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他是一為全能作家,詩.詞.文章造詣都很高。他的詞今傳(東坡樂府)三百多首。

在文學方面,蘇軾是革新的主將。他對於詞的發展所出做的貢獻,超越了所有的前人。他摧毀詞狹隘的藩籬,替詞壇開闢了廣闊的園地。他以詩為詞,擴展詞的內容到懷古.詠史.說理.談玄.感傷時事,以及對山水田園的描繪,身世有情的抒寫,達到『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的境地。作者既然用詞來反映自己生活的各方面,以充分地表達思想情感為主,就必在一定的程度上突破了音律的束縛,而不是以拹樂為主。他的詞『間有不入腔處』,並不是不懂歌曲,而是『不喜歡剪裁以就聲律』,不願意讓作品內容受到閹割。

還應該指出:蘇軾詞的意境和風格都比前人有所提高,他作詞不糾纏於男女之間的綺靡之情,也不喜歡寫春秋仇恨的濫調,一掃晚唐.五代以來的文人詞的柔靡纖弱之氣息,創造出高遠,清新的意境和豪邁奔放的風格。。到了這個時候『詞為艷科』的概念才有所改變,詞的內涵才更豐富,風格才更多樣化。特別是蘇軾的那種獨特的.筆力縱橫.氣勢磅礡的豪放詞風,對於詞的發展起了極為有益的推動作用。詞的豪放派是重他起始的。

我們還是要注意蘇軾的詞強烈的反映著用世和超世的矛盾的世界觀的矛盾。他政治上長期失意,醫生經歷那麼坎坷不平, 仍然能經常保持樂觀.豪邁的精神,不時發出健望.爽朗的笑聲,自是鼓舞人的。可是,在作者達觀灑脫的風度裡潛伏著一股濃厚的.逃避現實.追求解脫的老莊思想。這一股超脫陳世的思想不時的在他頭腦裡起著矛盾作用或統治作用,促使他不斷地寫下一些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是夢』(西江月).『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卻望營營』(臨江仙)的消極感嘆。即使他寫農民.漁父的時候,也往往把他們打扮成為半隱士的風貌(如浣溪沙)裡的『道逢醉叟臥黃昏』,(漁父)裡的『酒醒還醉醉還醒,一笑人間今古』,用來寄託自己對政治現實不滿的心情。因此讀蘇詞必須警惕在不知不覺之間被作者帶到虛無飄渺的世界裡去(其實作者自己還是喜愛人間的)

  • 水調歌頭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九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情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


 本篇長調詞,作於宋神宗熙寧九年(1079),即丙辰年的中秋節日。時作者正任密州(今山東諸城)知州。從題序來看,這首詞蓋為醉後抒情,懷念兄弟(子田)之作。古人評論說:『此詞前半自是天仙化人之筆』(清程洪.先著《詞潔》)。今天看來,本詞通篇風調,又何嘗不是這樣。至於明卓人月把本詞比為『畫家大斧皴,書家擘窠體』,則是囿於『蘇詞粗豪』的傳統之見。揆諸實際,本篇除具蘇詞一般共有的豪邁清雄特色之外,它還有其飄逸空零以及韶秀方面的特點。與『粗』則是毫無關涉的。

  詞中,作者既揭舉了『 絕塵寰的宇宙意識』,又 棄那種『在神奇的永恆面前的錯愕』心態(借用聞一多評《春江花月夜》語)。作者的世界觀並非是完全超然地對待自然界的變化發展,而是努力從自然規律中尋求『隨緣自誤』的生活意義。所以,儘管本詞基本上是一種情懷寥落的秋的吟詠,讀來卻並不缺乏『觸處生春』(趙翼)的韻味。

  • 水調歌頭歐陽文忠公嘗:琴詩何者最善?答以退之(穎師琴詩)最善。公曰:此詩最綺麗,然非聽琴,乃聽琵琶也。余身然之。建安章質夫家善琵琶者,乞為歌詞。余九不作,特取退之詞,稍家櫽括,使就聲律,以遺知云。
昵昵兒女云,燈火夜未明。


恩怨爾汝來去,彈指淚和聲。

忽變軒昂勇士,一古填然作氣,千里不留行。

回首暮雲遠,飛絮攪清冥。



眾禽裏,真彩鳳.獨不鳴。

躋攀寸步千險,一落百尋清。

煩子指間風雨,置我腸中冰碳,起坐不能平。

推手從歸去,無淚與君傾。





唐代詩歌繁盛,音樂發達。唐人描寫音樂的詩歌,不乏名篇佳構。然而在宋詞中,能成功地描寫音樂的篇什,則寥寥無幾。因為「詩難於詠物,詞為尤難。」張炎(詞源)而以詞刻化無形的音樂,比之描繪花柳蟲魚等有形之物,更是難上加難。可是,蘇軾這首詠音樂的(水調歌頭),卻寫的相當的成功。不過,此詞是根據韓愈寫音樂的名篇《聽穎詩彈琴》改寫的。韓詩原文如下:

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


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

浮雲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隨飛揚。

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凰。

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

嗟於有兩耳,未省聽絲篁。

自聞穎師彈,起坐在一旁。

推手據止之,溼衣淚滂滂。

穎乎爾誠能,無以冰炭置我腸。




  韓詩歷來受人稱賞,以為「寫琴聲之妙入隨」,「可謂古今絕唱」,惟獨歐陽修認為此作「非聽琴,乃聽琵琶詩」(見詩序)。蘇軾對老師的意見不便駁回,後來不同意歐陽公見解的人頗為不少,這且不去管它。反正東坡這首詞是應章質夫家琵琶手之請,特取韓愈詩「稍加欒括」而成的。韓詩的妙處,在於運用一系列生動的比喻,萊描摹妙手彈出的音聲節奏,而極盡掩抑頓挫之趣。東坡改寫成詞,依然保存了韓詩的妙趣和神韻。

  • 臨江仙 夜歸臨皋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髣髴三更。


家童比息已雷鳴。

敲門都不應,倚仗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卻望營營!

頁阑風靜縠紋平。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這首詞寫於元豐五年九月,記敘深秋之夜詞人在東坡雪堂開懷暢飲,醉後返歸臨皋的情景。『夜飲東坡醒復醉』,一開始點明夜飲的地點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復醒,醒而復醉,當他回臨皋寓所時,自然很晚了。『歸來彷彿三更』,『彷彿』二字,傳神地畫出了詞人入醉眼朦朧的情態。這開頭兩句,仙一個『醒復醉』,再一個『彷彿』,就把他縱飲的豪興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了。

  街者,下面三句,寫詞人已到寓所'在家門口停留下來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仗聽江聲。』人們讀到這裡,眼前就好像浮現出一位風神蕭散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懷曠達、遺世獨立的『幽人』。你看,他醉復醒,醒復醉,恣意所適;時間對於他來說,三更,四更,無所不可;深夜歸來,敲門不應,坦然處之。總的展示出一種達觀人的人生態度,一種超曠的精神世界,一種獨特的個性和真情。

  詞的上片還創造了一個極其安恬的靜美境界。因為夜阑更深,萬籟俱寂,所以佇立門外,能聽到門裡家僮的鼾聲;也正因為四周的極其靜謐,所以詞人在敲門不應的時候,能夠悠悠然『倚仗聽江聲』,以動襯靜,以有聲襯無聲,是常用的詩家手法,從寫家僮『鼻息如雷』到進而寫諦聽江聲,就把夜之深、夜之靜完全襯托出來了,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 江城子 陶淵明以正月十五遊斜川,臨留班坐,故瞻難阜,艾曾城之獨秀,乃作(斜川詩),至今使人想見其處。元豐壬戌之春,余躬耕於東坡,築雪堂居之,南挹四望亭之後丘,西控北山之微泉,慨然而嘆,此亦斜川之遊也。乃作長短句,(江城子)歌之。


夢中了了醉中醒,只淵明,是前生。


走遍人間,依舊卻躬耕。

昨夜東坡春雨足,烏鵲喜,抱新晴。



雪堂溪畔暗泉鳴,北山傾,小溪橫。

南望亭丘,孤秀聳曾城。

都是斜川當日景,吾老已,寄餘齡。




震動朝野的「鳥臺詩案」是北宋中期黨爭的惡果,它是蘇軾仕宦以來操受到的空前嚴重的政治打擊,幾被置之死地。謫居黃州期間,他冷靜思索和探討了許多問題,政治態度與人生態度都發生了一些變化,在藝術上也開始追求平淡的趣味。晉代詩人陶淵明的歸隱生活,恬靜閒適的田園趣味,平淡樸實的詩風,對於躬耕東坡的蘇軾變得親切起來。他這時認真地研讀陶淵名詩,並在詩詞中多次表現出對陶淵明的仰幕之意。在這首《江城子》詞中,蘇軾彷彿與淵明神交異代,產生了共鳴。詞充滿了強烈的主觀情緒,起筆甚為凸兀,直以淵明就是自己的前生。他後來作的《和陶飲酒二十首》序云:「吾飲酒至少,常以把盞為樂,往往頹然坐睡。人見其醉,而吳中了然,蓋莫能名其為醉為醒也。」陶淵明好飲酒,自言:「余閒居寡歡,兼比夜已長,偶有名酒,無夕不飲,顧影獨盡,忽焉復醉。」(《飲酒二十首序》)蘇軾能理解淵名飲酒的心情,深知他在夢中或醉中實際上都是清醒的,這是他們的共同之處。「走遍人間,依舊卻躬耕」,充滿了辛酸的情感,這種情況又與淵明偶合,兩人的命運何其相似。淵明因不滿現實政治而歸田,蘇軾卻是以罪人的身份在貶所躬耕,這又是兩人的不同之處。蘇軾帶著沉痛心酸得心情,暗示躬耕東坡是受政治破壞所致。但他是以曠達的態度對待險環境的,以逆為順,因而「春雨足,烏鵲喜,報新晴」這些春天富有生氣的景物使他歡欣,感到適意。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崗。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無名的英雄

默語寒爾

回覆: 蘇東坡 補詞

說到蘇東坡,都會想到其好友佛印!!

歷史上蘇東坡和佛印的對話風趣不斷,就像是...

蘇東坡寫了首詩給佛印,讓佛印評一評自己的禪定: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佛印看了一下,笑一笑寫上"放屁"兩個大字!蘇東坡看了十分生氣!!於是過江去找佛印理論~

結果佛印不在家,但門板上貼了一付對聯: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

蘇東坡看了十分慚愧,自嘆修行不如佛印高深~



還有一件事,請看以下連結!!

https://www.gamez.com.tw/showthread.php?t=191640

以後希望附上文章來源和原創者網址!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4-5-23 23:25 , Processed in 0.036062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