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樓主: ViewSonic

回覆 #10 ViewSonic 的文章

大佐的資料好多好齊全
看的下官也是粉累@@

認為已經可以當教科書教材了
誰說台灣沒有歷史可讀?
這邊一堆!

大佐辛苦了!(敬禮)
 
引用酸薰的銘言:林被就是宅啦 淦
又向對ACG付出的人嗆:笑點滿點欠人酸的活動
惱羞並口出惡言:囉唆!要滾快滾!
最後還說:我一點都不宅我果然是正常人
(以上內容完全屬實)
水鏡先生評價:此人是個人才!!!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全世界最先進的跳動筆

這不推薦也不行了!

身在台灣!長在台灣!

不去了解這塊土地的歷史也太說不過去了!

希望v大能分享更多有關的文章阿~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名望的英雄

黑暗籠罩大地.死亡悄悄降臨 ... ...

附上日治時代各式圖片:

日治時代的各式農業工廠:

1915年高雄州農場機械耕作(高雄橋頭鄉)cca-1-20001-pc-tw-00259119-n.jpg
1915年高雄農場機械耕作(高雄橋頭鄉)當時為亞洲最先進的耕作方式

一九○九年,台灣總督府在花蓮設立了第一處官營移民村,首批招募來自日本四國的農民六百五十戶。這群遠渡重洋的移民先後遭遇水災與風土病的摧殘,而農耕技術與農產品價格又無法與台民競爭,移民成效始終不彰。一九四五年後,四散零落的農業移民全數被遣送回日,在這塊土地上,僅留下「吉野村」、「豐田村」、「瑞穗村」的北國地名與日式聚落,空待後人疑猜。

三井合名製茶會社(今日台北縣新店)cca-1-20001-pc-tw-002414922-n.jpg
三井合名製茶會社(今日台北縣新店)

當年的移民政策,目的在於疏解日本國內人口壓力,兼亦可借移民強化民防、同化台灣,但這項煞費苦心的政策,如今看來卻是全然失敗的。淡江歷史系副教授林呈蓉指出:「台灣島內移民事業對日本國內人口問題的解決,其影響力微乎其微,但在殖民地永續經營的範疇上,卻意義重大。」

大目降糖業試驗工廠局部(台南新化鎮1910年)cca-1-20001-pc-tw-002417317-n.jpg
大目降糖業試驗工廠局部(台南新化鎮1910年)

移民村的設計彰顯著,因為地緣位置與環境特性,讓台灣在百年前扮演起日本民族前往南方熱帶的「中途島」。

台灣私人竹紙製作場cca-1-20001-pc-tw-002415020-n.jpg
台灣私人竹紙製作場

去年上映的日片《在世界的中心呼喊愛情》裏,攝影機的鏡頭如此描繪男女戀人相識的四國:寧靜街廓、狹長平原、短暫日照、清澈溝渠……。當我們同時觀看四國與花蓮這兩塊土地,熟悉的土地與風景就會立刻讓人明瞭,在「永續經營」的移民政策背後,同時也是一種「錯把他鄉當故鄉」的地理錯認。

台灣新竹州苗栗製油工廠cca-1-20001-pc-tw-002416610-n.jpg
台灣新竹州苗栗製油工廠
將人類的視野拉長,地理環境往往也是影響歷史變遷的遠因。


台灣製糖株式會社酒精工廠(高雄縣橋頭鄉)cca-1-20001-pc-tw-002417368-n.jpg
台灣製糖株式會社酒精工廠(高雄縣橋頭鄉)

日治時期,在這處「最後帝國」的「最初殖民地」上,台灣經濟與無數農民,就深陷這因地理而肇生的歷史波動中。


糖金時代的降臨
台灣氣候炎熱多雨,適宜甘蔗生長,台日間的糖業貿易也由來已久,從一八六○年台灣開港以來,日本就是台產粗糖的最大買主。旅日經濟學者涂照彥提出,一八九五年的日本製糖業正處於使原有產業走向加工進口原料的轉換期,如能領有台灣,不僅可扭轉本身的產業方向,更保障了粗糖原料的來源無虞。

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使用蒸氣犁離田機耕作cca-1-20001-pc-tw-002417324-n.jpg
台南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使用蒸氣犁離田機耕作

日治之初,總督府確立了「農業台灣、工業日本」的發展政策,而其中振興台灣糖業就肩負了達成財政獨立與彌補母國貿易逆差的雙重任務。

在甘蔗園耕作(1910年)cca-1-20001-pc-tw-002414893-n.jpg

在甘蔗園耕作(1910年)

一九○一年,後藤新平力邀的農經專家新渡戶稻造來台就任糖務局長,新渡戶主張改進蔗作生產和推動製糖工業的近代化。

總督府也隨後頒布了「台灣糖業獎勵規定」,訂立了包括資本補助、確保原料、市場保護等鞏固製糖會社壟斷性利潤的種種措施,並積極補助日資的新式製糖工場。

與西方帝國在亞洲的殖民方式不同,在原料的取得上,總督府並未採行大規模農場的制度,反而在大祖權的整頓後,保留了地主制與「小家庭式農場」。涂照彥指出,對殖民者而言,與其廢除地主制,倒不如巧妙地利用,以佃耕方式剝削農民,將更能獲取利益。

南投製冰會社cca-1-20001-pc-tw-002415854-n.jpg
南投製冰會社

另一個原因是,台灣農民重視土地,往往全家老幼都得幫忙農事,所投注的人力遠超過一個農場工人。

透過「原料採收區」的強制收購甘蔗,反而比製糖會社自己經營大農場雇工耕作更為划算。

會社設廠直接影響了周邊地區的經濟成長,也造就了許多「翻身」的地方傳奇。


嘉義營林所製材工廠cca-1-20001-pc-tw-002416980-n.jpg
嘉義營林所製材工廠

曾經任職台灣首間新式糖場的王水道回憶:「橋仔頭糖場設立後(一九○二),帶動了附近村落的繁榮及生活文化環境的改善」,而與糖場為鄰,製糖時期煙囪奔出的煙與整日都能聞到的糖香,則最令人難忘。

新式糖場的數量至一九○九年時已增至十五家。糖業資本家在一連串的整併活動中,逐漸將其勢力延伸到濁水溪北岸。

嘉義營林所製材工廠內部cca-1-20001-pc-tw-002416982-n.jpg
嘉義營林所製材工廠內部
一九一一年八月與翌年九月,兩次暴風雨重創了台灣的製糖產業,但在糖業保護政策下,新式糖場旋即恢復,反而因為此一毀滅性的打擊,台人經營的傳統糖業幾近消亡。






[ 本文最後由 ViewSonic 於 07-2-20 09:26 PM 編輯 ]

台灣製鹽會社(安順鹽田採收實況)cca-1-20001-pc-tw-002417313-n.jpg

板橋放送所機械室cca-1-20001-pc-tw-002415948-n.jpg

製作通草紙cca-1-20001-pc-tw-002414894-n.jpg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名望的英雄

黑暗籠罩大地.死亡悄悄降臨 ... ...

日治時代台灣瑞芳九份金瓜石礦山圖集:




原作:撰文/張藝曦

日本在取得臺灣之初,曾遭受臺灣人民的抵抗,這些抵抗的活動間間斷斷持續了數年之久,但在整個亂事未平之前,日本政府已著手規劃臺灣的礦業。

明治二十九年(1896),「台灣礦業規則」發布實施,明訂以通過雞籠山(基隆山)頂的正南北線為界,將金九地區的礦權分為東西兩個礦區。

明治三十年(1897),確定日人藤田傳三郎的藤田組取得西區的瑞芳礦山礦權,東區的金瓜石礦山礦權則由釜石礦山的所有者田中長兵衛首先取得。

釜石礦山位於日本東北地方,當地與中國地方並列日本近代最重要的兩大鐵礦產區,同時也是製鐵技術的先進地區,釜石礦山率先引進洋式高爐製鐵法,此種以岩鐵為原料的高爐製鐵人稱伯州流,較諸中國流製鐵法,在出鐵能力、生產效率都較高,生產耗費較低。

加上中國地方主產砂鐵,不如釜石礦山所產的岩鐵利於鑄造大砲與國防兵器,遂使釜石礦山與國防軍事關係密切。(註1)這應是田中長兵衛可以隨日本軍隊殖民海外率先取得金瓜石礦權的關鍵因素。

田中長兵衛在取得礦權後,採用現代化的開採方式,有別於先前的河邊淘洗或土法挖掘,引入先進的機械設備與專門的開採技術,及僱用當地人為公司員工,發給固定薪資的經營模式。最初採掘多集中在本山礦床,採取濕式製鍊,直到明治三十八年(1905)在第一長仁礦床發現廣大的含金銀硫砒銅礦床,遂將重心同時放在金與銅兩礦上,並在金瓜石附近的水南洞(即今之水湳洞)成立全臺唯一的乾式製鍊所。大正二年(1913)更合併附近的武丹坑金礦,一時間經營規模甚大。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國際經濟不景氣,包括日本本土的許多礦山都遭遇經營的危機,金瓜石礦業亦不在例外,被委任為金瓜石礦業事務所所長的田中清決定將整個金瓜石礦業經營單一化,於是廢止製鍊,關閉乾式製煉廠,轉以採礦、賣礦為主,將所產礦砂悉數運往日本佐賀關製鍊所進行製鍊。

田中清所作的這項決定主要是基於成本的考量。

從礦坑中所採出的粗礦,必須經過磨礦、碎礦、以及初步的選礦作業以後,方始進行製鍊。

由於金、銅在粗礦中只佔很小的比例,為了節省運省成本,所以選礦廠多設在礦坑附近地區,但在經過汰選以後,所餘礦石體積既已不大,因此製鍊場所的選擇便不必受到礦坑所在附近的限制。

加上單一礦山所生產的礦石常未達到足以單獨製鍊的規模,所以日本本土的許多礦山便常採取委託某一製鍊所代為製鍊的方式以節省成本。田中清的選擇跟日本本土的趨勢相符。(註2)

但田中長兵衛的釜石礦業最後仍被三井財閥所併昋,田中長兵衛之子亦來臺處理金瓜石的礦權,於是在田中清的奔走交涉下,金瓜石礦山事務所在大正十四年(1925)被正式轉賣予在臺實業家後宮信太郎。

後宮信太郎接手之初,有幾年慘澹經營的時光,但在他的積極經營與探採礦床的努力下,終於發現較諸既有礦床更加豐富的硫砷銅礦脈,並在長仁礦床群中發現金礦的富礦體,遂使金瓜石的經營再創高峰,後宮信太郎也得到了「金山王」的美譽。

值此之際,日本礦業株式會社更多涉足臺灣的礦業,而代金瓜石製鍊的佐賀關製鍊所又屬日礦所有,日礦對金瓜石的礦業顯然極有興趣,於是在昭和八年(1933)日本礦業株式會社挾其雄厚資本買下金瓜石礦權,隨後成立臺灣礦業株式會社。

後宮信太郎則在同年取得朝鮮金井礦山的礦權,田中清亦隨之前往擔任要職。

日本礦業株式會社取得礦權後,開始進行有計劃的大規模開採,遂使金瓜石的金、銅礦的產量遽增,金礦產量更躍居居全亞洲第一,此一盛況直到太平洋戰爭末期才因戰事影響而衰。(註3)

戰後,國民政府接管金瓜石,先成立臺灣金銅礦物局,在1955年正式成立了臺灣金屬礦業公司。

臺金公司一方面聘任日籍顧問,一方面與西方國家交流礦業方面的技術與資訊,於是無論是在採、選礦的方法與技術上都有新的進展。

儘管如此,卻已不常再發現金礦的富礦,反而銅礦的產量穩定成長,遂使臺金公司最後走向以產銅為主,黃金反而只是副產品,甚至形成「以銅養金」的特殊現象。臺金公司成為全臺最大也是最重要的銅礦公司。

1960年代,九份礦山先行衰微,1971年瑞芳的金礦事業(九份)宣告結束。金瓜石礦山在社會經濟的轉型,以及硫酸外洩事件的危機下,台金公司也終於在1987年宣佈結束營業。
cca-1-20001-pc-tw-002415836-n.jpg
cca-1-20001-pc-tw-002415841-n.jpg
金瓜石的人口從原本的幾戶靠土地吃飯的農人,經過清治期間聚集的各方淘金客,到日治礦業經營開始後聚落成形,在日治時期,當地礦區生活的經濟富裕程度可說是全台之首。
cca-1-20001-pc-tw-002415837-n.jpg
cca-1-20001-pc-tw-002415840-n.jpg
但相對於此,礦工在坑內的工作環境其實十分嚴峻,金坑的平均溫度為攝氏18度,但銅坑則高達攝氏40度以上,已遠超過一般人所能忍受的標準以上,同時還須防範坑內土石不甚崩落的危險,以及坑內爆破鑽孔所產生的灰塵,對肺部造成影響而得到塵肺病。無數的汗水與生命堆積了金礦的產量,方才造就舉世知名的亞洲金都!
cca-1-20001-pc-tw-002415839-n.jpg
cca-1-20001-pc-tw-002415838-n.jpg
註1:荻慎一郎,《近世鉱山社会史の研究》(京都:思文閣,1996),頁319-322、358-364;日本學士院編,《明治前日本鉱業技術発達史》(東京:臨川書店,1982),頁318-335;窪田蔵郎,《鉄の文明史》(東京:雄山閣,1991),頁233-235。


註2:桂弁三,〈最近二十五年間に於ける金屬鑛業の發達に就て〉,《日本鑛業會誌》51卷597號,頁3-4。

註3:島田利吉,〈金瓜石鑛山の事業現況〉,《臺灣礦業會報》182(1936),頁39-61。



  金瓜石鑛權曾經幾度易主,田中長兵衛首先取得鑛權,成立「金瓜石鑛山田中事務所」,在被讓與後宮信太郎後,後宮信太郎改設「金瓜石鑛山株式會社」。

日本鑛業株式會社在昭和8年(1933)4月向後宮信太郎接洽鑛權移轉事宜,成立「日本鑛業金瓜石鑛山出張所」,同年十月完成全部移交接收,並於次年改稱「日本鑛業臺灣支社」,昭和12年(1937)三易名為「日本鑛業株式會社金瓜石鑛山事務所」。

三毛菊次郎先在昭和8年(1933)4月受命來臺處理相關事宜,先任臺灣鑛業株式會社副社長,不久升任社長,其職全稱為「臺灣鑛業株式會社臺灣支社長」。在改組為事務所後,則任金瓜石鑛山事務所所長。 (註1)


至於同樣也在金瓜石擔任要職的島田利吉,根據昭和10年(1935)10月島田利吉在《日本鑛業會誌》606號所發表的〈臺灣鑛業株式會社所屬事業の現況に就て〉的註腳說明,島田利吉當時任臺灣鑛業會社專務取締役,這個職務的地位與社長相當,這可能正是讓不少人誤以為島田利吉才是社長或事務所所長的原因。


同一時期,另有臺灣鑛業會的組織,金瓜石鑛山事務所亦參與其中。根據目前僅存的昭和十五年至十八年(1940-1943)臺灣鑛業會的《會員名簿》可知,會員分為「名譽會員」、「贊助會員」、「特別會員」與「通常會員」四類,其中「特別會員」往往是在各鑛業會社或機關擔任要職者。

檢查昭和十五年(1938)的名簿內容可知島田利吉被列為「名譽會員」,其地址為「滿洲國新京特別市大同大街213」,顯示島田利吉當時應已從臺灣轉往滿洲國發展。三毛菊次郎則是「特別會員」,其地址為「基隆郡瑞芳街日本鑛業金瓜石鑛山」,據此推測三毛菊次郎應是以金瓜石鑛山事務所所長的身份而參與此會。


值得注意的是,在昭和十六年(1939)與昭和十七年(1940)的名簿中,三毛菊次郎雖仍名列「特別會員」,但其地址已改為「臺北市明石町日本鑛業會社臺灣支社」,顯示三毛菊次郎在這兩年較常待在臺北市。

據金瓜石當地耆老張高用表示,當時日鑛在臺北設有辦公室,三毛菊次郎須往支社辦公,所以經常往返臺北與金瓜石兩地,加上我們在名簿上的「特別會員」名單中除了三毛菊次郎以外並未看到其他金瓜石職員,因此推測三毛菊次郎此時應仍任事務所所長,只是較常在臺北辦公而已。


昭和十八年(1941)名簿的「特別會員」名單上赫然出現「戶田貢」這個名字,其地址則是「基隆郡金瓜石鑛山」。

另據耆老張高用指出,戶田貢是最後一任所長,故可知在昭和十八年(1943)戶田貢已正式繼任三毛菊次郎的所長職務,三毛菊次郎則待在臺北市轉任他職。


註1:關於三次改易名稱事請見唐羽,《臺灣採金七百年史》(台北:臺北市錦綿助學基金會,1985),頁145-146。

此外,另據《臺灣の中心人物》頁127:「昭和八年四月金瓜石鑛山株式會社が日本鑛業株式會社に買收さるに當る氏は其の事業受取の先驅として来臺し一切授受事務を終るや同社は臺灣鑛業株式會社と改稱され同時に氏は現業係長兼副社長として……」可知三毛菊次郎先任副社長,而《臺灣人事態勢と事業界》頁142與《臺灣人士鑑》則載三毛菊次郎是「日本鑛業會社臺灣支社長」,可知他後又升為社長。  


金瓜石
”金瓜石”的地名即從這座貌似南瓜的山頭而來。因為台語稱南瓜為”金瓜”,所以就叫做金瓜石。台金公司時期進行由於進行大規模露天開採,大金瓜露頭現在已經消失。

cca-1-20001-pc-tw-002415843-n.jpg
cca-1-20001-pc-tw-002415844-n.jpg
金瓜石,位於台北縣瑞芳鎮北部的臨海小山丘上......
金瓜石,位於台北縣瑞芳鎮北部的臨海小山丘上,為一面向北方的小山谷,兩側與背面的地勢較高,形成完整的集水區地形。
cca-1-20001-pc-tw-002415845-n.jpg
因長年受東北季風影響,加上百餘年來的採礦與人為開發,土地發展出屬於金瓜石特有的生態環境。


金瓜石的東邊有半平山及無耳茶壺山,西北邊是基隆山,南邊則是本山等海拔500公尺以上的山嶺相連,可明顯看出三面環山的口袋地形。發源自南方山區的外九份溪與內九份溪,匯流成金瓜石溪後,再向北流入陰陽海。


此地區的氣候深受東北季風影響,雨季特長、雨量豐沛,年雨量高居全台第一。

而東北季風所帶來的低溫,也使得位於亞熱帶地區的金瓜石,植物種類非常豐富,包含了海岸植物、熱帶植物、亞熱帶植物、溫帶植物,宛如一個壓縮的北半球生態。

金瓜石地區因礦業開發,配合高低起伏的地形與多雨的氣候......
金瓜石地區因礦業開發,配合高低起伏的地形與多雨的氣候,發展出截然不同的居住型態,從河邊沿著等高線發展成帶狀住宅群,彼此間以階梯上下,做縱向聯繫。
cca-1-20001-pc-tw-002415846-n.jpg
以內九份溪為界,分東西兩區。西區為日本人以「階級」、「種族」詳細規劃的「工業村」,整齊的日人宿舍區,呈棋盤式分布,;東區則為台灣人順著自然地勢,沿著中央主軸線的商店街,住家向兩側發展,呈「丰」字型分布。
cca-1-20001-pc-tw-002415847-n.jpg
由於經歷過火成及熱水換質等地質作用,金瓜石具有許多堅硬的岩石,居民便利用這些現有的石材,興建駁坎、打地基,來克服起伏地形,創造平地,進而建造居所。

而為因應多雨潮濕的氣候,居民發展出油毛氈斜屋頂的住宅,展現截然不同的聚落景觀。另一方面,日治時期所興建的日式建築,當中的黑色屋瓦及雨淋板,也豐富了金瓜石聚落中的建築元素。

石頭裡記載著地質變動的歷史......
石頭裡記載著地質變動的歷史。金瓜石地區的主要岩層為中新世沉積岩地層,部分為火成岩體。2500~1000萬年前,中新世沉積岩地層於海底堆積形成;在1000~800萬年前,由於菲律賓海板塊和歐亞大陸板塊衝撞,台灣島逐漸浮出海面,而板塊的碰撞與隱沒持續作用,使得金瓜石地區的地層受到東南向的強大壓力,逐漸形成許多東北、西南走向的褶皺與逆衝斷層。

約在170~90萬年前,由於菲律賓海板塊隱沒生成的岩漿逐漸上湧,形成基隆山、武丹山、本山三個主要的火成岩侵入岩體,與草山、雞母嶺兩個噴出岩體等,隨之而來又發生許多南北向的高角度斷層活動。火成活動伴隨而帶來高溫、強酸的熱水礦液,沿著斷層裂隙與地層破碎帶上升,使周圍的岩石性質發生改變;熱水礦液並且帶著大量的金屬離子,在地層裂隙和破碎帶流動、沈澱,形成金瓜石地區豐富多樣的金屬礦脈。


本山地表下的坑道
本山地表下的坑道,坑坑相連,全金瓜石地區坑道總長度達600多公里,深度則到達海平面下132公尺處。主要進行採礦的區域,以上下20公尺為一平行分段,向上分段挖掘礦砂。


cca-1-20001-pc-tw-002415848-n.jpg
早期採礦流程:

1. 鑿岩工用實桌敲打磅枝,在欲進行爆破的地方鑿洞。
2. 用九連仔清除小洞中的碎石子。
3. 爆破工用木杆將炸藥塞進洞裡。
4. 通知人員走避,並以磺火燈點燃引線引爆炸藥。
5. 搬土工用畚箕、砂扒仔將礦石、砂石清除乾淨。
6. 將礦石搬上礦車或拖籠,運出坑外。

礦石出坑後,過去曾靠馬來拉動礦車......
礦石出坑後,過去曾靠馬來拉動礦車,之後有些較具規模的坑道,則以電車或柴油車運送礦石及材料。

至於平台車則多用來運送材料,僅少數平台車提供人員搭乘。
cca-1-20001-pc-tw-002415850-n.jpg
金瓜石的本山四、五、六坑礦石,則由坑內相通的吊井送到六坑口,再由無極索道與斜坡索道直接運到水湳洞。

由於金瓜石的礦脈屬於金銅共生的礦物結構......
由於金瓜石的礦脈屬於金銅共生的礦物結構,所含的黃金顆粒較細,經常連肉眼都看不到,所以無論是台金公司、或是私人偷煉,當地多採用「氰化製煉法」。在金瓜石與九份當地,私入礦坑盜採金礦的淘金客被稱為「散花仔」,他們以土法提煉採得的金砂,有別於台灣金屬礦業公司以大規模機械化的選礦與煉礦。

基隆河水映金光--清領時期(1890-1895)
相傳光緒年間,鐵路工人在基隆河畔意外發現砂金,掀起一陣淘金熱,清朝於是成立金沙總局來管理採金事務。有淘金客溯溪而上,在九份山頂發現了小金瓜,進而在本山發現大金瓜露頭,從此開啟了金瓜石的金礦開採。

亞洲第一貴金屬礦山--日治時期(1895-1945)
1896年,日本總督府頒布「台灣礦業規則」,以基隆山頂南北線為界,將瑞芳礦區劃分為東、西兩個礦區分別經營。金瓜石的金、銀、銅礦產量均豐,在企業化的經營下,迅速發展成一個自給自足的山城。

再現黃金城--民國時期至台金結束營業(1945-1987)
國民政府接管台灣後,於1946年設台灣銅礦籌備處,1948年成立台灣金銅礦務局,1955年改組為台灣金屬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並開始積極恢復金、銅礦的開採,持續經營到1987年,因債務問題宣佈結束營運,並將擁有之資產轉予台糖與台電公司,才結束了金瓜石近百年來的礦業發展。




[ 本文最後由 ViewSonic 於 07-2-20 11:39 AM 編輯 ]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名望的英雄

黑暗籠罩大地.死亡悄悄降臨 ... ...

日治時代的北投溫泉區:
cca-1-20001-pc-tw-002416157-n.jpg

cca-1-20001-pc-tw-002416158-n.jpg

cca-1-20001-pc-tw-002416159-n.jpg

cca-1-20001-pc-tw-002416160-n.jpg

1687_1.jpg

1687_2.jpg

北投溫泉博物館」位於北投公園後方,距離新北投捷運站約三分鐘的路程。
1690_1.jpg

博物館的設立,見證了北投溫泉悠久的文化與歷史。每逢假日,總是吸引許多國內外觀光客前往參觀。
1690_2.jpg

  北投溫泉博物館,首建於日據時代。乃是一九一三年,台北州廳仿造日本靜岡縣伊豆山溫泉所建,用來招待貴賓及日本軍官,原名為「北投溫泉公共浴場」。浴場建築具有濃厚的異國色彩,仿英國鄉村別墅的建築外觀、馬賽克風格的玻璃窗設計,以及圓繞建築四周的羅馬式圓拱石柱,使得「溫泉博物館」成為當地最搶眼醒目的地標。

1690_3.jpg

一年四季觀光客絡繹不絕,也帶動了當地的觀光旅遊產業。

  然而這樣一座歷史悠久的特色建築,也曾幾經興衰,一度淪為電影片廠的倉庫,並逐漸荒廢。

直到民國83年,一群北投國小的師生在進行鄉土教學時,偶然發現了這座塵封已久的「公共浴場」,才在地方人士的大力奔走下,將建築核定為三級古蹟,最後於民國八十三年復建完畢,成立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北投溫泉博物館」。

復建期間所遭遇的辛酸與挫折,是一般觀光客難以想像的。

  博物館佔地約700坪,內部設有許多風格獨具的展覽室,如散發日式風格的榻榻米大廳、仿羅馬浴場的大浴池,以及五○年代懷舊風格的「台語好萊塢」電影陳列室等,每一處都讓國內外觀光客,以及文史工作者著迷,沈醉在北投溫泉瑰麗而悠遠的歷史文化中。

作為一座深具地方特色的博物館,「北投溫泉博物館」是當地居民最大的驕傲。

  隨著天氣漸漸轉涼,前往北投溫泉區泡湯、觀光的遊客更是絡繹不絕。你若有空到北投溫泉區觀光,千萬別忘記參訪當地的「精神支持」──北投溫泉博物館。


「地熱谷」是北投溫泉區內極具代表性的景點之一,位於北投公園後方,離新北投捷運站出口約十五分鐘的路程。


它是北投溫泉的源頭之一,長年繚繞十丈左右的硫磺煙霧,被譽為「礦泉玉霧」,曾是北投石的重要產地,為日據時代台灣八勝十二景之一。

現已重整完畢,以嶄新的面貌呈現在國人眼前。

  地熱谷位於新北投公園後方,編號北投第五十六號公園,佔地約3500平方公尺。地熱谷內的溫泉屬鹽酸酸性泉,是大屯山群區域內水溫最高的溫泉,約攝氏80至100度。

谷內常長年瀰漫具腐蝕性的硫磺煙霧,加上水溫極高,過去常有遊客在此發生燙傷意外,故此地曾被謔稱為「地獄谷」。

值得一提的是,地熱谷內的溪石,被學術界證實含有珍貴稀有的放射性元素「鐳」,並被正式命名為「北投石」。

這是地球上四千多種礦石中,惟一以我國地名為名的礦石。目前全球只有我國北投地區及日本玉川找得到「北投石」的芳蹤,日本政府更將北投石視為國寶。

然而這樣稀有的礦石,卻因為過去遊客隨意在谷內煮食溫泉蛋,到處棄置蛋殼及垃圾,使得礦產及當地景觀一度遭到很嚴重的破壞。

  地熱谷經過重新整修後,在谷內特別設置北投石復育區,池子四周加上欄杆圍繞,一方面維護遊客安全,另一方面,更是避免遊客煮食溫泉蛋,破壞環境景觀。谷外,則與北投公園結合成為北台灣獨一無二的溫泉親水公園,沿途動線鋪設木製棧道,以及各式古色古香的涼亭、拱橋。每逢星期假日,總能吸引大批遊客前來觀光、消費。

  如果說溫泉博物館是北投溫泉區的精神象徵,那麼,地熱谷便是整個溫泉區的源頭。您若有空造訪北投溫泉區,絕對不可錯過這個長年被硫磺白霧所籠罩的特色景點「地熱谷」。

普濟寺位於北投溫泉路112號,屬於溫泉區的頂端,參訪者必須沿著山路,依序經過溫泉博物館、露天浴池、地熱谷等景點,才能抵達。普濟寺為一座具有百年歷史的市定古蹟,寺裡奉祀的主神為「湯守觀音」,即守護溫泉的觀音菩薩,長期以來為當地居民的信仰中心。
1691_1.jpg

  普濟寺首建於日治時代明治38年(西元1905年),為當時鐵道部課長村上彰一籌建,原名「鐵真院」,至今已有百年歷史。由於普濟寺距離山腳下的新北投捷運站,已有25分鐘的路程(上山),再加上寺院隱逸在溫泉路旁,遊客到達後,必須再花幾分鐘的時間,沿著路邊的石階一級一級走上普濟寺,所以平時較少有遊客參訪,卻也因此更突顯了佛寺遠離塵囂的寧靜感。
1691_2.jpg

  普濟寺為台灣僅存的日式真言宗佛寺之一,外觀古樸淡雅,沒有琉璃及彩繪修飾,卻更顯得莊嚴肅穆,為典型的日本古式建築,已於民國87年正式列名為市定古蹟。
1691_3.jpg
寺院百年來年經多次天災地變,期間更因921地震,造成屋頂塌陷的危機,經由文化局協助籌款竣修,才得以還原古蹟原貌,成為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普濟寺。

  寺院奉祀的主神為「湯守觀音」,即守護溫泉的觀世音菩薩,百年來皆為當地居民的信仰中心。


寺院左邊涼亭內則恭奉一尊左手抱嬰兒、右手持禪杖的石佛,一般民眾認為佛像為送子觀音,佛教界人士則認為是日本「子安菩薩」,為地藏王菩薩的化身之一,吸引許多善男信女到此祈求子嗣。湯守觀音與子安菩薩,成為寺院的兩大特色。

此外,寺院正殿左側,還樹立了一座石碑「村上彰一翁碑」,感念日治時代鐵道部村上彰一對北投溫泉的貢獻。

村上彰一任內,策畫建設完成北投的溫泉管路,以及當地的鐵道工程,可說是北投溫泉區從日治時代興盛至今的最大功臣之一。然而這樣一位對地方建設貢獻良多的歷史人物,在北投溫泉重新成為觀光勝地的今天,卻連當地居民都不甚熟悉,實在可惜。

如果您想要一探北投溫泉區的面貌,溫泉博物館、地熱谷,以及普濟寺是三個您絕對不可以錯過的景點。如果說博物館是北投溫泉區的精神象徵、地熱谷是溫泉的源頭,那麼,普濟寺就是當地居民的信仰中心。

北投普濟寺,見證北投溫泉區百年以來的歷史與文化。


北投也叫「八頭」、「北頭」,發音取至於達格蘭族語「patauw」,據考證為女巫之意,可能由於北投硫磺煙霧彌漫,貌似女巫居住的地方;北投溫泉在日治時代也稱之為「女巫之湯」。

photo05.gif
北投陽明山溫泉鄉集中於大屯山,七星山一帶,硫磺泉風貌為此區特色,北投石主要產於地熱谷溫泉區,從地熱谷冒出的溫泉水,在整個大屯火山區的諸多溫泉中,算是比較獨特的,性質屬於酸性硫酸鹽氯化物溫泉,酸性高,含鹽量很高,為硬水,肥皂不易起泡,俗稱‘青磺’。泉水出口處溫度極高(將近沸點),現今仍為遊客煮溫泉蛋的景點。

北投石產生的區域,大約是從泉源下游一百公尺開始,往下漸多,到了三百公尺處最多,八百公尺以後就幾乎沒有了。

女巫之湯的發現:(資料來源 – 台灣玩石協會)
  
  開發北投溫泉的平田源吾生於日本弘化二年,也就是西元一八四五年。根據自傳,平田源吾本籍是大阪市南區北桃谷町百三十八番地,出生地是豐前中津奧平潘。

他父親的名為柳原傳兵衛。他之所以會姓平田,是因為被母親家族中的平田右衛門收為養子,繼承了平田家的緣故。

  平田源吾從基隆上陸之後,立刻飛奔到瑞芳山脈,當時那裡是藤田組以及田中組等礦山所在地。


經過調查之後,他發現台灣的確和自己所想的一樣,是一個礦源非常豐富的地方,於是立刻向基隆的軍政廳提出了約五十萬坪的試掘請願書。

不過,當局卻以那座金山屬於皇室財產為理由,拒絕平田源吾的請願。平田源吾在探查礦山時受傷,不久傷口開始腐爛,同時腳氣病又發作。當時基隆連一個醫生都沒有,沒有任何方法可以療傷治病。


流落異鄉、事業不順,又病痛纏身,平田源吾內心的痛苦可想而知了。

  當時平田源吾無意中聽到一個消息:台北附近的山會冒出溫泉。雖然他覺得這個消息不太可靠,但心想姑且信之,先去看看再說。於是,平田源吾沿著基隆河南下,來到了台北。

平田源吾暫時住在一家「辰馬商店」,經過一番調查,終於確定了大屯山山麓有溫泉。


明治二十八年(一八九五年,日本入台的第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他第一次來到北投,借宿在一位姓陳的本島人家裡。

在溫泉溪流裡沐沿養生了一段時間後,病漸漸好轉。到當年十二月底,他的傷勢幾乎痊癒了,因此將該地溫泉公開,這是傳言中北投溫泉的發現。






[ 本文最後由 ViewSonic 於 07-2-20 09:47 PM 編輯 ]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名望的英雄

黑暗籠罩大地.死亡悄悄降臨 ... ...

日治時代的新竹油田:(整理中)

[ 本文最後由 ViewSonic 於 07-2-21 05:05 AM 編輯 ]

cca-1-20001-pc-tw-00259069-n.jpg

cca-1-20001-pc-tw-002416607-n.jpg

cca-1-20001-pc-tw-002416608-n.jpg

cca-1-20001-pc-tw-002416609-n.jpg

cca-1-20001-pc-tw-002416611-n.jpg

cca-1-20001-pc-tw-002416613-n.jpg

cca-1-20001-pc-tw-002416614-n.jpg

cca-1-20001-pc-tw-002416615-n.jpg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名望的英雄

黑暗籠罩大地.死亡悄悄降臨 ... ...

日治時代醫療衛生:(整理中)

[ 本文最後由 ViewSonic 於 07-2-21 07:27 AM 編輯 ]

1910年台南衛戍醫院(台南市中西區)cca-1-20001-pc-tw-002417050-n.jpg

1910年屏東市阿猴醫院cca-1-20001-pc-tw-002417547-n.jpg

1910年總督府台南醫院cca-1-20001-pc-tw-002417285-n.jpg

1910年總督府松山療養院cca-1-20001-pc-tw-002416107-n.jpg

1910年總督府嘉義醫院cca-1-20001-pc-tw-002418030-n.jpg

1910年醫學院與赤十字醫院(台北常德街)cca-1-20001-pc-tw-002416116-n.jpg

日本赤十字醫院本館(台北中正區)cca-1-20001-pc-tw-002416115-n.jpg

台北醫院cca-1-20001-pc-tw-002416118-n.jpg

台北醫院內科.小兒科.X光線cca-1-20001-pc-tw-002416403-n.jpg

台南簡易保險健康相談所cca-1-20001-pc-tw-002415458-n.jpg

台灣總督府台北醫院cca-1-20001-pc-tw-002416119-n.jpg

台灣總督府台北醫院cca-1-20001-pc-tw-002416120-n.jpg

財團法人仁濟院(萬華)cca-1-20001-pc-tw-002416112-n.jpg

澎湖馬公城址衛戍醫院cca-1-20001-pc-tw-002417574-n.jpg

總督府屏東醫院cca-1-20001-pc-tw-002417737-n.jpg

總督府學校及赤十字醫院cca-1-20001-pc-tw-002416114-n.jpg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名望的英雄

黑暗籠罩大地.死亡悄悄降臨 ... ...

日治時代民間商業買賣情況:(整理中)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名望的英雄

黑暗籠罩大地.死亡悄悄降臨 ... ...

日治時代台灣的交通建設:(整理中)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名望的英雄

黑暗籠罩大地.死亡悄悄降臨 ... ...

日治時代台灣的遊樂場(區):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4-4-28 04:59 , Processed in 0.030090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