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名望的英雄

黑暗籠罩大地.死亡悄悄降臨 ... ...

十七、三國干涉
  《馬關條約》簽訂后,在西方列強中間引起了強烈反響。中國割讓遼東半島給日
本,更使沙俄等國極端不滿。條約簽訂以后,俄國立即聯合德國、法國,實行干涉,
“勸告”日本放棄遼東半島。四月二十三日,三國公使一起向日本外務省提出備忘錄


。俄國的備忘錄稱:

  “俄國皇帝陛下之政府,茲查閱由日本國向中國所要求之講和條件,對遼東半島
歸日本所有一節,認為不僅將危及中國之首都,同時亦使朝鮮國之獨立成為有名無實
。上述情形將妨礙遠東之持久和平。俄國政府為再次向日本國皇帝陛下之政府表示誠
摯友誼,茲特勸告日本國政府須應確然放棄對遼東半島之領有。”

  德、法兩國的備忘錄也采取類似口吻。德國公使還在宣讀備忘錄后,又發表了一
段威脅性的談話,說“同三國開戰,對日本國乃是毫無希望之事。故認為貴國對此事
件并非不能讓步。”三國政府在外交上對日本提出“勸告”的同時,又在軍事上向日
本施加壓力,俄國命令停泊在日本各港口的所有艦艇,在二十四小時內做好隨時起錨
的准備。其太平洋艦隊在東海黃海和日本海游弋示威﹔調東西伯利亞的五萬兵力集中
海參崴待命,并實行“臨時地區戒嚴令”。


德、法也軍艦在黃海活動,制造緊張氣氛,劍拔弩張,大有戰爭一觸即發之勢。


  這一行動給了日本政府很大震動,它試圖求援于英、美,組織反干涉聯盟,但英
、美認為日本占領遼東半島對它們毫無利益可言,不愿為此得罪俄德法三國,所以不
予支持。在這種情況下,日本看到外交交涉既無回旋余地,軍事上又絕非三國對手。
如果不接受三國“勸告”,遷延不決,一旦清政府乘機拒絕批准和約,就有可能落得
遼東半島既不能保,《馬關條約》又得不到批准交換的狼狽處境。權衡利弊,日本政
府不得不最后決定完全接受三國的“勸告”,忍痛放棄對遼東半島的永久占領。五月
五日,日本駐三國公使將此決定分別通知各國政府,并聲明保留向中國索取報酬的權
利。


  此后,俄、德、法三國就交還遼東半島的條件問題,又與日本進行了長時間的討
價還價。關于賠款數額,德、法均認為,日本放棄遼東半島,并非對中國讓步,而是
對三國的讓步,所以日本不能因此對中國提要求﹔俄國公使認為,即使要求賠款也不
宜過多,以一千萬至一千五百萬兩為宜。而日本則要求賠償一億兩。經過反復討價還
價,終于在十月七日達成協議,確定由中國償銀三千萬兩。



十八、割讓台灣

  《馬關條約》簽字的當天,割讓台、澎的消息就傳到了台灣。“台人驟聞之,若
午夜暴聞轟雷,驚駭無人色,奔走相告,聚哭于市中,夜以繼日,哭聲達于四野。”
四月十九日,總理衙門電告台灣巡撫唐景崧:“割台系萬不得已之舉。台灣雖重,比
之京師則台為輕,倘敵人乘勝直攻大沽,則京師危在旦夕。”“百姓愿內渡者,聽﹔
兩年內,不內渡者作為日人,改衣冠”。唐景崧在兩個月之內電陳二十余次之多,致
電總理衙門力爭,報告台灣群情激憤,鳴鑼罷市,“紳民血書呈稱:萬民誓不服倭,
割亦死,拒亦死,寧先死于亂民手,不愿死于倭人手!”“查公法第二百八十六章有
云:‘割地須問居民能順從與否’,又云:‘民必須從,方得視為易主’等語,務求
廢約,請諸國公議,派兵輪相助。”并向清廷表示“割台,臣不敢奉詔”,主張將台
灣歸英國保護,并出讓礦山稅收等權利作為報酬。兩江總督張之洞也在此前后奏請撥
餉銀百萬兩給台,并電告唐說,只要相持三個月,存有一府一縣,必有列強出面干涉
,台灣仍可自存。清政府也試圖誘使英、法、德、俄制止日本割台,并爭取到法國對
台灣實行軍事保護的意向。但列強因干涉還遼,不愿著進一步得罪日本,承擔戰爭風
險,相繼表示不干涉日本占台。清廷不得已,于五月二十日電旨唐景崧離任赴京,并
令台省文武官員陸續內渡。台民得旨,知已絕望,于是決定獨立自救。五月二十五日
,台灣士紳以全體居民名義,發表《台灣民主國獨立宣言》,推選唐景崧為總統,以
藍地黃虎旗為國旗,立年號為“永清”。

  台灣民主國的成立,引起了日本的擔憂。一旦台灣民主國得到列強的承認,就會
在外交上帶來麻煩。因此,日本立即組織兵力實施對台灣的武力占領。五月二十八日
,日本近衛師團和海軍艦隊到達基隆口外,次日登陸,六月三日占領基隆,台北危急
。唐景崧于當天逃往淡水,六日偷渡回大陸。七日,日軍攻陷台北。十七日,日本台
灣總督樺山資紀設督府于台北,并舉行“台灣始政典禮”。但台灣各地義軍四起,在
劉永福,徐驤,吳湯興,姜紹祖等領導下繼續抵抗。三個月的時間,日軍僅占領了新
竹、台中、彰化等地,而日軍近衛師團傷亡及患病者多達萬人,被圍困在彰化,處境
艱難。日本急忙抽調第二師團及其他部隊二萬多人增援,九月十一日到達台北。十月
,日軍以四萬大軍分三路向台南攻擊,終于在十月二十一日占領了台南。十月二十七
日,樺山資紀發布告示稱:“台灣全島平定”。日本為占領台灣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在歷時近五個月、大小一百多場戰斗中,五萬日軍共有三萬二千余人死傷或罹病而返
回日本,其中死者四千六百多人,日軍近衛師團長、第二旅團長均陣亡于台灣。

  台灣抗戰的失敗,最終結束了中日甲午戰爭。
(全文完)





[ 本文最後由 jacklf2004 於 07-11-3 12:19 PM 編輯 ]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中國之恥 甲午戰爭 後記

VS SIR又拿來長篇戰爭故事了,看了好久終於看完了(好累= =)
最後有點諷刺...光是台灣人民的抵抗似乎比清朝陸軍還要英勇
清朝陸軍真的是...爛到爆!
海軍的表現倒是可圈可點,其官兵英勇奮戰,與艦上高官寧死不屈的精神令人可敬
不過也有貪生怕生之輩就是了...
記得以前國中歷史說到甲午戰爭記憶最深刻的就是之前提到的那隻狗...
想把主人拖上來還被抓來跟著陪葬...既可憐又好笑

甲午戰爭的結局其實是助長日本軍國主義誕生的最大助力
其賠款所造成影響日本工業能力躍升世界超強國之列,超越德、法、俄
在更以後的日俄海戰裡面會見到實際上的成果
更進一步的促成日本之後大舉進攻中國,也就是侵華戰爭
所以有人常常說日本為何會如此的惡毒、軍國主義、小日本之類的謾罵我大都不以為然
因為是清朝的改革失敗、戰爭失利造成的,可憐之國的可恨之處
被看不起也是理所當然,中國還不是一昧把日本人當海盜、倭寇之類的三等民族(比次等還爛)
過於輕視的後果,付出慘痛代價,實為不值也!(感覺跟美國輕視日本能力而珍珠港遭受襲擊是一樣的)

附註:VS SIR,第一篇裡面看到裕仁天皇...可是裕仁天皇是昭和時代耶?(二戰的天皇)還是有其他因素?請賜教!
早在一八六八年,明治天皇裕仁登基伊始
參閱網路上的資料:
明治天皇出生於嘉永五(1852)年9月22日,是孝明天皇的第二皇子。他幼名祐宮,母親是英照皇太后。但真正的生母是權大納言中山忠能的女兒,典侍慶子。萬延元(1860)年,他被定為儲君,並賜名睦仁。慶應二(1866)年12月,也正是他十五歲那年,由於父天皇去世而繼承皇位。翌年1月9日,舉行踐祚典禮。在革命份子的鼓舞之下,12月9日斷然實行王政復古。慶應四(1868)年7月,將江戶改名為東京。8月27日舉行即位典禮,9月8日改年號為明治。10月,明治天皇抵達東京執政。12月,返回京都,與一條美子(昭憲皇太后)舉行大婚之禮。明治二(1869)年明治天皇再度抵達東京,並定東京為首都,以圖一新人心。接著,在明治政府推動下,接二連三的推出版籍奉還、廢藩制縣、制定徵兵令等前所未有的大改革。其中與天皇地位最有關的就是大日本帝國憲法的制定。
 
引用酸薰的銘言:林被就是宅啦 淦
又向對ACG付出的人嗆:笑點滿點欠人酸的活動
惱羞並口出惡言:囉唆!要滾快滾!
最後還說:我一點都不宅我果然是正常人
(以上內容完全屬實)
水鏡先生評價:此人是個人才!!!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当时的中国被日本打败很正常。
不过并不是中国宣称的武器的因素。

而是思想没有日本开放,也就是一个封建和中国和一个资本主义的日本,战败的自然是中国。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4-10-14 19:11 , Processed in 0.369514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