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樓主: DUST1987

名望的騎士

☆☆☆☆☆☆☆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大家好,

高中教材在文言文的比例上從六成調整成四成五,從這裡陸續引發許多爭議;在我們的認知裡,語言與文字是活的,是會變化,許多人認為文言文已經死了。死了的文言文根本沒用,而且又難學,又難又不實用的東西確實沒人喜歡,也不會有什麼人想學;但是如果因為這點而將高中課程中的文言文改成選修,那是否是一種逃避?舉例來說「很多人覺得:數學也很難啊,為什麼不要選修?而且學數學根本沒用啊,日常生活又用不到三角函數,學他幹麻!」如果是一個工廠的作業員,他在求學中學了國文、英文、數學、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等,那我可以質疑他,你學那些有什麼用,你不是只需要用到勞力嗎?

文言文在高中教材已經刪減到五成以下,對於這個教育政策,我覺得他確實減輕了學生唸國文的負擔,但是高中課程中的文言文真的有難到這麼誇張嗎?真正有難到的部分其實也只有先秦到兩漢的文言文,文言文是從先秦人們說話的語言演變而來,當時的人說話確實文鄒鄒,但是先秦兩漢的文章有很多嗎?並不會,舉「桃花源記」來說,他會難到看不懂嗎。從許多討論來看,學生之所以討厭文言文或覺得很難,不過就是因為要背,背書浪費了學生的時間,背書背一背就忘了,用不到又背的要死,也難怪沒什麼人喜歡;但是唸書真的是背嗎,如果只是死背、死讀,那每個人都發幾本論語孟子回去背起來,然後來學校考試,考八股文就好了。

這樣的觀念是錯誤的,文言文並不是為了背起來考試,其他科目也一樣,健全身心發展的教育之下,解決的方式並不是選修,而是試著去解決填鴨式教育下的錯誤觀念。

另外讓我不得不質疑選修的原因是高中階段的學生真的有判斷能力嗎?大人們因為自己有過不對的路途,因此老是幫我們決定了一大堆事而造成很多人的不滿,也有些會因為叛逆或有自己的想法而與父母的期望對立,況且還是高中生的我們的社會歷練在大人眼中還不夠、還不成熟,由此可以知道,高中生的判斷能力是受到質疑的。

如果在現高中階段將文言文改成選修,高中生會基於什麼樣的心態去選擇要或不要學?如果不學又要如何去接受高等教育,也許以後唸的科系與文言文無關,但那只是相對多數與少數的問題。文言文並不實用,但是不能否認它的價值,如果我們連自己過去的文化及語言都不了解,那要如何承先啟後?文言文的歷史少說有兩千三百年,而白話文的歷史也不過才兩百年,現在國文課本白話文與文言文的比例是5.5:4.5,發展相差如此甚大還要刪減之後再改成選修嗎,我認為這並不好,只會讓我們與傳統文化的隔閡更大。

[quote]高級中學法第一條:高級中學以陶冶青年身心,培養健全公民,奠定研究學術或學習專門知能之預備為宗旨。


我不能肯定文言文是否可以陶冶身心,培養健全公民,原因在於學校老師的教學與教育的政策在不知不覺中抹殺了閱讀文言文的目的,變成了只要背下來就可以應付考試的觀念,如果可以使教育遠離這種觀念,那麼文言文為什麼要選修呢?在高中的階段中了解孔子的仁、教育理念,了解孟子的理念在多年後被范仲淹寫成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言,同樣的我們也學習古時候的東西,以古鑑今,我們也有新想法新理念,與文言文相互應照、檢證。嘗試著藉古今文章闡述,能也有進一步的判斷能力,並由此塑造出一個健全身心的良好人格,我覺得若能做到這點就沒有選修的必要性了。

另外若沒有文言文的基礎是無法奠定學術基礎或專門智能之預備的,應該說,其實並非所有高中生都知道自己未來的學習與什麼相關,而且人的想法會改變,也許聽了一場演講就有可能想要改變自己的志願,因此才需要在眾多「沒有用」的科目中學習,培養全方位能力的基礎,然後逐漸發展出自己的興趣及專業能力,如此一來才能真正達到我國高級中學法的第一條之宗旨。

反方第一次申論,到此結束。

2007/9/2 老包
[/quote]

  這是在深藍學生聯合論壇辯論版目前正在舉行的辯論題目<我國高中教育之文言文課程應採選修制>的反方第一次申論內容,因為很閒(我不是正方代表),所以就在這裡試著以正方角度回覆其中的幾個觀點。

  首先是,老包提到,關於文言文之目的,在於「防止學生與傳統文化隔閡」、「以古鑑今,互相檢視,養成判斷力」、「塑造健全身心的良好人格」、「培養全方位的能力來發展出自己的興趣或以備不時之需」這四點。在這裡,我想直接對這四個目的提出質疑,姑且先避開不談其中幾個邏輯怪異的論證。

  關於文化,一般人都可以理解,一個人必須對週遭的文化有所認識與交流,才得以成為社會的一份子,這是一種集體意識、一個社會體系的內涵。而「傳統文化」,似乎跟這裡所提到的「社會體系所形成文化」有所不同,所謂社會體系所形成的文化是指,一個人在社會中所感受到的、接觸到的各種生活習慣與普世價值觀,是當下正在運轉的生活方式;傳統文化則是指,一個民族抑或是一個國家,從早期形成至今,所經歷過的、傳承的、具有代表性的(這裡說的是,我們所特別重視的部分,如果真要說「傳統文化」廣意概念,應該是指所有群體過去的「一切」生活經驗。)的文化,這種文化跟當下社會多少會有些脫節,但它可能會扮演著社會中某種文化核心的角色(好比說,我們似乎會同意,尊重長輩是一種再正確不過的價值觀)。

  傳統文化的學習是否重要呢?或許我們應該更進一步問:「哪些傳統文化對我們來說很重要?而它重要到必須放在義務教育以及高中課程中,且具有不可讓步的地位?」這問題很有趣,如果沒有釐清要討論的對象,單就「傳統文化的學習是否重要?」而言,很容易造成混淆。這就跟我們也許可能會主張「參與公共事務很重要,因為這是民主的體現!」以及「我們每個人都要參與公共事務!這應該變成我們法律上的義務!」一樣,兩者所強調的是不一樣的事情。

  從一個教育設計者的角度來看,對於「人應該學什麼?」這個問題,算是一個最上位的前提問題,這當然也可以訴諸教育目的來探討,但教育目的是一種主張,似乎很難提出有效的說明來強調某種教育目的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所以筆者比較傾向認為,人的學習應該有優先次序,它可透過當下人們的經驗與理性判斷來驗證,特別是當它發生在國家、社會所設立的「義務教育」中時,其順序更具有普世價值的合理性。

  首先是,一個人最重要的應該是生命的維持,我們必須討論的是,如果一個國家或社會無法透過政策、制度使得「每個人」都能得到生命維持的基礎,那這個國家或社會是不健全的,換言之,國家或社會政策制定者,必須照顧到每一位人民,使他們不至於受到生命的威脅。「生命」的持續,必須要有食物以及睡眠,還有健康的身心,三餐不溫飽以至於產生疾病或精神傷害,則已達到威脅生命的問題。在這裡,教育扮演著什麼角色?我們應該先問:「如果沒有教育,這些讓人民生命得以維持的政策能不能完美?」如果不能,那教育應該做些什麼?

  從社會學的角度觀之,我們似乎無法僅期待政府提供供過於求的就業機會,而讓個人自行造化、追求以達到富裕或溫飽來維持生命。這裡會遇到的困難是,每個人的生長環境不同、遺傳因子不同、經驗價值觀不同,一個沒有處世能力的人,或是具有精神上、個性上、身體上較不完美的缺陷,在這種環境裡會遇到許多阻礙,運氣好這個人可能很樂觀,雖然頻頻求職失利但越挫越勇,不過這也不代表他就會成功。反過來,因為生長環境的差異導致價值偏於悲觀,生活不順也許就上吊自殺了。這些都不會僅是「個人問題」而已,我們不應該用個人主義的思考模式來解決這類問題(好比說,政府都提供這麼多就業機會了,你自己不爭取,那是你活該!),我們應該在乎的是如何塑造環境,以至於每個人都能具有較為公平或理想的基礎。要塑造環境以矯正每個人的價值經驗是個龐大的工程,我們很難想像全國每位家長都能有相同的經濟水準、相同的思想、相同的環境品質,甚至是相同的遺傳因子。所以從這種角度來解決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換言之,我們終究必須透過教育!

  教育可以做的,除了讓人學習有用的一技之長以維持經濟需求外,再來即是一個人生存在社會中必要的能力(包含對現代文化的理解與融入能力,因為這是生活的一部分),這些能力在過去與現在的教育體制中,多半是訴諸家庭、自行造化的,除非是較為專業的知識(好比法律常識),學校才會提供較為完整的課程供學生學習。如溝通、人際關係、理性這種需要潛移默化的能力,在正規教育中幾乎是見不到的,不然就是紙上談兵概略性地教學。瞧瞧義務教育中在學些什麼?筆者每每想到這些都幾乎想對設計者咆嘯:「你看看那些學生!連講話都講不清楚、人際交流困難!每個家庭狀況也都不一樣,你還有心情在那裡談堯舜、講三角函數!?你到底在不在乎學生的差異、學生的生存能力?!那些弱勢學生你都視而不見嗎?」

  在辯論中所談的是,高中教育是否應將文言文改成選修,對於認為應該維持必修者而言,在傳統文化的理由基礎上,似乎要說的是義務教育的課程還不足以提供充足的傳統文化知識,所以必須由高中繼續地學習文言文來達成這個目的。而筆者的論點認為,目前義務教育本身並無法達成最基本的能力養成,如果義務教育辦不到,那自然也應該在中等教育中彌補,現在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學生都會進入中等教育,這樣的措施多少可以挽救一些人。換言之,中等教育應該以此為重,傳統文化反倒是成為次要內容。要談傳統文化,先等每個人都能對現代文化有所融入、對自己的基礎經濟能力有所掌控、人際間的互動與溝通、適當價值觀的矯正都搞定後,再來跟我談你的傳統文化!特別是當它們互相衝突,以及續存於這個升學主義糜爛的社會下,根本沒有「並重」的可能,而是要強調其優先次序!

  關於老包的「以古鑑今,互相檢視,養成判斷力」、「塑造健全身心的良好人格」說,我相信前者已經由歷史課程達成,既然最終目的是「檢視判斷力」,沒必要要求由文言文來達成,白話文就可以辦得到了,而如果是為了讓學生能自己去接觸古代資料而需要文言文能力的養成才可以,也不必過於慌張,現在多得是白話文翻譯作品,沒有文言文能力而想瞭解古代事物,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怕別人翻錯?專家都翻錯了,你又能多厲害呢?)

  塑造健全身心的良好人格,我相信用白話的平易近人來闡釋,更能讓更多人接受,事實上有許多人就是因為文言文很囉唆又麻煩而對其疏離。文言文挺多只能讓那些本身有興趣或者唸書唸到發慌而沉浸在其中的學生有所體會到其中欲傳達的價值,我無法想像教育設計者會只想讓這兩類人得以達成他們所強調的目的。

  再者,關於以備不時之需,或者培養全方位的能力以養成興趣,這跟將文言文設為必修可能會有些衝突,當我們要強調「一個人要多加接觸不同學問,才能更了解或尋得自己的興趣所在,以至於不被既定的知識所侷限」時,我們似乎應該做的是將科目、學問變得更多,但不可能全部必修,比較好的方式就是「選擇」,我們要設法養成學生選擇的能力,也必須讓學生理解並承擔選擇後的責任,如果強迫學生學某些東西,而這些東西又要合乎「全方面的接觸、學習」,那根本就學不完,這種主張會是有問題的。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名望的騎士

☆☆☆☆☆☆☆

回覆 #5 eric0956 的文章

我所強調的是一種「次序」,有些東西必須先學習,再來討論是否應該增加哪些東西。

溝通比寫作重要,而我也相信文言文的學習並不會讓一個人溝通能力變得比較強。

有邏輯的文字比華麗的、引經據典的文章重要,這一樣會有比文言文更好的課程來達成。

除非文言文有更重要的功效,否則我不會覺得它應當視為優先。

不過話說回來,原文沒有討論到文言文與寫作的問題吧?我作論述的基礎是透過申論者的論點來回覆,而非在評論文言文的所有問題。這樣怎麼會有所謂的「看法相異」呢?

教育是一個零和大餅,有其時效性與重要性,對於課程的安排必須審慎以對,必要的知識、重要的知識、次要的知識、國家需求的知識,不能混為一談的。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名望的騎士

☆☆☆☆☆☆☆

原文由劍武天華 於 07-9-4 10:05 PM 發表
樓主的言論我大致上贊同,但對於「現代文化應該擺在傳統文化之前」就有些意見。

也許對於高中教育而言,學習現代文化是重點,但現代文化的根源為何?是所謂的傳統文化所演變,流傳下來的,要了解所謂的現代文化,如果不清楚他的 ...


這部分我沒有討論很詳細。不過我會這麼想:

現代文化裡頭一定會有蘊含一些傳統文化,這種文化我一樣會將其視為「現代文化」,因為他延續至今,是必要的學習範疇。

原本要區別傳統文化的目的是,有些傳統文化已經與當代文化相衝突,這種衝突可能是價值觀的差異或隨社會、科技發展而導致的變遷,是應該遺棄的觀念,不教也罷。(曾經有人跟我主張應該回覆過去的帝王體制,然後找賢君來領導,社會就會變得多完美。)當然還會有一些傳統文化是過時的、不適當的,但依然存在於現在文化中,這種文化知識必須加以辯證,讓學習者理解這種文化思想的錯誤在哪裡,當我們在學習古代文言文時,我們幾乎沒有去辯證裡頭所傳遞的價值觀,這會是一種誤導與反向教育。

除非你所說的傳統文化是指「某些現代沒有的,但如果直接學現代的文化而不學過去的文化,會導致學生無法理解現在文化的本質」的這種文化,基本上我覺得不會有這種東西,但如果真的存在,它自然也就變成必要學習的範疇了。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名望的騎士

☆☆☆☆☆☆☆

我講的零合是一種時間的侷限,如果目標是培養每位國民的基本能力,那就會有這種侷限性。基於目標是所有人,自然必須要在義務教育或至少得在中等教育將「基礎」學習完整,這就是我說的零合。

我不會期待每個人的家庭教育都能做得完善,社會教育也會因為地域不同而有落差,這涉及到太多因素,光靠政府政策是無法改善這兩者的品質。而國家辦的正規教育就不同了,他會有些一致性的要求,這些要求足以達成對基礎知能的培育。所以國家辦的教育有其特殊的重要地位。

還有你可能沒看清楚我的主張:「在基礎、必要知識都還沒學好之前,我們不應該也沒空間去考慮培養那些非必要的能力。」

[ 本文最後由 DUST1987 於 07-9-6 01:50 PM 編輯 ]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名望的騎士

☆☆☆☆☆☆☆

回覆 #10 eric0956 的文章

口語能力跟寫作能力是不一樣的,所以溝通跟白話文是不一樣的。

人在說話的時候會有語氣、用字上不同於白話文的地方。

溝通學習是不足的。但白話文學習也是不足的。

我常常在網路上跟別人討論,我跟一位朋友發現,很多人對自己的主張是說不清楚的,特別是在進行哲學討論時,常常遇到表達出來的跟內心想的不一致的情形,這是白話文學習不足的缺陷。

至於何謂「基礎、必要的知識」,我想在原文中應該已經說明過了,這裡不加贅述。


————————
以下文章摘自酥餅的部落格,原網址http://blog.roodo.com/subing/archives/2564465.html
----------------------------------

邏輯訓練有待加強/酥餅

如果有人在意我對台灣教改的看法,我最擔心的就是,台灣制式教育內欠缺邏輯訓練。

美國學生從中學開始學的寫作,其實就是一種邏輯訓練,他們的作文題目通常不像台灣的題目已經有一個預設的立場,比如說「偉大的領袖」或是「可愛的家庭」,他們的作文題目很像我們辯論比賽時的題目,比如說「我們住的小鎮最近要設一家工廠你是否贊成?請分析其利弊得失」,而老師評分的標準就在於立論是否清晰,有沒有把自己的立場與贊成或反對的原因解釋清楚,以及邏輯是否正確無誤。

台灣作文題目訓練出來的是一種包裝人云亦云或是表達心情的能力,這些都跟邏輯沒有必然的關係,所以台灣作文學的好的最常寫的文章就是用看似振振有詞的語彙或是動人的詩句組合出沒有意義的一般論,甚至是邏輯錯亂的胡言亂語。

除了語言課外,美國大一新生通常還要上Critical Thinking,相對來說,台灣由於教育體制內沒有邏輯訓練,台灣學生的邏輯通常都要自修,辛苦不說有時還程度參差不齊,最慘的是有人就這麼以台灣教育的作文能力沾沾自喜過了一輩子。

一個有趣的觀察是,在美國,準備對談的雙方準備的是論點與支持論點的事例,在台灣有些人則認為對談要先準備的是「表現誠意」,由此可見一般。

邏輯訓練不足不止是教育訓練的問題,其實也是台灣社會許多問題的根本,邏輯訓練不足讓媒體與政客似是而非的言論有寬廣的空間,遇到政治議題,如果意識型態相近,不管合不合邏輯都可以相見歡,遇到意識型態相左的,缺乏邏輯訓練讓雙方無法講理也抓不到重點,最後只好相罵或是比拳頭大小。

所以我說,台灣的中文教育真的應該變一變了,學學美國的語言教育,重視邏輯與論證,我相信以台灣學生優異的素質,很快的我們就會有一整代講道理的人,以似是而非的言論超弄社會的媒體與政客也會隨之消逝。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名望的騎士

☆☆☆☆☆☆☆

嗯,老實說我一直很納悶文化學習為何是重要的?

一個國家過去的文化應該被保留,但沒有理由要求要「學習」它。

古蹟會被保留、歷史文物也會被保留,它們不會因為不被學習而消失。

訴諸學習的挺多是那些需要被「傳承」的知識,我不知道文言文有什麼理由應該被傳承下來。

我至今仍然搞不清楚文化論者為何會如此主張。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名望的騎士

☆☆☆☆☆☆☆

原文由eric0956 於 07-9-7 12:20 PM 發表
這我就不贊同了

所謂文化就是要不斷學習

他才能延承下去



今天鐘鼎文、甲骨文

依然是紀錄在歷史上面

但是還是有更多的我們不懂的

還有更多的古文明文字,至今尚未解讀出來


試問

不懂文言文

清朝以前的所 ...


我的意思是,全民傳承。

文言文當然會有一些他的功效,特別是對那些研究過去歷史文化的學者們。

我所指責的是那些動不動就要主張:「文化教育不可少!歷史教育也很重要!全部都放進來就對了!」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4-5-15 13:39 , Processed in 0.025789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