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1945年8 月15日中午12時整,日本所有的交通中止,全体人民停下手上的活
計,靜靜地聽一段廣播講話。那是一個斷斷續續、語气既堅定又無奈、比實際年
齡要蒼老疲憊得多的聲音,那是他們的天皇的聲音。他宣布,接受盟國提出的波
茨坦宣言。將他這份用文言文發表的“休戰”書直白地翻譯出來也就是,日本無
條件投降。

  复雜的感情:仇日還是憎美

  整個日本一片震惊,隨后是傷心屈辱、惶恐茫然。一個又一個有淚無聲或聲
嘶力竭捶胸頓足的武士,拔出佩刀插進自己的肚腹,顢頇地倒在污血之中。在世
界的另一邊,尤其是中國,卻鞭炮鑼鼓一片歡騰。戰爭結束了,而且是中國贏得
了最后的胜利,晚清以來一百年民族失敗的恥辱史終于畫上了句號。這個自參与
八國聯軍打下北京,就一直在龐然大物的中國面前凶惡、狂妄、刁蠻、殘暴地跳
來跳去鬧騰個沒完的小個子國家,乖乖認輸了!縱觀二十世紀,如果說衹有一件
大事真正值得中國人驕傲和慶賀的話,那就是抗戰的胜利。中國人站起來了,雖
然他后來又站起來了好几次﹔中國摜掉了扣在頭上的“東亞病夫”的帽子,雖然
他注定還要在貧窮、動亂和饑餓中繼續熬過漫長的歲月﹔但畢竟不會再像以前那
樣任人欺凌宰割,畢竟与美蘇英法一道躋身于“世界五強”。

  也許不是其他任何一個國家的人,能夠体會得到中國人的心酸。民族的自尊
和自負,民族的自卑和自賤,多少年以來,而且還將不知多少年地左右著我們的
情緒、觀念、自我定位、心態和生態。在別的國家眼里,中國人真是難以理解。
一方面,對戰敗國抱著“以德報怨”的寬宏大量,將大批侵略軍优先用軍艦送返
日本,衹對极少數戰犯提出起訴,放棄巨額戰爭賠款﹔另一方面,又為對方老是
以怨報德、忘恩負義而激忿,什么參拜靖國神社、拒不公幵認罪、篡改歷史教科
書、釣魚台島糾紛、极端右派分子的言論和表演、電腦軟件《提督的決斷》的官
司……,每次都引起一番新仇舊恨。一方面,大量回憶和描寫抗日戰爭的出版物、
影視作品,大屠殺紀念館,慰安婦的控訴,民間索賠,提醒人們不要忘記慘痛的
過去﹔另一方面,卻多少表現得有些“餛飩挑子一頭熱”地跟日本套近乎,發誓
要和它“世世代代友好下去”。中國人的感情是复雜的,──對廣島和長崎的原
爆居然惺惺相惜﹔聽到美國大兵強奸日本少女,心里頭又象鄰村的二妞教洋鬼子
糟蹋了一樣不好受﹔滿心信任和稱贊日本商品的同時,打心眼兒里嘲笑蔑視它們
的制造者:“小日本做的!”

  學者余英時曾用一個詞形容中國人對美國的民族感情,叫“羡憎交織”。其
實,這個詞用來形容對日本人的態度更為确切。美國太遙遠了。美國不管它有多
好和有多壞,總不至于讓中國人牽腸挂肚或是金瘡迸裂。而日本就可以很輕易地
做到,它就在你的隔壁,動不動就能讓你既惊且懼,既慕又嘆,既恨還愛。你說
不清他們到底是西方人還是東方人,是親戚還是宿敵,是謙卑還是驕狂,是聰明
還是蠢笨,是刻板還是滑頭,是戰爭還是和平。

  說起對美國的“羡憎交織”,其實沒有一個國家能比得上日本。日本打遍天
下几無敵手,最終敗在美國人手上。二次大戰后,占領軍統帥麥克阿瑟主導了對
整個日本社會的結构性改造,使日本得以迅速修复戰爭創傷,成為“坐二望一”
的世界經濟強國。美國是日本的最大的克星,又是最大的救星,是主人、恩師又
是競爭對手,不由得它不對之“羡憎交織”。“日本可以說不”,就是這种情結
的最好注解。

  當電視里面出現,西方七大工業國領袖濟濟一堂,規划著世界的經濟版圖和
秩序時,一個頭發梳得油光發亮、個頭比其他人矮去一大截的日本首相也忝列其
中,我們總不免要多打量他几眼,──用所謂“羡憎交織”的目光。我們不會用
這樣的眼光去看德國人、意大利人,更談不上英國人、法國人、加拿大人,當然
也不會這樣去看美國人。歷史上美國對中國是有恩的,談不上有什么過不去的
“仇”。美國從來沒有侵占、分割過中國的領土,相反卻在抗戰中給予中國最大
的援助。中國軍隊在韓戰和越戰中与美軍交過手,韓戰可以說是打了個平手,而
越戰卻是美國輸了。有人說,韓戰中中國志愿軍的被俘人員數十萬,而美軍衹有
上萬,中方死傷數字也大大超過美方,怎么好意思稱作“平手”呢?平手的意思,
不是雙方兵力消耗的相等,而是看戰爭的結果。韓戰的結果是回到戰前的起點,
參戰四方以原有的“三八線”為停火分界。連美國將軍也承認,板門店談判是美
國第一次,在結束一場沒有打贏的戰爭的協議上簽字。

  難以獨立打贏的一場戰爭

  如果不是以結果,而以雙方被俘、死傷的數字作為衡量戰爭胜負的依据,豈
不是可以這樣說:中國的抗日戰爭沒有胜利,中國應該算是戰敗國,而日本是戰
胜國?這顯然是荒謬的。中國抗戰中死傷的巨大數字,無法做具体統計,一般認
為當數以千萬計,其中絕大多數是平民。直接死于戰場的軍人,達132 萬4 千多
人。中國軍隊被俘或投降的數字也很大,僅被改編為偽軍的就有几十萬人。經濟
損失更极為惊人,三千萬人喪失家園,戰前戰后物价相差一千八百倍(重慶2613
倍,昆明6894倍)。為戰爭花費的巨額款項,已經大大超過了中國人民的納稅能
力。

  誰都知道,中國是慘胜。中國衹是理論上和道義上,贏了這場戰爭。日本是
向盟軍投降,而中國僅為盟國陣營中的一員,耗時最久,代价最大,傷亡也最慘
重。如果沒有盟國的參戰,中國要贏得這場戰爭几乎是不可能的。或者無妨這樣
講,如果不是日本主動攻擊同盟國而引發太平洋戰爭的話,中國連這樣的慘胜都
會覺得奢侈。有人把中國的抗戰,形容為一個羽量級對重量級的拳擊大戰。這位
羽量級拳手,被那個重量級的家伙連續打擊了八年甚至更久之后,极度痛楚、疲
憊地倒在繩欄上,忽然裁判一聲口哨,將他的一衹胳膊高高地舉起,宣布是他
“贏了”!情況就是這樣。

  日本投降后的第三天,在山西的八路軍企圖令駐沁縣日軍放下武器,遭到拒
絕,于是發生惡戰。日軍僅一個大隊(營級建制)守城,而八路軍出動一萬余人
攻打,以死亡一千多人的代价仍未能拿下該城。沁縣日軍擊退了八路軍,轉眼將
地盤、武器交給了閻錫山的國軍,八路軍卻又輕而易舉地從國軍手里奪了過來。
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宁次晚年嘗撰寫回憶錄,承認八路軍是他在中國作戰時遇到
的最有戰斗力一支軍隊。后來的國共內戰也証明,由八路軍為主組成的人民解放
軍,能夠勢如破竹地擊敗數百萬裝備优良的國軍。但即便是這支軍隊,在日落西
山的日軍面前也如此不經打。

  1945年4 月至6 月間的湘西會戰,是日本投降前在中國打的最后一次大的戰
役。中方投入十九個師,日方投入三個師團、一個旅團和一個聯隊(團級建制)。
按史家的評說,這次戰役以日方的失敗告終,所謂“湘西大捷”。雙方的傷亡數
字是,日方死1500人,傷5000人﹔而中方傷亡13713 人,為日方的兩倍。中方還
特別提到,俘虜日軍軍官17人,士兵230 人,為七七事變以來俘虜人數最多的一
次。日軍以“強弩之末”在中國作“垂死的掙扎”,仍有這樣戰績,八年抗戰打
的是怎樣一种窩囊仗,可想而知。

  曾有一個謎語:“日本投降的原因──打一中國古人名”。据說猜出來好几
個謎底。一為“屈原”,屈服于美國投擲的原子彈﹔二為“蘇武”,蘇聯動武,
向日本宣戰﹔三為“共工”,即共產党指揮的八路軍、新四軍的戰功。是不是還
有一個“蔣干”,蔣介石干得好?不知道。《昭和天皇回憶錄》中,對于日本最
高決策層下決心接受波茨坦宣言之前那一段心理歷程,做了較為細致的招供。日
本投降的主因,還是屈服于美國。更直接地說,還是怕原子彈。原子彈的威力,
使得以凶頑著稱的數百萬皇軍喪失用武之地,抵抗失效,衹能給整個日本帶來一
片焦土,甚至种族滅絕。毛澤東說,決定戰爭胜負的是人而不是物。事實上,戰
爭胜負的決定因素往往就是物。

  中國軍民艱苦卓絕的八年抗戰,是日本最終戰敗的一個重要原因。但戰敗不
等于投降,投降則是承認戰敗。如果沒有美國參戰,或者說如果美國沒有發明和
使用原子彈,日本絕不可能那樣迅速和突然地接受波茨坦宣言,那樣乖乖地放下
武器。不要說七十年日本皇軍一直有視投降、被俘為絕大恥辱的傳統,即連日本
歷史上也從未有過對外投降的記錄。縱使日軍在各戰場失利,向本土節節敗退,
其作戰能力仍不可低估。美國估計,在日本本土作戰,盟軍可能還要付出上百萬
人的犧牲才能取胜。從日本天皇的角度,原子彈的爆炸也給了他決定終戰的最有
力的借口。因為軍部領袖們一時方寸大亂,提不出任何對付該武器的良策,當然
更無力再阻止天皇作出決斷。

二戰完全可能有另一种結局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轉貼]如果日本戰勝了中國

就文章的論述來說真的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之中更有許多我贊同的文字
我認為他的想法太過封閉,這是中國教育的問題嗎??我不清楚

其中跟日本一樣進步的中國一句,基本上除非其他國家都不進步哪麼這是很難實現的一個夢想
中國的進步跟交通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綜觀目前進步的都市上海北京等等都是交通的重鎮
也就是說在交通不方便的地方人民的素質我真的不敢恭維(當然每個國家都是)
久而久之,進步的都市快速進步,進步緩慢的鄉村慢慢進步...這樣造成的問題才是中國政府應該正視的,而不是一昧的強化自己的大都市.
自己去過中國,我只能說金玉其外敗絮其內
 
No matter who we will be,
if we can life out every dream with heart,Our meaning in this secular world will emanifested!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轉貼]如果日本戰勝了中國

仔細想想 中共掌權也不見得更好

假設題目換成"如果中共不掌權",不在思想箝制的教育體制下成長

那麼這位歷史學家所寫的文章是否更中立,更有價值?



雖說屬於佳作,但顯然繞來繞去,還是無法切入中國,嚴正的看待現況

至於作者是拐彎沒角或是毫不自知,這就不知道了



以同盟軸心不是以正義劃分這段為例,國家繞了一圈通通罵了一遍,就只有中國沒批判得那麼明顯

但中國的文革恐怕也不比蘇聯鐵幕還幸運;中國的現況也可說是危機重重,不管從哪些方面看待。

甚至有許多學者由於為社會發聲還被趕出中國。



作者或許對戰爭的殘酷以及社會現象做出批判,但力道相形之下輕了不少,看得出話沒說到底。

有些現象是戰爭所迫,卻有更多事物並非戰爭所導致;整體社會的弊端並非由戰爭引起,而是透過

戰爭顯露出來。



文中有不少對中國歷史的精采對照、評述,但同樣的話沒說到底,大中國意味也挺濃厚的。

我認為作者的史觀多少影響了他對史實的解釋;若先不論他的史觀,他的分析確實相當動人。



至於其他地方經逆向推理後,也會發現中國以及過去的歷史沒好到哪裡去,半斤八兩。

嚴格說起這世界並無真正正義的國家

我想須看重的應是這篇文章能對我們做些什麼啟發?

從我的觀點看來,他對事物的分析尚屬獨到,檢討、反戰的思維切入意旨;

但仍不免擺了中國架子,自鳴得意。

從某些文句中我們仍可看出作者對各國的文化發展了解得不夠深入、無法體會欣賞西方思潮。

文章末段更多少反映出對西方思潮的距離感以及排斥感。
(個人還有個感想:矛盾的是日本或許吸收了不少東方文化,但真正使之飛黃騰達的卻是西方思潮與自身的民族性,作者一方面欣賞、正視著日本,卻對西方思維有所保留、規避;那麼他的論述雖然道破了中國人對日本人的又愛又恨,卻能看穿他們對這世界的懷疑與期待嗎??)

擺這種架子對於歷史的沙盤推演有何意義? 不先矇蔽自己的眼睛就不錯了。再說後世自然會審視這些史料,將之重新定位,

正如我們現在對待清朝、明朝的史料一般。



--------------------------------------------------------------------------------

我認識的某位歷史教授曾說:"過去的歷史可以作為現代最好的借鏡","惟掌握歷史後才更能將目光放到未來"



不知這篇文章是否.......?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轉貼]如果日本戰勝了中國

太多字了

我只看了第一篇 , 要慢慢看 =.="

(中國軍民艱苦卓絕的八年抗戰)
(從日本天皇的角度,原子彈的爆炸也給了他決定終戰的最有力的借口)

日本打了8年 ,對本土的人力物力及經濟 ,都是不利 ,這次美軍投下原子彈事件中 ,
可給天皇 ,作出一個光榮退出中國的借口

(難道抵制日貨是一邊玩日本的H game一邊看日本的A片抵制嗎?
真有本事的話就作出比日本好的產品出來
可惜不是每個人都有這種度量...) <~~~ 說得對@@

我都不得不承認現今的日本是 亞洲巨人 ,自日本戰敗後 ,經濟起飛 ,
現今日本人口達 126 000 000 以上 ,這國家從戰敗後 ,發展成亞洲強國 ,真是一個了不起的文族

現象中國都對外開放經濟 ,開始發展成亞洲第一強國 , 中國站起來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題外話:

令外我想大家想想 ,在二次大戰中 ,如果美軍不提供物資及資源給歐洲各國 ,最重要的是蘇軍 ,
沒有美軍提供資源開發坦克 T-34/85 ,德軍坦克就不會有敵手 ,
德軍的進攻太快 ,要是補給能支持 ,以德國在1942年最大戰線防守 ,直至現在 ,
歐洲的經濟中心將會在德國 ,法國 ,比利時 ,波蘭 ,芬蘭 等等被德軍佔領國家不再存在
領土人口不少於 240 000 000 ,成為歐洲巨人 , 俄羅斯聯邦這大國(俄國) 都要站在旁邊 @@

以上只是天方夜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還有我之前在報紙中看到 ,有些國家的 (首都) 因為過度發展 ,開始討論將首都搬到其他地區
例如: 德國-柏林 ,日本-東京等等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民族幾乎是被戰火下融合的
像難民,侵略,佔領...
我們不重視自身的文化
大概是因為只看眼前世界目前主流的文化
加上長期的自卑(我多少有這種感覺,但用"自卑"又好像不妥)
路上看到會流利英文或日文(現在進階到韓文)
其實脖子一直向外看不壞
增廣見聞,這是學習
但偶爾也可以看看自身腳邊的泥土
(有時看到"發現頻道"裡面中國明朝的官員卻穿著清朝的官服,我就蠻感嘆的...)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關於侵略者的屠殺暴行
春秋五霸時的管仲實行尊王攘夷延長分裂的格局
倒是戰國時殘暴的秦統一了中國

現在大陸很多人高談抵制日貨
難道抵制日貨是一邊玩日本的H game一邊看日本的A片抵制嗎?
真有本事的話就作出比日本好的產品出來
不是光動嘴巴想自慰

趙無眠先生能夠老實面對自己國家醜陋的一面真的很了不起
可惜不是每個人都有這種度量...
 
我把思念
化成一串淚滴
藏在心底
只在雨裡
傳達給你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趙無眠先生的見解真高明
只是"咱們關起門來反复折騰就行了"這一句不太認同
似乎不夠務實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在這世界上本來就沒有永遠的敵人和朋友!

還有關於"屠殺"的做法,我覺得拿幾個模糊不清.殘缺不全的屍體去遊街恐嚇人民,
如果沒效在把一些俘虜給當眾給處死之類的,在沒用才要去效仿"蒙古人",
說實在要搞"屠殺"處非這是最後手段才要用!

日本人其實比我們還要來的重視文化,
從一些節日和習俗就可以看到了.

而我們中國人了,
從清末民初就不斷吸收新的知識,
換來的就是自己人相當排斥自己的文化,
可是為了趕上"時代的潮流"不的不這麼做,
而且滿多中國人都是抱者"外國的月亮比較圓"的想法,
所以當然一堆民俗技藝會去失傳,可是也有不少"外國人"會來學我們失傳的民俗技藝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這是我的讀後感,作者文章中對中國及日本的想法與我相差無幾。但最使我敬佩的,他作為一位中國學者,能夠不偏袒自己的祖國,不像普遍中國大量網民在愛國論壇一片廢言廢語,所以我把這篇文章轉給大家細閱。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最終結果是中國征服日本

  最有可能的,是“清朝模式”和“金朝模式”。甲午戰爭直至清朝覆亡之際,
是日本重演清朝入關的最有利的時机。中日雙方的政治、經濟、軍事、科技實力
极為懸殊﹔中國還有象孫中山這樣鼓吹“中日一体”、唯恐日本不出兵的革命党
人作為內應,條件比明末清初時還要好,至少不會更差。但是它錯過了,拖了四
十年,到民國才重新幵打。這時中國已在國民党領導之下,初步建立了現代國家
体制,及現代裝備的軍隊。難是難得多了,但如果它能按李宗仁事后制定的戰略
方針打,征服中國仍大有希望。但它又錯過了,進退失据,衹好重演“金朝模式”。

  金朝自公元1126年底攻占北宋汴京,制造“靖康之恥”,到1234年初亡于蒙
古,凡一百零七年﹔如果算上攻取遼國五京的時間,凡一百一十一年。日本自1937年攻占中華民國首都,制造南京大屠殺,到1945年向同盟國投降,衹有八年﹔即使算上發動“滿州事變”占領東北的時間,也才十四年。金朝先是扶持建立張邦昌、劉豫偽政權﹔后干脆自己來干,成了代表“中國”的兩個“合法”政府之一。日本也扶持建立了偽滿州國和汪精衛政府,但來不及“自己干”,來不及“合法”就投降了。這樣短的時間,使它終于沒有能夠融入中國,被“漢化”成“中華民族”的一員﹔也使得中國人始終無法消弭“外國入侵”的心頭之恨。

  如果時間足夠長,──到底要多長?不好說,反正十年、八年是絕對不夠的。
無論如何,日本總歸是照著金朝的樣子“野”了這么一把,這筆賬咱們得記著,
說不定將來有那么一天,它還會以某种方式加入中國。清朝的建立者滿洲人,是
金朝建立者女真人的后裔,而滿清初建時的國名就叫“后金”。滿清實現了他們
的先人的夢想:占領和統治整個中國,而最終也被整個中國所吞沒。如果是這樣
一個結果,我以為即使日本贏得戰爭的胜利,對中國而言未見得就一定是壞事。
可以推斷,中國征服和統一日本,与日本征服和統一中國,最終結果是完全一樣
的。那就是:衹有一個中國。一個日本這樣的國家,和一個中國這樣的國家,都
不足以真正令西方人畏懼﹔而一個日本那樣發達的中國,或一個中國那樣龐大的
日本,卻足以使所有的國家不敢小覷。

  有人會說,這是善良的中國人的一廂情愿。不對。這恰恰是日本人,而非中
國人的“一廂情愿”。雖然一百年來,中國一直在試圖以各种方式、走各种道路
努力成為象日本那樣發達的中國都未獲成功,但還是要比日本成為象中國那樣龐
大的日本,要“容易”多了。咱們關起門來反复折騰就行了,走多少彎路、摸多
少石頭、交多少“學費”、耗多少資源、死多少人命,都是“自己家里的事”,
与別人無礙。衹要世界有足夠的耐心等待我們“迎頭赶上”,衹要我們能無數的
打擊之下“挺得住”不再被分割、瓦解,就可能熬到“中國的世紀”那一天。而
日本,衹有發動戰爭一條路可走,并且還沒打贏。畢竟地球上的“生存空間”是
有限的,時間的感覺卻是“無限”的。何況,必要時咱們還可以“空間換時間”,拖垮拖死一切競爭對手与來犯之敵。

  設想日本打贏了中國,當然不能排除“細節”的考慮。在當時的國際背景之
下,西方各國出于自身在遠東的利益,能否坐視中國為日本所吞并?日本得了中
國這片土地,能否暫抑瘋狂擴張、進而稱霸世界的欲火?是馬上四處出擊,驅使
中國龐大的人力資源為其征戰他國,還是為穩固這塊遼闊的新殖民地,先停下來
進行建設、發展和同化,而后再作下一步的打算?甚至一如歷代外來王朝那樣,
終于為他們所仰慕的漢文化熏陶,一改凶悍頑強的民族風格,變得跟漢民族一樣
儒雅柔弱,不再存稱霸之心?

  任何一個“不壞”的結果,都不能說明過程的必要与合理。人類發明了戰爭,
發明了自相殘殺的武器,發明了以一种文明摧毀另一种文明,或者一种較高(較
低)的文明征服另一种較低(較高)的文明,甚至整個人類的生存環境都有可能
在將來的某一天為戰爭和武器所毀滅,今天的人仍不得不承認,戰爭在人類社會
發展進程中往往起到的促進和催化作用。明白地說,就是所謂“進步作用”。但
戰爭終究不是一件好事,至少它的過程是非人道的,哪怕現代國際社會設計出那
么多的“人道”的戰爭公約,也還是設計不出一种“人道的戰爭”方式。

原載:思想的境界


──────────────────────────────────
歡迎轉載,敬請注明:轉載自《中國報道周刊》 [ http://www.mlcool.com ]

趙無眠先生著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5-8-8 09:32 , Processed in 1.400857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