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冊 登入
鐵之狂傲 返回首頁

夜語軒 https://www.gamez.com.tw/?73965 [收藏] [複製] [分享] [RSS] 計畫,在疲倦之後,是刻不容緩的急所 ...

網誌

《心得》書展上見余秋雨老師有感

熱度 16已有 1213 次閱讀11-2-15 12:40

  給敬愛的秋雨老師:

  (1)
  有別昨日的浮躁氣氛,今天徹底享受浸淫書展的味道。常說:「文學是寂寞的產物。」那麼要共鳴文學,勢必得同一波長一樣寂寞;諷刺地現代都市人開眼是電視而戶外人群蜂擁,體會「寂寞」不過是某種借代無聊而非實質的寂寞。

   像書展這般人文薈萃盛宴,理應讓陣陣書香簇簇知音充實、翻閱紙本的默讀聲和交談言語此起彼落,哪有時間感受寂寞?對,此時孤獨、寂寞竟成了奢侈。但總想 不透,為何喧囂可以建立一面面牆,樹立讀者和作者共鳴的書面之間?人們害怕的寂寞何時轉型潤化劑,加速過去和現今的流動?

   直到秋雨老師演講,講了千年一嘆成書過程、修訂原由;為了珍惜旅途──這位千年來不停歇孕育思源之母,而倍加呵護稿子孩兒們。可老人家轉念一想,十歲 了,小汪汪也該成為俊俏狼犬;文字也該去蕪存菁,才能得光彩,於是秋雨老師大筆一揮,忍痛刮除了血脈相連三分之一歲月,卻讓其餘二分更加耀眼璀璨。

  當眾人從注視璀璨偉大中稍稍平復盲目,《千年一嘆 十年修訂版》塵埃落定。

  (2)

  讀其書,想其人,讀了秋雨老師的書,也在思索究竟是個怎樣的人。應是個偉大的人吧?可偉大的並非名氣,而是能從孤獨、寂寞中堅毅的人格。

   為何可稱偉大?想起古典文學給出的深深寂寞,即使是壯大的正氣歌、滿江紅,那種雖萬人無往矣的千山我獨行,表達出「獨」的意境,不就是「孤獨」的最好證 明?或婉約表達細膩的女詞人清照,弦說紛亂情感,她後期的詞,總有種針扎痛處;引人寂寞的詩詞文章,卻從來沒看到「寂寞」二字,公開在古人的字裡行間。

  古代人應是最懂孤獨寂寞,卻又吝嗇使用,不知為何?恐怕太懂,所以更加珍惜吧!古時車馬交通不暢,更別說分隔異鄉的魚雁往返,能有什麼更高效率。覓不得好友親人信息,心急如焚啊!能怎麼著,在家潛心讀書,若讀不下去,便出遊轉心。

  歐陽修出遊過,寫出名聞遐邇收錄高中課本《醉翁亭記》,還是必考重點。
  王安石出遊回來,也大筆一揮《遊褒禪山記》,仍是高中必考核心。

  儘管宋代兩大名士身居高位,出遊也必不乏親信好友相伴,但從兩人一剛一柔文字的文字間,雖未言明寂寞,微風卻成了孤獨的前奏徐徐吹來。

  「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宋 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文章寄託想法而文字則棲宿情感,創作時間差不多是變法銳氣正強之時;文中一再言,王老先生即使是賞山賞洞觀美景,仍離不開「人(自己)定勝天(群眾)」的耿直。

  反觀之下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超然多了,只是寂寞不減,反而更重。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宋 歐陽修:醉翁亭記》

  王安石至少筆墨之間成全了人類不畏自然的意像,強調「人」之外,「我」意外被突顯孤獨。歐陽修卻把浮生煩惱放一把清新之火全消了。

  喧囂人群不解真正的消遙,沒關係,還有禽鳥懂。真正快樂存在山林間,沒問題,人群走了,就喧囂也就隨風而去。整篇讀下來,有種超然物外的灑脫,卻因這種灑脫,逃不開寂寞。灑脫,本來就是孤獨物外,既然是物外,怎能多數?怎能不寂寞?  

  也許要替歐陽修反駁:哪裡孤獨寂寞?伴隨他的,不還有山林鳥鳴?
  歐陽修哪須多餘的聲援,孤獨也好,寂寞也好,仍是六一老人。


  (3)

  這就是感受秋雨老師偉大的地方。

  秋雨老師的毅力不拔,時而如荊國公般剛毅凜然──堅持愛和純良之價值觀。更多時候有著六一的陰柔脈動詞藻,為現世讀者與古代架出典雅康莊。
  綜合起來,就是秋雨式的魅力,少了這種思想則跛足;缺了節奏脈動,無異於長輩的耳提面命,不親切。
  

  細想數百年前北宋,歐陽、王勢不兩立的是政敵;但文章卻在身後,時空長河靜靜沖刷間沖刷沉澱成等價的結晶瑰玉。這樣一想,國家、政治立場、利害競爭,重要嗎?會比得上時代搖盪,仍能注入作為身心的潛移默化──文章來得影響非凡?

  人該珍惜的是堅持純良與美的價值觀,而非鬥爭險惡的權勢運動;後者只會不斷沖刷前者建立的標第,好不容易抹上一層,卻輕輕淹走,帶不了一片雲彩。




  (4)

  秋雨老師從「文化苦旅」,給我的體悟於此十分深刻。聽聞書展秋雨老師來台,便欣喜萬分,想一窺其面目;更想與文化的前輩細聊上幾句,稍解孺慕之情。

  書展當日,瞧秋雨老師總行色匆匆的被隨行人催促行程,但遇到熱情讀者要簽名或合照,他總會停下手邊的交談,即刻與讀者合影留念。感覺不到前輩架子,更多的是長者的和藹。

   我亦幸得與秋雨老師合影,可想進一步請教的時候,這樣一來,不止耽擱老師的時間,也耽誤了大家相處老師的時間;老師對讀者非常友善,哪怕是第一次見面, 不知從何處何地,可在他眼中:「願意一同體悟豎立眼前的文化對應的自身試多麼渺小的,都是朋友。」但不該讓這種好客和熱情成為實際的親疏遠近錯亂理由,有 更多只屬於他們上一代的回憶,藉此書展之聚還需溫習。

  目送秋雨老師遠去,身影似乎凝結成《千年一嘆》的一書一面;最後我緩緩抬起頭才領會,《兼容並蓄的中華文化》仍在天空下等待新一波發掘和淬煉。
4

路過

雷人
1

握手
11

鮮花

雞蛋

發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

回覆 joy103045 11-2-15 21:53
照片希望(?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評論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4-5-18 11:29 , Processed in 0.008771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