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主要:海山一坑的唯一生還者(原創)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五日的上午九時,在台北縣三峽海山一坑煤礦,發生了劇烈的爆炸聲響,在那一瞬之間奪走了上百條人命,也改變了那時唯一的生還者的一生。在災變發生之後,現場只見搜救隊將一具具的罹難屍體,運出坑外,而到了災變後的第五天,搜救隊在坑裡二千公尺的右斜頭與水平坑道附近,發現了燈光,那時搜救隊看了眼前的情形,不禁感到驚訝,連隻蟑螂都爬不過的路線,和高達四十度的高溫,更何況坑裡遍佈著烈火和毒氣,怎麼可能還會有人生還呢?而周宗魯是當時的唯一奇蹟,他是當時唯一的生還者。

  在災變發生時,周宗魯正在坑裡的最裡面的七片口,也因為他在這個位置,才能順利地逃過最初的一關,但上天並沒有輕易讓他過此關,相對地,他必須再面對幾道更為艱難的關卡。當爆炸發生時,周宗魯起初以為是小範圍的煤碳凸出,但這時他的意志當中卻提醒著他,這件事並非單純的煤碳凸出,而是充斥著毒氣、烈火的大災變,如果他繼續留在原處,就會難逃一劫。

  周宗魯用著幾乎的全力跑到六片口,打開風管開關,但是風管的風實在太小了,如果留在六片口的話,很可能會吸入大量的一氧化碳而死,所以他又趕緊逃到五片口,再打開風管開關,幸好這次風就比較的大了,周宗魯感覺到新鮮空氣不斷的噴出,就立刻趴下身體閉緊嘴巴,把風管對準鼻子吹,一動也不動,不久四周都瀰漫著致人於死的一氧化碳,而這時周宗魯的同事也一一個倒下。

  不知多久時間過去,周宗魯還無法確定一氧化碳到底消散了沒有?正因為這樣,他不敢離開風管半步,可是隨著時間一個個消逝,他感到越來越渴,於是便用安全帽裝滿自己的尿,然後大口猛喝下去,但是味道實在是太難喝,所以改用海棉沾尿潤溼嘴唇。

  又不知過了多久,周宗魯將海棉口罩沾濕了尿,摀著嘴巴和鼻子,用最快的速度走了三十公尺,把空水壺取回來,裡面只剩下了半口水,就在離他大概三至四公尺的地方,發現了一具具的屍體,周宗魯看了那些屍體,回想他們活著時,為了求生的模樣,但最後還是死去,不禁讓周宗魯感慨萬分。

  就在某時,周宗魯發現了屍體的腳是濕的,而地面也是濕的,於是他抬頭用燈一照,從岩縫中不斷滴出水來,雖然每滴出的量不多,但只要經過幾小時的搜集,就可以將空水壺裝滿了水,於是周宗魯花了兩個小時,將空水壺裝滿了水。

  但是光喝水,依舊難以生存,周宗魯看著眼前一具具的屍體,心裡滿是掙扎,究竟是吃還是不吃,就在這時他的意志跟他說,如果你不敢吃下這一口,那麼你可能見不到明天的陽光,於是周宗魯將一具屍體的小腿肚割下一塊肉,在周宗魯吃下這塊肉之前,不停地向上天禱告。經過了將近五天,周宗魯看著一具具的屍體不斷腐化,有些甚至連眼珠也掉了下來。周宗魯用著他的毅力,在漆黑中摸索,最後終於走到連蟑螂都爬不過的落石處。

  突然,上方遠處有許多燈光在搖動,周宗魯看了眼前的情形,不斷揮舞著燈火,起初,搜救隊看了揮舞的燈火,還以為是鬼,但眼看著燈火越晃越厲害,於是鼓起勇氣向前查看,最後終於將周宗魯救出。搜救隊一見到周宗魯,就說了一句老兄你辛苦了,又問他還有沒有其他生還者,很可惜的是周宗魯是災變中唯一的生還者。

  現在,周宗魯認為那時的他已經在坑裡和其他同伴一起死去,而現在的他是為了上天而存在的。如今,周宗魯是一名牧師,而他經常將他在海山一坑裡求生經歷,告訴給每一個人。


補充:近代台灣煤礦史
(取自http://www.catholic.org.tw/cicm/cicm_works/Chingjen/7-01.htm
  
1945-1954   接收日煤 恢復生產

  1945年,日本投降,台灣脫離殖民統治。該年,台灣總督府廢止企業許可令與各項統制令,日人退出台灣炭業組合,基隆礦業主顏欽賢被推為組合長,不久後改名為台灣省煤礦公會。俟後國民政府成立『煤業監理委員會』監理日產,將三分之一劃歸民營,其餘公營,之後成立『台灣工礦股份有限公司』。另外還接收『台灣石炭統制會社』,改組為『台灣省石炭調整委員會』,該會延續日據時期的統制方式,統籌收購、配售煤炭和貸款協助業者生產。國民政府接收台灣礦山時,台灣各大煤礦幾乎處在停採狀態,如何在原有規模中恢復生產就成為首要任務。

    1949年國民黨撤到台灣,銷往大陸的台煤失去了最重要的外銷市場。當時島內通貨膨脹,煤炭的收購價格未及時調整,以致煤炭業者紛紛停止生產。但自50年代,隨著台灣逐步納入美國經濟圈,各項產業起步,帶動台煤的需求量。1951年台煤生產量恢復到165萬噸的水平,政府也採取核發獎勵金和調整煤價來鼓勵增產煤炭。這段期間,內需用煤佔台煤產量從五六成攀升到八九成,主要提供給台電公司和其他國營事業。


1950、60年代   經濟美援與煤炭半管制

    1951年美國開始經援台灣,並派遣技術指導團前來台灣,其中煤礦技術指導團自1952年開始查勘提出申請美援的煤礦,負責技術改良的指導工作。美援會積極扶助優良煤礦擴充設備,開發新坑,以增加生產。1954年美籍專家提出撤銷管制的主張,公佈「解除燃煤管制辦法」;雖然煤礦業者為了避免供銷脫節與煤礦倒閉,反對去管制,行政院經濟安定委員會6該年仍通過改組石調會為『煤業調整委員會』。於是該會僅收購公營事業機關所需燃煤,其餘由煤業者自行銷售,煤調會的採購價格則依供銷情形和市場價格而定。

    這一波的去管制(民間用煤與煤價脫勾)引發種種問題,小煤礦主必須自行解決產銷問題,公營機關和民間也不能以官價買到便宜煤。隨之是台灣工業化的起飛,島內需煤量大,1956年政府公佈煤炭產銷改採徵購制度:一、台電和鐵路局所需用煤,及煤調會所需安全存煤,一率由煤調會與煤礦公會,依煤坑產量比例核定數量徵購;徵購價格交由煤調會議定,報請經安會核定。二、民間大批用戶採購煤炭虛驚煤調會核備。三、除不可抗力外(例如礦工罷工),不能交貨者由煤調會移送法辦。四、運輸煤炭如需利用鐵路需經煤調會統籌辦理。

    當時所徵購的煤焦佔產量的四、五成,其餘是官商洽購與自由競銷,形成徵購價、洽購價與市價三種價格。

    如將煤業政策放到戰後台灣經濟發展的脈絡,便有清楚的輪廓。戰後在兩體制冷戰對立的政經情勢,台灣成為美帝國扶植的國際加工基地,首先承繼日殖時期的資本主義基礎,接收日產轉為公營事業;然後進行土地改革,釋放農業生產力遂行農業積累;建立以公營事業為骨幹(掌握基礎工業與上游原料),民營企業為枝葉的生產體制。五、六零年代正是台灣農業剩餘移轉工業,邁進工業化完成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年代。

    煤業的半管制,管制的恰恰是公營事業用煤這部分,不但保證公營事業有足夠的用煤量,後來的徵購辦法還保證低廉的煤價,約為生產成本的六成價;政府禁止外銷,民營礦坑只得服從徵購,但徵購價和洽購價偏低,以致民營礦主怨聲載道。且鐵路局運煤車供應不足,優先輸煤給公營事業,民營工廠非但得用較高煤價購煤,有時還會運輸工具不能配合而無法取得燃料,經營成本提高許多。所以半管制政策大大服從於當時「扶植公營事業」的經濟政策。

    民營礦主與政府之間的矛盾越烈,煤礦公會代表李建和(瑞芳李家)等人向立法院陳請,且煤炭生產過剩情況嚴重,終於在1958年廢止徵購辦法並准許部分外銷。改由煤調會與產銷雙方簽訂長期供應煤炭的契約,該會代表用戶向各生產業者分別簽約,實際上仍是煤調會主導煤價。

    之後煤產量扶搖直上,到1960年已逼近400萬公噸;但自由競爭下又出現嚴重的生產過剩,礦場相繼倒閉,煤礦數銳減,1958年有382礦,1960年剩319礦,1964年更減為281礦。


1960、70年代   能源供需結構起變化 煤價去管制

    1964年工業發展,能源需求遞增,無法由台煤充分供應,台電就增加使用燃料油代替燃料煤之不足;1969年中油以優惠價格供應台電燃料油,價格低於台煤,導致台煤市場萎縮。

    1969年,政府不再核定煤價,改由產銷雙方議定。這項政策造成部分煤礦倒閉減產,台煤產量也從該年近五百萬噸銳減至70年代中約三百萬噸,1977年後就萎縮到200餘萬噸了。

    1973年石油危機,為了尋求替代能源,當時台灣各業競相購煤,自由市場的煤價暴漲兩倍,臺省礦物局緊急進口50萬噸煤。煤礦一時看好,台煤產量回升到300萬噸,然而這只是曇花一現,之後台煤仍是滯銷。且政府為了減輕工業界的油電成本,增加外銷競爭能力,對於工業用和發電用的燃料油,採取低油價政策,這項措施使得台煤走向衰敗的命運。

    無獨有偶,1970年代年政府公佈「礦場安全法」,成立煤礦業職業訓練委員會,從事礦工的技能訓練,彼時幾乎已預見煤礦業的命運。政府不在榮景時加強安全衛生,卻在這時才注重安衛與技術訓練,所為何自?1984年幾場煤礦災變更使得飽受石油能源競爭與進口煤威脅的台煤加速瓦解,1960年代台煤佔有本土能源供應量一半以上的榮景不再。

   2000年三峽利豐煤礦宣告停工,台煤正式走入歷史。

[ 本文最後由 梅爾左登 於 07-7-9 11:23 PM 編輯 ]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全世界最先進的跳動筆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4-4-29 19:38 , Processed in 0.017466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