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德國艦隊戰史(上)
 
   


* 本文為一篇在互聯網上廣泛傳閱的優秀文章,原作者不詳,來源對有關德國海軍Z計劃的部分加以補充。


德國軍事中心所有。





戈騰哈芬(波蘭格丁尼亞)港內的德國艦隊,1941/4/12。近景為呂佐號袖珍戰列艦,其左後為俾斯麥號戰列艦。照片右側為紐倫堡號輕巡洋艦




一、回顧

德國戰艦因為要面對大量的英國艦隊,所以在設計理念上與其他各國略異,基本上可以歸納出幾個特點:

1.裝甲厚:德艦的裝甲經常是犧牲火力來換取的,因為火力,機動力與防禦力中很難三者兼顧,德艦采「重裝甲」主義,在以寡擊眾時會比較有利(多一門炮不一定打得到敵軍,多一寸裝甲可以同時讓幾艘敵艦的炮彈被彈開,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2.速度快:拜德國科技之賜,德國船艦擁有世界一流的引擎,在先天上就佔有優勢;而因為數量居於劣勢,有較高的速度才能採用"打帶跑"戰術(否則英軍玩起「一換一」戰術,德軍就被耗光了)

3.防空火力足:因為德軍沒有航空母艦,戰艦大多是在沒有空中掩護之下作戰,因此特別注重防空火力.甚至連艦載的偵查機都裝有20mm機炮(我想打起「劍魚」這類雷擊機,應該綽綽有餘)

當然也有例外者,如德軍改良型Z級驅逐艦,其火力媲美輕巡洋艦,但是防空火力與裝甲就不怎麼樣了(不過其38節以上的航速,卻是英軍船隻所望塵莫及的)因為德國受凡爾賽條約限制軍備,故在造艦技術上雖有先進的理論,卻缺乏實務經驗,故其船艦設計略嫌保守,每型船艦都像是同一版本的不同比例,外觀都差不多.

德艦的火炮也因為其冶金技術進步,射速快,射程遠,加上精度奇佳的光學瞄準儀與雷達,炮擊的威力與準度相當可觀.凡爾賽條約中,德國主力戰艦原來被當作戰利品送至英國,結果在斯卡巴弗洛港自沈,德國盡剩舊式戰艦六艘,輕巡六艘,驅逐艦十二艘,並受限不得擁有潛艇。為補充退役艦而新造者,戰艦不得超過一萬噸,主炮口徑不得超過28公分;巡洋艦不得超過六千噸,主炮不得超過15公分,驅逐艦須小於800噸,魚雷艇須小於200噸,航空母艦、飛機、戰車等皆不得建造,並賠款一千三百二十億馬克。在如此窘境下,德國利用其科技造出了袖珍戰艦--德意志(Deutschland)號。其性能幾乎就是條約限制的極限。

德國人認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強大的德國艦隊與英軍正面對戰,都沒有辦法獲勝,何況是這種衰弱的狀況?因此德國想出了打帶跑的戰略。德意志號航速約有28節,擁有28cm(11寸)主炮六門,雖然不能和英軍戰艦單挑,但是可以和戰艦以外的任何船艦對決而不敗,尤其列強在華盛頓五國公約中,明定巡洋艦噸位不得超過一萬噸,主炮口徑不得超過八英吋,性能不如德意志級戰艦,所以只要能避開英軍的戰巡名望號、卻敵號與胡德號,看到其他英軍戰艦就拔腿溜走,不就天下無敵了嗎?

當時的德軍巡洋艦也依此理念建造,所以有後方主炮炮塔較前方為多的有趣現象。由於德國戰後失去了海外的殖民地,也就失去了海外的補給站,因此該型艦特別注重續航力,只要能在開戰前將戰艦開到大西洋上,將可以有效打擊英國的補給線,並且牽制大量的英國艦隊在大西洋,以利進行對英國本土的登陸戰。只要能讓德國陸軍踏上英倫三島並掌握前進機場,英國海軍再強也沒用。德國人如此盤算著。

在希特勒掌權後,德國人開始陽奉陰違的秘密進行戰艦的製造,首先是新型戰巡沙恩霍斯特(Sharnhorst)與格耐森瑙(Gneisenau)兩艦,打從一開始就打算違反一萬噸的上限,在希特勒宣佈撕毀凡爾賽條約後,與英國簽訂了「英德海軍協定」,德軍船艦噸位可以達英軍的百分之三十五。為了多撈一些,對外虛報此二艦為二萬六千噸,實際上是三萬二千噸的巨艦。其速度更高達三十二節,裝有28公分主炮九門(原先在Z計劃中要換裝與俾斯麥級相同的十五寸炮,因故取消)

德國撕毀凡爾賽條約後,重建軍備的德國三軍中,以海軍的處境最為困難,德國可以在短期間內生產大量的戰車飛機,但是船艦卻不是幾天內可以造出來的。唯一能充分發揮戰力又能在短期間內大量生產的就只有潛艇了。以德國的新技術,潛艇可以潛得更深更久,英軍根本沒有辦法對付。更重要的是,只要兩星期就可以完成一艘,較之需要耗費大量資源與時間的戰艦,希特勒顯然比較中意潛艇。1938年九月,德國海軍以宿敵英國為假想敵,訂立了一個「六年造艦計劃」,並且經希特勒核准,這就是「Z計劃」。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德國人認為,在1946年以前,應該不至於和英國開戰,在這段期間內,動用工業力量進行大規模的新銳船艦建造,只要一完成,必可擊垮老朽的英國艦隊,進而登陸佔領英國,把勢力推展到大西洋上。

其預定艦隊規模如下:
1.五萬六千噸級戰艦4~6艘
2.四萬二千噸級戰艦2艘(俾斯麥級)
3.三萬二千噸級巡洋戰艦2艘(沙恩霍斯特級改裝15寸主炮)
4.新型P級袖珍戰艦3艘,用以取代原先3艘德意志級袖珍戰艦
5.航空母艦2艘(齊柏林級)
6.重巡洋艦5艘(希佩爾級)
7.輕巡洋艦44艘
8.驅逐艦68艘
9.魚雷艇90艘
10.U艇249艘

由此可知這是一個兼顧水面與水下武力的強大艦隊。其中值得特書的是P級袖珍戰艦,她們名為「袖珍」(pocket),其實是30500噸的巨艦。為了有效達成破壞通商的戰略,特別將其航速提升到34節,雖然主炮只有六門15寸炮,但是航程與裝甲均較其一萬噸左右的前輩大幅提高,戰力更是因為速度的提高而加強。她可以闖入巡洋艦護航的商船船團中,在巡洋艦的艦炮射程外從容開炮將商船擊沈,然後再仗其較巡洋艦為高的航速脫離。如果有不死心的敵艦硬要跟上,也可以用15寸炮將之驅離或乾脆擊沈。萬一在海上與戰艦遭遇,至少還可以有還手的餘地。

另外如五萬六千噸的興登堡級戰艦裝有八門16寸炮,裝甲更是厚到離譜的程度。(原本已經在1939年開始動工建造,後因希特勒下令中止,原艦炮轉為岸防炮與要塞炮之用);還有預定生產的最後幾艘改良級Z級驅逐艦,重達6300噸,裝有15公分炮六門,甚至可和輕巡洋艦一較長短了。

在Z計劃的戰艦群中,第一艘下水的就是俾斯麥號了。可是當她在1940年完工下水時,歐洲戰局已經不是她開工時的樣子了。德軍挾其強大的陸空武力,在極短時間內就掌握了大半個歐洲大陸的控制權,唯一能做梗的就是在海上的英國了。可是,德國海軍能和英國打對台的戰艦群還在船塢裡呢!

勝利來得太快、太突然了,甚至快到令德國海軍無法招架。德國海軍在準備不足的狀況下勉強參加了對挪威的侵攻,雖然也得到了勝利,但是比起陸空軍的顯赫戰功,甚至是U艇的大顯神威,海軍的水面艦隊顯得顏面無光。「一定要擊沈英國戰艦..否則太對不起元首與國人的期望了.....」當初建造Zeppelin航艦時,海軍曾向空軍元帥戈林要求撥一些飛機成立海軍航空隊,可是被戈林一口回絕:「凡是可飛的東西,就都是歸我管啊!」如果不出海立點戰功回來,不就會被這討厭的戈林更看不起嗎?戈林又是元首面前的紅人,如果以準備不足為由拒不出戰,說不定以後的海軍預算全給空軍拿去了。這還不打緊,要是被那傢伙扣上了大帽子,後果.....(想起了惡名昭彰的蓋世太保)

在這個狀況下,德國海軍策畫了一個「萊茵作戰」,北翼由俾斯麥號與尤金親王號,自德國本土經挪威,突破GIUK防線進入北大西洋;南翼則由兩艘沙恩霍斯特級戰巡,自法國布勒斯特港出擊,將可有效嚇阻英國船團,斷絕英國物資來源。但是當準備就緒時,在布勒斯特港的兩艘戰巡卻遭到英國空軍的轟炸損毀,尤金親王號也觸雷,受了點輕傷,尤其是兩艘戰巡,完全修復要好幾個月。海軍參謀建議:不如等這幾艘船全部修復再出擊,屆時鐵必制號也下水成軍了,五艘巨艦再一起出擊應該勝算會更大。

可是這個提案被否決了。因為拖時間不但會使希特勒不滿,如果拖到冬季也不利於突破GIUK防線(如果碰上永晝,很容易被發現),而且預定的對俄戰爭即將登場,如果不先搶著出擊,非但分配給海軍的資源會大減,德國空軍也因調到東線去不能給予充分的掩護支援。

俾斯麥號協同尤金親王號,自Gdynia港(今屬波蘭領土)出發,5月21日抵達挪西南部的峽灣中補給燃料。此時英國的偵查機已經發現了兩艦的動向,英國皇家本土艦隊司令Tovey上將當機立斷,立刻進行作戰部署。

首先進入攔截位置的是擔任搜索工作的諾福克(HMS Norfolk)與薩福克(HMS Suffolk)兩艘巡洋艦,接著Holland海軍中將親自搭上較俾斯麥號速度更快、噸位更大的胡德號(HMS Hood)戰鬥巡洋艦,並率領新成軍的威爾斯親王號(Pr. Wales),共兩艘巨艦自冰島迎擊。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5月23日,英艦Suffolk在霧中發現了德艦的蹤影,立即將俾斯麥號的位置回報,俾斯麥號也發現了英艦Norfolk,立即回報以三次齊射,英艦自知不敵,放出煙幕逃入霧中,等待Holland海軍中將率領的艦隊增援。

5月24日清晨,Holland率領的艦隊出現於德艦東南方。由胡德號打頭陣,威爾斯親王號緊跟在後。德艦陣形則是尤金親王號在前,俾斯麥號殿後。0532時,胡德號首先發難,將炮火對準尤金親王號(因為德艦輪廓相似,艦身又漆上迷彩,英軍誤認尤金親王號為俾斯麥號),隨後威爾斯親王號也向俾斯麥號開火。德艦也在0535時開火還擊,且將炮火集中於胡德號。

由於英艦誤認了德艦,連帶影響了射擊時的測距(因為俾斯麥號與尤金親王號尺寸有相當差距),所以一開始炮擊時並未有效命中德艦,反觀德艦就沒有犯這種錯誤,所以炮彈不斷準確的向英艦襲去。0601時,俾斯麥號進行第五次齊射,貫穿了胡德號的甲板,並誘爆了彈藥庫。胡德號在霎時折成兩半,沈入海中;艦上一千多名官兵僅有三人生還。德艦立刻將炮火指向Pr.Wales。該艦艦橋遭15in炮擊中,除艦長與信號兵一名外,全部陣亡;另外各處中俾斯麥號的15in彈4發,尤金親王號的8in彈3發,數門主炮因故障與戰損而無法發射,在重傷之下逐漸失去戰力,被迫退出戰鬥。

勝利不是不用付出代價的。俾斯麥艦中彈三發,不幸燃料槽與輪機受損,時速降低了幾節(這是後來被追上的主因),加上位置被英軍發現,被英軍航艦Victorious的劍魚機擊中魚雷一枚,兩天後再被皇家方舟號的劍魚機命中兩枚魚雷,操舵裝置被毀,舵板卡死,速度再降一些,而且幾乎無法控制航向。當天傍晚英軍追擊艦隊的驅逐艦趕到,反覆對俾斯麥艦進行雷擊。由於操舵困難,遭兩枚魚雷命中(此時原本伴隨的Pr. Eugen已經與俾斯麥艦分開)。在晚間23:25時英軍戰巡名望艦趕到,當時副炮炮彈已經用盡了,英軍仍無法將俾斯麥號擊沈(不敢太靠近,只能做騷擾性的攻擊)。至隔日清晨七點多,英軍戰艦King George V
與Rodney趕到,於八點多進入射程,三艦(外加幾艘巡洋艦)對一艦(俾斯麥艦的彈藥已經沒幾發了)轟到10:23分才讓俾斯麥完全失去戰力,最後英軍才由巡洋艦Dorsetshire用魚雷將俾斯麥號予以擊沈。(另有一說是俾斯麥號自沉)。

航空母艦在海戰中的價值在此役中其實已經顯現了.若非劍魚機拖時間,也許可讓俾斯麥逃回德國空軍的掩護之下,後果可能完全不同.

大家一定懷疑,奇怪,猖獗的U艇哪裡去了?據記載,當時德軍水面艦指揮官雷德爾與潛艇艦隊指揮官鄧尼茨不和,並且相互在希特勒面前爭寵,雷德爾在Z計畫的艦隊未完成前就貿然讓俾斯麥艦出海,就是為了證明德軍水面艦隊的實力(當時U艇四處橫行,擊沈英軍船艦不計其數,希特勒大加讚賞),以免海軍預算全落入潛艇艦隊手中.身為潛艇艦隊指揮官的狄尼茲當然不會出手相助了,直到最後希特勒下令「所有在附近海域潛艇應趕赴救援」時,才有一艘沒有半枚魚雷的潛艇前去撈起落水者三人)如果德海軍指揮體系較為統一的話,在俾斯麥艦回航時,應該可以讓大量U艇埋伏在其回航的路上,英軍趕來的幾艘大船絕對難逃一死(當時反潛技術尚不發達)。結果因俾斯麥艦被擊沈,原先預定的4~6艘興登堡級戰艦與3艘P級戰艦建造案被取消,德國海軍從此全力生產潛艇及少量的驅逐艦(護航用)。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在俾斯麥號被擊沈(過程見前面文章)後,希特勒對德國海軍更是失望,為了不讓戰艦再出意外,他下令把布勒斯特港的兩艘戰巡與一艘重巡(尤金親王號與俾斯麥號一同出海,在俾艦被擊沈後抵達布勒斯特)返回德國,這點直接就把大西洋的制海權完全讓給了英國。而德國在大西洋中能與英國抗衡的,就只剩U艇了。由於對俄戰爭吃緊,資源缺乏,希特勒對海軍的信心又不足,於是建造中的戰艦一一被停工,甚至解體。省下來數十萬噸鋼鐵拿去造戰車與槍炮--以及U艇。原來Z計劃中U艇只準備造249艘,可是到戰爭結束時,德國竟造了1150艘各型U艇。

為了防禦潛艇的攻擊,商船都會編成船團,再由驅逐艦護衛之。但是此類陣型最怕碰上敵軍的水面艦隊,因此在船團中常須安排幾艘巡洋艦甚或是戰艦與空母。如今德國自己放棄了大西洋,英國方面自然是樂觀其成,因此把建造中的先鋒級戰艦後幾艘與全部的獅子級戰艦建造計劃全部取消,頃全力生產驅逐艦與護衛艦。至於其水面武力就可以抽調大半到太平洋戰場去和日本決戰而不會有後顧之憂。當然,在沒有水面艦隊的掩護下,U艇的日子越來越難過了。

大戰中德國U艇共擊沉船艦2603艘,計1357萬噸,但是本身被擊沈781艘,約兩萬八千人陣亡(全部U艇部隊人員的七成),五千人左右被俘。

*******************************************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二、德國海軍艦隊之命名規則


戰艦:以人名命之。如俾斯麥(德國鐵血宰相),提爾皮茨(德國海軍之父)

戰巡:以人名命之。如沙恩霍斯特,格耐森瑙(兩人為名將,普魯士陸軍再造者)。以下是這兩人的故事:



   


左:沙恩霍斯特;  右:格耐森瑙


魯士可以說是德國的前身,在1806年,拿破侖擊潰普軍,佔領柏林,普魯士的軍備自然就受到拿破侖的重重限制。拿破侖只准普國擁有皇家軍隊四萬二千人,這種薄弱的兵力,就算擔任警察任務都嫌不夠,更不用說是負起國防任務了。

但是窮則變,變則通,時任普魯士陸軍部長的沙恩霍斯特( Gen. J. D.von Scharnhorst )在德國高層的支持之下,秘密擴軍,採行徵兵制,每次徵兵不超過四萬二千人,以符合拿破侖的規定;而實際上每一期所徵的兵員皆在短期訓練後退役,然後再召第二期,第三期……以期使全國青壯男子皆受過軍事訓練;他並下令在全國普設所謂「民防協會」,表面上是一種類似「守望相助」的民間組織,實際上則是一個負責進一步訓練那些退役軍人的軍事單位。在1813年拿破侖征俄大敗而回後,普魯士就將這些在鄉軍人召集編組,立刻就建立了一支能與拿破侖對抗的部隊.此後普魯士頒布新的兵役制度,規定成年男子需服役三年,退役後備役五年,每年仍需接受數星期點召,戰時則接受徵召服役,這也就是現今大多數行徵兵制國家所倣傚的兵役制度始祖。沙恩霍斯特也就因此被譽為普魯士陸軍的再造者。而格耐森瑙( Count von Gneisenau )即為沙恩霍斯特的副手。當沙恩霍斯特在1801年前後任職柏林陸軍官校時,有個著名的學生,就是後來寫作戰爭論的克勞塞維茲( Karl von Clausewitz ),克氏對沙恩霍斯特推崇備至,稱之為「唯一敬愛的精神上之父執與良友」,當普魯士遭拿破侖擊敗後,秘密擴軍之際,沙恩霍斯特就將克勞塞維茲延攬至陸軍部,在格耐森瑙的手下做事。

後1812年拿破侖大舉征俄,除假道普魯士外,尚要求普魯士派兵助戰,沙恩霍斯特與格耐森瑙等人主張召集國民軍,聯俄抗法,普魯士王腓特列·威廉三世以普魯士首當其衝,不允所請。沙恩霍斯特憤而辭職,格耐森瑙則被"外放"--奉命出使外國,官職較小的克勞塞維茲則棄職投效俄軍,沙氏與格氏特函向俄皇推薦,克氏遂進入俄國參謀本部就任。拿破侖征俄失敗後,普魯士於1813年重整軍備,以布呂歇爾元帥( Marshal Gebhard L. von Blucher )為總司令(後也有多艘船艦以Blucher為名),沙恩霍斯特為參謀長,格耐森瑙仍為香氏副手,克氏以俄軍聯絡官之名也在麾下。

1813年春,原被拿破侖征服的國家組成聯盟,共同對法作戰.沙恩霍斯特在五月的Lutzen與Bautzen兩戰中身受重傷,後在前往奧國求援的途中傷重死亡.克氏悲曰:「這是我一生中無可補償的最大損失!」格耐森瑙在沙氏死後繼任為參謀長,並在十月的萊比錫一戰,偕俄奧兩國部隊大破法軍,克氏也在戰後恢復德國軍官身份。聯軍隨後攻入法境.在1815年,拿破侖返國復辟,歐洲各國震動,遂組織聯軍圍剿。在滑鐵盧一役中,格耐森瑙任普魯士總部參謀長,克勞塞維茲任第三軍參謀長,在此戰中皆立有大功。後不久格氏引退,克氏後任柏林陸軍官校校長,並在這段時間內寫作戰爭論。

1830年,由於法國發生七月革命,波蘭也發生暴動,局勢吃緊,乃再度委請格耐森瑙復出任職總司令,克勞塞維茲為其參謀長.後格氏與克氏兩人先後死於1831年的一場霍亂大流行中。

****************************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重巡:以人名命之。如歐根親王(奧地利名將,著名戰略家)

袖珍戰艦:以海軍將領命之。如海軍上將捨爾(Admiral Rheinhard Scheer ,
第一次世界大戰名將,在日得蘭一役擊敗英軍艦隊,《銀河英雄傳說》中的「萊茵哈特」可能就是依他命名)


輕巡:以地名命之。如紐倫堡、科隆

潛艇:U開頭再加上數字。
U為德文潛水艇(Unterseeboot--英文 Undersea boat)的字首



有關德國海軍的艦艇情況,請參見(下)
德國軍事中心 所有,轉載請保留。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4-5-7 22:26 , Processed in 0.020394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