超出它的範圍。然而,現在已經出現了能夠把火箭彈發射到更遠距離上的、比較理想和比較簡便的方法,蘇聯的RPG-7火箭筒已經顯示出了這種趨勢。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法國另一種更新的設計是APX80式火箭筒,它實際上是一種比F1式火箭筒尺寸稍小一點的無座力炮,但其性能卻比F1式火箭筒提高25%。從這種武器上發射出去的彈丸,依靠一個小型火箭發動機進行續航飛行,這一點,跟蘇聯的RPG-7所採用的方法相同,儘管這種方法還談不上是一種革命。在APX80上,火箭彈發動機是通過尾部的噴管向後噴射氣體。根據要求,它的80mm口徑的空心裝藥戰鬥部應能穿透最重型的坦克裝甲,並且據稱它的精度也非常好。這裡再次顯示出了,當前各國正在極力利用現代技術成果,使口徑較小的武器發揮出最大的效能。對反坦克作戰來說,如此小的一種武器,就能完成作戰任務,因而,考察它所採取的辦法,自然也就引起了人們的興趣。  

  在這些高級火箭筒中,無論哪一種,都既不是非常便宜,也談不上是一種真正的單兵武器。為了生產一種真正能由單個步兵攜帶和發射的火箭筒,法國陸軍正在試驗幾種非常輕便的型號。聖·埃蒂埃(MAS)兵工廠製造的A式火箭筒,實際上是一種微型傳統火炮,火炮的身管是一根一次使用的加固玻璃鋼管。分解以後,兩段身管的總長超過15 in(381mm);結合以後,插入膛內的長度不超過4 in(101.6mm)。發射筒即是火箭彈的包裝筒,發射筒的一端安有一個橡膠肩墊,另一端戴有一個炮口帽。發射筒上方的一個方盒內,安有一個簡易瞄準具,並有一枚柱銷,該柱銷就是火箭筒的扳機。製造廠商聲稱,這種微型火炮的有效射程為50m,但人們會同意,在不損傷射手肩膀的情況下,這種射程也就是它的最大射程。這是一種頗為誘人的方案。  

  西班牙人,由於其國防預算很小,因此,到目前為止的許多年內,不得不使用一些簡單的武器。西班牙人的制式反坦克武器,是根據美國3.5in火箭筒改制而成的一種變型武器,稱之謂「因斯特拉薩」(Instalaza)。「因斯特拉薩」與3.5in火箭筒的主要區別,似乎就在於它增大了初速和射程。這表明,西班牙人已經對火箭彈重新進行了設計。鑒於它的口徑比美國原型火箭僅稍有增加,所以,初速和射程增大還是可能的。  

  在對較遠距離上的目標射擊時,估測目標距離,是反坦克作戰中的一個最大難題。而解決這個難題的辦法之一,就是在瞄準具上加裝測距機。加拿守大人首先在其被稱之謂「海勒爾」(Heller)的火箭筒上進行了這種嘗試。它的第一種型號出現於1956年,1961年以前,很少有什麼改進,這種型號一直到1967年前後,仍然在部隊中服役。「海勒爾」是一種設計簡單、性能良好的傳統型火箭武器。初速為715 ft/s(218m/s),這是當時已有火箭筒中的最高值。它的最大有效射程為300 yd(274m),然而,在450 yd距離上,仍然十分精確。但研製工作者們並不以此為滿足,他們還在發展比這更好的武器。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4-4-28 00:42 , Processed in 0.022577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