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神的旨意》

1095年11月27日,在法國克雷蒙(Clermont)召開的宗教會議閉幕前夕,
由教宗烏爾班二世(Urbanus II)發表演說發起十字軍運動。
大意為基督教世界已因回教徒的勝利而蒙羞。東方教會再三求援。聖地淪入異教徒手中,屢遭玷辱。
所以,舉起武器代天行道,收回聖地和聖都耶路撒冷乃勢在必行。
參與聖戰而喪失生命者,不但蒙神恩赦免罪惡,並且得以升入天國。
群眾聚集在聖殿前的廣場,聆聽教宗的演說以後,歡呼「神的旨意」,這句話就此作為凱旋的暗語。
於是教會立即遣使周遊四方,傳達教宗的申訴。
諸如隱者彼得、未蒙許派而逕行傳教者,甚至連烏爾班本人亦未返回羅馬,
耗時九個月,馬不停蹄遊說各國參與十字軍運動。

十字軍乃因參加的騎土皆在胸前或肩上佩戴象徵十字架的徽章而得名。
十字軍東征是基督教世界與回教世界之間,漫無止境的戰爭。
但是,它絕非一場純粹奪回聖地的聖戰。
十字軍的目的中是融合了宗教的熱情、好戰的本質、貪婪的動機。
十一世紀至十三世紀時期亦即十字軍時代,(時為中國宋朝)
當時因生產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劇增,導致歐洲世界不斷地向外擴展領域。
在此時期,人人都渴求名譽、權力和財富。
藉宗教之名以求名利,且得委以聖名而名正言順地以解放聖地為目的的十字軍運動,
也因土地和財富造成的誘惑而愈形高張。

教會的獎勵朝聖,強化人們對聖地耶路撒冷的崇拜心理。
又由於耶穌聖墓在此,故巴勒斯坦(Palestine)是歐洲地方朝聖的終極目的地。
不憚長途跋涉的歐洲人,有時甚且組成上萬人的朝聖團。
耶路撒冷自七世紀後一直在回教徒手中,但自塞爾柱土耳其人興起,占領聖地,欺壓朝聖者。
由於教宗的演說,喚起歐洲人對異教徒的憎恨。
此外上耳其人又進攻小亞細亞,於1071年猛烈攻擊拜占庭帝國,當時的拜占庭皇帝乃向教宗求援。
但為時不久教宗與神聖羅馬皇帝之間展開激烈的鬥爭。因此無法應允拜占庭的請求。
1095年春,拜占庭皇帝阿雷克西奧斯一世再度遣使向教宗求援。
西歐人士認為當時在回教勢力下,既曾征服諾曼人於西西里,
又能展開收復西班牙的運動,因此深信能夠贏取東方的勝利。
由義大利各城市皆樂意提供軍船,足見當時勝券在握的心理。

《前往耶路撒冷》

響應教宗號召:加入十字軍的以諾曼、義大利、法國的騎兵和步兵為多數,也吸收一些無軍職的人員。
他們分軍為四,前往預定的會師地點君土坦丁堡。
可是在這支正規十字軍之前,已有民眾十字軍先行出兵。
民眾十字軍是群眾受隱者彼得慷慨激昂的言詞所鼓勵而組成,
漫無紀律,毫無作戰能力,由隱者彼得和少數騎土率碩。
其中的一部分人,在日耳曼各地屠殺猶太人。
然就其動機而言,迫害猶太人所能帶來的金錢財富,似乎遠超過對基督教的敵人迷信式的憎惡。
其次,民眾十字軍在匈牙利和保加利亞因遭遇嚴重的糧食缺乏,遂對此二地區肆意剽掠和屠殺。
因此,在匈、保二國的報復下幾乎全軍覆沒。
僅有少數倖免者抵達小亞細亞,為土耳其軍隊所破,民眾十字軍遂告瓦解。

由於民眾十字軍的暴行,使一般人喪失對正規十字軍的信心。
1096年夏季啟程的第一次十字軍,在巴爾幹半島飽受嚴冬和糧食匱乏之苦,因此不得不與當地居民發生衝突。
東羅馬皇帝雖然向歐洲求援,但是對他們胸懷戒心,派軍監視十字軍的行動,雙方軍隊之間難免發生齟齬。
四路軍隊會師於君士坦丁堡對岸的小亞細亞,重整軍容。
首先擬定進攻尼西亞,並且計畫連續圍攻五週。
又以征服敘利亞的門戶安提阿(Antioch)為下一目標。
部分人士所持的希望是只要不遇堅強的抵抗,五週間可抵達耶路撒冷,
然而事實上,耗時三個月方抵達安提阿。
既饑且渴,又逢酷暑逼人,軍旅不堪其苦。
抵達安提阿後,展開長達八個月的圍攻之戰,
八個月後在城內的奸細裏應外合下守攻占此城,十字軍指揮官之間卻又因此城的統抬權再度發生衝突。
由於部下的怨聲載道、憤憤不平,將領才移師前往耶路撒冷。

自尼西亞出發後約二年,十字軍始紮營耶路撒冷城下。
首次攻擊未能如願以償,第二次(1099年7月13日至15日)出師終於攻陷城池。
此後就是一片慘不忍睹的屠殺行為。
耶城居民子女無-倖免,皆成為十字軍利刃下的犧牲品。
據歐洲方面史料的記載,屠殺回教徒一萬人,阿拉伯方面的史料則聲稱多達十萬。
根據記載,當時所羅門聖殿內屍體遍地,血海一片。
其中僅有一位十字軍指揮官護送降虜逃離城市投奔他方。
可是,他本人卻遭其他十字軍軍士爭相指責。
屠殺的悲劇結束後,十字軍齊集於聖墓之前,
他們在此堂憶起自身得勝的僥倖,和征途中飽受阻霜之苦,不禁愴然淚下。
在此,可以發現他們對於信仰的虔誠竟然能和不人道的暴虐毫無衝突的結合,實在令人不可思議。
此種情形不僅發生於攻占耶路撒冷,由安提阿轉進耶路撒冷途中,
為占據途經各城鎮,血腥的的屠殺相繼不絕。
此群橫行霸道的狂熱信徒,泯滅人性,不知寬容,甚至認為屠殺異教徒亦屬光榮行為。
十字軍運動本質的改變可想而知。

十字軍在征服所得的土地上建立
耶路撒冷王國(Kingdom of Jerusalem))、
安提阿侯爵區(Principality of Antioch)、
的黎波里伯爵區(County of Tripoli)、
愛得沙伯爵區(County of Edessa)等四國。
推舉一位十字軍指揮官擔任耶路撒冷國王。
其他三國的旗主負有效忠國王的義務。
然而此征服地並非一個統一王國。
由於地理條件係沿海岸細長狀的國土,故難以施行集權統治。
各國有十足的獨立權,相互對抗,甚至延請回教徒援助,互相殘殺。
王國內除大小領主外,還成立宗教騎士團。
以聖殿武土團(Order of Temple)、
聖若望武土團( Order of St‧John)、
條頓武土團(Tewtanic Order) 三者最為負盛名。
武土團宣誓效忠教會、救濟貧民、保護朝聖者,
他們在敘利亞和歐洲相繼獲得廣大土地,不久形成敘利亞的主要戰鬥力量。

《君士坦丁堡淪陷》

第一次十字軍的成功,事實上應歸功於回教世界的分裂和混亂。
稍後回教勢力復盛,1144年攻陷愛得沙,耶路撒冷也受到威脅。
西歐擬再度派遣十字軍護衛聖地,克雷佛修道院院長聖伯納(St.Bernard)四處遊說,
掀起一陣十字軍熱潮日耳曼一再屠殺猶太人。
1147年,法王路易七世和德皇康拉特三世統帥十字軍出征,以大馬土革為攻占目標。
但是首度出征後留守敘利亞的迄今已變成土著的十字軍,
亦即敘利亞‧法蘭克人,卻在敵人的讒言下接受賄賂脫離軍隊。
深感沮喪的康拉特立即歸國,留下路易暫駐蹕於此,乏善可陳。
第二次十字軍的半途而廢,令歐洲人視為奇恥大辱,爭相指責聖伯納。
於是聖伯納引用舊約聖經的摩西事蹟為己辯護,
亦即摩西奉神之命率以色列民族離開埃及,尋覓安居的樂園巴勒斯坦,然而先民皆困死沙漠之中。
因果報應是為天理,十字軍咨意縱慾,以致觸怒上帝而遭覆敗命運,故二次十字軍失敗,係咎由自取。
他想藉上述聖經記載來加以辯解,以警惕後人,可能想保證下一次東征的成功,但是,依然無法如願以償。

當埃及出現英主薩拉丁(Saladin)的同時,法國領土急速地縮減。
1187年,耶路撒冷亦陷於薩拉丁之手。
耶路撒冷王國國祚實際上於是年告終。
翌年參與新十字軍者乃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別號紅鬍子)、
法王菲力浦二世(高貴王)和
英王理查一世(獅心王)。
他們三人都是中世紀深具代表性的國王。
此外迎戰彼等之敵方領袖薩拉丁,不僅武勇過人且充滿寬恕的精神與慈悲的胸懷,
是一位甚至連歐洲人也不惜讚賞其英姿的人物。
第三次十字軍陣容如此龐大壯觀,然而並未贏得與其軍力相稱的戰蹟。
德皇腓特烈在遠征途中,行進至西里西亞(Cilicia)時,溺死於河中。
法王菲力浦僅參與東方基督教軍已展開的亞克(Acre)包圍戰,奪回亞克後即重返故國。
因菲力浦認為在歐洲的勢力領先理查王重要性,遠在奪回聖都之上。
先行征服塞浦路斯(Cyprus),稍後抵達的理查,於攻陷亞克後停留於巴勒斯坦,與薩拉丁對峙。
因此理查雖然取回若干沿岸都市,然而並未奪回聖都,
僅與薩拉丁簽定停戰協定,薩拉丁保證保障朝聖者的安全,隨即回國。

《所建國家組織鬆懈》

十字軍所建立的國家組織鬆懈,動輒瓦解,並且復國工作或遭挫折,或終告失敗,
此乃由於少數十字軍征服者所統治的國家,由於戰力拙劣,缺乏戰術等種種原因,
此外由於敘利亞‧法蘭克人、宗教武士團及新加入的十字軍等內部,
或此等團體相互之間,屢屢發生反目及不和的情形,因此國勢微弱。
潛伏的危機乃是義大利城市間,尤其是熱內亞和威尼斯的對立。
義大利各城市發覺十字軍運動中有利可圖,乃走上發展轉手貿易之途。
而征服敘利亞,又可保障地中海貿易的安全,所以義大利各城市自始即積極支援攻擊敘利亞沿岸都市。
第三次十字軍時集中軍力於海港都市甚於聖都。
商人因而於此等都市中獲得特定居住區和市場權、免除除關稅等特權,獨占商業利益。
此外他們也因運輸敘利亞‧法蘭克人的生活必需品和武器、補充兵源和朝聖者而致富。

基於上述發展,終於造成私人對都市經濟利益的追求,
在十字軍運動中遠超過宗教性的動機,甚至改變十字軍的進擊方向。
教宗依納增爵三世所提倡第四次十字軍的原定計畫為進攻埃及,
擊潰當地既有的回教勢力,所以與威尼斯締結契約,
由其提供騎兵四千五百人、兵卒九千人、步兵二萬人‧座騎四千五百頭,及運抵開羅九個月份的食糧。
然而,聚集的兵員只達預定的半數。
輸送費用也大約不及契約規定的三分之一。
之所以未克履行,乃是因為當時威尼斯勢力足以充份影響十字軍的行動。
威尼斯令十字軍迴避和平貿易潛力甚大的埃及而轉向他方。

在此之前,十字軍已攻下為匈牙利王奪占的札拉城(Zara)。
教宗依納增爵三世雖然出面阻止,但是此時的十字軍已經由教宗權巔峰時期的教宗手中擺脫,
無法加以控制。繼之準備攻擊君士坦丁堡。
因為威尼斯喪失在拜占庭帝國內的商業特權,比薩(Pisa)和熱內亞取代了威尼斯的地位。
十字軍也另有企圖。
因為流亡於歐洲的拜占庭皇太子阿雷克西奧斯,聲稱十字軍倘若襄助其奪回王位,
則給予財政、軍事兩方面的援助,且統一東西教會置於教宗號令之下。
十字軍指揮官接受此一提議。
然而,並未履行諾言。
阿雷克西奧斯(四世)即位後卻為對屈辱條約深感憤怒的拜占庭人民所弒。
十字軍唯有訴諸武力以達成願望。
自四世紀以來即誇口易守難攻的君士坦丁堡,於1204年4月淪陷。
十字軍指揮官瓜分征服所得土地,推選其中一人為皇帝,建立拉丁帝國,
並且擄掠無數金銀財寶和聖者遺體返國。
教宗雖指責彼等攻擊札拉的行為,然而對擄擭的財物亦表欣喜。

此次東征後,重要港口及島嶼皆併入威尼斯。
1261年拉丁帝國崩潰,拜占庭帝國復興,但是此後威尼斯依然維持制海權。

《兒童十字軍》

十字軍運動發起之初,教宗烏爾班二世計畫召集的軍隊,是專精戰術的騎兵。
下層人民也群起響應,乃是始料所未及。
但斷然是遊說響應十字軍者帶恐嚇的言詞煽動了農民。
隱者彼得所率從眾大部分是如此受煽動的農民。
而且第二次十字軍之際,前往日耳曼遊說的聖伯納亦吸引不少群眾。
他能流利地使用德語且為當時知名度最高的法國神學家,日耳曼人民對於其傳教究竟能否理解令人懷疑,
僅管如此,德王康拉特三世依然有待熱情的群眾的協助。
因此熱衷於歐洲權力鬥爭的各國君主,其所以遠赴聖地,也是藉重於民眾的熱血和力量。

這些農民,將牛作為戰馬役用,以貨車搭載僅有的財物及子女,緩緩前進。
此種情景映入時人眼廉,亦覺可悲。
他們滿懷希望欲擺脫身為佃農的重擔,因此一窩蜂的參與十字軍,
前往據說「遍流牛奶與蜜的巴勒斯坦」,哪知在前方等著他們的卻是殘酷的命運。
追隨隱者彼得的農民皆喪生殆盡。
而歷經千辛萬苦始抵達敘利亞的農民,也無法擺脫歐洲封建社會的習尚。
儘管如此,他們依然對宗教狂熱地信仰,毫不覺醒。
貴族和騎士隨著時間的演進遠離此一運動,而大眾的煽動卻反而日益加強。
如是所掀起激昂的興奮狀態,亦滲入兒童的心目之中。
一般人遂相信十字軍為追求武力勝利,一再地大肆層殺而導致失敗,惟有以兒童非暴力的純真才可擭致勝利。
此一美麗的幻想,引發了一段悲劇性的插曲。

兒童十字軍係1212年發起於日耳曼和法蘭西。
在德國科倫有位名喚尼古拉年方十歲的少年,四處勸說參與十字軍。
據傳約有二萬兒童追隨其後翻越阿爾卑斯山。
教宗依納增爵三世大為感動,曾言
「吾輩當因此子而自感形穢,當吾等尚在沈睡之時,彼等已意氣昂揚地出發。」
但教宗也於是歸國,且訓誡幼童待成年後再完成擔任十字軍的使命。
至於已南下義大利者,布魯登西(Brundisium)主教亦阻止他們出發前往聖地。
兒童十字軍之中,敗興而歸者尚屬幸運。
因為在那批執意前往聖地的少年,有不少備受奸商矇騙,大都送往東方淪為奴隸,
而少女則押至義大利,入火窟或充為女奴。
另一方面在法國奧爾良城(Orleans)有一少年艾廷納,宣稱在牧羊之際接受神的聖誨,
此事經四處傳播,吸引三萬名兒童,到達馬賽海岸,
他們期待著摩西率信徒渡海時,海水分道為二,使彼等順利通過的神蹟重現,但是始終未見奇蹟,
二位行騙者謊稱將以船隻載運彼等前往目的地。
他們乃分乘七隻船,途中遭遇海難,其中二隻沈沒,兒童盡葬身海底。
其他生還的少年,亦難逃厄運,在亞歷山大港淪為奴隸,運送各方。

十字軍東征的影響

第五次以後的十字軍東征,僅是冒險行為或極其悲慘的境況。
教宗依納增爵三世再度倡導第五次十字軍,齊集於亞克,進攻埃及。
首先包圍達米艾塔(Damietta)並攻陷此城。
此時埃及蘇丹提議倘若十字軍歸還達米艾塔,則出讓巴勒斯坦大部分,
十字軍拒絕,以一年半的時間,等待神聖羅馬皇帝腓特烈二世的援軍前來支援,
但希望落空,始進軍開羅,卻遭擊潰,甚至捨棄達米艾塔,逃離埃及。
如果其目的僅在收復聖地,那麼在此一輕率的戰役失敗之前,當已收復聖地。

定居於敘利亞的十字軍,的確仍保存著身在故國時的工作和觀念,而且大領主建築城堡和要塞統治征服土地。
由於十字軍的權力和領土的獲得建立在被征服者的痛苦之上,
因此被征服者對其痛恨入骨,屢唾罵之為「法蘭克走狗」。
儘管如此,他們與回教徒時相過從,頗能接受當地的風土習慣和觀點,毫無隔閡。
並且「娶敘利亞、亞美尼亞或改宗基督教的回敦徒(Saracen)為妻,與妻子之親族共同生。」
且彼等「以東方人自居,遺忘自己的故鄉和土地。」
他們將十字軍奪取的回教寺院改建為基督教的教堂,其中特地保留一間回教禮拜堂。
相反地,有些回教寺院內,設置基督教講堂。
而且回教徒將背叛基督教教會的不肖之徒引渡給基督教徒。
基督教修道土也極力拯救被販為奴的回教徒子女,兩者合作無間。

此種關係,在歐洲也並非無樁之談。
事實上,攝取東方文化的中心地點並非敘利亞,而應在西班牙、西西里。
因此也有些例外的人物,如腓特烈二世被稱為「接受洗禮的西西里蘇丹」。
他傾心於地中海和西西里,將神聖羅馬帝國奠基於此,
因此宮廷裝飾成阿拉伯型式,並且派遣宦官守護壯麗的後宮。
此外,在各地建築奇妙的多角形城堡,親熱地與回教徒舉杯共飲。
他喜好運動和阿拉伯式的「獵鷹」,甚至親自撰寫相關的書籍。
當然此種做法和他想藉外交手腕解放聖地的嘗試,並非如出一轍。
他有領土的野心,因此在外交場合經常誇示武力的強大。
總而言之,他與埃及蘇丹之間的交涉十分成功,
1229年簽訂協定,回教承認部分的耶路撒冷、拿撒勒(Nazareth)及伯利恆(Bethlehem)係屬於基督教徒所有。
但是,教宗指責此一協定為向惡魔讓步,在聖地的騎士團亦對皇帝表示反感。
因為騎士團所屬的大教堂原是回教保留的財產。
結果,腓特烈反而引起敘利亞‧法蘭克人內部更嚴重的失和。
1244年喪失耶路撒冷,始終無法再度收復。

由法王路易九世(也稱聖路易)指揮的第六次十字軍,道經塞浦路斯,終於攻擊達米艾塔。
此時,埃及再度提議以達米艾塔交換耶路撒冷。
路易拒絕接受,目標指向開羅。
結果,於曼索拉(Mansura) 一役敗北,且瘟疫和餓饑交侵,
不僅如此,後路又遭封鎖,路易及其大軍棄守達米艾塔且付出償金才得以安然撤退。
此後四年,路易滯留耶城,奪回數個城市。
最後的第七次十字軍亦由路易親自統率,雖有雄才大略,不幸於攻占突尼西亞(Tunisia)後,遽告崩殂。

在路易九世進行征伐這一段期間,自敘利亞的安提阿,的黎波里等為首各重要地點相繼淪人埃及蘇丹手中。
1291年最後一個軍事據點亞克淪陷。十字軍運動遂告結束。
那麼,長達二百年的十字軍運動,對歐洲造成何種影響?
在此運動進行中促成王權的集中、教宗權的衰退、都市的發達和文明的進展等與十字軍不無關連。
然而十字軍並非以上結果的主因,而是間接影響的產物。
 
我把思念
化成一串淚滴
藏在心底
只在雨裡
傳達給你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十字軍東征

歐洲的十字軍東征時期也是當時亞洲的蒙古西征時期
在意義上來說
十字軍東征是打著宗教名義掩飾其強盜搶劫之實
《耶路撒冷史》有相關記載
戰術上
十字軍以騎士跟農民組成
交戰後以一對一單挑為主
相對土耳其帝國與回教世界則以輕騎兵為主
交戰時以弓箭潰散十字軍的陣型
再包圍進行突擊
實施小規模的個別殲滅
因此在當時
十字軍遇到東方世界的軍隊時
幾乎是每次都全數被殲滅
從文化上來說
十字軍東征則促進了歐洲與阿拉伯世界的交流
在某種方面來說
也促成了歐洲日後的文藝復興與工業革命
諷刺的是
相對於十字軍的節節敗退
蒙古的西征部隊(旭烈兀)卻完成了十字軍沒辦到的事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4-5-7 09:23 , Processed in 0.021033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