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蘇軾(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自號東坡居士。
眉州眉山 (今四川眉山縣)人。
生於北宋中期,仁宗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有「東坡集」、「後集」、「續集」。
蘇軾直到八歲才開始好好的讀書,母親是他的啟蒙老師,
由於蘇軾從小天資聰穎,在母親教導下可說進步的非常快。
他的父親為蘇洵,母親為程氏,還有一個弟弟蘇轍。
後來蘇軾到道觀私塾裡去讀書,這在當時是非常平凡的庶民教育場所,
和他一起在私塾裡就讀的孩童有很多都是商人和農民子弟,
蘇軾在私塾裏度過童年,培養了他的庶民性格,對他的日後有很大的助益。
而他的父親蘇洵雖然志在科舉,但他開始做學問的時間太晚了,結果並未中舉而過著懷才不遇的悲慘生涯。
因此他對於蘇軾、蘇轍兩兄弟的期望很大。

仁宗嘉佑元年(西元1056)二十一歲的他和弟弟蘇轍在父親的陪伴下赴京城參加科舉考試;
是年順利的考上預備考試的兩兄弟,又一起參加翌年春的科舉,一舉進士及第。
殿試時,他獻上二十五篇進策,很得仁宗皇帝的欣賞,於是將蘇軾評為翰林學士。
當時的主考官歐陽修當時便曾對人說:
「吾當避此人,出一頭地。」
(我應當避開此人,好讓他出人頭地)
可見得當時歐陽修拔擢後進的愛心。
後來蘇軾及蘇轍便拜歐陽修為師。

雖然他中了進士,但蘇軾母親程氏,卻在嘉祐二年四月生病去世,
他也因母喪丁憂三年,延遲了官場生涯的展開。
不知是否因為蘇軾注定要受到命運的捉弄,在這之後,他的士途便變得不是很順利,無法一路平步青雲。
在英宗至平二年(西元1065)他二十九歲時喪妻,隔年又喪父,再次丁憂三年。


坡翁笠屐圖


在詹縣東坡書院裡的墻壁上,嵌著一塊用端州(今廣夷肇慶)石雕刻的《坡翁笠屐圖》。
這是蘇東坡在海南生活的「寫真」。
這幅畫據說已流傳到日本等國了。
關於《坡翁笠屐圖》,曾有這樣一段故事:
一天,蘇東坡去拜訪當地的一位叫黎子雲的秀才,途中遇雨,他便進入一農家去避雨。
農家裡的人見東披來了,都十分熱情地接待他。
小孩子抬出椅子請坡翁坐,農婦端出熱呼呼的紅茨請東坡先生吃。
他吃得津津有味。
東坡吃飽以後,雨還在下,路又泥濘,主人便借一頂當地出產的竹笠給他戴,
又借一雙當地百姓常穿的木屐紿他穿,以便好走路。
這是東坡第一次戴竹笠,第一次穿木屐。
他穿、戴起來很不自然,走起路來搖搖擺擺,好像要摔倒似的。
路旁的小孩子和婦女,看見東坡走路的樣子,便咯咯地笑起來。
蘇東坡一邊慢慢地走,一邊笑看說:「你們笑什麼呢?笑我這個怪樣子嗎?」
路邊的小狗看見蘇東坡走路的樣子,也感到奇怪,便跟在他後面「汪汪」地吠起來。
東坡轉過來對看小狗說:「小狗子,你們吠什麼咧?是吠我這個怪樣子嗎?」
他穿看木屐,戴著竹笠,一走一個腳印地慢慢地走,一邊想看小孩子和婦女們的笑語,
不覺天已快黑了,還未走到家--原來他迷路了。
他在刺竹、叢林裡轉來轉未:「家在哪裡呢?」
當他正在焦急的時侯,一個放牛娃騎著牛來了,牛娃問他:「坡翁,您在這裡幹什麼呀?」
蘇東坡緊張地說:「小娃娃,我迷路了,我的家在哪裡?」
小娃娃用牛鞭一指,說: 「喏,在那邊!踉看牛屎路往前走,便可看到一棟棟牛欄。您家就在牛欄西邊。」
在牛娃的指引下,蘇東坡朝自己的家慢慢地走去。
後來,人們為了紀念他,就在東坡書院的牆壁上,鑲嵌一塊用端州石雕刻的《坡翁笠屐圖》
[right](摘自 藝林書畫趣譚)[/right]


蘇東坡畫扇


蘇東坡要到杭州來做刺史了。
這個消息一傳出,刺史衙門前面每天都擠滿了人。
老百姓想看一看蘇東坡上任的紅紙告示,聽一聽蘇東坡升堂的三聲號炮:
…可是,大家伸著脖子盼了仔多天,還沒有盼到。
這天,忽然有兩個人,又打又鬧地扭到衙門來,把那堂鼓擂得震天響,呼喊看要告狀。
衙役出來吆喝道:「新老爺還沒上任哩,要打官司過兩天再來吧!」
那兩個人正在火頭止,也不管衙役攔阻,硬要闖進衙門裡去。
這辰光,衙門照壁那邊轉出一頭小毛驢來。
毛驢上騎著一個大漢,頭戴方巾,身穿道袍,紫銅色的面孔上長看一臉絡腮鬍子。
他嘴裡道:「讓條路,讓條路!我來遲啦,我來遲啦!」
小毛驢穿過人群,一直往衙門裡走。
衙役趕上去,想揪住毛驢尾巴,但已經來不及,那人就一直闖進大堂上去了。
大漢把毛驢拴在廊柱上,信步跨上大堂,在正中的虎皮座上坐下來。
管衙門的二爺見他這副模樣,還當是個瘋子,就跑過去喊道:
「喂!這是虎皮座呀,隨便坐上去要殺頭的哩!」
大漢只顧哈哈笑:「哦,有這樣厲害呀!」
管衙門的二爺說:「當然厲害!虎皮座要帶金印子的人才能坐哩。」
「這東西我也有一個。」太漢從袋裡摸出一顆亮閃閃的金印子,往案桌上一擱。
管衙門的二爺見了,嚇得舌頭吐出三寸長,半天縮不進去。
原來他就是新上任的刺史蘇東坡啊!
蘇東坡沒來得及貼告示,也沒來得及放號炮,一進衙門便坐堂,叫衙役放那兩個要告狀的人進來。
他一拍驚堂木,問道:「你們兩個叫什麼名字?誰是原告?」
兩個人跪在堂下磕頭。
一個說:「我是原告,叫李小乙。」
另一個說:「我叫洪阿毛。」
蘇東坡問:「李小乙,你告洪阿毛什麼狀?」
李小乙回答說:「我幫工打雜積下十兩銀子,早兩個月借紿洪阿毛做本錢。我和他原是要好的鄰居,講明不收利息:但我什麼時侯要用,他就什麼時侯還我。如今,我相中了一房媳婦,急等銀子娶親,他非但不還我銀子,還打我哩!」
蘇東坡轉過來問洪阿毛:「你為啥欠債不還,還要打人?」
洪阿毛急忙磕頭分辯:「大老爺呀,我是趕時令做小本生意的,借他那十兩銀子,早在立夏前就販賣扇子了?投想今年過了端午節天氣還很涼,人家身上都穿夾袍,誰來買我的扇子呀!這幾天又接連陰雨,扇子放在箱裡都霉壞啦。我是實在沒有銀子還債呀,他就罵我、揪我,我一時在火頭上打了他一拳,這可不是存心打的呢!」
蘇東坡在堂上皺皺眉頭,說:「李小乙娶親的事情粟緊,洪阿毛應該馬上還他十兩銀子。」
洪阿毛一聽,在堂下叫苦起來:「大老爺呀,我可是實在沒有銀子還債呀!」
蘇東坡在堂上捋捋鬍鬚,說:「洪阿毛做生意蝕了本,也實在很為難。李小乙娶親的銀子還得另想辦法。」
李小乙一聽,在堂下喊起屈來:「大老爺呀,我辛辛苦苦積下這十兩銀子可不容易呀!」
蘇東坡笑了笑,說:「你們不用著急,現在洪阿毛馬上回家去拿二十把發霉的折扇給我,這場官司就算是兩清了。」
洪阿毛高與極了,急忙爬起身,一溜煙奔回家去,拿來二十把白折扇交紿蘇東坡。
蘇東坡將折扇一把一把打開,攤在案桌上,磨濃墨,蘸飽筆,挑那霉印子大塊的,畫成假山盆景;
撿那霉印子小點的,畫成松竹梅歲寒三友,一歇歇時光,二十把折扇全畫好了。
他拿十把折扇給李小乙,對他說:「你娶親的十兩銀子就在這十把折扇上了。你把它拿到衙門口去,喊口『蘇東坡畫的畫,一兩銀子買一把』,馬上就能賣掉。」
他又拿十把折扇紿洪阿毛,對他說:「你也拿它到衛門口去賣,賣得十兩銀子當本錢,去另做生意。」
兩個人接過扇子,心裡似信非信:誰知剛剛跑到衙門口,只喊了兩聲,二十把折扇就一搶而空了。
李小乙和洪阿毛每人捧看十兩白花花的銀子,歡天喜地的各自回家去了。
人們都把蘇東坡「畫扇判案」的新鮮事到處傳頌,你傳我傳,一直到今天還有人在講昵。
[right] (摘自 藝林書畫趣譚)[/right]


[left]蘇東坡四大楷書名碑[/left]
[left][/left]
四川眉山三蘇祠有座碑亭,珍藏著歷代碑刻共計150多通,其中88通是蘇東坡手跡刻石。
《羅池廟詩碑》、《表忠觀碑》、《醉翁亭記》、《豐樂亭記》是蘇東坡著名的楷書四大名碑,共計14通。
每通碑的高度都超過2米,寬1米多,每字字徑10釐米以上,世人謂之擘窠大字。

《羅池廟詩碑》,眉山人俗稱《柳州碑》,後世又稱譽為“三絕碑”。
羅池廟,紀念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的祀祠,在現柳州市柳侯公園內,因建於廣西柳州馬平羅池而得名。
蘇東坡晚年貶官至廣東惠州,曾應柳人的請求而書寫了該碑的贊詞部分。
贊詞是用《楚詞》“騷體”風格寫的詩歌,所以叫詩碑。
詩碑的頭一句詩是“荔子丹兮蕉黃”,該碑又叫《荔子丹碑》。
為什麼又叫“三絕碑”呢?
三絕碑一般應具備三個條件,即碑文、書法、刻工皆精絕。
這通碑除具備以上條件外,還有點不同,即韓愈的祭詩,柳宗元的事跡,蘇東坡的書法,
“唐宋散文八大家”,這通碑就占了三家,絕中之絕!故又號稱“東坡第一碑”。

三蘇祠《羅池廟詩碑》是眉州知州金一鳳在清康熙乙酉年(1705年)所刻。
200多年後,清碑剝蝕嚴重,字跡已經模糊不清。
1916年,眉山人郭慶琮據“友人張幼泉所藏宋拓本雙鉤勒石”。
現今,碑亭內便有兩通不同時期的《羅池廟詩碑》。

[left] [/left]
《表忠觀碑》,蘇軾書於元豐元年(1078年)。
1942年眉山行政督察專員陳炳光、眉山縣長張玉階、民教館館長夏眉壽、詩人陳秉哲等集殘拓刻石。
碑文是蘇東坡在徐州知州任上應杭州知州趙忭所請而作。
該文表彰了五代吳越王錢膢一門“三世四王”的歷史功績。
特別是忠懿王錢m降宋後,使江、浙一帶“至於老死不識兵革”,
農業生產得到進一步發展,並為中國文化的南移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百家姓》這本小冊子中,錢氏排名僅次於皇姓趙氏,足見錢氏的地位。
趙忭請求中央朝廷對錢氏宗廟加以修葺和管理,蘇軾y杭時早有同感,因而寫下具有錢氏簡史的雄文。
對於這篇碑文,王安石給予了極高的評價,譽為“三王世家”體,即司馬遷的《史記》文體。
此碑不僅成為文章軌範,書法也為後世喜愛。
《表忠觀碑》四通,八面刻,850字,為東坡中年代表作,“四大名碑”中的長篇巨制。
杭州人在明嘉靖三十九年重新刻石,剩下三石已殘,現存杭州市文廟內碑林。
三蘇祠藏《表忠觀碑》是全國僅存完整的石碑,由於它的完整性,故彌足珍貴。

《醉翁亭記》、《豐樂亭記》,共8通,碑文都是歐陽修撰寫,蘇東坡的書法。
原碑由歐陽修自書刻石,立於安徽滁州瑯琊山醉翁亭旁。
後終因字畫褊淺,字跡模糊漫滅,在宋元塘蠾~蘇東坡出知安徽潁州時,
滁州知州王詔就派人赴潁求蘇軾重書。
據傳,東坡書《醉》碑一出,時人拓碑者為之塞途。
1982年,三蘇祠重刻兩碑,所據拓本是真正的宋拓本。
即館藏《醉》、《豐》宋拓本。
這是北京故宮博物院於1959年無償調贈給三蘇紀念館的鎮館之寶。
不僅如此,兩碑還被人稱為奇碑。
兩碑的刻工是眉山名工匠蘇海雲,十分湊巧,他是蘇東坡的後裔。
為傳之久遠,蘇海雲精心刻石,日刻三字,每字字槽深而圓轉,盯睛細看碑文,瞬間便產生一種奇觀:
明明是陰文字卻偏偏變成了陽文字,字型呈立體感,非常好看。
歐陽修的妙文,蘇東坡的書法,加上刻工精良,《醉翁亭記》也被後世稱譽為“三絕碑”。

《表忠觀碑》蘇東坡43歲書,脫胎於顏真卿《東方朔畫贊碑》,風格以清雄二字概括。
《醉》、《豐》二碑,56歲書。
字形豐肥,扁闊,用墨濃重,風格老辣、圓熟,已入化境。
《羅池碑》約60歲書。
人書俱老,灑脫出格,繩墨不可羈。大家風範,由此可見一斑。

歷時近300年的時間,三蘇祠纔集齊蘇東坡“四大名碑”(見圖),
這也是目前國內惟一一處集齊四碑陳列的碑亭。

[left] [/left]

[left] [/left]

苧蘿西子

[left][/left]

[left]苧蘿西子[/left]

廣東省惠州市惠城區西湖景區西新橋上眺望泗州塔

紹聖元年,蘇東坡貶官惠州,攜妾王朝雲謫居三年,留下蘇堤、朝雲墓、六如亭、西新橋、東新橋等遺跡。
湖因蘇東坡而著稱,與杭州西湖、穎州西湖齊名。
矗立在西山上的泗州塔,又名玉塔,塔外七層,內共十三層,磚木結構,是西湖最古老的建築,蘇東坡詩:
“一更山吐月,玉塔臥微波。”予游西湖,朝夕兩度造訪,備感都市清幽之趣。
 
[/url]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蘇東坡

補充資料:11世紀的美食家?

【蘇東坡的食譜】

作者:吳迎春

蘇東坡的文章、書法著名、食譜也很著名。
到底這位11世紀的詩人有哪些不為人知的名菜?
這位一千年前就練瑜珈的生活大家又是怎樣養生?
他跟他的學生,名畫家米芾又是怎樣活過一個千禧年?

東坡肉、東坡魚、東坡酒、東坡墨……,在十一世紀的中國,蘇東坡是一個名牌。

凡是他碰觸過的東西:一張紙、一個硯台、一家酒樓、一個涼亭,都變成了眾人爭睹、爭購、收藏的對象。
連蘇東坡的帽子形式,一時間都成了「流行時裝」,而被仿製的製造商稱為「子瞻帽」。
(蘇東坡,字子瞻)

儘管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蘇東坡(1036-1101年)對積弱宋朝的命運,
影響力還沒有那個披頭散髮、衣裳骯髒、矯柔做作的王安石、或一本正經的歐陽修來得大;
儘管他一輩子被排擠在主流政治圈之外,
但是在「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中國文壇,他卻是少數幾個過了一千年還有人閱讀的文學家。

從林語堂所著的《蘇東坡傳》中,去考究蘇東坡食譜裡的東坡肉、東坡魚:
用醬油文火煮五花肉;或用白菜、橘皮煮魚,
看來都只像是他被四處流放時,因為想家,而做的家鄉(四川)菜改版。

但是,因為它們是蘇東坡愛吃的肉、喜歡的魚,馬上就變成眾人學習的對象。

而他學廣東人自釀的桂酒、松酒,雖然在給朋友的信中,把食譜寫得頭頭是道:
用麵餅掛起來風乾兩個月做麴餅,再混合米飯發酵3~5天……,
但後來事實證明,喝過他自釀酒的朋友,都會連續腹瀉。

蘇東坡的兒子蘇過,事後跟「蘇東坡迷」解釋父親的釀酒祕訣時,都大笑說:
「先父只是實驗罷了,他也只試過一兩次。桂酒嘗來不過像屠蘇酒(普通酒)。」

甚至,蘇東坡晚年被流放到海南島,因為物資缺乏,
必須自己燒樹枝製煙灰、混合牛皮膠做墨,差點連房子都燒掉了,
卻仍有人把這段事用「在海南島跟蘇東坡學的製墨密法」名號,回中國大陸賣「蘇東坡墨」而大發利市。
根據林語堂的說法,大師的兒子蘇過也只能搖頭苦笑。

儘管蘇東坡的食譜、手藝平淡無奇,但是蘇東坡的影響力,能從上個千禧年門檻,
延續到人類歷史的第二個千禧年末,正是因為他的文學跟生活有那麼真切、熱情的關係。


很大一部份跟吃有關

在一片講究矯柔做作、艱澀聱牙的駢文作風中,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所提倡的,
卻是簡潔易懂、親近自然的寫作風格。
特別是蘇東坡隨著環境際遇,信手撚來人民百姓生活中的細節用語,
無論是用在詩句或散文,書信或贈句,都深貼每個人日常生活的體驗與心情。
其中,很大一部份跟吃有關。

很少見過一位嚴肅的中國文學大家,在自己的文學作品中,出現那麼多跟吃有關的描述。
宋朝富裕、繁榮的經濟,是讓這位大文學家能夠享受生活,並且盡情揮灑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蘇東坡又是成長在宋朝最好的皇帝仁宗年代,
在宋朝最野心勃勃的皇帝神宗年代,在中國最富裕多采的杭州做父母官。

馬可波羅記錄經濟上最富庶、科技上最先進、生活上最豐盛的中國之前一百年,
蘇東坡就已經在杭州建蘇堤、開運河、建陶瓦地下供水管,更辦了中國第一所公立醫院了。

當時的杭州城,城外環以高牆,城內有河道,河道上架了橋梁相通。
夜晚,城裡的夜市常營業到凌晨二、三點。
夜市裡綢緞、刺繡、扇子、食物攤販延綿不斷。
各式各樣的點心糖果販子,還會利用特殊廣告技巧:賭博、戴面具的人、載歌載舞的方式,來吸引購買者。

除此之外,西湖的景致、虎跑山泉沏的茶,遊湖畫舫上的酒菜,加上蘇東坡的好酒,
自然他的作品中常提到吃食。

從著名的「水調歌頭」裡「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黃泥板詞」中「今與數客飲酒而純臣適至,……既與純臣飲,無以侑,西鄰耕牛適病足,乃以為牛肉」;
到「杞菊賦」裡「余仕宦十有九年,……及至膠西(山東密縣),意且一飽,而齋廚索然,不堪其憂。且與通守劉君延式循古城廢圃,求杞菊(枸杞與菊花,幼苗皆可食)食之,捫腹而笑。」
蘇東坡的文章處處可見食物。

連他氣勢磅礡的「赤壁賦」,都是朋友帶著剛捕到巨口細鱗的松魚,
蘇東坡扛了幾罈家裡藏的老酒,爬到赤壁上,烹煮餐飲之後,完成的。

蘇東坡的文學,跟食物與酒,像是有分不開的干係。
這種對身邊事物的熱情觀察、參與,在蘇東坡的畫中,也盡情表達。

他與當代的朋友黃庭堅、李龍眠、米芾,創造了宋朝的文人畫風格。

而蘇東坡的墨竹,算是中國文人畫的代表作。
這種以腦中印象為主,掌握意境而非寫實的畫法,儘管只有幾片竹葉,
但無論是在月夜中靜止的竹葉、或風雨中勁搖的竹葉,都可以看出蘇東坡畫竹時情緒的起伏。

而蘇東坡的弟子米芾,畫中清冷的意境,更反應出知識份子對宋朝富裕生活反省後剩下的儉約。
在20世紀末的頹廢物質主義極致後看來,不免有一絲熟悉、一絲慨嘆興盛後的衰敗,
像是歷史中不可規避的命定。

豐裕的宋朝文人,同樣開始風行養生。
接近40歲的蘇東坡也不例外。

仕途不順後,他對田園詩人陶淵明的熱愛,更是到了頂點。
熱心種稻與橘子樹的蘇東坡不僅研究、試種優良品種,
更在文學表達上從「憤怒與苛酷的火氣」,一轉而成「真正的寧靜滿足,還有與自然的渾然一體,甚至他對大自然之美的喜悅與生活中的樂事的享受,也比以前灑脫而不執著,」林語堂寫道。

中年蘇東坡對寧靜心情的追尋之外,開始對長生之術十分著迷。
特別心儀的是「氣功」或稱「瑜珈」。

林語堂指出,中國人的養生之道,與西洋不同。
中國人認為人不應當浪費精力去打球追球,因其正與中國人「保存精力」的養生之道不合。
而瑜珈的精義則是休息:有計畫、有意識地讓身體休息,
所以規定在固定的時間停止呼吸,更要消滅靜坐時腦內的自然活動。
這種藉著控制呼吸與雜念,而身心全部休息的「氣功」,讓身體保持非常容易得到氧氣的狀態,
卻不必像西洋有氧運動那樣,因為激烈而消耗同等量的精力。

蘇東坡的弟弟蘇轍,夏天消化不良、秋天咳嗽的慢性病,也因為練瑜珈而痊癒。
在弟弟親身推介下,蘇東坡也開始練習道家的絕食與氣功。
既然遵從「偃憩」的養生原則,蘇東坡對於睡覺,也有講究的要求。

「在他入睡之前,他要不厭其煩地把被褥塞好。他要翻來覆去把軀幹四肢安排好,直到把自己擺放適當,又自在又舒服為止。身上倘有地方發僵發硬,他要輕輕推、輕輕揉。他要睡了,閉上眼,細聽氣血運行,要確待呼吸得緩慢均勻,他會自言自語:『現在我已安臥,即使身上還有發癢之處,我也不再絲毫移動,要以毅力精神克服之,這樣,再過片刻,我渾身輕鬆安和直到足尖,睡意已至,吾入睡矣。』」

他認為,睡覺跟靈魂有關,而靈魂的自在又跟身體的自在相連。
「人若不能控制身心,便不能控制靈魂。」
另外,蘇東坡每日生活中的另兩件大事,是用細梳子梳通頭髮,以及沐浴。

雖然因為公務,隨時奉命奔波中國大江南北(從山東到海南島),蘇東坡對身體健康十分重視,
甚至還做了一篇「養生論」,描寫自己練氣功控制呼吸的精確方式,以及感覺:
「(我)控制呼吸,似乎是脈搏跳動5次算呼吸的一個週期。吸、停、呼的比例是1:2:2。停止呼吸最長的時間是『閉120次而開,蓋已閉得20餘息也』(我)當時的感覺是心靈完全休息,內在知覺的高度敏銳,而且可以覺察到脊椎骨和大腦間的振動,及渾身毛髮的生長。」

從吃到睡,從練氣功到種橘子,若說蘇東坡是個文學家,毋寧說他是個生活家。
無論日子多麼不順遂、不如意,他都能苦中作樂,
難怪歷經那麼多個世紀的起起伏伏,中國人仍然那麼喜歡他。

就像61歲被流放到海南島,他仍在給朋友的信中寫道:
「此間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然亦未易悉數,大率皆無爾。惟有一幸,無甚瘴也。」
他最常做的事,就是到處遊逛、跟村民在檳榔樹下聊天。
莊稼漢不知道要跟他說什麼,他就自己跟他們說故事,
後來他兒子告訴朋友說,父親若一天沒有客人來,就會覺得不舒服。

難怪余秋雨在《文化苦雨》中,仍對蘇東坡這種「放達」充滿了嚮往,
而對現代人「唯偏執狂得以倖存《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的人生觀、工作觀感到不耐:
「我們這些人,為什麼稍稍做點學問,就變得如此單調窘迫了呢?如果每宗學問的弘揚,都要以生命的枯萎為代價,那麼世間學問的最終目的又是為什麼呢?如果輝煌的知識文明總是給人們帶來如此沈重的身心負擔,那麼再過千百年,人類不就要被自己創造的精神成果壓得喘不過氣來?如果精深和體魄總是矛盾,深邃和青春總是無緣,學識和遊戲總是對立,那麼何時才能問津人類自古至今一直企盼的自身健全?」

在世界經濟體系中,扮演著幾乎與宋朝相當地位的台灣,
「愛拚才會贏」的專注仍然是台灣人精神生活的主流時,蘇東坡熱情品嚐生命每個細節的「豐富」,
隨遇而安且熱情參與的「放達」,像是能幫助台灣跨入另一個千禧年,正待追尋的人生情境。

                     
【簡易食譜】

蘇東坡的食譜中,東坡肉算是最有名,也最多人吃過的。
倒是東坡魚,以及東坡湯,較不為人知。
據林語堂所著《蘇東坡傳》的描述,東坡魚、東坡湯的做法如下:

一、東坡魚

材料:
1.鯉魚或吳郭魚一條
2.大白菜少許
3.青蔥少許
4.生薑數片
5.橘皮切絲

做法:
1. 魚先抹上鹽,肚裡塞上大白菜葉
2. 熱油鍋,將魚與蔥段一起煎至半熟,加入生薑 片,澆上鹹豆汁(醬油)與酒煮至熟
3. 起鍋前,將切細橘皮撒在魚上,盛盤上桌


二、東坡湯

材料:白米、白菜、蘿蔔、油菜、荸薺、薑絲少許。

做法:
1. 準備兩層蒸鍋:一層煮水鍋、一層蒸籠
2. 把所有青菜切妥放進下鍋水中,加薑絲、鹽煮熟
3. 將煮至半熟米飯放在菜湯上之蒸籠蒸熟


為了真的了解這兩道菜的口味,試著照「古法」做後,結果東坡魚的味道顯然勝過東坡湯。

因為中國人做菜向來依個人口味,斟酌各項配料,
所以無論是蘇東坡、林語堂,都沒有將食譜寫得精確,留下不少個人發揮的空間。

就像東坡魚的材料雖然簡單,但是到底應該做出什麼味道,卻沒人知道,
只好就每個人對他的了解,做些不同的想像、發揮。

面對剛買回的鮮魚,想起蘇東坡好酒,在烹煮過程中加了大量的米酒頭(想來蘇東坡在江南時間多,應該煮魚也是用米酒)。
結果香醇的酒味、加上橘皮的清香,應該算是東坡魚的特色。

即使是初秋,台灣的白日仍然燠熱。
但是涼爽的夜晚,啜飲淡酒、配上「東坡魚」,
慶幸自己能在二十世紀末,重新品嚐十一世紀末那個中國詩人口中的美味與心中的美境。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蘇東坡

蘇軾在杭州做刺史的時候,用心治理西湖,四周的田地不怕澇也不愁旱了。
不但風調雨順,杭州四鄉的莊稼得了個大豐收。
老百姓為了感謝蘇東坡治理西湖的好處,過年時候,大家就抬豬擔酒來給他拜年。

蘇東坡收下很多豬肉,叫人把它切成方塊,燒得紅紅的,
然後再按治理西湖的民工花名冊,每家一塊,將肉分送給他們過年。

太平的年頭,家家戶戶過得好快活,加上蘇東坡差人送肉來,大家更是高興,
人人都有誇蘇東坡是個賢明的父母官,並將他送來的豬肉命名叫做“東坡肉”。

當時,杭州有家大菜館,菜館老闆見人們都誇說“東坡肉”,就和廚師商量,
把豬肉切成方塊,燒得紅酥酥的;掛出牌子,也取名為“東坡肉”。

新菜一出,那家菜館的生意就興隆極了,從早到晚顧客不斷,每天殺十頭大豬還不夠賣呢,
別的菜館老闆看得眼紅,也學著做起來,一時間,不論大小菜館,家家都有“東坡肉”了。
後來,就把“東坡肉“定為杭州的第一道名菜。

蘇東坡為人正直,不畏權勢,朝廷中的那班奸臣見他得到老百姓的愛戴,心裏很不舒服。
他們當中有一個御史,喬裝打扮到杭州來找岔子,存心要陷害蘇東坡。

御史到杭州的頭一天,在一家館裏吃午飯。
堂倌遞上功能表,請他點菜。
他接到功能表一看,頭一樣就是“東坡肉”!
他皺起眉頭,想了一想,不覺高興得拍著桌子大叫:「我就要這頭一道菜!」
他吃過“東坡肉”,覺得味道倒真是不錯,向堂倌一打聽,知道“東坡肉”是同行公認的第一道名菜,
於是,他就把杭州所有的菜館的菜單都收集起來,興沖沖地回京去了。

御史回到京城,馬上就去見皇帝。
他說:「皇上呀,蘇東坡在杭州做刺史,貪贓枉法,把惡事都做絕啦!老百姓恨不得要吃他的肉。」
皇帝說:「你是怎麼知道的?可有甚麼證據嗎?」
御史就把那一大迭油膩的菜單呈了上去。
皇帝本來就是個糊塗蛋,他一看功能表,就不分青紅皂白,立刻傳下聖旨,將蘇東坡掉職,
遠遠地發配到海南去充軍。

蘇東坡被調職充軍後,杭州的老百姓忘不了他的好處,仍然像過去一樣讚揚他。
就這樣,“東坡肉”也一代一代地傳下來,直到今天還是杭州的一道名菜。
 
我把思念
化成一串淚滴
藏在心底
只在雨裡
傳達給你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蘇東坡

呃?不會吧...按照聖代大的說法,那蘇東坡還真是可憐...受了無妄之災啊!
 
GOD'S IN HIS HEAVEN. ALL'S RIGHT WITH THE WORLD.

神在天上,世上一切盡皆虛無。

所有本人分享的東西,死檔者絕不補檔,因為我自己的硬碟已經爆了,沒檔......真希望有哪個好心人士可以重發我以前發過的東西啊...(遠目)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蘇東坡

超愛他的~最愛他的"詞",尤其是""定風波""(愛死這闋了,尤其是在下雨天吟~很棒的)
他雖然遭人嫉妒非常悲慘~(貶的最遠......海南島~)
但他的氣度,實在令我喜愛和欽佩!

而且他真是一個全才呀!我記得像是治理西湖時,那有名的蘇堤也是紀念他的。
(蘇軾在杭州有一項重大的水利建設,就是在西湖築堤,世人稱為蘇堤。)
然後還有東波棋,我記的他發明了這種棋步,當時沒人能贏他,但現在已破解了,棋魂裡有出現。(笑~)

------------------------------摘錄:人民日報------------------
在杭州的西湖,有兩條長堤,特別是那條由南向北的大堤是遊人必去之處,這條堤是蘇東坡在五十二歲擔任杭州太守時修築的。據記載,當時西湖裡淤泥很深,淤泥中長滿雜草,蘇東坡動員民眾鏟雜草、挖淤泥,既疏浚西湖,又築成長堤,使之橫跨湖面,綿亙數裡,夾道雜植花柳,中有六橋。原先南邊到北邊要沿湖走三十多裡,“環湖往來,終日不達”,有了長堤,南北溝通,方便極了。杭州人把這條堤稱作蘇堤,一直叫到今天,就是為紀念蘇軾的這個政績的。林語堂在《蘇東坡傳》裡寫道,蘇東坡在杭州時一直在為民眾興利除害、埋頭苦干,足足一年半時間無暇去悠閑地讀書,在為民眾干實事和為自己讀書寫作二者之間,蘇軾選擇了前者。

這段時間裡,他完成了杭州的供水分流、疏通鹽道、重整西湖、平抑糧價、熱心賑災等老百姓最利益攸關的一繫列的大事。古人說道德文章,沒有一種崇高的心靈,心裡沒有裝著老百姓,是不可能為民眾辦實事的,何況他在辦實事的時候還同時受到誹謗,要時時當心背後射來的暗箭。正因為他一直在創造著生活,從創造中獲得樂趣,所以他筆下的詩文注定是豐富多彩、熱情洋溢、深刻動人的。

-------------------------------------------------------------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蘇東坡

蘇軾是中國歷史上被貶得最慘的官
從來沒有一個官被貶到海南島過
而蘇東坡也有一首詞用來嘲笑自己的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繫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
黃州惠州儋州。


(儋州位於海南島西北部)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蘇東坡

蘇軾.號東坡居士
考察其一生
東坡居士名稱由來並非無緣無故
蘇軾一生景仰白居易
白居易便有兩首《東坡種花》

持錢買花樹,城東坡上栽。但購有花者,不限桃杏梅。
百果參雜種,千枝次第開。天時有早晚,地力無高低。
紅者霞艷艷,白者雪皚皚。遊蜂逐不去,好鳥亦來棲。
前有長流水,下有小平台。時拂台上石,一舉風前杯。
花枝蔭我頭,花蕊落我懷。獨酌復獨詠,不覺月平西。
巴俗不愛花,竟春無人來。唯此醉太守,盡日不能回。


東坡春向暮,樹木今何如。漠漠花落盡,翳翳葉生初。
每日領童僕,荷鋤仍決渠。剷土壅其本,引泉溉其枯。
小樹低數尺,大樹長丈餘。封植來幾時,高下隨扶疏。
養樹既如此,養民亦何殊。將欲茂枝葉,必先救根株。
雲何救根株,勸農均賦租。雲何茂枝葉,省事寬刑書。
移此為郡政,庶幾甿俗蘇。


另有《步東坡》一首

朝上東坡步,夕上東坡步。東坡何所愛,愛此新成樹。
種植當歲初,滋榮及春暮。信意取次栽,無行亦無數。
綠陰斜景轉,芳氣微風度。新葉鳥下來,萎花蝶飛去。
閒攜斑竹杖,徐曳黃麻屨。欲識往來頻,青蕪成白路。


除此外還有一首《別東坡花樹》

二年留滯在江城,草樹禽魚盡有情。
何處殷勤重回首?東坡桃李重新成


蘇軾認為自己跟白居易遭遇很像
十分景仰白居易
字裡行間不止一次提到白居易
《贈寫真李道士》詩中寫

世人只數曹將軍,誰知虎頭非癡人。
腰間大羽何足道,頰上三毛自有神。
平生狎侮諸公子,戲著幼輿岩石裡。
故教世世作黃冠,布襪青鞋弄雲水。
千年鼻祖守關門,一念還為李耳孫。
香火舊緣何日盡,丹青余習至今存。
五十之年初過二,衰顏記我今如此。
他時要指集賢人,知是香山老居士


《贈善相程傑》

心傳異學不謀身,自要清時閱搢紳。
火色上騰雖有數,急流勇退豈無人。
書中苦覓元非訣,醉裡微言卻近真。
我似樂天君記取,華顛賞遍洛陽春。


《送程懿叔》

與子甥舅氏,摧頹各蒼顏。並為東諸侯,長此佳江山。
寒松無時花,安得插髻鬟。惟將老不死,一笑榮枯間。
我甚似樂天,但無素與蠻。掛冠及未耄,當獲一紀閒。
子亦拙進取,才高命堅頑。譬如萬斛舟,行此九折灣。
仲氏新得道,一漚自塵寰。歲晚家鄉路,莫遣生榛菅。


《入侍邇英》

瞳瞳日腳曉猶清,細細槐花暖自零。坐閱諸公半廊廟,時看黃色起天庭。
上尊初破早朝寒,茗碗仍沾講舌干。陛楯諸郎空雨立,故應慚悔不儒冠。
兩鶴催頹病不言,年來相繼亦乘軒。誤聞九奏聊飛舞,可得徘徊為啄吞。
微生偶脫風波地,晚歲猶存鐵石心。定是香山老居士,世緣終淺道根深。


《去杭州》

當年衫鬢兩青青,強說重臨慰別情。衰發只今無可白,故應相對話來生。
出處依稀似樂天,敢將衰朽較前賢。便從洛社休官去,猶有閒居二十年。
在郡依前六百日,山中不記幾回來。還將天竺一峰去,欲把雲根到處栽。


蘇軾由於仰慕白居易自稱為東坡居士
"東坡"一詞其來有據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4-5-7 07:32 , Processed in 0.025385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