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美國海軍



資料來源:US Navy 美利堅合眾國海軍
主要資料來源:mdc
上傳與轉載者:jacklf2004










前言

美國東臨大西洋,西有太平洋,一方面與歐亞大陸隔著堅固的屏障,另一方面則提供了向外發展的最佳管道。由於位置優越、港灣優良, 加上本身國力就強,美國可以輕易藉著兩大洋朝外發展,成為世界強權。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國結束了以往孤立自守的政策,並且憑藉雄厚的工業能力,建造了全球最強大的海軍,取代英國成為海上超級強霸。所以,美國海軍除了本身的國土與航線護衛之外,更是投射美國權力、影響力的最重要工具之一。


本文就二次大戰結束後至今,美國海軍發展的路線做一簡介。

美國航母編隊.jpg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2001年9月11日美國遭到中東恐怖份子以同時劫持多架客機進行自殺衝撞的瘋狂攻擊,造成紐約世貿中心包括雙子星大樓在內的多棟大樓倒塌與損毀、五角大廈部分損毀,數萬人傷亡。此一重大恐怖攻擊等於宣告一種全新的戰爭型態誕生,勢將衝擊美國三軍各方面的現行架構。

雖然美國海軍在這種打破國與國交戰型態的戰爭模式中,似乎無法挑起大樑,但是美國海軍在未來勢必將做一些轉變以因應新的局面,而類似的轉型也將在美國陸軍與空軍中發生。

雖然跨國超恐怖主義已經出現,但是不代表舊的戰爭方式就因此完全消失,所以美國海軍在未來仍然必須擁有強大的傳統作戰能力。

畢竟,恐怖份子會採取如此慘絕人寰且超乎想像的攻擊方式,就是因為無法戰勝美國無可批敵的正規軍事力量,所以美國在此方面的優勢必須維持。美國海軍在未來的轉變還有待觀察,但如果就單單因為新的戰爭型態而揚棄一向身為美國實力象徵的航空母艦、核能潛艦以及遠洋艦隊等等,未免矯枉過正;而此一情況發生的機率並不高。

因此在不遠的將來,仍然會有一支強大威武的美國海軍艦隊,繼續縱橫三洋七海,伸張美國無可匹敵的國力。



(完)

美國海軍水下無人艦隊.jpg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未來發展



由於源源不絕的地區性衝突,美國海軍的方向大概不會有太大的改變,其他增加的要點就是圍堵日趨強大的中共海上力量。


因此,未來美國將繼續以建立幾支規模不一定大、但是可快速部署至全球任何衝突地點的部隊為目標。而美國海軍正在進行的「二十一世紀水面作戰」計畫(21st Centry Surface Combatant,SC-21),便是其未來的發展方向。


SC-21中幾種下一代作戰艦艇都著重於對陸上的武力投射或特種作戰,例如DD (X) 松華特級 驅逐艦、 維吉尼亞級 核能攻擊潛艦等。


由於將中共視為假想敵,因此未來美國海軍仍有進行大洋與反潛作戰的機會。


美國航艦艦載機部隊遇到的問題就是新一代作戰飛機的研發工作由於起步太晚等因素,根本無法配合舊型機的換裝時程,近年來美國海軍已經深受老舊裝備維護成本激增之苦。

而此等延誤與1990年代初期取消許多重要計畫或者預算刪減有重要的關連。這些美國海軍與陸戰隊望眼欲穿的機種包括F/A-18E、JSF聯合戰術打擊機(該計畫由F-35獲勝)以及MV-22傾斜旋翼運輸機等。

2001年初上任的美國總統小布希矢言大幅改變美軍的架構與觀念層次,朝建立跨軍種快速反應部隊而努力,因此美國國防部在該年便開始對美軍許多現役或發展中的武器裝備進行大規模檢討。
其中,DD-21與CVNX航空母艦被認為是對美軍轉型沒有貢獻的,其優先順序將被排在F-35戰機之後。所以在未來,美國海軍艦隊規模的縮減將是可預期的。

松華特級(Zumwalt)陸攻驅逐艦.jpg

F-35戰機.jpg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由此觀之,冷戰結束後至今,權力與實力的投射已取代反潛作戰成為美國海軍的首要之務。


而不復存在的兩強對抗局面使得美國海軍規模可以縮減,戰略預警時間也大幅延長,因此1980年代初期雷根總統所謂600艘作戰艦艇的海軍建軍計畫被取消。


蘇聯解體後至今,數個地點不斷爆發區域性衝突,因此這些引爆衝突的「流氓國家」成為美國的主要對手,而對付此等對手只需取得局部制海權即可。


1990年代初期,美軍預算被大量刪減,不僅 海狼級 潛艦的量產計畫夭折,落到最後只剩三艘,而航艦上取代A-6攻擊機的A-12攻擊機計畫也被取消。美國現役航艦的數量由冷戰時期的十六艘(十五艘堪用,一艘整修)被刪減到十二艘(十艘堪用,兩艘整修)。


在1995年會計年度中,美國海軍艦艇的數量被縮減至451艘,而可供前進部署以應付突發危機的兵力更只有其中的三成,包括2至3艘航艦、25至30艘水面作戰艦艇、14艘核能攻擊潛艦以及2至3個兩棲作戰預備大隊,其他的則要等到開戰後才會增援。

珍珠港.2.jpg

行經紐約市曼哈坦島的 甘乃迪號 (CV-67) 航空母艦。.jpg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冷戰後的局勢



1980年代後期蘇聯總統戈巴契夫努力推動改革開放並致力與西方和解,使得蘇聯對西方國家的威脅逐漸消失,導致前進戰略中許多重要的決定都在暗地廢棄,最後前進戰略就不了了之。在蘇聯即將瓦解的時候開始,美國海軍的政策逐漸轉變為能快速介入世界各地突發的衝突以維護美國的政治與經濟利益。

1990年8月2日,美國總統布希闡述了新國防政策的四個要素:武力前進部署、危機處理、軍力結構重整以及嚇阻。同一時期由於伊拉克侵入科威特引爆的波斯灣戰爭,成為美國未來戰略地位、架構的試金石。

1992年美國海軍軍令部長法蘭克.克爾索二世(Frank B. Kelso)宣稱唯有在取得支配海洋的優勢,布希的四個要素才能實現。他更進一步說明新的海軍戰略要點:快速部署足夠的部隊去應付地區性危機、前進部署的美國海外駐軍無論在何地都可獲得充足補給、海基的海上前置兵力、可執行嚇阻任務的海基戰略兵力。

珍珠港.jpg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此一戰略中的兵力部署使得美國不必撤回太平洋艦隊去加強大西洋上的制海能力,並迫使蘇聯潛艦防衛本身的水域,而減輕大洋上北約反潛防線以及海上船團的壓力。


此一戰略架構對於美國海軍建軍的影響,在於部署更多 尼米茲級 超級核子動力航空 母 艦以取代老舊的 佛瑞斯塔級 航艦,並建造大批 提康德羅加級 神盾巡洋艦以護衛航艦,以提供在蘇聯海、空軍勢力範圍內的高威脅環境中,航艦戰鬥群所需要的強大防空能力,確保存活率。


此外,美國海軍並開始規劃建造配備神盾系統的 柏克級 驅逐艦,編入航艦戰鬥群以支援神盾巡洋艦,強化防空實力。另外,滿足前進戰略要求的新一代 海狼級 核能攻擊潛艦也會在1990年代開始服役。 海狼級 被要求能長時間在靠近蘇聯目標的水域作戰,因此格外著重靜音能力與武器裝載量,以增加對抗蘇聯潛艦的勝算,並延長作戰時間,減少為了補充彈藥而往返穿越蘇聯防線的次數。

但是許多人對此種侵略性的海軍戰略表示反對,他們擔心此種壓迫性戰略極易使美蘇之間產生摩擦,增加了爆發戰爭的機率,甚至逼迫蘇聯彈道飛彈潛艦對美國展開全面性的核子攻擊。這種質疑的態度在美國海軍內越來越普遍。

深水炸彈.jpg

Maille-Braize.jpg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前進戰略的實行分為三個階段,第一是危機控制階段:一旦美蘇之間出現爆發戰爭的危機。


美國海軍立刻開始進行準備,將核能攻擊潛艦與反潛巡邏機部署在巴倫支海──也就是蘇聯海軍出入大西洋的大門,而航艦戰鬥群也將迅速進入挪威海,取得制海權,同時並展現實力與決心,迫使蘇聯不敢輕啟戰端。


如果戰爭爆發,美國海軍立刻實施第二階段,即主動靠近蘇聯海域,攻擊蘇聯的水面艦艇與潛艦,其目的有兩個:首先是分散蘇聯兵力、使其不能進入中歐與大西洋;第二是大幅削弱蘇聯海軍實力(尤其是潛艦與海軍航空兵力),迫使蘇聯求和。


此時蘇聯海軍被迫採取行動以防為其活動的水域,但美國海軍將在其活動水域的每個側翼發動攻擊,使得蘇聯海軍防不勝防。


如果戰爭不能停止,前進戰略將進入第三階段:深入蘇聯領海攻擊,徹底殲滅蘇聯海軍。此時,兩棲作戰也將展開,海軍陸戰隊將選擇地點登陸蘇聯,開闢歐洲以外的第二、第三戰場。在此同時,美國核能攻擊潛艦將發射大批戰斧巡航飛彈攻擊位於卡拉半島(Kola)以及西伯利亞的蘇聯軍事目標。

而消滅蘇聯彈道飛彈潛艦也是此階段重點,也就是以傳統海戰除去蘇聯發動核子戰爭的能力。

S-3艦載反潛機.JPG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1980年代的前進戰略






1983年2月,美國海軍公布了一個全新的概念──前進戰略(Forward Strategy)。根據此一戰略,美國海軍將主動地找上敵人,艦隊在承平時期就採取攻勢作為的前進部署,一旦戰爭爆發,便快速地讓可用之兵前往蘇聯海軍部署的區域、基地,在蘇聯海軍進入大洋之前就有計畫地消滅其艦隊與海軍基地。


換而言之,以往美國的「護航、反潛」等戰略是等待蘇聯找上門來再做因應,但是北約的海上兵力遠遠不足以應付廣闊洋面上的護航任務;而前進戰略乃以進攻的姿態迫使蘇聯海軍採取守勢,趁其仍集結在特定範圍內時就將其消滅,避開了北約在大洋上護衛、制海能力越來越弱的事實。


其次,蘇聯陸軍在歐洲中部擁有明顯的陸上優勢,北約不可能建立一支足以與之抗衡的地面武力,因此有必要從海上直接攻擊蘇聯,以分散其軍力。在前進戰略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該戰略被北約盟國視為是美國對其支持的承諾,如此將可鼓勵盟國積極參與攻勢圍堵戰略。

反潛直升機.jpg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為了因應護航艦隻不足的困境,北約國家的對策是在蘇聯潛艦要抵達北約商船航線前一些必經的出入口處,設立反潛作戰攔截網。



在北大西洋的第一道反潛作戰攔截網是用來攔截來自巴倫支海(Barents Sea)的蘇聯海軍基地的潛艦,方向則由挪威北角的西部向北設立,由於靠近蘇聯海軍基地,此一攔截網被限制只能由反潛巡邏機以及攻擊潛艦組成。而最主要的反潛攔截網──自格陵蘭經過冰島到英國的GIUK防線,則增加反潛佈雷區、可操作反潛直昇機的水面艦艇等,以阻止蘇聯潛艦進入遼闊的大西洋。萬一蘇聯攻擊潛艦突破了GIUK防線,西方國家將防不勝防。


當時北約的護航艦數量僅足夠替主要的軍方船團護航,其他的船團就只能自生自滅。到時,為了提升北約海上兵力在大西洋的攻擊力與護衛能力,美國就被迫將大量部署在太平洋的艦隻經由巴拿馬運河調往大西洋,如此將導致美國無力面對蘇聯海軍在西太平洋上的攻勢。

美國海軍軍港.jpg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1960、70年代誕生的 一些新科技使許多人認為需要大批護航艦隻進行反潛護航作戰的戰略已經落伍。


例如1960年代美國海軍在北大西洋以及太平洋海床鋪設的固定式聲音監視系統(Sound Surveillance System,SOSUS),可監視蘇聯潛艦的舉動,而1970年代初期可分析更多資料的新型微處理器出現,使SOSUS可以更精確地追蹤並標定在附近出沒的蘇聯潛艦。


此外,擁有先進反潛裝備的固定翼反潛巡邏機陸續出現,可由北美或冰島起飛去標定蘇聯潛艦,一旦戰爭爆發便將之摧毀。這些飛機包括美國陸基的P-3、航空母艦的S-3、英國的寧祿式(Nimrod)、荷蘭與挪威的獵戶星式以及德國的大西洋式(Atlantic)等。其他還有艦艇用與潛艦用的被動式拖曳陣列聲納,可監聽極遠距離的訊號。


至於更大型的拖曳聲納則被部署在特別建造的拖船上,即為海洋監視船(T-AGOS)。SOSUS與T-AGOS等偏向戰略性質的大型聲納設備使北約國家得以在開戰之初搜索並標定大多數進入北大西洋的蘇聯潛艦,但是這些脆弱的高價值設備可能很快就會被蘇軍破壞,因此商船隊又得靠著護航艦隊才能在蘇聯潛艦的封鎖下存活。然而一旦遇上這種狀況,北約將再度面臨反潛護航艦數量不足的問題。


二次大戰結束後,西方國家商船隊規模已經縮小,使它們無法承受如大西洋之戰般的長期巨大損失。而且一旦戰爭時間拖長,則工業能量又將扮演決定勝負的主要因素,所以此時如何防衛船團的安全便成為重要課題。

F-14B「雄貓」戰鬥機.jpg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5-8-17 02:36 , Processed in 7.290301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