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名望的騎士

守護騎士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此文出處『新竹市-都城隍廟』

由來與沿革


     城隍的信仰源遠流長,一般人均認為陰界與陽間一樣,也有其社會組織,城隍即為陰間的父母官。儒家敬天畏神即承認世界有陰陽之隔。但有城隍的觀念卻是從道家開始;易經有載:「城復于隍,勿用師」即為明證。但設置城隍並建廟祭祀卻是道教成為民間的宗教信仰以後的事。

到底城隍是什麼性質的神,而新竹都城隍的由來及沿革又是什麼,謹簡單介紹如下。

城隍為兼管陰陽的神。在陽間司懲兇罰惡導正社會風氣之職。在陰間則專司人間善惡之記錄、通報、審判、移送之職。有點類似人間之警察、檢查官及法官的綜合體。遇有善事則通報天庭;遇有惡事則通報地府。閻王之生死簿即據此登載人的一生善惡。

以新竹城隍所設的神位為例,城隍之下除左右文武判官外,下設六司:即延壽司、樂善司、糾察司、速報司、罰惡司、增祿司。而陰陽司之陰陽司公即類似今日之秘書長的職務。除這些各司其職的單位外,還有六位將軍統領城隍爺的兵馬:即謝將軍(大爺)、范將軍(二爺)、牛將軍、馬將軍、金將軍(枷爺)、銀將軍(鎖爺)。六將之下又有喜、怒、哀、樂四位捕快。

當人之大限一到,城隍爺之六將捕快即出動拘捕。先交文武判官初審,然後交由陰陽司公判決。此神善惡分明,絕無通融。善者上天庭受封,惡者入地獄受罰,毫無僥倖。

以上敘述即一般人對城隍爺的認知與瞭解。

不過我們也從而瞭解,城隍為一入世極深的神,與人之一生息息相關。由生至死都在城隍的監管之下。而城隍又類似陽間的省縣市長一樣有官爵名,有任期之分。依清律在京城者為京城隍,銜「福明靈王」。省城者為都城隍,銜「威靈公」。府城者為府城隍,銜「綏靖侯」。縣邑者為縣城隍,銜「顯佑伯」。再次為鄉鎮之境主,一般無銜,若有則以子爵或男爵名之。

或有曰:「有城池斯有城隍神靈」,這是錯誤的觀念。一般境主也可以稱為城隍,只是官位大小不同而已。城隍的官職會因陽間的都市發展而改變;新竹城隍為都城隍當然有其來歷。

新竹城隍廟是於西元一七四七年(乾隆十二年)由福建省台灣北路淡水總捕分府(即後之淡水廳)同知曾日瑛倡議興建,翌年一七四八年落成,距今已超過二百五十年。

        當年興建新竹城隍廟時,台灣北路分府淡水廳尚暫時設在彰化,俟淡水廳署完成後才移到新竹辦公。而淡水廳署與城隍廟左右相鄰面向今日西門市場,有陰陽並比的意思。故新竹城隍廟係為淡水廳所建之官廟。歷任淡水同知均對城隍廟多所貢獻。

城隍廟完成後由乾隆詔旨入官祀,為「顯佑伯,淡水廳城隍」。此後歷經七次整修,最後一次為民國十三年完成者為新竹士紳鄭肇基倡議並捐輸擴大。整個廟體由福建進口石材建成,並由福建延請雕工精雕簷柱石獅神像,神貌詡詡如生。廟埕並加蓋圍牆,後殿除城隍夫人外,增設大、二少爺及註生娘娘神座。佛祖殿(即法蓮寺)之後進加蓋公會堂(聚會所)一間,光復後則改為彌勒佛殿。此即現今新竹城隍廟全貌。

當初鄭成功趕走荷蘭人收復台灣後即採取屯兵制,將兵員散落台灣南部各地方。至施琅攻打台灣,鄭克塽投降。鄭氏家族均被移置福州,其正規軍移防東北。但鄭氏遺部及跟隨到台灣的民眾仍有反清復明的思想,民風強悍,鄭氏在南部的勢力仍大。清廷對台灣的治理仍然以南部為重。而當時台灣隸屬福建廈門道,僅有一府即今之台南稱為「台灣府」,台南因而有「府城」之稱。但為了開發台灣北部地區,於是擬再增設台灣北路分府一處。當時台中尚未開發,台北又多瘴癘;新竹三面環山一面臨海易守難攻,乃將北路分府設在新竹稱為淡水分府,後又改稱淡水廳,廳址即在今土地銀行新竹分行及中央市場現址。

當時新竹稱為竹塹埔。竹塹名字的由來是因為本地原住民「竹塹社」而得名。清廷當初禁止台灣建築石頭城,新竹於是在市街週圍築有土牆,牆外種植刺竹並挖有壕溝,儼然有城牆之雛形。築土牆的原因起初是防海賊上岸掠奪,後淡水廳正式移到竹塹後,更將竹城擴大並四週加建木製城樓。當漳泉及閩粵相繼械鬥時,新竹有竹城保護未受波及。

西元一八二三年(道光三年)新竹北門鄭用錫登癸末科進士,為開台第一位進士。四年後(一八二七年)奏請建築新竹城,為台灣漢人所建第一座石頭城。全部建材均由福建進口石材建成。新竹城完成於西元一八二九年,完成時間比台北城剛好早五十五年。整座城牆於日治時代全部為日人拆毀,石材則作為新竹市鋪設排水溝之用,僅留東門城一座供後人憑吊。

竹塹建城之前,新竹城隍廟已有修葺三次之記錄,嘉慶八年(西元一八O三年)第五十任同知胡應魁增建觀音佛祖殿(法蓮寺)一座。佛祖殿的落成攸關日後城隍廟的興衰甚大。  

原來城隍廟的左進為一塊空地,上有古井一座。相傳城隍爺的兵馬均由此井進出。當神旨要求在此建觀音佛祖殿時,眾人尚無法瞭解其涵義。況且若在該地建殿,古井勢必封死。故經請示後井可以不封,以石板覆蓋即可,殿還是要建。此殿在一八五六年(咸豐五年)又整建一次。原古井則位於佛祖殿大鐘之下,以石板覆蓋已看不出蹤跡。

直到一八九五年日人據台,為消滅台人之民族意識,乃有意將道教在台灣人的心中連根拔起,於是規定除佛教以外不准信奉道教。在戶口登記時,宗教信仰一欄若自稱信仰道教者一律登記為佛教。另外又以日本佛寺所供奉的神像為準,若供奉的非日本流行的神像者均稱之為神教,神像沒收,廟產交管理者自行處置。這些管理者中有私心者變賣廟產據為己有;虔誠者守著空廟不敢或離。故台灣光復後台灣許多廟宇有廟無神。

惟新竹城隍廟於日人前來沒收神像時,有人帶日本官員到佛祖殿指稱這是佛教的寺廟,供奉的是觀世音菩薩。由於觀音是佛教的神為日人所熟悉,城隍爺於是得以保存下來。

至於所沒收的神像則由天皇指派大臣致祭,其祭文似通非通,略謂:「神本應在天上,神置于地上是大不敬,謹派大臣致祭,送神上天」,然後付之一炬。於是台灣的道教信仰遭逢空前的浩劫。而新竹城隍廟在此浩劫中卻能綿綿相傳,實為台灣人的福份所致。  

清廷對台灣原本不十分重視;台灣官員也都由福建指派,有被外放的感覺,所以對於台灣的建設並不十分熱中。但一八七一年之牡丹社事件卻令清廷意識到台灣情勢十分危急而開始重視起來。該事件原是琉球漁船遇風沉沒,琉球漁民從屏東上岸時被當地之原住民所殺。此事原與日本無關,但日本據此向清廷問罪。清廷卻答以「化外之民(生番)非本朝所能轄制者」。日本即稱:「化外之民所居應為化外之地,人人得取而得之」。於是由【西鄉從道】於西元一八七四年率領兵艦自屏東上岸大肆屠殺一番,並留駐達半年之久,後因士兵癘病及英美兩國干涉才撤離。此時清廷朝中分成兩派,一派以台灣孤懸海外守之不易,主張予以放棄;另一派以沈葆禎為主,則認為百年來外患均來自東南沿海,台灣正好守住國家之門戶,故不但不能放棄而且更應加強其防務。清廷採納沈葆禎的意見命其為欽差大臣辦理台灣等地海防。沈葆禎到台灣後興建恒春城於屏東。並令福建巡撫冬春兩季移駐台灣。

次年西元一八七五年(光緒元年)淡新分治,全台分成兩府,即增設台北府。台北府治仍延用原新竹淡水廳署。新竹縣城隍於是按照府格晉升為「綏靖侯,新竹府城隍」。台北府治於一八七八年(光緒四年)遷至台北艋舺(萬華)。

西元一八八三年(光緒九年)發生中法戰爭,軍事方面由李鴻章統籌,他派湘軍大將劉銘傳到台灣辦理軍務。此時法軍因在安南戰事失利於西元一八八四年轉攻基隆、滬尾(今之淡水)等地,法軍雖死傷無數終無法越雷池一步。最後清廷以放棄對安南之宗主權結束戰爭。翌年(一八八五年即光緒十一年)台灣(含澎湖)建省。首任巡撫由劉銘傳留任,並把中法戰爭中在安南屢建奇功的劉永福調任台灣道。接著加緊腳步積極建設於一八八四年完成城牆的台北城。

光緒十三年(西元一八八七年)大陸江西省廣信府龍虎山第六十一代嗣漢天師奏請夜觀天文,以天狗星躔度於牛郎及織女兩星之間,謂主殃臺灣海島,故力主速辦法會以為化解。於是經奏准將新竹城隍晉封「威靈公,新竹縣都城隍」,成為省級的城隍,並著全台官民在新竹城隍廟舉辦護國佑民大法會二十天(由新竹內公館天師府林汝梅遠赴江西龍虎山向張天師請領聖符回台作法會,即俗稱「祭天狗」法會)。法會完成後,光緒又欽賜「金門保障」親筆墨匾一座(「金門」即國家門戶之意),並親自下旨令城隍爺每年陰曆七月十五日應奉旨遶境賑孤,祈求國泰民安,至今年亦屆滿一百多年了。(「金門保障」墨匾現仍高懸於城隍爺神龕之上,至於光緒的聖旨則存放於鐵算盤下之金斗釣籃內,每年中元節城隍爺出巡時才拿出來一次。其正本已經在二次大戰末期散失,現存者為複製之副本)。

總括的說,台灣廟宇所供奉的神明大部份都標榜是移自中國大陸,但新竹城隍卻是道道地地的台灣神明。張天師對台灣蒙難之預言或有其天機神算之處,但光緒賜匾下旨之舉卻有以宗教力量安定民心之實。新竹城隍因緣際會成為全台之都城隍實為歷史背景所致。

中國大陸之廟宇因文化大革命的緣故,都已是有廟無神廟體破敗之相。據說目前正積極復建舊廟。但都城隍廟已只剩幾座尚存廟體,其他廟體無存者復建實有困難。故真正延續正溯者唯新竹都城隍而已,此實為台灣人最應珍惜者。

新竹都城隍的威望與靈驗,新竹人有目共賭。而新竹都城隍的分靈已達十幾處,遍及台灣南北。所以新竹都城隍並不是侷限在新竹的神明。台灣的苦難與成長,祂是個主要的見證者。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全世界最先進的跳動筆

名望的騎士

守護騎士

新竹都城隍的顯赫威靈

此文出處來源同上文

新竹城隍廟在清乾隆十三年完工時,依據台灣府淡水廳之層級由乾隆皇帝詔旨入官祀,為顯佑伯隸屬淡水廳「縣城隍」。詔旨入官祀的意思就是新竹城隍的官爵「顯佑伯縣城隍」,是經由中央核定應無疑義之事。

但從縣城隍要升為都城隍,中間經過府城隍一級,亦即連跳兩級才成。而新竹從未成為台灣省都的情況下,新竹城隍如何升為威靈公都城隍成為許多人想要瞭解的事。雖然淡新檔案中新竹城隍廟公局對外發文的文稿自光緒十五年(一八八九年)起即以「晉封威靈公,新竹縣都城隍」的名義行文,光緒十七年又以「新竹縣都城隍」行文,而以「都城隍」名義判行,照講新竹城隍為都城隍亦應無疑義。但遍查台灣史料或文書都未提到新竹城隍如何升為都城隍的經過,又看到淡江大學歷史系研究所的學生在網路上聲稱新竹城隍是新竹人自己升為都城隍,我想這個問題實在有深入探討的必要。

當然牽涉信仰之事就有神蹟或傳說流傳。我舉兩個較流行的傳說敘訴如下:

第一個傳說也是許多新竹人最深信不疑的。話說有一位清朝皇子被奶媽帶到海邊遊玩,一不小心被海浪沖走。小皇子經過數日漂流終於在台灣島上岸。由於年紀小表達能力不好,加上經海水浸泡數日衣衫襤褸,所以其自稱是皇子竟然沒人相信。小皇子不得已只好在台灣到處流浪,最後竟然以乞食為生。

經過數年後,有一天淡水廳的一位官員睡覺時看到隔壁的城隍爺來訪。告訴他次日何時在何城門等待,會有一位穿著如何的少年經過,那是一位皇子。只要想辦法將其送回今後包其官運亨通。第二天官員按時在城門等待,時間一到確實有一位與城隍爺形容穿著相同的少年人走來。於是趕緊延請到家。起初少年人不敢承認,後來才承認是皇子,因為每次告訴別人就被取笑辱罵,所以久已不再提起此事。官員經託人回大陸求證也確有其事,於是趕緊將皇子送回皇室。官員也因而被保舉到中央當了很大的官。

這個官員一想能有今日全賴新竹城隍之賜,於是上奏摺指稱新竹城隍屢有禦匪事蹟靈驗無比,奏請將其晉封為威靈公都城隍,連跳兩級。

這個故事迷人的地方在於參雜了許多想像空間,譬如一個小孩子如何能毫無憑仗地由大陸漂流到台灣,又一位驕生慣養的皇子如何在毫無依靠的情況下在台灣生活了好幾年而安然無恙。你相信不相信這個故事可能也要運用一下想像力了。下一個故事就漏洞百出了。

下個故事是在一本道教刊物看到的,故事中的人有名有姓。故事說在光緒十幾年左右,據報有英國艦隊集結在大安港外久久不去。清庭遂命令沈葆禎坐鎮警戒。後據沈葆禎上奏,某日突生神風一陣英國一艘帆艦因而翻覆沉沒,英艦終於駛離。據其奏稱,時天上有神尊一尊,經其查訪後應是新竹城隍無誤,乃奏請新竹城隍護國有功。光緒於是將新竹城隍升為都城隍並欽賜「金門保障」親筆墨匾一座,然後親自下旨令城隍爺每年陰曆七月十五日應奉旨遶境賑孤,祈求國泰民安。

這個故事與一八四二年英艦事件如出一轍。所不同的,故事說是大風惹的禍,但事實是英艦自己擱淺的。一八四二年鴉片戰爭期間三艘英國帆艦聚集在台中苗栗交界的大安港外。開台進士鄭用錫招募鄉勇前往警戒,結果其中一艘因不諳當地水性而擱淺,有白人一及黑人三被擒。當時在「查明大安破舟擒夷出力人員奏」上報的疏文中確有鄭用錫用計及竹塹城隍顯靈的用語。鄭用錫後又於土地港擄獲草鳥洋匪穫賞花翎加四品銜。只是這件事因為清廷戰敗,且英國事後怪罪而不了了之。但四十多年前發生的事情如何成為新竹城隍升格的依據?而事件的主角是沈葆禎更是不可能,沈葆禎是在一八七五年左右以欽差大臣身份兩次來往台海間,此後就不曾來台,至一八八九年時已經過世不可能到台灣防禦英艦。而類似故事也流傳在中部的幾間著名的媽祖廟間,可見英艦事件每個神明的信徒都自認是自己的神明顯靈結果。

其實信仰的歸信仰,而歷史的還是歸歷史。本廟總幹事鄭耕亞就提出一個理論,認為新竹城隍能升為都城隍可能跟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有關。一八八四年中法戰爭,法軍將戰場移到基隆、今日的淡水、澎湖等地。清廷派劉銘傳負責台灣防務。一八八五年戰爭結束後,台灣建省而劉銘傳即任首任台灣巡撫。

劉銘傳個性剛烈不阿,打起仗來非常勇猛。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他非常向學,藉著與外國軍隊并肩對抗太平天國的機會學到許多西洋槍砲戰術及科學知識,奠定日後在台灣實施新政的基礎。反觀台灣的情況,常久以來台灣即化外之地,天高皇帝遠,大地主與官員結交從來不用繳稅,造成台灣收成高於福建卻年年需要福建的財政支援。劉銘傳一上台即對此現象極度不滿。於是首先將與南部大地主關係匪淺的「台灣道」劉璈以護戰不力等十八條罪狀撤職。接著雷厲風行大力執行「丈田清賦」的政策。此舉幾乎與全部南部地主鬧翻,造成劉銘傳始終不肯下南部的原因。最後劉銘傳被密告私設章程允許外國人開採煤礦,於一八九一年離職。這是政治角力的結果。

新竹城隍升為都城隍是在一八八七年至一八九一年之間的事情,正好是劉銘傳在台灣的期間。所以鄭總幹事認為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應該是這樣子的:江西廣信府龍虎山嗣漢天師奏稱天狗星躔度於牛織星之間,主台灣將招受災難,故主張應速辦法會這一點應該沒問題。但是台灣接到辦法會的通知時卻因劉銘傳不肯到南部而發生了問題。當時台北城雖於一八八四年完成城牆的部份,但因為被台灣道劉璈把整個城移到一片稻田上,劉銘傳來時台北城內除府縣城隍廟已經完成外,整個城內空地一片,所有政府機關都在建設之中。一八八七年時布政使司還正在趕工,此時選擇台北城舉辦法會似乎不宜。而原本預定作為省會的台中城遲至一八八九年才開始動工。所以選擇作為北台灣行政中心達一百多年的新竹舉行法會是可以理解的。而為了未能在台南威靈公級的台灣府府城隍廟舉辦法會一事取得正當性,所以新竹城隍連跳兩級成為都城隍。

鄭總幹事的說法看來言之成理,問題是一八九四年台灣巡撫邵友溓派布政使唐景崧及台灣道顧肇熙主持編撰的新竹縣采訪冊為何未提起此事?所以歷史學家卓克華教授就提出另一個理論,他認為新竹城隍應是經由道教系統升為都城隍的。

關於這一點也很有可能。竹塹城內之殷戶「內公館」林占梅因經商致富。其弟林汝梅自小醉心道法,曾造訪舟山求仙道。後前往山西龍虎山天師府拜嗣漢第六十一代天師為師。據林汝梅自稱,當其學成下山時天師召見他,稱其近日曾夜觀天象,發現天狗星躔度於牛郎及織女星之間,代表台灣可能有大災難。他知道林汝梅來自台灣,希望回台灣後對此事盡點心力。林汝梅即請教有何方法可破解?天師答以可辦場作醮大法會試試。

林汝梅即告稱他來自台灣的竹塹城,城內有一座城隍廟靈驗無比,希望能在該廟辦法會。問題是竹塹城隍是縣城隍比台灣府城隍還低一級,若在此辦法會恐怕不容易吸引各界參加。天師即告訴他,關於這一點天師自會想辦法要林先回台灣再講。

嗣漢天師是道教領袖,有權力向皇帝直接上奏。所以經由天師上奏摺稱台灣即將有災難發生,應速辦法會以求化解。而法會地點已選擇在竹塹的城隍廟舉行,台灣已建省正缺少一座都城隍廟,所以建請將新竹城隍晉封為威靈公新竹縣都城隍。經光緒皇帝核准後,便請領一份聖旨連同天師所開的聖符,通知林汝梅到龍虎山領回辦法會。

有了聖旨,法會當然非常成功盛大。林汝梅乾脆再請天師向光緒要一塊匾額,最好是皇帝親手寫的。所以依據記載,「金門保障」光緒匾額是林汝梅於光緒十七年(一八九一年)自費把新竹城隍廟的棟樑整修後掛上去的。

這個說法說明了為何官方文書沒有記載。因為道教系統根本不需要經過官方的系統。有人說經過道教系統提升神格應該更高於官方系統的提升。但我認為宗教信仰神格高低並不重要,靈驗與否才是重要的,你認為呢?

此次說明了四種說法,有傳說有歷史。你喜歡那一種呢?

[ 本文最後由 win4cd 於 07-4-7 07:22 PM 編輯 ]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4-4-29 05:26 , Processed in 0.017940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