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戊辰戰爭』


1868年初,倒幕派在明治天皇的支援下在京都發動政變,實行所謂的王政復古,也就是天皇收回統治權,下令剝奪德川家的將軍之職,廢除幕府制度,緊接著以要求德川將軍“辭官納地”即交出統治地區。但是,幕府仍擁有實權,時刻準備反撲,於是,天皇周圍許多人都想同幕府妥協。於是,倒幕倒西鄉隆盛等人計劃擾亂江戶,迫使德川慶喜挑起戰端,進而徹底推翻幕府統治。在他們的授意下,集結在江戶三田薩摩藩邸的約5百名浪人,或30人或50人一夥,闖入富商宅院,奪取金銀,散佈謠言。消息傳到幕府控制下的大阪,幕府果然中計,舊幕府官員和會津、桑名兩藩藩士主張立刻與京都的朝廷決戰。
西元1868年1月1日,德川慶喜制訂“討薩表”,2日,幕府軍與會津、桑名等藩兵從大阪向京都進攻。


當晚,幕府軍艦在兵庫海面炮擊薩摩藩的輪船。這時,倒幕派的公卿岩倉具視等人仍動搖沒有反擊決心。而大久保利通和西鄉隆盛等人則指責朝廷一再失策,堅決要求下決心作戰。1868年1月3日中午,朝廷宣佈德川幕府爲“朝敵”,決定討伐。於是以薩摩和長州兩藩軍隊爲主力的新政府軍和幕府軍在京都南郊的鳥羽、伏見接觸,全面內戰展開。4日朝廷以仁和寺宮爲征討大將軍,下令征討幕府軍,幕府軍雖然有1萬5千人多人,但是,人民群衆痛恨德川幕府,支援政府軍作戰;政府軍作戰目的明確,士氣旺盛;同時一些原來站在幕府一邊的藩爲形勢所迫,背離幕府轉而群攻幕府軍隊,結果,。幕府軍隊只有5000人的明治政府軍隊擊敗,幕府軍退向澱町(在京都伏見區)。


此後,經過四晝夜戰鬥,幕府軍向大阪潰逃。政府軍乘勝追擊,佔領大阪,幕府將軍德川慶喜與幕府重要官員松平容保、松平定敬、老中板倉勝靜等乘小船逃出大阪,然後再乘“開陽丸”軍艦逃回江戶。於是近畿以西各藩宣誓效忠新政府。鳥羽、伏見的炮聲一響,立刻摧垮了妥協保守勢力;倒幕派占了優勢,取得領導地位。明治朝廷內的力量對比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這次戰爭的勝利,打開了建立以天皇爲道的政權的道路,迫使近畿以西各藩投向反對幕府的薩摩和長州方面;促使三井等特權商人決定抛棄幕府,以財力支援新政府,繼續追討德川慶喜。


不久,明治朝廷宣佈剝奪德川慶喜及追隨幕府的諸藩藩主、幕臣26人的官職,宣佈將舊幕府領地列爲朝廷領地。任命了山陰、東海、東山、北陸各道的鎮撫總督,中國、四國追討總督和九州鎮撫總督。新政府爲使天皇政權獲得歐美各國的承認,1月15日派使者去神戶,向各國公使面交國書。其內容:天皇親裁內外政事;過去條約稱大君,今後改稱天皇;承認舊幕府和外國所訂條約;對內批判幕府的過錯,對外採取開國友好方針。各國承認新政府和舊幕府爲對等的交戰團體,宣告戰爭中局外中立。但法國暗中文持幕府,英國商人則把大批武器賣給倒幕派。


1868年1月31日,朝廷宣佈德川慶喜爲大逆不道的賊臣,並發佈討伐令。2月3日,剝奪了慶喜的官職。6日,新政府改東海、東山、北陸三道鎮撫總督爲各道先鋒總督兼鎮撫使,9日由新任東征大總督有棲川宮熾仁親王和總參謀西鄉隆盛等指揮東征。從中旬起東征軍以薩摩、長州、土佐等藩兵爲主力的各道先鋒軍,相繼從京都出發。新政府當時還沒有獨立的財源,內戰軍費和政府開始依靠三井、鴻池、小野、島田等大商業資本家的借款和發行政府紙幣維持,因此後來明治政府在實行明治維新時期對這些大資本家多有扶持。3月12至13日,東海道和東山道的先鋒軍分別進抵江戶郊區。北陸道先鋒軍也接近江戶。東征大總督召開參謀會議,決定3月15日總攻江戶,嚴處德川將軍及其支持者。新政府爲爭取反幕勢力,1月12日下令“幕府領地今年租稅減半”,此舉爲新政府贏得了民衆更多的支援。東山道鎮撫總督還發出布告:“年來苦於苛政或有冤者,應無所顧慮向本帥申訴。”此外,西鄉隆盛堅決主張德川慶喜應切腹自盡。


但是,新政府仍然對農民武裝不信任,農民武裝在征幕戰爭中壯大後,新政府就採取了鎮壓措施。儘管如此,人民群衆反對幕府的鬥爭仍接連不斷。從2月至4月,上野、下野、武藏、信濃一帶農民紛紛起義,反對幕府徵兵課稅,甚至搗毀代官衙門和米店。人民群衆鬥爭直接支援了新政府的東征,使東征軍取得節節勝利。 2月4日德川慶喜從大阪逃回江戶,主戰派陸軍小栗忠順、海軍根本武揚等要求重新振興幕府,決一死戰,但幕府陸軍總裁勝海舟,看到了民心背向的嚴重形勢,認爲如果繼續和東征軍作戰,人民群衆可能爆發巨變。因而勸說德川慶喜投降。新政府和對新政府有影響的英國,也怕人民起義破壞現存秩序,同意寬大處理。於是互相妥協,4月21日新政府軍“無血入城”,接收江戶,德川慶喜去水戶“謹慎”(實爲幽禁),讓田安龜之助(後改名爲德川家達)繼承德川家,仍給靜岡土地70萬石。


至此,統治日本260多年的德川幕府名實俱亡。德川慶喜雖降,但內戰還沒有結束。首先一支擁有兩千人的名爲“彰義隊”的反新政府武裝擁立輪王寺宮(皇族住持)以上野寬永寺爲據點,串通德川幕府殘餘勢力繼續同明治政府爲敵。5月15日,在上野之戰,彰義隊被新政府軍包圍擊潰。此後內戰擴大到東北地方。5月,以會津、莊內兩藩爲中心的幕府殘餘勢力,組成“奧(陸奧)羽(出羽)、越(越後)列藩同盟”,聯合對抗新政府。明治政府決定分兵征討。在北越方面,5月新政府軍進攻長岡藩。當時正值該藩西蒲原郡的農民掀起“改革社會”起義,削弱該藩反抗力量,於是政府軍在7月末就攻下長岡城。在北越的新莊藩,5月末有幾千農民高喊“不許進軍,不許和官軍作戰”的口號,掀起暴動,粉碎了該藩參加“奧羽越列藩同盟”的計劃,並迫使藩主歸向明治政府。7月末,政府軍攻佔新瀉,屬於列藩同盟的北越諸藩相繼向新政府投降。


在陸奧方面,9月下旬新政府軍依靠農民支援,攻下會津的若松城,結束了本州的內戰。12月末,歐美各國取消關於局外中立的聲明,承認新政府是合法政府。德川幕府海軍副總裁(木夏)本武揚在幕府投降後,曾經率領艦隊幫助奧、羽、越諸藩反抗政府。會津投降後,又8艘率艦到北海道,佔領函館及其附近的要塞五棱廓,並與大鳥圭介等的幕府軍殘餘、法國人軍事教官、原老中板倉勝靜和小笠原長行,以及原京都所司代松平定敬等匯合,統治了全島。1868年12月15日,建立蝦夷島政權。1869年2月,明治政府的海陸軍進攻函館。(木夏)本武揚死守五棱廓及其附近的炮臺,拒絕投降勸告。5月,函館館市民遊擊隊協助新政府軍進攻,(木夏)本武揚被迫投降。至此,歷時一年半的內戰,以德川幕府及其殘餘勢力的徹底失敗、新政府的勝利而告終。因爲戰爭主要在1688年進行,1868年是爲戊辰年,故日本歷史上稱這次戰爭爲戊辰戰爭。持續一年半的戊辰戰爭,最後完成了推翻幕府封建統治,建立起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爲在日本實行一系列的資產階級改革準備了條件。對這場國內戰爭的積極意義是應當予以肯定的。只有通過這場內戰才能把日本從腐朽落後的封建統治下解放出來,爲日本建立統一的近代國家奠定基礎;只有這場戰爭才能把日本從半殖民地化的危機中挽救出來,爲日本建立民族獨立國家創造條件。



轉載於人民教育出版社 學科教育 snow編輯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4-5-7 17:00 , Processed in 0.018548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