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無名的英雄

人文版元老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423/19/24ei8.html
(法新社華盛頓22日電)    今天公布的樹木年輪研究,為亞洲過去1000年至少4次大旱災提供迄今最詳細的紀錄,其中包括1644年導致明朝滅亡的乾旱。
過去15年為這項研究所蒐集的資料,預料可幫科學家瞭解氣候變遷如何造成大規模氣候亂象。
根據哥倫比亞大學拉蒙-多哈堤地球觀測站(Lamont-Doherty Earth Observatory)科學家表示,亞洲季風雨量的任何劇烈變化,都可能具有嚴重的社會經濟後果;季風帶來的雨水有助作物生長,供養全球近半人口。
科學家在全亞洲對數千棵老樹進行採樣,畫出過去的旱災分布情況及其相對嚴重程度。其中1次發生在1870年代末期,導致數千萬人餓死。
負責觀測站年輪實驗室(Tree Ring Lab)的報告主要作者庫克(Edward Cook)指出:「全球氣候模型不能準確模擬亞洲的季風,這些侷限已妨礙我們在地球暖化時,為未來可能出現的快速而且無預警的變動預作規畫的能力。」
這項研究出爐前,亞洲蒐集到的可靠儀測資料─例如氣溫、累積雨量與風速─只回溯到1950年。研究報告刊載在明天出刊的「科學」(Science)雜誌。
科學家指出一些證據,說明季風改變至少有部分是因海面溫度的變化而產生,他們也懷疑,全球暖化可能影響甚至加強這些環流,但這點無法確認。
樹木年輪紀錄顯示,氣候可能是1644年明朝滅亡的重要因素;部份中國歷史文獻已指出當時的旱災是500年最嚴重的一次,現在年輪更提供了佐證。
根據研究,那次乾旱發生在1638年到1641年間,靠近北京的東北部情況最為嚴重。據信這次旱災激發農民叛亂,最終導致明朝滅亡。
中國南部目前遭遇近百年來最嚴重的乾旱。
降雨量決定部份樹種的年輪寬度,研究人員踏遍亞洲尋找老得足以留下長年紀錄的樹木,他們造訪超過300個城市,並到西伯利亞、印尼澳洲北部、巴基斯坦、東至日本
夏威夷大學氣象學家王斌表示,這些年輪地圖對預測季風極為珍貴,由於有詳盡的空間與紀錄年份,讓預報員能察覺短期和長期的曲線。(譯者:中央社林仟懿)
 
Nemo me impune lacessit
當十元被別人拿進口袋時,人們常常記恨一輩子。
當百元被笨蛋丟進碎紙機時,人們很容易就原諒。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全世界最先進的跳動筆

  有關氣候變遷對歷史發展的影響,我個人推薦《歷史上的大暖化》這本書。書中主要是在探討公元800-1300年的「中世紀暖期」的氣後變遷怎麼影響到人類歷史的發展。
  
  雖然書中有關中國的部分多提及的是聖嬰、反聖嬰現象和季風氣候對中國華北(黃河流域附近)的影響。但由此我們便能看得出來,氣候變化帶來的雨量變化對中國乃至全世界的影響,因為不論以前的農業技術和經濟生產的條件有什麼變化,以前的農民總是得要看天吃飯卻是不爭的事實。特別是生活在華北地區的農民,總是不得不與變化無常的降雨量搏鬥。
  
  過去我在上高中的地理課程時,都知道了華北地區有降雨量不穩定的問題,黃河鬧水、旱災的頻繁也都清楚,但在歷史的研究上,過去對氣候變遷對歷史的影響這方面卻提的不多,很容易就會忽視自然環境的因素對歷史發展的影響。

  在下我是這個學期有在修「環境與歷史」,不過授課教授告訴我們說這堂課是在本校歷史系上三年才開得成一次的課 ,好幾次都是因為選課人數太少而開不成的樣子。

  不過基本上我仍比較同意《歷史上的大暖化》的作者布萊恩‧費根的立場,他也是反對「環境決定論」的人,認為氣候和環境對人類的影響是較為間接的而並非直接促成歷史的發展。我認為對環境史的研究也有助於填寫過去對歷史發展的理解的部分「空白區域」,事實上人類也只是作為存活在大自然中的一個物種而已,其歷史過程怎麼可能在無視自然環境變化的情形下發展?

[ 本文章最後由 Suleiman 於 10-4-24 08:47 編輯 ]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無名的英雄

人文版元老

回覆 2# Suleiman 的文章

其實這則新聞純以氣候決定論說明代的滅亡,我不很認同,雖然環境影響了帝國的正常自然發展,但我覺得更重要的應該還是出於人禍。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4-4-29 12:33 , Processed in 0.021041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