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樓主: 無奈

回覆: 三國時代 都城資料收集區

平遙古城



  一、古城牆

  對於很多遊客而言,平遙古城留給他們最直觀的印象就是古城牆。平遙縣,秦置平陶,漢置中都,北魏年間因避拓拔燾名諱而改名為平遙。那麼,平遙城牆始建於何時呢?

  尹吉甫是西周名臣,曾在周宣王五年也就是西元前823年,率軍反擊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而進攻到太原地區,或許是曾在古平遙地駐軍的原因,因而留下了平遙城為尹吉甫修建的傳說。

  在平遙城上東門太和門下,沿東馬道北行一百余米,有一個寬闊但卻破敗的院落,尹公祠就座落在這裏。如今的尹公祠,只留下一座瀕臨廢毀、門窗緊閉的主殿。出太和門,北行一百余米,向東拐入城外的小巷,便可以看到隱藏在居民區裏的尹吉甫墓。尹吉甫墓底邊包磚,上實封土,規模並不大,是後人修建的紀念性墓塚。由太和門上古城牆,北行至距下東門新翰門約二百米處時,城牆擴張為四四方方的平臺,這裏被稱為尹吉甫點將台。

  傳說終究是傳說,最早的平遙古城當然不是尹吉甫修築的。有人說,平遙城牆始建於北魏,也有人說,始建年代無考。現在看到的平遙城牆,修築於明代洪武三年,平遙縣衙對原有夯土城牆進行了擴建,並加高、加厚、包磚。此後幾百年間,又進行了二十餘次修整。

  平遙距太原90公里,晉中平原又無險可守,所以,歷史上平遙經歷的幾次戰火基本都與太原有關。西元960年,宋軍北伐太原,宋將李繼勳火燒平遙,不久,太原也遭到火燒水淹的噩運。靖康元年,金兵圍困太原八個月之久,戰火蔓延到太原周邊地區,太原和平遙先後淪陷,太原百姓被屠戮一空,平遙百姓被殺五千餘人。1938年,日軍攻陷太原不久,稍做休整就繼續南下。農曆正月十四,阻擊日寇的國軍退入平遙,封門死守,日軍轟塌上東門以南城牆30余米,平遙淪陷,平遙百姓被屠殺數百人。直到今天,我們仍然可以在太和門附近的城牆上看到日寇留下的累累彈痕。1949年,太原城牆在經歷戰火的洗禮後變得千瘡百孔,這一次,平遙古城因為戰火的及早熄滅得以倖存。

  平遙城牆在冷兵器時代的幾次戰爭中並沒有發揮作用,但它卻在現代社會建立了功勳。1977年,汾河氾濫,尹回水庫垮壩,平遙城正是賴以城牆的庇護才將這造成70人死亡、同蒲鐵路中斷10天的巨大洪水擋在了城外。

  改革開放初期,平遙的地方官員雄心勃勃地為平遙古城描繪了一幅現代化藍圖,規劃送到省裏,有關部門建議他們先聽取正在榆次做城市規劃的同濟大學阮儀三教授的意見。當大吃一驚的阮儀三教授趕到平遙時,古城東面已經在城牆上扒開一個口子,並拆去了東大街兩旁180米長的傳統民居房屋以拓寬馬路。按照他們的規劃,城牆上一共要挖開8個這樣的大口子,還要拆掉縣城中心的市樓和周邊的明清民居建設環形交叉路口。在阮儀三等一批學者的大聲疾呼下,平遙古城終於被保留了下來,並確定了“新舊區絕然分開,確保老城,發展新城”建設方針。回想起祁縣、太谷、忻州、介休四座古城的破壞,不由得為平遙深感幸運。

  事實上,當時的平遙城牆已經相當殘破,建國前飽經戰亂,建國後缺乏維修和管理,1977年水災過後城牆垮塌17處,一些單位和個人甚至扒下城磚建了倉庫和廁所。過去城牆上建有3000堞口、72座敵樓,象徵孔子的3000弟子和72賢人,此時已經只剩下2座敵樓。

  從1980年開始,平遙開始了漫長的城牆維修工程,到1993年結束的14年間,除了中間停頓2年之外,平遙每年都要修復少則數百米多則上千米的城牆以及城樓、敵樓等。與此同時,部分歷史街區和部分民居店鋪、清虛觀、縣衙、城隍廟等古建築陸續修復。1986年,平遙被國務院定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997年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世界遺產委員會的評價是:“平遙古城是中國漢民族城市在明清時期的傑出範例,平遙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徵,而且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中為人們展示了一幅非同尋常的文化、社會、經濟及宗教發展的完整畫卷。”

  前兩次來去匆匆,只在北門和下西門逗留過,現在,終於可以了確我繞平遙城牆走一圈的願望。這一次,我是從下西門登上的城牆,與十幾位旅遊公司新招聘的導遊一同途步南下。

  平遙城牆周長約6200余米,高約10米。民間將平遙稱為龜城,並有“龜前戲水,山水朝陽,城之修建,依此為勝”的說法。平遙共開六門,南曰迎熏,北曰拱極,上東門太和,下東門親翰,上西門永定,下西門鳳儀。六座城門出於軍事防禦需要均建有甕城,四座甕城外城門朝南開,下東門和北門的甕城外城門則朝東開,民間傳說這是怕這只烏龜爬走,而將其左腿拉直並捆在麓台塔上。所謂龜前戲水,是指城南的柳根河。平遙城牆其他三面均是筆直,只有南城牆蜿蜒崎嶇,就是因為南城牆是順著柳根河的流向修建的。不過,南城牆也因為這些優美的曲線而比其他三面城牆更具美感。

  南城牆的盡頭,建有奎星樓。奎星是古代天文學中的二十八宿之一,主宰文運,建造此樓的目的就是祈求文運昌盛。奎星樓下,便是過去的平遙縣文廟,建國後,文廟被平遙縣中學佔用,現在還保留有大成殿等一批古建築。重建于金代的文廟大成殿為省級重點保護單位,是平遙古城中最古老的建築。大成殿規模宏大,令人驚歎,很難想像當年一個小小的縣城居然建有如此規模的殿宇。如今的大成殿內,擺放的是曾經巡迴全國的孔子生平展,孔老夫子被趕出祭祀自己的文廟幾十年後又在平遙被請了回來。平遙是省重點中學,名列全省前茅,許多太原人也慕名將自己的子女送到這裏來求學。我到平遙的第二天上午,到平遙中學門口的眼鏡店修理眼鏡框,店主一開始還以為我是在這裏上學的太原學生。人們傳說,平遙中學之所以人才輩出,就是因為它的風水好,賴以奎星的護佑。不過,平遙正在逐步將城內的學校、機關、單位搬遷出城,平遙中學首當其衝,憑著做了幾十年老鄰居的關係,想必奎星還會繼續保佑平遙文運。

  二、票號滄桑

  西元1703年,為迎接康熙皇帝的到來,平遙城重新修築了六座城樓。如今,平遙城只剩下兩座近年複建的城樓,分別位於下西門和北門,南門城樓也已經計畫在2003年複建。之所以要首先複建下西門和北門城樓,不僅因為它們更靠近平遙新城區,更重要的是,它們從古至今都是平遙交通最為繁忙的兩座城門。

  與平遙火車站和汽車站距離最近的是下西門,很多遊客都是穿過新城區的西關大街來到的平遙城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碑,就鑲嵌在下西門的甕城城牆上。走近甕城城牆,你就會發現平遙古城的舊城門早已深陷在地平線以下,是汾河一次次的氾濫和人類活動的影響,使得古城外的地平線升高了一米左右。甕城城門如今已經廢棄,甕城兩側各開了一座便門,分流下行和下行的交通。

  走入甕城,道路在向南開的外城門與向西開的內城門之間,形成了一段急促的90度直角轉彎,無論是策馬入城的征服者還是馱載著財富歸來的商人,走到這裏都必須放慢速度,於是,這段青石條鋪就的道路上,竟然留下深達數釐米的車轍印。順著這條車轍印走入平遙,眼前便是平遙自古最為繁盛的西大街,當年中國的華爾街,中國銀行的“鄉下祖父”“日昇昌”票號就座落在這條街上。

  在許多人眼中,平遙古城與晉商是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而在更多人的心目中,晉商幾乎可以與票號劃上等號。巧得很,中國第一家票號與最後一家票號都出自平遙,他們就在這西大街上面對面地隔街相望,中國票號從起源與繁榮走向衰落與消亡的歷程,其最形象的直線距離,就是這條西大街的寬度。

  儘管在山西也有不少學者和讀者給予《抱愧山西》以無情的批評,但毋庸置疑的是,這篇文章在大多數疏于歷史的年青人心中對晉商與票號起到了啟蒙作用,它對於山西的宣傳作用不次於喬羽老先生的《人說山西好風光》。當年余秋雨來到西大街時,“日昇昌”還被一家機關佔用著,如今,這裏已是中國票號博物館,大多數遊客光臨平遙時的必遊之地。

  許多第一次走進“日昇昌”的遊客絕不會想到,這個“天下第一號”的前身會是一家名為“西裕成”的顏料莊。隨著明末資本主義的萌芽與經濟的發展,各商號迫切需要一種比現銀解運要方便、高效、廉價的解款方式,這一歷史重任落在了晉商的肩上,也只有“海內最富”的晉商有能力、能魄力來奠定這中國金融發展史上的里程碑。

  道光三年,也就是西元1823年,中國第一家專營匯兌與存放款業務的票號誕生。票號的名稱取自“如日初升,繁榮昌盛”之意,過去商家的幌子是豎掛的,“日昇昌”三字便可排列成“日日升日日”,非常好的口彩。從此以後,票號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據說,中國共出現了51家票號,其中,南幫票號8家,晉商票號43家。43家晉商票號中,就有22家出自平遙,他們控制著全國80%的資金流向,西大街,因為票號的集中而成為中國的華爾街。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三國時代 都城資料收集區

  三、歷史街巷與傳統民居

  平遙之所以成為世界文化遺產,格局基本完整的歷史街區與保存基本完好的400餘處明清民居是重要原因之一。

  在漫長的封建社會,城鎮建設的格局、規模有著極為嚴格、完整的規制,同時還要遵循禮制、順應風水,方方正正,面南為尊,強化中軸,突出中心,經緯分明,主次有序,講究對稱。正如世界遺產委員會的評價:“平遙古城是中國漢民族城市在明清時期的傑出範例,平遙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徵……”,看今天平遙城的城市佈局、歷史街區與傳統民居,就如同看到了一張中國古代漢民族城鎮建設尤其是縣級城鎮的標準化圖紙。

  左文右武是中國古代城鎮的基本格局,這一點在城門的命名上也有體現,例如北京東有崇文門,西有宣武門。平遙也不例外,東有親翰門,西有永定門。平遙縣的文廟,座落在縣城東南的文廟街,而武廟則座落於縣城西南與文廟街基本平行的書院街與校場巷的交彙處。如今的武廟被一家幼稚園佔用,僅存破敗的主殿等部分建築,據說,有關部門有意修復武廟,以更好地恢復古城佈局。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三國時代 都城資料收集區

網止:http://www.tydao.com/sxsen/sxms.htm
--------
--------------
--------------------
  位於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西南端,汾河中游。縣城距省城太原100公里。1986年國務院公佈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目前全縣境內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90處。其文物古跡之多,價值之高,內容之豐富,為全國縣級城市中所罕見。在這座古城的珍貴文物中,有建於北漢天會七年(963年)的鎮國寺萬佛殿;有始建於北齊武平二年(571年)的雙林寺;有始建於唐顯慶二年(657年)的清虛觀;有建於北漢天會七年(963年)的文廟大成殿;也有建於清康熙十年(1671年)的惠濟橋。


  平遙稱古陶地,是帝堯的封地。平遙古城原為夯土城垣,始建於西周宣王時期(前827年~前782年)。明洪武三年(1370年),也於軍事防禦的需要,在原西周舊城埂的基礎上擴建為今天的磚石城墻。

  平遙古城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現存最為完整的明清且城。它是中國漢民族中原地區古縣城的典型代表。由於縣城的建立,到清道光三年(1823年),在平遙古城內誕生了全國第一家票號“日升昌”。“日升昌”的創立,在中國古近代金融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它標誌著中國近代性質的新型金融業,在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商業和金融肌體中然生成
-------------------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sx.xinhuanet.com/lyrx/pinyao.htm
----------------
-----------------------------
----------------------------------
  位於晉中的平遙是中國目前保存最為完好的縣級古城,1997年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號稱存世的“清明上河圖”。當年,2.25平方公里的平遙古城居住了將近5萬人口,而專家認為,平遙古城合理人口的上限為2.2萬人。為此,平遙當時宣稱,到2005年古城內所有企 事業單位將搬遷出城,城內人口將減少一半以上。

  七年過去了,古城內仍有4.5萬左右常住人口。
-------------
http://big5.huaxia.com/xw/00182364.html
-----------
--------------
--------------------
城牆圖解:
http://www.chiculture.net/0211/html/b04/b04.html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三國時代 都城資料收集區





---------
-------------
-------------------
.:中國古代都城資料
我會找多d , 大家就可以了解到多些我國的龐大建設
由於資料太多 , 我只會節錄一些 , 詳細可到網止看 @@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三國時代 都城資料收集區

晉國故都侯馬

一座歷史文化名城,總要受到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的關注。晉南重鎮侯馬,古稱新田,在歷史學家眼裏,新田是春秋晚期晉國的都城,曾經有多少風雲人物和傳奇故事在此出演;在考古學家眼裏,侯馬出土的青銅器,是東周時代的巔峰之作,器型豐富、工藝完美、價值連城。



  新田古城,有2500多年的歷史。歷來是溝通燕、趙、秦、蜀的通衢大道,有晉南重鎮之稱。1958年設侯馬市。



  解放後,文物部門在侯馬先後進行了數次大規模的考古挖掘。目前,共發現侯馬晉國遺址五處。分別是牛村古城、平望古城、白店古城、台神古城和馬在古城。牛村古城南北長1340米,東西寬1100米至1400米,城牆是分塊夯築的,南牆內有一條繞道而行的行車道。牆外有寬六米、深四米的護城河。宮殿建築遺跡,位居城中北部。殿基為正方形,高約08米,長寬各52米。其他平望、白店、台神、馬在古城的規模都很宏偉、清晰可辨。在古城中發現了東周時代晉國的鑄銅作坊,內有陶范三萬餘塊。青銅的禮器、酒器、祭器、兵器、樂器數不勝數,器型豐富,工藝完美,多為東周青銅文化的巔峰之作。當地鄉民講:解放前,古城遺址尚未發現,農民在田間耕作,經常拾到銅銹斑斑的器具,不知何物。北京古玩行裏的小夥計經常來此收購這些舊銅具,鄉民們也樂於以此換錢。另外,我們今天讀到的大收藏家孫會元、耿寶昌、陳重遠的回憶文章中,也常提到山西晉南的青銅器。在收藏家那裏,晉南重鎮侯馬是東周春秋寶物屢出不窮的地方。



  據史載,春秋時代的晉國曾五都五遷唐一都也,晉二都也,由沃三都也,絳四都也,新田五都也。唐在今翼城,晉在今臨汾,曲沃在今聞喜,絳在今曲沃,新田在今侯馬。(見《山西通志》卷二十六之《晉都遷徙考》)遷都新田之後的晉國,經歷了由盛及衰的過程。研究這一段歷史文化,有助於我們看清以後數千年風雲變幻的三晉格局。



  晉景公遷都新田,挾文公餘威數次大敗強國。晉景公十一年春,齊國恃強淩弱,出兵魯國、衛國。二國向晉國求救。晉派下將(穀阝)克、欒書、韓厥率師與齊決戰於鞍。齊恒公負傷逃走,回國後獻寶器求和。強大的晉國毫不理會,甚至揚言:齊國只有把國母抵押到新田作人質,晉國才能退兵。如此傲氣,強極一時。到了晉厲公執政,晉國的盟友鄭國,叛晉而與強楚為盟。晉厲公大怒,來自率兵與鄭楚盟軍對峙。有人勸晉厲麼不必親自上陣,大臣(谷阝)至卻說:討逆誅賦,見強退縮,無法號令諸侯。晉厲公大為讚賞,在後來的決戰,晉兵射瞎了楚王的眼睛,楚軍由此大敗南歸。到了悼公年間,晉國仍然強健不衰,十四年,晉使六卿討伐強泰,度涇河大敗秦軍,至榆林而還。晉國,數次擊敗強大的齊國、楚國、秦國,無可爭議地成為諸侯的霸主。新田,成為會盟締約的重要都市。



  1965年,山西考古工作者在侯馬牛村古城附近的秦村,發現了春秋時期珍貴彌足的史料《侯馬盟書》。這些盟書是用筆蘸朱砂(少數蘸墨)寫在玉片、石片上的。數量達五千餘件,其中可以讀的有 600多件。《侯馬盟書》是晉定公十六年,由晉大夫趙鞅主持,六國在新田進行盟誓的重要記載。主要內容為:六國間保證互不侵犯,振興國力,共同禦辱等等。從《侯馬盟書》上我們可以瞭解到晉國當年號令諸侯的威儀。如此強大的晉國,為何後來走向衰落?其實,晉國在不可一世的時候,春秋時代的大政治家晏子、叔向就發現了其衰敗的兆頭。《史記》載:(晉年公)十九年,齊使晏嬰如晉,與叔向語。叔向曰:晉,季世也,公厚賦為台池而不恤政,政在私門,其可久乎!晏子然之。叔向與晏子的這段對話再深刻不過了:身為一國之主,晉公不問政治,大小事情由臣子說了算,政出私門。晉公卻安于享樂,加重百姓負擔,為自己廣造樓臺宮池。如此君主執政,再強大的國家也難免走向末落。果然不久,臣子三人韓、趙、魏三家分晉。三晉由此開成新格局,三晉大地由此得名。昔日輝煌的霸主之都新田,納入他人版圖。時至今日,我們面對侯馬五處規模龐大的晉國古城遺址,除了聯想到當年晉國盛極諸侯的輝煌外,還能體味到厚賦重斂、廣營宮城、政出私門帶來的苦果。



  一座都城的末落,是隨著一個國家的消亡而末落的。強大的晉國不復存在後,晉都新田也漸漸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它的價值只留給了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1959年在侯馬牛村發現了金代董氏墓。從中出土了中迄今為止最早的磚雕舞臺模型,磚雕戲臺上的五個戲劇人物,全彩戲裝,舉手投足,形象生動,堪為國寶;1967年,又在侯馬喬村發現了戰國奴隸殉葬墓,其中又有一比奇珍異寶問世。



-----------------------
http://www.tydao.com/sxsen/minchen/32-houma.htm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4-6-2 08:33 , Processed in 0.024579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