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樓主: Kharkiv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人文省思】 郭嘉...

[複製連結] 檢視: 4709|回覆: 24

回覆: 郭嘉...

六、遠征烏桓

  曹操平定河北後,首要問題便是征討烏桓了。

  烏桓亦作烏丸,是我國北方一個以遊牧射獵d生的少數民族。東漢初年,他們居於今遼寧西部和河北東北部。東漢末年,烏桓的勢力逐漸強大起來,尤以遼西單于蹋頓最d強悍。漢末,烏桓騎兵天下聞名,北方許多軍事集團首領都曾依賴過他們。袁紹生前同三郡烏桓的關係就非常密切,擊敗公孫瓚後,他曾托漢獻帝的名義,封踢頓d烏桓單于。袁紹死後,三郡烏桓繼續與袁氏相互勾結,狼狽d奸。建安十年(205),袁尚、袁熙逃入烏桓,妄想借助烏桓的力量與曹操抗衡。d此,蹋頓多次派兵襲擾漢郡,並同曹軍直接衝突,企圖幫助袁尚重整旗鼓,恢復舊上。d了清除袁氏殘餘勢力,統一北方,曹操準備遠征烏桓。

  遠征烏桓卻並非輕而易取。當時,劉備正依附荊州的劉表,一直在勸說劉表討伐曹操。如果劉表在營軍遠征烏桓時,趁機起兵進攻後防空虛的許昌,那後果將非常嚴重。曹操對此也相當慎重,召集手下文臣武將廣泛討論。諸將均不贊同,他們認d:“袁氏兄弟,只不過是亡命之人,根本不足d慮。夷狄貪而無親,烏桓又豈能d袁尚所用?如果大軍遠征,深入烏桓地區,劉備必然勸說荊州的劉表趁機襲擊許都。一旦發生變故,到那時後悔可就來不及了。”

  菑H反對之下,郭嘉卻非常贊同此事。他對曹操說:“主公雖然威震天下,但烏桓依仗地處僻遠,必然不作防備。乘他無備,突然出兵襲擊,定可成功。況且袁紹生前有恩于河北官民和烏桓,現在袁尚、袁熙兄弟還在那裏,他們的影響力不可小看。如今青、冀、幽、並四州的老百姓,雖然已經歸附了我們,可那只是迫於威力,而我們卻並沒有給他們什l恩惠。若我們放棄北伐而進行南征,袁尚就會依靠烏桓的支援和幫助,召集袁氏在各地的死黨,伺機反攻。烏恒一動,河北的漢人繼之而起,就會使蹋頓{生入侵的野心,難保其不會有非分之想。到那時,只恐怕青州、冀州就不是我們的了。至於荊州的劉表,那只是一個坐而論道的空談家,他自知自己的才能不如劉備,也難以控禦住劉備。如重用劉備,他恐怕控制不住;如不重用劉備,劉備也絕對不肯真心實意d他出力。他們之間這種複雜而微妙的關係,決定了他們不會有什l大的作d。因此,縱使我們虛國遠征,劉表也不會有什l大的舉動,曹公對此大可不必擔憂!”

  郭嘉以遠征烏桓的必要性、可能性、把握性的精妙分析,堅定了曹操的信心。特別是荊州劉表不會構成威脅的預斷,更使曹操集團文武大員們放下心來。建安十二年二月,曹軍開始北征。

  五月,大軍到達易縣(今河北雄縣西北),郭嘉又提出了戰勝烏桓的具體策略和戰術。他覺察曹軍行動遲緩,便馬上對曹操說:“兵貴神速!如今我們跋涉千里襲擊敵人,而部隊輜重過多,行動緩慢,恐難以獲利。再說敵人一旦得知消息,必然會作準備。不如留下輜重,輕騎兼程前進,乘其不備,突然襲擊。”曹操聽後,立即採納。曹軍輕裝前進,選擇烏桓放鬆戒備的小道,悄然越過盧龍塞(今河北青峰口),跨過白檀(今河北寬城),經平岡(個湖北平泉),穿鮮卑庭,直逼柳城(今遼寧朝陽南)。

  當曹軍到達白狼堆時,因d已經離踢頓的大本營柳城僅僅有200多里路了,烏桓就發現了。蹋頓和袁尚兄弟,以及遼西單于樓班、右北平單于烏延等,帶領數萬騎兵猛撲上來。

  曹操登上了白狼山,雙方兵馬奮力拼殺。曹軍雖裝備輕簡,人數不多,但準備很足。烏桓騎兵看似來勢兇猛,士氣旺盛,卻終歸是倉摔應戰,軍心難免不穩。曹操令張遼d先鋒,縱兵大擊。敵軍各部協調混亂,潰不成軍,被打得落花流水。踢頓單于被斬,烏桓及漢卒降者20多萬人。

  袁尚、袁熙兄弟和遼東單于速仆丸戰敗後,率數千騎兵投奔遼東公孫康去了。曹操的部將都要求當即發兵攻擊。曹操卻說:“何須勞動兵馬?我要讓公孫康將表氏兄弟的首級送來。”果然,不久,公孫康送來了袁尚、袁熙的首級。

  原來,袁尚他們到遼東後,打算奪取公孫康的兵馬。袁尚d人有勇力,對袁熙說:“今天到後,公孫康定來相見,我們兄弟當場殺掉他,佔據遼東,還可以東山再起。”哪知,公孫康也在算計他們:“現在不殺袁熙、袁尚,如何向國家交代?”於是,他事先在馬房埋伏下精勇士卒,然後派人去請二袁。袁尚兄弟一到,伏兵一齊出動,當場將二人擒獲綁縛,放在寒冷的地上。到了這個時候,袁尚還耐不住凍,向公孫康要席子。袁熙長歎說:“頭顱方行萬里,何席之有?”二袁被斬首,函送給曹操。這時,曹操基本上統一了北方。

  郭嘉在遠征烏桓的戰爭中,始則力排裗部A縱論天下大勢,見解深刻而獨到,分析透徹,令人折服,促使曹操作出遠征的決定。出征之後,他又及時提出“兵貴神速”,“輕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的戰術方案,使這次遠征很快取得了全面的勝利。末尾二袁被殺,《三國演義》歸功於郭嘉,第三十三回寫道:“時操在易州,按兵不動。夏侯惇、張遼入稟日:如不下遼東,可回許都。——恐劉表生心。’操日。‘待二袁首級至,即便回兵。’菮暗笑。忽報遼東公孫康造人送袁熙、袁尚首級至,菗狺j驚。使者呈上書信,操大笑日:‘不出奉孝之料!”……菮x問日。‘何d不出奉孝之所料?’操逐出郭嘉書以示之。書略日:
 
[center][b][i][font=Book Antiqua][size=4][color=deepskyblue]Мне навсегда ценить того,что приятные воспоминания обо мне с тебе...[/color][/size][/font][/i][/b][/center]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郭嘉...

今聞袁熙、袁尚往投遼東,明公切不可加兵。公孫康久畏袁氏吞併,二袁往投必疑。若以兵擊之,必並力迎放,急不可下;若緩之,公孫康、袁氏必自相圖,其勢然也。菗瓵蒛D稱善、”小說並稱其時郭嘉已亡,故留遺書給曹操,是d“郭嘉遺計定遼東”。當然,這是小說作者的設計,正史並未明言這是郭嘉的計策。不過,一則此遺書的計策與前述郭嘉定計讓袁尚、袁譚互相攻殺如出一轍;二則後來曹操向漢獻帝上表稱:“……蕩定烏丸,震威遼東,以梟袁尚……凶逆克殮,勳實由熹。”因此,說這是郭嘉的遺計,也許也有可能。

  總之,在此戰中,郭嘉自始至終出奇謀立大功,d曹操在北方的一絕起著巨大作用。

  在遠征烏桓的進軍途中,郭嘉已不服水土,臥病車上。等到他跟隨曹操出征歸來後,又因操勞過度,病情加重。曹操一再派從人詢問病情,關懷備至。不料,如此才華橫溢,風華正茂的謀士,竟在建安十二年(207)底,一病不起,與世長辭了。

  郭嘉死時,年僅38歲,恰逢英年有d之時,實在令人痛惜!他去世後,曹操親自前往吊喪,內心深d惋惜,悲痛不已,“上d朝廷悼惜良臣,下自毒恨喪失奇佐。”忍不住發出“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的悲歎。這也難怪,此時恰逢曹操北征烏桓勝利返回,躊躇滿志,正欲揮兵南下,一舉統一中國之時,他正非常需要像郭嘉這樣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智囊謀臣。而郭嘉在此時竟離他而去,這對曹操的雄心偉業不啻是一個沈重的打擊。恰在郭嘉去世不久,曹操失去有力輔佐,遭遇了平生最大的政治失敗和軍事失敗——赤壁之戰。無怪曹操哀歎說:“若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郭嘉死後,曹操沈痛地對荀攸等人說:“諸君的年齡都和我差不多,唯獨郭奉孝最小。戰亂平定之後,我準備把身後的事業託付給他,不料他卻在中年夭折,豈非命中注定的嗎?”在寫給荀彧的書信中,曹操又追念郭嘉說:“郭奉孝年不滿40,相與周旋11年,艱難險阻,大家都同甘共苦。因他智慮變遠,通達事理,欲托之以後事,豈料先我而去,情何以堪?奉孝是最瞭解我的人,天下真正相知的人本不多,因此更加痛惜。可是,這又有什l辦法呢!”曹操不止一次地表示,欲將自己身後大事托交給郭嘉,可見他對郭嘉的重視和信賴。曹操又向漢獻帝上書,請求給郭嘉追增封賞。表文說:“已故軍祭酒招陽亭侯郭嘉,忠貞善良智高德美,體通性達。每逢討論大事,蛬*伓g,他能一針見血,一語定音,處理恰當,動無遺策。自在軍旅之間,隨我一起東征西討十有一年,擒呂布,取眭固,斬袁譚,平定河北,踰越險塞,掃蕩烏桓,震威遼東,鏟平袁尚,其功高蓋世。正當要彰顯其勳之時,他卻不幸早亡。追念郭嘉之功勳,實在令人不可忘懷。應該增加其封邑,加上過去所封共1000戶,以表彰死者,鼓勵後人。”對郭嘉的忠誠與才幹進行了熱情的讚揚,對郭嘉的英年早逝表示深切的悼念。漢獻帝閱過表文後,追話郭嘉d貞侯。

  在曹操的智囊團中,郭嘉是一位年輕而又活躍的人物。曹操說他“體通性達”。可謂知人。郭嘉的確性格開朗,豪放,甚至不拘小節。陳群就曾多次向曹操訴說郭嘉“不治行檢”,但郭嘉卻不d所動,“意自若”,曹操因此而更加看重他。郭嘉才華橫溢,鋒芒外露,又不拘小節,按理來說,應該會招人忌怨。但事實卻相反!這主要是因d他很善於處理人際關係,與同僚能和睦相處,榮辱與共。尤其是同主帥曹操的關係,相當融洽,達到了“行同騎乘,坐共幄席”的程度,被曹操視d最能交心的知己。與曹操這樣廣有權謀的人物共事,時刻存在著危險,“伴君如伴虎”並非虛言,很多名臣謀士被曹操處死。而郭嘉同曹操的關係之所以能幾乎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一方面大概是郭嘉對於曹氏大業的重要性所決定;另一方面也是他通達圓和,善於處理人際關係的結果,這也是他作d傑出的謀略家所具有的另外一個側面。曹操最念念不忘的是郭嘉的忠誠和才幹。自從棄袁投曹以來,郭嘉一直對曹氏集團忠心耿耿,有目共睹。因此,曹操一直對他的忠賢、忠良銘記在心,說他d人“忠厚”,“必欲立功分,棄命定。事人心乃爾,何得使人忘!”而郭嘉的智謀、才能,也令曹操非常欣賞。曹操稱郭嘉“動無遺策”,“每有大議,臨敵制變,臣策未決,嘉輒成之。平定天下,謀功d高”,又說郭嘉“其人見時事兵事,過絕於人”。能令曹操這位“非常之人,超世之傑”讚歎不絕,便可見郭嘉智謀實在卓絕不凡。郭嘉的忠與能,不但令曹操欽服,也給後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郭嘉d曹操運籌帷幄11載,d曹氏集團發展壯大及統一北方的大業建立了傑出的功業,相應地也就d歷史的發展與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郭嘉年輕有d,不但具有擇去就之明智,而且可以縱覽天下形勢,知己知彼,有預見事態發展之神機。他不僅善於利用矛盾,“指揮”敵人,胸有奇謀妙策,而且高屋建領,目光深遠,具有高超的戰略意識。他不僅僅是東漢末年曹操麾下的“奇佐”高參,而且也以他在鬥爭中顯露的高超藝術,在歷史智慧寶庫留下光輝的一筆。

  最後,讓我們以《三國演義》中對郭嘉的贊詩來結束本文吧!詩日:

  天生郭奉孝,豪傑冠群英。 腹內藏經史,胸中隱甲兵。
  運謀如範蠡,決策似陳平。 可惜身先喪,中原梁棟傾。

完......



出自http://www.prc.net.cn/prc2004/qqhr/zy/15/gj1.htm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郭嘉...

郭嘉是三國時代為一能夠與諸葛孔明匹敵的奇人...

惟英年早逝...無法見證郭嘉和諸葛孔明的對決...

真是遺憾阿...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郭嘉...

要排版呀... ˊˋa


看的蠻辛苦的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郭嘉...

[QUOTE=姬冰雁]要排版呀... ˊˋa


看的蠻辛苦的[/QUOTE]

嗯~~抱歉阿...小弟沒啥時間...下午要南下台南...等到了再排一下好了......

我自己也看的蠻辛苦的...還要從簡體轉成繁體...還要改錯字...呵呵...

真累阿~~~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郭嘉...

[QUOTE=Kharkiv]嗯~~抱歉阿...小弟沒啥時間...下午要南下台南...等到了再排一下好了......

我自己也看的蠻辛苦的...還要從簡體轉成繁體...還要改錯字...呵呵...

真累阿~~~[/QUOTE]


慢慢來 慢慢來  不過只剩一篇沒排了 效率真快呀ˊˋ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郭嘉...

[QUOTE=姬冰雁]慢慢來 慢慢來 不過只剩一篇沒排了 效率真快呀ˊˋ[/QUOTE]

呵呵..排完了...我有點急性子...等不到回台南...所以先排了...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郭嘉...

三國時期人才之多不勝枚舉
郭嘉難得的是除了超人的才華外
還有明則保身的智慧
曹操的脾氣個性忌諱被人點破心事
郭嘉又怎麼會不知道呢
讀書人容易堅持己見擇善固執而得罪人
也因此郭嘉避免了彌衡.楊修等人一樣的下場
(...)
 
我把思念
化成一串淚滴
藏在心底
只在雨裡
傳達給你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郭嘉...

郭嘉是三國時代為一能夠與諸葛孔明匹敵的奇人...

惟英年早逝...無法見證郭嘉和諸葛孔明的對決...

真是遺憾阿...


孔明是內政方面的優秀人才,郭嘉則是軍事上出色的謀士,這兩個人拿手的領域並不相同。要講戰略眼光以及對局勢發展的觸覺,郭嘉應該是要勝過孔明(事實上在這方面勝過孔明的人很多,曹操和劉備也都勝過他)。
郭嘉難得的是除了超人的才華外
還有明則保身的智慧
曹操的脾氣個性忌諱被人點破心事
郭嘉又怎麼會不知道呢
讀書人容易堅持己見擇善固執而得罪人
也因此郭嘉避免了彌衡.楊修等人一樣的下場


其實郭嘉只不過是把他自己的身份定位為”謀士”,是曹操個人的門客。他不是漢朝的”忠臣”,他不忠於漢朝,他只忠於曹操一個人。他只負責幫曹操出主意,其他的一切不管。他的主意曹操用也好,不用也罷,那是曹操的事。至於曹操要怎麼做?那也是曹操自己的事。就算曹操要幹壞事,郭嘉也要幫他出主意。這是”謀士”的基本定位。像荀彧這種人,他就不是單純的”謀士”,他把自己定位成漢朝的”忠臣”,如果曹操想做一些對漢朝血脈有害的事,他就不會站在曹操這一邊了。我覺得這是一個擺正自己位置的問題。

郭嘉只是曹操個人養的謀士,曹操就是他的主子。所以他在曹操門下自然就跟著曹操共進退。彌衡那個笨蛋根本就不是曹操的人,更別說謀士了,當然不會有好下場。至於楊修,他真正的死因是介入了曹丕和曹植的政治鬥爭。
 
[font=新細明體][size=3][color=yellow]「鄧大人!督船上的帥旗被打掉啦!」[/color][/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3][color=yellow]「我們把帥旗掛起來!命令經遠、濟遠向我靠攏!」[/color][/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3][color=yellow]「經遠被包圍了!」[/color][/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3][color=yellow]「濟遠呢?」[/color][/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3][color=yellow]「濟遠逃跑了!」[/color][/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3][color=yellow]「敗類!」[/color][/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3][color=yellow]「鄧大人!經遠衝出了包圍圈!」[/color][/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3][color=yellow]「好!」[/color][/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3][color=yellow]「經遠爆炸!正在下沈!」[/color][/size][/font] [size=3][color=yellow][font=新細明體]「[/font][font=Times New Roman]…………………[/font][font=新細明體]」[/font][/color][/size]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郭嘉...

士為知己死
郭嘉因為認同曹操而為曹操出謀策劃
彌衡之不認同曹操就像郭嘉不認同袁紹一樣
只不過彌衡手段激烈點罷了
非要羞辱一番曹操不可
就這點來說
郭嘉明則保身之道比彌衡勝不止一籌了
對知識人來說
不管多有才華
死了就什麼都做不成
真想有所作為的話
有時候忍一時也是知識人必備的條件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5-8-17 22:30 , Processed in 1.708217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