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目录


第一篇   平王东迁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中国古代史的资料,时代越早就越是匮乏,最早的夏代几乎没留下什么文字的东西(近来龙山文化遗迹有文字符号出土,但无人能解读,且数量太少),只在《尚书 甘誓》中约略地体现了一下其面貌。而夏以前则更是传说时代了。商代留下来的文字本来并不多,但随着清末甲骨文被解读,关于商代的记载多了起来,但卜辞记载的内容是有限的,且涉及的方面也很有限,很难提供十分翔实的内容。但这一切到了周代就有所改观了。不仅周代金文很早就被人重视,而且由于东周时期我国文化的空前繁荣,著书立说盛行,使得大量文字资料得以保存。但随着时间流逝,这些资料变得散佚不全,有的现在只知道书名,而内容则无法得见了,有的因后人篡改,而失去了本来面目,经近人考辨才得以约略地恢复原貌。故此关于周代历史的文献资料可供参考的也并不很多,以下将依据《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等书对东周历史加以叙述,且因写通史、断代史或国别史太过繁琐,故将采用纪事本末体,对春秋战国的重大事件加以记叙。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第一篇 平王东迁

历来记述东周历史,平王东迁是不单独拿出来写的,这是因为相关史料太少,但因版主写到了这一条,这里就将其拿出来单独记述一下。
     周王朝自昭王南征“未归”以后便开始走上了下坡路,虽经宣王时所谓的中兴,但那种穷兵黩武式的中兴反而令王权更加削弱,加之几代来积重难返,故此周王朝江河日下的趋势难以逆转。而西周的末代君主幽王则更给这种局势雪上加霜,搞出个什么“烽火戏诸侯”来,弄得诸侯不再信任他,最后弄得国破家亡。
     周幽王宠幸褒姒,为了他不惜烽火戏诸侯,还废了原配的申后,立她为后。甚至在即位后的第八年,违反周代最根本的制度——宗法制,废掉太子宜臼,改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宜臼为了避祸,逃到了她母亲的娘家申国(《左传 昭公二十六年疏》引《古本竹书纪年》作“西申”)。过了四年,申国联合与自己关系亲密的缯(也写作鄫,《今本竹书纪年》误作鄶)及犬戎部族杀向了镐京,幽王点燃烽火向诸侯求援,但无人来救援,周军被打败,幽王及伯服被杀(《古本竹书纪年》谓二人俱死于戏,《史记》记有王死于骊山下,未言伯服,于是由此引出了关于此事的另一说法,说幽王东征申侯,申侯为自保,先下手为强,于戏地袭击周军,杀死幽王),俘虏了褒姒(见于《史记》,估计这女人也会被杀)。据《左传 昭公二十六年疏》所引《古本竹书纪年》记载,鲁、许两国也参加了此次的计划,但一般认为这里的鲁是曾的误书。
     此后诸侯不但没有怪罪申侯,反而支持申侯,拥戴了宜臼(《史记》记此事时多用“犬戎杀周幽王”字样,可见后世也不将此事归罪于申侯)。宜臼继位为王就是周平王。同时,虢公翰在携地拥戴了王子余臣为王(一说余臣为褒姒少子,一说余臣即伯服),是为携王(一说因无法自立,依靠虢公而立,故称为携王),但这一政权没有得到主要诸侯国的支持(而支持宜臼的诸侯国据各种史料记载为申、鲁、许、郑、卫、秦、晋,几乎囊括了当时所有的主要诸侯)。
     因为周室的实力经过此次内乱再受重挫,而丰镐之地,地近戎狄,于是为了避免受到戎狄的攻击(可能也是为了躲避携王余臣的势力),周平王将国都东迁到中原腹地的成周(即今河南洛阳附近),史称平王东迁,此后时期即为东周。(《史记 秦本纪》谓平王东迁是躲避犬戎,而犬戎即能与申侯联兵伐周,当不致危害平王,所以很可能是躲避其他西戎,或是躲避余臣势力,但不排除因战后出现矛盾而导致犬戎与宜臼集团反目,也有人认为此事秦人势力的抬头是宜臼东迁的主要原因。)
     此后虽然在平王继位后的第十一年,晋文侯杀了携王余臣,结束了周二王并立的局面(很多证据显示晋文侯在安定周室上贡献很大,也获利不少),但东迁后的周室衰败的速度更快了,由天下共主沦落到一个二流诸侯国的地位,但名义上仍是天下最高的统治者(也仅是名义上)。各诸侯国开始强大,成为未来岁月的主宰者。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4-5-20 17:10 , Processed in 0.022402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