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編者”小黑”之廢言
很多人說到戰艦就會想到2次世界大戰的著名戰艦或是現在的航空母艦.神盾艦…等等軍武版也有很多關於戰艦的文章卻沒人說到戰艦是怎麼發展演進所以我這位”閒”者憑著微薄的知識和辛苦找來的資料重發N次也要發的精神發了這篇文章現在小弟不再多說廢話長官過目
PS:請勿使用各種通訊管道罵人謝謝。

==================================================[沉船組成的分割線]=======================
戰見編年史(15世紀後~1906年)
15世紀後,火砲逐漸成為歐洲風帆戰艦的主要武器。
17世紀中葉,開始依甲板層數和火炮數量給戰艦分級。
19世紀在軍艦發展史上佔有特殊的地位,在動力,船體,火炮等方面完成了由古代戰船向現代軍艦的演變。
1813年,建成了第一艘以蒸氣機為動力的軍艦-裝有20門大炮的。「德莫羅哥斯號」
它是由著名的美國科學家「蒸汽船之父」富爾頓設計的,這實際上是一座用明輪推動的浮動炮台。
明輪效率低,在海戰和風浪中容易受損,這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蒸汽動力軍艦的發展。
1816螺旋槳推進器誕生之後,英國於1844年前後建造了第一艘螺旋槳戰艦-「響尾蛇」號,這導致了蒸汽機終於成為軍艦主要動力。
但在此後的相當於長的一段時間內,軍艦上用保留風帆作為輔助動力。
19世紀末,人們開始研製以汽輪機為動力的軍艦,第一艘 裝有汽輪機的軍艦是1904年下水的英國「紫石英」號巡洋艦
早在火炮開始用於海軍時,人們就萌發了建造裝甲艦的思想。
1792年,西班牙法國人圍攻直布羅陀要塞時,就曾在木製風帆戰船上安裝裝甲,以抵禦岸炮的炮火,但是由於動力的問題,使建造裝甲艦的思想在當時難以實現,只有在蒸汽機得到應用後,才使它能夠從夢想變為現實。
1854年,法國建造了一座裝有10厘米厚鋼板裝甲浮動炮台,用它來襲擊俄國克里米亞要塞,它經受住了俄軍的猛烈炮火,而俄軍卻在法國軍艦的攻擊下被迫投降。這使各海軍大國接受了需要裝甲軍艦的思想,開始大規模建造這種軍艦。
1859年,法國首先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裝甲軍艦-「光榮」號裝甲巡洋艦。
「光榮」號是一艘木殼裝甲艦,木製船身,包有鐵皮裝甲,以蒸汽機為主機,以風帆為輔助動力,排水量5617噸,裝備有36門舷炮。
它的設計師是杜普羅梅
1861年,英國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鐵殼裝甲艦-「勇士」號。
初期的裝甲軍艦是在木殼或鐵殼軍艦的兩舷中部或整個船舷裝上裝甲,蒸汽機功率不足,還需輔以風帆。
直到19世紀70年代後,工業能夠生產出馬力大而又經濟可靠的蒸汽機,不需風帆助力之後,才得以建造全裝甲的軍艦。
早期的蒸汽動力軍艦裝備的還是固定的舷炮,並且是從炮口裝填球形實心背景的前裝式滑膛炮。
就在裝甲戰艦問世之際,開始出現了安裝在軍艦縱軸線上用裝甲防護的旋轉炮塔型艦炮。
它可以根據需要向各個方面開炮,這使艦炮的數量可一下子減少一半
1906年,英國製造的以汽輪機為主機,裝有17座雙聯裝炮塔的裝甲艦「無畏號」號下水了,它標志著現代軍艦朝代的開始。
==================================================[沉船組成的分割線]=======================

[ 本文最後由 黑暗復仇者 於 07-5-24 07:21 PM 編輯 ]
 
核子動力導彈潛艦:軍神號
下潛中上浮時間不明..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全世界最先進的跳動筆

戰艦這個名詞
戰艦(Battleship,或又稱為戰鬥艦,戰列艦)是一種以大口徑火砲的攻擊力與厚重裝甲的防護力為主要訴求的高噸位海軍作戰艦艇。由於這種軍艦自1860年代開始發展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末期逐漸式微為止,一直是各主要海權國家的主力艦種之一,因此在過去又曾經一度被稱為主力艦,但由於近代以來戰艦的戰略地位被航空母艦和戰略彈道潛艇所取代再也不是艦隊中的主力,因此這樣的稱呼方式也相對失去了意義。戰艦是人類有史以來創造出的最龐大、複雜的武器系統之一,在其極盛時期——20世紀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戰艦是唯一具備遠程打擊手段的戰略武器平臺,因此受到各海軍強國的重視。
==================================[沉船組成的分割線]=================================

風帆時代

「戰艦」一詞的英文原文為battleship,直譯為「戰鬥艦」。這個名字起源於帆船時代的「戰列線戰鬥艦」(Main Line of Battle Ships)。當時海戰方式為交戰雙方的艦隊在海戰中各自排成單列縱隊的戰列線,進行同向異舷或異向同舷的舷側方向火炮對射。凡是其規模足夠大,可以參加此種戰鬥的艦船均被稱作戰列艦(Ships of the Line)。17世紀70年代後,英國海軍按照以下標準對艦船進行分類:
一級艦----三層炮甲板,火炮100門以上,定員875人以上,排水量2500-3500噸。代表艦船為特拉法爾加海戰中納爾遜海軍上將的旗艦勝利號
二級艦----三層炮甲板,火炮90-98門,定員750人左右,排水量2000噸以上
三級艦----二至三層炮甲板,火炮64-80門,定員490-720人左右,排水量1300-2000噸。這是英國海軍中數量最多的主力艦隻
四級艦----兩層炮甲板,火炮50-56門,定員350人左右,排水量1000噸以上
上述四級艦均被稱為戰艦。規模在此之下的艦船被歸類為護衛艦(Frigate)、巡航艦(Corvette)和單桅縱帆船(Sloop)。

此時的戰艦基本上全為木材建造,有時在水線以下包裹銅皮。動力為風帆,武器為前膛火炮,發射用於摧毀船體的圓形彈丸以及殺傷人員的霰彈、破壞帆具的鏈彈。

鐵甲艦
19世紀中葉後,隨著科學技術和造船工業的發展,風帆戰艦逐漸讓位給蒸汽戰艦。1849年,法國建造出世界第一艘以蒸汽機為輔助動力裝置的戰艦——「拿破崙號」,它成為海軍蒸汽動力戰艦的先驅。1853至1856年的克里米亞戰爭,奠定了蒸汽裝甲戰艦在近代海軍艦隊中舉足輕重的統治地位。1859年,法國建造了5630噸的「光榮」號戰艦(Gloire)。1860年,英國建造了9137噸的「勇士」號戰艦(HMS Warrior)。這兩艘軍艦外面包覆鐵質裝甲,被視作世界上最初的兩艘蒸汽裝甲艦。美國南北戰爭期間,美國北方海軍小型裝甲炮艦莫尼特號(USS Monitor)首次採用了封閉的迴旋式炮塔。它與南方邦聯海軍維吉尼亞號裝甲艦(CSS Virginia)之間發生了首次近代意義上的海上炮戰——1862年的漢普敦海戰。

1873年,法國建成「蹂躪」號戰艦,該艦已廢除使用風帆的傳統,成為世界海軍史上第一艘純蒸汽動力戰艦。到19世紀70年代,世界各海軍強國的蒸汽裝甲戰艦已達到較高的水準。蒸汽機不僅為軍艦提供了推進動力,而且蒸汽還被用於操縱舵系統、錨泊系統、轉動裝甲系統、裝填彈葯、抽水及升降艦載小艇等。大型蒸汽裝甲戰艦的排水量達到8000至9000噸,推進功率達到6000至8000匹馬力。這時的戰艦在主甲板的中央軸線上或者艦體兩側裝配了能做360度全向旋轉的裝甲炮塔,艦炮也都普遍採用了螺旋膛線,其攻擊力進一步增強。此時的戰艦大多被稱做「鐵甲艦」(Ironclad),清朝北洋水師的定遠號、鎮遠號鐵甲艦可以稱做是這一時期的戰艦代表。

前無畏艦
1892年,英國人建造出世界上第一艘採用中軸線縱列方式佈置主炮塔的全鋼質戰艦「君主」號(HMS Royal Sovereign),該艦隨後成為各國戰艦設計的樣板。此後,戰艦普遍採用鋼質艦體,滿載排水量可達到12000噸,採用螺旋膛線的主炮口徑達到300至350毫米,艦體防護裝甲的厚度達到230至450毫米,航速為16至18節。此時,艦炮火力、裝甲防護力、航速和排水量等,成為各國公認的建造戰艦的四大要素。英國、法國、德國、美國、日本、義大利、俄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等國的海軍紛紛建造或進口大批戰艦。
此時的戰艦大多裝備兩種口徑的主炮,一級主炮佈置在中軸線上,用於對抗敵方主力艦,二級主炮佈置在兩側,用於對抗巡洋艦及輕型軍艦。動力多為往複式蒸汽機。1906年,一種全新的戰艦出現了。


無畏艦
無畏號戰艦無畏艦(Dreadnaught)的名字來源於英國海軍的「無畏」號戰艦(HMS Dreadnaught)。它採用了統一型號的重型火炮,以及高功率的蒸汽輪機,排水量18110噸,最高航速達21節。無畏號的下水,加快了各國海軍的競爭。德國的拿騷級戰艦、美國的南卡羅萊那級戰艦及其後續艦紛紛採用無畏號的標準。此類戰艦被統一命名為「無畏艦」。
其特徵可以概括為:統一口徑的主炮(通常為11至13.5英寸),主炮塔佈置於艦艏和艦艉,並交錯佈置於艦身舯部。使用蒸汽輪機作為動力,排水量一般為20000噸以上,速度超過18節。這一時期,英國和德國展開了大規模的海軍軍備競賽。到1914年一戰爆發,英國共有戰艦和戰鬥巡洋艦73艘,德國則有52艘。

超級無畏艦

隨著戰艦的主炮口徑增加到13.5-15英吋,火炮有效射程不斷增大,主炮炮塔都佈置在艦體水準縱向中軸線上,排水量增加到25000噸以上,這種無畏戰艦通常被稱為「超級無畏艦」,日本稱為「超弩級戰艦」。英國的獵戶座級戰艦、伊莉莎白女王級戰艦、德國的巴伐利亞級戰艦、美國的內華達級戰艦、日本的扶桑級戰艦及其後續艦都可以視為典型的超無畏艦(Post-Dreadnaught)。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1916年,英德兩國海軍之間爆發了人類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海戰之一——日德蘭海戰。根據這次海戰的教訓,主要的海軍國家改進了無畏艦的設計。主要改進措施包括:增大主炮口徑,改進炮塔、火藥庫等部位的防護措施;內部劃分多層隔艙,改進水下防護水準;採取重點防護措施,加厚重要部位的裝甲,取消非重要部位的裝甲,並加強水準防護;增大主機功率。這種無畏戰艦被稱為後日德蘭型戰艦(Post-Jutland Battleship)。

超級戰艦
1936年12月31日,華盛頓海軍條約期滿作廢,各海軍強國重新開始戰艦的建造工作。英國建造了5艘英王喬治五世級戰艦和1艘前衛號戰艦。美國海軍建造了兩艘北卡羅來納級戰艦、4艘南達科他級戰艦、4艘愛阿華級戰艦。日本海軍建造了兩艘大和級戰艦,德國海軍建造了兩艘俾斯麥級戰艦,法國、義大利也建造了新的戰艦。這一時期的戰艦大多采用15或16英寸主炮,速度達27節以上,甚至30節。
由於航空母艦和潛艇成為海軍作戰的主要艦種,戰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逐漸淪為次等的海軍主力。在大西洋戰場,英國海軍圍繞德國的俾斯麥號和鐵必茲號戰艦展開了大規模的圍剿行動。其餘的時間里,盟國的戰艦主要從事護航任務。
在太平洋戰場,美國的8艘慢速舊式戰艦大多在珍珠港事件中受到損失,其中打撈起來的6艘在本國修理後,擔任轟擊岸上目標的任務。新建造的高速戰艦則擔任航空母艦特混編隊的艦隊警戒(尤其是防空警戒)任務。1944年雷伊泰灣海戰的蘇里高海峽夜戰中,美國的戰艦隊與日本戰艦隊展開了歷史上最後一次戰艦炮戰,擊沉日本海軍山城號戰艦。
諾曼第戰役中,英國和美國的舊戰艦曾經擔任炮轟岸上目標的任務。硫磺島戰役和沖繩戰役中,美國戰艦也曾經執行過類似的任務。此外,在德國投降後,美國和英國的新式戰艦曾經炮轟過日本的釜石、日立等近海工業城市。1945年8月15日,日本代表在美國密蘇里號戰艦上簽訂了投降文件。戰艦在海軍中的光榮生涯達到了頂峰,以及終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的戰艦紛紛作為廢鋼鐵出售給私人公司拆毀,或作為靶艦和武器試驗平臺遭到摧毀。美國海軍曾將愛阿華級戰艦投入韓戰和越南戰爭,隨後將其退役封存。20世紀80年代,美國海軍又重新啟用愛阿華級戰艦,加裝飛彈和直升飛機,但是使用了10多年後,又使其重新退役,並將「戰艦」這一級別正式從美國海軍現役艦船分類中撤消。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國的4艘愛阿華級戰艦、2艘南達科他級戰艦和北卡羅來納號、德克薩斯號戰艦,以及日本的三笠號前無畏艦作為浮動博物館得到永久保存。
=========================================[沉船組成的分割線]==========================

[ 本文最後由 黑暗復仇者 於 07-4-26 07:44 PM 編輯 ]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名留青史的戰艦(2戰日本聯合艦隊篇)

名留青史的戰艦(2戰日本海軍篇)
日本海軍戰艦大和級
(BATTLESHIP YAMATO CLASS)
================================================================================
大和編年史
1935年於吳市海軍工廠動工
1941年12月6日完工
1942年6月中途島海戰爆發大和到達中途島但是連露臉機會也沒有就撤退了
1943年5月進行現代化改裝裝了新發展的二型一號對空電探,艦橋的兩側也追加了各一座的二型二號對水上電探,同時追加4座25mm三連裝機槍以增強對空火力。在12月24日,大和在特魯克附近遭到美國潛艇的魚雷攻擊,因此大和再次回航日本進行維修
1944年6 月美軍進攻塞班島,日本也在同時發動了阿號作戰,大和在此戰中編屬第二艦隊,並爲空母部隊提供屏衛火力,日軍戰機的大量損失和大型空母大鳳、翔鶴遭到美軍擊沉,一度傳出希望栗田中將率領大和、武藏等地二艦隊的全部兵力高速突入塞班島進行砲擊,不過最後並未實行
1944年10月美軍進攻菲律賓,日本也在同時發動捷一號作戰在25日上午於薩馬爾島外海遭遇美軍第七艦隊的護衛空母艦隊,第二艦隊發動一輪猛攻大和的46cm/45砲第一次發出了怒哄,不過唯一的戰果僅有由副砲所擊沉的驅逐艦霍爾號-----同型艦武藏號被擊沉!
1945年4月1日,美軍的進攻沖繩群島(即琉球群島)二艦隊司令伊藤整一中將接到大本營的命令─由戰艦大和、輕巡矢矧、驅逐艦雪風、濱風、磯風、初霜、朝霜、霞、冬月、涼月等艦組成艦隊發動天一號作戰
1945年4月7日大和遭到約300多架美軍戰鬥機襲擊11枚魚雷和8枚的重型炸彈擊中大和其中有9枚集中在左舷
1945年4月7號14時23分大和號沉沒
1998年7月31日海上防衛委員會發現沉睡於海底的大和號
1999年8月再次拍攝沉睡於海底的大和號
補充特別補充數據
1.有日本海軍驕傲之稱的戰艦大和,在戰後成為了家喻戶曉的名艦,他最後的奮戰故事甚至被拍成了電影放映在大螢幕上。現在大和斜躺在琉球海溝附近超過300公尺深的海床上,上部結構已經被摧毀,艦身明顯開了好幾個洞,其中大部分是在沉沒時彈藥庫的誘爆所造成的,三座主砲塔在大和沉入海中時脫離了艦身,目前散落在距離大和數十公尺外的海底
2.這支艦隊的倖存者中,雪風平安的活過大戰成為唯一一艘未沉沒的甲型驅逐艦,他的傳奇故事直到今日仍被大家所時常提起,後來他在戰後被指定為賠償艦過渡給中華民國,成為戰後中華民國海軍的總旗艦丹陽。後來在1966年因為船體老化除籍解體,僅錨和舵輪轉送給日本,現在在江田島教育資料館公開展示。冬月則完好的活過大戰,不過在戰後一次航行中在門司港觸雷,艦尾斷裂失去航行能力,最後和涼月一起遭到部份解體後,成為了若松港防波提的一部分
================================================================================
大和繁史
   大和級是海軍史上空前的超大型戰艦,就算到了60年後的今天,除了大型的攻擊型空母外就沒有任何一艘水面作戰軍艦的排水量超越大和級。大和級的艦載砲也是史上空前的紀錄,他所搭載的46cm/45三連裝砲一個砲塔的重量足以媲美當時的甲型驅逐艦(排水量2000噸),威力強大的主砲可以將重達1460公斤的彈頭投射到41公里之遠,足以扳倒當時以40.6cm/50砲為主要武裝的美國戰艦。不過由於主砲威力驚人,他的砲口壓力也相當大,如果像長門等舊型戰艦將暴露的機槍座裝置在舷邊,不僅機槍可能會被震毀,就連人員也有可能死亡,因此大和級的對空火力多半裝置在船舯及離主砲較遠的艦艏艉上,離主砲較近的對空機槍則全裝上防盾來保護人員及設備,另外像救生艇等裝備有裝備在特殊的艙間,因此露天甲板顯的非常清爽。另外大和也是日本自金剛級以來第一種有全通式甲板的戰艦,艦艏的設計由船頭漸漸向下緩降,在第二主砲塔時開始上升到艦橋處,外型看來優雅美觀,實際上是為了增加凌波能力做的努力,由於大和的艦身重量大,吃水相對的增加,因此必須有更佳的艦身設計來增加復原力,此外更採用了球型艏來增加軍艦的航速和續航力


1935年3月,日本海軍宣布終止限武條約對艦艇的建造限制,並在1936年底以A-140戰艦建造計劃案通過了1936年度的"第五次艦艇補充計劃"的預算審查,但其實大和早在1935年就已經開始進行各種試驗和研究,因此才能夠在1936年就立刻起造。大和在1936年11月4日於吳工廠正式起造 ,由於在當時保密主義盛行,吳港還特地為大和建造了一個新的乾塢,並用麻繩編成一個巨大的網子罩住船塢的外部, 結果由於繩子的使用量過於巨大,因而造成市面上的漁網缺貨一個月,一直到憤怒的漁民對政府施壓才稍有紓解。大和建造時所使用的鋼鐵量也居當時建造中艦艇之最,嚴重到曾經引起日本煉鋼工業的恐慌

大和在1941年12月16日完工 ,為當時最巨大、最具威力的水面軍艦,並隨即取代長門成為聯合艦隊旗艦。然而在稍早的空襲珍珠港及擊沉英國遠東艦隊的戰役中得知,笨重的空母已經取代了戰艦成為海戰的主力,在加上南遣作戰以第二艦隊為主力,當時已許多主力艦為主幹的第一艦隊反而沒有任何發揮的機會

1942年6月,日美爆發中途島海戰,大和由山本大將率艦親征,然而由於南雲中將率領的空母慘遭擊沉,因此第一艦隊不敢再向中途島方面前進,以避免遭敵機重創。之後的戰役大和連臉都沒露一下,因此大和雖然夾著日本海軍之光的光環,卻一直沒有發揮他的價值
      
1943年5月,大和趁著回到吳港的機會,進行了現代化的改造工事,在他高聳的測距儀上方加裝了新發展的二型一號對空電探,艦橋的兩側也追加了各一座的二型二號對水上電探,同時追加4座25mm三連裝機槍以增強對空火力。然而剛剛改裝完成的大和,隨即在12月24日,大和在特魯克附近遭到美國潛艇的魚雷攻擊,這次攻擊讓大和艦身進了不少水,因此大和再次回航日本進行維修
      
1944年6月,美軍進攻塞班島,日本也在同時發動了阿號作戰,雙方海軍的兵力一次在菲律賓海攤牌,大和在此戰中編屬第二艦隊,並爲空母部隊提供屏衛火力,不過由於日軍戰機的大量損失和大型空母大鳳、翔鶴遭到美軍擊沉,因此一度傳出希望栗田中將率領大和、武藏等地二艦隊的全部兵力高速突入塞班島進行砲擊,不過最後並未實行
      
1944年10月,美軍進攻菲律賓,日本也在同時發動捷一號作戰,以戰艦大和、武藏、長門、金剛、榛名、扶桑、山城等為主力的第二艦隊奉命必須在沒有空母編組的純水上艦隊下,突入雷伊泰灣對正在登陸的美軍部隊進行艦砲轟炸,雖然第二艦隊內部的反彈聲音不斷,不過身為艦隊的栗田中將力排眾議,終於艦隊在22日出航前往雷伊泰灣。不過這支艦隊的命運極其悲壯,23日凌晨,旗艦愛宕以及重巡高雄、摩耶三艦被美軍潛艇攻擊,愛宕和摩耶沉沒、高雄則失去戰鬥能力。24日白天,栗田中將所率領的部隊在西布延海遭到美軍第三艦隊艦載機的兇猛攻擊,重巡妙高重創退出戰鬥、戰艦武藏被擊沉,其餘艦隻除了驅逐艦雪風外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攻擊;當晚,由西村中將率領的另一支艦隊在蘇利高海峽被美軍第七艦隊的軍艦集中攻擊,除驅逐艦時雨外全部沉沒。不過在24日晚間趁機通過的栗田艦隊,在25日上午於薩馬爾島外海遭遇美軍第七艦隊的護衛空母艦隊,第二艦隊發動一輪猛攻,大和的46cm/45砲第一次發出了怒哄,不過唯一的戰果僅有由副砲所擊沉的驅逐艦霍爾號
   
   1945年4月1日,美軍的進攻腳步終於來到了沖繩群島(即琉球群島),新上任的第二艦隊司令伊藤整一中將接到大本營的命令─由戰艦大和、輕巡矢矧、驅逐艦雪風、濱風、磯風、初霜、朝霜、霞、冬月、涼月等艦組成艦隊,在完全沒有任何戰機的護衛下,強行突入那霸島附近海域,並用艦砲和魚雷摧毀美軍登陸部隊和遭遇的任何艦隊,不過在毫無戰機的護衛下,實際上可以說是叫大和去自殺。4月7日14時32分,美軍第五艦隊的艦載機如潮水般向這個艦隊攻來,大和上雖然有強大的防空火力和裝甲保護,不過還是難以在這種狀況下存活。一共11枚魚雷和8枚的重型炸彈擊中了這艘不幸的軍艦,其中有9枚集中在左舷,並有難以計算的攻擊在他附近引爆,最後大和帶著約3000多名官兵沉入坊之岬南方外海,大和沉沒後彈藥庫引起的誘爆,產生了一道直衝上天的蕈狀雲,連遠在100海浬外的九州居民都能看到帝國海軍最強戰艦的悲慘葬禮。同行的輕巡矢矧、驅逐艦霞、朝霜、濱風、磯風也被擊沉,驅逐艦雪風和冬月負傷返回日本,涼月則艦艏遭到炸燬,以倒俥的方式回航,初霜則在回航中誤觸水雷而被爆沉
狀態新造時第一次改裝後對空兵裝強化後最終時
尺寸長263m、幅38.9m 長263m、幅38.9m 長263m、幅38.9m 長263m、幅38.9m
排水量 69100噸69100噸69100噸69100噸
速力/續航力 28節;7200海浬/16節 28節;7200海浬/16節 28節;7200海浬/16節 28節;7200海浬/16節
武裝 46cm/45三連裝砲3座 15.5cm/60三連裝砲4座
12.7cm/40連裝高射砲6座
25mm三連裝機槍
13mm連裝機槍  
46cm/45三連裝砲3座 15.5cm/60三連裝砲4座
12.7cm/40連裝高射砲6座
25mm三連裝機槍
13mm連裝機槍  
46cm/45三連裝砲3座 15.5cm/60三連裝砲2座
12.7cm/40連裝高射砲12座
25mm三連裝機槍
25mm單裝機槍
13mm連裝機槍
46cm/45三連裝砲3座 15.5cm/60三連裝砲4座
12.7cm/40連裝高射砲12座
25mm三連裝機槍
25mm單裝機槍
13mm連裝機槍
搭載機水上偵察機1架愛知零式水偵2架愛知零式水偵2架愛知零式水偵2
若想看更詳細天一號作戰時的狀況請參閱 鋼鐵的咆哮長官所寫的   戰艦大和YAMATO 男人們的大和號  碧海冤魂:博殺大和

資料轉自Chris的船塢

[ 本文最後由 黑暗復仇者 於 07-6-6 06:14 PM 編輯 ]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武藏()
================================================================
武藏簡史
1937年3月29日在三菱長期造船廠建造
1942年8月6日完工取代大和成為旗艦
1944年3月29日在巴拉望島被潛艦攻擊並於同年4月3日修復和加強防空火力加裝二一型對空搜索電探和二二型對海搜索電探
1944年6月美軍進攻塞班島日本方面發動阿號作戰曾傳出希望栗田中將率領大和、武藏等地二艦隊的全部兵力高速突入塞班島進行砲擊,不過最後並未實行
1944年10月24日沉沒於菲律賓雷伊太彎

================================================================
武藏繁史  


武藏在1937329日於三菱長崎造船廠正式起造 ,由於在當時保密主義盛行,三菱長崎造船廠也和吳工廠相同的用麻繩編成一個巨大的網子罩住船塢的外部,結果由於繩子的使用量過於巨大,因而造成市面上的漁網缺貨一個月,一直到憤怒的漁民對政府施壓才稍有紓解而武藏下水前的24小時,長崎市甚至實施了戒嚴令,所有在街上遊蕩的人都遭到了警察的逮捕。武藏和大和建造時所使用的鋼鐵量也居當時建造中艦艇之最,嚴重到曾經引起日本煉鋼工業的恐慌。武藏在1942年8月5日完工 ,並隨即取代大和成為聯合艦隊旗艦,不過雖然是大和級二號艦,武藏在完工後還是和大和有所不同。首先他在舷側的兩座副砲前後就已經有裝設25mm三連裝機槍座(大和在日後才裝備的),兩舷邊也掛有一艘救生艇,不過在後來的改裝後就拆除了
   
1944年3月29日,武藏在巴拉望島附近被美軍潛艇攻擊,三枚魚雷擊中了武藏,不過造成的損傷並不大。武藏在4月3號回到吳港,並隨即進行修復和加強防空火力的作業,並加裝二一型對空搜索電探和二二型對海搜索電探
      
1944年6月,美軍進攻塞班島,日本也在同時發動了阿號作戰,雙方海軍的兵力一次在菲律賓海攤牌,大和在此戰中編屬第二艦隊,並爲空母部隊提供屏衛火力,不過由於日軍戰機的大量損失和大型空母大鳳、翔鶴遭到美軍擊沉,因此一度傳出希望栗田中將率領大和、武藏等地二艦隊的全部兵力高速突入塞班島進行砲擊,不過最後並未實行
      
  
1944年10月,美軍進攻菲律賓,日本也在同時發動捷一號作戰,以戰艦大和、武藏、長門、金剛、榛名、扶桑、山城等為主力的第二艦隊奉命必須在沒有空母編組的純水上艦隊下,突入雷伊泰灣對正在登陸的美軍部隊進行艦砲轟炸,雖然第二艦隊內部的反彈聲音不斷,不過身為艦隊的栗田中將力排眾議,終於艦隊在22日出航前往雷伊泰灣。不過這支艦隊的命運極其悲壯,23日凌晨,旗艦愛宕以及重巡高雄、摩耶三艦被美軍潛艇攻擊,愛宕和摩耶沉沒、高雄則失去戰鬥能力。24日白天,栗田中將所率領的部隊在西布延海遭到美軍第三艦隊艦載機的兇猛攻擊,重巡妙高在第一輪攻擊中被一枚魚雷擊中,嚴重受創退出戰鬥。武藏在三輪攻擊後,武藏被集中攻擊,因為艦上電力已經中斷,因此用信號旗像旗艦大和發出"可以15節航行,向左傾斜15度,第一駕駛台遭敵機命中,全員陣亡,另有5彈直接命中,12枚魚雷命中"的信文,隨後的第四輪攻擊中,武藏遭到每機的集中攻擊,雖然在艦員的努力搶救下得以避免沉沒,不過由於受創實在太深,武藏開始逐漸落後到編隊的後方,這時栗田派遣了重巡利根、驅逐艦濱風和朝霜繼續護衛武藏,其餘艦隻則轉向西方躲避攻擊。當天黃昏,再度轉向東行的艦隊經過武藏身邊,由於艦身已經大量注水,武藏僅剩下一根推進軸以6節速力在運轉,電力中斷、無法操舵,並因為大量進水使得第一和第二砲塔像兩座小島一樣浮在海上,最後跟著全艦的半數官兵沉入了海中

狀態新造時改裝後最終時尺寸長263m、幅38.9m長263m、幅38.9m長263m、幅38.9m排水量69100噸69100噸69100噸速力/續航力28節;7200海浬/16節28節;7200海浬/16節28節;7200海浬/16節武裝46cm/45三連裝砲3座 15.5cm/60三連裝砲4座
12.7cm/40連裝高射砲6座
25mm三連裝機槍
13mm連裝機槍

46cm/45三連裝砲3座 15.5cm/60三連裝砲4座
12.7cm/40連裝高射砲6座
25mm三連裝機槍
13mm連裝機槍

46cm/45三連裝砲3座 15.5cm/60三連裝砲4座
12.7cm/40連裝高射砲6
25mm三連裝機槍
25mm單裝機槍
13mm連裝機槍

搭載機 水上偵察機1架三菱零式觀測機2架 愛知零式水偵2架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日本海軍航空母艦信濃
(AIRCRAFT CARRIER SHINANO)
========================================================================================================
信濃()
========================================================================
信濃簡史
1940年5月4日於橫須賀建造
1942年日本海軍決定將信濃改裝成航母
1944年11月19日改裝完成
1944年11月28日下午6點出航
1944年11月28日早上3:14遭射水魚號攻擊
1944年11月29日早上10:55分沉沒
================================================================================
信濃繁史

信濃是大和級戰艦的3號艦,1940年5月4日於橫須賀起造
。大和級是日本建造過最大的軍艦,滿載的
排水量超過72000噸,並搭載新發展的46cm/45三連裝主砲3座,副砲則挪用最上級汰換下來的15.5cm/60
三連裝砲。因為大和級是預定當作水面艦隊的主力,因此套用了許多正在發展的新技術,所以一般推
在信濃上因該會使用更新的電子裝備和更新的指揮系統 但是信濃畢竟還是沒有以戰艦的身分出現在海上,1942年6月的中途島海戰中,日本海軍引以為傲的大型空母遭到了全滅,僅留下在珊瑚海海戰後回
航日本當時正在進行整捕的翔鶴和瑞鶴兩艘空母,因此海軍決定將建造到一半的信濃改裝成空母,同時決定改裝的還有準備改裝成航空戰艦的兩艘伊勢級戰艦。由於當時信濃已經完成最上層甲板的工事,要把大和級具有強大防禦能力的上甲板給切開重新製作密閉式機庫太浪費時間,因此橫須賀造船廠決定直接在甲板上興建開放式機庫,這不但能減少建造的困難度,艦內的空間也可以增大以搭載更多的戰機或彈藥燃油。但是隨著馬里安那海戰和雷伊太海戰的爆發,日本海軍的空母艦隊幾乎遭到全滅,剩下的幾艘小型空母也因為裝載不到足夠的戰機因而無法參戰,因此海軍巴不得信濃趕快完工而對橫須賀工廠下令加速信濃的建造工事,最後在1944年11月19日終於完成空母的改造工程但這種突擊施工的建造方式,信濃其實還有許多地方尚未完工,而且船體的水密性也沒有進行相關的試驗,就這樣急急忙忙的前往位於四國的松山基地進行訓練,也預計在那裡裝備航空索具和噴進炮。11月28日下午6點,信濃在濱風、磯風、雪風三艘驅逐艦的護衛下,啟程前往松山基地,由於三艘驅逐艦都是護航任務的老手,加上剛從捷一號作戰歸來,對於美國潛艇的威脅有深刻的體驗,因此三艦的艦長都希望在"天未明時出航,並以靠岸方式航行",而信濃的艦長阿部則害怕遭到空襲,因此主張"夜間出航,"並走海路航行",結果高層採用了信濃艦的方案,後來這對信濃的命運可說是一個重要的轉捩點艦隊航行在瀨戶內海上,並靠著蛇行以躲避攻擊,然而在午夜剛過,信濃就已經被在附近海域巡邏的潛艇射水魚號給盯上,之後的三個小時,射水魚號一直在找機會隊信濃進行攻擊,最後在29日的凌晨3:14(當時在濱名湖南方176公里海域),射水魚號終於運動到一個理想位置,並對信濃連續發射了6枚魚雷,在這時候信濃終於發現朝他而來的魚雷航跡,不過要轉向躲避已經來不及了,在一連串的爆炸中,信濃的左舷水線附近被4枚魚雷擊中,造成了大量的海水湧進了信濃水密性極差的艦身中,更慘的是艦上的人員大多不是技術人員就是第一次航海的軍校少尉生,缺乏實戰經驗的結果,對平衡注水及快速關閉防水艙門的認知缺乏,使海水極端大量的湧入艦中,加上船身破口附近的H型橫樑斷裂,使破口大到幾乎無法堵住,艦上的抽水機也因為長時間大功率的運轉,在棄船前便故障。信濃的由於大量進水,船身向左舷傾斜,不過艦長阿不認為信濃是由大和級戰艦改裝的,船身應該堅固到足以使信濃前往目的地後在進行整修,不過事時並非如此,信濃在海上就這樣傾斜著掙扎航行了接近8小時,最後到岬南方100海浬處,艦身傾斜度以達到極嚴重的左傾50度,阿部只好忍痛下令棄船,最後在10:55沉沒
 
尺寸全長265.8m、全幅36.3m
排水量
68059噸
飛行甲板尺寸全長256m、全幅40m
航速/續航力27節;10000海浬/18節
武裝12.7cm/40連裝高射砲8座
25mm三連裝機槍
25mm單裝機槍
12cm 30連裝噴進砲12座
搭載機
新式戰機47架(20架烈風、20架流星改、7架彩雲)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戰艦長門級
(BATTLESHIP NAGATO
CLASS)
==========================================================================================
長門簡史
1920年11月25日完工
1922年4月英國王子愛德華八世溫莎公爵的接代艦
1924年時乾脆就將1號煙囪向後彎以減少因為真空產生的排煙倒流情形。
1934年4月改裝減少副砲以加強對空火力,撤除艦內發射管及徹底加強防禦力,前強樓的造型也在這時候發生改變,成為高聳複雜而具美感的6柱式,速力卻稍降為25節,原本在外型上極富特色的兩根煙囪,由於會佔去較多的甲板空間,因此予以撤除,並由一根較粗的煙囪取代。由於在設計時長門便已經顧慮到操作水上偵察機,因此留有空間裝置了彈射器,並搭載3架水上偵察機,不過由於空間仍然不敷使用,長門的艦尾還是向後延長了接近10公尺
1942年6月日本海軍進攻中途島,長門和陸奧、大和兩艦編成第一戰隊因南雲中將所指揮的空母部隊遭到全滅並沒有任何表現之後回航日本並長期停泊於柱島
1944年6月 美軍進攻塞班島日本也在同時發動捷一號作戰長門編屬於栗田中將所指揮的第二艦隊主隊24日遭美軍第3艦隊的航空機襲擊(武藏重創沉沒)25日上午,由旗艦大和率領的日本艦隊,在薩馬爾島附近發現了美軍的護衛空母群,於展開攻擊,長門雖然進行了短戰的砲擊,但並沒有擊沉任何的美軍軍艦。由於空襲加劇,日本艦隊撤回了汶萊最後回航日本
1945年7月18日,美軍艦隊的艦載機大規模空襲橫須賀兩枚重型炸彈擊中了長門的上部結構,艦長和副長當場死亡,不過仍然沒有沉沒而以中破的狀態直到大戰結束,長門也是聯合艦隊中唯一一艘在大戰結束時仍然浮著的戰艦
1946年7月25日,長門被曳航至比基尼環礁進行原子彈的試爆於7月29日深夜,突然悄悄消失在海面上
================================================================================
門()
    在日德蘭海戰後,各國充分的體驗到超無畏級主力艦的力量,因此紛紛建造更新型的主力艦以汰換舊式的軍艦,身為海軍強國之一,日本海軍為了和當時英美正在興建各型新式艦艇,針鋒相對的提出八八艦隊的造艦計劃。八八艦隊計劃原本預計以16艘艦齡8年內的戰艦和戰鬥巡洋艦為主力,加上兩艘從鳳翔改良而來的10000噸級輕空母以擔任搜查和空中攻擊的,相搭配的驅逐艦、巡洋艦的建造計劃也如火如荼的展開。各國學者眼見一次大戰前以英德兩國為中心的造艦競賽,現在在太平洋兩岸的美日兩國間上演,因此主張召開限武會議以免再度爆發大戰,於是由世界7大主要海軍國於美國的華盛頓召開限武會議,會中決定各國必須才除所有正在建造中和計劃中的主力艦,並對各國艦艇的保有量做出限制。而八八艦隊計畫也就僅有已經建造完工的長門被保留下來,陸奧則是靠著交換條件而得以存活
        由於吸取日德蘭海戰的經驗,長門的設計師們認為首先必須加強長門的防護力和速度,因此長門採用了所謂的集中式防禦措施,全艦只有在像機艙、彈藥庫和司令塔等部位裝置堅實的裝甲,其餘的次要部位不是沒有裝甲就是僅有輕裝甲,這種設計能讓裝甲有效的保護重要部位卻不至於因為多出的重量影響軍艦的航速,在公試時,長門竟然飆出了26.5節的超高航速,足以證明基本設計的優秀,不過為了保密,日本海軍對外公布的航速是23節。長門另一個特色就是他所搭載的三年式45倍徑40公分砲(實際上是41cm/45),長門是世界第一艘擁有40.6cm級主砲的軍艦,因此他的出現對英美兩國海軍是很大的威脅,再加上長門級擁有優秀的防禦力,使得長門一度榮登世界最強戰艦的封號,也因此在華盛頓會議時,英美兩國全力封殺二號艦陸奧,不過後來在日本全權代表加藤友三郎元帥的協議下化解。長門於1920年11月25日完工,建造所為吳工廠;在條約時代,長門是日本最大、最強的主力艦,這項優勢使長門連續超過10年擔任聯合艦隊旗艦,因而和陸奧成為日本國民所熟知的艦艇,另外在1922年4月,英國王子愛德華八世溫莎公爵訪問日本,當時他的接待艦正是長門
    不過由於長門的一號煙囪過於靠近艦橋,在高速航行時,因為艦橋後方形成的真空,時常將1號煙囪的排煙吸入艦橋,導致艦橋時常被排煙影響,作為旗艦似乎不太理想,因此在完工後不久,就在1號煙囪的上方加了一個導流罩,希望藉此能減少排煙的影響,不過由於成效不彰,因此在1924年時乾脆就將1號煙囪向後彎以減少因為真空產生的排煙倒流情形。由於兩艦頗受日本國民愛戴,因此這時候的小孩子只要在畫軍艦時,一定會加上這種彎彎的煙囪
    日本海軍爲因應即將到來的無條約時代,長門於1934年4月開始接受改裝,減少副砲以加強對空火力,以因應飛機快速進展而造成的威脅,並撤除艦內發射管及徹底加強防禦力,前強樓的造型也在這時候發生改變,成為高聳複雜而具美感的6柱式,不過速力卻稍降為25節。原本在外型上極富特色的兩根煙囪,由於會佔去較多的甲板空間,因此予以撤除,並由一根較粗的煙囪取代。由於在設計時長門便已經顧慮到操作水上偵察機,因此留有空間裝置了彈射器,並搭載3架水上偵察機,不過由於空間仍然不敷使用,長門的艦尾還是向後延長了接近10公尺
        長門在經過改裝後,仍繼續擔任聯合艦隊的旗艦,一直到大和完成後,才讓出聯合艦隊旗艦的位子。在偷襲珍珠港時山本大將拍發給南雲中將的著名電文"1207攀登新高山"便是從長門上發出的
    1942年6月,日本海軍進攻中途島,長門和陸奧、大和兩艦編成第一戰隊,由山本大將親自指揮出擊中途島,不過由於南雲中將所指揮的空母部隊遭到全滅,因此並沒有任何表現,之後和陸奧回航日本並長期停泊於柱島
    1944年6月,美軍進攻塞班島,日本也在同時發動了阿號作戰,雙方海軍的兵力一次在菲律賓海攤牌,爆發了馬里安那海戰。長門在此戰中編屬第二艦隊,並爲空母部隊提供屏衛火力,不過由於日軍戰機的大量損失和大型空母大鳳、翔鶴遭到美軍擊沉,日軍敗退,因此並沒有取得什麼戰績
    1944年10月,美軍進攻菲律賓,日本也在同時發動捷一號作戰,長門編屬於栗田中將所指揮的第二艦隊主隊,並在24日上午遭到了美軍第三艦隊艦載機的兇猛攻擊,由於長門在參加雷伊泰灣海戰前,曾經再度加強了防空火力,甲板上大量的對空機關槍對美機進行反擊,加上本身堅實的裝甲,幸而未遭擊沉,不過艦隊主力之一的武藏在此戰中受創過深而沉沒。25日上午,由旗艦大和率領的日本艦隊,在薩馬爾島附近發現了美軍的護衛空母群,並對其展開攻擊。長門雖然進行了短戰的砲擊,但並沒有擊沉任何的美軍軍艦。由於空襲加劇,日本艦隊撤回了汶萊最後回航日本
    長門在回到日本後,立刻進行對在雷伊泰彎海戰中所受到的損傷修補,完成修理已經是1945年的春天了。由於日本國內的石油短缺,海軍已經沒有足夠的重油可以供艦隊出擊,因此長門轉而停泊橫須賀的小海岸壁附近以當成對空砲台使用。1945年7月18日,美軍艦隊的艦載機大規模空襲橫須賀,長門起錨進行機動航行,並對來襲美機施予炮火反擊,不過仍然遭到三百多架的敵機攻擊,兩枚重型炸彈擊中了長門的上部結構,艦長和副長當場死亡,不過仍然沒有沉沒而以中破的狀態直到大戰結束,長門也是聯合艦隊中唯一一艘在大戰結束時仍然浮著的戰艦
    在敗戰後,長門以戰利艦的名義被美國接收,被繫泊在橫須賀座短暫的修復。1946年7月25日,長門被曳航至比基尼環礁進行原子彈的試爆,同行的還有美國戰艦阿肯色號及內華達號、空母沙拉托加號、德軍重巡洋艦尤金親王號、日本輕巡酒等艦。試爆後,尤金親王號和阿肯色號立刻沉沒,沙拉托加號大破,雖然一度嘗試曳航,不過由於輻射污染嚴重而放棄。而長門卻在海上飄浮,美軍不禁爲長門的防禦力感到驚訝,日本的官兵則感動的說是過去在長門艦上戰死的英靈們撐住了船底避免了他的沉沒。美方預計如果長門能活過四天,就準備拖曳長門回航進行研究,不過長門卻似乎不願落入美軍的手中,也不願讓人看到他的最後一面,於7月29日深夜,突然悄悄消失在海面上
狀態
新造時
改裝後最終時
尺寸全長215.8m、全幅28.96m全長224.94m、全幅34.6m全長221.1m、全幅34.6m
排水量33800噸
43580噸
43580噸
航速/續航力26.5節;5500海浬/16節25節;10600海浬/1625節;10600海浬/16
武裝
41cm/45連裝砲4座
14cm/50單裝砲20門
7.6cm/40單裝高射砲4門
53.3cm艦內固定式發射管8門
41cm/45連裝砲4座
14cm/50單裝砲18門
12.7cm/40連裝高射砲4座
25mm連裝機槍
41cm/45連裝砲4座
14cm/50單裝砲14門
12.7cm/40連裝高射砲4座
25mm三連裝機槍
25mm連裝機槍
25mm單裝機槍
搭載機
無搭載機 3架水上偵察機 三菱零式觀測機2架
1.長門沉沒地的比基尼環礁,由於時間已久使輻射線降低,目前該地以開放可供潛水,根據之前Discovery所拍攝的畫面,長門現在傾斜的坐落在海床上,艦身依舊完整未受損壞
2.涼宮春日的憂鬱中也有一個"長門"


[ 本文最後由 黑暗復仇者 於 07-5-5 07:38 PM 編輯 ]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日本海軍驅逐艦陽炎級
奇蹟的驅逐艦  雪風(ゆきかぜ)
========================================================雪風編年始
1938年8月20日於佐世保海軍工廠動工
1939年3月24日下水
1940年1月20日服役
1942年6月4日參與中途島戰役
1942年8月參與所羅門海戰
1944年10月20日-26日參與雷伊泰灣海戰
1944年11月19日擔任"信濃號"的護航艦
1945年4月7日參加天一號作戰
1945年10月5號退役
1947年7月6號從聯合艦隊除役
1947年做為賠償移交給中華民國改名 丹陽
1964年12月舉行的觀艦式
1966年除役
1970年解體
1971年12月中華民國政府將舵輪及錨歸還
=======================================================
雪風繁史
雪風在菲律賓的黎牙實備初次參戰。其後因觸礁令螺旋槳破損而退出了菲律賓海戰前線。在這次後,雪風參加了中途島海戰、所羅門海戰、雷伊泰灣海戰等大部份主要作戰,其間間歇從事艦艇、輸送船等的護衛勤務。如戰艦金剛在雷伊泰灣海戰後回航本土時的護衛(台灣海峽被魚雷擊沉);航空母艦信濃號的回航(潮岬海被魚雷擊沉)及戰艦大和的天一號作戰(坊之岬海海戰。約400架航空機猛攻下,艦隊10隻中有4隻能返航),當中同行的艦艇都能無傷回航(涼月、冬月)。聯合國軍隊(佔日美軍)則稱讚雪風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優秀艦。但由於雪風經常損害輕微而僚艦大破・沉沒且很多戰死者,因此雪風被他艦的乘員稱呼為「死神」並討厭與其回航等餘談。而同様的幸運艦呉の雪風 佐世保の時雨即是時雨(西村艦隊唯一生存艦、昭和20年1月戰沒)與瑞鶴(恩加尼奧角海戰沒),但幸運持續到終戰則十分稀有。在敗戰後雪風雖然撒撤去全部武裝,但以復員輸送艦的身份活躍。據說行動期間,令1萬3千人以上的日軍將士踏上回歸祖國之路。
雪風的歷任艦長中以寺內正道中佐(1943年12月就任時為少佐)最為有名,但其實他作為第5代艦長反而意外地沒太多人知道。在他上任時,在乘員們前說出「我擔任艦長的時候雪風絶對不會沉沒,因我是本艦的艦長(自分が艦長を務めている間は雪風は絶対に沈むことは無い、なぜなら自分が艦長をしているからだ)」的豪語,他本身亦是擁有不少傳説的「豪傑艦長」。並且雪風是艦長自信的來源,在雷伊泰灣與沖繩水上特攻的激戰中打到底。另外,寺內少佐就任雪風之前是「電」的艦長,他在乘艦時期發生不可思議的事及擁有運氣,但在他調任至雪風後,「電」約半年後就沉沒了。而寺內艦長在沖繩作戰後(1945年5月)調任,但雪風的幸運卻延續到終戰。
「丹陽」
復員輸送任務終結後,雪風作為戰時賠償艦而交給聯合國。雪風的全體官兵不但沒有自暴自棄,反而到最後仍細心地整備,聯合國軍隊(美軍)以「儘管軍艦要交給聯合國,但仍不理後事細心地整備及保養艦隻。真是令人驚嘆」而感嘆。
1947年,雪風作為賠償而移交至中華民國,改稱為丹陽艦,成為中華民國艦隊的旗幟。而參加過實戰而言,1964年12月舉行的觀艦式卻表現出平和的姿態,後來於1966年除籍。其後以雪風的舊乘員為中心結成了「雪風保存會」等活動,目的是希望「最後之日本海軍艦艇」能歸還日本,據說可能會進一步實現後,中華民國方面以因颱風浸水損傷而不可能歸還,並在其後解體。再者,更出現了因老化而解體的異説。1971年12月,中華民國政府將舵輪及錨歸還,舵輪於江田島的舊海軍兵學校・教育參考館中,而錨則在庭園中展示。
另外,雪風移交時是在撤去武裝的狀態,不過,再武裝化時,裝備了九八式10厘米高射炮(應該是從同時移交的宵月換裝過去的)。
========================================================基準排水量:2033噸全長:118.5米最大幅:10.8米吃水:3.8米 出力:52000匹速力:35.5節續航距離:5000浬/18節乘員:239人兵裝12.7cm50口徑連裝炮×325mm機關炮(機槍)×261cm魚雷發射管×2對潛水艦機雷16個 其他再者,在戰爭後期,12.7厘米50口徑連裝砲之中,2號砲塔(艦尾側)被撤去,以25毫米機槍取代(3連裝、單裝),因而改裝成象刺蝟一樣,其目的是強化對空裝備。
姊妹艦:陽炎、不知火、黑潮、初風、親潮、夏潮、早潮、天津風、磯風、時津風、浦風、嵐、萩風、谷風、野分、濱風、舞風、秋雲


[ 本文最後由 黑暗復仇者 於 07-5-16 07:14 PM 編輯 ]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日本連合艦隊的光榮 大和號 繁史改版補完篇
「大和(計劃名A140F5)」在1937年11月4日,於廣島縣吳市的吳海軍工廠造船船塢〔造船船渠〕開始動工(※第4船塢〔第4船渠〕原是負責整備、補修、配備用,並非用來造艦)。乾船塢因大和的建造而進行擴建,完成後長314米、寬45米、深11米。當時為了不讓美國知道建造中的大和己超越該國的戰艦,因此成為機密,並秘密地建造。據說最初海軍方面只有部份人知道正建造大和。為了保持機密,在能俯視造船廠的地方都加上圍板。而為了禁止外人知道船塢中軍艦的長度,就連屋頂上都加上圍板。從事建造的人身份被嚴密調查,而造船所本身亦執行著嚴謹的機密管制。
其後在1940年8月8日下水,而期間「天皇陛下將出席進水式(下水典禮)」的傳言廣泛流傳,結果是由海軍大臣代理出席(海軍省建議兩個艦名後再由日本天皇選定是海軍命名艦船的慣例)。儘管說是下水,但絕不是字面般如武藏從船台這樣下水,而是在大和所在的船塢注水而已。而且,由於保持機密,下水典禮並沒有向外公佈,因此世界第一的戰艦的下水典禮顯得非常冷清。大和於1941年12月7日公試完成,並在同年12月16日服役。另外「大和」是奈良縣的古代藩國名(大和),並且有象徴「日本」的意味,從而表現出海軍對本艦的期待程度(同樣概念的名稱有扶桑用於命名扶桑號戰艦)。其正式的名稱是軍艦「大和」。同時,大和使用了很多當時最新的技術。球狀船首(Bulbous bow)增加航行速度、在甲板的煙囪開口處使用蜂巢狀的裝甲。其他的是採用了非常巨大的觀測用望遠鏡及測距儀,除了沒有雷達技術外,大和是當時日本最高科技的艦艇。
1942年2月12日成為聯合艦隊旗艦。同年,因中途島海戰的關係,於5月29日從柱島出航,其間只在後方而沒有參與海戰。同年6月14日回歸柱島。1942年8月17日因支援所羅門方面而從柱島出航,8月28日入特魯克島港。1943年2月11日,基於大和擔任聯合艦隊旗艦任務的運用經驗,因此將通信、旗艦設備改良並移到大和級2號艦「武藏」上,並由武藏繼任旗艦。1943年5月8日大和從特魯克出航,並航向柱島。在吳增強了對空兵器後,航向特魯克島,並於8月16日向戰局惡化、已激戰3個月的索羅門群島進發。但是,武藏、大和、長門依然沒有特別的舉動,只是不斷往返日本與特魯克。乘員毎天除日常指定活動及艦上保養外沒事可做,批評「大和旅館」的聲音不斷加強。然而在10月中旬被命令往馬紹爾群島出擊。因為得到了預計美軍特遣艦隊(機動部隊)可能向馬紹爾移動的情報。旗艦武藏以下包括大和以及長門的主力艦隊向特魯克進發尋機決戰。但是,在4日間的等待及埋伏下並沒有遇上美軍特遣艦隊。10月26日於特魯克島歸港。1943年12月25日特魯克島以西180海浬被美軍潛艇「魟魚號」以魚雷攻擊並擊中3號砲塔右舷。速度増速至18節。儘管只是令艦身小部分受損,但由於爆炸的衝擊將船舷下端部分鋼板推入艦體內,而支持裝甲板的弧形構造則插穿防禦彈片的水密艙縱向牆,而機械室及火藥庫更意料之外地進水。因如果只是敵彈命中的衝擊就能令艦體水密艙進水是危險且致命的缺陷。基於支持部的缺陷,大和在修理時已經修補(武藏不明),但由於起因是設計上的部分,要完全改善有一定困難。這個問題,與大和有同樣構造的美國南達科他級戰艦,其防禦構造有同樣的問題,蒙大拿級戰艦的設計被重新評估能證明這點。據說大和的巨大艦體被魚雷擊中亦沒有人發覺,「儘管大和被魚雷擊中,速度反而增加」,因而更加被信頼為不沉戰艦。在1944年6月15日,參與菲律賓海海戰(馬里亞納海戰)。日本海軍首次將戰艦編入機動部隊掩護航空母艦作戰。當時日美兩軍的機動部隊正進行決戰,而其中大和向美軍攻擊隊發射27發三式彈。這是大和初次使用主砲實戰發射該彈。可是在同時間,周遭的艦艇與日本方面第一次攻擊隊卻誤認友軍飛機為美軍軍機並以高射砲等射擊,出現了擊落數架友機的失誤情況。
同年10月22日,參加雷伊泰灣海戰。第二艦隊第一戰隊出擊,而目標是擊破美軍登陸船隊。23日清晨,由於旗艦愛宕被美軍潛艇擊沈,因此第一戰隊司令官宇垣纒中將暫時改乘大和指揮。傍晚栗田健男中將亦改乘大和,因而成為第二艦隊旗艦。24日,於錫布延海受到空襲,損失了僚艦武藏。其後25日,在薩馬島海與美軍艦隊交戰,當中使用主砲共發射了104發砲彈。更將企圖突入的驅逐艦約翰斯頓號以副砲擊沈。在雷伊泰灣海戰中回程前共被美軍轟炸機在前甲板命中了4顆炸彈,而艦體更進了約4000噸海水,但對後續的戰鬥卻沒有影響。特別是直接擊中了砲塔的炸彈,由於大和的裝甲太厚,因而炸彈不能完全地打擊,只令砲塔上的塗漆剝落。(但是,根據第二砲塔長奧田特務少佐的手記中記述,炸彈命中後的衝撃令第二砲塔的人員大半因腦震盪而倒下)
來到雷伊泰灣的入口,第二艦隊司令長官栗田健男中將因收到有美軍特遣艦隊在附近的誤報命令,所以沒有突入戰場,並且調頭折返回航。
在回航途中,被文萊附近的美國陸軍軍機攻擊。(因剩餘彈藥少)當時採取了近距離對空攻擊,擊落了數架敵機。在歸回吳市後的1945年3月19日,吳軍港受到空襲之際,與敵機交戰,其間沒有太大損傷。同年4月6日,大和(艦長:有賀幸作大佐、副長:能村次郎大佐、砲術長:黑田吉郎中佐)作為第二艦隊旗艦(司令長官:伊藤整一中將、參謀長:森下信衛少將)根據天一號作戰(菊水作戰),在山口縣德山灣海向沖繩方向出擊。以「發揚帝國海軍海上部隊的光輝傳統,使其光榮流傳後世。(光輝有ル帝国海軍海上部隊ノ伝統ヲ発揚スルト共ニ、其ノ栄光ヲ後昆ニ伝ヘ)」及神重德大佐(終戰後因飛行機事故被水溺死)的提議而倉促實施。一般認為大和當時裝載單程燃料並進行自殺式攻擊,不過事實上其所裝載的燃料能向目的地作3次來回。
第二艦隊大和以下,由第二水雷戰隊(司令官:古村啟藏少將、旗艦輕巡洋艦矢矧、第四十一驅逐隊(冬月、涼月(防空驅逐艦))、第十七驅逐隊(磯風、濱風、雪風)、第二十一驅逐隊(朝霜、初霜、霞))編成。先導的反潛隊(対潜掃討隊)第三十一戰隊(花月、榧(カヤ)、槙(マキ))的3隻驅逐艦從豐後水道返回吳。
當年美軍偵察機(F-13)在上空攝影大和照片在2006年7月被美國發見。在發現之前,還沒有大和出擊時武器裝備狀態的準確資料,而這張照片就被期待能確定大和最終時的武器裝狀態。菊水作戰(坊之岬海海戰參照)的目的是在美軍登陸沖繩戰役中協防沖繩。也就是說,該航程主要吸引美海軍戰鬥機向大和攻擊隊迎戰,緩和對日本特攻機的攻擊。如果能到達沖繩,就從東海西北方向沖縄島的殘波岬突入,並主動擱淺,成為能發射大量砲彈的砲臺。而艦上乘員則登陸支援陸上作戰並沖入敵陣。但實際上航空兵力全數投入菊水作戰,對這支艦隊沒有任何空中掩護,要突破美軍的制海、空權而到達沖繩根本不可能,而其作戰意義是作一億總特攻的先驅。而且戰爭末期時日軍的暗號幾乎全被美軍破解,出擊時的通訊諜報也被確認,在豐後水道附近的美軍潛艇亦察覺該行動,特別是美軍聯絡時連密碼也不用,用明語直呼「ヤマト」(Yamato、大和)艦名。
當初,美國第五艦隊司令長官雷蒙德·斯普魯恩斯上將考慮以戰艦迎擊,但「大和」持續西進大隅海峽進入東海躲避美軍的搜索,因此命令以航空隊攻擊。如果不採取偽裝路線前進,而是往沖繩一直向前衝,有可能成為世界最後的戰艦炮擊戰。
但是,第5艦隊司令長官雷蒙德·斯普魯恩斯雖希望以戰艦撃沈大和但仍由米徹爾·馬克中將指揮的機動部隊攻撃。這是其中的見解。4月7日12時30分時,於鹿兒島縣坊之岬海90海浬(1海浬=1852米)處確認到50公里外的美軍艦載機並開始對空射擊,8分鐘後數架轟炸機急降而下,其中一架被擊中墜毀,但大和被2發中型炸彈擊中。後部射撃指揮所、2號副砲、對空雷達損壞。其後14時17分,受到美軍航空隊386架飛機(戰鬥機180架、轟炸機75架、魚雷機131架)的往復波狀攻擊。主要的損害情況如下:
12時45分左舷前部被1枚魚雷命中。
13時37分左舷(ひだりげん)中央部被3枚魚雷命中,副舵取舵(とりかじ)發生故障(1345中央復原固定)。
13時44分左舷中部被2枚魚雷命中。
14時00分被3發中型炸彈命中。
14時07右舷中央部被1枚魚雷命中。
14時12分左舷中部、後部各命中1枚魚雷。機械右舷機只能提供12節的速度。這時左舷傾斜6度。
14時17分左舷中部被魚雷1命中,傾斜増加。
14時20時左舷傾斜已增至20度,復原傾斜已經不可能。全員上甲板(全員離艦)命令發出。
大和由於被直擊彈擊中,導致艦上發生火災及對空武器被破壞。再者美軍裝備的高性能炸藥魚雷並集中攻擊大和左舷的結果,是令其喪失復原性及操控性。後部注排水控制室被破壊,令注排水十分困難。而後部操舵室更已完全損毀。由於艦隻已不能操控,讓美軍的魚雷更容易擊中大和。被最後的魚雷擊中時,艦身從20 30 50°不斷快速傾斜,3分鐘後發出全員離艦的命令,但是艦內大半的乘員都不知道有「全員上甲板」的指示。全員上甲板(全員離艦)的命令下達3分鐘後艦身已大傾斜且露出紅色的艦腹,在14時23分橫轉並沉沒(不確定為覆轉)。第1主砲塔 第3主砲塔的彈藥庫發生大爆炸(有認為在引擊部的水蒸氣引發爆炸),艦體七零八落地沉入海中。當時爆炸引起的火柱及蘑菇雲,遠至鹿兒島亦能看到。大和沈沒彼後古村藏啟少將向司令部要求作戰中止的要求,並在救助生存者後回航。同型艦「武藏」被魚雷20枚以上、炸彈近20發擊中,而燃燒時間達9小時,而比較起來「大和」給人的印象有點沈得太快的感覺。事實上由於射向大和的魚雷除一枚(日本側記錄是第7枚)流彈外,全都集中左舷。再加上當日雲層低,局限的視野令大和艦發現敵機極度困難,還有大和操控性及性能都比武藏差。美軍航空隊很重視使用很長時間才能擊沈「武藏」,因而考慮大和級的攻略法。這種方法是摧毀一邊舷的對空裝備後,再使用魚雷集中攻擊該舷,使其橫傾。事實上在第一波攻擊中擊中「大和」的魚雷就使用這方法。而且,美軍和日本方面的戰鬥記錄中命中數字出入很大,美軍一直認為魚雷命中30枚以上,這也說明這場戰鬥的激烈情況。
另外,大和及武蔵在設計上很注重部分位置(主砲、機關部)的防彈與浸水防禦(所謂的集中防禦方式)以免該區域受害,但會令提供浮力的前後非防彈區域被水雷及炸彈集中攻擊結果是艦隻喪失浮力而沈沒。而在戰後舊海軍關係者的意見中指出,非防彈區域部分如用水密鋼管充填及強化防水隔壁,「一次的航空攻擊,不足以令大和和武藏沉沒(一度の航空攻撃では、大和も武蔵も沈まなかった)」。只是,如果主砲傾斜5度、副砲10度、高射砲15度以上就不能射擊,有否擁有不沉作的作戰能力已經是疑問。
再者,菊水作戰時,被認為只承載能到達沖繩的單程燃料,但實際是約4000噸(滿載6500噸)的重油。這些重油是從各地各處的重油儲存罐底不能計量的部份集合起來的。海上護衛總隊擁有的7000噸的重油,把其中4000噸分配給第2艦隊。實際上大和的重油存量可以使它在德山灣和沖繩之間全速來回3次。儘管如此,如果當初能實行迴避空襲的動作及與敵艦隊發生戰鬥,或長時間高速迂迴航行的戰術性偽裝航線,大和將不會有太多燃料剩餘。另外,如果能夠成功登陸沖繩本島,艦上乘員將會被支付51萬805圓3錢的薪金及購買物資金(以2006年的價値換算是9億3000萬日圓)。還有在出擊之前(5日下午),傷病者、部分老兵及53名兵校畢業的士官候補生全部被命令離艦。
戰死者有伊藤整一第二艦隊司令長官(戰死後為大將)及有賀幸作艦長(戰死後為中將)以下2498名、生存276名。
戰艦大和的沈沒,原因是歸咎於連合艦隊的指令。在1945年4月25日,除連合艦隊、海上護衛總隊及各鎮守府指揮外設立了海軍總隊,到終戰為止指揮海上護衛及執行各特攻作戰。


[ 本文最後由 黑暗復仇者 於 07-5-24 09:29 PM 編輯 ]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海上特攻之經緯
根據『戰艦大和』(兒島襄著)中,在4月2日於矢矧的幕僚會議中有3個研究方案。

1.不管航空作戰、地上作戰的成敗都強行突入,實施水上部隊的最後海戰。

2.當時機到來,極力在日本海朝鮮南部方面作出退避。

3.將登陸可能的兵器、彈藥、人員都轉移陸上作防衛兵力,並將殘餘浮起當作砲臺。

以上3個方案由古村少將、山本大佐、伊藤中將等的幕僚歸納成3.方案。 但是於4月4日突然因神重德大佐的電話傳達為特攻作戰。 這個命令是由聯合艦隊司令長官與軍令部總長的裁決後由軍令部通佈,而聯合艦隊幹部則反駁沒有收到這個命令。
特攻命令其後由聯合艦隊參謀長草鹿龍之介中將向伊藤中將傳達,而伊藤中將不認同特攻作戰,並不斷反駁認為會白白死去。草鹿少將自身亦對此作戰持有疑問而沉默下來,而三上中佐卻忍不住開口說「總之,請成為一億總特攻的先驅,亦是本作戰的最大目的(要するに、一億総特攻のさきがけになっていただきたい、これが本作戦の眼目であります)」,其後該說話亦終於令伊藤中將點頭。
而在『戰藻錄』(宇垣纏中將日誌)中,及川古志郎軍令部總長天皇上奏「菊水一號作戰」時,天皇曾下問「是否以航空部隊進行總攻擊(航空部隊丈の総攻撃なるや)」,而及川回答「全海軍兵力的水上部隊將會進行行總攻擊的(水上部隊を含めた全海軍兵力で総攻撃を行う)」,因而第二艦隊實施了海上特攻。


現狀

現狀現在的大和,在北緯30度43分、東經128度04分,即長崎縣男女群島女島南方176公里,在水深345米的地方,艦橋由底部折斷並在艦首之下,而艦首朝北西(方位310度)、艦尾部朝東(方位90度)方向,右舷下是艦首部的一號副砲遺留下的原型部分,在覆轉狀態下的三號主砲塔基部結構,於後部附近的原型艦尾約170米之間,中央部的原型是剩餘艦體的中央部份,成為一個起伏,並在艦尾艦首70米以南成覆轉的狀態,約一半埋在泥中。(NHK特集『海底の大和、巨大戦艦四十年目の鎮魂』にて放送)


歷代艦長(階級全為大佐)

1.宮里秀德1941年9月5日~(艤裝委員長)
2.高柳儀八1941年11月1日~
3.松田千秋1942年12月17日~
4.大野竹二1943年9月7日~
5.森下信衛1944年1月25日~
6.有賀幸作1944年11月25日~1945年4月7日

[ 本文最後由 黑暗復仇者 於 07-5-24 09:25 PM 編輯 ]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咱們的小黑小朋友終於長大,會發比較正式的文章了(雖然一看就知是抄來的Q_Q)

不過...你的主題文...烈!戰艦學園...真的要罵!該罵!!搞啥阿?不夠KUSO

改成激鬥!戰艦學園,或是熱血戰艦學園...兄貴、愛與正義(?)的戰艦樂園,會更好!(所有人請來踹我一腳,謝謝

謎OS:其實你比較想要:"激萌,少女艦隊"吧

勘誤處:
原文由黑暗復仇者 於 07-4-26 07:43 PM 發表
英國建造了5艘英王喬治五世級戰艦

英國只有兩艘,一艘英王喬治五世,一艘威爾斯王子(1941/12/9日遭日軍擊沉)

五艘應該是計畫,如果把計畫算入,那日本要有五艘大和,兩艘超大和,德軍要有H級戰艦,美軍有蒙大拿級(對抗超大和)

另外台灣翻譯IOWA較叫愛荷華,愛阿華是對岸的翻譯,用中文念總是怪怪的

在雷伊泰灣之戰中,由哪艘艦擊沉的無法考據,但是大和跟其他軍艦合力擊沉了護衛航空母艦檳榔灣號

大和篇內容有點重複...

武藏沉沒時記得只有兩艘驅逐艦護航...多一艘重巡洋艦好像怪怪的?

最後...大和艦長怎會是大佐階級?至少是少將啊!亂降級會被亡魂糾纏哦(例如:"有賀幸作少將",本官的文章不注意看的阿?)






編按:這篇回覆文在電腦中等了一個月多才有機會現身...小弟你編太久了="=

[ 本文最後由 鋼鐵的咆哮 於 07-6-5 03:48 AM 編輯 ]
 
引用酸薰的銘言:林被就是宅啦 淦
又向對ACG付出的人嗆:笑點滿點欠人酸的活動
惱羞並口出惡言:囉唆!要滾快滾!
最後還說:我一點都不宅我果然是正常人
(以上內容完全屬實)
水鏡先生評價:此人是個人才!!!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4-4-29 13:43 , Processed in 0.031280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