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在英國(早期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的過程中,曾遇到種種麻煩問題,其中最主要的有:廣州公行壟斷貿易、關稅,船鈔等玲瑯滿目的稅收名目、中國行商拖欠貸款銀日益增多,但是行商相繼破產,英商無法索債、兩國人士發生爭執糾紛等牽涉到領事裁判權。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英國對華貿易大幅度的入超!

上述問題不斷引起矛盾與衝突,尤其英國的資產階級集團的利益受到損害(如蘭開夏、曼徹斯特地區),遂要求政府出面干預。其次,英國東印度公司長期與清政府交涉,但是打開廣州以外的對外貿易口岸的企圖屢遭失敗。且為了解決貿易入超的問題,英國東印度公司一方面尋求補救方法,一方面向國會呼籲派出使節出使中國,而解決對華貿易入超的方法之ㄧ就是向中國輸入鴉片,不過以往輸入鴉片都採取變相方法,可是鴉片卻給東印度公司解決了在廣州購貨缺少資金的困難還會擴大貿易,因此馬嘎爾尼的使華目的之ㄧ也是為了要試探中國對鴉片的輸入態度,旨在為大規模販賣做好準備。

再來就是因為英國對華政策的改變,以往由東印度公司所壟斷的對華貿易越來越被其他英國散商所不滿,紛紛要求自由通商,在這些呼聲下,英國政府於1784年頒布了“抵代稅條例”(Commutation Act)也稱“交換法案”,其中最顯著的改變就是將從中國進口的茶葉關稅由100%以上減少到12.5%。而這項法案的通過,意味著英國政府決定對中國事務採取新的政策,即是要使英國獨占全世界的對華貿易,消滅歐洲大陸其他國家的競爭。

對於馬嘎爾尼的出使,英國朝野寄託了極大希望,“萬目共瞻,威儀所在”,但是卻是敗興而歸。作者歸納了前人著述裡數種失敗的原因:()中國的自然經濟結構和遠離其他文明中心的地理環境造成了強烈的排他拒外傾向。()清朝以“天朝上國”自詡,視任何國家皆為藩屬,外人來華不是有所乞求,就是進貢通好。()清朝採取的閉關自守態度()一貫的為了防衛以及統治需要,因此禁止外國人與中國人有任何不允許的來往等等。不過作者認為另外有別種因素,若當時一些看來是無關緊要的事情處理得當,或許馬嘎爾尼不會完全無功而返。

使團來華之初,乾隆皇帝還是準備認真款待遠道而來的“貢使”,並因此取消了一年一度的圍獵,當他聽說貢品極多時,遂對使團油生好感,因此禮品問題為其一重要因素。乾隆和大臣們並不是對貢品不放在眼裡,相反地雖然各人心態不同,可是禮品卻是事情要成功的敲門磚。大大小小的官吏想撈油水,乾隆則是想印證一下“君王對皇帝的尊敬程度”,因此官員們對於貢品除了皇帝之外沒他們的份都大失所望,乾隆看到貢品清單後,也對此十分厭煩,精明的耶穌會教士寵壞了乾隆,那些使團帶來的東西他早有了,連貪婪成性的和珅都深感不以為然,而作者認為和珅是主宰使團成功或失敗的關鍵之ㄧ。另外伴隨著貢品中含有英王陛下贈給皇帝陛下英國最大的火炮,這觸及了清朝所懷疑的防禦外國侵略的問題,導致上諭的指示不斷在苛求和寬容之間搖擺不定。再來作者認為在華傳教士擔任翻譯時,有意的造成語言誤差,而使得乾隆態度轉變,尤其擔任翻譯的便是英國的世敵葡萄牙的傳教士,即使翻譯並無從中作梗,但是中英之間各種信息的反覆來往,有可能因為幻想、猜疑、隱瞞等而被扭曲。

至於常會被拿出來探討的禮儀之爭,作者倒是認為這問題固然是令使團失敗的因素,但不是絕對的,這只是乾隆決心拒絕英使所用的藉口,他舉例說起初乾隆既不注重英使必須對他三跪九叩,也不反對這樣做“若該貢使等於進謁時,行叩見之禮,該督等固不必辭卻,倘伊等不行此禮,亦只可順其國風俗,不必加以勉強”“行叩見禮,亦無足為榮,即不行叩見禮,亦何所損?”但是他後來得知官員與英使為了禮節爭論激烈,還是氣憤了起來,加上之前所述的許多因素,乾隆遂對使團有了惡感。

當時的實際情勢也註定使團不能圓滿達成任務,英國這方為了迫切需要打開市場,銷售其產品,加上茶葉的入超,因此不顧中國的實際環境,急於打開中國貿易大門;中國這邊則是為了政權安全而密切注意著外夷的動向,英國對中國政府的機制缺乏實質了解,一廂情願且又違背中國定例,中國不諳世界趨勢,拘泥眼前,在這種情況下接觸的雙方,結果又怎能令彼此滿意呢?


摘要自劉鑑唐、杜文平〈馬嘎爾尼使華原因、目的與南京條約內容的關係探討〉因我把重點擺在乾隆與馬嘎爾尼,因此對於後面南京條約vs馬嘎爾尼的請求以及一直以來英國對華的要求這一連串的相關部份就不在此提及,請見諒。

-------------------------------------------------------
在這篇文章裡,作者認為鴉片對英國事關重大,另外對於馬嘎爾尼使華失敗原因,作者提出了自己見解,淡化了禮儀之爭這部份因素,而我以前所認知的是禮儀之爭絕對是問題關鍵所在,另一方面我從一段英國政府給馬嘎爾尼的訓示中看到英國要求當討論到鴉片問題時一定要謹慎處理,英國認為若是中國真的規定鴉片不得輸入,馬嘎爾尼必須讓步,而不要冒著喪失其他重大利益的危險,但是作者認為鴉片是貫串中英接觸之間的重要因素,及至後來的南京條約內容,也可清楚看到。不知道大家對於乾隆皇帝與馬嘎爾尼以及中英鴉片有什麼樣的看法?

後面或許我會補上另一篇關於英使訪華覲見禮儀問題的相關文章,只要我能不耽溺於怠惰 Orz.........

 
36雨瑤琴巧韻─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全世界最先進的跳動筆

回覆: 乾隆皇帝與馬嘎爾尼

禮儀問題,不只是一個簡單的儀式而已,而是關係到國家的尊嚴、榮譽與地位的重要問題。清朝主張西洋等較大之國,每來奏事,均須按我大中國所定之例行事,如此才可得享寬恩厚賞,貿易往來不斷。而堅持拒絕實行清朝禮儀的外交使團便要遭到挫折,或是被驅逐,而導致一事無成。

馬戛爾尼來到中國後,也遇到了覲見禮儀的問題,中國禮儀之莊重,中國皇帝之威嚴神聖,不容輕視,這在他們一進入中國領域時就感受到了。根據斯當東(團員之ㄧ)的回憶錄記載:「當獅子號抵達舟山群島邊緣……,數以千計的小帆船都駛來觀賞這前所未有的壯觀。一名中國領航員和他的幾名同胞上了船,他們非常好奇地參觀了船上的一切設備。當他們在英使會客室裡看見他們的皇帝像時,立即跪下,十分崇敬的叩了好幾個頭。」在一張畫像前叩頭,馬戛爾尼見到這種情形覺得很有趣,但未引起警覺。

在使團到達天津後,原本準備前往迎接的欽差大臣徵瑞聽說英使欲以平行禮節與清朝官員相見時,便決定自己暫不出面,並且向乾隆報告此事。乾隆看到奏摺後,感到英使的到來勢必要在禮儀問題上發生糾葛,不會欣然順從。因此他諭令徵瑞:「交往禮儀關係甚重……於接待之時,宜加倍留心。總須不動聲色,密加查訪。固不可意存玩忽,亦不可張大其事,務使總理得宜,無過不及,達到不卑不亢,以符體制,而示懷柔。」按照清朝的有關規定,外國使團在覲見皇帝以前,必須接受演禮訓練。由禮部官員前往,教其學習覲見跪拜禮和筳宴跪拜等禮節。如果不肯接受這訓練,則拒絕覲見之請求,甚至有可能會被驅逐。徵瑞以欽差大臣的身分負責全程陪同和接待的工作,經過多次勸告開導後,英使臣也願意學習,連日學習後漸能跪拜。

在面對中國把使團當作貢使,所帶來的禮品稱做貢品,英國使臣雖有不滿,但是他們清楚知道若是過早提出異議,只會導致事情不可收拾,但當他們到達熱河後,馬嘎爾尼馬上提出:中國把英王禮品寫成為貢品,是混淆了英國與中國的平等地位。因此,上岸後直到到達北京之前,英國使臣顯然是接受了中國的沿途禮儀訓練,並沒有公開表示反對,就算心懷不滿,仍是曲意敷衍,以此來博得乾隆的歡心與信任,以便有機會能夠與清政府商討擴大貿易及要求遣使長駐北京等事宜。

不料,在到達北京後,使團一行人態度忽然發生變化,馬嘎爾尼委託徵瑞給正在承德的軍機大臣和珅帶一封信,信中寫道:「英王陛下抱著最崇高的敬意派遣使節覲見中國皇帝陛下。本特使應以無線赤誠來表達英王陛下的這種崇高敬意,為了避免失儀,和向尊嚴偉大的皇帝陛下表達地球上最遠和最大國家之ㄧ的崇高敬意,本特使準備執行貴國臣民和貴國屬地君主謁見貴國皇帝陛下時所行的一切禮節。本使準備在下述條件下這麼做:貴國皇帝欽派一位同本使地位相當的大員穿著朝服在英王陛下御像前行本使在貴國皇帝面前所行的同樣禮節。本使認為皇帝陛下定能鑒諒其中的必要性而加以俯允。這樣作法就可以使本特使即能向貴國皇帝致敬,而又不損及他所代表的本國國王在世界列強中的崇高地位,雙方都能得到滿意。」

這封信件後來在馬嘎爾尼到達熱河後被退還,但是他不死心,親自前往和珅住地呈交給和珅,和珅在看過信之後,勸特使放棄原有主張。但是馬嘎爾尼依然堅持己見,他提出或者雙方行對等禮,或者獨立國和屬國謁見的禮節必須有所區別。這裡的對等禮指的就是行單腿下跪的禮節。他說,一國使臣如果向他國皇帝行禮的規格高於向本國國王行禮的規格,那是不對的。

當乾隆皇帝得知英使改變態度,堅持行對等禮以後,非常氣憤,隨即取消了原本的覲見活動,並連續下達諭旨,斥責英使「驕矜」,同時皇帝立即採取「稍加裁抑」的措施,即是減少賞賜與供給,對英國使團施加壓力,「外夷入覲,如果誠心恭順,必加以恩待,用示懷柔。若稍涉驕矜,則是伊無福承受恩典,亦即減其接待之禮,以式體制,此駕馭外蕃之道宜然。」這做法立即使英國使團感到難堪,正是在清政府的威嚴之下,英使感到形勢嚴峻,不得不改變原來態度,後在禮儀問題上雙方達成共識,各有讓步也各有堅持,即於在舉行乾隆萬壽慶典之日之前,由乾隆皇帝在萬樹園非正式召見使臣,並允許行英國禮節,而於慶典當天,英使向乾隆跪遞英王國書且行中國三跪九叩首禮。


摘要自秦國經、高換婷著〈英國使臣首次訪華覲見禮儀問題的考證〉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4-5-3 15:49 , Processed in 0.022297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