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樓主: 聖代

回覆: 私撰中國歷代名將百人

《明時代》

就這樣子,除了在最北的北方還殘留有北元之外,
其他的地方則是統一的狀態,而朱元璋也開始了他對國內的經營。
首先為了要讓權力集中於皇帝一身,因此就隨著制度整飭的展開,
而同時進行了幾次的大肅清,像是胡惟庸之獄、藍玉之獄等相繼發生。
所謂的獄,指的就是肅清這件事,而胡惟庸和藍玉,原本都是朱元璋的重臣。

朱元璋這個人,雖然說是統一天下的英雄,然而要說到他殺的人,其實在歷史上也是數一數二的。
怎麼說呢,他光是在胡惟庸之獄和藍玉之獄就殺了五萬人。
總之,稍微有點才能的文官、武官,還有其家族,
合起來共有五萬餘人被殺,史上稱為「胡藍之獄」。

這時的常遇春,早已在三十多歲時因病去逝。
而徐達也同樣遭到懷疑——徐達這個人喜歡吃鵝肉,朱元璋還曾把鵝肉當做探病時的禮物,
然而這鵝肉卻有毒,因此就留下了一則即使明知這可能是朱元璋所下的毒,
徐達但卻依然流著眼淚將鵝肉吃下的故事。
此外,他的侄子李文忠也是個文武兼備的名將,
他曾對朱元璋提出不要再繼續殺人的忠告,只是沒想到第二天這個人就突然暴斃了。

在之前也曾經提到過的,由清朝趙翼所寫的《二十二史創記》之中,
有著「蓋明祖一人聖賢、豪傑、盜賊兼而有之」的評價,
說明朱元璋似乎有著多重的人格,以一介平民的眼中來看,感覺實在是不太好。

朱元璋這個人對農民十分地照顧,然而對知識分子似乎卻異常地憎惡。
當時有個著名的詩人名叫高青邱,他因為說了朱元璋的壞話而被殺死,
和後來中共的文化大革命沒什麼不同。
總之,應該要支撐朝廷的五萬人就在短短的時間之內都被殺了,
這樣的殘忍霸道將遺留到千古之後。
漢高祖劉邦雖然也曾肅清,可是和朱元躥比起來實在是不算什麼。

再說另一件事情,洪武帝的長男,也就是皇太子,
因為早死的緣故,到了最後要決定繼承人的時刻,至於候補的人一共有兩個,
一個是皇太子的孩子,也就是朱元璋的孫子。
另一人則是朱元璋的四男朱棣,他被封為燕王,非常地武勇,
一直在北京——當時明的首都乃是南京——擔任北方防衛軍司令官的職務。
他不光是皇帝的兒子而已,同時他也繼承了父親的軍事才能於一身,
曾數度與蒙古軍作戰皆獲勝利。
也因為如此,在建國之後沒有多久,就有讓燕王這般具有實力的人來當皇帝為佳的意見出現,
只不過依據禮教的順序,還有嫡孫這一點來看,才有把帝位交給孫子的看法。

朱元璋對這一點也十分煩惱,在聽取了他人的不同意見後,
最後決定將孫子立為皇太孫,而決定讓其繼承。
只是,孫子畢竟還是個小孩子,而朱元璋這個人又生性多疑,簡直到了一種病態的地步,
最後就把將來可能會對其孫子的帝位造成威脅的人通通都給殺了。
之後,就有了朱元璋將五萬餘人殺掉,然後讓自己一族立於其上的說法。
就在把人幾乎都趕盡殺絕後,朱元璋去世了,而皇太孫就登上帝位,稱為建文帝。

以下是幸田露伴的《運命》,以及中國的《女仙外史》之中所描畫之故事的世界。

建文帝雖然好不容易才登上帝位,然而事情並沒有這麼容易解決。
洪武帝有許多的孩子一一在各地封侯,他們都各具勢力,而最大的勢力還是燕王。
因此側近就對建文帝說,只要這諸方之王——從建文帝看來,這些人都是他的叔父——
還存在一天,建文帝就不能安心。
而如果不將燕王的勢力擊潰的話,總有一天他會起可謀反,所以最後一定是要將燕王打倒才行。
只是雖說如此,剛開始要向他下手總是有困難,因此就必須先從其他人開始著手。
建文帝便依次以各諸侯態度不好、或是有謀反意圖等等(其實這也只是借口而已)
用各種的名目將他們逼死,或是把他們的領地給收回。

在燕王的眼中看來,當然也知道其最終的目的就在於自己,
於是就以無法忍受自己被誣賴謀反為由,而造成後來無法兩立的狀況,
也就是如果不將建文帝打倒,自己就無法生存下去。

在此出場的乃是第八十三位的姚廣孝(註:西元一三三五~一四一八年。長洲〔今江蘇省吳縣〕出身。永樂帝之謀臣。在與燕王時代的永樂帝相會時,聽說曾讓其戴上白色的帽子。於「王」之上加上「白」的話,就成了「皇」這個字,也就是要讓燕王成為皇帝的意思。雖然這故事真偽已不可辨,但卻十足為一合於謀臣的軼事。他於永樂帝對建文帝發起的叛亂,也就是靖難之役中始終活躍著。只是因為身為僧侶,卻對政治及軍事過分關心之故,在世間及家鄉的評判皆不是那麼好。——《明史》卷一四五〈姚廣孝傳〉),
他的法號為道衍,也就是說,這個人是和尚。
不過,他的父親則聽說是一名醫生。
總之,他在禮佛的過程中,同時也學習了陰陽術與詩文,是一個相當有名的和尚。
因此他也跟著燕王來到了北京,雖然寄身於北京的寺廟之中,
但卻常接受燕王的咨詢,而成了燕王的政治顧問。
當然,這個和尚也不是一個普通人,最後勸燕王與其坐以待斃,還不如乾脆起兵的就是他。

這時朝廷為了監視燕王,就派了一個將軍過來,
說如果燕王的樣子有異的話,就直接將他捉起來殺掉。
而燕王則以生了重病而求代遺言的理由把這名將軍給找來,然後就把他給殺了,之後隨即舉兵。
雖說是舉兵,然當時燕王的兵力其實只有少數的親衛隊八百餘人而已,
讓人有著他不知何以爭取天下的感覺。

就在舉兵之時,刮起了一陣暴風,把燕王宅邸屋頂的磚瓦吹落了一片,摔碎在地上。
就當大家都認為是凶兆而臉色大變時,只有姚廣孝一個人說是吉兆。
他說「像這樣便宜的瓦片摔碎了,就是老天鼓勵我們,要讓我們以黃色的瓦
——也就是只有皇帝才能夠使用的東西採取代的證明」讓眾人精神為之一振。

燕王的舉兵雖然讓朝廷為之一驚,然而其實早就心裡有數,所以也準備好了五十萬大軍來應付。
因此就成了五十萬對八百之爭,一開始根本就無從談論勝負。
當然,燕王也努力地在各處徵集兵員,特別是他的弟弟寧王這個人,
由於也是負責防衛北方之故,因此手中有不少軍隊。
由於燕王和寧王感情頗佳,所以在借用了寧王一半的軍力之後,便開始了南下之舉。

這個寧王乃是一個對文化頗有研究的人,雖然個性有點古怪,
但他卻對中國的戲劇有不少研究,甚至還曾經自己寫過戲劇的腳本。
他關於戲劇的研究書籍也成了相當重要的文獻。

在此發起的這場內戰,叫做靖難之役,也是這場連續政變的總稱。

這時負責指揮朝廷五十萬大軍的是一個叫做李景隆的人,
他乃是六五之一李文忠的兒子,然都是個才能遠不及於父親的平庸之人。
在幸田露伴的《運命》一書中,雖對李文忠讚譽有加,但也說到他的兒子實在不行。
總之,是個沒有決斷力的人,總是讓對方有機可趁,最後造成全軍覆沒。
只是朝廷的後台畢竟比較硬,還是能夠依次地送上大軍,實際上燕王也曾有一度差點喪命。
當他被敵人追趕時,周圍連一個人都沒有,於是燕王也只有在大軍快要逼近的時候故意使出險招,
他策馬跑上一座小山丘,故意舉起馬鞭,做出向山丘的另一邊呼叫己方的動作,
朝廷的軍隊見了他的舉動反而不敢靠近。
像這樣危險的場面聽說還不只一次,連燕王的鎖甲上都還留有不少被敵將的長槍所刺傷的痕跡。

這時發生了一個很諷刺的現象,那就是朝廷的兵員雖多,然而卻沒有一個可以統括全軍的將軍。
這樣的人才本來應該有的,只是全都被朱元璋給殺了,
即使有可以擔當部隊長的人,但能夠擔當大將軍一職的人就幾乎完全找不出來了。
因此一次次的戰鬥下來,燕王的支持者愈來愈多,而朝廷中的背叛者也陸續出現,
最後南京——這時並不叫做南京,而是稱為應天府,總之就是現在的南京就對了
——終於被攻陷了,而建文帝也失去了蹤影,消失在戰火之中。
後來除了有建文帝死於當場的說法之外,也有其實他當時還活著,只是化身為僧侶逃脫的說法,
這個說法被當成小說的題材,也就是日本幸田露伴所寫的《運命》。

把明初期的歷史與日本做一個比較,朱元璋可說是兼具了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兩人的個性,
建文帝為秀賴,而燕王則像是德川家康,以分合的局面來看也蠻吻合的。

我覺得比較有趣的倒是在於南京這個城市。
在歷史上,這兒一直是南北朝時期的首都之一,其成為全中國的首都,則只在明初,
以及中華民國初期,而不可思議地,它做為首都的時間都不長。

不知道是誰曾經說過,大阪這塊土地,在日本史看來,乃是古時難波京的所在,
之後豐臣政權時曾把大阪城列為首都,然而,卻總是難以持久。
因此若把南京的歷史拿來和大阪的歷史做比較的話,其實也有著這樣有趣的共通點。

後來,燕王終於滅了自己的侄子而當上了皇帝,也就是永樂帝(註:姓名為朱棣。西元一三五○~一四二四年。在位期間為西元一四○二~一四二四年,明帝國的第三代皇帝〔成祖〕。原被封為燕王,駐於今日的北京,英邁而優於武勇,於守護北方立有大功。當洪武帝之孫,亦即第二代的建文帝在位之世,因將他的存在視為最大的危險,便加以壓迫。早已察知危險的他即以「靖難」為號起兵,在二年的內戰之中獲得了最後的勝利,因而即上帝位。即位後遂將國都移往北京,同時還對越南及北邊的諾部族進行征討。不但以漢人皇帝的身份初次領者大軍出擊至漠北,同時還有派遣鄭和至南海等在對外政策上的諸多功績。這些照理均應耗費龐大費用才是,然而他的遠征並沒有留下造成國民過度財政負擔的記錄,在內政之上也有著毫無破綻的好評價。惟因其使用的大量的宦官,後來就造成了明帝國宦官毒害政治的原因。——《明史》卷五~七,〈成祖紀〉)。
這個成祖永樂帝以軍人的面相看來,確實是一個十分優秀的人,
如果沒有因他登上帝位而被排除的話,他在名將百人之中應該也是數一數二的人才是。

這時,在建文帝的側近之中捉到了一個叫做方孝儒的人。
這個人乃是之前洪武帝因看重他的學問,所以才任他為孫子建文帝的老師,
當時是被譽為儒學大家的人。
他為了建文帝提了許多的進策,最後讓建文帝不得不和燕王決一死戰的,也就是這個人。

因此,當永樂帝抓到方孝儒時,曾說過如果方孝儒願意出仕於他的話,
就原諒他的罪過的話,然而方孝儒卻死都不答應。
不只這樣,當永樂帝要他寫自己登基的詔書,而把紙筆拿給他時,
方孝儒則大筆一揮,寫下了「燕賊篡位」的四個大字。
也就是把燕王喻為賊,而這毛賊居然奪下了帝位之意。
寫完之後,更把筆往永樂帝,讓永樂帝大為光火,就把他給殺了。
不光是方孝儒一個人,永樂帝還把他的族人、友人,以及其弟子等八百餘人全都給殺了,
光從勝量下點上來看,將永樂帝與忽必烈對待文天祥的態度拿來一比,
就可以看出忽必烈偉大的地方了。

方孝儒這個人是個儒學原理主義者,因此雖然他本身的學問很深,
然而輔佐建文帝一事則是相當失敗的。
結果,除了遇使燕王謀反之外,朝廷也因此破敗,
在現實的政治和軍事上可說是個沒有任何能力的人,說實在的,
其實放著他不管也就好了,就算要把他殺了,也犯不著連他的家族和友人也全都牽連。
聽說姚廣孝也曾說過不可以殺方孝儒的建言,只是永樂帝沒有聽進去就是了。

姚廣孝這個人和漢朝的張良一樣,並沒有親自率兵作戰的經驗,
而是以軍師的身份活躍,隨侍永樂帝之側擔任戰爭的指導。
總之,對以八百兵力起兵的燕王來說,能夠擊破五十萬的大軍而取得天下,
這個人有著十分重大的功績。

姚廣孝這個人在當時雖然是一名和尚,但在永樂帝即位之後,
就還俗而回到了姚廣孝這個名字,一直以顧問的身份待在永樂帝的身邊。
不過據說曾有一次,當他返回自己的出身地想要拜訪友人的時候,
友人就以其為謀反者的同伴之名而不願意見他,留下了這麼一則故事。

建文帝這個人以年紀輕輕地就走到了悲劇性的最終幕,
這一點和豐臣秀賴相同,同樣地也得到了許多的同情。
因此就有著諸如其實他是從火焰之中逃出等等的說法,這一點和秀賴傳說也是相同的。
在正史的《明史》之外,有著一本名叫《明史紀事本末》的書,
在這本書中就清楚地記載著建文帝確實是有自其中逃脫的,
而且還有註明何年何月於何處有人見到的詳細記述。
如果這些全都是虛構的話,那我認為寫下這些的人應該相當具有小說家的才能才是。
根據上面的記載,流亡的建文帝一直到年歲已大,
和歷史已經沒有什麼關係的時候,才被朝廷迎回,最後平穩地度過餘生。
我想這大概就是民眾的願望吧!

無論如何,永樂帝在此統一了天下,不過他畢竟還是覺得這樣待在應天府心裡實在是不舒服,
也許是那種再怎麼說這兒也是敵人之地的感覺在作祟吧,
因此最後就把都城移到自己原先的根據地北京。
正確地說來,是在都城遷來此處之後才有北京的名稱的,
根據《亞細亞歷史事典》,上頭寫的正是「才稱為北京」。
而在這之前乃是稱為北平。
另外,也稱作順天府。

把都城移到本來住慣了的北京,其實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理由,那就是這時的北元又開始蠢動。
在它們的內部抗爭之下,本來勢力是已經相當衰微了,
然而取而代之的是韃靼和瓦刺等兩個新部族的出現,造成北方的威脅不斷。
因此才把首都移至北京,由皇帝自己負責北方軍事的領導。

那些對於永樂帝將方孝儒給殺死一事有所非難的人,
對於皇帝自己擔任北方軍的總司令官來意圖對抗來自北方威脅的這一點上倒是有相當不錯的評價。
實際上,永樂帝也不只是駐守北京,
他也以北京為前進基地數度往蒙古的方向出擊,這一點他確實是個氣宇壯大的人。

前面也曾提到過元順帝其實並不是蒙古人的說法,關於永樂帝,其實也有著他並不是漢人的說法。
永樂帝對忽必烈相當地崇拜,除了有許多地方看得出來他是努力於以其後繼者自居之外,
在朱元璋滅元的時候,也曾把蒙古宮廷中的一名美女據為己有。
在傳說中就有這名美女其實乃是捨身侍奉於朱元璋的說法。
永樂帝乃是漢人皇帝之中惟一的一個越過戈壁沙漠進行遠征的人,
由於有人認為漢人的皇帝是不可能做到這種事情的,因此才會有這種說法。

關於朱元璋這個人,剛才也曾經說過,
他是一個會把具有威脅子孫地位可能性的人全部加以除去的人,
萬一永樂帝具有這種可能性的話,其實根本就不可能會讓他生下來,
更不可能會有一時——當永樂帝身為燕王的時候——還想讓他可能成為自己繼承人的想法。
事實上,如果這時就讓燕王當上皇太子的話,那就根本不可能會有靖難之役的發生了。
因此我認為以上的說法也只是好玩罷了。

對了,永樂帝這個人對於大海也是相當有興趣的,因此在這時就有了第八十四位的鄭和(註:西元一三七一~一四三四年。昆陽〔今雲南省普寧縣〕出身。西元一三八二年當明征服雲南之時成為宦官,出仕於燕王,亦即後來的永樂帝。代代均為伊斯蘭教徒,其鄭姓亦為永樂帝所賜。有時亦被稱為三寶太監,太監指的乃是宦官。他在宦官之中確實算是十分偉大,活躍於永樂帝的軍事政策之中,特別是前後七次、歷時三十年的南海遠征最為有名。全從東南亞進入印度洋,最遠還到達阿拉伯半島、甚至非洲東海岸。他所率領的海軍包括數十隻的大船和二萬數千名的隊員,驅使者羅盤針等工具,是一支具有有時還可以介入現地政治之力的大艦隊。對中國人的世界知識飛躍般地拓展具有很大的功績。此外,也以朝貢的形式將王室的貿易加以活潑化。不過,由於其靠岸地幾乎都是信仰伊斯蘭教的地盤,以這一點來說,也許可說是鄭和的幸運吧?可惜的是後來就再也沒有能夠繼承此一壯舉的人,惟對南海知識的大增,以及華僑的進出依然有著很大的助益。——《明史》卷三○四〈鄭和傳〉)登場。

鄭和這個人是一名伊斯蘭教徒,從他雙親的那一代開始就居住於雲南。
當雲南地方因明的勢力而被平定之際,當時的鄭和年紀還小,
他就在這時候被俘虜帶走,最後成為宦官而開始仕奉一於燕王。
因此在靖難之役的時候,他也曾以武將的身份活躍,
不過,大家關於他的記憶,應該還是在於他乃是一名大航海家。

永樂帝命令鄭和率領史上最大的艦隊出海,其實會做這件事情,
也是因為建文帝有可能逃往海外之故,因此而有著出海乃是要搜尋其下落的說法。
與其說完全沒有這種可能,不如說這乃是順便要來得恰當些。
我認為本來的意義應該還是在於確保自南宋以來的海上貿易路線才是。

總之,鄭和也成了小說的主角,有一本《三寶(保)太監下西洋記》就是他的故事。
在這兒,三寶指的是鄭和,而太監則是指宦官中比較偉大的人。
所謂的三寶本來是宦官的通稱,但後來幾乎要成了鄭和的別名。
(編者按:鄭和初名馬三寶,這裡作者指「三寶為宦官的通稱」系謬誤。)
這本書也就是他下西洋的記錄。
至於所謂的西洋,在這兒指的應該是印度洋,從中國看來,這乃是位於西方的海。

在此,大概是西元一四○五年到一四三三年之間的事情,在這大約三十年間,共有七次航海。
在這兒,鄭和所率領的船相當地巨大,一隻就有那有名的西班牙無敵艦隊的船五倍大左右,
在在表示著當時中國的航海以及造船技術的進步。
這只艦隊是以百餘艘左右的船艦構成,而帶去的人數,
包括乘船的士兵、官吏,以及翻譯人員、醫生、學者等在內,合計有二萬數千餘。

在今年,關於鄭和資料最詳盡的日文書終於出版了,那就足《中國支配海的時代》一書
——不好意思在這兒舉了其他的出版社,這本書乃是新書館出版——
我認為這本書也是對於中國歷史有興趣的人所應該要讀的。
雖然我並沒有受到任何的委託,但我還是要來宣傳一下,
畢竟這是日語書籍中關於鄭和最詳盡的一本書。
不光是鄭和而已,書中還把所有中國海上至今出人的事情全都記載了。

只不過,在這本書的封面上描繪的是一名長有長髭的武將,也許所要表現的就是鄭和吧?
可是鄭和是一名宦官,因此並不可能會長鬍鬚。
當然,像宋朝童貫那樣子極度少見的例子還是存在,
只是這終究還是日本描繪的畫師的一個大錯誤。
其次,書中對道教和佛教沒有仔細地加以區別。
最近,日本出了一套以水滸傳為題材的漫畫,然而其中在道教的本山裡居然出現了佛教的和尚。
道士和和尚不同,既不剃髮、也不剃鬚。
我認為如果作家沒有在這一方面分辨得很清楚的話,那麼對畫圖的人來說實在是很不公平的。

說到鄭和共實行過七次大航海的計劃,一直在印度洋出入,最遠的一次還到達非洲的東海岸。
也許這一點大家並不太知道,不過在非洲東岸的某個港口遺跡挖掘時,有不少的中國古物出土。
像是中國的錢幣、陶器的碎片等。
當時的印度洋除了印度人和阿拉伯人之外,再加上中國人,可說是東西交通相當盛行。
至於從歐洲來到這兒的瓦斯科·達·格馬,則是很久以後的事情。
因此,就算把印度洋稱為鄭和的海,其實也不為過。

在這七次的遠征中,他也不斷地擊退海賊,甚至還在被捲入王位繼承的紛爭時幫助正統的國王等,
因此雖為一航海者,但在名將之中也有相當高的呼聲。
基本上,他是在西元一四○○年時率領著二萬數千餘人來到非洲的,
光是這樣的統率力,就足以稱為名將了。

鄭和雖然沒有前進到歐洲,但在《中國支配海的時代》一書,
提出了鄭和可能具有發現澳洲的可能性的說法。
由於這是由英國人所寫的書,說來其立場可能甚為公正。
因此,我也有著也許那一天會在澳洲西北部某一個無人的海岸,
挖掘出作為鄭和上陸證據的石碑的夢想。

這在談到第五十七位的王玄策時也曾經提到過,
鄭和雖然率領了這樣的大艦隊進行遠征,然而並沒有設立裡什麼殖民地。
在海的彼岸建立殖民地這樣的想法,在中國幾乎是沒有的。
也因此,忽必烈對日本的遠征,在中國的歷史上其實是相當異常的事。
忽必烈也曾派艦隊前往爪哇,不過也是完全給趕了回來。

在這裡我想到一件事情,有一位有名的女性作家在最近所寫的關於北條時宗的文章中,
提到了世界上惟一擊退蒙古軍的民族就是日本一事。
這個人對西洋的歷史非常地熟悉,
但恐怕也是一個認為世界就只有由日本和歐洲兩者所組成的人吧!
蒙古軍不但在現在我們所提到的爪哇也遭到了失敗,在埃及甚至還敗於陸戰之上。
當時埃及軍的指揮官,就是那有名的拜拜爾斯。
接下來,蒙古也曾三度派遣大軍前往越南,但三次皆失敗而回。
當時指揮越南軍的人,也是越南史上最大的英雄,一個名叫陳興道的人。
蒙古軍在於歐洲方面確實是所向無敵的,可是在其他的地方就有不少的失敗了。
也因此,要說世界上惟一擊退蒙苗軍的就只有日本人,就是非常可憐的錯誤了。
在二十一世紀的現在還有人這麼想,而雖還是一位相當具有學識的人,這點讓我覺得非常地失望。

像是這樣子的事情,什麼世界上第一間餐廳乃是在日本什麼的,也都是很糟糕的想法。
在給小孩子看的——世界偉人傳記全集中也是如此。
根據我以前所見的,在全部百卷之中,亞洲人實在是少得可憐。
雖然其中有目本人,但其他的亞洲人竟然只有三人:釋迦牟尼、甘地、還有成吉思汗。
居然一個中國人也沒有!
此外,把釋迦牟尼和成吉思汗並列似乎也有一點怪怪的。
舉例來說,要是出現了莎士比亞的傳記的話,那麼有李白或杜甫的傳記乃是理所當然的;
而如果出現了亞力山大大帝的話,那麼出現秦始皇傳記的話,就會顯得比較平衡。
不過,在這傳記全集之中如果要出第一個中國人的話,我想了一下,大概還會是諸葛孔明吧!
算了,總是比一個都沒有要來得好一點。

在鄭和死後,不久永樂帝也過世了,於是歷史一下子就有了改變。
也就是說,因為出海遠征很花錢,所以就停手了!
對歐洲諸國來說,遠征之際是一定會在當地進行掠奪或是殖民地建設、還有獵殺奴隸等等,
幾乎是把當地的資源全部加以搾取,然後再以之做為遠征的經費。
像是在伊莉莎白女王一世時代的英國,
當時的德雷克提督就是以遠征乃是金錢的來源這一點來說服女王的。

在中國方面,由於並沒有這麼做,因此遠征自然就只是花錢。
而且,還有負責遠征的乃是宦官的偏見。
因此就停止了出海遠征。
這時停止了出海遠征其實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然而不可原諒的是將鄭和的航海記錄、以及技術書等等的全都加以燒燬,
這個燒燬一切資料的人叫做劉大夏,他的名字一直留到千年之後。

極端地說,這個人改變了歷史。
本人據說是位非常認真的官,他為了朝廷不讓宦官的權力坐大,
也為了避免無益的費用支出而做了這樣的考量。
無益的費用支出總是會以稅賦的方式來打平,最後只會造成人民的麻煩而已。
這樣的論點當然是正確的,只是把鄭和的航海記錄以及技術書全都燒燬這件事就很要不得了。

也因此,世界歷史的轉捩點就在十五世紀。
大約一四三三年的時候,鄭和的航海結束了。
而在一四五○年左右,其航海記錄完全遭到燒燬。
另一方面,瓦斯科·達·格馬發現印度洋的航路,則是在一四九七年,也就是十五世紀末的事。
在那之前的一四九二年,還有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
因此,十五世紀可說是海的支配權由亞洲轉移到歐洲的時期。
而且和中國人不同,對歐洲人來說,所謂的遠征乃是為了掠奪和侵略而實行的,
於是之後的世界史,就成了西方對東方的侵略、以及加害的歷史了。

很可惜的,「中國支配海的時代」在就此結束,而明這個國家也變得非常保守。

這時開始的,還有萬里長城的建設。
長城這種東西,本來就是專門防衛用的,因此建築這種東西本身沒有什麼壞處,
不過和永樂帝以北京為出擊基地向北方和西方出擊的做法相比,就顯當十分消極而保守了。
萬里長城之外不出去,海上也不出去,則中國文明自體就成了鎖國的狀態,
雖然國內的商業及民間文化等持續地發展,但對外則不開放。
這也使得中國社會往停滯不前的方向而去。
是以,鄭和的死也代表著將中國對外的窗口加以關閉的意味,具有非常的象徵性。

不過,在這件事情上還是有詳加考量的必要,
像劉大夏這樣的儒教官僚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舉動呢?
基本上儒教在當時已經比原本孔子所倡導時更加地形式化,
而從儒教原理主義看來,提供國家利益這件事本身就是反正義的。
這在歷代都有相當的議論。
因為如此一來,隨者國家收入的增加,就一定會有朝廷與商人爭利的情形出現。
而鄭和的遠征確實是花費了相當的金錢,這是沒有辦法的事,
可是如果能夠因此而確立海外貿易的路線的話,就長遠來說,應該是能夠提升利潤的。
只是提升利潤這件事本身就是一件不應該的事罷了。
在儒教的考量裡,財政的再建乃在於儉約。
重點就在於:並不是要增加收入,而是要減少支出。
因此就要把不能提供即時利益的大艦隊遠征予以取消,用以減少支出。

因為有著這種想法的緣故,即使他們是站在他們所謂的正義之上,然而視野卻實在是極度地狹小。
畢竟人對於未來是無法預知的,然而從這樣的行為使得全中國停滯,
以及視野矮小化這一點來看,劉大夏的所作所為在人類史上還是無法原諒的。

就這樣,明進入了非常保守的時代。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私撰中國歷代名將百人

接下來是第八十五位的于謙(註:?~西元一四五七年。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出身。雖然身為官僚亦有不少功績,但其名聲遠揚還是在於土木之功績,但其名聲遠揚還是在於土木之變。西元一四四八年瓦刺的也先汗率領大軍南下。當時,于謙雖意圖勸阻執意御駕親征的英宗,惟不為其所聞。結果英宗大敗遭俘,于謙為了抑止北京朝廷的動搖,於是擁立英宗之弟即位為景帝,在強化了軍備之後將瓦刺擊退。以後,也為明之重建而努力,但其果斷與不妥協的性格導致政敵甚多,最後為企圖讓英宗復位之一派處死。雖然受到棄市的殘虐之刑,但畢竟功績甚大之故,在死後約二十年後終於回復其名譽。——《明史》卷一七○〈于謙傳〉)。
這個人本來是個文官,而且從事地方官的工作,被稱為於青天。
表示他如同宋的包拯被稱為包青天一般,是個非常光明正大的人,相當地受到民眾仰慕。

當時,正是明的第六代皇帝,也就是英宗在位的時候。
說起這個人,也有相當曲折離奇的命運。
英宗皇帝受到宦官的慫恿,親自帶領了軍隊去與本來並不需要他親自出動的戰爭中的強敵作戰。
在這時的北方,北元早已煙消雲散。
大概是由於其內部的不斷抗爭之故,不知何時便已消失,
取而代之的,乃是另一文強大的騎馬遊牧民族。
這支部族被稱為瓦刺,其族長則叫做也先汗。

這個人在約十五世紀中的時候,將蒙古高原的東半部加以統一,然後就迫向北京。
本來應該是只要能夠與明互相貿易往來就可以的,然而當時採取保守姿態的明卻斷然地加以拒絕。
於是他們就馬上發揮實力,率領著為數眾多的騎兵部隊指向北京。
說到這裡,剛才也提過,沒事找事做的英宗就在宦官的慫恿下準備與之對抗。
本來雖然沒有這樣的必要,但最後還是率了五十萬的大軍進行遠征,
跟後就留下了史上有名的「土木堡之變」事件。

這兩支軍隊一開始老是相互錯過,一直都沒有遭遇到,
直到八月時,確知了明軍所在地的也先汗對明軍展開了急襲。
由於策略得當,讓明軍吃了大敗戰。
而英宗就在敗戰之後穿著鎖甲晃來晃去,到處又找不到部下,
正當不知要怎麼辦,只能夠隱於樹蔭之下的時候,卻被敵方發現了。
由於不管怎麼看來,他都不像一名地位低下的兵士,
因此就將之拿下,而後一問竟發現是明朝皇帝。
由於也先汗根本沒想到會俘獲明帝,因此自然大喜,就以之做為交易的籌碼。
也就是說,我可以將你們的皇帝歸還,只是你們必須要以財寶或領土來交換的意思。
由於瓦刺也沒有殺害英宗的意思,因此自然認為這場交易一定會成立,沒想到結果卻不是如此。

當時,于謙取得晉陞,成為兵部尚書,也就是國防大臣。
這個人當初在擔任地方知事的時候,要轉任之際,
當地的人民竟同聲哭泣並希望他不要離開,結果一待就待了十九年之久。
他不單是一個好官,也是一個好人。

這時候,除了有要接皇帝回來的意見外,也有認為北京很危險而想要遷都回南京的意見,
這些于謙都一一加以斥回,既不答應瓦刺的交易,也不捨棄北京,
還任英宗皇帝的弟弟為新的皇帝,建立徹底抗戰的機制。

這樣一來當然讓也先汗覺得很沒趣,於是就以攻陷北京為目標,而全面發動總攻擊。
于謙在之前皇帝所發出的大軍早已四散,而北京早就沒有什麼兵力的情況下,
只好召集義勇兵來守城,好不容易總算守住了北京的城壁沒有遭到破壞。
就在包圍戰一直持續下,也先汗終於放棄而退兵。
也許也先汗是個容易放棄的人吧!
他回去之後竟若無其事般地放了英宗回來。
只是,表面上是如此,但是明的新皇帝已經登基,因此讓英宗回來大概也是等著看明的宮廷之中
是否會發生內鬥之類的事,所以應該還是有所期待的才是。

總之,在也先汗退兵之後,北京是守住了。
而當然,對新皇帝來說,于謙乃是最大的功臣,
可是就回來的英宗來說,應該要拿他怎麼辦就成了一個大問題。
到了這個地步,也不可能再行皇位的交換,英宗已經是退位之身,
雖然要說可憐也真的是很可憐,但還是只能夠將他禁閉於北京城內。

好了,我們再從新體制的整治這一點來看,由于于謙這個人非常公正嚴明,
因此自然就有不少對其懷恨在心的人。
而當新皇帝即位不久便臥病在床的時候,這些對于謙有所怨恨的人就發起了政變,
將遭到禁閉的英宗救出,然後再度讓其登上帝位。
在這事件裡,于謙遭到逮捕,並且處了死刑。

英宗雖然一開始並沒有要將于謙判處死刑,但最後還是核准了,因此于謙就必須要受死。
這時的于謙仰天大叫了二次的「皇天后土、皇天后土」。
所謂的皇天后土,大概就是指「如父親般的天空、如母親般的大地」的意思,
也就是說自己在如父親般的天空和如母親般的大地的照覽之下,是無罪的意思。
只不過,也是有像于謙這樣子偉大的人物在死前是不可能有這樣泣言的說法就是了。
于謙過世,是西元一四五七年的事情。

不過,不論他究竟有沒有哭叫,我個人認為實際上他確實是無罪的。
總之,于謙是在這時被殺的,而英宗也就因此復位。
後來那些發動復位政變的首謀畢竟是些不怎麼樣的人,
因此後來還是產生了一些問題而失勢或死亡。
在那之後過了蠻久的一段時間,于謙才因為無罪,而以救國功臣之實回復了他的名譽。

在這之後,明進入了再沒什麼夠格的名將出現的時期,
只是在日本學習世界史時一定會出現一個「北虜南倭」的說法,
這指的是北方有騎馬民族,而南邊則是倭寇——也就是包含日本人在內的海賊。
而之後明的歷史,就是在朝廷的內部有權力抗爭,而外部有北虜南倭的威脅這樣的狀態下維持著。

最後,終於輪到接下來的第八十六位王守仁(註:號為陽明。西元一四七二~一五二八年。浙江省余姚縣出身。與其武人之姿比起來,其陽明學之祖的名聲尤高。年輕之時曾與無賴之徒交遊,但之後則成為修習學問之官僚。熱心於政治,是在逐漸腐敗的明朝官僚社會之中的一股清流。西元一五一六年,自江西福建之流賊討伐開始著手.西元一五一九年鎮壓南昌寧王之亂, 一五二七年鎮壓廣西省思恩——田州之亂。其軍事活動雖然以成功收場,但這亦為其五十六年生涯後半之業績。他的思想以「知行合一」而出名,他自己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只不過,他並未因此而受到什麼好處,甚至還其學說本身都遭禁, 一直到後世方才回復名譽。——《明史》卷一九五〈王守仁傳〉)出場了。
關於這個人在我「私撰中國歷代名將百人」的文章之中曾經寫到過。
他以王陽明的名號為人所知,是中國的一位大思想家,不過這一點和這一回的人選是沒有關係的。
重點在於這個人乃是代表明朝中期的軍略家。
實際上關於他到底做了什麼樣的事情,在文章之中雖然還是都有所述及,不過,
光是從王守仁這個人的人格來看,就讓我個人非常地景仰,因此下面就讓我先來說一說他的鐵事。

王守仁這個人從年輕的時候起就對行事不正的掌權者相當不齒,並會加以質問。
在當時有個非常有力的宦官,由於非常地橫行霸道,
因此違逆他的王守仁在受到拷問之後還被貶到邊疆去。
那是個距離首都數千公里遠的西南邊境,在遙遠的旅程之中,跟著他的就只有一個隨從而已。
等到好不容易快要到達目的地的時候,這名隨從竟因勞累而倒了下來,
而王守仁不但讓其休息、找大夫為他看病,還自己去汲水,運送餐食,
說道:這一路辛苦你了!一直照顧到這名隨從完全復元為止。

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王守仁這個人的人格如何,這是一則我很喜歡的軼事。
王守仁在戰場上的功績甚多,要全部說完也蠻花時間的,
不過他最大的功績還是在於平定寧王之亂這件事上。
這個寧王是從永樂帝的弟弟寧王一系所出的子孫,在明朝來說算是名門,
而明最後就是因為這一次的亂事而滅亡的。

再接下來,故事移到有名的第八十七位戚繼光(註:?~西元一五八七年。登州衛〔今山東省蓬來縣〕出身。繼承父親的衣缽盡力於與倭寇之間的作戰。在募集新兵加以訓練,以及充實艦船之後,於西元一一五七年終於成功地捕獲倭寇之首領王直。明朝的倭寇分為前期和後期,後期的倭寇則以中國人為主流。王直就是以舊本為據點來對中國沿海加以侵襲。其後雖然也與俞大巡它b對付倭寇之上有所功績,但於告一段落後即轉為北方防備,成功地擊退包括阿爾丹汗、多蒙汗等蒙古軍的侵入。惟在作為為支柱的張居正死後即失勢,在不遇的情況下死去。——《明史》巷二一二〈戚繼光傳〉)。
在整個明代之中,如果只能夠選出一個人的話,那我想應該就是這個戚繼光了。
他就是獨自平定了剛才所說的北虜南倭的人。

只不過,在說到這個戚繼光之前,還有一位並未被我選入百人之中的曾銑。
這個人大抵是十六世紀前半的人,他是科舉及第的文官,但卻是負責守護明朝西北邊境的人。
曾銑這個人善於用兵,同時還是個胸襟開闊的人,
當北方的騎馬遊牧民族攻來時,他便一一加以擊退。
特別是有一次在面對十萬以上的大軍欺壓而來咐,他依然以他高明的指揮能力來把對方擊退。
同時,曾銑這個人對行事不正的高官也十分憎惡,
最後竟還因為用了軍需物資這種的莫須有的罪而被殺,
因此我本來是想將他也列入百人列表之中的,但終究因為人數的限制而不得不將之去除。

在明的時代中,因不實之罪而被殺死的忠臣甚多,在氣氛上顯得較為灰暗。
第八十一位的徐達如此,第八十五位的于謙、還有第八十八位的袁崇煥也是如此。
每個人都是在沒有犯下什麼罪,而且還立有不少功績的情況之下被殺的,實在是非常地可惜。
算了,事情就是這樣,在忠臣此起彼落的時代裡,他們的好常不被認同,
總之,明被認為是以自己的手而將多數人才殺害的王朝,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好了,現在回到第八十七位的戚繼光。
這個人是在世代都是武將世家中出生的,最初是在東南的海岸地帶,以擊退倭寇而活躍。
他當初是從士兵的訓練及防禦體制的整備開始,在海岸築成堡壘,
然後在倭寇逼近之時再進行實戰的指揮。
以一名劍士的身份來說,戚繼光的劍術也十分地高超,據說他使的是一套名為龍行劍的劍法。
在戚繼光之外,還有俞大猷和胡宗憲等,這些人也都是討伐倭寇的名人,
只不過畢竟還是戚繼光較為有名,而且也相當受到民眾的歡迎。
對了,還有一個人叫做徐渭,他是在胡宗憲底下當參謀的,字文長。
這個人不光是精於兵法,同時在詩、散文、書、畫、戲曲等方面也都可說是一流的人才。
只是他後來因為一點小事而把妻子給殺掉,被關入牢獄之中,
釋放之後則在各地流浪直到死亡,可說是一個狂傲的天才。

西元一五五七年,戚繼光擊潰了海賊的大部隊,同時還俘虜了其首領王直。
這個叫做王直的人,和當時的許多人相同,既為海賊的首領,同時也是名海上商人,
當日本初次有葡萄牙的船隻漂流而至之際,根據日本史裡的說法,負責擔任翻譯的就是他。
由於王直並不會說日本語,因此當時搭上葡萄牙人船隻的他,
應該是利用筆談的方式來與日本人溝通的。

戚繼光這個人之所以厲害,乃是在於他在平定了倭寇之後,接下來就來到了西北方的邊境。
本來至今以前一直都是以海賊為對手的他,這次竟要以騎馬民族為對手,
然而他還是依次將自蒙古方面南下的騎馬民族一一擊退。
以武將來說,算是全方位的人才,在海上能作戰,在陸上也能作戰。
這個人在對付倭寇時的研究對策後來也傳了下來,之後也一直成為歷史研究的對象。

戚繼光因為相當地受到當時明的宰相張居正(註:西元一五二五~一五八二年。浙江省江陵出身。西元一五七二年神宗即位時,與宦官馮保結盟而將政敵流放,以後的十年間,即獨佔內外政治之權限。外在隨著與蒙古的阿爾丹汗成功地締結和約,使得東北邊趨於安定;內在則做行政的整理及黃河的治理工程,同時還進行全國性的戶口調查等,立有不少的業績,在重建國家的經濟之上也有相當的努力。從其革新性的業績看來,他已不單是明末期的大政治家,也有著中國傑出的政治家之說。只是其實行政策的手段和態度十分嚴格,加上強壓的方法,使得怨懟不少。——《明史》卷二一三〈張居正傳〉)
——這個人也相當地有名,在世界史的教科書中一定會提及——
的信任,所以沒有後顧之憂。
然而在張居正死了之後,戚繼光就不再得到朝廷的支援,
並因此而失勢,在懷才不遇的情況之下直到這一生結束。

這個戚繼光在中國的笑話之中,也以怕老婆俱樂部的成員而為人所知。
關於以下的笑話究竟有多少真實性我們並不知道,不過我們還是來談一談。
在戚繼光最初平定倭寇的時候,曾經把勇敢的士兵加以集合。
他說道:什麼樣的人才是勇敢的人呢?是能夠打倒老虎的人嗎?不是,而是不害怕自己老婆的人。
接著,他再對聚集而來的志願兵說道:
在鳴笛之後,會怕老婆的人就在白旗之下集合,而不怕老婆的則繼續留在紅旗之下。
結果,幾乎所有的人都集結到了白旗之下,原來大家都是會怕老婆的。
當時,只有一個人位在紅旗之下。
於是戚繼光便說:哦,原來你就是最厲害的勇者呀!
沒想到把這個人叫來一問,才知道原來這惟一一個留在紅旗之下的兵士,
剛才其實並沒有聽清楚指令,而他的妻子告訴他,如果指令聽不清楚的時候,就最妤不要亂動。
這樣的回答讓戚繼光也不知道該拿他如何是好,不由得感到失望。
這就是其中一則最有名的笑話。

說到海賊的話,明代出了不少有名的海賊。
在鄭和的航海記錄遭到燒燬,而整個社會也變得十分封閉的情況之下,
還是有不少具有反動精神的男子到大海之上。
舉例來說的話,林鳳就是其中的一個。
這個人在西班牙人的記錄中是被寫做Limahon,
於西元一五七四年十一月,他率領大量部隊攻擊西班牙所佔領的菲律賓,準備攻下馬尼拉城。
在經過九個月的戰鬥之後,終於斷了攻擊的念頭,
再度乘船離去,之後到底如何我就不太清楚了。

當戚繼光的後援者張居正死掉以後,明朝一蹶不振,再也沒有什麼優異的政治之舉,
且陰謀續出——有各種不同的陰謀,在此就省略不提了。
幸好當時北方遊牧民族的勢力也逐漸衰退,不過取而代之的,是在東北的邊境興起的滿族。
滿族其實就是女真族,也就是那個以前與宋不斷相爭的金。
在衰微三百年之後,出現了一位名叫努爾哈赤(註:西元一五五九~一六二六年。清的初代皇帝〔太祖〕。英漢字名因地域而有異。祖父乃是明代建州女真之首領,明末因敗於張居正所派遣之軍隊而一度呈現破滅的狀態,在其建之後腳數年之間成功地統一了建州女真。在表面上對明恭順的一方,同時在對周圍部族的抗爭之中取得勝利,於西元一六一六年時即位建立後金國。一六十九年在薩爾夫之戰兒得勝利之後,就不斷地對明壓迫。然在一六二五年寧遠城之戰中為袁崇煥的葡萄牙大炮所敗,並於翌年討伐蒙古之後死亡。——《清史稿》卷一〈太祖紀〉)的英雄,
他不但統一了部族,還急速地擴大其勢力。

同樣地在這個時代,日本這邊的豐臣秀吉則是開始展開對朝鮮的侵略。
明乃是朝鮮的君主國,因此就不得不與日本開戰。
其結果雖然是成功地將日本驅退,但軍事上卻花費了不少的費用,
因此之後東北方面的防備就開始趨於衰弱。
當努爾哈赤興起之時,明的東北邊境已經是個相當危險的場所了。

接下來出場的是第八十八位的袁崇煥(註:?~西元一六三○年。東莞[今廣東省東憲縣〕出身。西元一六一九年時進士及第成為文官,但在軍事上亦相當活躍。當時的明已是在完全衰退的情況之下,為清的攻擊所苦。充滿謀略的衷崇煥於廣寧陷落之際前往分析敵情、認為守備乃是上策,於是決定守護寧遠城。當一六二六年清之太祖攻擊而來之際、他以自葡萄牙輸入的大炮應戰,讓清太祖初次嘗到敗北的屈辱。一六二九年當清之太宗自蒙古回攻迫近北京之際,雖然意圖急驅前往應戰,惟為因明之毅宗惑於清的反間之計,因而遭到處刑。——《明史》卷二五九〈袁崇煥傳〉)。
袁崇煥這個人本來也是科舉合格的文官,他在明的軍隊為努爾哈赤所敗而全軍撤退之時,
獨自一個人變裝越過長城,前往調查努爾哈赤所佔領的地區,是個非常大膽的人。
在他賭命探查東北邊境的地形、詳細地瞭解當地的事情之後,便負責率領東北方面的守備部隊。

到了西元一六二五年,發生了有名的寧遠城之戰。
這個地方位於北京東北方,今日遼寧省——也就是中國東北地方的南部——的範圍內。
當他在守這個地方的時候,努爾哈赤的大軍壓迫而來。
這個努爾哈赤在一生之中可說從沒有戰敗過,然而就在那之前,
袁崇煥從葡萄牙人那兒輸人了最新式的大炮。
雖然在輸入之際曾受到過保守派的阻撓,但最後還是用於寧遠城的守備之上。
就在無敵的努爾哈赤軍以騎兵突進的時候,袁崇煥就發炮加以攻擊,
努爾哈赤軍雖然還是在炮擊之下不斷地意圖反擊,但最後還是被擊退。
而這時努爾哈赤也被大炮的炮彈所傷,因而負了重傷,
這也成了努爾哈赤的生涯之中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的敗戰。

由於這次的大功,袁崇煥當上了東北方面軍事的最高負責人,
然而這時明朝又再度出現了問題,當時身為明最後一個皇帝的崇禎帝(註:西元一六一○~一六四四年。在位時間為西元一六二八~一六四四年。明的第十六代,也是最後的皇帝。有著明君的素質,為重建即將滅亡的明而以渾身的力量奮鬥。他在政治之上公正而具有熱憎,一時之間雖然有著可能重建財政的狀態:可惜當時王朝內部早已腐敗,而難以與成長中的清相抗衡。再加上李自成的亂事迫近,當時精銳的軍隊都己送去與清作戰,守護都城的兵力薄弱,因而造成首都的失陷。孤立的皇帝在讓皇太子逃走後,將公主斬殺,最後則與皇后一同自盡而死,可說是個運命悲慘的皇帝。——《明史》卷二十三~二十四〈莊烈帝紀〉)這個人最初做得還不錯。
明在這時有一個名為魏忠賢(註: ?~西元一六二七年。河北肅寧縣出身。本來就是個無賴,在失學的情況之下又因賭博輸錢而以自己的手去勢成為宦官。因與熹宗的乳母相通,受到熹宗的寵愛而發達,握有權力的他以做盡惡事而有名。當時明的政界分為東林和非東林兩派,兩者間有著激烈的政爭,魏忠賢與非東林派結盟,將東林黨的主要人士一一加以陷罪,造成不少人死於獄中。他雖自誇為其全盛時期,惟在毅宗即位之後遭到反彈劾而不得不縊首自殺。其後,魏忠賢一派雖然皆逐一遭到定罪.然而造成明混亂之罪早已大至難以收拾之地。——《明史》卷三○五〈魏忠賢傳〉)的人,
他和唐的張承業相對照,而被稱為歷史上最惡的宦官。
總之,他是個只要有人對自己有所違逆,就會將對方殺死,並使明的朝廷陷入混亂的人。
崇禎帝在即位之後,立即就把魏忠賢一派加以捕殺,
肅正了岡紀,他在對東北的清軍防禦方面也下了一番工夫。
然而這個皇帝雖然很努力,不過卻是一個疑神疑鬼的人,當他聽到衰崇煥意圖謀反的讒言之時,
便立刻相信而將袁崇煥殺死,也因此導致了明的滅亡。

當時,國內發生了有名的李自成(註:?~一六四五年。陝西省米脂縣出身。由於很重的稅負使得他破產而加入軍隊之中。當時的明王朝末期於政治腐敗之上,由於軍事費用的急增,使得稅負加重,在社會上蓄積了不少的不滿。就在這樣的狀態下,西元一六二八年陝西地方發生了大饑荒,一口氣發展為農民的暴動。參加亂事的李自成於此嶄露了頭角,於一六三五年被推戴成為闖王。一六四四年並攻陷北京造成明的滅亡。然而隨著賦稅的徵收,以及權力的取得等,也使得他墮落而呈現矛盾的狀態。另一方面,他又受到於明滅亡之際跟隨滿州族的漢人武將之攻擊,在短短的四十日之內即由北京退去的李自成,最後在轉戰之中在一六四五年時於湖北自殺。——《明史》三○九〈李自成、張獻忠傳〉)之亂。
這場李自成之亂可說是與唐未的黃巢之亂匹敵的大亂,在李自成的軍隊殺到北京之後,
造成首都北京失守,而崇楨帝最後則自殺。
這個皇帝在自殺之前還先斬殺了自己的親生女兒,
感歎道:為何你要生為皇族,而不是生在尋常百姓之家!
這位公主後來雖然被救活,但皇帝卻上吊死了。
當時陪伴著他的,就只有一個小宦官而已,真是可悲!
在他自殺的時候,他留下了不管自己怎麼樣都沒有關係,只希望能夠不要加害於民的遺書。
表現出皇帝起碼的自尊。

明在這兒,已經算是滅亡了,
而其前後為了明持續抗戰的人,還有第八十九位的秦良玉(註:生歿年不明。忠州〔今四川省忠縣〕出身。明末於四川活躍的女性武將,名望很高。本為四川的石砫宣撫使馬千乘之妻,於西元一五九九年討伐楊應龍的叛亂之際與丈夫共同出陣,大破叛亂軍的一部以來,就開始立於戰陣之上。當馬千乘死於獄中之後,她依舊率領著支持他們的民眾和部下而活躍著。不只是在武將的部隊統率能力上著名,她在教養和武術方面也相當優秀。秦良玉雖為少數民族出身,但一貫跟隨明的政府,在一六二○年與滿州作戰停滯之際,亦與兄弟參加明援軍的編成,並於翌年渾河之戰中立下功績。秦良玉的名聲高揚是在與明末襲擊四川的羅汝才與張獻忠作戰之時,她和進入四川省後不斷進行殺戮的張獻忠之流血對決亦記載於《蜀碧》一書中。一六四四年,四川雖然進入張獻忠的統治之下,但秦良玉的支配地則以治外地的狀態受到保全。之後不久,張獻忠便即死亡,而秦良玉也在不久後死去。——《明史》卷二七○〈秦良玉傳〉)。

以及第九十位的鄭成功(註:西元一六二四~一六六二年。生於日本的平戶。父親為明朝人鄭芝龍,母親則為田川七左衛門的女兒。說到他的弟弟,則還有次郎左衛門等同父異母的四個弟弟。鄭成功於七歲的時候渡明,在明滅亡之際因得到唐王朱聿鍵的知遇而賜姓國姓為朱,同時改名為成功,並封為忠孝伯。自此而有國姓爺之稱。鄭成功反清復明之堅決意志乃是起自於母親於泉州自殺之後,一面乞求日本的援助一面持續抗戰。其間遭遇了父親鄭芝龍降清,而於西元一六五八年到一六五九年間為了意圖起死回生而前往狙擊南京,然而這也遭到了失敗。另一方面,清也為了要打擊鄭成功,而於西元一六六一年起對沿海一帶下達了從海岸線起一定的距離之內斷絕一切與海洋聯絡的遷界令,準備徹底封鎖以海為據點的鄭成功。因此導致鄭成功率二萬五千名兵士前往攻打台灣一事,他在攻陷普羅文西亞城〔亦嵌城〕與熱蘭提亞城〔台灣城〕兩城堡後將荷蘭人驅逐,確保了據點,惟翌年即死去。除了有反清復明的野心之外,其奪回台灣一事亦有極高的評價,因而在現在的中國依然視鄭成功為民族的英雄。在日本則以近松門左衛門的《國姓爺合戰》而出名。——石原道博《鄭成功》)。

第八十九位的秦良玉乃是一名女性,而且還是生於西南邊境的人,並非漢民族出身。
只不過,在至今歷史上有名的女將軍之中,
她是惟一一個在正史(這兒指《明史》)之內留有名字的人。

在這兒我要提到一本標題為《女將軍傳》的書,這本由井上祐美子小姐所寫的小說,
我想應該是日本——恐怕還是全世界——唯一一本以秦良玉為主角的小說了。

秦良玉雖然身為女性,但卻智勇兼備,不管是以指揮官來說,
還是以一名武將來說,她都是非常優秀的人。
她雖對當時明腐敗的體制有所不滿,但其一生還是都在為明而戰。

這時和李自成共同攜手的另一名叛亂軍的首領張獻忠,在今日的四川一帶動亂,
然而據說他對於秦良玉所在的地方卻沒有出手。

關於張獻忠這個人,留下了一本加做《蜀碧》的記錄書。
「碧」指的是血,而「蜀」指的則是四川省,也就是四川省的流血記錄。
重點就在於佔領四川省的張獻忠殺了不少的人,
除了殺死違逆他的人之外,連對他友好的人也一樣殺。
為什麼呢?
他認為像這樣子的好人,如果再讓他繼續留在這個世界上的話,那對他來說實在是太可憐了,
為了不讓他再受苦,所以就只好把他殺掉、他就一邊把別人的首級放入盆中,
一面說了這樣的一段話,一副殺了幾萬人也無所謂的樣子。
不過實情到底如何,那就不知道了。
因為這樣子的事情畢竟還是太誇張了些,總之感覺起來不太真實。

至少在張獻忠剛起兵的時候,還留下了軍紀嚴正、並因此而受到民眾支持的記載,
關於這一點也許是我所學不足,因此不能夠作不負責任的發言。
只是如果《蜀碧》中的記載屬實的話,那張獻忠就真的是一個恐怖的殺人魔。
對於一個農民叛亂的首領竟然留下了這樣的記錄,我想他也不能夠說些什麼了。
我依稀記得曾經看過一篇文章,還記得裡頭有說到在讀了這本《蜀碧》之後,
會有一種歇斯底里般狂笑的感覺,可見這本書的恐怖。

而在女將軍之後有種終於登場了的感覺的,就是第九十位的鄭成功。
對台灣的人來說,只要談到歷史上的英雄,
鄭成功可是具有和岳飛同等的地位的,好像無論如何都一定會談到這位國姓爺。
這個人的一生連對江戶時代的日本文學都有所影響。
他的母親是日本人,因此出生地也在於日本,是在今日長崎縣的鄉下。
七歲的時候受到父親鄭芝龍的召喚而渡海到明。

鄭芝龍本來也是一名海賊兼海上商人,後來接受明的朝廷之官位,只不過到了這時,
明不敵清的情勢已然十分明顯,因此鄭芝龍在經過一番考慮之後,最後決定降於清。
然而身為兒子的鄭成功,卻無法認同此事。
他認為他們受有明朝的恩惠,從此後便進入孤立無援的戰鬥之中。

戰鬥在海上展開,曾數度打破清軍的攻勢,並於其間數次派使者前往日本要求援軍。
在三代將軍德川家光之前至少曾派過五次使者前去。
當時,如果家光有所動作的話,也許此後的歷史會有極大的不同,但結果家光並沒有出動。

孤立無援的作戰持續著,鄭成功最初是以廈門這個港都作為根據地,
並且.—度攻上南京,然而卻在此失敗。
逐漸失去了陸上的根據地後,最後便逃往台灣。
當時的台灣為荷蘭人所佔領,建有熱蘭提亞和普羅文西亞等城堡,
鄭成功在與佔據這些地方的荷蘭軍作戰並加以擊潰後,取得了台灣。

其後,他伺機反攻大陸,另外,他也有意圖向南轉以取得菲律賓的說法,
但鄭成功卻在很年輕的時候就死了。
死時才不過二十九歲。
在這之間,輾轉逃至各地的明朝皇室的生還者一一遭到清軍的捕殺,
使得希望不斷地落空,到了鄭成功孫子的時代,終於放棄了反攻而出降於清。
而在清這一方面,之後也沒有肅清鄭氏一族,而是以忠臣的子孫來加以禮遇。

另外,在這個時候,還有一個非常有名的將軍吳三桂,
這個人在崇禎皇帝自殺之時是負責守護萬里長城的。
在萬里長城的最東側是個叫做三海關的地方,他在這兒擁有數十萬的大軍
——這個三海關正是以難以攻破的要塞而出名——負責防守清軍。
如果真的要在這兒好好防守的話,應該是不太可能讓清軍突破的,
只是當時的北京卻遭到李自成攻陷。
如此一來,如果李自成的軍隊從北京襲擊而來的話,那麼他不就要遭到前後夾擊了嗎?
因而十分害怕這一點。
只不過,以三海關的形勢來說,其實就算是受到前後夾擊也不見得很容易攻陷的。

在這兒有一個有名的傳說。
當時在北京有一個非常著名的美女叫做陳圓圓,她乃是吳三桂的愛人。
而吳三桂就是接到了李自成將其俘虜,要讓她服侍自己的報告
——此事的真實性其實根本就無從知道——這一點讓吳三桂十分地生氣。

於是便立刻決定投降於清,然後一同向北京討伐李自成。

在吳三桂突入北京之際,李自成早已慌忙逃出北京。
李自成這個人以身為農民叛亂的首領來說是非常地優秀,可說是革命起義的英雄,
然而自他佔領了北京之後,就沒有再做過什麼好事,因此最後才會被逼至絕路死在野外。

就這樣子,清軍進入了北京,身為中國王朝之一的清王朝就此誕生。
而吳三桂則很有幸地被收為清朝重臣。
西元一六四四年,當時的吳三桂才三十三歲。


--------------------------------------------------------------------------------------
發文的時候收到聖心之風的悄悄話(謝謝...^^)
因為原文沒有繁體版
加上偶爾擁有錯字或內容缺漏
因此在發文前聖代習慣性的編輯過一遍
發文給喜歡的人看.就算沒有回應也無所謂
能讓需要的人得到幫助就可以了
不過聖心之風的悄悄話還是讓我很高興...
因此特地在內文中發表感謝^^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私撰中國歷代名將百人

《清時代》

接下來好不容易進入清的時代,所謂的紫禁城,指的乃是北京城內的皇宮,
從明的時代起開始存在,一直到清被滅亡為止,前後約五百年間一直是皇帝權力的根據地。

現在談到第九十一位的多爾袞(註:西元一六一二~一六五○年。清之太祖奴兒哈赤的第十四子。太祖沒後,於西元一六二八年時跟隨太宗前往征討蒙古,次年則越過長城侵入中國內部,立有輝煌的功勳。西元一六三五年時則攻下察哈爾、翌年侵攻朝鮮,對於確立清帝國初期的功績甚大。太宗沒後則盡力於順治帝的擁立,同時並擔任其政治上之輔佐。一六四四年,當明由內亂而崩壞之際,他將李自成由北京流放,同時並抑止了人心的動搖,對於清平定中國立下大功。其生涯雖集權力於一身,但皆為清帝帝而奔走,惟死後中因被懷疑謀反而皇籍遭到剝奪。——《浦史稿》卷二二四〈多爾袞傳〉)。
這個人簡直可說是具有清的第三代皇帝般的實質地位。
他乃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兒子,由於皇位後來傳給他的兄長,因此多爾袞並沒有登上帝位。
一般多以攝政王多爾袞來稱呼他,
但是我個人認為即使是將之記入「帝王紀」之中其實應該也是可以的。

這時,作為清之第三代的皇帝,由於年紀輕,因此就由多爾袞來做其後盾,
成為實質上的掌權者,在政治和軍事上指揮統治著全中國。
第三代的皇帝稱為順治帝,聽說也有多爾袞其實與順治帝的母親
——當時還是位年輕而美麗的女性——有著男女關係的說法。

總之,這個人對降服的吳三桂可說是徹底地利用,
他借吳三桂之手將明殘存的皇族一一逼到絕路,是個手段非常高強的人。
他的身高也很高,聽說有一九○公分左右,
這乃是當時日本的漁民漂流至中國大陸時見到多爾袞的印象。
根據他們的敘述,多爾袞既高且瘦,膚色微黑,同時還是個眼光銳利的人。

此時的吳三桂對明的皇族可說是趕盡殺絕,
原本在明的皇室裡有些因傳教士而改信天主教的人,聽說這些人曾向羅馬方面派出使者要求援軍,
不過再怎麼說這路程也未免太遠,因此自然也成了不可能的任務。
最後吳三桂終於在西南邊境將明的皇室遺族全都殺死。
當時被拉到處刑台的一位的十四歲少年就脾睨著吳三桂大叫道:

「逆賊!我們朝廷難道曾背叛過你嗎!?惡人如你就算世人肯原諒,但上天絕不會原諒的,總有一天你也必會遭到滅族的命運!」

聽到他的聲音的吳三桂則只是淡淡地看了他一眼,說了一個字:斬!
雖說這是一則軼事,但他的預言後來確實應驗了。

這時,有個名叫史可法(註:?~西元一六四五年。雖然是祥符〔今河南省開封〕出身,卻置籍於北京。西元一六二八年以進士出身,因討伐明末叛亂中心人物張獻忠而一舉成名。由於得知李自成迫近北京一事,因此號召勤王軍準備渡過揚子江,而聽聞北京失陷後,則加入明之皇族。惟因對明後繼者的問題和內亂等事情有所不滿,因此便離開至揚州。後來在揚州之戰中,持續抗清的史可法因戰敗而被俘,最後被殺。其抗戰於王秀楚《揚州十日記》中有著詳細的記載。——《南明史》捲上〈史可法傳〉)的人,
他雖沒有被列入百人之中,但也是有名的明朝忠臣。
雖然在軍事上無法與清軍進行對抗,但這個人還是在書面上議論多爾袞。
多爾袞這方面倒是認可史可法這名人物,於是就回了封信給他,
回答道:並不是我們將明給滅亡的,將明朝滅亡的乃是李自成。
而把李自成滅掉的我方則是為明報仇,因此我們是明後繼的王朝才是。
只不過史可法後來又再繼續提出反論,最後清軍就在揚州這個城裡把史可法給逮捕後殺死了。

攻陷揚州的清將名為多鋒,他也是清朝皇族的一員,然當揚州陷城之際,
由於屠殺了近十萬的市民,因此乃是個惡名昭彰的人。
關於清軍的屠殺記錄在《揚州十日記》中皆有所記載。
我記得這本書也收在日本平凡社所出版的中國古典文學大系之中。

多爾袞在替清完成一統天下之後,沒過多久就死了。
他死於西元一六五○年,當時才只有三十九歲。
在這裡有一則玄妙的故事:一般的說法是,多爾袞是病死的,
然而卻也有傳出多爾袞可能是在萬里長城附近狩獵時死去的,而且還是被野豬撞死的說法。
不可思議的是,明代的永樂帝也是在狩獵的時候被野豬給撞死的,
而且,永樂帝和多爾袞還有另一個共通點,那就是兩人皆是視其侄子為無物。
永樂帝乃是在將侄子建文帝滅亡之後才登上帝位的,這點之前曾經說過;
而多爾袞則是幾乎無視於其侄子順治帝的存在——至少在其幼年的時候是如此——
而自己享有如皇帝一般的無上權力。
因此,從這兩個共通點來看,倒是可以看到民間傳說的一些共通之處,算是蠻有趣的一件事。

事實上,順治帝確實是對多爾袞有所憎惡的。
在多爾袞死後,順治帝就以這傢伙有纂奪皇位之陰謀為題而將多爾袞從皇族之中除名。
不過後來還是有回復其名譽就是了。

而在第九十一位的多爾袞到第九十二位的明亮之間,
間隔了一段非常長的時間,一下子就差了一百年左右。
其間清朝自順治帝到康熙皇帝(註:西元一六五四~一七二二年。在位時間為西元一六六一~一七二二年。清第四代皇帝〔聖祖〕。八歲的幼齡即即上皇位,當時在大臣之中有不少專橫之人,康熙帝便一一加以抑制而以自己的手腕展開統治。西元一六七三年三藩之亂起時,他自己位於陣頭指揮,於一六八一年成功地加以鎮壓。在確立了對中國的統治後,他也使得財政充實,建立了安定的社會。終其在位一生都不再有夠稱為叛亂的暴動。另外,為了防止具有南下意圖的俄羅斯,他於一六八九年訂立了尼爾欽斯克條約,同時也進行對準噶爾部的平定等,開展了清的鼎盛時期。學問和武術方面都算是相當出色的皇帝,惟另一方面他也興起文字獄,有意圖統一思想之舉動。——《清史稿》卷六~八〈聖祖紀〉)、
雍正帝、乾隆帝(註:西元一七一一~一七九九年。在位時間為西元一七三五~一七九五年。清朝的第六代皇帝〔高宗〕。清自建國以來雖然名君相繼而有著持續的隆盛,但最繁榮的還是在於自康熙帝經過雍正帝以至於乾隆帝的這三代。乾隆帝在為政第五十九年時由於自認為立有十項功績,因此自稱為十全老人。他對內佈施了不少善政,對外則進行遠征等,發揚了清的國力。不過這也是建立於自康熙帝以至於雍正帝治政的成果上而成的,在幾度的外征之後.終究加重了國民的負擔,再加上乾隆帝的晚年數度惱於幾次的內亂中,還有他曾興起不必要的文字獄等,因此乾隆帝的時代也是帝國強盛之末開始可見不安的轉折點。——《清史稿》卷十一~十五〈高宗紀〉),而開始了清的極盛時期。

清王朝的統治和蒙古的情況不同,持續了很長的一段時間。
由少數的民族來統治多數民族的結構雖然相同,然而以清來說,卻努力地完全融入中國。
清朝依照歷史學家的說法,就像是入贅中國的女婿、或是養子一樣。
清本來是異族,在人侵了中國本土之後將之佔據,
不過,他們卻逐漸感染上中國文化,而成了中國文化熱心的擁護者。
除了在髮型上面改為辮髮這一點是和古來的髮型有所不同外,其他方面並沒有什麼太大的變化。
而且,還努力建設,將傾圯的名門加以重建,再度成為富貴之家。
只不過,在想法之上也漸漸變得保守,
當從異地而來的客人到訪時,就以傳統為由中而將西洋文化摒除在外。
在這方面,如果要將清比喻為中國的養子的話,就有所缺憾了。
雖說是非常有能力的養子,卻因身為養子的身份而有所自卑,也因此就變得更為保守,
總是把家風如何、傳統如何什麼的掛在口中。
其實也不是不好啦,而且身為養子的人也不一定都會這樣,
不過,既然舉了這個例子,那還是要加以說明一下。

在中國的歷史上,我認為像康熙皇帝這樣的人在歷代的皇帝之中是可以列入前十名的排行榜中的。
這個人登上帝位的第一件事,就是將自吳三桂起的外來有力諸侯一舉肅清。
這件事史上稱為三藩之亂。
所謂的三藩本來都是身為明朝將軍,後來降於清,具有非常強大的勢力,
其中之一就是吳三桂——另外二個人因為麻煩的關係,在此就加以省略——總之,
在中國的南部,這三藩幾乎都是呈現獨立的狀態一般,清廷的旨意可說是難以及的。

在此,康熙皇帝即位時雖然還是個少年,但也知道不對他們採取行動不行。
吳三桂這方面也有所感,因此一度以自己年事已高,而呈上要求引退的信給康熙皇帝,
心想康熙皇帝應該會勸留他,然後就能保有很大的面子。
然而康熙皇帝卻爽快地答應了他的這項請求,准許引退,
還準備將其全員一同帶回北京,也許說是要讓他享福什麼的吧。
這讓吳三桂非常地不滿,看來康熙皇帝真的是要把自己一行人擊潰的樣子。
於是他就聯合了另外的二個藩國說:大家既然都被逼到了這個地步,不如一舉起來叛亂吧!
只是康熙皇帝雖然身為少年,其應對卻很得宜,而將三藩之亂一一鎮壓。

吳三桂揭起反清復明的旗號,對自己也是起而叛亂的事實上,可說是一點說服力都沒有,
因為和清攜手共同將明朝遺族趕盡殺絕的,就是這個吳三桂。
因此到了現在這種時候還高喊什麼反清復明,根本就是沒有意義的。
就這樣,吳三桂的軍隊敗下陣來,將自己逼到了死亡的地步。
只是他死前依然不忘想做皇帝的美夢,在死前一天迸舉行了即位典禮,然後沒多久就死了。

在三藩之亂平定了之後,在康熙皇帝的手中,天下可說是完全地統一了。
康熙皇帝名義上雖是清的第四代皇帝,但事實上幾乎可說是為大清帝國的開創局面的人。
就像是反客為主感覺。

康熙皇帝在穩固國內的同時,也準備一舉解決北方的威脅。
再怎麼說,北方的蒙古高原,遊牧民族依舊壯大中,而後準備伺機入侵中國。

當時,俄羅斯帝國已是在佔領了西伯利亞後,準備進軍亞洲的狀況,
因此首先要穩固北方的康熙皇帝便派兵前往黑龍江,而將俄羅斯的軍隊打敗,
並和俄羅斯之間取得協定,確定了國界。
接下來則是對付在蒙古高原興起的准噶爾這個部族。
當時准噶爾具有非常強大的勢力,對清的邊境造成了威脅。
因此康熙皇帝就自己領軍穿越戈壁沙漠,來到蒙古高原而將准噶爾部族擊滅,建立了很大的功績。

另一方面,他也出兵西藏以平亂。

因為這樣的關係,在康熙皇帝的部下之中雖然也有一些名將,然而和曹操的情形一樣,
由於主君乃是最為出名,因此其他人的地位相對地就很薄弱了。

從康熙皇帝到他的兒子雍正,以至於他的孫子乾隆的時代,還是有不少的將軍出現,
要說名字的話是有不少人,不過首推的是阿桂這個人。

其次是岳鐘琪,這個人乃是漢人,有人說他是岳飛第十七代的子孫,不過其真實性令人在意。

接下來則還有福康安、海蘭察、兆惠、薩布素、年羹堯、羅思舉、策稜等。

因為有了這些人的存在,因此得以進行對尼泊爾的遠征、或是大敗俄羅斯軍、以及遠征西域等等,
各自建立了不少的功績。

雖然有這麼多具有才能並且建立功績的人,然而畢竟康熙皇帝實在是太了不起,
因此其他人的地位就很薄弱,然不論如何,這時清的國力達到了最盛。
在這樣的國力背景下編成大軍,然後率領這樣的大軍獲得勝利,
然後就要被列入於名將之中的話,我認為也沒有這麼容易。
除了不可能把他們全部都給列上去之外,硬要我從他們之中選出一個來,我認為也是非常困難的。

不過其中還是有一些有趣的事,像是羅思舉這個人。
他本是盜賊出身的猛將,同時還具有文采,
關於不少的叛亂和軍隊的事情,他都有留下貴重的記錄。
而策稜則雖是蒙古的青年貴族出身,但康熙皇帝在將之發掘之後,還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為妻。
不過他真正成名,則是在北方的瓦剌族大軍入侵之際,獲得奇跡般勝利的事跡之後,
是個無論在官延戀愛或戰場上都很精采的歷史小說主角般的人物。

現在我們終於可以正式地談到這個叫做明亮(註:西元一七三六~一八二二年。滿州鑲黃旗人。由於一族之中曾出過皇后,因此乃是屬於名門出身。西元一七六五年鎮壓回部之亂、一七六九年遠征緬甸、一七七六年平定僧格桑之亂、一七九六年平定苗族之亂等,在內亂平定與外征之上有功。此外,他在其他地方也有不少功名,惟因其專斷而數度遭到罷免。然而其再三重獲任用一事,也顯示著當時清軍人才的欠缺,以及帝國開始走向崩壞的矛盾。——《清史稿》卷三三六〈明亮傳〉)的人了,他是乾隆時代的名將。

這個人也遠征到很遠的地方,南到緬甸、北至黑龍江的阿姆爾河、西達伊犁,
此地位於今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內,可說是西北方的盡頭,靠近卡薩夫斯坦國境的地方。
在中國的歷史上,龐大的宗教團體擁兵自重,起而叛亂的例子不少,
而這個人則平定了其中的好幾個。
可說是到過了南邊、北邊、西邊盡頭的人。

這個人雖是位富有謀略的名將,然而卻似乎與長官和同僚有所不合,總是有所爭執。
他在戰場上建立了大功回來之後,就與朝廷的大臣有所爭執,最後自行退朝而遭免職。
在他回到故鄉後,就在家中畫畫,由於他畫的竹子非常地棒,
以畫竹子的畫家來說,他算是當代第一人。
而就在他在家畫竹子的時候,不知於何處又起了叛亂,
由於其他人都沒有辦法鎮壓,因此朝廷就又把明亮給召了出來。
他雖然口中說麻煩,但還是不負眾望,然後在回到朝廷之後,
又與其他人吵架、再度離席——他就是這樣子的一個人。
也因此除了功績之外,也是一個相當有趣的人,所以我把他列入了名單之中。

再接下來是第九十三位的楊遇春。
到了楊遇春(註:西元一七六○~一八三七年。四川省崇慶縣出身。西元一七七九年武舉及第,以後就一直從事於伊斯蘭教徒之亂、台灣之亂、庫爾喀族的征伐、苗族之亂的征伐等,以黑旗為記,參加了大小數百次的戰役,一次負傷都沒有。其軍隊則以楊家軍的名號而為人所懼。他亦曾擔任負責伊犁和喀什噶爾的政治,直至西元一八三五年時以高齡為由而退職,是支撐著乾隆帝時代末年以來動搖時期的武將代表。惟就如同他的戰歷波瀾四起一般,而後帝國的變動也是波瀾四起難以壓抑,其軍事行動就成了通往崩壞序曲的先驅。——《清史稿》卷三五三〈楊遇春傳〉)的時代,
已是到了十九世紀。
當時的清帝國已是爛熟般的狀態。
在當時,中國人口爆增,本來中國的人口在漢、唐等各王朝的全盛期大約只達到六、七千萬人,
然而在乾隆帝的治世之下卻激增至一億四千萬人,其後也持續地增加。
照理說即使到了這樣的地步,但因為國土非常廣大,所以應該是不成問題的才是,
然而在此之後事情卻產生了一點變化。
在西曆一八○○年時的世界三大都市,也就是倫敦、江戶和北京,人口都在百萬人左右。
巴黎與伊斯坦堡則大約有五十萬,而紐約當時則只有六萬人口。

楊遇春這個人可說是完全沒有碰到過對外的戰爭,他的一生都在討伐叛亂。
只是這裡的叛亂先是甘肅省方面的伊斯蘭教徒叛亂,然後是台灣的叛亂,
再接下來則是西南部貴州省的叛亂因此,他是一個自北向南然後又往西一直不斷活動的人。

這個人自結髮——大概同於日本的元服,也就是成人式改變髮型——以來,
就一直身處軍旅生涯,被稱為福將,也就是幸運的將軍之意。
為什麼呢?
在很久之前曾經講過唐的尉遲敬德,在他的生涯當中可說是一次都沒有受過傷,
而楊周春也是一樣,一生在戰場上渡過卻從未負傷,因此才會被稱為福將。
在他的生涯之中,參加過的戰役高達數百場,而且他還總是舉著黑色的旗幟立於陣頭作戰,
因此他的部下也都不吝惜生命為其作戰,當時被稱為楊家軍。

楊遇春在西元一八三五年的時候引退。
一直到這個人的時代結束為止,都可說是清帝國的繁盛時代,
然在這個人死後就立刻發生了鴉片戰爭,那是西元一八四○年的事情。

當時,楊姓而優於戰術的將軍有兩位,合稱為二楊。
其中之一當然是楊遇春,而另一個人則叫做楊芳。
這個楊芳當然也是善戰,當叛亂髮起的時候,雖然他的妻子為叛軍所俘,
然據說叛軍對其妻子倒是沒有施加任何的危害。
另外他也相當受到兵士的敬愛,因此被認為是個名將。
只是因為他活得太久了,這對他來說倒是一種不幸。
他在參加鴉片戰爭的時候,使用相當過時的戰術,於是就被當成了笑柄,
說起來其實也是蠻可憐的。

就在清即將走入盡頭,進入鴉片戰爭之前,
我們先來看看前面遺忘了的第九十四位的李長庚(註:西元一七五一~一八○七年。福建省同安縣出身。西元一七七一年進士及第而成為文官,然在一七八一年卻在其擔任福建壇鎮總兵之際,於安南發生了阮氏叛亂,由於他率水軍前往鎮壓之故,以後便用於軍事。西元一七九七年以降,隨著累進陞官,持續地與海賊之首領蔡牽作戰。蔡牽乃是中國東南海上稱霸十數年,各路武將均無法加之緝捕的大海賊,由於李長庚與其作戰的成果不錯,因此深得嘉慶帝的信賴,惟一八○七年以浙江提督的身份與蔡牽在廣東潮州的外海交戰之際戰死。從這樣花費一國之力作戰依然難以加以討伐海賊的地方看來,已可看出當時清之國力衰退,以及其南海政策的破綻。——《清史稿》卷三五六〈李長庚傳〉)。
這個人的活躍大致是在十九世紀的開端,是一名海上的名將。

這時在清的海岸起了艇盜之亂。
所謂的艇盜,指的就是海賊,其首領名叫蔡牽。
這次的艇盜之亂乃是長達二十年之久的大叛亂,特別是在初期還與南方的越南共同攜手,
只要一見情勢不對,立刻就逃往越南的領海。
這在清和明的時期都是一樣,由於政府對海上的通商並不是那麼熱衷,
因此想要作海上貿易的人便很容易會加入海賊的陣營中,一旦把他們驅散,
很快又會集結在一起,不是逃到越南,就是逃到台灣,然後在當地再煽動叛亂,如神出鬼沒一般。
而把平定他們的,就是這個李長庚。

李長庚在建造備有大炮的船隊後,就以其用來驅散海賊,
就在意圖繼續追捕蔡牽的時候,沒想到後方卻來了阻礙。
原來海賊賄賂官吏,要他們妨礙李長庚,因此一直沒有辦法徹底地平定。
在數次的苦戰之後,到了西元一八○七年時終於擊破了蔡牽的大船團,
把蔡牽等一行人擊潰到只剩三艘船的地步。
就在好不容易可以擒下的時候,蔡牽的部下突然放了一槍,而被命中的李長庚就這樣壯烈地死去。
在此後二年,蔡牽終於被捕,大叛亂也隨之結束。

在這樣的狀態下,大叛亂相繼不斷,其實背後大多有著民眾的支持,
由此也可知民眾對於清朝支配體制腐敗的不滿,至此已經達到了顛峰。

即使是像明亮這樣的人,都還要隨著白蓮教之亂的移動而難以平定。
說起來,這也是一場歷史上的大叛亂。
白蓮教乃是自十二世紀中葉起就一直存在於中國的宗教,為了對抗清朝而引發了大型的叛亂,
讓明亮及楊遇春等都必須為了其討伐而不斷地奔走。
就在矛盾不斷的累積之下,發生了西元一八四○年的鴉片戰爭。

而第九十五位的關天培(註:西元一七八一~一八四一年。江蘇省山陽縣出身。從一小兵的情況起身,於西元一八三四年時已是有一方的廣東水師提督。在任中除了勤於增築炮台、強化守備兵及巡視船等,另一方面亦編輯了《籌海初集》四卷,用心於廣東一帶的防備。在林則徐的禁鴉片政策下而與英國展開的作戰中,亦盡力於廣東的防禦。西元一八四一年戰死於虎門之戰中。清末的軍人有不少皆是如他一般力戰,然而終究在無法重建國家的情況之下告終。——《清史稿》卷三十九〈關天培傳〉) 就是在鴉片戰爭之時有名的將軍。

由於鴉片戰爭十分地有名,因此在這方面的說明我就加以省略,
不過關天培乃是一個從清的水軍兵士一直升任成為提督的人,
他在鴉片戰爭發生的時候,是負責防守廣東一帶的。
當時那兒有一處名叫虎門的要塞,就在守備的時候遇到了英國軍隊的全面攻擊。
面對侵入城內的英軍,這個關天培揮著劍一連斬殺了好幾個人。
而在他被英軍一齊射擊,中了不少的子彈之後,還是立於城壁前不動。
當英軍上前查看,才知道他早已死去。
像這種如同日本的弁慶一般站著往生的,乃是相當勇敢的故事,只不過面對大炮和鐵槍,
以一把劍終究是不可能取勝的,而他的犧牲也不過就是冷酷現實的象徵而已,
因此,與其說是立下了什麼樣的大功,還不如說他是在鴉片戰爭——這場歷史之上
開戰目的最齷齪的戰爭之中與入侵者作戰而死的代表,因此才被選上的吧!
和他一樣的人還有一個名叫陳化成的人。

然後接下來的是第九十六位的僧格林沁(註:?~西元一八六五年。也被稱為桑格林沁。內蒙古的貴族出身,出仕於清,深受道光帝的信賴。於西元一九三五年太平天國軍進出直隸省之際率領蒙古軍奮戰,其結果導致太平天國之北伐成為泡影而歸,以後即成為其崩壞之序曲。當時的情已是末期症狀,但他依然盡忠。在亞羅船戰爭之時,一八五九年雖然大勝,但翌年卻大敗。經過多年的戰爭之後,由於逐一失去了其倚仗的蒙古兵部下,在一九六五年討伐捻黨之際因受到包圍而戰死。是清帝國最後的、在某種意味上也是行無益之戰的將軍。——《清史稿》卷四一○〈僧格林沁傳〉)。

在鴉片戰爭的失敗之後,清朝已經是一片的破敗,
就在政府腐敗,以及叛亂不斷之下,太平天國之亂開場了。

這裡寫的是僧格林沁,也有人稱桑格林沁,在事典之上兩種讀音都可以見到,
因此我也不大清楚應該使用那一種,但總之,我是採用了較近於漢字的僧格林沁這種稱呼。

這個人乃是蒙古的貴族而出仕於清。
由於其貴族的出身,代代皆是率領著蒙古騎兵而在清軍之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首先在西元一八五三年,太平天國的軍隊北上衝向北京之時,
他就指揮著蒙古的騎兵隊而加以擊退。
這時的太平天國軍乃是處於不知何時可將北京攻陷的狀態,
因此率領蒙古騎兵而將戰況一口氣加以逆轉的僧格林沁,其名自然轟動了天下。

接著,在其後的西元一八五八年之際,第二次鴉片戰爭又開打了。
這場戰爭也被稱為亞羅號戰爭。

這時英圍和法國的聯軍雖然意圖攻進北京,
但在僧格林沁固守炮台奮戰之際,也一度擊退了英法的聯軍。
只不過敵軍再一度的攻擊而來之時,由於火力畢竟有所差異之故,而敗退下來。

這時僧格林沁抓到了英國的外交官,而聯軍以此為由,再度地攻擊北京,
將圓明園——也就是乾隆帝所建造的、類似凡爾賽宮一般的宮殿中
所有的金銀財寶、美術品等全部掠奪,然後再放火將之燒燬,屠殺了相當多的人。
如果反過來,中國的軍隊進入凡爾賽宮的話,那會發生什麼事我是不知道,
但這確實是相當地蠻橫殘暴。
只是在英國或法國的教科書中,對自己的野蠻行為則隻字不提,
在這一點上,日本的教科書倒是比較公平的。

在另一方面,太平天國之亂規模一直很盛大,因此僧格林沁就出來進行討伐。
然而就算僧格林沁多麼地努力,其仰賴的蒙古騎兵還是陸陸續續地出現戰死者,
而使得數目不斷地減少,即使補充,士兵的素質也都不高,因此就陷入了惡性循環。
結果在西元一八六五年,僧格林沁在與叛亂軍的作戰之中戰死。
他是象徵著清朝往滅亡深淵邁進的人,雖然很可惜,但就算有勇氣,
光要以自古傳下來的兵法,面對當前的情勢可說是一點辦法也沒有。

打倒僧格林沁的叛軍指導者乃是一個叫做宋景詩的人,他是游擊戰的天才。
一直到之後的西元一八七一年之際,他才為清軍所抓而處刑——應該是這樣子沒有錯,
只不過在西元一九○○年時,曾有他偷偷出現於故鄉的目擊說法。
真偽無以得知,但可知的是,他乃是一個為貧苦的農民鋌而作戰的英雄。

再下面要談的乃是第九十七位的李秀成(註:西元一八二三~一八六四年。廣西籐縣出身。太平天國後期的指導者。雖為貧農出身,但於二十六歲之時舉家加入洪秀全的上帝會。在金田起事之後即投身軍旅之中而活躍,一直到後來掌握軍事。西元一八五八年於江南大營的包圍之中解得南京——也就是太平天國的首都天京之危,因而成為忠王。以後也逐漸轉戰直至一八六四年洪秀全自殺、天京陷落為止。在帶著幼天王逃走隱匿的途中於山中被捕,被送至曾國藩的跟前,而於南京受斬。——羅爾綱《太平天國史稿》一九五七年),
以及第九十八位的石達開,這兩個都是太平天國的人。

關於太平天國,已經有陳老師所寫、標題就名為《太平天國》的名作,
我想大家在閱讀了之後就應該能夠對當時的歷史有所瞭解,但是在形式上還是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洪秀全(註:西元一八一四~一八六四年。廣東省花縣出身。太平天國最高之指導者。小康農家程度的客家出身,雖以科舉為目標,但卻接連落榜。在第二次應試的時候接觸到了基督教,而在第三次的失敗之下,於失意之餘臥病在床四十日。就在這當中,他夢見了從天而降的金髮黑衣人物授劍予他。自此後洪秀全便確信自己為耶和華之子、耶穌的弟弟而開始布教。在獲得多數的信徒而急速地成長之後,於西元一八五○年自金田村起事。一時還具有佔據南京,並將之改為天京的勢力,但在政府軍的持續攻擊之下逐漸趨於崩壞,最後自殺而死。其信仰與一般的基督教教義有所不一致的地方,但實行多種革新性的改革則相當令人注目。——《太平天國》卷一)
這個人信仰的乃是基督教,因此,就算是後來狀況變得有點奇怪,
但他們建立的還是基督教的結社,而最後這結社就成了叛亂的母體。

除了打倒清朝之外,他們也提倡男女平等,想要做各式各樣的改革,然而卻沒有一項徹底實行。
怎麼說呢,那種神明附身後發出神示的情形,在西歐的列強看來,
實在是不願承認那是正統的基督教。
不過畢竟其全體的領導十分優秀而清軍又相當地衰弱,
因此一時之間還是佔領了中國的南半分,並且進入了南京、以其為首都。
洪秀全在此自稱為天王,從此就開始墮落,陷溺奢華的生活當中。

當時在太平天國的內部都還是非常地團結的,然而隨著洪秀全的墮落,
內部也開始了權力鬥爭,各千部之間相互較勁。
在此,最高幹部之一的第九十八位的石達開(註:西元一八三一~一八六三年。廣西省費縣出身。客家出身,在洪秀全布教之際加入了拜上帝會。自西元一八五○年以降,其一族皆盡參加,於金田村起事之際,被封為五王之一,以後也一直位居於中心而活躍。具有名將的素質,在多次的戰役中獲得勝利,同時也擅於政事,曾讓清朝這一邊率領討伐軍的曾國藩受到其不少苦頭。後來在太平天國內部的紛爭之中遭到捲入,除一族被殺之外,也因受到天王洪秀全的妒嫉而脫離,意圖獨自行動。惟在貴州及雲南一帶轉戰之後,在大波河因受增水和清軍的攻擊所苦而降服,最後於四川受斬。——《石達開自敘》)
曾提出大家不要再繼續自相殘殺的意見,但卻未為眾人所接受,
甚至連自己都差點難逃被殺的命運,最後只好逃離。
之後,雖然相互爭鬥的事情暫時被放在一邊,而石達開也重新出任洪秀全的輔佐工作,
乍看之下好像很圓滿,但這次則換洪秀全一族看石達開不順眼,
因此就把他流放,由自家族人握有全部的大權。

石達開這個人在死時才只有三十三歲而已,
他在二十歲左右就已經成了太平天國的領導者之一,相當地年輕。
這個人的父親雖是漢人,但母親卻是少數民族出身。
由於他出身自不錯的家庭,因此教養也相當豐富,被認為是太平天國中最佳的戰術家。
並且,曾數度大破清軍。
加上他的人格也十分地成熟,具有相當的聲望,
如果放著他不管的話,那麼權威是自然會靠向石達開那一邊的。
就在這樣的危機感之下,石達開遭到了流放,
也導致其因相當嫌惡,所以就帶著自己的部下脫離了太平天國一事。
此後則一直在長江的上游策動軍事活動,就在想將某一個地方作為根據地的時候,
就又為清廷所阻,不管走到哪裡都不順利,最後被追兵全滅。
不過,他在中國西南部的少數民族之中,依然是具有著與關羽相匹敵的人氣。

關於第九十七位李秀成這個人,他是在幹部互相鬥爭、石達開也脫離了之後支撐著人平天國的人。
和李秀成一起的,還有另一個名叫陳玉成的人,
這個人也相當地年輕,但卻十分地勇敢,建立了不少的功績。
當他敗於清軍之手而被處刑的時候,才不過二十五歲而已。

清朝在借用外來諸國之力的情況下逼迫太平天國,
最後終於將首都南京包圍,好不容易才將其攻陷。
雖然李秀成一直支撐著太平天國政治和戰局,然而天王洪秀全卻於此時決定放棄而自殺。
在南京失守的時候,李秀成抱著洪秀全的兒子逃出,但最後還是被捕。

被捕後李秀成的態度,聽陳老師說,其實是非常可憐的,據說他是想搖尾乞憐以換得一條小命的。
關於李秀成這個人,在歷史上一直沒有確定的評價,
有一直到最後都支撐著太平天國之英雄的看法,
也有最後想以拍馬屁而使自己得救的卑鄙小人的看法,
不過,要說卑鄙的話,這也有可能是清朝官方的宣傳手法。
雖然要加以評斷並不容易,但最後,還是讓人有苟且偷生的感覺。

是以如果嚴格地探討,也許當南京失守之時自殺的話,名聲反而得以保全也說不定,
只不過畢竟不是人人都能夠成為英雄,這也不過是在最後之際時,暴露出人性最大的弱點罷了。
這樣看來,像文天祥這樣的人其實是很偉大的,凡人是學不來的。
由於我自小的時候所看的世界史故事書中,
就有一篇說李秀成這個人乃是支撐太平天國大局直到最後的名將的文章,
因此在聽聞了這些之後,感覺非常地複雜。
如果可以的話,我倒是希望他能夠壯烈的死去吧!
也或許他是想忍辱負重,意圖東山再起也說不定就是了。
我想如果我多學習一些,而再發現到其他遭埋沒的名將的話,也許會先把李秀成給捨去也說不定,
畢竟當時因為這一點,我也曾猶豫了很久。
而如果現在要換的話,如果是同為清代人的話,我想我大概會選擇策稜,
不然像清法戰爭中驍勇善戰的馮子材也是不錯的選擇。

不管怎樣,終於到了最後的第九十九位,也就是劉永福(註:西元一八三七~一九一七年。欽州〔今廣東省欽縣〕出身。生於貧農之家,自幼接受父親武藝之教養而以武人之姿成長。雖因雙親死得早而備嘗辛苦,然於二十一歲時投身天地會開始活動,在太平天國之亂後因被迫捕而開始了逃亡的生活。西元一八六五年進入越南,一八六七年組織黑旗軍而在對越南的阮朝之協力之中逐漸建立地盤。其行動一直在於排外活動,連安定下來的據點都沒有,一直處於活動狀態之中。其對越南及清朝的關係亦非始終一貫,但對法國和日本倒是持續抵抗。西元一九一五年對日本的二十一條要求也激烈地起而反對,惟在發動具體的行動之前死去。可說一生都是在與權力相抗,而另一方面則持續貫徹底其對侵略勢力的抗爭。——《清史稿》卷四六九〈劉永福傳〉)的時代。

這個人的人生其實也是波濤四起的,他本來是中園南部的貧戶所生,一般來說,
這樣的家庭大多是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要工作,而劉永福卻是和雙親一同成為流民到處流浪。
在這樣的放浪生活之中,他從父親那兒學習武藝,感覺上應該不是單純的貧民才是,
也許是武門的家道中落也說不定。

在他十七歲時,雙親均去世,成了孤獨之身,因此他就想要加入太平天國的分支。
然而在太平天國之亂當時,他因為過於年輕而地位低下,
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功績,後來就從事盜賊一般的勾當。
在這時候,他跟隨盜賊的首領前往越南,在越南從事傭兵的工作。
到了三十歲的時候,他獨立建立了一支黑旗軍,雖然一方面替越南的王室擔任傭兵的工作,
但另一方面還是像半山賊一般,有著不確定的性格。

之後,越南受到法國的侵略。
當西元一八七三年法國的大軍佔領河內之時,他就進入更深處的地方,
即使當時越南軍戰敗,然而當時劉永福所率領的黑旗軍卻能與數量較多、火力較強的法軍作戰,
而且還將之擊滅,連總司令官的葛魯尼耶將軍也戰死其中。

說到這時候的戰術,由於法軍的火力很強,因此若要從正面迎戰是絕不可能獲勝的。
加上黑旗軍這邊也只有舊式的鐵炮而已,
因此採取的戰術就是一開始即躲躲藏藏,然後引法軍上鉤。
在將法軍從平野逐漸引到山區之後,再以埋伏的軍隊一口氣蜂擁而上,
立刻就進入近距離戰中,不讓對方有展現火力的機會。
而這個叫做葛魯尼耶的將軍大概就是在槍也沒辦法發射的情況下被殺的吧!
總之,法軍在此被擊潰,而且還是連總司令官都戰死的大慘敗。

因為這樣,所以造成了世界轟動,在當時日本的報紙中
——大約明治六、七年(譯註:西元一八七三、一八七四年)也有所記載。
而日本戰勝歐洲軍隊的事卻一次也沒有。
尤其當時乃是薩英戰爭,也就是日本的薩摩藩輸給英軍的記憶猶新的時刻,
因此在日本的報紙上就以亞洲的軍隊初次勝過歐洲的軍隊為題而大喜,
將劉永福譽為如同諸葛孔明和楠木正成般的戰術天才。

在此,法軍連撤退的餘地都沒有,而在經過十年後的一八八三年,法國又再度整編大軍來到越南。
當然,之前也不是說完全地放棄越南而離開就是了,不過,這次則是正式展開對越南的侵略。
在此,劉永福再度與這支法軍作戰,而且又再度將其擊敗,其司令官李維尼爾戰死。
這時所使的戰法其實還是和第一次一樣,這戰法和後來的越戰可說是完全相同,
畢竟要以火力對決的話,是絕對不可能取勝的,
因此就必須要利用複雜的叢林地形,然後一口氣進入近距離戰之中方有可能取勝。

就這樣,劉永福成了全亞洲的英雄。
然而後來越南卻屈伏於法國,在法軍的要求之下,將劉永福流放出去。
這時無計可施的劉永福只有再回到清。
由於他已經是英雄的關係,在回到清後就被任為將軍,在清法戰爭,
也就是清朝與法國的戰爭開打之時,劉永福也在轉戰各地之中獲得勝利。
就他個人來說,雖在各地取得了勝利,然而就清法戰爭全體來說,終究是法國獲勝。
加上他後來與清的關係也處得不是很好,所以就停手了。

接下來是在西元一八九四年發生的日清戰爭(譯註:中日甲午戰爭),
他當時乃是台灣的防衛司令官。
而在日清戰爭結束之後,由於台灣被割讓給日本,因此日本軍就開始進駐。
當時日本軍曾要他投降,然而他並不願意,因此就不斷地抵抗。
之後,由於清不厭其煩,使得劉永福沒有辦法只好放棄。
其後他一直活著,
直到西元一九一五年日本的大限重信內閣向中國提出了那惡名昭彰的二十一條要求為止。
當時乃是處於第一次大戰,歐美列強對亞洲無暇他顧的時候,
而二十一條要求就是趁著這個空隙提出的,內容就是要中國成為日本的殖民地的過分要求。
在司馬遼太郎的演講之中也提到這是
「完全無視於中國的自主權和領土權,如同小偷、強盜般的無理要求」,
當時的日本政府所做的就是這樣讓後世如司馬老師一般的日本人想到時,胸口不免一痛的事情。

這時的劉永福已經是七十九歲的高齡,
然而他還是非常地生氣,還想要組織義勇軍來與日本軍作戰。
只是在立下了這個計劃,尚未付諸實行的時候,就因年歲已大而死去。
在死前,他還說自己的一生從未與中國人作戰,他戰鬥的對象全都是外國人,之後方才沒了呼吸。

這個人在思想之上,也許可說是非常健全的國家主義代表,
被說是傳統的排外主義者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不過,他的一生確實都是在歐洲或日本等外國勢力的手中保護中國及越南免受侵害,
是以確實是可以如此自誇而死的。
而他也算是非常長壽,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才去世。

自此以後,中國史也已完全地進入了近代史的時代之中,再也沒有舊式武將活躍的餘地。
在近代的軍官學校建起後,新的時代就開始了,這是一個充滿苦難的重生時代。
而在中國的武將之中,活到最後的,我想描寫的就是這個劉永福。
在這個人之後的都算是軍人,也不再有武將的感覺了。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私撰中國歷代名將百人

《結語》

其實說到底我也只是個會吹擂的小說家,因此當我在看歷史的時候,
還是會在真實的歷史與虛構的歷史小說之間,對其中的關聯性做各式各樣的考量。
以前因為工作的需要而買了一本類似現代人名辭典的書,
在買回家之後才發現,這是一本相當左翼思想的書。
在讀到關於日本當代作家那部份時,
無論對井上靖、山岡莊八、還是司馬遼太郎、海音寺潮五郎等,全都寫了不少批評的話。

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原來因為他們總寫一些少了百姓的作品,因此才故意非難。
「少了百姓」?
沒錯,就是這樣的感覺。
也就是說,因為他們只寫英雄的事跡,而不寫和百姓有關的事情。
當然,書裡頭的情況是這個樣子沒有錯,
然而這些人的書卻都賣得很好,這就表示他們很受到大眾的歡迎。
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總之,以商業的角度來看,處世教訓意味太濃的作品
——這樣的東西對我來說也覺得是很難吸收的——
大多會將民眾心中,希望能夠見到英雄出現的心情忽視,
因此我認為左翼的歷史觀一定很難獲得多數人的認同。

在內容方面也是,只要揮舞著「少了百姓」四個大字,
就能夠將各個作家的風格和成績通通加以全盤否定嗎?
這種自大的態度才最令人嫌惡。
而如果是左翼的獨裁政權那就更霸道了,只要用「反革命」三個大字,
大概就能夠將這些作家全部抹殺吧!

不光是左翼的看法而已,最近和我個人對歷史的看法有所不同的,
還有「暗黑史觀」以及「反日史觀」,這些對其他人也有所排擠。
我非常不希望看到那種成群結黨然後相互攻擊,或是要求別人非得相信自己的說法這類的事情,
如果這種事繼續流行下去的話,那接下來不就又要發生像古代焚書一樣的舉動了嗎?
就像那個劉大夏一樣。

在這兒我還要提出一點,就算我這回所舉的全部都是英雄,
然而就以李秀成為例好了,他在最後還是露出了人性的弱點。
類似地情形還有韓信,他是一個在戰場上判斷力如此優異的人,
為什麼會在離開戰場之後竟因太過大意而最後導致身亡呢?
我覺得這些都是值得一一討論的。

而且,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是一帆風順的,悲劇性的角色也不少。
在這樣的前提之下,用的雖然還是名將這個詞,
但如果再回過頭來考慮名將到底是什麼的時候,那麼名將的定義本身就會變得暖昧。
只不過,從中國流傳至今的小說和歷史書來看,名聲能夠一直流傳至今的人,
應該都能夠滿足「不危害民眾」,以及「愛惜士兵」這兩個條件的人,
因此最後大概也只能把範圍定義於此了。

無論如何,對武將而言,就是透過「武」這個層面來看中國歷史的,因此女性的登場自然稀少,
而且征戰殺伐描述也很多,但是依然有許多的人想要知道這一方面的故事。
很可惜的,因為我個人的不足,因此我想應該還是有許多人物並未因此獲得全盤的瞭解。
由於這樣的機會並不多,因此我還是盡可能將那些日本人還不知道的人物列入主題來加以敘述。
在從中國的小說和歷史中獲得樂趣的同時,多少也希望能夠提供參考,
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我就很高興了。

在百人以外的武將,關於他們是因為何種理由而不得不捨棄這一點,
我在「私撰中國歷代名將百人」一文中已經說明過。
不過,其中依然有著相當多的遺珠之憾,像是宋的劉錡,這個人我就真的非常想要好好介紹一番。
他是個優於戰術的人,當金國宗弼的大軍來襲時,他曾數度將之擊退。
最後,當他把城門打開時,宗弼卻認為一定有詐,反而就因此退兵了。(即空城記-聖代)
這樣子類似地計謀在三國時期蜀國的趙雲(編者按:三國演義中作諸葛孔明的計謀)也曾經用過,
兩人在這一方面都是非常優秀的戰略人才。

在中國的民間信仰之中,有一個叫做劉猛將軍的神明。
在這裡我要先加以說明,中國的神明大多樣都是在生前即受到民眾之歡迎,
或是擁有悲劇性般人生結局的人,就像在日本的管原道真後來成為天神一般。
然而劉猛將軍這一位神明,又是怎麼樣的一個存在呢?
他乃是守護農田免於遭受蝗蟲之害的神明。
由於他是這麼有名的一位神明,因此若真要在姓劉的人當中,
如果要找出一個成為其藍本的人,那會想到的大概就是這個劉錡了。
劉錡這個人在戰略性的撤退之後,卻被冠上了不戰而逃的罪名而被處死,因此可說是死得很冤枉。
從他悲劇般的死,以及生前極受民眾喜愛的這兩點看來,會成為神明其實也不是不可思議的事。

接下來還有隋的沈光。
這個人乃是隋煬帝時代的武將,當隋煬帝遠征高麗之時,
他以一介兵士的身份志願從軍,展現了超人的武勇。
這個人有著肉飛仙之綽號。
重點在於仙人這一部份。
仙人是會飛天的,可是肉身是沒有辦法飛上天的,因此必須要先超脫了之後才可以飛。
這個沈光卻是個具有肉身亦能飛天的超人,因此才有這樣的一個外號。
沈光的身體很輕,像是在攻城的時候,雖是從地上二十公尺左右高度的梯子上摔落下去,
然他卻在空中抓住了繫在梯子上的繩子,然後優雅地降落在地上。
此外,他還是一名非常聰穎且俊帥的人,即使在街頭賣藝也相當地受到歡迎。
這個人一直待在煬帝的親衛隊中,而正如大家所知的,
煬帝是個政治紊亂、失去民心,造成臣子起而謀反,最後因而被殺的皇帝。
這時沈光並不在身邊,他是在事後謀反者以十萬兵力攻擊的時候,只用數百的兵力與之相對抗的。
據說他在取下了首謀者之一的首級後,最後還是因為受傷過多而被砍死,當時他才二十八歲。
不過,由於沈光的奮戰,還是打倒了相當多的敵人。
在聽聞沈光去世的消息後,揚州——當時煬帝就是下了揚州——街頭藝人據說全都因此而號泣。

由於他是這麼樣的一個豪爽男子,因此我非常地喜歡他,
只是由於這次寫的並不是快意男兒列傳,而是名將列傳,
而沈光這個人又不曾指揮統率過大軍,因此很可惜地,我必須要把他從本文之中割捨。
不過,在這樣書末雜談的形式中,我終究還是講到了他的故事。

此外,也有身為宦官而以武勇馳名的人,像是宋的秦翰、還有前秦的張馳。

根據中國所出版的宦官傳裡所記載,秦翰生於西元九五二年,十三歲時進入宮中。
其容姿和性格皆受到他人的喜愛,然而一旦上了戰場,
卻好像換了個人一樣地勇猛無比,就如同北齊的蘭陵王那樣。
在他的生涯中,一共征戰四十九回,曾二度大破契丹的軍隊,
立下相當的功名,還曾有七十多次未著甲冑而與敵人作戰的經歷。
當他過世時,據說眾多的士兵皆為其哭泣,由此可見其聲望。

另一方面,在張馳這邊,他所侍奉的則是淝水一戰中戰敗而回的前秦君主苻豎。
這個人也是以英勇無比而著稱,只是今日關於他的資料可說僅止於此,
也許我應該再多學習關於這個人的一些事跡才是。

說到了苻堅,就順便談談另外的一個人——苻融,他乃是苻堅的弟弟。
在當時連兄弟之間都會為了權力鬥爭而互相殺伐的時代之中,
苻融和哥哥的感情可說是非常好,而深受彼此信賴。
他的天資聰穎,甚至在關於佛教的問題上與道安論戰都依然能夠取勝,
他在謀略和用兵之上也十分優異,逐次立下不少的功勞。
此外,他對救濟貧窮的人民也相當地熱心、且對兵士亦十分厚愛,
可說是和王猛共同支撐苻堅的兩大人才。

苻堅為了要滅東晉而意圖南征時,苻融提出反對的意見,
他說:難道你忘了王猛的遺言了嗎?
可是苻堅並沒有聽進去。
沒有辦法,苻融也只好參加南征,並在淝水之戰中壯烈戰死。
對手乃是東晉的謝玄,還有其下的劉裕等,也許他們還曾經與張馳一對一交鋒過也說不定呢!

真要說起來,其他還有相當多的例子,真的是沒完沒了,我想還是在下一次的機會再來介紹吧!
希望很快就能夠有這個機會。

此外,還有另一件事,其實這是相當厚顏的一種想法:
在這一次所舉的這麼多人當中,未經由日本人的手加以小說化的人物尚有不少。
「在中國四千七百年的歷史中,如果和他人以同樣的時代或是素材來作為寫作的背景實在太無聊了!」
對於有著這種霸氣和企圖的人,我希望他們也能夠將這些人作為小說的主角。

那麼你自己又是如何呢?
如果我被問到這問題的話,那我只能說我會盡我的努力。
再怎麼說,光是我一個人是不可能全部把他們寫完的。
在日本作家中,以李密為主角的就只有狩野朝美小姐,
而以秦良玉和狄青為主角的,則只有井上祐美子小姐,在日本都各只有一人。
我舉這些人,還是因為衷心希望能夠有接續他們的作家出現。
以往在日本所寫的中國歷史相關書籍裡,印象中就只有和史記及三國誌有關的東西。
在井上靖、陳舜臣等所謂巨匠的手中,打開了對其他時代和其他素材的大門,
接下來卻沒有什麼人跟進,如果好不容易打開的大門卻因此而關上的話,
那可是菲常遺憾、而且可惜的事情。

對了,我想到另一件事,那就是要在這裡對有興趣的人介紹一下必讀的好書。
不過其實這書要明年以後才會出版,書名也尚未確定,何況還是其他出版社所出的書——那就是由早稻田大學的岡崎由美教授和土屋文子小姐共同在講談社的雜誌《歷史聖經》上所連載的文章。
她們從《楊家將演義》開始,把中國有名且有趣的歷史、時代小說一一加以介紹。
對於那些「偶而也想讀一些三國誌以外的東西」的人,這可是必讀的文章。
另外,關於中國歷史上的東西,無論創作還是研究,
以女性為主的題材也是非常引人注目的,這和男性主性舊有狹隘的世界有所不同。
這麼說來,其實我也應該要反省一下才是。

今年,司馬遼太郎教授已經過世,這在歷史小說界,好像話題全都繞著這兒轉。
從剛才開始就一直好像和司馬老師很熟的樣子,在此說聲抱歉。
不過,司馬老師的傑作之一,同時也是我個人滿喜歡的作品《關之原》,
我認為目前想要在政界生存的人都應該要讀這本書。
我看完後,深感這樣的寫作方式,
可說是再也已經難以分別其為歷史小說、商務教戰還是處世學了。

《關之原》為什麼會是本傑作呢?
我在此說說我的意見。
我認為光是從書中石田三成、直江兼續、以及島左近這三個非常具有魅力的虛構情節來看,
能夠寫出這樣的感覺,就已經不是件簡單的事了。

說到歷史小說的使命,並不是把事實給揭露出來。
偶而,會有一些廣告說是揭露事實的小說即將出版什麼的,其實這是一種矛盾。
揭露事實乃是做學問或其他工作者所做的事情,而歷史小說的使命——這麼說來好像有些自誇,
但其存在的意義,乃是在於製作出具有魅力的虛構情節才是,至少我一直是這麼認為的。
因此,在這層意義下,《三國演義》自然就是部非常偉大的傑作。
只是它畢竟還是虛構的,因此反而使得讀者對其內容和真正的史實混亂而難以區分了。

在這兒我想到另一件事,我在前面曾經說過,諸葛孔明曾有意將魏延和司馬仲達一同燒死的說法,正確地說起來,在被稱為《弘治本》的舊版當中是確實有所記載的,
而在被稱為《毛宗崗本》的新版當中則略去不談。
再怎麼說,這樣的說法對諸葛孔明的名譽來說都是有所傷害的。

因此才被編者刪除。
關於這方面的事情,在巖波文庫的《三國演義》第九卷的註釋中也有所記載。

話再說回來,石田三成這個人,其實是蠻討人厭的。
怎麼說呢,就像是校長喜歡的風紀委員長一般,
也許對現任委員的人有些失禮,但我相信其他人應該相當能夠瞭解我的比喻才是。
如果要舉更失禮的說法的話,那就是假借虎威的狐狸。
由於他的背後有著強大權力之人撐腰,因此他就是以其為後盾而能一開始就發揮其能力的類型。
像是在千利休切腹事件,或是豐臣秀次一族被殺的事件之中,
石田三成都和事件的主體有所關連,而並非像書中所言,是只以正義感來行動的人。

下面也是一則有名的軼事,有一次三成的手杖掉落在地上,
剛好經過的德川家康就親自將手杖揀了起來並遞給三成。
三成無言地接了過來,然後就走了。
站在三成這一邊的人認為,是薪棒十九萬石的三成在面對薪俸二百五十萬石的家康依然不卑不屈,
所以三成比較了不起。
然而這應該只是三成不識禮儀才對吧!
別人幫忙揀起東西,再怎麼說也該道聲謝謝呀!
這並不是所謂三成只是個薪俸十九萬石的小諸侯的關係,
而是因為他的背後有著豐臣秀吉強大的權力撐腰之故,
因此家康的家臣就算再咬牙切齒也不能夠對三成出手。
而這樣的三成在司馬老師的筆下,卻有著雖然不精明,
但卻有很強的正義感的人,浮現出正面的形象。

再說到直江兼續,要說這個人實際究竟做過了什麼,
大概就是把上杉百二十萬石的俸給減為三十萬石的事情吧!
也許有人會說他立下了和石田三成協力共同牽制家康,然後從東西分別夾擊的功勞,
但這戰略如果不是當家康在引兵回關原時,由上杉勢從背後襲來的話,那可是一點價值都沒有的。
實際上也是如此。
因此,當家康退兵、而上杉勢就這麼目送著其離去之後,事情就這麼完結了。
是以當關原大戰結束之後,直江兼續才會說出:「你明明是發出了『並非勝敗的問題,而是為了正義來討伐家康!』的宣言的,卻以這樣的方式來保住自己的三十萬石薪俸。」的話,
因此,十五年後,上杉勢攻擊大阪城,滅了對其有恩的豐臣家。
那也是因為家康對於福島正則有所警戒,而將其抑留在江戶,然而對上杉家則沒有警戒的緣故。

最後的是島左近,這個人又做了什麼呢?
他確實在關原努力奮戰,然而卻只是地區性的奮戰,和全體的勝敗可說是一點關係都沒有。
像大阪夏之陣中的真田幸村,突擊家康的本陣之類的事情也從未發生過。

因為這樣的緣故,這三個人實際上完全不是什麼重要角色,
只是在司馬老師的筆下,卻造就出了足以與家康匹敵般極具才能和魅力的人物。

我們知道在關原大戰後,家康為了要滅亡豐臣家,採取許多毒辣的手段,
因此在關原大戰的時候,就己經有家康乃是惡人的先入為主觀念,然而當時的人並不知道這件事。
雖說豐臣秀吉是最受日本人歡迎的人物之一,
然而統一天下後的豐臣政權卻是日本史上最惡的政權。
第一個原因是進行無益的遠征,第二個原因則是課重稅,他讓農民負擔了比江戶時代更重的稅負。
立此案的人乃是五奉行之一的長束正家,而實行的人則是石田三成。
接下來第三個原因是彈劾肅清。
對於豐臣秀次一家,光是妻妾就高達數十人,而包括小孩在內,也都遭受殺害。
一般來說,就算在作戰時,幼小的孩子——尤其是女孩子——一般都會被赦免。
像在大阪之陣後,家康將秀賴所生的男孩子殺死,女的則留下一命讓其出家為尼。
戰時如此,至於平時則是沒有如此行事的掌權者的。
最後的原因則是大興無用的土木工程。
將以上四者同時並行的,在日本史上就只有豐臣政權了。
因此秀吉這個人,恐怕就是日本史上惟一一個具有有如中國隋煬帝暴君般資質的人吧!

在秀吉死後——其前提在於秀賴要繼承其業——能夠輔佐幼小之秀賴的重臣是誰呢?
秀吉必須要從家康或三成之中選擇一個。
在選擇三成之際,其結果就是如同至今所推進的歷史演變,
認為這很無聊的人,也許會想如果讓家康來負責會如何?
關原大戰其實並不是德川對豐臣的戰爭,實際上是家康派與三成派的戰爭。
也就是說,東軍的諸將,像是福島正則等,並不是想讓家康取得天下,
而是如果讓三成取得天下的話自己是否可以忍受得了的問題。
相對於此,西軍的宇喜多秀家也是一樣不想讓三成取得天下,
只是和讓家康取得天下比較起來還不如被三成取得來得好,因此才發生了這場戰事。

特別是在參加東軍的諸將方面,動機應該是出自於「恐懼」,
恐懼於石田三成如果取得天下將會如何。
像是細川忠興,他乃是千利休的弟子,也是關白秀次的友人。
當秀次一家都被殺光之後,忠興也差點被三成給肅清,在拜託了家康之後才好不容易得救。
因此三成取得天下對忠興來說就是一個噩夢,為了保命,他只有跟隨家康努力地與三成作戰才行,
而如果勝利的話,則可以成為大諸侯,也可說是一舉兩得。

是以,認為「自三成起的西軍乃是為豐臣家而戰的正義派。至於東軍的諸將則是忘了豐臣家的恩惠,為了利益才跟隨家康的!」其實是相當粗糙的看法,
何況天下並不是豐臣的私有物。
不過當然,家康也不是正義的一方就是了。

但就算如此,以關原大戰這場日本史上最大的戰爭——這說法似乎有點不太謹慎就是了——來說,
光是以其為焦點而寫的這部作品,就可說如同記念碑般的傑作了。

我實在很離題,居然談到日本史上來了,
如果再說到西洋史的話,那更是沒完沒了,因此就此打住吧。

所謂的歷史小說,重點還是在於創造出具有魅力的想像空間,這一點我一直在重複。
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想法,我並不想硬要別人都接受這樣的想法。
就我個人來說,我只希望自己不要犯下一廂情願地說歷史小說乃是虛構的,
而自己所寫的才是事實的錯誤就好了。

(一九九六年盛夏 於輕井澤)



最後感謝

幫忙註釋的伊原弘先生、
  附上華麗插圖的伊丹子小姐、
  提供貴重圖版的井上祐美子小姐、
  幫忙製作地圖的安達伸子小姐、
  企劃、編輯、製作此書的中央公論社開發局第二編輯部的各位、為了口述而暫住中央公論社南原山莊並對我照顧有加的各位,在此謹對以上的諸位獻上由衷的感謝。真的非常謝謝你們。

                            田中芳村 上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私撰中國歷代名將百人

現在才開始寫感想不知道會不會太晚^^"(隔了一天)
這篇文章名為「私撰中國歷代名將百人」
既然稱為名將
那麼一定跟帶兵打仗脫離不了關係
不然怎麼稱為"將"呢
可惜的是
要成為"名將"則一定要留下相當多的鮮血
而將自己的豐功偉業建立在其餘不幸的人民身上又是很可悲的事
...
發表這篇文章的時候
基本上是從大陸簡體的網站轉貼過來的
不過奇怪的是
內文中有很多明顯的錯字跟缺字
但是卻沒有人發現
不由得懷疑在大陸的看過文章發表回應的人真的有認真看過嗎?
...不過這不關我的事就是了
田中芳樹寫這篇文章的時候
基本上是寫給日本人看的
因此也借用了中國的歷史(順便)批評了一下日本人的許多錯誤觀念
也為了能讓不懂中國歷史的日本人能看得懂
因此對時代背景也加了很詳細的描繪
所以看完了整篇文章
大概對中國的歷史也了解得差不多了
有趣的是
田中芳樹老師大概沒想到自己的文章最後也變成中國人在讀了吧
就像當初史記的作者司馬遷也沒想到自己的大作會在中國以外的國家流傳
這也是歷史有趣的地方
田中芳樹閱讀司馬遷的作品
現在聖代又閱讀田中芳樹的作品
就像面對面跟已經不存在的人對話一樣
(田中老師還活著...)
如此一代接著一代的傳承下去...
當然閱讀不如聽.聽不如親自交談
畢竟文字是硬梆梆.甚至修飾過的
不如跟本人親自對談來得生動而了解其為人
但是會造成這種狀況也是不得已的
畢竟時間空間也都不一樣了
也許以後會有辦法吧
不過那是以後的事了
(好不負責任的說法...^^)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私撰中國歷代名將百人

沒人回應.再發一篇感想^^"
田中老師的這篇文章只寫到清末
原因是清朝以後的武將已經不算將軍了
稱為軍人比較合適
不過事實上
在這個公開的場合上
田中老師是不是還有私底下的私心呢?
如果論到清朝以後的將軍
那麼勢必要談到日本侵略中國的事蹟
而這件事
不管是對中國還是日本而言都是一件極為敏感的話題
而聖代也不認為田中老師是一個素食主義者
要談到自己國家曾經做過的事蹟
也許田中老師也不忍心吧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私撰中國歷代名將百人

真是辛苦大大了‧‧‧我頭都暈了說~"~
(好多字阿= =+)

不過如果要提到清末之後的,議題或許不只中日關係了吧,稍有不慎,連兩岸問題都會牽扯進來,不管田中老師是否有私心,這樣停筆或許是最好的。

而其中又留了一名空位,又留下了日後他人對於此書內容的討論餘地,也巧妙地閃過「個人觀點」的問題,避開了身為日本人去討論其他國家的主觀立場。

提外話~

文中提到的秦(十三)「白起」~
呃 . . . . . . 白的音應該是 . . . . . . 記得有破音字 . . . . 是嗎?
(光速逃~)
 

不寫情詞不寫詩,一番小品望君知

有許多的傷痕,總需要裝瘋賣傻來帶過!
只是卸下面具之後,又有誰敢直視那滿是傷痕的臉龐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私撰中國歷代名將百人

聖代大大

不知你覺得那位

武將 是歷史中最利害

有人說是 西楚霸王 項羽

--------------------

可否做個統計圖

給人投票
------------------
還有歷史上的死士投票

例如是殺手類 , 刺客 .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私撰中國歷代名將百人

武將之多很難分得清楚
而且每個人對武將所需要具備的標準不一樣
但是說到死士.聖代真的很有興趣呢^^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私撰中國歷代名將百人

死士好像比較常出現在秦朝之前的春秋戰國
我想荊軻也可稱作死士吧!
春秋戰國時代,仗義行俠,而視生死如草芥的俠義之士可是多不勝數
像是幫助伍子胥逃亡渡河的漁家,或是施捨飯食的村婦,都可為了承諾而拋棄自己的生命
或許不能與成名武將的功績相提並論,不過這種高貴的情操是值得我們去深思的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4-5-18 09:33 , Processed in 0.053616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