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如題:
求二次美伊戰爭對我國軍事政策、作戰思維、部隊編制、兩岸及國際關係的影響。

本人對軍事不是很專精,需要各位提出的看法 來參考以及取得資料

這是要來做報告參考的,只是V大的置頂文關閉了,故在此發文

拜託各位能人幫忙,希望能在06/11/21日前得到各位的高見

謝謝!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名望的英雄

黑暗籠罩大地.死亡悄悄降臨 ... ...

這題目很大!~

需要分兩三天才能將資料完全做總匯~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名望的英雄

黑暗籠罩大地.死亡悄悄降臨 ... ...

PDF

先上傳3份資料~

[ 本文最後由 ViewSonic 於 06-11-17 05:49 AM 編輯 ]

中共南亞、東南亞睦鄰政策 對兩岸關係之影響.pdf

147.33 KB, 下載次數: 156, 下載積分: 鐵幣 -5 元

群眾心理對美伊「非對稱」戰爭之影響.pdf

680.6 KB, 下載次數: 171, 下載積分: 鐵幣 -5 元

美伊戰略討論.pdf

240.15 KB, 下載次數: 208, 下載積分: 鐵幣 -5 元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名望的英雄

黑暗籠罩大地.死亡悄悄降臨 ... ...

伊六大“王牌部隊”透析   

     據報導,美國情報官員已經向伊拉克軍方高級將領們發去了勸降電子郵件,希望他們當中的一些人能臨陣倒戈,反對薩達姆。美國政府有官員認為,薩達姆的軍隊高層有不少人對美國民主抱有好感,相信他們會在恰當的時機向薩達姆開火,到時伊拉克可以由他們來領導。

但是,不少白宮官員及軍事分析家認為美國政府不應再浪費發送電子郵件的精力,因為伊拉克的軍方將領可能會賭薩達姆贏。     

薩達姆關鍵部隊的指揮官,之所以能夠擔當要職,多數是因其對薩達姆極其效忠。如果薩達姆本人對他們存有疑慮,就不會安排他們指揮自己的“王牌軍”。

況且,如果薩達姆政權被推翻,這些軍方將領也逃脫不了前政府罪責的干系。因此,伊軍的將領發動政變的可能性不是很大,要想推翻薩達姆政權只有摧毀他的部隊,可是,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戰不怠,伊拉克軍隊目前的總體狀況又是如何呢?合眾國際社軍事分析專家托瑪斯·哈拉汗對伊軍目前的主力部隊進行了全面、中肯的分析。

     伊拉克陸軍現在大約有2000輛主力作戰坦克。地面戰中,伊拉克方面會在坦克數量上佔有優勢,但是伊軍其他方面的實質劣勢會將其這一優勢抵銷。伊拉克沒有一樣武器能夠穿透美國的“艾布拉姆”或英國的“挑戰者”坦克的前裝甲。

在“海灣戰爭”期間,伊拉克坦克部隊與美國的“艾布拉姆”和英國的“挑戰者”坦克進行了1000次交鋒,在這1000次交鋒中,伊拉克坦克的火力僅造成一輛“艾布拉姆”坦克作戰能力受損,而自己卻損失了1000輛坦克,多數伊軍坦克中的炸藥發生毀滅性的爆炸,坦克中的3500名伊軍士兵幾乎無一生還。

     伊拉克陸軍的戰鬥師中還有1700輛步兵戰車或武裝運兵車,其中武裝運兵車上裝配有機槍。伊陸軍還有約1600門炮,其中1000門為小口徑122毫米炮。在伊拉克陸軍的炮中,只有150門是自力推進炮。  
   

伊拉克的主力部隊主要分為六類:      

共和國衛隊重型師     

如果戰爭爆發,這支擁有8000人的部隊中的每一個人都可能會戰鬥到最後一刻。他們是伊拉克陸軍中訓練最為有素的部隊,而且它的部隊紀律也非常嚴明。當年佔領科威特期間,重型師的士兵還少有人搶掠財物,或作出其他“罪惡”的行為。

一些搶掠財物的士兵最後也被處以極刑。在“海灣戰爭”中,共和國衛隊的三個重型師有兩個被徹底摧毀,士兵都戰鬥到最後一刻,部隊直至戰鬥到剩下最後一輛戰車。當時,只有漢穆拉比裝甲師得以倖存,戰後共和國衛隊重型師得到了重建。   


伊拉克共和國衛隊目前的三個重型師和一個機械化師,有約670輛T-72坦克、620輛BMP步兵戰車和320門炮。

T-72是70年代的坦克,完全不能跟“艾布拉姆”和“挑戰者”坦克同日而語。伊拉克的BMP步兵戰車也多是70年代的產品,裝備不足,車上的反坦克導彈缺乏精準度,根本無法穿透美國和英國的主力戰鬥坦克。


常規陸軍重型師   

伊拉克常規陸軍重型師中也有很多備受薩達姆器重的軍官,他們當中多為前共和國衛隊的軍官。海灣戰爭中,九個常規重型師中有一半戰爭非常英勇。目前,伊拉克將九下常規重型師整編為六個,其中三個是裝甲師,三個是機械化師,經過整編後,其訓練標準幾乎與共和國衛隊的重型師沒有什麼差別,他們中的多數人會戰鬥至整個部隊被消滅。

這六個師現有坦克950輛,其中550輛為蘇制的T-55坦克,這種坦克的底盤設計于1946年,炮塔則是1963年設計的產品,因此戰鬥能力並不算強。世界上的士兵88%擅長用右手,但是T-55卻將裝彈手的位置放在了炮塔的右邊,加上其他設計漏洞使得T-55的發射速度只能達到西方坦克的一半。

這只部隊的大型火力還包括175輛T-62坦克、約400輛BMP步兵戰車和575輛武裝運兵車。


共和國衛隊特別任務旅   

這支部隊和重型師一樣,軍官和士兵的素質相對較高。它的任務包括保衛機場等敏感區域。海灣戰爭中,共和國衛隊特別任務旅的士兵都戰鬥到最後一刻,目前該部隊的編制有六個旅,如果戰爭爆發,他們可能會與美英軍隊進行一番血戰。



共和國特別衛隊     

共和國特別衛隊的兵力約有15,000人,成員多數來自薩達姆的老家提克裏特,多為阿爾-布-納斯爾部落的成員--他們與薩達姆同出一宗。當初挑選他們的條件就是忠誠,並且要求沒有軍事能力。共和國特別衛隊的訓練要求非常低,因為他們並不是真正的士兵,他們只是從事安全工作。到時的巴格達戰役,相信他們不會有很強的抵抗力,共和國衛隊的成員多數會穿上平民的衣服,躲藏在人群之中。


共和國衛隊輕型師     

目前,伊拉克共有三個共和國衛隊輕型師,每個師有8,000人,均為摩托化部隊,各有一個坦克營(擁有35輛T-72坦克)、一個步兵戰車營(擁有36輛步兵BMP戰車)及60至70門炮。其中的巴格達師,負責協助共和國特別衛隊保衛巴格達和提克裏特。在共和國衛隊中,最優秀的軍官和士兵都進了坦克和機械化師,特別任務旅的人員配備次之,因此輕型師的人員素質較前兩支部隊要差。
這支部隊的士兵多為不守紀律的烏和之眾,佔領科威特時他們多數參與過搶掠財物,海灣戰爭時,面對美軍進攻這支部隊的官兵慌不擇路,部隊的領導層也水準低劣,在海灣戰爭中他們幾乎沒有發揮什麼作用,據各方面資料反映,海灣戰爭後該部隊作戰能力沒有什麼改觀。


常規陸軍輕型師     

伊拉克現有常規陸軍重型師11個,每個師有17到25輛老化的T-55坦克,目前這支部隊的作戰能力比海灣戰爭時有了明顯的提高,但是士兵多來什葉派穆斯林,因此戰爭一旦打響,也不會對美英部隊形成多大的威脅。   

由此看來,美國和英國部隊對伊拉克發動地面進攻時不會遭遇太大的阻力,但也不會象布希政府所設想的那樣,在發動大規模地面進攻時只派出兩個重型師就將一切搞定。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名望的英雄

黑暗籠罩大地.死亡悄悄降臨 ... ...

美伊雙方海灣兵力部署一覽表   

一、美、英軍兵力部署情況     

     自美國參、眾兩院分別於2002年10月10、11日授權美國總統布希在必要時使用武力摧毀伊拉克大規模殺傷武器以來,美軍不斷地向海灣地區調兵遣將。

     到3月中旬,美英部署到海灣地區的海陸空總兵力已超過30萬人。美軍總兵力約26萬人(其中地面部隊約15萬人、空軍部隊約5萬人,海軍部隊約6萬人),固定翼作戰飛機約800~1200架,旋轉翼飛機約1000~1200架,各型作戰艦艇56~90艘(航母6艘),主戰坦克約1000~1200輛。英軍總兵力約4.5萬人,其中地面部隊約3.1萬人,海軍部隊約5000人,空軍部隊約9000人。這些部隊被分散部署在伊拉克周邊國家的軍事基地上。


     在伊拉克南面,美軍在科威特部署了10多萬部隊,包括美陸軍第3集團軍司令部、第3機步師、第101空中突擊師、第82空降師、第1騎兵師、美空軍第332、386遠征大隊、陸戰隊第1遠征部隊、英軍第7裝甲旅、第16空中突擊旅、第3突擊旅等;在沙特駐有美軍聯合空戰中心、第363遠征聯隊、第320遠征大隊、第4409基地大隊、聯合情報中心等單位;在巴林,駐有美國海軍第5艦隊司令部、第53聯合特遣部隊、美海軍第1空中偵察中隊等單位;在卡達部署了美軍中央司令部、美空軍第4、379遠征聯隊、第4417遠征部隊等單位;在阿曼部署了美空軍第405、406遠征聯隊、第763遠征空運中隊等單位;在迪戈加西亞部署了第40遠征聯隊、第2、509轟炸機聯隊、第22太空作戰中隊等單位;在波斯灣海面部署了美海軍的“林肯”、“小鷹”、“星座”3艘航母和6.5萬名美國海軍和陸戰隊員。英海軍的“皇家方舟”號航母部署在阿拉伯海。由此可見,美英軍的主要基地和主要兵力都在伊拉克南面,南面將成為美英對伊作戰的大本營。

    在伊拉克北面的土耳其,美軍部署了美空軍第39遠征聯隊、第425基地中隊、盟軍第6戰術空軍航空隊等空軍部隊。最近,美軍已獲准使用土耳其的其他軍事基地和領空,正在部署第4機步師、第1裝甲師(部分)、第1機步師(部分)、第10山地師等約6.2萬地面部隊。這樣,就可與南面的美軍對伊形成夾擊之勢。

     在伊拉克西面,美軍在地中海東部部署了“羅斯福”和“杜魯門”兩艘航母(正在駛向戰區的“尼米茲”號航母,可能部署在紅海北部),在約旦部署了約1萬地面部隊。這樣,就可對伊形成南、北、西三面圍攻之勢。

     這些部隊全部由美軍中央司令部指揮。美陸軍第3集團軍司令部將作為中央司令部下屬的地面部隊司令部,指揮所有的地面部隊;美海軍第5艦隊司令部將作為中央司令部下屬的海軍司令部,指揮所有的海上部隊;美空軍第9航空隊司令部將作為中央司令部下屬的空中部隊司令部,指揮所有的空中部隊。

     從總體戰役布勢看,美軍企圖利用資訊優勢和陸海空天資訊全維全頻譜優勢,南北夾擊,三面圍堵,集中力量猛攻巴格達,力爭以最小的代價迅速結束戰爭。



二、伊軍兵力部署情況     

伊拉克的武裝力量由現役部隊、預備役部隊和準軍事部隊組成。

全國分為4個軍事區,即南部軍事區、北部軍事區、中部軍區軍事區、巴格達及其附近地區。伊拉克目前有現役部隊約38.9萬人(其中陸軍35萬人,編為23個師、11個獨立旅、5個陸航大隊;海軍2000人,各型艦艇6艘;空軍約2萬人,作戰飛機316架;防空部隊1.7萬人)、預備役部隊約65萬人、準軍事部隊約4.2~4.4萬人(包括安全部隊約1.5萬人、邊境警衛隊約0.9萬人、“薩達姆敢死隊”約1.8~2萬人)。

    伊拉克根據美軍兵力部署、南北禁飛區、鄰國對美攻伊態度等情況判斷:美軍可能從南北西三個方向同時發動進攻,南面為主攻方向,北面和西面為助攻方向,南北夾擊,進攻重心直指巴格達。因此,伊軍針鋒相對地採取南北一線部署的方式,企圖層層抗擊入侵美軍,在大量消耗美軍之後,最後決戰巴格達。

     在南面,伊陸軍第3軍3個師部署在巴士拉一線,為第一道防線;伊陸軍第4軍3個師與共和國衛隊第1軍1個師部署在阿馬拉一線,為第二道防線;共和國衛隊第2軍2個師與第1軍1個師沿底格裏斯河部署在巴格達以南,為第三道防線,也是護衛巴格達的最後一道防線。     

    在北面,伊軍沿庫爾德人控制區構築防線。在最北面,伊陸軍第5軍4個師與共和國衛隊第1軍1個師部署在北方重鎮摩蘇爾一線;在中段,伊陸軍第1軍4個師與共和國衛隊第2軍1個師部署在基爾庫克一線;在南段,伊陸軍第2軍3個師部署在圖茲胡爾馬圖、金賈巴德、傑勞拉一線;共和國衛隊第1軍軍部部署在薩達姆的家鄉提克裏特。

     在巴格達週邊,伊軍部署了2個特種部隊旅、部分空軍和防空部隊。在市區,部署了4個共和國特別衛隊旅,負責保衛總統府和其他關鍵設施。     伊軍把共和國衛隊的3個師分別部署在南北戰線的3個作戰地段內,並且都處於二線作戰地域,是意味深長的。這3個師很可能負有雙重任務:一是作為戰役預備隊支援一線部隊作戰;二是監督一線作戰部隊,防止其潰退或倒戈。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名望的英雄

黑暗籠罩大地.死亡悄悄降臨 ... ...

美伊衝突軍力比對
●伊拉克目前有40餘萬正規高,後備兵力70餘萬,大多數評論家咸認其軍力已大不如前。為數30,000人的空軍約有316架戰機,妥善率卻不到60%;僅有2,000人的海軍部隊。編制375,000人的陸軍部隊,係由5個正規軍、2個軍級共和衛隊編成,下轄6個裝甲師、4個機械化師、13個步兵師。共和特別衛共有4旅之眾。伊拉克有2,200輛主戰坦克、2,100門火砲、1,900具以上地對空飛彈。

●不同於12年前波灣戰爭,海珊此次採取「以拖待變」的持久戰略;除避免大軍於開闊地正面接戰,更以偽裝、欺敵、分散及機動部署方式保存戰力,計畫運用都市巷戰削弱美方科支武器裝備優勢,增加敵國用兵顧忌及代價。海珊也準備採用炸壩毀橋、焚燒油田、破壞運輸及飲水等民生設施的焦土政策,遲滯及阻殲意圖速戰速決的來犯敵軍。

●這些部署通常緊鄰清真寺、學校、醫院、孤兒院和人口稠密區,部分官兵甚至以便服取代軍服或直接住進民宅;充分運用西方用兵思想中軍事道德和人道顧忌,做為戰力保存的護身符。伊拉克全境佈置高達1,000顆以上各式地雷。政府早在數月前即已通知民間儲備4個月以上食物及飲水,巴格達等城市居民也購買鑿井設備、發電機、桶裝瓦斯和煤油,並挖掘簡易防空洞預備長期抗戰。

●都市巷戰是另一重點,據稱巴格達當局戰時將不允許居民離開市區,意圖增加美軍用兵困難,並以國際媒體對戰況的大量報導牽制聯軍行動。伊拉克宣稱將仿傚昔日中國對日抗戰經驗,實施焦土政策並團結全國民眾抗敵禦侮。海珊在軍事及宣傳上鼓勵軍民善用首都和其他城市各和特殊地貌,將城鎮轉變為沼澤、將建築物化為叢林,使美軍再度深陷越南戰場,並寄望在21世紀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締造類似當年蘇聯於史達林格勒保衛戰擊敗納粹德國的戰績。

●真正的戰爭打在開火之前,從先戰之戰角度觀察,第二次波灣戰爭已經登場。美國為促成伊拉克政權轉移,諸如狙殺、暗殺、流放海珊等計劃不但均在考量之列,更已分頭進行,試圖以最符成本效益原則達成政略與戰略目標。另外,以人心為重點的心理作戰,早已藉由廣播電視、電子干擾、分化策反、心戰傳單(已進行數月並投擲1,000萬張以上)進行多時。衛星監偵、諜報及特種部隊潛入敵境的各種作業,亦早已先期展開。美英聯軍針對伊拉克南北「禁航區」指管及雷達監視系統進行的轟炸,最近實施頻率更是激增。

●「震撼威攝」作戰構想,將扮演重要角色。依據這種作戰構想,各種軍事作為將以摧毀敵人心理性作戰意志為主,執行過程則高度仰賴大量精準導引武器,計畫於極短時間(數分鐘)內摧毀伊拉克重要政軍指揮樞紐、電源及水源設施等,以現代武器製造類似當年日本廣島遭核彈攻擊後的效果,迫使敵人於往後數日內面臨物資、情緒和心理枯竭崩潰狀態,喪常作戰意志而投降。如果美軍採用這種戰法,在戰爭伊始每日將使用300至400枚戰斧巡弋飛彈(第一次波灣單爭全程共使用297枚),24小時內使用導引炸彈預估將達3,000枚已上;以兩階段為設計構想的地面作戰,可能會在飛彈攻擊同時或稍後立即展開。

●而昔日一支航母戰鬥群每日多達200個攻擊目標的能量,已經提升至相同時間內可以對700個目標實施攻擊。

●1991年伊拉克部隊燒燬科威特1,000座油井中的730座,修復工作歷時18個月,耗費達200億美元。伊拉克擁有1,500座油井,石油藏量僅次於沙國,海珊如果下令縱火破壞油井,對國際和美國經無異雪上加霜,美國盤算中的戰後重建基金亦將化為鏡花水月。此外,估計中高達百萬以上的四竄難民問題,以及民心怨忿如不能有效處理,後海珊時代的伊拉克將可能成為自剎炸彈客活耀的地區;同時,阿拉伯回教世界日熾的反美情緒,更有可能將恐怖攻擊擴散蔓延全球各地,美英等國尤將首當其衝。此次戰爭如若爆發,其對全球安全秩序和政經發展可能帶來的連鎖效應與影響,尤其值得觀察。
  
對台灣的啟示

●面對新世紀的美伊衝突,台灣除應注意中共動態及戰爭對美國、兩岸關係、亞歹區域、全球安全秩序及經濟影響;尤宜積掌握國際微妙互動關係,審慎因應,趨吉避凶,爭取最大利益。

自911事件發,至美軍深入中亞及行將進兵伊拉克,台灣除需建構反恐回應能力、重視能源安全影響、慎選援助國際策略、強化跨國安全合作、推敲先制攻擊效應,更應檢視現行機制與作業流程中的盲點,掌握美伊衝突對未來多方發展趨勢的重要意涵與影響,預作妥要規劃與因應。新世紀美伊對峙及雙方作戰準備,對台灣國防安全尤其具有重要意涵與啟示。

●美伊衝突攻守雙方的戰備整備,對台灣均極具研究及參考價值。伊拉克此次防衛策略與作為,能參酌當年波灣戰爭經驗教訓,掌握雙方強弱,發創意巧思,彈性運用虛實,並在國際長期經濟制裁之資源不足情況下,整合全國各種力量,佐助軍事防衛武力,令超強美國不敢輕敵,台灣目前係以守勢作戰為主,特宜注意伊拉克戰備做法。

至於在思考美方作為時,如以美軍行動方案做為未來戰爭攻勢作戰的新範型之一,從而設想台灣如何達到「有效嚇阻,防衛固守」的戰略理想,則可刺激對現行建軍備戰政策的務實檢討,引進具創意的新觀點,並能具體強化台灣的國防安全。

●危機管理係對危機的預防、圍阻或解決的過程,其中包含必要時逐步轉換進入戰爭狀態的管理。國防二法實施僅一年餘,國防部針對危機管理機制與作業流程,以及各單位戰時職掌,應及早研及妥切律定,並需增遣相關單位與間的協調、合作和演練。對於部本部新組織架構獨缺情報專責機構的缺憾,特須及早彌補。台海衝突具有「首戰即決戰」的特性,台灣應特別重視平戰結合,加強快速反應部隊編訓、武器裝備性能及作戰能力。

●未來的戰爭,將使聯合作戰指揮官面對必須同時處理上百或數十個狀況的情境。傳統指揮管制措施及做法,事實上勢必面臨重大考驗。清楚的授權、扁平化的組織、速捷的指揮鏈結、協調合作分工的機制和靈活有效的通訊系統等,其重要性不僅再次凸顯,對台灣防衛及聯合作戰機能的建構對有新穎的意涵。

●美軍擁有大量的尖端武器裝備優勢,伊軍欲巧妙地運用有限資源與簡易器材。台灣國防資源有限,安全威脅無日稍減,極有必要從美伊雙方攻防,以成本效益原則反思台灣的建軍備戰。

舉例而言,敵情監偵與戰場目標獲得甚為重要,無人飛行載具就是一利器。在了解美國海空軍未來都將大量倚重無人飛行載具、台灣空軍又面臨招生困境時,無人飛行載具雖非全部答案,但至少可以解決部分問題。此外,海珊廣設突出地表1公尺高的鐵桿對付美軍空機降、使用大量氣球防範直升機突擊、運用焚燒原油製造濃煙並擾亂敵軍飛彈的導引系統、善用偽裝欺敵措施保存戰力,採用機動雷達及飛彈的導引系統及飛彈系統強化空防,海珊還有能抗核彈的地下碉堡…,凡此對台灣相關戰備作為都深具啟示作用。

●美伊衝突舉世矚目,美方更將此次戰爭視為新式戰法與武器裝備的試驗場。其震撼威懾式閃擊戰法,滾動式開戰(Rolling Start)累增及激增兵力構想、馬球步驟(Operation Polo Step)後勤先期預囤,都為研發創新的產物,其對未來戰爭趨勢的意涵與影響,深值我方觀察注意。

●伊拉克整合全國各種力量支援軍事防衛,連超強美國也不敢輕敵。台灣雖然了解全民國防的重要性,稚對建構及增強全民國防卻缺乏具體行動和成效。強化全民國防是戰力的倍增器,但是,其中有許多作為必須由國家統合,並非全盤仰仗國防部即可廣收宏效。相關立法、政策、計畫、整合、教育、實作及演練,既需國人建立正確共識,尤需政府各部會通力合作並密切配合。

●比較兩次波灣武裝衝突,12年間美方軍事能量的進步,確實可圈可點。促成理想成真的進步之源,科技、管理、思維都是重點,但深層探討卻將發現「人員素質與正確領導」實居首功。沒有商業事務的革命,軍事事務革命其實是浮沙建塔;沒殺兩事管理的革新,難能有現代化的國防。這是現代國防的鐵律。

●比較美伊雙方在兩次波灣武裝衝突期間的各項作為,係重要的議題與研究方向,對台灣國防安全應有啟發。另外,中共對新世紀波灣衝突投入的研究頗為可觀,其取材自美伊雙方經驗教訓而在軍載亞的調整與運用,應該是台灣國防部特需注意的重點工作。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名望的英雄

黑暗籠罩大地.死亡悄悄降臨 ... ...

美伊戰爭
美英聯軍之組織與指揮管制作為


空  軍

沈一鳴   上  校

提 要

美伊第二次波斯戰爭於臺北時間20日上午10時30分開打,此次美英聯軍的作戰行動,雖然
目標、計劃及行動,異於十年前的波灣戰爭,但這二次戰爭的共同點都是——「戰區內的聯
合作戰指揮管制作為」,也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要素。

然而開戰後近十數日的戰事中,美英聯軍卻因指揮管制不當,造成多起誤擊和空中互撞事件;
雖然美英聯軍彼此誤擊的原因甚多,但均與指揮管制有關。故本文特探討此次美伊戰爭,美
英聯軍之組織與指揮管制機制之運作,以凸顯整體聯合作戰指揮管制機制與太空衛星支援系
統,對大部隊(尤其是多國聯軍部隊)聯合作戰任務之執行、武器裝備之目標導航與任務之達
成,具關鍵性之影響。

壹、前    言

美英聯軍在巴格達當地時間3月20日凌晨5點30分發動拂曉出擊(臺北時間20日上午10
時30分),在一個小時的三波「斬首式」空中攻擊,美軍航空母艦發射至少40枚戰斧巡弋飛
彈,同時也掀起了第二次美伊戰爭的序幕。

此次美英聯軍的攻伊作戰行動,雖然戰略目標、作戰計劃及作戰行動,與1991年的波灣戰爭
不同,但就軍事戰略、野戰及戰術層次而言,這二次戰爭的共同點都是-戰區內的聯合作戰
指揮管制作為,為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要素。

因為聯合作戰指揮管制中心為了安全的執行多
批次的空中與地面攻擊,除了須考量空中的航線安全隔離、掩護兵力的責任空域、接應兵力
的待命空域、各型空中攻擊兵火力的分配、尚須協調管制戰區內地面部隊的行動配合,因此
藉由健全完備的聯合作戰指揮機制,方能發揮空地聯合作戰之效能。然而在近十日的美伊戰
事中,美英聯軍郤因指揮管制不當,造成多起誤擊和空中互撞事件,概述如下:


一、聯軍誤擊事件
灱3月22日美英聯軍在進攻伊拉克南部法奧半島的烏卡沙港時,曾發生友軍誤擊事件,造成
部份人員受傷。
牞3月22日美英聯軍在攻取幼發拉底河渡口的奈西利雅時,聯軍遭遇較強烈之抵抗,期間亦
曾發生敵友辨證不明情事。
犴3月22日英國獨立電視臺記者勞埃德及兩名組員在伊拉克南部,遭聯軍坦克誤擊,3人死
亡。
犵3月22日美國戰機攻擊伊拉克的3枚巡弋飛彈,2枚誤擊伊朗接近伊拉克邊界的馬紐地區,
另一枚誤擊伊朗阿巴丹市一座煉油廠的倉庫,造成2名警衛受傷。
玎3月22日美軍方正調查由美國戰艦所發射的1枚戰斧巡弋飛彈,是否偏離飛行路線誤入伊
朗境內。
甪3月23日凌晨,英國皇家空軍的一架「旋風式」戰機在伊拉克境內執行任務後返航時,在
科威特邊境遭美軍愛國者飛彈誤擊,機毀,2名飛行員喪生。
癿3月25日F-16遭愛國者飛彈陣地雷達鎖定後,飛行員採自衛行動反擊誤擊愛國者飛彈陣
地。
穵3月27日美軍地面部隊於奈西利雅附近誤擊友軍,造成3名人員受傷及多輛裝備車受損。
网3月28日美軍一架A-10攻擊機誤擊英軍一輛裝甲車,造成1死3傷。
艸3月28日英軍在伊拉克南部遭美軍誤擊1名死亡,3名受傷。
艼3月29日美軍數枚戰斧巡弋飛彈落於沙烏地阿拉伯境內,無人傷亡。
芀另外美軍發射了近650枚戰斧巡弋飛彈及投下數千枚精準導引炸彈,然而郤發生多起誤炸
平民或市集等事件,造成伊拉克人民的傷亡。
二、英軍兩架直昇機相撞事件
灱3月22日兩架英國「海王」直昇機在波斯灣上空相撞,造成6名英軍和1名美軍陣亡。
牞3月29日美軍兩架阿帕契直昇機在伊拉克中部相撞,無人傷亡。
雖然美英聯軍在作戰中,造成誤擊、誤炸的原因甚多,包括人為、機械及伊拉克可能使用電
子戰反制作為等因素,但綜言之,均與指揮管制有關,故本文特探討此次美伊戰爭,美英聯
軍之組織與指揮管制機制之運作,以突顯整體聯合作戰指揮管制機制與太空衛星支援系統,
對大部隊(尤其是多國聯軍部隊)聯合作戰任務之執行、武器裝備之目標導航與任務之達成,
具關鍵性之影響。

貳、美英聯軍之部隊編組

布希總統為求迅速推翻海珊政權,不待聯合國安理會之同意,即聯合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出
兵,期望以優勢科技之軍事力量達其政治目標,其聯軍部隊之編組概況如下:
一、美英聯軍總兵力:總計30萬人。
灱陸軍:17萬人、戰甲車1,720輛。
牞海軍:9萬7,000人(含陸戰隊)、6個航母戰鬥群(含英國一個航母戰鬥群)。
犴空軍:3萬5,000人、各型戰機約1,500架。


二、美英聯軍兵力部署
灱美軍方面
茍美陸軍方面:聯軍攻伊前線指揮中心設在卡達的賽利耶基地,並在波灣地區部署約22萬
5,000名兵力,由美軍第5軍司令部所轄、第1裝甲師、第1、3、4機械化步兵師、第1裝
騎師和第101空中突擊師、第2空降旅(82師)及第2裝甲騎兵團等單位參戰。
咷美空軍方面:空軍分別部署於8個地區,各型戰機約1,500架,分別進駐下列各國之空軍
基地:
杕土耳其的因契爾利克空軍基地:約162架戰機。

杌沙烏地阿拉伯的蘇丹王子、利雅德、埃斯坎維利奇及達蘭空軍基地:約216架戰機。

杈科威特的賈貝爾、薩勒姆空軍基地:約162架戰機。

杝巴林的賈法勒、穆哈拉克空軍基地:約110架戰機(含加油機及偵察機)。

杍卡達的烏代德空軍基地:約54架戰機(含空中加油機)。

杚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宰夫拉空軍基地:約72架戰機。

杋阿曼的馬西拉島、希伯來空軍基地:約216架戰機(含B-1轟炸機)。

毐迪戈加西亞空軍基地:約6架轟炸機(含B-2及B-52)。

咮美海軍方面:海軍指揮部設在美國第五艦隊司令部所在地巴林,總力兵約9萬7,000餘人(含
陸戰隊兵力)。

杕“星座”號航母艦戰鬥群部署於波斯灣海域。(人員7,000人)

註:艦上配備有F-14“雄貓”戰鬥機、F/A-18“大黃蜂”攻擊機、E-2C“鷹眼”預警機、固
定翼反潛機和干擾機等,數量約有72架。另護衛群計有6艘巡洋艦及1艘核潛艦。

杌“林肯號”航母艦戰鬥群部署於波斯灣海域。(人員8,000人)

註:艦上配備有F-14“雄貓”戰鬥機、F/A-18“大黃蜂”攻擊機、E-2C“鷹眼”預警機、固
定翼反潛機和干擾機等,數量約有75架。另護衛群計有6艘巡洋艦、2艘驅逐艦及2艘核潛
艦。

杈“杜魯門”號航母艦戰鬥群現部署於紅海海域。(人員8,000人)
註:艦上配備有F-14“雄貓”戰鬥機、F/A-18“大黃蜂”攻擊機、E-2C“鷹眼”預警機、固
定翼反潛機和“海王”干擾機等,數量約有80架。另護衛群計有1艘巡洋艦、5艘驅逐艦及
2艘核潛艦。
杝“小鷹”號航母艦戰鬥群部署於波斯灣海域。(人員5,000人)

註:艦上配備有F-14“雄貓”戰鬥機、F/A-18“大黃蜂”攻擊機、A-6攻擊機、E-2C“鷹眼”
預警機、固定翼反潛機和干擾機等,數量約有70架。另護衛群計有2艘巡洋艦、2艘驅逐艦
及1艘核潛艦。

杍“羅斯福”號航母戰鬥群部署於地中海海域。(人員8,000人)

註:艦上配備有F-14“雄貓”戰鬥機、F/A-18“大黃蜂”攻擊機、E-2C“鷹眼”預警機、固
定翼反潛機和干擾機等,數約有75架。另護衛群計有6艘巡洋艦、2艘驅逐艦及2艘核潛艦。

杚“尼米茲”號航母戰鬥群目前由太平洋駛往阿拉伯海途中預於3月底部署於波斯灣海域。
(人員8,000人)

註:艦上配備有F-14“雄貓”戰鬥機、F/A-18“大黃蜂”攻擊機、E-2C“鷹眼”預警機、固
定翼反潛機和干擾機等,數約有80架。另護衛群計有5艘巡洋艦、2艘驅逐艦及2艘核潛艦。

杋美軍派遣醫療艦「舒適號」(可提供1,000個醫療床位)部署於印度洋,符合其「海上預置
艦」之作戰模式,並結合其先前部署於英屬迪戈加西亞島數10艘大型貨船,使其有充分後勤
支援能力,以支持作戰需求。另波蘭在波斯灣所部署的運補船柴尼艾吉號。將作為檢查船之
用,以確保國際對伊拉克的禁運維持。亦有可能作為醫療船使用。

毐陸戰隊方面:(約5萬8,000人)
坽陸戰隊第1遠征軍部隊部署於科威特,第1遠征軍轄陸戰第1師、第2陸戰旅、第11陸戰
營、第15陸戰營、第24陸戰營,兵力約5萬人。

夌第2遠征軍之第2遠征旅約8,000名陸戰隊官兵編配於第1遠征軍指揮。

牞英軍方面
茍英陸軍方面:約4萬2,000人,由第1裝甲指揮部所轄第7裝甲旅及第16空中突擊旅參戰。

英海軍方面:
杕「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人員4,000人)部署於波斯灣。並以「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擔
任艦隊以及所有英國部隊的指揮中心。而“海洋”號直昇機母艦已與「皇家方舟」號航母會
合﹐並與其他13艘艦船(含1艘醫務船)及1艘潛艇共同組成一支特遣艦隊。

“輝煌”號核子動力潛艇與另外一艘潛艇“湍流”號部署於地中海地區,協同其航母戰鬥
群,候令對伊進行軍事行動。

杈第3突擊旅4,000名皇家海軍陸戰隊員,部署於波灣地區,該部隊運用直昇機和登陸艇等
載具配合美軍實施登陸作戰。

澳大利亞方面
茍澳軍特遣戰鬥部隊,包括1艘作戰艦凱寧布拉號及隨艦的海王號直昇機隊、運兵飛機、空
中特遣隊、兵工爆破特殊處理隊參戰。

“赫馬斯‧達爾文”及“赫馬斯‧安扎克”等2艘驅逐艦續部署於波斯灣北部,執行對伊
拉克海上封鎖任務。


參、美英聯軍聯合作戰指揮管制機制

因應此次美伊作戰之指揮、管制、通信、情報、監視、偵察C4ISR運作需求,美軍動用由各
類型偵察、通信衛星所架構之全球指揮管制系統(Global Command and Control
System(GCCS))作為戰區完整之作戰指揮管制機制,俾提供美國國內高層及戰區內聯
軍各級指揮官能即時、全程掌握戰況,並下達指令至基層部隊。

美國全球指揮管制系統可提供總統至作戰部隊等各階層之指揮管制與戰況顯示功能,此機制
可支援美軍部署於全球各地區軍事作戰之需求,目前僅就此次美伊戰爭中,美英聯軍可能使
用之指揮管制系統說明如下:

一、全球指揮管制系統(Global Command and Control System (GCCS))為整合通信與情資處
理之指揮、管制、通信、資訊、電腦C4I系統,俾供最高指揮層級及戰區指揮官掌握美軍位
於全球各地之軍事行動。此系統亦整合陸軍全球指揮管制系統(GCCS-ARMY)、陸軍戰鬥指揮系
統(Army Battle Command System)及陸戰隊全球指揮管制系統(Global Command and Control
System-Maritime (GCCS-M)),可同時提供陸軍與海軍陸戰隊之指、管、通、電C4等作戰指
揮管制運作,以指揮此次龐大的美英聯軍作戰行動。

二、戰區作戰管理核心系統(Theater Battle Management Core Systems (TBMCS))是聯合作
戰指揮官用於指揮管制聯合空中行動之系統,此系統已整合空中特遣隊戰區自動計劃系統、
聯隊指揮管制系統及作戰情報系統,並可透過衛星鏈路支援戰區內之空中作戰中心(Air
Operation Center-AOC)、聯隊作戰中心(Wing Operation Center-WOC)及中隊作戰中心
(Squadron Operation Center-SOC),故各任務部隊及飛行員可依此系統所提供之任務指導、
作戰計劃與情報料資執行所賦予之聯合空中行動,而無與其他單位產生任務衝突或空中接近
之顧慮。

三、聯合作戰計劃及執行系統(Joint Operational Planning and Execution System (JOPES))
是供戰區指揮部之指揮官、參謀群所使用之決策系統,此系統已整合聯合計劃與執行系統,
故可綜整戰區內聯合部隊之人力狀況、敵情、戰略目標、通信能力,執行聯合作戰之計劃、
提供若干最佳行動方案及監控戰區內之軍事行動。

四、戰場全面作戰圖況(Common Operational Picture (COP)) 是即時情報傳遞與顯示系統,
此系統靠通信衛星及偵監衛星將各項情資整合至地面部隊之情資系統,故可顯示戰區內各軍
事行動之概況,俾供指揮官及各級部隊主官參考運用。

五、戰區彈道飛彈防禦系統(Theater Ballistic Missile Defense (TBMD))主要是靠偵察衛
星監視戰區內敵地對地彈道飛彈之發射動態,再藉通信衛星將運算後敵地對地彈道飛彈之發
射地點、預計撞擊地點與撞擊時間等情資,傳送至相關指揮管制中心及作戰單位,俾執行飛
彈攔截任務。

六、防空系統整合器(Air Defense Systems Integrator (ADSI)) 可將敵空中進襲之情資,
藉各型資訊傳輸鏈路,例如陸軍的一號資料鏈路(ATDL-1)、前進地區資料鏈路(FDL)、
LINK-11、LINK-16、戰術資料分配系統(TDDS)、戰術情資廣播服務(TIBS)提供給戰區內之野
戰防空砲兵旅執行防空作戰任務。

七、整合式廣播服務(Integrated Broadcast Service (IBS))是由戰區指揮部將戰情傳送至
相關之各聯合戰術單位,俾供各部隊能掌握相關情資。




肆、美英聯軍聯合作戰指揮與管制之潛在問題

美軍為有效、安全的指揮管制美英聯軍的大軍作戰行動,其中央司令部特成立聯合作戰指揮
管制中心,並運用美軍所有之資源與機制,包括太空衛星系統之支援,目的即在掌握資訊優
勢的態勢下,運籌帷幄,打一場優勢科技「速戰速決」之戰役,然事與願違,美英聯軍的攻
勢在初期雖能藉聯合作戰指揮管制機制,明確掌握伊拉克重要戰略目標之情資,並獲得短暫
的「快速進展」興奮。

但聯軍後續之軍事進展郤在伊軍「人民戰爭與游擊戰」的作戰模式及
海珊的媒體宣傳戰作為下,逐漸受到阻滯,且聯軍亦發覺伊拉克軍民的作戰意志並非戰前所
預判的脆弱,加上連帶發生聯合作戰指揮管制上的失誤,顯見高科技的指揮管制C4ISR系統
仍無法消除「戰爭迷霧」的窘境,以下是美英聯軍聯合作戰指揮管制的缺失:

一、聯合作戰指揮管制機制遲滯
為應付此次攻伊作戰,美軍在卡達的賽利亞基地成立中央司令部,以整合和協調所有空中行
動與地面部隊之作戰指揮管制等任務,以發揮整體作戰效益。然在開戰初期,即因指揮管制
不當而發生多起誤擊事件,顯見聯合作戰指揮管制之組織與機制龐大且層級過多,其指揮管
制中心雖在整合衛星科技的「戰術偵察情報獲得顯示系統」輔助下,運作仍顯遲滯,所以才
會發生多起敵友不分、辨識錯誤及人員在戰場心理上之緊張、恐懼,而誤擊自已人。

二、情報蒐集與傳遞有盲點
戰事發展初期,聯軍地面部隊由南向北推進3、400公里時(前鋒進抵距巴格達只有160公里
的納查夫地區),原先美軍方前線指揮官法蘭克斯將軍所宣布占領的伊拉克南部烏卡沙港、巴
斯拉及奈西里亞之戰情,郤遭伊拉克方面的逆襲及詐降攻擊事件,造成聯軍多人傷亡。接著
美軍又發布消息指出,在3月24日凌晨,伊軍仍持續頑強的與美英聯軍戰鬥中,聯軍尚未控
制該地區。此種情報資訊不當之疏失,極易造成戰區指揮官錯誤之決心下達、作戰官兵士氣
低落及懷疑情報資訊之正確性,而產生戰術或戰略上之錯誤行動。

三、衛星早期預警系統與戰情指管系統之構連有疏漏
美軍愛國者飛彈在衛星早期預警及戰情指管系統指揮下,仍無法完全攔截伊拉克地對地飛
彈,且誤擊英戰機,顯見聯軍高科技之聯合作戰指揮管制系統仍有盲點與死角。

四、美英雙方尚未整合兩軍之聯合作戰指揮管制作為
雖然美英兩軍長年以來,均共同參與各項作戰、演訓,但從相關意外事件之肇因分析,聯合
作戰之準則、作戰模式、指揮管制程序、指揮管制作為及人員訓練均待整合與要求。


伍、對我國軍之啟示

第一次波灣戰爭之後,中共已體認現代戰爭必須集中力量,對敵施以空、地、海、天(太空)、
電(電戰)五位一體的多維打擊」,因此共軍近年來之建軍方向以發展指管戰、網路戰、心理戰
為重點,建構自動化指揮系統,以強化其指、管、通、資、情與戰場監偵能力;同時亦著重
高科技軍備與武器系統之研發,以提升其太空衛星系統、電子作戰、武器精準打擊等爭奪制
電磁、制空、制海權及聯合登陸作戰之能力。

面對中共對我之威脅,國防部已訂定我國軍未來之防衛作戰將以三軍聯合作戰為兵力整建重點,
俾在中共對我採三棲武力全面進犯時,能憑藉臺海有利環境,按「制空、制海、地面防衛」作戰,發揮三軍聯合作戰戰力。

但執行聯合制空、聯合制海及地面防衛作戰有賴架構整合式之聯合作戰指揮管制機制,方能迴避此次
美英聯軍所造成之敵友不分、誤擊友軍事件,故三點思考方向可供國軍參考:

一、參考美軍全球指揮管制系統(GCCS)發展相關介面與裝備,強化國軍目前建構之指揮、管
制、通信、情報、監視、偵察C4ISR機制之戰情傳遞時效與正確性,以利三軍各部隊能掌握
即時戰情及任務分配項目,執行整體之聯合作戰任務。

二、因應臺澎防衛作戰之地略環境及戰時敵可能對我之電子戰干擾、欺騙等作為,造成我聯
合指揮管制機制失能或癱瘓,我應規劃相對應之防範作為與接戰準則,以避免誤擊事件之發
生。

三、藉由我「國家太空計劃室」所發展之中華一號、二號衛星技術、後續規劃之華衛三號衛
星及未來國家發展太空科技之計劃,建構由太空衛星整合之立體C4ISR機制,以補強我國軍
目前發展之平面指、管、通、情、情、監、偵C4ISR系統。

陸、結    語

由古今中外的戰史分析,大軍作戰時各部隊能依主師之命令運動自如、進退有序、相互支應,
以迅速對敵主力形成包圍夾擊之勢者,必勝。此皆靠主師敏銳的判斷及靈活的指揮管制機制,
方能役使部隊,如以臂使指般的揮灑自如,先期獲得先機。

因此,我國軍應在提升硬體的有
生戰力同時,發展有效率的聯合作戰指揮管制機制,以發揮靈活的指管作為,抑制敵對我之
進犯行動,如此方能獲致「有效嚇阻、防衛固守」之國防戰略目標。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名望的英雄

黑暗籠罩大地.死亡悄悄降臨 ... ...

波斯灣戰爭對台灣的啟示



                         美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底定伊拉克,身處世界敏感區域的台灣,也應從中獲得啟發。本系列單元將以建立自主國防體系為題,走訪國內國防科技及國防工業的重鎮,例如中山科學院、中國造船公司、漢翔航空工業公司等,以及其他生產及供應武器系統及軍事裝備的民間廠商,同時並以精采的圖片及文字呈現給讀者,期能讓讀者瞭解台灣國防產業發展的現況,及政府推動國防自主的成果。

戰爭的殘酷透過電視歷歷在目,遠在千里之外的台灣卻不能置身事外。雖然美伊戰爭快速落幕,然而東亞地區更關切的是邪惡軸心的成員國之一,擁有長程飛彈及核子武器的北韓。如果美國準備再以軍事手段解除北韓武裝,中共被迫支持北韓,台灣會不會被捲入戰火猶未可知。在台海兩岸情勢未見緩和之前,台灣仍是世界上具有戰爭潛在風險的地方,建設自主國防體系仍是當務之急。

萬一台海發生大規模衝突,有人認為美軍終將介入台灣戰事。雖然解放軍可能仍不是大量運用高科技武器的百勝雄師的對手,但問題不只是美國人願不願意在台海再次流血,而是美國將面對一個擁有彈道飛彈的核子大國,萬一中共全面入侵台灣,美軍是否能對廣裘的中國大陸實施類似對阿富汗或伊拉克那樣的精準打擊,以及打擊何種目標才能發揮效用,是指揮管制中樞、防空飛彈陣地或海空軍基地,或者僅是打擊中共第一線海空武力,以阻止中共部隊部隊渡海為滿足,影響美國介入的因素錯綜複雜,而且不足恃。對台灣來說,過度依賴美國介入保護台灣是十分危險的,台灣仍應適度而靈活地調整兵力結構,以有效因應未來可能的衝突,同時並建立自主國防,以及自力維修體系,避免過度受制於人。

建軍備戰仍是當務之急
雖然當前台海局勢較前緩和,現階段中共不一定會以極端的軍事手段對付台灣。但是中共從未放棄以武力犯台,國際情勢瞬息萬變,考量各種可能方案,經常關注「最壞的情況」並慎思因應之道,是國防政策規畫者必須作到的。

同美國入侵伊拉克才能剷除海珊政權,扶植一個親美的政府一樣,對於中共來說,如果兩岸必須兵戎相見,佔領台灣才是確實解決台灣問題的終極方法。

一分評估台灣國防狀況的報告指出,中共全面入侵台灣,比較小規模低層次的軍事行動更為有效,
美軍以大量精密導引武器攻擊伊拉克指揮中樞,使伊拉克高層命令無法下達,基層部隊接不到上級命令,空有防禦準備,卻無法發揮戰力,讓外界軍事觀察家印象深刻。

中共方面同樣也會關注美伊戰事的發展,記取其教訓並作為學習的模範。在一場由《中國時報》舉辦的「美伊戰爭對我國防衛設計與兵力整建啟示」研討會中,學者即認為美軍以精密導引武器進行的斬首行動值得台灣關注,因為中共可能用類似的方式,以小規模的精確導引武器及彈道飛彈的攻擊,打擊台灣的軍政中樞、指管通勤體系,使台灣領導架構一夕崩盤,從而瓦解軍民抵抗的意志。

及許多分析及討論認為,中共若發動侵台戰爭,中共首先將爭奪台灣海峽的制海及制空權,繼之以飛彈及精密導引武器癱瘓軍政指揮中心,瓦解重要軍事基地如軍港、軍用機場、彈藥庫等,瓦解台灣的抵抗能力,為後續登陸部隊開路。去年公布的《國防報告書》也認為,中共可能以資訊戰、電磁脈衝武器、具精確導引能力的巡弋飛彈及彈道飛彈等,癱瘓政經及軍事指揮中樞。

中共精銳部隊如南京軍區,在15至20年內將快速縮短與美軍的差距,中共對台灣的嚴重威脅包括日益增長的資訊戰能力、彈道飛彈或巡弋飛彈對軍政設施及軍事基地如機場等的攻擊、具精密導引能力的遠攻武器或彈藥,可有效彌補訓練不佳的飛行員及舊式的戰鬥轟炸機,並使攻擊機群處於解放軍防空武力保護之下。

台灣既為海島,海、空防禦及陸上長程打擊應是防衛重點。台灣勢需對中共軍事上的進展作出因應,調整兵力結構以有效因應未來威脅,提升操作精密武器的人員素質,使台灣已有的先進作戰平台發揮功效,強化指管通勤系統,這將比再行添購武器更能有效提升戰力。同時也應分散兵力集結地、加強指管通勤設施的保護,強化電子戰及資訊戰能力,籌建干擾衛星定位訊號能力,化解精準導引武器的威脅。



合理的兵力結構
台灣國防資源有限,合理規畫國軍兵力結構有其必要。台灣到底維持怎樣的兵力結構才是適當?由立法委員李文忠等人公布的一分《台灣兵力規模研究報告書》,主張大幅裁減陸軍兵力,將建軍重點集中於海、空軍,以「拒敵於彼岸」,阻絕本島於戰火之外。若敵人突破海空防線,陸軍成為最後防線,仍應以高機動力、強大火力組成的快速打擊部隊為主力,輔以堅實的後備部隊。軍事投資則應持續進行,加速汰換老舊裝備,或為現有裝備進行性能提升。

誠如國防部所指出的,國軍兵力規模應視未來戰爭型態而定,地面部隊的規模應多面向評估。若台海未來5年內未發生衝突,才可能考慮兵力結構的大規模調整。國防部戰規司指出,兵力數字過低將對本島及外島防務造成衝擊,現階段仍需維持適當兵力。國防部目前的規畫,是在2004至06年時達成裁軍至34萬的目標,2007至2012年時裁到30萬,並繼續以武器裝備更新及提升人員素質為方向。

不過李委員認為,目前人員維持費佔國防預算比例過高,嚴重侵蝕軍事投資,若以國防部精實計畫為準,完成目前的裝備採購計畫,國防經費仍短缺2,500億,還不包括未來為神盾艦編列特別預算。唯有大幅裁減陸軍,將陸軍裁減至95,000人,才能將人員維持費比例降至40%,並有充足經費作軍事投資及維持。



國防自主 維繫戰力關鍵
許多學者專家皆同意,台灣海峽萬一發生戰爭,依賴國際制裁或是美國支持不僅不夠,也不能信賴。台灣武器裝備多數仰賴美國供應,817公報時台灣曾被出賣過一次,沒人能保證不會再出現一個817公報或第2次軍售緊縮,不要說完整的戰具,連零件、維修都會是問題,發展關鍵性的國防科技是絕對必要的。


玄奘大學企業管理系教授詹秋貴認為,1979年中美斷交,1982年美國與中共簽署817公報,限制對台軍售範圍及數量,雖使台灣武器供應來源中斷,但這也是台灣發展自主國防開花結果的時候。台灣國防科技研發重鎮中山科學研究院先後推動安翔、雄風、天弓、天劍等重要武器裝備的發展計畫,經過多年的摸索與努力,1990年代以後在戰機與飛彈武器系統研發陸續獲得重大進展,並進入量產服役。

航空工業發展中心後來轉型成為國營的漢翔航空工業公司,另一家國營的中國造船公司也是海軍造艦重鎮,中船、漢翔同樣位居國防工業的龍頭地位,不斷提升技術能力,使自製門檻不斷提高。中船從建造50噸飛彈快艇開始,到勤務艦艇,現在可以建造4,200噸的巡防艦,漢翔公司也從UH-1H直升機、F-5E/F戰機、嘗試自力發展介壽號初級教練機、AT-3噴射教練機,到與先進國家同級的F-CK-1噴射戰鬥機,這些都為台灣的國防自主奠定堅實基礎。

台灣己建立良好的國防工業基礎,雖然不能完全滿足國軍所需,也無法完全獨立研發,但至少掌握部分關鍵能力,例如戰機的研發及生產、作戰及後勤艦艇的建造、飛彈或火箭系統的研發等。冷戰結束使台灣武器外購之門大開,由於台灣已具某些特定高性能武器研發能力,使台灣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充分的談判籌碼。適度外購可以刺激本地工業水準的提升,但是不能完全仰賴國外供應,否則將受制於人。



國防資源釋商對經濟發展俾益甚大
國防資源釋商是目前國防部及經濟部的政策,配合行政院擴大內需及激勵市場,並遵循《國防法》22條「結合民間力量發展國防工業」的立法精神,以建構國防科技工業自主及全方位、全民參與的國防。目前重大的釋商計畫,根據國防部及經濟部資料,包括軍機研製,如F-CK-1戰機性能提升,由漢翔公司負責;國艦國造,如飛彈快艇及潛艇國造,由中船公司負責;輕、中型戰術輪車,由經濟部工業局辦理;跳頻無線電機研製,由中科院與國內廠商合作等。

業是國防政策的後盾,台灣與中共的競爭不只是軍事上,同時也是產業、技術上等全方位的競爭,中共近年來在造艦、自行發展先進戰機上大有斬獲,具有匿蹤艦型設計的052B驅逐艦及有相位陣列雷達的052C均接近完工,中共自行發展的殲10進入預量產階段,及與俄羅斯合作生產,改用中共國產渦扇10發動機的殲11(即Su-27)也試飛成功,對其航太、造船工業及相關產業的技術升級,及國防自主化均有大幅助益。

即使以先進國家為例,美、日等國的國防產業都有完整規畫,日本讓艦艇限齡淘汰,一方面可讓船廠維持造艦能量,並發展新技術,另一方面確保海上自衛隊艦隊永遠有最好最新的艦艇。又如美國,一種飛機還在服役,下一世代飛機已在研發中,不但維繫航太工業,也保持空軍戰力永遠能面對未來挑戰。

發展本土國防產業,對周邊產業的附加價值難以估計。中船公司董事長徐強指出,國防合約的核心產值對末端的影響可擴大到數倍,一項重要的軍事採購計畫對國內的產業價值難以估計,加上次系統的生產研發,也可帶動國內相關產業技術升級。以中船承建軍艦為例,水面軍艦零附件動輒數萬項,水下艦艇更多。

中鋼也宣稱可以生產HY80鋼板,甚至未來生產潛艦用的HY100鋼板,未來若再續建作戰艦艇,國內供應應該都無問題,當然對中鋼技術及產品品質的提升大有俾益。再以航太工業的垂直分工為例,一種新式飛機的發展及量產,對主合約商、次系統、零組件、元件生料供應商及後勤維護的主合約商等,亦有重大影響。因此不但是飛機製造、水面艦艇建造、甚至未來的潛艦建造,所有相關生產廠商皆會因技術升級而受惠,國家整體工業能力均得以提升。



開放商維是必然方向
美國海空軍戰力在波斯灣充分發揮的關鍵之一,是有優異的後勤維修體系,及技術精湛的後勤人員,使眾多精密複雜的航電系統及機械經歷嚴苛的任務後,仍能維持極高的妥善率。空有精良的武器裝備,若不能適當維修保養,不但無法發揮武器效能,甚且耗損戰力。過度依賴外購,甚且維持不同國家的多個供應來源,不僅平時維持不易,萬一發生戰爭,零附件的採購都可能發生問題,對戰力維繫影響重大。維持費用有時佔武器裝備全壽期成本達70%,如能委託國內廠商經營,對國內國防工業生存發展關係重大。

為有效運用國家整體資源,促進國內工業技術發展、建立軍機、軍艦自主發展及維修能力,國防部與經濟部已簽訂「國防部、經濟部航太工業合作支援協議書」、「國防部、經濟部造船工業合作支援協議書」,國防部未來將陸續釋放軍用機艦商維能量,讓國內廠家承接,未來兩大國防工業的龍頭──漢翔及中船將可扮演積極支援國防建設和建軍備戰的角色。

在航太工業方面,國防部分7年編列預算,委請漢翔公司進行戰機性能提升。目前國防部的規畫是除雷達、電戰、指管通勤等具機密性裝備,或作戰機隊的核心能量仍由空軍自行維持外,其他非戰鬥機隊將以機隊、整機、系統委商等方式,在2002至2006年時釋出17型軍機的維修工作,簽訂8至15年的長期合約,建立資源整合、能量互補的長期商維夥伴關係。

而在軍工廠國有民營方面,漢翔公司表示,將整合國內其他航空維修廠商,與國外大廠如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合作,承接空軍軍工廠國有民營計畫,解決軍方人員精簡問題、節約國防預算、縮短軍機送修時程,並提升戰備。漢翔也建議空軍未來新一代戰機、教練機、戰鬥直升機及中運機儘快進行需求定義,提供國內航太工業參與研製及後續量產維修的機會。

在海軍艦艇方面,行政院游院長曾在高雄左營指出,未來海軍艦艇,國內有設計建造能量者,均將委交國內造船業承造,這包括海軍新一代飛彈快艇及油彈補給艦等。另外,在潛艇國造方面也成立跨部會專責小組負責推動。經濟部已整合民間船廠與中船公司成立策略聯盟,中船公司表示,將與其他船廠簽署「造修艦策略聯盟協議書」,由中船為單一窗口議價承攬,向軍方負責。商維範圍將視海軍艦艇維修負荷及民間船廠能量逐步釋出,廠級以上維修則採委商方式進行,逐年釋放商維。由於新式武器系統精密複雜,國防部擬公開徵選合格廠商訂定長期合約,鼓勵廠商投資建立能量,才是推動商維、軍民雙贏的策略,對維繫國軍戰力也有莫大助益。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名望的英雄

黑暗籠罩大地.死亡悄悄降臨 ... ...

中國軍制變革的政軍戰略意涵  
資料來源:青年日報

美伊戰爭後,中共意圖重新調整軍制,除強化空軍及飛彈部隊,並將取消軍區制。雖然其具體實施方式尚未獲證實,但以中共早年軍制變革狀況分析,共軍軍區制度的調整,多有其全盤配套與考量,且不全然以純軍事作戰效益為目的。

以下針對中共軍隊體制變革的政軍戰略意涵,進行深入分析。

  一、 中共軍制變革的背景因素 美伊戰爭後,美國攻勢型武力投射與高科技武器的整合作戰方式,如同1991年的波灣戰爭,對中共軍事現代化造成深遠的影響。中共開始加強人才戰略工程,希望能夠動員和組織共軍,大規模培養人才,提高幹部素質,以推動「有中國特色」的軍事變革,實現軍隊現代化跨越式發展。

由於中共本身的軍事科技能力,與美國相比仍力有未逮,甚至連完全的機械化都無法做到,這可從中共潛艦訓練發生重大意外事件中看出。故中共強調要以信息化帶動機械化,以機械化促進信息化,以完成機械化與信息化的雙重歷史任務。由於中共軍事現代化希望邁向跨越式的發展道路,所以上述特徵與方向,也成為中共領導人在未來軍事發展上所要達成的目標。

中共「總書記」胡錦濤雖未完全掌握軍權,但在2003年5月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曾強調軍制變革必須以中共國情為基礎,借重世界軍事事務革命的經驗,在國家經濟發展、科技進步的基礎上,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的跨越式發展。透過類似的學習活動,中共新的領導階層接觸了世界最先進國家的軍事議題,透過軍隊組織與建制專家的意見,對今後大陸因應世界新的軍事變革有初步了解,同時也產生預告及尋求民意支持的作用。 胡錦濤此一做法可看成政治表態與政治實力的展現,表示「總書記」對國防事務也有發言權,同時亦指出中共軍隊編制變革的主要方向,意在減少指揮層級,逐步建立聯合作戰指揮體制,使中共軍隊領導指揮體制變革,成為共軍體制變革的核心。

  二、共軍體制變革內涵與方向 此次中共軍隊體制變革的主要內涵,在於軍區制度的變革。原先的大軍區制度是中共為了適應不同時期戰爭形勢,和中共在各根據地作戰,所採行的黨政軍民一體化領導,以及配合各大作戰區獨立作戰需要,所形成的歷史產物。不僅在中共竊據大陸之前,已有多次調整,即連1949年之後,亦歷經5次大變動。

中共以往針對臺海發動軍事演習時,曾將「南京軍區」改稱「南京戰區」,中共官方媒體也曾在報導中,使用「福州戰區」的用語,充分顯示中共的軍區制度在平時與戰時有所區別。因為原有的軍區體系,在戰時的主要缺點為部門重複、繁雜、職能不分,而大軍區目前只在演習時期,才透過臨時成立的「三軍聯合作戰指揮部」指揮區內演習,因而稱為「戰區」,顯示出軍區與戰區最大的差異。 目前中共軍隊體制變革尚未正式行諸文字或實施,但中央軍委針對裁軍與變革軍事體制方案已決定四項基本原則:

(一)加強空軍和導彈部隊,適當減少傳統陸軍部隊;


(二)建立大軍區作戰指揮部,取消按地域畫分的軍區制;


(三)按照作戰需求重組部隊;


(四)建立快速反應部隊,以適應世界局勢的需要。

依據上述四項原則,中共將完全改變過去以守勢作戰為主的軍區制度,並取消實施多年的七大軍區,以參考美軍聯合作戰司令部性質的大軍區制代之。同時,為加強對特定區域的守衛,將設立小規模的警備區,例如北京警備區、上海警備區、香港警備區等。對於二線部隊如省軍區,則以守勢作戰與支援第一線部隊為其主要任務,因此將撤銷省軍區建制,改成兵站制與警備區相結合的守土體制,以提高軍隊的後勤補給能力,同時加強對重點城市的民防力量。

此外,中共中央軍委據稱已下令,將從南京軍區和濟南軍區中抽調精銳野戰師組建,編成新的空降十六軍,進行裝備和訓練,歸空軍指揮,並配屬專用軍機和導彈部隊,成為對我作戰的戰略主力。 中共軍區改革的政治意涵從中共歷次軍區制度變革的歷史來看,中共領導人在實施軍區制度變革時,必然有其全盤性的考量與配套,而且不全然以純軍事作戰效益為目的。例如1950年代,毛澤東擔心打下中共江山的地方軍頭坐大,於是在「高饒事件」後,將6大軍區分成12個軍區。

而在林彪主持軍務的10多年間,為了培植自己軍隊的勢力,將軍區裁併為11個;林彪垮臺後,毛澤東更將軍區縮減為8個。這幾次的軍區裁併,主要都與政治權力鬥爭有關。


1985年鄧小平復出主政期間,主張「軍隊要整頓」,除了各項軍事現代化作為,並汰換林彪勢力,再將11個大軍區裁併為7個,並實施大軍區司令員輪調制度,以免大軍區與地方官員合流,坐大地方勢力。鄧小平的變革仍以政治為主要考量,並以支持鄧小平的老幹部為軍隊主力。由於大權在握,鄧小平在軍委擴大會議上,做出裁軍百萬的決定,並大幅裁併軍區規模。 江澤民上臺之後,由於權力尚未穩固,加以「楊家將」掣肘,在十四大的任期中,並未銳意軍事事務變革,即使共軍提出對臺海發動軍事演習,江澤民也不便悍然反對。直到1997年中共十五大召開,國內外形勢趨於緩和,江澤民地位愈加穩固,才敢針對軍隊編制問題,決定分3年裁軍50萬,提出本世紀前50年,國防和軍隊現代化「三步走」的戰略構想。

綜合而言,除了像毛澤東、鄧小平等中共領導人本身與軍隊有很深的淵源,有足夠的功績與權威,可以調動軍區首腦與重畫軍區外,非軍人出身的江澤民,則必須依賴黨的權威,掌控軍權穩固後,才有可能實施大幅度的軍事變革。而胡錦濤目前僅為中央軍委副主席,未能完全掌握軍權,卻在立足未穩之際,向共軍開刀,變革連江澤民都未能完成的大軍區制度,顯示中共高層及共軍內部,在美伊戰後達成極高的共識。


 三、共軍軍區變革軍事戰略意涵 共軍雖然在改革開放之後,歷經1980及1990年代的軍事現代化,但仍處於機械化或半機械化的狀態,若與其假想敵美國相比較,至少有20年的差距。而中共準備全面變革陸軍,以完成機械化和資訊化建設的雙重任務,趕上與美國之間的差距,這意味著中共軍隊正面臨重大戰略轉變。 中共從美軍在美伊戰爭中的作戰經驗反覘自己的缺點,美軍的快速反應和三軍扁平化的聯合作戰機制,凸顯共軍本身大軍區指揮系統疊床架屋的嚴重性。因為各軍區內的海空軍,有其獨立的指揮機構,人事、後勤與作戰訓練均互不隸屬,使得中共的大軍區制度僅空有其名,根本無法對軍區內的海空軍,及直屬中央軍委的快速反應部隊,遂行指揮與管制,只能扮演在作戰區內聯合作戰協調者的角色,甚至對於擔任對我作戰第一擊部隊的二砲部隊也無權管轄,比較有直接隸屬關係的,就只有所屬的陸軍部隊及省軍區部隊。


未來共軍如果將大軍區變革為聯合作戰司令部,並將所屬成員按作戰需要合理分配,將使中共對我作戰的編組與戰爭形態常規化,而非一種應急或部隊輪調式的作戰,若此種作戰方式進而發展成為共軍兵力投射與作戰的常態,並形成通用準則,將使共軍作戰模式與效能進入新的階段。


  四、結語 共軍在遂行軍事現代化的過程中,積極尋求跨越式的發展,寄望能夠一次革命,將機械化與信息化一次到位,趕上與先進國家的差距。但由於中共軍事科技落後且財力與物力有限,只能根據未來可能的作戰模式與手段,發展最急需的部分,以及針對敵軍的弱點,發展針對性的反制武器與戰法,補強自己的弱點,這也就是所謂「有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的基本思維。

但是軍事組織的變革並非變更制度就能成功,如果中共軍隊本身沿襲自蘇聯的作戰模式與軍事組織文化,不能隨之變革;軍區以下部隊本身指管通情設施不能隨之提升,並加以整合,共軍大軍區變革的困難度仍然很高。

江澤民在1998年,曾經想藉大軍區變革,證明其在軍中的地位,但後來並未成功;目前雖然胡錦濤接班地位逐漸穩固,但如要大幅度變革中共軍事體制,在江澤民態度未明、胡錦濤軍事資望不足、軍方輔佐大臣郭伯雄、曹剛川等人仍無法擺脫老將制約的情況下,有可能使此次共軍軍事體制變革的風潮演變為僅是一次新領導治軍理念的宣揚而已。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名望的英雄

黑暗籠罩大地.死亡悄悄降臨 ... ...

看不見的危機 /揭陽

 最近的世界大勢中,有兩件事情特別值得台灣注意:一是美伊開戰後的國際情勢連動變化;二是北韓公開承認擁有核武的後續發展。在共和黨贏得期中選舉之後,美國對伊拉克動手已箭在弦上,但北韓在日前宣佈擁有核子武器,發動九一一攻擊的蓋達組織又聲稱將對美國「二度攻擊」,引起「美國是否有能力同時三線作戰」的質疑;這些國際惰勢的連鎖效應,將牽動台灣的安全,並可能對台灣造成威脅,而威脅的對手,就是中國。不可諱言,台海的安全,其實都繫於美國之手;但在美國單邊主義成外交政策主流,和島內心防鬆懈、缺乏危機意識的雙重因素影響下,台灣的「安全保險」已經出現變化,民主的福爾摩莎,正面臨著「看不見的危機」。


透視台美中三邊賽局
 在台、美、中三邊的動態賽局裡,最有可能發生狀態變化和權力質變的時間,應是在2004年到2008年之間;台灣和美國,都將於2004年和2008年進行總統大選,新的領導人和領導班子與新的思維對策,都可能會使目前的局面產生變動。政權和政策的輪替,本是民主的常態和精神所在,重要的是維繫國家安全的大原則不變,於此基礎下追求人民最大和最公平的幸福;可惜的是,台灣目前卻因政黨間缺乏對兩岸情勢的共識、政府的兩岸政策方向不清、缺乏敵我意識而使美國對台灣產生不滿,徙陷台灣於危城之境。


 韓戰發生之時,美國除援兵南韓外,更派第七艦隊巡弋台灣海峽,目的在確保台灣海峽之國際航線地位,並以行動強化台灣海峽屬公海的主張,扼止中國將台灣海峽視為內海的野心;此一行動,保住了台灣海峽在海洋法中的公海地位,也維持住兩岸間近半世紀的西線無戰事。但是,隨著國際局勢的變化,此一台海安全的重要分水嶺似乎在最近產生些微變化;日前中國軍艦繞行台灣東海岸,雖未對世界公開主張海權,行動中卻隱含宣示台灣周邊海域為中國內海之實質意圖。此一對台灣主權及安全挑戰意味甚濃的舉動,政府居然不為所動,似乎對中國此一挑釁行為採隱忍的態度,也使美國因主權所有國無反應而不便插手,並對台灣此態度大惑不解。

台灣海峽每天有四百艘以上的商船通過,還不包括軍艦活動,政府對中國軍艦繞行東海岸的事實佯裝未見的駝鳥心態,充分反射出台灣在「如何面對中國」的問題上,缺乏整體的作戰方針與國際安全的概念。


兩岸政策令出多門
 政黨輪替以來,兩岸政策一直「令出多門」,從來都沒有確定的準則和方向,即使在民意透過選舉一再交託權力之下,政策主動權卻在主事者有意睡意下,一直被「泛藍」系統挾持;在朝野因敵我意識不清而無共識交集的狀態下,扁政府的兩岸政策,一直都在原地踏步。舉凡兩岸間的重要舉措和行動準則,一直都在虛無綜渺間;有時「戒急用忍」、有時「可能開放」,面對將嚴重影響國家安全的「松山機場直航」與可能拖垮台灣經濟的「全面三通」,陸委會也未見有明確否定或贊成的主張,「兩根手指」究竟是「兩個談判代表」還是「一邊一國」……從民間社會到美國政府都在霧裡看花,「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更糟糕的是,樓梯都快響塌了,亂踩的人還死巴著不肯下來。兩岸政策的紊亂無章法,政府絕對要負完全的責任;監察院糾正行政院執行「戒急用忍」政策不力,即為民意對政府執行兩岸政策毫無章法極為不滿的最好例證。


政策準則不明是最大問題
 在現代戰爭已脫離以往的區域衝突趨勢下,中國已將「超限戰」做為對台攻伐的最高戰略指導原則;可惜的是,身為台灣耳目門戶的新聞局,竟對此毫無警覺。

日前《工商時報》連續大幅刊登中國的招商廣告,經人檢舉,新聞局竟以「非主管業務」和「無法源」的理由不執行處罰動作。其實在「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中,對中國企業不准來台刊登廣告俱有明文規定,新聞局的主管人員不知是對國內行政法律不熟悉?還是不想管理?抑或是陸委會不處理、所以新聞局也比照辦理?無論是那種理由,新聞局對此事務的怠忽職守都難辭其咎。

 中資的「鳳凰衛視」、中國中央人民電視台的海外台「CCTV」都申請在台落地,但台灣的電視媒體前進中國,卻慘遭中國拒絕,致使一干投資俱沒東海。姑且不論台灣媒體業者對中國市場迷思妄想之愚不可及,至少在保護國內媒體業者獲得平等對待的權利上,身為主管機關的新聞局,理應在台灣一票媒體均不得中國其門而入的狀態下,斷然拒絕「鳳凰衛視」和「CCTV」的落地申請,並提出「如欲在台灣落地,中國也需開放台灣衛星媒體訊號在中國落地」的要求;無奈我新聞局官員,竟以無關痛癢的「正在審議中」回應,並對關心台灣權益的媒體詢以「為何這麼關心中國電視台落不落地」的反問!「不管」已是不該,「惱羞成怒」更屬不智。


 面對越來越多針對兩岸政策的質疑,相關主管單位口徑一致,全部推到反對黨的身上,一切不明確的政策、一切的敵我不分、一切的不知所謂,都是反對黨的錯。平心而論,反對黨的確有些恩怨掛帥、敵我立場不太明確,但是政策的最高準則不明,卻完全是政府的效能不彰。

 以兩岸問的投資政策來說,台灣和中國似乎走在天秤的兩端,表面上看來是台灣採取「鎖國政策」,中國則採「完全開放」;但在商業如活水的現實狀況下,政府並未能針對事實狀態制定讓台商得以根留台灣的有效政策,反而造成放任台商出走的反效果;更糟的是,一些專事拆爛污的不肖業者,在台灣留下一屁股銀行呆帳,卻跑到對岸去當繳稅大戶,欠債由全民共同吸收的「債留台灣」。



布希對台態度也受影響
 台灣對中國政策的不清不楚,以及台灣社會對中國的心防鬆懈,已經開始影響美國布希政府對台灣的支持。當下的台美關係,的確是斷交以來的最好景況,可是卻不代表布希一定會在任期內一直支持台灣;單邊主義和中國威脅論的思維,加上台灣的戰略位置和經濟實力,的確給布希許多支持台灣的理由;可是在外交軍師萊斯不熟悉東亞事務的背景,和美國現在正全心對付伊拉克,需要中國支持相對北韓施壓的雙重因素下,雖不至於立即犧牲台灣利益和對中國在台灣問題上有重大讓步,但是否會那麼「堅決」「持續」的站在台灣這一邊,卻是未定之數。更實際的設想是,當美國駐紮在亞洲的軍艦大部調往遙遠的波斯灣時,中國以「保護台灣海峽安全」為由,出動海軍封鎖「內海」,台灣就癱了一半。


 除了國際現勢的考量外,美國政府近日對台灣官民之間的心防鬆懈也頗有微詞,更對我中國政策的混淆不清逐漸感到不耐;當美國政府不斷以官方文件警告中國並提醒台灣之時,台灣島上卻一片無事景象,對美國的緊張一點都不緊張、完全不當回事,一副「反正美國一定會罩我們」的篤定樣,讓美國有「一頭熱」和「所為何來」的錯愕和憤怒,也使本已漸漸無聲的中國通們又開始大聲嚷嚷,發出美國政府應重新思考對台政策的呼聲。美國對台灣的耐心與信心,正在逐漸消失之中;未來若是美伊戰爭未能在短時間內解決,中國籌碼相對增加的狀態出現,台、美、中關係就可能產生變化,台灣的危機也就昭然若揭。


台灣處於多重危境中
 中共十六大後,新的權力佈局已經開始。雖然不少的中台知識份子對胡錦濤寄望甚深,認為其以戰爭方式解決台灣問題的可能性不高,但需注意的是,胡錦濤之所以成為現在的胡錦濤,極大原因來自於其鎮壓西藏獨立問題立功;他雖未用高壓殺戮手段解決,但以小規模衝突與強勢武力威嚇解決西藏問題的手法卻仍歷歷在目;為了完全鞏固自己的權力,收縮軍頭勢力,胡錦濤有可能放任軍方以小區域衝突與挑釁,解決兩岸僵局,替自己的權力和歷史地位加冠。政府對於胡錦濤的為人處事和新領導班子的行事風格與權力傾軋,應該多多加以研究,儘速擬定相關對應政策才是。


 不清不楚的中國政策,除了對台灣可見的未來造成威脅外,短期內也將危及民進黨的執政優勢;「衝突、妥協、進步」或許適用於處理內部事務,但絕不適合用以處理兩岸問題。政府的最大功能,是指引人民走一條最好、最安全的路,如果府院黨上下一心逃避這個責任,恐怕會先將自己的執政路走絕。


 處於多重的隱伏危境之中,政府對於中國政策,應該採取堅決明確的態度,針對事實狀態制定能夠保護台灣國家安全和人民最大利益的指導方針,而不能整天打迷糊仗,將主動發球權完全放給對岸;更重要的是,整個台灣社會已經在政府的放任下,陷入「西進大中國」的迷思,喪失了敵我意識,忘記對岸仍是經濟上欲取代台灣、軍事上口口聲聲將對台動武的「敵人」,這才是危機的根源。一個民主卻分裂的台灣,是鬥不過不民主、獨裁的中國的;這就是台灣所正面臨的「看不見的危機」。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4-5-16 07:12 , Processed in 0.031124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