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長安城


歷代長安變遷圖
網止http://www.glink.net.hk/~jkc/map.htm
圖片好像不太清色=.=" , 所以要放大 .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三國時代 都城資料收集區

吳國君主孫權在南京定都
http://www.chiculture.net/0209/html/a01/0209a01.html
-------------------------------------------------------------------------
唐朝滅亡後,中國政局陷入混亂,北方少收民族乘勢坐大,其中契丹人建立了遼朝。由於遼人習慣遊牧,所以設立了5個都城,最南的一個就是北京,故時稱「南京」。遼代南京城的位置,就在今日北京的西南角上。城有兩重,外城周長13公里,城高9.2米,城中居民達30多萬人,在當時是相當大的城市。
-------------------------------------------------------------------------
金朝在遼朝南京的基礎上大興土木,動員100萬人力,建成了周長約18公里、城高約12米的金中都城,城上有敵樓910座、壕溝3道,非常宏偉。
http://www.sunflower.com.hk/Beijing/Bejjing_History02.html
-------------------------------------------------------------------------
.:主要是想知道多些三國時期都城資料
網上資料太少
其他時期都可以發表分享
-------------------------------------------------------------------------
.:都城:名稱 , 古代及現時名稱 ?
--現今地點 ?
--這都城人口約多少?
--士兵約多少?
--都城城牆約多少公里 , 四面加起計?
--農田是否在城牆內?
-------------------------------------------------------------------------
.:我以一個三國時期的一個少城為例
--周圍城牆約4公里 , 每邊長1公里 , 我估計人口不會多於 12 000 人 ,
--這麼少人口已經十分擠迫 , 加上守城士兵就更加=.="
--因為這時代建築的都應該是平房為主 .
--所以我覺得三國時代都城的人口 , 是加上城外管轄區內的村落人口 ,
--城內的人口可能還比城外人口還要少
--都城的主要作用是在戰爭期間 , 將周圍村落人口進入城內 , 發揮保護功能
-------------------------------------------------------------------------
--如果要在三國時代建一個都城住上 (百萬) 人口 , 它的面積可能要比(香港的九龍)還要大
--(可能還要大很多)=.=",建一都城 真是不知要死多少人
--周圍城牆在26公里以上 , 房屋還要以三層建築方式
--農田都是一個問題 , 在(三國志10 Game)是在城內 , 好像不太可能=.="
--應該只有養家畜
--還有士兵 , 以100 000 士兵計 , 又不知道要消耗多少城內糧食
--所以士兵沒有戰爭時 , 應該都要下田工作
-------------------------------------------------------------------------
.:以上是我想出來@@"所以在
三國志10 Game 的都城應該不太可能有這麼多人在城內住
-------------------------------------------------------------------------
不知大家有甚麼意見???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三國時代 都城資料收集區

農田是在城外的
理由跟無奈大大所想的一樣
佔空間^^"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三國時代 都城資料收集區

嗯...不太清楚  本人對三國的知識也只在玩三國志10而已 =0="
 
請至控制面板重新儲存簽名檔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三國時代 都城資料收集區

我在玩三國志10的時候

都覺得都城的設計很好

但事實說明這樣少的城

加上農田 , 人都不知道少了很多建房屋的地方

兵營問題???

三國志10內 , 可以建塞 , 這些應該是駐軍的地方

士兵就不需要在城內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三國時代 都城資料收集區

中國古代都城



中國古代都城,實際是中國古代歷史的縮影。應該說是既然是歷史的縮影,中國歷史不管從廣度和深度都是很大很深的。因此作為一個講座來說,我很難給大家講清楚,我只能就我現在所感到的幾個重要的問題,跟大家在這裏談談,我個人多年來在這方面治學的一些看法。

第一個要講一下為什麼要研究中國古代都城?因為大家知道任何一個國家都有一個國家的歷史。歷史呢,既有淵源,也有流變。就是說比如講中國,什麼時候有中國?我們在歷史學有個叫史前歷史,一個叫歷史時期歷史。它的分界線在於出現國家。我們說我們國家有幾千年的文明史,這個文明史是指什麼呢?是指我們有國家以後的歷史。但如何去尋找國家歷史的源頭呢?這就是我們要找一個研究問題的切入點。問題的切入點在什麼地方?我覺得呢,經過幾代學者的努力,大家認識到:一個國家的都城,不管是中國,是希臘,是羅馬,還是非洲的埃及,以及像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和秘魯。這些世界幾大文明的國家,它的最主要探討國家歷史的淵源,國家歷史的起源,也就是文明的起源,往往是從都城開始的。中國古代都城從歷史文獻記載,從夏代開始以來,大約有217座。我統計過一個數,但是呢絕對不止217個王朝。統一的王朝沒有,有的就是分裂王朝。

其中包括邊疆地區。比如包括像黑龍江和吉林交界的渤海國,在西元七到九世紀的渤海七八九世紀的渤海國。還有像我們雲南的南詔、大理這些國家,還有新疆地區地方性的,當時也叫國。其實“國”的概念不一樣,可能到現在我們把“國”理解為非常嚴肅的東西。我們現在“國”就跟地圖上畫的這個一樣,是公雞。其實在最早的時候,就比這個相當於中心地區就中原和現在華北、華中北部、華東的北部、西北的東部這一帶,據歷史記載,當時有萬國,萬邦萬國。當時那個“國”實際比現在縣還小,幾乎相當於一個鄉。那時候實際還不是我們現在理解意義的國、國家。真正我們從歷史上理解為已經進入國家的這個時期的都城,已經有217座。既包括傳統的大一統帝國的內地的這些都城,也包括周邊地區的一些地方政權的都城。

根據建都時間長短,現在一般認為建都時間最長的,在中國這217座都城裏,最長的就是西安,現在的西安。我們總說古都西安,北京的一條街,最主要的一條街長安街。實際就是以西安的古名命名的,它建都大約在一千年以上。

其次就是接近于西安的建都在九百年以上就是北京,這是建都時間第二長的。第三個就是洛陽,洛陽建都也在八百多年以上。再以下其他一些都城時間都比較短了,從第三名到第四名一下差了一倍,剩下都是三四百年或者一二百年,有的是幾年。應該說中國的最主要的都城,建都最長的千年以上的西安,九百年以上的北京,八百年以上的是洛陽。

根據建都時間的長短,現在從20世紀初,中國提出了一個叫“五大古都”。“五大古都”呢,我們知道就是西安、北京、洛陽、南京和開封。就是傳統所說的“五大古都”。“五大古都”一直流傳了很長時間,大約在上世紀的二三十年代開始在學術界流行,在群眾中也開始宣傳。到了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有了“六大古都”之說。“六大古都”加了個誰呢?加了個“杭州”。杭州就是現在南宋時期的臨安。到了八十年代,又加了一個叫“安陽”,河南的安陽。它是安陽殷墟,我們說殷墟的首都,建都一百多年。當然後來曹操它的附近,有個三台叫銅雀台。曹操的都城實際也屬於安陽附近,但那不是統一帝國的首都。這也就形成我們現在所說的,大家在市場上經常看到的一本書上寫的“中國七大古都”。

在“七大古都”裏頭,占統一王朝都城的王朝年代裏頭,最多的也是西安、洛陽和北京。大家有時間你們可以查一查中國的歷史年表。你算一算統一王朝年代一共多少?作為都城的年代多少?作為都城就是王朝那個年代是多少?比如西漢王朝從它建立到它滅亡也就是都城的存在時期,這樣的話你可以計算出來它所占的百分比。應該說“七大古都”裏有三大古都在中國歷史上又具有著特別重要的地位,這也就是我們多年來歷史工作者、考古工作者為什麼對西安、洛陽、北京,當然也包括我們早期從事研究的安陽,這些古都特別重視的原因。工作開展應該說也是比較多的。

中國古代都城應該說有了國家就有都城,這樣的話中國第一個都城也就是第一個王朝的首都。第一個王朝是夏王朝,根據現在夏商周斷代工程公佈的年表,夏王朝始於西元前2070年,據現在應該說是4702年,確切數。但實際上“2070”也不確切,是個約數,也就是說據現在四千一百年左右。它的都城現在夏代都城,一開始應該說比較多。在這個地方建都幾年,由於可能國內的政治形勢、軍事形勢又遷都到另一個地方,直到它統治比較穩定的時候。大約到夏王朝的中期,也就是西元前19世紀才在現在的河南鄭州的西部。偃師市一個村莊附近,叫二裏頭這個村子名字,在這個地方建立了它的首都。二裏頭遺址作為首都,一是考古發掘在這兒發現了宮殿,古代的宮殿。通過發掘的宮殿裏的建築物和宮殿附近的墓葬,考古工作者根據墓葬出土的器物,判定這個地區的墓葬和宮殿建築的時代距今大約是西元前17到18世紀。也就是夏王朝的中期以後開始建立這個都城。這就是我們現在所知道的中國最早的都城。可能有機會你們旅遊參觀的時候,到了這個村子附近,有一個題詞叫“天下第一都”,現在這個名字應該說現在還沒有誰能夠代替它。當然隨著我們考古工作的開展,也許比它更早的都城我們還會發現。

大家看到這個圖片,這是在上個世紀20世紀七八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這個地區發掘的一個宮殿遺址的復原模型。當時這個宮殿應該這個樣子的,面積大約是一萬平方米,108米乘100米,約一萬平方米。大家看到周圍是個圍牆,南面是個大門,北邊是個大殿,是個宮殿。這時候還沒有瓦,蓋房子還用茅草,但是長方形的大宮殿大家已經看得很清楚,周圍是廊。這個都城遺址呢要比我們後代的都城小得多。根據現在的初步調查,大約有四平方公里。它的宮殿呢,宮殿建築基本在現在我們所瞭解的都城範圍的中間,中央部位。這個夏代都城的確立,應該說在中國來說是個非常重要的事情。我們古代的歷史被國際學術界承認,應該說二裏頭遺址是個非常重要的發現,我們的文明史呢也就向前大大推進。

第二個都城就是商代都城。商代首都呢,最早的現在有兩種觀念一種是說在河南偃師我就說二裏頭這個旁邊,有個村子叫塔莊,就是寶塔的“塔”。有的說呢在鄭州,現在的鄭州市。現在搞夏商周斷代工程,我們總說怎麼斷定?比如夏代和商代之間的分水嶺在哪兒?你總要給人家王朝有個斷。比如說你現在是西元2070年成立的,什麼時候滅亡的?比如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什麼時候成立的?1949年。它給那麼個數字。現在比如考古上怎麼斷定這個?因為現在沒有文獻記載,大家知道我們的文獻,當時的歷史是後來文獻追溯的,當然追溯的口頭歷史也是歷史,不過這些歷史的水分比較多。就需要經過學者更多的工作,但是呢就要求助於考古學。考古學如何解決一個王朝的變化呢?我們考慮來考慮去,覺得最重要的就是都城的變化。古代呢,一個新王朝的建立,必須首先要建立自己的都城。就是建都,定都在哪兒?現在是一樣,我們在新中國建立之前,在西柏坡開會,首先要確立我們定都在哪兒?當然我們還是定都在北京,這個可以。比如古代它不會定都在原地方,古代往往是這樣。很少大的王朝夏王朝滅亡以後,還在夏王朝首都。因為它滅亡以後,往往有一個政治和軍事上的報復,就要摧毀它的建築挖掘它的陵墓。包括它祖先陵墓的挖掘,這實際上是政治報復。我們過去也有這個事情,大家知道一旦幹什麼了,石碑給推倒了。比如秦始皇,秦王朝滅亡的時候,項羽到了當時的咸陽,他一把火先把阿房宮燒了,一燒燒了三個月。按道理他完全可以不燒的,象徵什麼?象徵他把王朝推翻了。燒了它以後,所謂的先破後立,破了以後他得立。他要建立國家首都,他有個統治中心,他要建都。建立都城的時候,就應該是那個國家成立的時候。但這個年代很難定在哪一年,就在那個左右的時間。

因此呢,我們後來考古工作者在二裏頭的附近發現了我說的偃師市的一個商代城址。而這個城址應該說保存非常完好的一個城址,它不是一個一般的城。因為那裏頭有宮殿,宮殿的大型建築應該說非常雄偉。這個城建立得很規範。這樣的話呢,就判定了這個城是商代的一個都城。而這個都城裏的時代,經過測定和經過考古研究,恰恰又和夏代的二裏頭的滅亡時代相銜接。就是它這個城不用了,被毀壞了,那個城剛好建立,就是時代相接。也就是這個時候恰恰是夏王朝的滅亡和商王朝的建立,這就是我們所知道的商代的第一個王朝。

以後商代又在河南的鄭州建立了更大規模的都城。再以後到了盤庚的時候,就是商代的國王又把首都遷徙到河南的安陽,在那裏建都將近一百多年,直到商紂王荒淫無度,最後把國家給斷送了。這就是剛才我談到的商城,偃師商城。外面是一個大的城牆,一圈,靠裏面還有一圈小的城牆,在最中間有小城,這個城就是所謂的宮城。偃師商城的宮城到偃師商城這個時代,應該說在中國古代的都城歷史上是個非常重要的時代。對中國以後都城的影響包括我們現在,現在我們說北京城有故宮,故宮外頭還有內城,外面還有大城。一圈套一圈,反正最中間是統治者的所在地,越往外頭重要性越差。它的周圍應該是官府,官府的周圍是老百姓,老百姓的周圍就成了墓地了,就這麼一個規律。到了安陽殷墟大家看看,商代最晚一個都城,安陽殷墟。大家看看它這兒北邊是商代中期的一個城址,兩年剛剛發現的四平方公里,周長約八千米,這是目前發現最大的一個城址。繼這個城址之後,在它的南部大家看看有一條河流。河流的拐彎的地方就是它的宮殿區。這是三十年代,當時國家的考古研究機構在這兒進行了發掘,發掘了將近五十多座宮殿。同時在這個宮殿的西北部,大家看到有一個綠色的東西,綠色的有一些褐色的東西,那地方叫西北崗,地名叫西北崗。這裏發掘了13座大型墓葬,其中有近十座王陵,就是商代國王的墓葬。有了統治者的活動中心,有了死後的埋葬中心,那麼作為都城它應該是最完整的。就是迄今為止,在中國古代先秦都城裏頭這是最完整的都城。因為都城裏邊不能光有宮殿,國王死了還有埋的地方。就跟清朝一樣,你不能光有故宮,清朝的王陵在哪兒呢?有東陵有西陵,東邊在遵化,西邊在易縣。明朝皇帝也是一樣,活著在北京,死了就擱昌平去了,當然昌平也歸北京管。一個完整的都城既要有他生前的宮殿所在地,又要有死後的陵墓所在地,而安陽殷墟是我們目前所知道最完整的一處。

商代以後周武王消滅了商紂王,因為商紂王荒淫無度,就成立了西周王國。西周王國大家知道從西方來的,西方是指古代社會,不是現在,就是大西北,就從陝西過來的。可能老百姓都知道“薑子牙釣魚”的那個薑子牙,“願者上鉤”。薑子牙就是輔佐他們一個有名的軍師。就那個時代,他向東進攻,他的大本營在西部,現在陝西一帶。然後取得政權以後,他就在現在的西安,建立了西安地區的中國古代第一個王朝,也叫豐鎬遺址。豐京、鎬京,豐是豐富的“豐”,鎬是一個金字邊一個高,這實際是一個水的名字,一個地方的名字。在建立自己都城,這個地方呢,有過書叫《封神演義》,講到西周的歷史,跟這個地方的關係很密切。這個都城現在發掘了大量的墓葬,有貴族墓葬,出土了大量的珍貴文物,也有發現了當時好多建築的地基。因為房子都沒了,中國跟希臘羅馬不一樣,跟埃及不一樣。可能出國旅遊過的先生,或者出國去過那些地方的先生,或者你們從電視上見到介紹知道,西方的都是石頭建築,中國都是土木建築。改革開放以前包括農村全是土木建築,現在改成磚了。土木建築一個最大的不足,從保存價值來說不易保存,年代一久就塌了,只留下地基了。比如說阿房宮,那麼有名的一個宮殿,杜牧在《阿房宮賦》裏寫到,阿房宮東西多少米,非常宏偉,應該說世界上最宏偉的建築。它大殿東西一千五百米長,三裏地,南北將近五百米,那都不得了,上面可以坐一萬人,那就是萬人大會堂了。但是它沒保存下來,因為它是土木建築,只保存台基。什麼叫台基?就是打的地基。因為要這麼大的建築,承載量非常重,地基處理非常好。這樣的話呢,地基打得非常深。我們知道夯土,群眾打夯的土,夯土厚十幾米,在豐鎬這個遺址,周代都城保留了大量的建築遺址。周代以後,到了東周就進入了春秋戰國時代,春秋戰國時代的都城。這個時代是什麼時代?是一個天下大亂的時代,是一個政治上思想非常活躍的時代。因此都城正因為這樣,它當時各地的王侯,自己挾天子以令諸侯,諸侯都是仿造國王去建造自己的統治中心。

包括齊國的臨淄;包括楚國的江陵,就現在的沙市;包括現在鄭州附近的鄭韓故城就是韓國;還有像燕下都,河北易縣,北京附近;還有像河北邯鄲趙邯鄲王。他們紛紛效法當時的中央政權,效法他的都城建設自己的首府所在地。而他建造的方法呢,應該說有過之而無不及。

比如說這個城皇帝的房子得多高,大臣的房子得多高,老百姓的房子要多高。我舉個例子,像北京城。當然古代不是這樣,最早的古代,明清時期。它可以用琉璃瓦,可以用黃瓦,老百姓的房子絕對不敢,要用那個做的話就要殺頭的。建築本身是個等級,就跟現在坐汽車一樣,也是一個道理。不過這個不太嚴厲了,甚至有錢你什麼都可以坐。但是只要你是公務員就得按規定辦,過去公務員按規定辦,老百姓也得按規定辦。你蓋什麼房子?建什麼樣的廟?都按照規定走。但是到春秋戰國這個時代,應該說正是一個百花齊放時代,百家爭鳴的時代。思想上的百家爭鳴,也造成了整個建築上一種規劃上的、歸制上的一種社會形態上的豐富多彩。我想因為它涉及的都城非常多,我這裏就不多談了。

結束了春秋戰國這個時代呢,是由秦始皇結束的。他所建立的城是秦咸陽城,秦咸陽城要根據歷史記載,可不得了。東西二百七十裏,到處都是宮殿。當然我想這是文學家的誇張,或者對秦始皇的一種不滿,把他錯誤的張揚。但是不管怎麼說,秦始皇建的都城,確實是非常大的。它的規模呢,應該說呢,像秦始皇陵一樣,大家知道秦始皇陵是現在我們中國古代帝王陵墓當中最大的一座。他的都城如果包括他的離宮也應該是最大的一個。至今考古工作者還弄不清它範圍到底比如東西是多少?弄不清楚主要是我們工作原因;再一個因為秦始皇得罪人得罪的太多了,對它的破壞太厲害了。當時農民起義軍對他的宮殿、對他的各種設施破壞太厲害了。再有呢,秦始皇所建宮殿的所在地,又是中國歷代周秦漢唐,尤其漢唐時代的政治中心。它重疊性的建築,什麼叫重疊性?原來我在這兒進行生活,後來人繼續生活,這樣的話把前代的建築物就破壞了。因此對研究起來非常困難,但是我們知道秦咸陽城在中國歷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秦咸陽城呢雖然時間短,從戰國中期西元前350年到秦代末年,被秦末農民起義軍推翻秦王朝,項羽西入關中。秦咸陽成也被一把火燒得面目全非。我曾經在遺址上七十年代初進行發掘,本來是一個房子。因為發掘出來大家可能一看大吃一驚,就跟煉鋼爐一樣,出來都是爐渣了,搬不動。爐渣五光十色的,顯然那個裏頭有金。比如有各種金屬裝飾物,不然的話不會出現那個現象。因此說司馬遷《史記》所記載的“項羽火燒咸陽宮”看來是屬實的,是被考古發掘所驗證的。而且那個宮廷裏相當富麗豪華,現在我們裝飾一下房子很容易,他的宮殿都是壁畫,走廊旁邊都是壁畫,壁畫經過兩千多年,顏色還非常鮮豔,剛發掘出來。秦咸陽城在中國古代的都城建設歷史上,應該說創造了一個很重要的一個高峰。到了漢代,漢代漢劉邦,建立了漢王朝就在秦咸陽城。大家知道看到地圖上,中間的地圖上,有條河,東西向的河叫渭河、渭水。渭河北面是秦咸陽城,渭河南面在秦代的時候,曾經是秦代的離宮。大家知道“荊軻刺秦王”,或者“廉頗藺相如”這出戲。秦王就在渭河南邊有個殿叫章台,這章台實際上是漢代的一個宮殿。漢劉邦的辦公大殿,後來把它當作辦公大殿,也叫做前殿。就是在這個地方,它的都城就建在這兒。

大家看到漢長安圖,這張圖呢,畫著紫顏色的就是當時的建築物,宮殿建築和市場建築和宗廟建築。這個城,現在已經應該說做了將近五十多年的工作,情況基本搞清楚了。這個城對中國古代影響也比較大。大家看雖然它中間的一條淺顏色的線在裏邊,是道路。雖然不太整齊,但是已經形成中國古代所謂豆腐塊型的城市結構,用道路一塊一塊切成豆腐塊形式。而且在它南面有宗廟,方塊裏頭有十一個小方塊,那就是當時的宗廟。宗廟是什麼呢?就是祭祖宗的,旁邊有個小方塊,在它的西南角下方那是社稷。社稷是什麼?社稷就是祭天的,祈求農業豐收的。一是要祭祖,二是要祭天。祭祖是維持自己,要把自己政權好好地傳下去;祭天呢是為了保持好的收成,創造一個好的年景。這是古代一個政治思想。一直對後代延續到明清北京城。大家知道現在明清北京城裏也有太廟,也有社稷。不管它的位置,我後面還要講到它的文化內涵,都能體現出這些特點。

漢長安城已經築了兩萬五千七百米的城牆。當時這個城牆是漢高祖的兒子,叫劉盈修築的。這城牆一般高十米,底寬十六米,都是拿土打起來的,夯土。它硬到什麼程度?大家如果有可能到西安旅遊,你們看一看那個土一層一層和現在磚一樣,硬度和現在磚一樣。兩千多年了還保存著,應該說呢,這是目前我國保存最好的最早的一個城址之一。漢長安城裏頭最重要的核心地方,我們說一個城,講都城是國家的縮影,都城裏頭什麼是最主要的?就是宮城。什麼叫宮城?就跟老北京一樣,老北京什麼最重要?重要地方當然多著了,但是作為一個首都來說,故宮最重要,因為皇上就在故宮裏頭。其他所有的東西都是圍繞故宮轉的。明清時期應該在北京城裏都是圍繞故宮轉的,包括過去什刹海呀,這些修的各種東西都是圍繞它轉的。如果這裏沒有故宮,也就沒有了頤和園和圓明園。因此呢,我們說一個都城最主要的就是它的皇宮。漢王朝的皇宮就是未央宮,大家經常在聽唱戲劇的時候,經常提到未央宮,就是看到圖的中間這個方塊。這個是邊長兩千二百米這麼一個方形的一個皇宮,大約有四平方公里。在皇宮裏的正中間有個綠色的,就是它的辦公大殿,叫前殿,前是前後的“前”。中國古代管皇帝辦公大殿在周朝叫路寢。路是道路的“路”,寢是寢殿的“寢”,是睡覺的那個“寢”。到了秦朝呢就叫前殿。因此秦始皇修阿房宮的時候呢,管阿房宮叫做阿房宮前殿。到漢朝繼續繼承這個。到了曹魏的時候,曹氏家族曹魏時候呢,就把皇上辦公大殿改名叫太極殿。太極就是練太極拳的“太極”,這個名字一直延續到現在。日本人它們的古代都城也叫這個名字。當然後來我們就像在北京就叫“太和殿”,有的叫“大慶殿”,實際上在以前比較規範的叫前殿。這個殿呢,大家看到正好是在工程的中心,正好在方方正正工程的中心,這就叫擇中而立。選擇正中間,表示以它為中心,這就是不能多中心,就以前殿為中心。這個中心既包括東西集中,也基本南北集中。現在去過故宮的,大家可以看一看,你在它跟前不知道,只要你看一看圖,太和殿是不是在東西居中就知道了。而且太和殿前頭沒有殿只有門,這個殿也是一樣。太和殿前面都是門,不管是午門、天安門,前面再沒有辦公大殿了,更不允許有休息用的了,這是古代傳下來的。比如未央宮的前殿一樣,前殿之前再不允許有殿,都要在它兩邊或者在它的後邊,前面不能擋著它,這是一種至高無上,一種就是所謂一個國君的一個尊嚴。通過建築的安排,建築物的所處地理位置,來體現出它一個思想。

下面我們再介紹一下東漢洛陽,漢代的。到了東漢就劉秀的時候,就把首都遷到洛陽。農民戰爭,西漢末年農民戰爭起義以後,推翻了王莽政權,把首都建在了洛陽。洛陽城有一個特點,如果在前面我們看到了漢長安城情況的話,我們就看到洛陽城規劃裏頭,南北各一個小方塊,兩個皇宮,不同時期使用的兩個皇宮。早期用的南面這個叫南宮,晚期用的北邊這個北宮。這個時期應該說又進入了一個中國古代都城發展的一個新的時期。從這個時期開始呢,到了洛陽城進入北魏時代,宮城所謂皇宮的宮城,有幾個就變成了一個。原來都城裏不是一個宮城,好多宮城。比如漢長安城裏頭有未央宮,還有長樂宮。為什麼有未央宮和長樂宮呢?因為最開始皇帝當政的時候在未央宮,皇帝死了以後皇后還在,皇后的兒子當了皇帝還在未央宮,皇后上哪兒去呢?皇后變成皇太后了,皇太后就到了東邊的長樂宮去了。因此漢代西漢時候,有“東宮”、“西宮”之稱。東宮就是指太后之宮,西宮指皇帝辦公的地方。而當時呢在中國封建社會初期呢,一個封建王朝往往需要外親戚,外戚專政就是需要他娘家人來支援他。他對自己的兄弟不太相信,怕兄弟之間有時候不信任,互相殘殺,這樣外戚勢力非常重。實際上,皇后的家族勢力大部分在長樂宮。你們可能注意一下西漢的歷史,西漢的皇帝都是短命的,西漢的皇后都是長命的,有十幾個皇后當了皇太后,皇太后當了太太皇后,一直當多長時間,實際控制政治勢力。多宮城是中國封建社會政治從多宮城變成單一宮城,是政治成熟化的一個表現,是皇權集中的表現。從皇帝為權力,依靠家族變成依靠親戚,皇親國戚,變成自己組織政治力量,這麼一個過程。如果說在洛陽的北魏洛陽城,看不清楚的話,大家看看唐長安城。到了唐長安城,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是一個比較完整的唐代。綠色的呢是宮殿區,紫色的呢是它的一般的居住區和市場,綠色的南部是皇城,就各部位辦公的地方,在中間的綠色的北部是宮城,宮城就是皇帝辦公的地方。在東北角又一個,大家知道有個電視劇《大明宮詞》,那就是大明宮,東北部那個角是個大明宮。就是從唐高宗、武則天時代,就開始從宮城就把皇宮遷到這裏來了,就在這個殿上叫含元殿上辦公。

這是從空中拍的,中間那是大臺子,四周這是發掘時的現場。兩面呢有兩個很像我們北京城現在的午門,你們進了天安門以後,看到的午門兩邊,兩邊出來兩個建築物,中間是個門,最早中間是個殿,兩面出來兩個闕,闕樓。這樣的話呢,應該說午門的歷史從這兒可以找出淵源,當然淵源更早,不止是這兒。

從唐代長安城,中國古代的都城形成了自己的一條制度。什麼制度呢?一個城市一條中軸線,這條中軸線在城市的正中央,然後它的正門,城的正門和皇城的正門和宮城的正門都在一條線上。然後他的老百姓都在皇宮的周圍,皇宮和皇宮的周圍。怎麼住呢?安排的裏坊,切成豆腐塊一樣的模式。大家看一塊一塊的,這樣的格式。一個長方形的方塊裏頭,現在我們叫胡同。到了元大都叫胡同,在元大都以前叫坊,一個土字邊一個方。再早叫裏,現在也有叫裏的,什麼什麼裏就是一裏地兩裏地的“裏”。漢代叫“裏”,洛陽北魏時期叫“坊”,一直延續下來,到元大都就變成了胡同,這是我們中國居民區的變化。而且坊裏頭大家看到了它一般是長方形的,在長安城裏頭有十字路,十字路裏頭分成四塊小的,每四塊小的又有一個十字路。一條路逐漸由城裏的路寬一些,比如城裏的主幹大道,唐長安城寬度到一百五十快到一百五十五米,可能比長安街還要寬,一百五十五米寬。比它小一級的路,另一等級路,可能一百米寬,或者一百米到一百二十米寬,通向城門的,還有更窄一些的路。比如環繞城牆的,可能就是三到五十米寬,在群眾老百姓居住區坊裏的路,主要的幹道就十幾米寬。如果坊裏頭再切成小路就五六米寬。大家我們知道可能你們有時候看到日本的一些文學作品,日本是町。丁是個田字,我們坊分成四分,一個坊有個十字分成四塊,每個小的裏頭再分成四份,共十六份,日本叫十六丁。這個制度一直傳到了日本,不過名稱叫法稍微不太一樣。這套制度一直延續下來,應該說對中國的古代都城制度延續到明清,基本上變化不大。到了遼金元清應該說從現在說我們少數民族作為國家統一國家的政權的統治者,但是他們也吸納了中華民族這個先進的文化。在都城建設上,完全也是這套東西。尤其是遼金元,甚至比中國的漢族統治的皇帝還要規範化,還要復古,複什麼古呢?複中華古文化之古,按中國古代有本書叫《周禮·考工記》,按《周禮·考工記》那套模式去仿造,去修建。當然到了明清時期,既延續吸收了遼、金、元北京城的特點,又結合中國歷代都城特點,營建了北京城。北京城也就成為了中國古代都城一個集大成的作品。我想呢,北京城大家都很清楚,在座的各位,我就不多介紹了。如果呢,對古代都城最好的理解就是從北京城做出發點,由此做起點,去認識中國古代都城,好多東西就很容易地破解。

中國古代都城我想講一講它所反映的中國古代文化特色這個問題。這個問題說起來也比較虛、比較大,我只能就我覺得的哪些方面和這個聯繫比較多的談談個人一些想法。首先呢,談一下中國古代都城它的選址有什麼特點?就是大家總要問既然中國古代都城這麼多,從古至今,不管是統一的帝國王朝還是亡國王朝,或者說是地方割據的一個政權,大約二百多個都城。它們建都是受什麼條件制約的?我想這個談出來可能對大家認識古代都城、認識古代歷史可能會有所啟迪。

首先,古代都城選址對自然條件有比較嚴格的要求。所謂自然條件,第一就是山水條件。有一種說法叫選都城背山面水,也就是我們搞建築。都城是一個建築群體,跟蓋房子一樣。蓋房子要採光、要朝陽。建都城呢,要選地形,要大的地形。背山面水的目的是什麼呢?面水是為了生活需要,背山當然也有生活需要。背山既有生活需要,也有安全需要。因此地形對於都城來說非常重要,因為都城它是政治中心。它要考慮政治的安全,考慮它經濟的發展,或者正常的一個社會的發展,社會的運作。所以說不考慮基本的經濟條件、基本的環境條件是不行的。

第二個還要考慮居中,天下居中。不管是夏王朝,還是商王朝,它儘量考慮它的都城要能夠便於控制它的國家。但居中這個理念並不完全的就處於整個國土的中間。長期以來,我覺得中國首都,在我統計了,千年以上首都立都的是西安、九百年以上的北京、八百年以上的洛陽,基本都是在這個時期居中的地區,是居中的。而且是交通的一個中心樞紐。古代人重視交通,首先交通好多路是後人修的,沒有修路條件是不行的。比如秦始皇上臺以後就要修路,實際以咸陽為中心的全國交通網,有各種道路,有直道,一直到現在的包頭,從西安到包頭。有弛道,還有各種道路。東邊可以到現在的遼寧綏中,甚至山東半島。西面呢它可以也走的會很遠,南面也修,一直修到現在長江三峽。有的通過棧道連的。因此呢,因為當時要想對國家行使統治,行使權利,沒有必要的交通設施,那根本沒法達到,沒法滿足你的要求。因此首都在選址當中,這些因素呢,就是地理形勢、地理位置,都是非常關心的。

再一個就是人文的和經濟發展條件。人文條件呢,包括它的發家、發展。比如秦人他起於甘肅東部和陝西西部,因此他的首都,就是他大本營。他首都往往定都在長安。我們說西周王朝,它也是,它主要起源於現在的岐山、扶風一帶。就是寶雞地區那一代,所以他把首都定在那兒。再一個人文背景,這地區相對應該說比較發達的或者比較先進吧,經濟上應該比較發達,不能說經濟上太貧窮或者說自然條件太惡劣。但是最起碼的生活沒法維持,這也就是定都的必要條件。比如說像秦定都完咸陽以後,到漢朝為什麼不定都在洛陽而定都在長安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當時長安在當時的人認為來講,人們把全國的土地分為九等,上中下三大部分,上中下又分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三六九等,分了九等。而現在的所謂的大西北,渭河流域,關中地區,當初是上上的,被稱為“天府之國”。現在我們天府之國是指成都平原,當時指天府之國是關中平原。當然這個很重要的原因,和秦始皇在西元前240多年,讓一個非常有名的水利工程專家,叫鄭國的給他修一條渠,叫鄭國渠,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渠。鄭國渠就是引涇河的水,大家知道有個成語叫“涇渭分明”。就是涇河的水和渭河的水,一個清的一個渾的。把涇河水引到叫渭北高原,從而把它的當地產量大大提高,國力大大增強。這也就是為什麼當時定都特別要注意的地形。產量提高了,糧食應該是最基本的。社會越落後,歷史越久遠,糧食對人們的重要性越大。到現在來說我們應該說糧食越來越大家覺得無所謂了,社會越進步,飲食在經濟所占的比例越小,因此農業來說對一個古代社會是非常重要的。包括洛陽,洛陽有伊洛流域,伊河、洛河。這地方呢,應該說各方面條件農業生產相當好。北京這個地區呢。應該說尤其元明清這三個朝代以後,這個時期經濟的發展,因為整個中國經濟的東移,我後面還要講到這些事情。它不單單是農業,涉及另一個方面的經濟,經濟重心的東移,而造成都城的東移,也是跟經濟有關。我想呢,作為都城的選址這方面呢,這些方面是非常重要的。它不是一個單獨的因素,還有個軍事因素。比如像元代,當然它主要發源地是靠北的,內蒙古或者蒙古。比如清它是東北地區,但是明代為什麼也立都北京呢?從南京要遷過來呢?應該說在明代的時候,當時作為軍事的主要的來自軍事外邊的威脅,北面比南面要大得多,南面對它沒什麼威脅,在明代的時候,在元明清的時候都是這樣。這樣的話,把政治中心軍事指揮中心,放在了北京,應該比放在南方,比放在南京更有利。這也就是為什麼選址在北京。元明清,包括遼的南京,金的中都,它既不再往北走,也再不往南走,很重要的原因是這選址這個問題呢。也不單單是看一方面,要看多方面因素。既有軍事的;也有政治的;也有人文環境的;也有地理環境的;綜合多方面因素。而且不同時代,有不同特點,所謂不同時代有不同特點。因為不同時代有不同的政治要求;面臨的不同軍事任務,面臨的軍事形勢。比如在漢代,西漢的時候,它的主要的威脅來自於匈奴,從北部和西部來的匈奴。因此它擱在長安,到了東漢的時候就變成洛陽了。相對來說那時候的匈奴威脅比西漢小多了。它更便於指揮了,為了和匈奴作戰便於指揮放得更西部地區;再一個劉秀家的大本營在南陽,南陽在洛陽南部,洛陽離它更近一些;從他的政治勢力發展來說擱在洛陽更好一些。因此呢,我就說作為都城的選址,我想不但是中國,可能在古代世界許多國家都是由多種因素所形成的。最後導致這麼一個結果選在哪兒,有時選不好造成王朝的覆亡,歷史上有不少這樣的例子。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三國時代 都城資料收集區

第二個問題就是關於中國古代都城的一些佈局特點。我說了我們研究古代都城,從考古學和歷史學角度,首先要考慮到透過它的現象去看它本質。所謂現象是什麼呢?就是說古代的建築,古代人通過它的一些活動,給我們留下了他的一些,比如城牆在什麼地方?宮殿在什麼地方?宗廟在什麼地方?居民區在什麼地方?這些不同的分佈地點和它們分佈的關係、它們的變化,恰恰反映出它的當時好多內涵的一些文化因素、一些政治因素。比如第一個我們先講一講關於中國古代都城變化的大城和小城。

我們最早說城實際只有一個,我們看到二裏頭,最早現在二裏頭還沒找到外面的城。有人說最早的城還比二裏頭還早的。在河南的一個地方,有個叫陽城的地方,有個城才一萬平米,有人叫在考古學叫龍山文化時期的城;有人說是夏代最早的城。如果把一萬平米能當作城的話,我們剛才講到二裏頭宮殿遺址,就是夏王朝那個一號宮殿遺址,已經是一萬平方米了。不過外頭圍了就跟院子一樣,裏頭中間是一個廣場,南面是個大門,北面是個大殿,我倒覺得只有宮殿的這種城,這城裏頭沒有老百姓,只有宮殿,因此大禹的父親鯀說“城以衛君” 。城裏頭就是為了保衛君,君子的“君”,保衛統治者的。因此老百姓不能進裏頭去,老百姓只能在城外頭,現在我們所謂叫城鄉分化。實際上當時不同的地域因為它是個政治中心。但是隨著城的發展,統治機構的變大,統治者還有人給他服務的。統治機器越大,國家的機器越大,這樣的話呢,需要服務的各種類型各種層次的人員越多。統治者居住的城就容納不下了,而且不可能往裏容納。但是呢,你要安全的話,你國王要安全。皇帝說你皇帝安全,丞相也得安全,他一級一級的,但是不同級別有不同級別的保衛措施。但是呢,就像我們後來的比如說皇城,皇城是各種官府,再後來有郭城,為都城服務的,或者以都城這種為中心的,各種以它為生計的,比如手工業者。以國王為主的統治者你還要生活,你還要消費,還得有人給你生產。這些人要居住在哪兒呢?就後來所謂“郭以居民”。郭是城郭,外面大城,小城外面又一個大城,裏頭住的是其他人。當然這個人分等級,等級越高的,住的離皇帝越近。比如我們講唐長安城,有好多裏坊,上百個裏坊,坊就是老百姓居住的地方。離皇宮最近的官是呈放射性的,越遠級別越低,遠到最後都是老百姓了,再遠外頭就沒人了,再遠出去就成墳地了。就是這樣的結構,城的結構也是這樣的結構。所謂有宮城,宮城外頭後來有皇城,皇城外頭有郭城,這樣一個發展趨勢。

在中國古代城裏頭非常重視城門。現在我們看看現在這張圖,這張圖是文獻上記載的,後來人畫的一張圖,根據文獻記載他理解的。看看最外頭一圈是個大城,裏頭還有個小城。然後城上呢,每面有三個城門,這是一個理想化的烏托邦式的設計,實際上很難找到這樣的城。迄今為止在我們中國的考古發掘中沒見一座這樣的城。這種方方正正的,尺寸差不多的,因為地形沒有那麼完整的,沒有那麼平平整整的,或者這種理想化的地形。中間是宮殿,一邊三個城門,但是它體現出那種思想,已經在我們的都城建設當中都完全體現出來了。比如城門,一邊三個城門,一共十二個城門。城門呢,每三個城門,對著道路。大家看一條道,那是道路,對著城裏的道路。中間呢,正好是一個宮城,就是國王皇帝辦公的地方,相當於我們現在的紫禁城,或者說我們現在的故宮。當然因為現在大家見不到城門了就不好理解這個了。大家知道城門和一般門不一樣,城門都是有三個門道,一個城門有三個門道,中間是國王走的,兩邊有的是左出右進的,兩邊是老百姓走的,皇帝是中間走的。你們現在看一看城門也是一樣,北京有保留下來的不是一個,有一個門洞是簡易的。真正皇帝要通過的地方,都不是一個門洞,都要留成有三個門道。而這個制度呢,中國很早以前就出現了。這裏看到的二裏頭遺址,有一號宮殿遺址,這宮殿遺址南面是個大門,一共四個方塊,方塊是什麼呢?方塊是夯土牆,中間是門道,走人的,走車的,有三個門道,門道裏那麼個院子,不大的一個院子,東西才一百米,修那麼大一個大門。大門和殿的寬度差不多,中間留三個門道。它這個顯示出一種制度,誰走哪個門,誰走哪個門道,顯示一種地位差別。進入了國家,所謂社會就分了層次,層次指什麼?指人分了層次,分了等級,哪級人該走什麼樣的門。因此都城是一個級別的產物、社會分成級別的產物。因此在它的城門建築當中要充分體現出來。這種門道制度,在中國都城是非常嚴格的等級制度。這是唐長安城叫含光門,皇城的,大家看看也是三個門道,也是三個門道。

當然也有個別的,到了唐代的時候,唐長安城的正門,其他門是三個門道,城門正門變成五個門道了。更顯示因為到了唐代,盛唐時期,我想可能也許是當時的皇帝覺得自己已經達到了盛世了,修城的時候,城門五個門道。但是一般來說,都城的城門都是三個門道,這在中國形成一個制度,影響挺深遠的。這個制度的形成,和作為一個都城,實際是等級社會的一個產物,是直接相關的。

在皇宮裏頭也是照顧到用路來切割不同的居住區,不同的功能區。路呢,應該說在中國古代,我談到路是作為切割的。為什麼我們就像現在地圖一樣,對一個城市,一是要注意它的主題建築,注意它的城門。二是要注意它的路,路是它一個骨架。好像我們搞美術的素描一樣,你要想看一個人,要對一個人的基本瞭解,首先你要有一個素描,把他骨架描出來,大體的輪廓描出來。我們各位比如到外地出差,或者在北京市,你拿到一張地圖的時候,首先要看路,這個路呢,往往決定了這個城市的結構。同樣在古代,路也決定了一個都城的結構。不同規模的路,你要想找市中心,你找它最主要的路,找最寬的路,古代也是一樣。比如剛才我們談到唐長安城,唐長安城中軸線也就是它最主要的路。中間那條路,軸線是那條路,寬一百五十米,其他路才寬一百米,或者一百多一點。古代中國路的等級劃分是非常嚴格的。在一個都城主要路寬度是最寬的,其次還有次要路,還分成多條道。最後環繞城牆還要有路,在路中間還要分,中間走皇帝的,兩邊比如走其他百姓的。皇帝的路叫什麼?叫馳道,賓士的“馳”,道路的“道”。只能皇帝走,有時候其他人走,不行。得經過皇帝的恩准,他批准你可以走,一般不批准不能走。

我給講個故事。漢代的時候,漢元帝的兒子是後來的漢成帝,他兒子原來不住在皇宮裏頭,住在皇帝後妃的宮殿裏頭叫桂宮。那個宮正在皇宮的北邊,隔著一條路。他有一次有急事想讓他兒子過來,他兒子從那個宮裏出來走到這個路邊,其實只要從路上穿過馬路就到皇宮了就可以馬上見他的皇父了。他都不那樣走,他要順這條路,因為後妃宮殿在皇宮的北邊,這個路呢正好在兩個宮之間。他順著路北一直往西走,走出城門繞過來,再走路南邊再進入皇宮。他就沒越過那個馳道,表示對他父親的尊重。這是個太子,這可不是其他人,而且皇帝有急事要召見他。當然這人也是非常有心地的,他可能也許是故意為了表現自己。到那見了皇帝,皇帝問他來那麼晚,你不直接過來,他說因為我是繞著走,因為這是馳道,我得尊重父皇。當然這個故事說明什麼呢?說明當時古代對道路的要求,比我們現在交通警察管得嚴得多,不能隨便穿馬路。這個制度也反映當時等級森嚴的一種道路管理制度。這個制度越是在大的城市,比如在都城反映得越強烈,體現在都城的另一個方面呢,這是我所謂佈局方面。

再一個它的內涵方面,我們看一看在都城裏頭,都有好多禮制建築。什麼叫禮?中國是禮儀之邦,禮是禮儀的“禮”,制是制度的“制”。為了宣傳這種禮儀制度,為了保持禮儀之邦的禮儀,它要修建好多建築物。修建築物目的是什麼呢?通過建築物在建築物的搞些禮儀活動,來灌輸它的禮儀思想。現在反過來了,我們要研究建築物,通過建築物來看統治者的禮儀思想。大家如何理解禮儀建築。比如我舉個例子,明清的北京城。一直保存到現在的天壇、保存到現在的太廟、保存到現在的社稷和地壇是幹什麼用的?這些就是禮儀建築。這些東西既不是當時的公園,也不是現在休閒的地方。顯然它是貫徹一種思想,同樣研究古代也是一樣。我們現在見到的是東漢時期的一個靈台。靈台也是一種禮儀建築之一,在東漢和漢魏洛陽城這遺址已經發掘了,當時的靈台遺址。這個建造我們現在說的北京有地壇,北京地壇應該說是很晚了。這是我們在前幾年在江蘇省南京市中山發現的六朝時期的祭壇,這是一個祭壇的復原圖。為了讓大家看得比較直觀,祭壇的復原圖。祭什麼呢?祭地的,它有祭天、祭地。






除了這些祭天祭地的,應該說更主要的還是宗廟,宗廟和社稷,宗廟呢是在中國很早就有。古代人說,要修建房子之前呢,先得修宗廟,“宗廟為先,宮室為後”。為什麼修宗廟呢?宗廟是祭祖宗的,包括我們現在有今天,就是因為有我們自己祖先的,沒有祖先就沒有我們自己。因此,中國這個傳統的觀念對宗廟的祭祀非常重視,反而對神廟不是太重視。大家知道西方特別祭祀神廟,神廟特別發達,在我們故宮裏頭應該說主要是太廟。在歷代都城裏頭,應該說宗廟在所有的廟裏是占最重要的地位,最主要的位置。越是久遠,對中國來說,宗廟在中國的位置,在都城裏的位置越重要。比如我們說先秦時期,秦朝以前,我們現在考古發掘,發現的在秦國的首都雍城現在寶雞一帶,鳳翔縣。它的宗廟和宮殿並排,一個在西邊一個在東邊,都在宮城裏邊,兩個是並排的。到了秦朝的時候,宗廟就不行了,到了秦遷都咸陽以後,到了秦始皇那個時候,登基上臺以後,當了國王以後。他的宗廟老祖先的宗廟,擱在了他原來的首都雍城,新建的宗廟擱在了咸陽城南邊的渭河南邊。司馬遷在《史記》當中說得很清楚,宗廟已經從宮殿區移到外邊來了。統治者已經意識到,把宗廟當成一種宣傳的東西,實際突出了他的地位,什麼地位呢?突出他執政者當前的統治地位,他是最神聖的。宗廟是為了證實他的統治的合法性的,因此不是並列的。到了漢代宗廟就徹底擺在什麼位置上呢?擺在了宮殿的南部。所謂左祖右社,一個在它東南角,一個在它的西南角,就是現在的北京城。你們可以看看明清北京城,一直繼承這種做法。太和殿是皇帝登基的大殿,但是太廟和社稷,分別在它的東南和西南,一個好像在勞動人民文化宮,一個在中山公園,它並不是和它並列的。這種位置的變化,也就說明一個統治者他所體現出自己的一個統治理念的變化。這個禮制建築,當然再變化,他還是每到一些重要的事情,還要到宗廟去祭祀,去祈求去,不過那都是一種形式。因為他已經意識到,這是為了統治的一種手段,要突出他自己。因此,要突出自己怎麼突出呢?在都城建設當中,就要突出自己執政的辦公的大殿。比如突出太和殿,突出自己中軸線的地位,突出自己居中的地位,居中央的地位。而包括你的宗廟和社稷,都要放在從屬地位。

作為都城來說,從禮制建築我們看到這些情況。還可以呢,從都城裏頭的本身自身的一些建築佈局,比如我們現在看到都城裏的宮殿。宮殿呢有好多種,比如現在我們說二裏頭宮殿裏頭發現了幾十座。比如北京城的宮殿,故宮裏面還有幾十座,但是哪個是最主要的呢?當然大家知道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這三大殿裏頭太和殿是最重要的。咱們參觀的時候,人有時候從視覺來說不容易看,如果您要看電視片,從高處一看太和殿可能是最高的,最南部的,前頭最無遮擋的。所有的殿的中心就是太和殿,至少一個是東西集中,一個是南部再沒有殿了放在最前面。這個制度在中國很早以前在都城當中體現出來了。比如我們現在看到的未央宮前殿,這也就是當時漢代西漢王朝十一個皇帝在這兒辦公的大殿。這個大殿在未央宮裏頭東西居中位置,也在基本南北居中的位置。在它南部沒有一個大殿,在它北部皇后的宮殿,在它的東北和西北,各有一群一群的宮殿,但在它的正南部絕對沒有。這種設計理念,實際上突出它的中心位置,突出它的至高無上的位置。而且這個殿還是最高的殿,其他的台基都在地底下。你們可能有人去過類似西安參觀過其他宮殿,都在現在台基現在地面以下。因為經過兩千年,隨著它建築物本身的破壞和剝蝕,它的原來地面建築全沒了,它的原來的地面已經低於現在地面一米甚至還更多。而惟獨這個大殿,不但比現在地面不低,它高出來,高於現在地面15米。你可想而知他以前這個殿多高。他要住在最高的地方,他要住在中間的地方,他要住在中心的地方來體現出他的中心,體現出他的至高無上,這是都城設計當中的一種表現。這個不是單單的為了一個建築師當時建築師設計這個都城的時候的一個一般的設計思想,是一個統治的理念。在我們通過現有的東西,來把它分析出來。比如現在我們看到的大明宮,根據大明宮基址建築學家復原的這樣的圖,當時看到地基,我提到很像我們北京城的午門,大家看一看像不像午門?這是唐朝從唐高宗以後在這兒進行政治統治中心,叫含元殿,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北京故宮的太和殿,這樣一個建築。這個建築呢,如果大家要不知道是唐代的,拋去東西兩闕之外,也覺得和故宮的相差不多,它也是唐長安城大明宮裏最高的建築。選的地形是最高的,建的房子也是最高的,又是大明宮裏頭東西居中的,和太和殿有一樣的性質,前面也沒有任何建築,只是在它正前方的東西兩邊,有一些朝堂建築。

這些建築呢,應該說反映當時唐代一個建築師是延續了前代的。

最後一個問題,談一下關於中國古代都城是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的中心。因為古代都城呢,它不但是政治中心,我剛才談到經濟的管理中心,軍事的指揮中心,還是個文化中心。因為在歷來中國古代都城當中,都是個教育中心。比如最早的太學,太學很早,太學就是大學。“太”“大”是一個意思,就是中央直接辦教。比如在東漢的時候,就設了一個太學。現在說有些學校挺大的,一弄上萬人,當時東漢太學三萬多人,規模也相當大。為什麼一個都城要辦教育?因為他覺得教育是他治國,進行統治,灌輸他統治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許多教育家,許多進行教育一些機構,在都城都設立了。歷代都是這樣的,一直到清代的國子監,沒有哪個除了都城之外的城市,比都城的教育規模更大的。這就是我們說,都城是個文化中心在教育方面的一個反映。因此我說呢,都城考古應該說在揭示中國古代文化上,有著特殊重要意義。也應該說多年來呢,做出了多方面的工作,限於時間關係我只能給大家講到這裏,謝謝。

提問:劉老師您好,所謂都市,你剛剛在前面已經提到,中國古代都市作為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的重要地位。我想請問一下“市”在中國古代都市中的地位所占的分量如何?然後在考古發現中,它又是怎麼樣的?

答: 都市呢!當然提這個問題我要說一下。因為現在一般都說都城,城市。比如前不久報導我們中國又發現了距今幾千年前在湖南出現幾千年的城市。我一直認為中國有城無市,在古代。所謂有城無市呢,無市指市場而言,在很早,先秦時期,文獻記載說的有市。比如說殷紂王做九市,實際說明後人為了說他這人荒淫無度。為什麼說它沒市呢?我覺得中國一直是以物易物的。後來雖然有了貨幣,貨幣在整個流通領域不占主導地位。市場經濟或者從事商業經濟在封建社會是沒入流的,不入冊的。不入冊,舉個例子,商人不能當官的,農民可以當官,古代也是重農抑商,這種政策。由於在這種政策的指導下,但是社會的發展又需要進行交換,就不得不出現“市”。提供了市的場地,那什麼市呢?日中為市,一看太陽到了正上頭了,12點了,大家去了,撂地攤,到那兒去互相交換一下。這是先秦時期。到先秦以後還有兩種市,一種所謂草市,就這種市。一種列市為市,就是門面了,小門面了,賣一些日用品,有些這種東西,但是這些地位相當低下。它並不構成社會的一個怎麼說不要談主流了,他跟農民不是一個地位的。這種政策延續到中國封建社會末期,因此有人探討中國封建社會的資本主義一直得不到發展。從宋代以後,宋代是個關鍵時期,到了宋代以後,中國的都城裏的整個建築結構,屬於居民區的結構,就不像唐代和漢代,那種裏坊結構了。唐代時候長安城裏頭,一到太陽一落山,一敲那個棒子,就晨鐘暮鼓或者一敲鼓,坊裏頭再一敲一個聲音,你就不許出門了。你出門到現在我們叫街道辦事處主任,或者當時叫坊的負責人你要請假,能不能出去,出去要報告。見了巡邏的就說不定要把你抓起來,而且不但是老百姓,對官員也是格殺勿論,這是到唐代了。因此,那個市場經濟不是太發達的。現在我們有些搞研究的,認為中國古代市場經濟特別發達,我可以讓大家你們可以翻一翻資料,查一下看看它們希臘羅馬。中國的國家化過程它是一種什麼呢?是一種國家統治,隨著發展出現了城,城裏有統治中心,西方城市的中心是什麼呢?它有市場、有養老院、有廣場。廣場大了大家議論事,中國是三者為眾,只要聚在一起就殺頭了,不允許你瞎議論的,不給你提供場地,更不提供一些搞交換的大型市場。有這市場但不是太發達,它限制時間,限制人員,再限制你這個活動,限制得非常死。我就說如果對比一下羅馬,對比一下希臘,它們國家的城市結構就很明顯地看出,它的市場規模相當大,而且還有好多固定的門面,就是超市。不是像我們在房子裏的超市,周圍跟鬥獸場一樣,一圈都是市場是那種超市。中國現在發現市場裏頭,當然我們現在考古發掘也少,發達程度,有的描寫。比如戰國時期臨淄城裏頭,大家買東西摩肩接踵,人擁人,就跟超市降價一樣,人非常多。我說那都是戰國時期文學家的語言,可能沒有那麼發達,但是到了宋代以後,確實都變了。市場經濟市場的活動相當發達了,但是在政治上對商人一直的歧視沒有改變。因此呢社會需要商業,國家從財政收入也需要商業,但是政治上就不給予商人階層的一定的政治地位。

我覺得這就是中國為什麼有人討論中國封建社會兩千年發展遲緩的一個重要原因。在城市裏頭都城研究當中,我一直認為包括都城和中國古代城的研究當中,有人叫中國古代城市,我覺得好像“城市”一說,這個概念給弄模糊了。現在有些西方學者也探討這個問題,我和他們交流過,他們也認為,好像用“City”那個詞,來代替城市不太合適,跟中國的城不太一樣。到底什麼樣?我想隨著以後的考古工作,和研究工作的深入,也許問題認識會更深刻一些。
[url="http://www.han-culture.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19"][/url]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三國時代 都城資料收集區

以上網止:http://www.han-culture.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19
------------------------------------
這話題沒有太多人知道 , 可能是比較冷門=.=

中國古代的都城真的很大 , 我在圖書館看過一本

這類的圖書 , 看到一張圖 , 影片是在城牆上拍的 ,

可看見一座大城樓 , 這座主城牆上 , 好像可以同時讓5輛馬車經過

非常寬闊 , 實在太利害

這座古城好像是 古代長安(現今西安古城) , 我想我一生人一定要到一次西安

當然還有到長城 ,  八達嶺 , 山海關 ...... 還有天下第一關 , 嘉峪關 .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三國時代 都城資料收集區

這題目雖然精

但沒有太多人談論 ,

中國華夏文化 3000 年的建築知識 , 沒有太多人知
---
商朝時代: 好像只有平房 , 沒有兩層房屋 , 更沒有酒店 , 住宿的酒樓
在電視看到的劇集中 , 就出現這些建築 ,
可能因為一條大街 , 只有小販 , 太單調
兩層建築的房屋 , 是否在秦時代已經有 , 還是漢朝才有???
-------------------
.:我都不太清楚 , 以兩層建築房屋 , 在那時期開始=.="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名望的英雄

LIVE FIGHTER

回覆: 三國時代 都城資料收集區

[QUOTE=無奈]商朝時代: 好像只有平房 , 沒有兩層房屋 , 更沒有酒店 , 住宿的酒樓[/QUOTE]

商代的中國領土侷限於華北地區,當時的平民住家主要還是採取半穴居的形式,所以應該連平房都少,宮殿跟達官貴人的住所才是全在地面上的
 
尋衣
2003 NBA All-Star Game WEST 21 Kevin Garnett
0405 River Plate Home & 3rd Jersey 胸前須有贊助商Budweiser(燙Higuain可)
0506、0607、0708 Panathinaikos Home 任一年皆可
有意出售者請務必聯絡我,感謝 m(_ _)m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4-5-7 09:26 , Processed in 0.031018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