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老態龍鐘的女神——二戰德國海軍的防空浮炮台
 
作者:歌劇院幽靈
寧芙號,挪威,1944年。可見105毫米高炮
在二戰時期的德國海軍艦船分類中,有一類被列為「Schwimmende Flakbatterien 即「防空浮炮台」的軍艦。這些軍艦以希臘神話中的女神們命名,雖然名字令人浮想連翩,但是其實它們都是老態龍鐘的古董軍艦,這種強烈的反差不禁給人一種「美人遲暮」的滑稽感覺。
浮動防空炮台的特點
  在二戰爆發後一段時間內,德國空軍在西線和東線都獨霸天空,其統帥戈林曾吹噓道「要是有一顆英國炸彈落在德國,我就改姓梅厄(常見的猶太人姓氏)」。但是,德國海軍的高級將領很清楚,戈林的牛皮並不能保證德國的空中安全。為了加強重要港口和海軍基地的防空力量,從1940年上半年起,德國海軍便開始著手將一些退役的舊船和俘獲的敵國退役艦隻改裝為浮動的防空炮台。浮動炮台與夜間戰鬥機、探照燈陣地和陸上防空陣地配合,一道構成了二戰中德國主要港口的防空網。
  使用軍艦作為防空力量並不罕見。在二戰中,盟國和軸心國都有許多軍艦擔任艦隊防空和港口防空工作,美英等國還建造了專門的防空巡洋艦。但是,德國的浮動防空炮台與它們比起來,具備很多獨特的特徵。
  首先,由於擔任防空炮台任務的艦船需要停泊在固定的港口或水道中,不能參加任何海上戰鬥,所以必須從一線戰鬥艦艇以外的船隻中選擇。其次,由於防空炮台上面集中了大量的防空武器和探照燈,本身很容易吸引敵機注意,成為空襲的目標而受到損傷。將退役的舊軍艦或船殼改裝為防空炮台,不會因空襲而損失寶貴的現役軍艦。根據這兩個原則,將退役的的老舊船隻或俘獲的超齡舊艦廢物利用,成了德國海軍順理成章的選擇。
  在艦種選擇方面,由於德國所處的地理位置,其主要海港、運河和水道的水深大多有限,因此淺吃水的小型巡洋艦和海防艦是最理想的候選者。而且它們都屬於中小型軍艦,偽裝起來也比較容易。這些船隻原本就是按照軍艦的標準建造的,水線、甲板、指揮塔等部位都有裝甲防護,而且還有水密隔艙,在空襲中的生存力會優於民船。同時還可以利用原有的炮位和彈藥艙,安裝新的高射炮或儲藏炮彈。烹飪、住宿等設施也不需要另行建設。
  同岸上的防空炮塔和防空陣地相比,由於浮動防空炮台具有可移動性,可以根據盟國空襲重點的轉移,隨時拖曳到漢堡、但澤、基爾、佩內明德等不同的商港、軍港或武器研究基地,強化那裡的防空力量。它們在港內停泊時,還可以根據敵機來襲的不同方向靈活調整泊地和停泊角度,以增加艦上火炮的射界。其次,陸地上的防空炮位及其操作人員往往面臨近失彈彈片殺傷的問題,而浮動炮台在改裝前是岸防戰列艦或巡洋艦,本身具有相當厚的水線裝甲,近失彈落入水中後不會對炮台造成太大的傷害。炮位、指揮塔周圍也有裝甲,保護人員不受彈片殺傷。第三,從德國本土防空的特點來看,其陸上防空炮位往往位於市區內或近郊的山頂和高地,兵營位於山下或市街中,彈藥庫則分散在另外的地方,三者間的往來通路、通訊聯絡都是易受攻擊的薄弱環節。在敵機空襲頻繁的時候需要晝夜輪值,住在炮位附近,長時間下來對人員的士氣和戰鬥力有影響。而浮炮台的高炮操作人員直接居住於艦上,彈藥也儲存在艦上,敵機突然來襲時可以立即進入炮位,更加節省時間。最後一點,浮動防空炮台是分散於水面上的單個目標,周圍沒有住宅、工廠等建築,萬一受到敵機的集中攻擊,也不會波及周圍的其他目標。
  當然,浮動防空炮台也有一些缺陷。雖然它們由老舊軍艦改裝而來,不存在浪費海軍兵力的問題,但是畢竟已經有三四十年的艦齡,其設計還是20世紀初的水平,船體老朽,水密性不如新造的艦船。如果受到集中而猛烈的攻擊,沉沒或傾覆的可能性非常大。由於它們系留在船隻往來頻繁的港口中,所以很容易在沉沒時阻塞重要航道,因此需要慎重選擇錨地。
  另外,一艘浮動炮台能搭載的高炮數量畢竟有限,最多只相當於一兩個防空連的兵力,不過是聊勝於無而已。德國海軍這種精打細算的日耳曼作風,歸根結底還是和其有限的戰爭資源密切相關的。




[ 本文最後由 jacklf2004 於 06-12-3 11:39 AM 編輯 ]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總評分:  聲望 + 5   檢視全部評分
ViewSonic  精華文章  發表於 06-10-27 18:42 聲望 + 5 枚
全世界最先進的跳動筆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各艦簡史

  德國海軍的防空浮炮台一共有7艘。從其來源上說,可以分為3類:2艘是德國海軍退役的老式輕巡洋艦;2艘是1940年4月俘獲的挪威海軍岸防戰列艦;另外3艘是1940年5月俘獲的荷蘭海軍舊艦。下面按這三類來源分別簡要介紹其歷史。

  

一、德國海軍老式輕巡洋艦

  根據凡爾賽條約,一戰後的德國海軍只能保留6艘10000噸級老式戰列艦、6艘老式巡洋艦、12艘驅逐艦和12艘魚雷艇,而且必須在艦齡滿20年後方可建造替換艦隻。德國公海艦隊的55艘輕巡洋艦中,只有最陳舊的5艘瞪羚級輕巡洋艦和2艘不來梅級輕巡洋艦最終得以保留。到二戰爆發前夕,這些建造於世紀初的巡洋艦早已超過20年艦齡而紛紛退役。除了瞪羚級的「寧芙」號和「忒提斯」號因艦體老化、隔艙進水而解體之外,其餘船隻都卸去火炮、鍋爐、主機,停泊在威廉港和基爾等軍港內,成為供潛艇士兵和海軍見習軍官、勤務人員居住的浮動宿舍。

  二戰爆發時,一共有5艘廢棄的舊巡洋艦停泊在德國港口內:「亞馬遜」號(Amazon),「阿科納」號(Arcona),「美杜莎」號(Medusa),「柏林」號和「漢堡」號。德國海軍選中了船體保存相對完好的「阿科納」號和「美杜莎」號,將其改裝為浮動防空炮台。

  它們的改裝工作於1940年起在基爾港進行。作為防空炮台,「阿科納」號上最主要的武器是4門萊茵金屬公司的SK C/32型105毫米高炮。此外還有2門40毫米Flak 28型博福斯高射炮,6門Flak35型20毫米高炮。「美杜莎」號則安裝了5門105毫米炮、2門37毫米炮和4門20毫米炮。由於其動力系統早已被拆除,所以原有的兩座煙囪都被廢棄不用,改裝工廠將前煙囪的頂端截去,在上面鋪設了平台,安裝了1具大功率的AEG(德國通用電氣)探照燈。

  「阿科納」號和「美杜莎」號雖然早就拆去了鍋爐和主機,但是仍保留了數台輔助鍋爐,可以為艦上的廚房和住艙提供蒸汽。在後煙囪前面安裝了一座小型煙囪供這些鍋爐使用。由於在改裝前是宿舍船,其充裕的住艙正好可以供防空炮操作人員居住。探照燈和內部艙室照明所需的電力由2台AEG柴油發電機提供。改裝工人對原來的煤艙進行了劃分,其中一部分儲藏鍋爐用煤,另外可以儲藏35噸柴油。

  改裝完畢的阿科納號起初停泊於斯維內明德(斯德丁外港,今屬波蘭),後於1942年轉移到威廉港,與其姐妹艦美杜莎號共同擔任防空任務。1945年5月德國投降前夕,兩艦分別自沉於威廉港船廠的2號和4號船閘中,於1948年至1950年打撈解體。根據史料,沒有發現它們有擊落敵機的記錄。




上:阿科納號巡洋艦,1903年;下:阿科納號炮台,1942年,基爾






上、中:1900年代的美杜莎號巡洋艦;下:改裝為浮炮台的美杜莎號,1910年,皮勞港


美杜莎號線圖(巡洋艦時代)



 阿科納號線圖(炮台),注意第二座煙囪前面的小煙囪,以及第一座煙囪頂端的探照燈平台

二、挪威海軍岸防戰列艦

  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挪威、瑞典、丹麥等國海軍根據本國的軍事需求和周邊沿海地理情況,建造了一批淺吃水、厚裝甲、中等火力的小型主力艦。英國簡氏艦船年鑒將其分類為「岸防戰列艦」。1940年4月德國入侵挪威時,挪威海軍一共有4艘岸防戰列艦。「挪威」(Norge)號和「埃斯沃爾德」(Eidsvold)號於4月9日在納爾維克被德國驅逐艦擊沉,「雷霆」號(Tordenskjold)和「金髮王哈拉爾」號(Harald Haarfagre)這兩艘艦齡40多年的老船行動遲緩,無法脫逃到英國,因此向德軍投降。

  接收這些老爺艦後,德軍首先拆下艦上原有的208毫米和120毫米炮,用於防衛挪威沿岸。解除武裝後的船體被拖回基爾港,於1941年改裝為防空炮台。「雷霆」號改名「寧芙」號(Nymphe,希臘神話中居於山林水澤的仙女),「金髮王哈拉爾」號改名「忒提斯」號(Thetis,希臘神話海神Nereus的女兒)。德國海軍在其上安裝了6門105毫米高炮、2門40毫米炮和6門20毫米炮,並保留了艦上原有的鍋爐和蒸汽機,可用14節左右的速度航行。

  「寧芙」和「忒提斯」改裝完畢後,停泊於挪威北部特羅姆瑟(Tromso),擔任戰列艦「提爾皮茨」號錨地的防空警戒任務。「提」號錨地轉移到阿爾塔峽灣後,兩艦分別轉至基爾和威廉港。「忒提斯」號在基爾港一直服役到德國投降,戰後歸還給挪威,1946年解體。「寧芙」號則於1945年5月北上增援納爾維克守軍,在羅弗敦群島的斯韋爾沃港(Svolvor)被英國飛機炸傷擱淺,1946年被挪威海軍打撈出水,拖到南方的斯塔萬格解體。

[ 本文最後由 jacklf2004 於 06-10-27 06:28 PM 編輯 ]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總評分:  聲望 + 5   檢視全部評分
ViewSonic  精華文章  發表於 06-10-27 18:42 聲望 + 5 枚  回覆一般留言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上:雷霆號岸防戰1900年,德國基爾; 中:寧芙號,挪威,1944年。可見105毫米高炮;下:寧芙號,1941年,基爾港,剛改裝完畢





忒提斯號,基爾港。右圖後方背景3個煙囪的軍艦是改裝為浮動宿舍的柏林號巡洋艦



寧芙號線圖



三、荷蘭海軍海防艦

  1913年,荷蘭曾經向德國的克虜伯公司訂購了兩艘戰列巡洋艦,30年代末也有計劃建造3艘3萬噸級的戰列巡洋艦,但是兩者都因世界大戰的爆發而被迫取消。因此在二戰爆發時,荷蘭海軍最大的軍艦就是建造於世紀初的幾艘五、六千噸級岸防戰列艦了。其中, 「亨德裡克」號(Hertog Hendrik)、「范·希姆斯柯克」號(Jacob van Heemskerck)、「格爾德蘭」號(Gerdeland)和「北布拉班特」號(Noord Brabant)在荷蘭本土, 「七省聯盟」號(De Zeven Provencien,紀念尼德蘭革命時的七省聯盟,1933年發生嘩變後被荷蘭海軍改為「蘇臘巴亞」號)在荷屬東印度。

  如同北歐海軍的同類艦船一樣,這些舊戰艦在二戰爆發時早已過時,分別作為訓練艦或浮動宿舍使用。有趣的是,荷蘭海軍在1939年便將「亨德裡克」號和「范·希姆斯柯克」號改裝為浮動炮台,停泊於荷蘭沿海。不過它們上面安裝的不是防空炮而是岸防炮。1940年5月德國入侵荷蘭,除了「北布拉班特」號(它在荷蘭投降時被船員縱火燒燬,無法修復)以外,其他三艦都被德國海軍接收,改裝為防空炮台。

  「亨德裡克」號於1940年5月奉命向德軍投降,6月被英國飛機炸沉,德國海軍於該年10月將其打撈出水。它的改裝工作於1941年秋天在比利時的安特衛普進行,1943年完工,改名為「阿里阿德涅」號(Ariadne,希臘神話中米諾斯國王的女兒)。由於其噸位較大,所以一共安裝了8門105毫米炮、2門40毫米炮和16門20毫米炮,其防空火力相當於「阿科納」號的兩倍。同時還在船上安裝了1台最新式的Wuezburg雷達和2台光學測距儀。改裝後的「阿」號停泊於波羅的海的但澤(今波蘭格但斯克)和格丁尼亞港,在二戰末期曾經擊落3架蘇聯轟炸機和1架戰鬥機。德軍從波羅的海地區撤退時,將「阿」號拋棄在格丁尼亞港,波蘭政府將其歸還給荷蘭。1947年在鹿特丹拆去所有防空武器,將其改裝為住宿船,並恢復了原名。1968年9月退役,1969年解體。

  「范·希姆斯柯克」號也在荷蘭投降時自沉,1941年被德軍打撈後拖往基爾。1943年8月完成改裝。改裝項目與「亨」號相同。德國海軍將其命名為「水女神」號(Undine)——被改裝為浮動炮台的5艘外國軍艦,其命名都繼承了「阿科納」號和「美杜莎」號姐妹艦的艦名。首先佈置在波羅的海的火箭研發基地佩內明德,1944年拖往斯德丁(今波蘭什切青)港。1945年德國投降後,該艦歸還給荷蘭,改裝為浮動宿舍,更名為「海神」號,於1974年退役,1975年解體。

  「格爾德蘭」號屬於「荷蘭」級裝甲巡洋艦,在布爾戰爭時曾奉荷蘭女王之命,將德蘭士瓦總統克魯格接到歐洲。20年代後作為炮術訓練艦使用,1939年8月退役,閒置在港。荷蘭投降時該艦也向德軍投降,先後在荷蘭本土和西普魯士的埃爾賓(Elbing,今屬波蘭)進行改裝。其改裝內容與前兩艘軍艦相同,不同的是「格」號保留了自己的鍋爐和動力設備,可以14至15節的速度航行。德國海軍將其更名為「尼俄比」號(Niobe)。這是一個不吉利的名字。在希臘神話中,她因誇耀自己子女眾多遭到神仙嫉恨,14個兒子全部夭亡,她因悲傷不已化為石頭。「尼俄比」號也是德國海軍中唯一一艘在戰鬥中沉沒的浮動炮台。1944年3月完成改裝,7月便在芬蘭的科特卡(Kotka)被蘇聯飛機炸沉。在戰鬥中它擊落了9架敵機,被命中了9顆炸彈,傾覆在芬蘭灣的淺海之中。艦上可利用的高炮都被拆卸下來,轉移到岸上陣地。1947年芬蘭將其打撈


( 德國軍事中心所有 )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總評分:  聲望 + 5   檢視全部評分
ViewSonic    發表於 06-10-27 18:41 聲望 + 5 枚  回覆一般留言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4-4-28 18:56 , Processed in 0.02036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