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文章︰《 子 午 谷 紛 爭 何 時 了 》
作者:月不落
轉貼自:烽火三國論壇

作者在文章中的注解 
我自己標示的一些段落,我是邊看邊標,可能顏色會覺得混亂,請多包涵。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前,魏延提出了子午谷之計,而諸葛亮不取。
於是此事引來無數爭議,或說子午谷計何等奇謀,或說子午谷計何其威效,
或答子午谷計不合實際,或答子午谷計不易實行,光子午谷之計已經出現兩個版本。


             子午谷之計第一個版本
《 魏 略 》夏 侯 楙 為 安 西 將 軍, 鎮 長 安 , 亮 於 南 鄭 與 群 下 計 議 ,
延 曰 : 「 聞 夏 侯 楙 少, 主 婿 也 , 怯 而 無 謀 。 今 假 延 精 兵 五 千 , 負 糧 五 千 , 直 從 褒 中 出 ,
循 秦 嶺 而 東 , 當 子 午 而 北 , 不 過 十 日 可 到 長 安 。 楙 聞 延 奄 至 , 必 乘 船 逃 走 。
長 安 中 惟 有 御 史 、 京 兆 太 守 耳 , 橫 門 邸 閣 與 散 民 之 穀 足 周 食 也 。
比 東 方 相 合 聚, 尚 二 十 許 日 , 而 公 從 斜 谷 來 ,必 足 以 達 。
如 此 , 則 一 舉 而 咸 陽 以 西 可 定 矣 。 」
亮 以 為 此 縣 危 , 不 如 安 從 坦 道, 可 以 平 取 隴 右 , 十 全 必 克 而 無 虞 , 故 不 用 延 計 。

根據這個版本所說,魏延要用五千精兵疾行,五千兵負糧,從子午谷出十日到長安突襲,而夏侯楙必棄城而走,
魏延可用城中糧倉及當地人民的糧食作補給,而諸葛亮由斜谷走二十天到長安會合魏延,實行關門打狗平隴右。
算盤打得很響,不過還是看一看子午谷計可否成功。

十日子午谷
根據《長安志》所載,子午谷長六百六十里,魏延想十天內走完谷道,必須日行六十六里,
如果是平地十天內足以完成,可是要走的是難行的棧道山路,
不過解決方法不是沒有,除非諸葛亮捨得把一萬無當飛軍的性命交給魏延,或者可以十天內走出谷,
當然前提下是魏國的斥侯只吃飯,偵查不到魏延走子午谷,於是魏軍沒有埋伏魏延,給他當頭一捧。
可是別忘了出了谷口還要向北走百里方到長安,
(孫子曰︰故軍爭為利,軍爭為危。舉軍而爭利,則不及﹔委軍而爭利,則輜重捐。
是故卷甲而趨,日夜不處,倍道兼行,百里而爭利,則擒三將軍,勁者先,疲者後,
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爭利,則蹶上將軍,其法半至﹔三十里而爭利,則三分之二至。
是故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
就當一出谷日行百里飛奔,也至少要一天,
(旁白說︰對之前剛爬完山的步兵來說是極限中的極限,說不定還會水土不服^^)
當然諸葛亮治軍能力舉世不二,經過孔明訓練的飛軍是鐵人中的鐵人,不會出現孫子所說的只剩十分一兵準時到。
不過,之前就不能用十天走子午谷,只能九天內走完,每天七十三多里,難度又加深了,
只能驚歎無當飛軍真沒改錯名,而且急行的五千兵一定離負糧的五千兵很遠,正是饑疲交逼之時。
計一計負糧兵要多少天後才到,假設那些糧兵速度是疾軍的八成,
第九天只能走到五百二十八里(日夜兼行棧道五十八里六七,強!),
十一天多才走得出谷,再日行八十里,趕到長安剛好第十三天中午。

長安起風雲
真正的問題陸續有來,魏延認為當蜀軍突然在長安出現,夏侯楙就會棄城逃走,
( 旁白說︰連由水路逃走也想到,真是無微不至的預測 )
但以魏律嚴峻,若夏侯棄重鎮而走必判死刑,夏侯再膽怯無謀,也不會棄城走 ( 路人甲說︰其實棄城更需勇氣 )
不如堅守長安,一旦成功守到援軍至,便立下大功,對於好治生(即經商)的夏侯楙來說,這筆數易計吧。
也就是魏延必須親自動手,攻下長安。再看看當時長安的魏將魏官,除了怯而無謀的夏侯,只有御史與京兆太守。
而大部分反駁子午計的都會說郭淮此年為雍州刺史第四年,而治所在長安,所以郭淮也在,
不過《 魏 略 》自圓其說,郭淮在天水巡察,雖然此載與《姜維傳》有少少出入,

但起碼證明了刺史巡察州縣之職,在魏延佔盡便宜的準則下,就當郭淮不存在
可是,郭淮不在長安,對魏大將軍用子午谷之計不見得有多大的幫助,魏延的五千先頭部隊,
即使是無當飛軍在十天內長途跋涉,經過難走的山道,早就變了疲兵,且既是輕兵急進,

則無攻城器具可用,憑這五千疲卒怎能攻得下長安堅城?
夏侯再無謀,還好是「怯」而無謀,膽怯與謹慎之別,在於前者謹慎得過了火,

魏延想用計謀引他出去交戰也不行。當魏延軍到長安,洛陽方面幾時會收到消息呢?
宋仁宗時騎兵送急信速度最快一日一夜五百里,而曹操當年五千輕騎在保持隊形一日一夜三百里,
在長安至洛陽多平原的情況下,單騎一日一夜走五百里不是問題,
《 孫子算經 》︰長安、洛陽相去九百里,即洛陽方面兩天內可收到消息。
(如果懂得利用渭水的話,一天就夠了,不過就當水路只有夏侯楙逃走才會用)
商討對策召集兵馬用時兩日。依司馬懿八日走千二里,即平均急行軍日行一百五十里,
若依夏侯淵急行軍的速就更快了,六日千里,援軍在九百里平原上急行,需時六天即可抵達長安。
也就是夏侯只要固守十天,援軍就可到。魏延軍可否在十天內,
憑那五千疲卒在沒攻城器具可的情況下攻破長安呢?否則,
魏大將軍一是生了反骨,一是死在城下。或曰諸葛亮能來會,可助攻下長安。
且當諸葛亮與魏延同時出發,即使諸葛亮準時在二十天後來會,
也只能與魏國援軍同時到達,想攻破長安,言之過早。
                        東聚二十天
再看看諸葛亮大軍可否準時到,諸葛亮要經斜谷,即褒斜谷,
《郡國志》:「褒谷,北口曰斜,南口曰褒,長四百七十里,同為一谷。」
全長四百七十里(曹操說是五百里,大概連谷口到郿那三十里也計算在內吧)
曹操對斜谷的評價是「南鄭直為天獄,中斜谷道為五百里石穴耳。」,
陳群說︰「斜谷阻險﹐轉運有鈔襲之虞。」出谷走三十里攻郿城,又走二百六十里到長安。
《英雄記》:郿去長安二百六十里。
光計走路,由於棧道難行,加上諸葛亮所領的是大軍,比魏延行軍速度慢,且要運送物資,
即使木牛提前面世,群行二十里(不知在棧道可否以此速走,五伐時諸葛亮可是用流馬走斜谷)
諸葛亮在要保持糧食的情況下,走出斜谷也要二十三天半,何況此時木牛還是一塊木。
除非,大軍餓著肚走。即使日行三十里棧道,也要十五天半完成,出谷後,
小肚子空空的蜀軍非常努力地日行六七十里剛好四天半趕到長安。
(旁白:諸葛亮手下果然是鐵人)可是又一問題,不用攻郿城嗎?魏軍沒人阻擊嗎?

決戰長安城
假設諸葛亮大軍經過一連串高難度動作後,與曹魏援軍同時到步,蜀軍攻而魏軍守,
只要魏軍死守與蜀國打持久戰,以蜀國翻山越嶺的輸糧,如何與長安有平原運糧方便,
結果也只有退兵的份。即使諸葛亮比魏援軍早到,蜀軍打下長安,
最多只能做到阻止咸陽以西的魏軍退路,但魏軍由洛陽的援軍根本不能阻擋,
長安向洛陽那面,無險可守,又要與魏打持久戰,糧食難運,長安只會成為蜀漢的雞肋。
(路邊說書人道︰話說諸葛孔明在長安,歎雞肋,馬謖說雞肋者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向軍中說丞相將要退兵,孔明認為馬謖動搖軍心,於是揮淚斬馬謖。)

偽關門打狗
蜀軍攻長安,消息傳至隴右,隴右諸軍認為長安一失,便無退路,只好向蜀軍反撲。根據兵法圍城不缺,
會引來強烈的反撲,而「所謂」的關門打狗正中此忌。即使蜀軍強行攻下長安,西面城防必毀,東面又無險可守,
這種情況好比門沒關上,而只派人守門,門內之狗必拼命反撲守門人以逃生,
門外之狗必奮力攻守門人以救同伴,如此裡外夾攻,蜀軍能如何應付?
如果隴右兵切斷蜀軍糧運,蜀軍更危。而且攻下長安已經如此危,倘若蜀軍未攻下長安而被內外夾攻,
後果更不可切想。如果連在河西的郝昭等軍隊也回來,就真是有好戲看。

隴右急應變
蜀軍攻長安,隴右軍除了到長安援助,還有其他方法阻止蜀軍發夢。
第一次北伐諸葛亮由漢中經武都到祁山,隴右軍可逆其道而行,攻擊漢中。
又或者揚言隴右軍要攻擊漢中,令諸葛亮引軍回防,主要拖慢諸葛亮會魏延,又或者令蜀軍分兵。
到底誰此時可以號令隴右軍?
正是被當不存在的郭淮在隴右興風作浪。
即使郭淮不打漢中主意,蜀軍也犯了偽關門打狗之弊,郭刺史只要引軍與魏東軍內外夾攻蜀軍,蜀軍也頭痛。

[ 本文最後由 姬冰雁 於 06-10-28 03:59 AM 編輯 ]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我已申請了帳號,將文章貼了過去。
看來申請不像想像中那麼困難(在這邊申請臺灣論壇的帳號有時因網路的緣故會很慢)
 
人间五十年,
造化天所之。
如梦亦如幻,
生此无常世。
岂有长生者,
终古竟不逝?

人文版遊戲活動先期調查,請各位關注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我是不敢指望讓月落一次啊,只是書生意氣,還是希望探討一下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難道真的要如他所說,讓月落一次嗎? 呵呵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我只是沒時間去那裏註冊,希望殃殞可以有所回復,實在不行過幾天我就去註冊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真慚愧,因為太懶了所以就沒續貼第二篇,被字數限制搞的頭大,有時間我還是會編輯上去的,
至於相關的回覆還是去論壇回覆給作者吧,畢竟我不是原作,沒辦法幫他回答一些疑惑。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原貼位址http://www.chistory.org/cgi-bin/ ... ic=1001&show=25
無論何人看到,均可將我的貼轉到原貼後面去,謝謝幫助。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謝謝你的建議,不過我不是該論壇註冊會員,不知是否可以回復?如果閣下是,麻煩幫助發一下。

首先,所謂子午穀之計只是宋代胡寅說的,魏延並沒有說,魏延說的是“直從褒中出 ,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我只是照此分析的,原文作者因襲胡寅的說法,卻沒有看到《三國志》原文說的,此計並不走子午穀。關於褒中與子午穀的位置我文中已說明,而且圖就在此處,閣下大可以參考。我的結論就是,魏延的計畫不是從子午穀進行。

關於魏國兵力,1、总兵力及其变迁。汉末战火、瘟疫、饥饿是《三国食货志》中总结的人口减少的三大原因,根据《汉末群雄和三国初期兵力考(补充版)》(虽是网文,但十分可靠)论述,汉末全国约有六百万人口,全中国兵力约在八十万左右。而且认为赤壁之战后,“曹操三十万,孙权十五万,马超十余万,刘璋、张鲁军不下十万,剩下的几万人就是刘备的”,我认为是可靠的。(赤壁之战为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到景元四年魏国有人口4432881(续汉书郡国志注引帝王世纪:「景元四年,与蜀通计,民户九十四万三千四百二十三,口五百三十七万二千八百九十一人。」(「九十一」通典作「八十一」)  通典食货典:「除平蜀所得,当时魏氏唯有户六十六万三千四百二十三,口有四百四十三万二千八百八十一。」),按照9:1的比例(当时吴、蜀都是这个比例),魏国当时大约有49万军队。(这只说魏国本土部分,不包括蜀国)不过陶元珍说“魏之将土,极盛时当不下六七十万人”,应该是有他的道理的,其实他的算法就是阁下所说的司马师说的五十万人加上其他军队(也包括诸葛诞手下的十几万),不过司马昭的话不可尽信,一来他那是給皇帝打氣的話(如果说司马昭没必要偏皇帝就失之偏颇了,首先此时皇帝不是曹芳,而是曹髦,就是那个贸然去杀司马昭却反被杀的皇帝,他完全是个傀儡,不知国事是很正常的,再来司马昭既然要请皇帝御驾亲征,就完全有必要彰显一下其实,说他在军队人数上有夸大并非不合理)二来他後面就有“徵兵青、徐、荊、豫”的举动,说明他的兵力还是不足,不过根据毋丘俭等人当初反叛时上书给吴国的表章来看(贼举国悉众,号五十万),早在诸葛诞叛乱之前的上一次叛乱时,魏国的军队就有50万左右了(毋丘俭等人肯定将人数往少处说,真实人数恐怕达到或超过五十万),再加上此次叛乱光诸葛诞的叛军就有十几万,所以如果说魏国的军队有一个极盛期的话,就应该在这一阶段。这之后很有可能因为这两次淮南叛乱的影响,造成人口下降,以致军队数量下降。不过下降之后的军队数还是足以灭掉蜀国。那问题就来了,魏初的30万左右(曹操在赤壁后军队当有发展,不过建安22年的大瘟疫不可小视,其军队数量应该有回落,故仍以30万左右视之,而且这是有旁证的:《晋书 宣帝纪》(司马懿)迁为军司马,言于魏武曰:“昔箕子陈谋,以食为首,今天下不耕者,盖二十余万,非经国远筹也。虽戎甲未卷,自宜且耕且守。”魏武纳之,于是务农积谷,国用丰赡。按司马懿在操手下作军司马在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二十余万不耕作的人即使都是士兵,那曹魏的军队也不会超过30万)的军队是如何发展成日后的近两倍的(或两倍多的军队)呢?按照月不落阁下所说,魏国内部战事不断,以致人口下降,所以军队发展不大,前期后期军队数量相同,其实不然,吴蜀两国的叛乱及战事也不少,所以造成其前后期人口增加不多。不过魏国可是做了几笔赚人的买卖的:①收伏辽东,仅见于正史的,这次战役就使魏国人口增加了“户四万,口三十余万”(《晋书 宣帝纪》)此外据陶元珍《辽东公孙氏事迹杂考》说,这还是不包括乐浪、带方两郡的数字。②再者,魏国的兗、豫、司、冀是没有经过什么战事的,而且冀州人口基数本来就大,平定辽东后青州也就不再是沿边州郡了(其实青州本来也无战事),而蜀吴两国的全境都是边州,所以魏国的人口发展自当快于蜀吴两国③军屯的兴起。从这篇文章的论述中可以看出http://www.book371.net/BooK/2200/html/1083677/自明帝时期起,曹魏的军屯逐渐取代民屯,于是魏国可以养得起更大规模的军队了,而这些军队多以屯田兵的形式驻扎在各地,所以到了诸葛诞叛乱时,他会“敛淮南及淮北郡县屯田口十馀万官兵”(另外如果有兴趣可以查查《三国志》,魏国在淮南叛乱前接受的降人应该高于吴蜀两国)由此种种可以看出,魏国在明帝统治时期人口军队开始长足发展,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其数量已蔚为大观,也许有人会问这是否可能,这是可能的,《通典 食货典》记载:“蜀刘禅炎兴元年,则魏常道乡公景元四年,岁次癸未,是岁魏灭蜀,至晋武帝太康元年,岁次庚子,凡一十八年,户增九十八万六千三百八十一,口增八百四十九万九百八十二”,在联系其对吴国人口变化的记载,可知这些增加的人口主要在原来魏蜀境内,刨除瞒报等因素,可知这十八年间的人口是增长了不少的,那曹魏二十多年间(明帝到淮南叛乱时)即便速度不济,增加三四百万也应该不成问题。而这三四百万人口就意味着三四十万军队的增加。也正是因为曹魏前期军队只有三十万左右才没有可能称蜀吴夷陵交战之后的机会灭掉蜀国,而诸葛亮也才敢以五、六万人的数量而屡次北伐。

2、说了半天曹魏的总军力,我们还是要看看诸葛亮的北伐的部队会面临多少军队,也就是关中驻军和援军。先来分析一下当时魏国中央军的领导者及分布吧。最高首领:曹真(都督中外诸军事)中军首脑:许褚(都督中军宿卫禁兵)、许定(都督徼道虎贲)(许褚应该在明帝初年薨,但死于何年不知道,所以他不会参加西征)、陈群(领中护军)。外军首脑:曹休(都督扬州、征东大将军)、蒋济(东中郎将,其传载:(曹)仁薨,复以济为东中郎将,代领其兵。而曹仁为都督荆、扬、益州诸军事,为外军首领,可见蒋济所统之兵属于外军)、司马懿(都督荆豫)、夏侯楙(安西将军)、吴质(假节都督河北诸军事)、张郃(左将军,据其本传记载,他此时驻地应该在荆州境内,但与司马懿所部不是一支部队)、满宠(前将军,其本传记载:文帝即王位……更拜伏波将军,屯新野。……黄初三年,假宠节钺。五年,拜前将军。可见满宠也是一支驻外军队的首脑)、文聘(后将军、其本传记载:文帝践阼……假节。与夏侯尚围江陵,使聘别屯沔口,止石梵,自当一队,御贼有功,迁后将军,封新野侯。可见文聘也是外军首领)、徐邈(凉州刺史,使持节领护羌校尉,既然持节,手下当有外军,但数量应该远逊于以上诸将军,关于他后面还会说到)、田豫(护乌桓校尉,本传载:乃使豫持节护乌丸校尉,牵招、解俊并护鲜卑。牵招后转他官,但解俊应该仍任此官,而且护鲜卑校尉应该与护乌丸校尉一样是魏军在北部抵挡少数民族的外军之一)。
从以上资料来看,此时魏国的大部分外军其战略方向是指向吴国的,所以才会在诸葛亮出祁山时没有防备。而且这里可能缺少了在辽东和青州防备公孙氏的外军。再来看看各军的军力。司马懿说他的军队4倍于孟达,而《明帝纪》引《魏略》说:魏略曰:达以延康元年率部曲四千馀家归魏。再看看《刘封传》:初,刘璋遣扶风孟达副法正,各将兵二千人,使迎先主,先主因令达并领其众,留屯江陵。可见孟达所部在四千人上下,4倍就是一万六千余人,再加上留守的部队,司马懿所部至少在两万人左右。而《陆逊传》记载其在夹石之战,击败曹休后“追亡逐北,径至夹石,斩获万馀” 而据《蒋济传》记载还是在这场战役,“吴欲塞夹石,遇救兵(救兵就是蒋济所部)至,是以官军得不没。”可见一万余人不是曹休军的全部,故此曹休所部也应该在两万人左右。而文聘在被孙权的五万人围困后,还敢追击,并“击破之”,可见军队也应在一到两万人左右。这样看来,南部蒋济、满宠、张郃各部人数都应该在这个水平,这也就是说曹魏在对吴的前线应该屯兵在十万左右,而北线吴质所部加上护鲜卑、护乌丸和辽东各部队,其数量应该至少在四五万人左右,而魏国当时有郡八十几个,没军守军在千人左右(《明帝纪》:先时遣治书侍御史荀禹慰劳边方,禹到,於江夏发所经县兵及所从步骑千人乘山举火,权退走。可见江夏郡郡兵在千人左右。按文聘虽为江夏太守,但其被围在石阳,非江夏郡治,可见荀禹时可能调发江夏郡兵的。魏之江夏仅为汉时江夏的一半,仍有千余郡兵,北部兵祸较少的冀州一带郡兵应当更多。),再加上一定数量的州兵(州刺史的部队),可见州郡兵应该在九万人左右。再加上曹叡调动的5万中军,这样算下来魏国三十万左右的军队留给夏侯楙、徐邈和在青州的部队的数量也就只有一万多人了。所以夏侯楙所部应当不足万人。这也是导致他的部队在诸葛亮军事行动时无所作为的原因之一(兵力不足啊)。

[ 本文最後由 不动如山 於 06-11-10 10:00 AM 編輯 ]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原文由不动如山 於 06-10-28 04:56 PM 發表
不知現在能否回復,如果不能請告知,我會刪除。
關於這篇文章我有幾點反駁
1、        首先作者據《長安志》的一句話就說魏延計畫太耗時日,那我們再看看魏延的話“直從褒中出 ,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也就是說魏延並不是要 ...

你還是到出處的論壇回復較好,起碼作者會回答你,也方便大家看......
不過,在你去之前,還是先弄清楚褒中與子午谷的位置,為什麼子午谷計要叫子午谷計呢?因為真的要由子午谷走,
而你所說的,就是你地理及史識出了小小錯
還有文中的魏國總兵力可能會被人反駁,我記得沒錯的話作者的第二篇有說魏有兵六七十萬,而且作者也與進行過討論,陶元珍教授的三國食貨志亦有分析過

希望你可以令月不落真的落一次

路過者一言.......

[ 本文最後由 殃殞 於 06-11-5 05:12 PM 編輯 ]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不知現在能否回復,如果不能請告知,我會刪除。
關於這篇文章我有幾點反駁
1、        首先作者據《長安志》的一句話就說魏延計畫太耗時日,那我們再看看魏延的話“直從褒中出 ,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也就是說魏延並不是要走子午穀,而是“當子午而北”,也就是說到了子午穀他就北進,而非走子午穀,看看我貼的附圖就知道,此時子午谷南口在魏境(此圖雖然在陰平武都歸屬上有差錯,但此時魏興郡因孟達的叛亂被平定而在曹魏手裏是可以肯定的),魏延不可能走子午穀,而只可以“當子午而北”。說到底,魏延要走的是還是當時由漢中到關中的三穀四道中最好走的“褒斜道”(關於漢中古棧道可以參考以下網址http://www.moiracn.com/community/article.php?tid_94.html  http://www.hpe.cn/ShowNews.asp?ArticleID=5989   http://www.hanzhong.gov.cn/hanzh ... 0051226/500627.html  http://www.51766.com/img/hzgxjd/ ) ,只不過他軍隊少,可以比諸葛亮走得快而已(在魏延的建議中諸葛亮也是要走這條路的:“而公從斜穀來”)論里程,有人說子午道有470公里長,也有的說有1000餘華裏(比原文作者說的660華裏長多了),而褒斜道只有250公里,而且漢代屢次修葺,最近的一次修葺在曹操伐張魯之後,被譽為古代秦嶺中的“高速公路”,設施完善,不存在所謂走山路的問題(如果是子午道,可能會稍不好走些,但也不是走山路),所以我們可以以平地視之。另外我附上一張陝西地形圖,大家可以自己參詳,褒斜道基本是沿褒河北上再沿斜河直達眉縣的棧道(這棧道就是依水而建的),而子午道大致是由長安經甯陝、石泉、西鄉到洋縣的一條道路。大家可以自己比對兩條路那個近。而且只有走褒斜道才存在“從褒中出”後再“循秦嶺而東”的情況,最後還能“當子午而北”。我們再來看看當時的行軍速度,《三國志》中很少記載具體的日期,一般以月為單位,所以我們可依據的資料很少,不過就在諸葛亮北伐之前曹魏剛剛進行了一場閃擊戰——平定孟達卻為我們提供了時間依據,據《晉書 宣帝紀》記載,司馬懿平定孟達只用了24天(行軍8天加攻城“旬有六日”),而且從駐地宛城到孟達所在的新城一千二百里路司馬懿的大軍只走了八天,那魏延五千軍(遠比司馬懿兵少)自漢中到長安不足千里(褒斜道500多裏,郿至長安260裏)走十天是不是已經夠了。有人會說道路寬度不夠,可是據記載,褒斜道寬達四米,可容兩車並行(漢代車寬為1.5米),並排走兩三個人不成問題吧,這樣的道路不夠寬?
2、        原文又說魏延即使到了長安城下兵士疲憊,且夏侯楙不會棄城,他也拿不下長安。我們剛才已經說了,魏延走的路並不難走,所以兵士疲憊並不成立。再說說魏國的兵力,據統計魏國此時約有兵力50萬人左右,而蜀漢諸葛亮部下只有五萬多人,可是50萬是魏國全國兵力,而他有12個州,就是多個郡,蜀漢只有一個州,20幾個郡,所以平均下來,當時在關中的魏軍也最多只有五萬多人(甚至還不到,因為各地駐軍不可能平均,而此時曹魏主要對手為孫權,對蜀漢則據魏略記在為“始,國家以蜀中惟有劉備。備既死,數歲寂然無聲,是以略無備預;而卒聞亮出,朝野恐懼,隴右、祁山尤甚”,加之稍晚時候東吳陸遜破曹休,一戰就“斬獲萬餘”可知在關中曹魏兵力不多)與諸葛亮基本相當。而關中有八郡之多,如果分兵駐守,長安守軍與魏延的五千人不相上下,而且魏延軍已籌備數月,而曹軍毫無防備,所以即使夏侯楙不棄城魏延拿下長安也不無可能,再說依史料看諸葛亮出祁山后才讓魏國朝野震動,可見魏國的偵查工作做得並不好,魏延如果做得好很可能會拖延被發現的時間(他在魏國只有三百多裏路,而且在山區附近),而長安距洛陽800多裏,加上魏國軍隊集結、消息傳達等時間,援軍到達長安不要20天也要十五六天,而如果諸葛亮進展迅速,是完全趕得上的,還能截斷雍州刺史郭淮回長安的路,而且從後來史實發展來看,曹魏援軍也只有五萬,只要諸葛亮用兵得當,以一敵二不成問題。
3、        再來看看諸葛亮是否有後路被抄的危險。史書說天水、安定、南安三郡響應諸葛亮(如果魏延計畫得逞我想本就不穩的關中各郡還會有加入蜀漢陣營的),從地圖看,三郡正好封死所謂隴右軍進攻路線。況且從史料來說我們很難判斷隴右當時有多少軍隊,是否足以對漢中構成威脅(後來的史料均未證實當時隴右軍參與了對諸葛亮的進攻),畢竟諸葛亮不會在漢中不留守兵的,所以諸葛亮不必擔心後顧之憂。
綜上所述,魏延之計還是可行的,只是需要更大的勇氣和謹慎。

[ 本文最後由 不动如山 於 06-10-28 05:05 PM 編輯 ]

歷史圖

歷史圖

地形圖

地形圖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4-5-9 10:00 , Processed in 0.031469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