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日本是東亞島國,面積37.77平方千米,由四大主島和3900個小島組成。日本先民是由對馬島和庫頁島南下的突厥——鮮卑(通古斯民族群)語系的部落和順菲律賓——琉球島鏈北上的馬來語系部族組成。其民風悍野,亦不乏纖秀。日本地處西太平洋板塊的斷裂帶,地震、火山噴發、颱風、豪雨不斷,島民堅韌、質樸。自晉朝以後,日本深受中國文化影響,在唐朝達到高峰。1274年和1281年,蒙元世祖忽必烈出動聯合艦隊,兩次渡海征日,由於天時(颱風季節)、地利(一支從來不習海戰的大陸軍隊)、人和(中國和朝鮮軍隊不願效力)不濟,均遭慘敗。

  蒙元王朝和日本之戰,對日本民族的影響,遠遠超過外國(包括中國)歷史學家對它的評估。大陸人難以想象島國和島國人的心態。他們終年被汪洋大水困在貧瘠的海岸之內,任何外來的資訊和刺激都將被放大許多倍,成爲一個相當長時期內的精神和物資內容。當北條時期的鐮倉幕府用後宇多天皇名義徵召全日本武士20余萬人,英勇抗擊元軍並取得勝利後,連武士們也不敢相信如颶風橫掃亞歐大陸數萬里、征服無數部落、民族、國家的戰無不勝的蒙古聯軍,居然會敗在自己馬下。

  勝利激發出空前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遲早會産生一個民族振興的偉大時代。西元前波西戰爭激發希臘産生了伯裏克利黃金時期;1588年英國擊退西班牙無敵艦隊後迎來了海權時代;彼得大帝戰勝瑞典軍隊把俄羅斯推上了二百餘年的輝煌。日元戰爭也是同樣。從此之後,武士階層脫穎而出,成爲國家民族的基幹力量。

  然而,武士要確定自己在一個和平年代的社會地位和作用,也非易事。武士在當時日本社會中,扮演地主、領主、大名(大地主)的私人武裝力量。他們既不從事經濟生産,也沒有行政管理經驗,社會地位又高,終日佩刀遊蕩。他們需要社會的動蕩衝突,也就有了自己存在的價值。於是,他們始作俑者把社會投入動蕩。

  自日元戰爭以後,日本開始一個史稱“戰國時代”的漫長歷史時期,各領主、城邦、小國征戰不休,武士越打越勇,並且從蒙古戰俘中學習了大量先進戰術戰法,在兵器上亦不斷改進。與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代相比,中國催生出燦爛的百家爭鳴的文明之花,日本卻造就了各種驃悍的武士。長期統一的中國需要並造就了儒家、儒教、儒學,而長期分裂割據的日本則出現了以菊花和刀爲象徵的武士文化。武士的祖先是草原騎馬戰士,這個帶突厥戰鬥色彩的職業在西方演化成了莊園騎士階級,在日本就蛻變成了有刀無馬(因日本地形崎嶇,居民貧困,國土狹小,四面環海而馬匹有限)的武士。日元戰爭後,他們在日本歷史上起著暴烈的作用,直到今天,還是如此,不過把戰刀變成了製造業公司。

  武士們不僅有日本傳統的忠誠和悍勇,又從蒙古人那裏學來了詭詐、計謀和政治智慧。到豐臣秀吉時代,他終於集武士品質之大成,成爲統一日本的第一人。

  豐臣秀吉(1536年——1598年)是一個世襲的武士,這種世襲制度很接近於蒙古的制度。和它的前輩及同時代人不同的在於:豐臣秀吉終於悟出了蒙古經中的結盟技巧、等級制政治制度、戰利品分配激勵方式和軍事情報學。豐臣秀吉經過南征北戰竟然統一了日本,而在他之前的日本,只有中國周朝那樣象徵性的中央政府。1592年,豐臣秀吉率20余萬水陸軍、700餘艘戰船,沿著當年忽必烈皇帝的舊路線,凡方向從日本殺向朝鮮。

  很顯然,豐臣打算以朝鮮爲基地進攻中國,這也是忽必烈軍的反向路線。如果天假時光和運氣,就以中國爲基地沿當年鐵木真之路征服世界。既然成吉思汗能行,爲什麽換上個日本統帥就不行呢?

  豐臣遠征軍在朝鮮南方登陸,像電流一樣擊中了中國政府的敏感神經。早在西元663年(唐高中龍朔三年),中國和朝鮮的聯合艦隊就在朝鮮的白江海戰中擊敗了日本的侵略艦隊。朝鮮地緣,對中國極端重要。中國自唐以前,誰居關中谷地(進可攻退可守)誰就能控制中國。自遼朝以後,誰居滿洲平原(同樣進可攻退可守)誰就能問鼎中國,滿清、北洋軍閥、日本、中共林彪部隊莫不如此。據朝鮮以吞滿洲,擁滿洲以侵中國,明王朝統治者自名其理。明神宗萬曆皇帝遣重兵大將李如松協同朝鮮聯合艦隊司令李舜臣(李舜臣在朝險軍事史上的地位只有納爾遜在英國的地位可比)進行了艱苦英勇的反擊戰,終於在1598年末全面擊敗了豐臣的艦隊和陸軍。期間爆發了激烈的玉浦海戰、泗川海戰、閑山島海戰、露梁海戰等海上戰爭,日本海軍遭到朝鮮艦隊和中朝聯合艦隊極其沈重的打擊。露梁海戰是一場世界級的海戰,日艦被擊沈或焚毀450艘,損兵數萬人。豐臣秀吉因兵敗憂鬱而死。

  從歷史角度看,豐臣的北進西進戰略,與明治以後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路線是一樣的。這個戰略方向,利益巨大,阻力巨大,風險更大。以當時豐臣所擁有的兵力和兵勢,竊以爲擇南進戰略似更有利。

  日本一路沿琉球——先島群島南下菲律賓東部諸島,另一路沿小笠原——馬里亞納群島南下西加羅林群島和印度尼西亞中部群島,在遼闊的菲律賓海周邊建立一個殖民商業圈。在開始,的確無法收到足夠的商貿利益,但略加穩固之後就能通過帝汶海和弗洛勒斯海各海峽前出到印度洋上,通過幾個精心選擇的珊瑚環礁足以建立可靠的印度洋航線,不在馬六甲與西班牙、荷蘭艦隊爭鋒而在印度洋與西方商船交換,從事獲利豐厚的東西方貿易並隨時跟蹤西方産業、商貿、金融和科技文化進展,將始終保持領先的地位。這一戰略方向阻力小,時間長,但遠期利益很高,卻不是當代人所能採納的。其實,明末清初收復了臺灣的鄭成功父子,何嘗不能棄北進而改南進?今天,日本企業金融集團基本上就是沿南進戰略實施的産業外移,日本從中獲得了難以估量的經濟和金融利益。只須指出到1998年,日本政府對印度尼西亞的援助貸款已達3.829萬億日元(364億美元),而對中國的政府間貸款只有2.481萬億日元(236億美元)。

  豐臣秀吉死後,日本進入了德川幕府時代,這一時代被後人扣上“鎖國”的帽子,明治維新後,對德川時代大加貶詬。二戰後日本復興,日本歷史學家和社會學家,重新評估了德川時代,得出了大不相同的結論。

  德川家康(1543年——1616年)原是豐臣秀吉的大將。今天看來,他在日本歷史上的地位不亞于漢高祖、唐太宗和宋太祖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他出生城主,卻在敵對家族長達12年充當人質,練就了豐富的政治經驗,是他完全不同於單純的日本武士。他在日本諸侯兼併的戰爭中,感悟到政治手段和謀略遠比軍事鬥爭重要。他讀漢書、寫漢詩、吃中藥,崇拜朱熹和朱元璋,學會了人生權謀和政治權謀中最難、也是最重要的“隱忍”之術。豐臣秀吉對德川極爲器重,臨死將兒子和霸業全託付與他。   日本北侵朝鮮失敗後,武士政權面臨崩潰之局。如果在一個海島國家保留豐臣那一套蒙古式的中央集權制度,勢必引發王族繼承權的血腥爭鬥,類似英國的紅白玫瑰戰爭,最後耗光日本武士的氣血,並且使日本陷入長期貧弱不堪的困境。德川比誰都清楚豐臣秀吉之子根本無政治能力使日本走出困局,便當仁不讓地反叛。他欺淩豐臣秀吉留下的孤兒寡母,(日本有成語“德川家康式的挑剔”)激起他們反抗,引發一場卵石之爭,把他們及所有王族斬盡殺絕。對於一個以忠義爲本的日本武士,德川的行徑是冒了天下之大不諱。1603年,德川成爲日本最高行政長官——征夷大將軍。

  一旦政權到手,德川家康便開始了迫不及待的改革。從歷史上看,一點兒也不亞於著名的大化改新(西元646年)和明治維新。德川改革的核心是用法制分配權利和利益:幕府(日本的中央權力機構)領地約占全國1/4;其餘由大名諸侯領有,稱藩國;在中央機構中,將軍與老中(相當於中國宰相)、若年寄(相當於現今國務院秘書長)、宗教界劃清權利和職責。幕府有直轄地,在那裏垂直領導;其餘藩國,分權自立,對幕府保持形式上的尊重。從表面上看,德川時代的日本政治,類似中國西周+南宋的混合狀態。武士階層和他們的最高領袖,保持了形式上的領導和尊嚴,而具體的權利和利益,讓與了封建主(大名恩)、城主、文官(日本式文官與中國儒家式文官不同)、宗教界和天皇等。這就保持了日本政治的基本穩定,他與中國明清兩朝的集權式穩定完全不同。下層、藩國、武士各有自主權。日本表面“沈睡”,完成了明治維新前的準備,就像歐洲中世紀後期完成了文藝復興的準備一樣。

  日本武士始終活躍在對周邊諸國的武裝試探性攻擊中,這類中國稱“倭寇”的海盜性襲擊使以中國爲首的東亞國家受害巨深,日本武士卻得益匪淺。它使日本在一個較長的和平時期裏,職業世襲武士和沿海民衆能保持相當強的戰鬥力,而國家有無需供養一直常備軍。而常備軍又因無常年作戰滋生了腐敗,“倭寇”匪商合一,採用分散式的蒙古和日本結合戰法,內部組織嚴整,多採用突襲伏擊遊擊等戰術,過去的日本武士是不會這種蒙古技巧的,其情報工作極其優良,往往很少的“倭寇”就迫使龐大的明朝狼狽不堪。直到神宗派戚繼光採用中國傳統戰法和遊牧民族的戰法相結合的戰術(類似宋朝嶽飛和岳家軍戰法),才逐退倭寇。然而此時已到17世紀初,明朝江山傾覆在即,日本朝野都看不起中國,爲18世紀的思想變化和19世紀向西方學習打下了理念基礎。

  日本海盜與葡萄牙、荷蘭、西班牙船長商人有廣泛接觸,遠比閉塞的中國士大夫和下層民衆對西方的認識直接和真實。日本的“鎖國”只不過一小撮貴族在王宮中研究書道、茶道、劍道和看看《源氏物語》而已,它的下層是完全開放的;而中國的中央集權,上頭一僵硬,舉國皆成死棋。

  從地緣上看,日本武裝試探的範圍主要在黃海和中國東海。這片海域最終成爲明治昭和兩朝的日本人的搏殺戰場。
 
[IMG]http://home.pchome.com.tw/web/helzone/981871_715372.gif[/IMG]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日本武士道全面解析
第一章 序
所謂武士道精神是一種不成文之法,是歷代的武士們口耳相傳下來的,或是由知名的武家人士記錄下來,成爲後來武士們的人生格言。
武士道不是一種清潔的精神,它是一個陰翳的民族,在偏狹的島嶼中産生的一種複雜、混亂和極端的生存意識,以及情感傾向。在狹隘的生存空間中,它有能力保留品格或附庸風雅,但當它發展開來後,它表現出來的是其極其殘忍的一面,從而導致世界性災難,二戰就是極端的典型。
當前的形勢是,日本人自傲于經濟強國的身份,正在努力把一切成功根源歸因於日本的傳統。而日本的傳統,最強盛的就是武士道。所以,瞭解日本,從武士道入手是一條捷徑。
我會去看武士道的原因,不外乎兩點:一是、武士道是日本民族的精神食糧,有必要去看看。二是、它的神秘感,我以前總感覺武士的高尚,武士的忠誠,是這兩點,引導我走近武士道,但結果出乎意料。我所崇敬的武士道,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日本的發展,但它實質上畢竟不過是一種極端落後、狹隘的思想,它是束縛人類思想的枷鎖。於是決定寫下這篇文章,爲的是解解心頭之恨,如若對某些人産生一定的幫助,那我就跟高興了......
 
第二章 興起
1200年左右,日本出了一個名滿天下的法師。他的一生是奔波勞碌的一生,因爲他是說藝人,而且也是一名武師,他生活全部就是刀和文學。他的刀如同他的文章一樣有名,他到處講述武士的故事,講故事時身旁總有一把琵琶,於是人們就叫他“琵琶法師”。
無論颳風下雨,他都在道路上奔波,足迹遍及日本各地。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他的刀鏽了,但筆卻更加鋒利。他的文法如同他手中的刀刃,華麗、任性、痛快淋漓,他可以驚人的不顧事實,但他的滿懷豪情和個人行爲的確成了武士最初的形象。
傳說,琵琶法師在晚年,爲了磨練自己的刀,砍斷了上百棵白樺。而在他有生之年,卻未曾找到對手。
那時的琵琶法師未曾找到對手,決不是武士太少,而是他的刀術太高。在他那個年代,武士已成爲一個階層,在民間已廣爲流行,到處可見腰別長刀,頭挽髮髻、身著真垂的武士浪人。標誌著日本進入武家政治時代。
武士道興起于藤原氏專權政治背景下的日本,武士的形成是與以天皇爲首的中央集權制的瓦解和莊園制的發展相關聯的。
大化革新以後實行的徵兵制隨著中央集權制的衰落也日趨鬆弛。9世紀初改行“健兒制”,而導致服兵役成爲貴族的專制,以至軍隊素質一落千丈。正于此時日本各地莊園興起,莊園主爲了領土和安全,而,慢慢分離一些農民去訓練,後來乾脆成立了專門負責保衛工作的武士團。一些寺廟、神社也組織了“僧兵”。但莊園武裝的建立,對地方構成威脅,意識地方勢力也組織了武裝力量。一般由當地的富豪組成,稱爲“郎党、郎衆”。
武士勢力的出現和加強,從11世紀初期開始逐漸形成了超越莊園範圍的地區性武裝集團。無數分散的武士聚集在一地,統一指揮,組成了武士團。武士團的首領稱“物領”下屬稱“庶子”。武士團有著極強的宗族觀念,堅決實行首領的命令,實行主從關係。武士在戰場上武勇和對主人的獻身精神,是武士個人和武士團的基本要求,形成了“武家習氣”,“弓矢之道”等新觀念,成爲維持武士團組織的重要思想支柱!
武士興起的年代,正是日本從律令社會轉變爲貴族社會的時期。也正是封建社會開始佔據優勢的時代。所謂武士的興起,決不僅僅是貴族與武士之間爭奪權利的過程,而且包含了武士從地方富農中産生的新興力量。那時,作爲地方地主的五武士,把根紮在土地之中。他們被任命爲捕頭、押司等,並且擁戴出身名門的武將爲靠山。
直到1221年,幕府通過平息承久之亂,取得了決定性優勢,日本的公家和武家二元統治朝武士一元統治發展,其歷史潮流勢不可擋,由於對土地的支配使得武士成爲統治的核心。
武士通過主仆關係維持地位。武士對上司盡力效忠,主人則賜于下屬恩惠。通過主仆關係,武士終於超過了貴族,成爲日本文化的主流。
但武士最關心的是保家,所以,對主人的效忠也只不過是一種手段。他們這樣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發展壯大本家族。由於這種心態的存在,導致了日本人特別善於競爭的特點。
 
一種文化的興起必然有其的精神支柱。那武士道的精神支柱是什麽呢?
首先從佛教說起,佛教對武士道産生了極其巨大的影響。武士認同命運的安排,對於無法避免的事情選擇平靜的服從,即便是死亡。
一流的劍術宗師柳生宗矩,覺得弟子已經學會了自己所有劍術的技巧,就對那弟子說:“我能教的到此爲止,接下來你該去學禪了。”
禪指的是“憑藉沈沒思考,領悟言語所不能表達的思想”。學習禪就是要冥思,但在冥思的背後可是包羅萬象,原理就在於悟出“相對”。再將此“相對”與自己調和。
從這一方面來看,禪的修養是一門很高深的學問。在神社的靈廟當中既無月神的器物,亦無任何祭祀的用具,只是一面鏡子。簡單的解釋,鏡子是人類心靈的表像;當一個人的心境完全地安定下來而保持澄明時,便可以看見神的存在。
中國的儒家思想也對武士道産生深遠影響,對國民而言國土是可供採掘金礦,收穫穀物的土地。這國土就是衆神,亦即祖先之靈的神聖住所。對一般平民而言天皇不僅是國家權威的象徵,更是精神文化的支柱。武士道認爲,天皇本身是帶有上天使命,而以肉體存在於地上的天神代言人。
嚴格的來講,在道德約束方面,孔孟之道才是精神最豐富的源泉。孔孟所主張的五倫,即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的關係。成爲武士最常規也是最重要的約束力量,成爲武士的經典之一。這種思想深深地埋在有一定知識的武士的心靈深處
佛教不能給武士道的部分則有神道補充。尤其是其他教養未提及的部分,如對君主的忠誠,最祖先的崇敬和孝心等,都可以由神道提供。
不論是佛教還是神道認清自己並非是肉體方面的知識或精神物理學的知識;而是道德方面的意義,即“自我反省”。但由於武士往往熱衷於武功,對內省表現出極大的不耐煩。
但我們可以發現武士道其實是一種很簡單的思想。只不過武士道起源與動亂的年代,在不安的環境因素下,如何保持鎮定是非常重要的,這是爲什麽武士階級保留了祖先們殘暴而洗練的氣質。這些武士終於創造了一個獨特男子的 典範。
但這種思想是“只感化自己民族”的思想,對外則是殘暴的一面,套用尼采的一句話:“如果把亞洲人的性格狀況比喻成平原,日本就是一座突起的山丘”。
第三章 魔鬼訓練
先講個故事: 1566年某日深夜,明月高懸,在日本江戶郊外的一片樹林裏,兩個武士正進行一場決鬥。只見寒光一閃,其中一人便倒下了。沒有人知道他們是誰,但卻都知道勝者的兒子後來成爲一個赫赫有名的武士,他就是木曾昌義----當時才六歲。
正是這次決鬥給木曾昌義提供了鍛煉勇氣的機會。第二天深夜,木曾昌義就被父親叫去,父親用刀抵著木曾昌義幼小的背脊說:“到樹林裏去,那裏有個死人,旁邊有塊石頭,你要用他的血在石頭上印上你的手印,做不到,我就殺了你。”
六歲的木曾昌義,在樹林裏接受了三天嚴酷的武士道訓練,雖然他都成功地印上了血手印,但比起印在心靈上的殘忍來說,這血手印算得了什麽呢。
其實,幾乎所有的武士,都得接受類似的魔鬼訓練。
在武士道鼎盛時期,武士的名份是世襲的。也就是說,他們生下來就是武士。因此,他們生下來就得接受訓練。
小武士的訓練是艱苦的,比如要以後能在任何情況下,不拘姿勢的睡覺,就必須在小孩時代把四肢幫在背上,用這種方法來達到目的。這種訓練幫助小武士學會主動,即使在別人背上,也能獲得最佳姿勢,不讓自己成爲別人的累贅。
在訓練過程中,爬是絕對禁止的,因爲那有損武士尊嚴。當小武士會說話、會走路時,他們的父親就會揭去慈父的面目,取而代之的是血、刀、鬼故事等等。就像故事中木曾昌義的父親一樣。
其實這是魔鬼訓練的準備,當小武士5、6歲時,已具備知性能力時,武士道的全面魔鬼訓練才真正開始。
在武士道的魔鬼訓練中主要的學科有劍術、射擊、柔道、騎術、槍術、戰略戰術、書道、道德、文化等,這些都進而演化爲日本的傳統文化。
在這些科目中有必要說明一下柔道和書道,因爲在那個時代,如若一個武士能寫的一手好字的話,將受到特別的重視,所以那時的武士對此特別重視。柔道的定義簡單的說,就是把解破學的知識應用在攻擊和防守上。柔道與相撲不同,靠的不是腕力。此外,他和其他的攻擊方法最大的不同,就是它不用任何武器。柔道的目的不是致人於死地,而是讓對方暫時不能行動而已。
腦力的訓練也相當的重要,但武士最不行的就是腦力訓練。如在軍事中必備的算術,但正是武士所欠缺的。因爲武士道的訓練,根本上就不利於算術的培養。武士道重於不計較得失,反而主張知足。這就想唐吉珂德以他那把生銹的槍爲榮。
在武士道的訓練裏,有一項是克制滿腹牢騷而訓練不屈不撓的勇氣。此外還有“禮”的訓練。這些訓練目的就是:禁欲。這種喜怒哀樂都不行於色,以避免因自己情緒而影響他人。對一個武士而言,把情感流露于外表,簡直就不是男子漢的作風,要成爲一個受別人稱讚的大人物,就必須做到“喜怒不行於色”,因此必須要克制最自然的情感。
而且還要做到沈默,因爲言多必失,借著言語而來表達思想,對武士來說未必太膚淺了,他們要的是行動。如果你有機會去拜訪一個十分不幸的武士,你會看到他那紅著雙眼而淚水未幹的臉上,依然一如往昔地綻放著笑容來歡迎你。事實上,武士道即使被他人踩得痛腳,依然能夠保持笑容。
由於這種抑制情感的功夫必須時時存在,所以他們會借著其他的方法來抒發自己內心的情感,比如詩歌、文章等,但也有微笑著突然拔刀殺人的武士。
魔鬼訓練是不被常人所理解的,認爲何必如此。但武士認爲這不是有沒有用的問題,他們強調這個過程,無論有沒有用都得訓練。這就是武士道與一般訓練的不同了,武士道本身是沒有錯誤的,但由於訓練後的武士的思想在長期的作用下,變的陰翳、寡歡,導致了日本民族的現有思想的狹隘性,也暴露出武士思想的殘暴性。
第四章 刀與武士
 
說起武士,定讓你想象出一個手拿大刀的人物形象來。不錯,刀是武士的象徵,沒有刀的武士也就不叫武士了。
在武士道裏,到是力量和武勇的象徵。
身爲武士之家的子弟,必定是自幼開始學習舞刀弄劍,到了五歲那年,才開始身著武士服裝,奠定日後基礎。這個時候,他們所使的是真正的刀,這樣才表示有資格成爲一個真正的武士。而這一天對一個武士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日子。
經過了“武士入門”儀式後,就象徵著已經具備了武士的身份,不需要家長爲其行爲負責。通常,在孩提時代會一塗上銀漆的木刀代替真刀。不久之後,便以比較純的真刀訓練。等到成爲一個使用鋒利真刀的新手時,年輕武士往往會帶著喜悅的心情以身邊的木石試刀。到了十五歲時,就等於是已經成年,可以自由行動。但帶著危險武器的同時,就表示自尊心和責任感也隨之而來。
腰上佩帶著刀就象徵了此人心中已有武士道精神。武士刀共有大小兩把,大的稱“刀”,小的稱“肋差”,這兩把刀是武士寸步不離的身份象徵。如果在室內,定要放在書房或起居室裏明顯易見的地方。夜間,就放在隨手可取之處,通常是枕頭邊。
但由於武士對刀的熱愛,到最後演化爲收藏好刀的虛榮心,武士刀成了藝術品。漸漸的刀變成了身份高低的象徵,刀也失去了原來的殺氣,多了一份親和!
武士對刀的感情是一種拜物教的情感。正是對刀的無限崇拜,催生了許多以刀劍鑒賞、研磨作爲家業的武士世家其中最負盛名的是本阿彌家族。
現在的日本人已經在西方意義上放下了刀,但在日本意義上,他們仍將繼續努力關注如何才能使心中的那把易被腐蝕的刀保持清潔。從武士道角度而言,刀是一種在任何時代都能保存的象徵。
如果,刀是武士的靈魂,那麽,勇敢就是包裹刀的表面的表示武士身份的刀鞘,刀和勇是密不可分的。
但是,武士雖然喜歡用刀,但譴責不正當的用刀,甚至嫌棄之。任意地亂揮刀劍的武士,大多不是卑怯者即使虛張聲勢者。一個沈著冷靜的人物什麽時候才是用刀劍的最佳時機。但是,真正恰當的時機是很少見的。
武士不能逞“匹夫之勇”就像手中的刀劍 ,是時機是才出鞘。但不是說遇事就 退縮。相反,武士道注重“勇氣”的培養。威猛、忍耐、勇敢、豪邁、勇氣,這些是最容易打動年輕人的心弦,只要再加上實踐要領,便可以很容易地訓練年輕人。所以,這些武士從年少時便開始競技比賽,以君子之爭來培養勇氣。
但武士道認爲,不是一味的向前,一味的犧牲,就是勇氣。
“武士若不重視自己的生命而任意地犧牲性命,這種血氣之勇與盜賊有何區別?武士之所以爲武士,就在與他知道退一步以成全忠節;武士之所以爲武士,就在與他知道戰死沙場以成全忠節。應死時決不偷生,應活時決不輕生。”
勇氣的另一面就是沈著。也就是說,勇氣必須借穩定的心情冷靜的表現出來。所謂冷靜就是指靜止狀態的勇氣。果敢的行爲是勇氣的動態表現,冷靜就是勇氣的靜態表現。一個真正的武士一定會常保持穩定的心情,決不驚慌失措,不論遇到什麽事都能保持冷靜。
十一世紀後半,在衣川堤上發生了一場日本最典型的戰役。東國軍戰敗潰逃,統師安倍貞任也隨軍逃亡。但敵將欲將他俘虜,於是對他大叫:“下馬免死!”
但安倍貞任掉轉馬頭,與敵將說道:“忠義乃武士天職,豈可背棄?”
此時,敵方大將義家示意放貞任離去,別人問義家爲何放走敵方大將,他說道:“在我軍強攻潰敗的情況下,仍能如此沈靜,我實在不忍心讓這樣的武士受辱!”
尼采說:“能以敵人而自豪者,便能視敵人的成功爲自己的成功。”這正表現出武士的矛盾心情。
身爲武士者,與平日就重視勇氣與名譽的人爲友,戰時也要求與這樣的人爲敵。
勇氣表現到極至時,便近乎“仁”。
 
第五章 沒落與復興
 
武士道雖然看上去遠離了當代的日本人,但其實武士道已深入日本人的靈魂,是日本人思維方式的必然部分。形式上的沒落,並且永遠不可能從形式上復活了,但是,作爲一種流毒,它在日本人的行爲中依舊清晰可見。今天日本人所做的一切事,都能夠從武士道中找到久遠的根源或較爲可靠的解釋。特別是武士道披著經濟的外衣,進行出色的商業運作,更顯出驚人一面。
如果認爲,日本作爲“商人國”跟以往的“武士國”已經沒有任何關係的話,那就錯了。日本是一個最善於保留和發展傳統的國家,從日本可以將原始的巫術文化發展爲國家神道文化、並使它至今盛行之至,就可以看出這一點。一位叫天穀直弘的右翼份子就有這樣的結論:如果日本作爲“商人國”所付出的努力不能增強日本的利益,那就該從“商人國”搖身一變成“武士國”。
日本很聰明的保留了武士道傳統,並應用到現代的工作場所,他們能在和平時期,喚起戰時才有的武士道民族主義和犧牲奉獻的武士道精神。以日本這麽一個強烈武士道民族主義的國家,日本人想到的總是他們國家的利益。事實上,日本經濟是一種由國家指導的武士道資本主義。武士道卻以資本主義的形式成功了。
武士道不但重視教育,還強調武士道的魔鬼訓練。日本不鼓勵個人表現,反而設法儘量讓每一個學子都能獲得必要的語文和數學能力。教師地位崇高、社會尊師重道。
但由於過分強調合作性,個人的思想極端壓抑,不鼓勵創新,教育則強調死背與“集體思考”。導致了現代日本人過於注重團隊,而缺乏個人能力。
 
個人認爲,武士道的思想帶給日本的好處就是,整個民族的團結一氣。在最近百年裏,日本就是靠著這種思想,不斷的發展自己。可是,武士道思想的落後性,也可從上文略知,所以這樣的思想對日本的周遍國家帶來了災難,也扼殺了許多人的個性發展,更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女性的地位低下。在經濟如此發達的國家,日本的女性深受武士道思想的迫害,注重男權的武士道,使得女性到現在還沒有與男性平等的權利。
時至今日,日本對許多事情的態度,也受武士道的影響。日本與鄰國也常有摩擦,作爲中國人當然恨日本,但我們是不是找找對日本的對策,這比“恨”有用!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六條殿先生的確很處事快捷和嚴謹,想不到這麼快便有詳盡的武士道資料獻上^^。

關於第一篇的文章我有幾個意見想提出一下:

第一 . 根據地理學質的檢測,日本是由活火山組成的海上大島嶼,島上種植出來的農作物是富有非常高的營養,土地肥沃.....而且沿海海產豐富...日本人也懂得捕魚之道,不會趕盡殺絕。不像某民族往越南偷偷地打魚....給越南軍方擊斃。所以日本應該不算貧瘠。

第二.豐臣秀吉....家族應該是農民出身,他的生父雖然據稱是一位下級武士(但資料已失傳及不可信),但他的繼父是商人,母親是農民出身。

第三.當年元朝出兵日本,雖然有部份部隊是沉沒於大海之中,但還是有步兵登陸上日本九州一帶登陸。在當地與日本武士發生白刃戰,元軍是全軍覆沒,這雖然不能夠全歸功於日本武士,但日本武士的戰力是值得肯定。

第四.關於侵朝之役......,如果是換著我,我也讚成這一種做法,但問題是不應該如果沒準備充足下出兵,當時明神宗雖然昏庸,但張居正的改革效果還存一定效果。日軍雖然占領了朝鮮全境,但遊擊隊伍不絕,戰線過長補給困難,明朝也源源派上死死軍團=.=。

豐臣秀吉輕視了對手,主帥雖然由小早川隆景這位智將統領取得了初其的效果,但小早川病亡後,陸軍加藤清正與水軍小西行長不和,這是犯下軍事上的大忌,而繼任主帥小早川秀秋明顯因為年輕及經驗得不到其他將領重視,試想想陣中有島津義弘、伊達正宗等名將......

應該任德川家康為主帥,由他的主力作先鋒,以他陸上戰的能力、人望、經驗是繼小早川隆景、蒲生氏鄉之後最佳人選。

第五......李舜臣是被島津義弘的部隊擊斃的。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新渡戶稻造著,吳容宸譯《武士道─影響日本最深的力量》

武士道是一套道德規範,武士被要求或是被教導必須遵守其中的原則,它並非明文規定,而是包括一些口耳相傳的要訣,以及一些著名的戰士或學者寫下來的格言;但更常見的是一些沒有明確說出或寫下來的規矩,涵蓋了對於某些行為的嚴厲懲戒,以及刻印在心理的行為準則。武士道的起源其實是將宗教、儒家的內容吸收內化,成為簡單扼要的要領,從最普通而片段的教誨中,找到精神食糧,保留住不加修飾的本質,並且把這些古老的思想和訓示,加上時代需求的刺激,發展出一套獨特的男子氣概新標準。正義、勇氣、仁愛、禮節、誠實、榮譽、忠誠,這些都是武士道精神中最重要的內涵,並且依據這些內涵發展出其他的制度,如日本人非常看重自殺與報仇兩部分,切腹是一種榮譽的死法,切腹的精神非常崇高,復仇是為了滿足正義感,是為了公平正義,而兩者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刀”就成為一種象徵,刀象徵著力量與勇氣,武士身不離刀,刀不離人,但是不會濫用他們的武器,一個沉著鎮靜的武士知道什麼時候才把刀從刀鞘拔出來,而那種時機鮮少到來。

武士道雖是以男性為主體,但是女性在武士道中也佔有一定部份,女性學習武藝為的是家庭與個人,用她的武器來護衛個人尊嚴、貞操,把武藝運用在家庭,則是針對孩子的教育,女性要學習「無我」的精神,為了她的丈夫、家庭與家人奉獻自己,這是值得榮耀的,女性並非男性的奴隸,只是扮演的角色不同,負責的場合不同罷了,各司其職但一樣重要。

作者認為,在日本邁入新世紀的時刻,反而需要從頭了解日本生命力的根源,武士道是日本封建制度下的產物,原為武士這個精英階級所恪遵奉行的一套行為準則,標榜正義、勇氣、仁慈、守禮、真誠、榮譽、忠誠及自我克制等德行。之後隨著時空變化,成為日本人民的渴望與啟發。作者從多方面來論述武士道的精隨,認為武士不僅是日本這個國家的花朵,還是這個國家的根,雖然武士由於社會階層的不同,與一般民眾有距離,但是他們為平民百姓帶來了道德標準,並且以身作則,因此,雖然武士道是在武士中發展傳授的,但是整個社會都大受影響,各個階層、各個方面無一不受其影響,不管是知性的日本,還是道德的日本,都是武士道直接或間接塑造出來的。武士道最初是精英份子的榮耀,隨著時間逐漸擴大為整體國民的渴望與啟發,「大和魂」已經成為這個島國民族的精神象徵,就像櫻花一樣,就算香氣淡去,就算凋謝,但是它已深得民心,是不會消逝的。

從本書中可以看出,作者涉獵之廣,一方面鑽研在日本流傳數百年的東方傳統思想,如神道教、儒學、佛教;另一方面引述西方哲學家與政治家的論述,並藉著基督教義、騎士精神等等來作例證或比較,從中求取異同。作者要探討的是武士道那純淨的本質,不可否認會有一些行為超出那條界線,流於浮濫,但那不是作者意預告訴我們的,作者要闡述的是武士道如何的影響日本至今,並且也應該讓它持續發揚光大。

我覺得本書寫作有它的年代背景的因素在,那個時候的日本也是面對新舊社會交替的衝擊,雖說是介紹給外國人知曉日本精神,但同樣也是要喚醒日本國人屬於他們傳統文化的精神,武士依靠的封建制度雖然已經垮台,但是武士精神卻早已源遠流長的存在於社會中,在現今日本社會,從端正的屈膝跪坐到言談間的最敬語,從各行各業到官僚體系,從經濟活動、法令規章到哲學思想,在在都可以感受到武士道的影子,也因此,它已成為一個民族獨特的民族性,不容抹滅。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4-5-27 17:19 , Processed in 0.026065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