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名望的英雄

天佑吾網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1945~1963在https://www.gamez.com.tw/showthread.php?t=255672&page=4這裡

詹森


被暗殺後 副總統詹森(lyndon johnson)繼任為總統 這時 由於法國中共即將建交(1964年1月27日正式發表建交 2月10日與台斷交)所以 擔任遠東事務的副國務卿Roger Hilsman 於1963年12月3日 在舊金山做了題為 美國在確認對中國政策 的演講 正式發表詹森政權將繼續甘迺迪的中國政策 即觀察中共的表現 並重新檢討對中國政策 在演講上 也闡述
1 希望大家不以感情用事 毋寧以現實的看法來觀察中國問題
2 現在我們不能想像共產主義者的政權會垮台
3 中國新興勢力的抬頭 可能會引導中共改變其仇視態度

然而 此演講 卻受到中共的猛烈攻擊 首先是在12月15日的人民日報社論 即指責惟仍想製造兩個中國的偽善的陰謀 同樣 蔣方面也責難詹森繼承甘的中國政策 :以北京政府不會被打倒為前提而來決定中國的政策路線

美向來絕對支持台灣 但自甘迺迪開始 至詹森上台 美蔣之間逐漸產生距離 同時其關係越來越冷淡 1964年
美通知蔣可能在1968年結束經濟援助(美援實際上在1965年便停止) 這個通知給予蔣很大的打擊

繼之 同年3月15日 美國參院外交委員會主席富爾布萊特(james w. fulbright)演講說道

重要的是實際上沒有所謂的兩個中國 有的是在共產主義者永續支配的大陸中國而已 若是承認這個事實 就有辦法考慮與大陸中國建立較正常化的關係之各種條件 一個條件是 中共必須公然或黯然中放棄要征服 合併台灣的企圖 在現狀之下 也許一下子不可能有此大轉變 但在實際的政治上 已有過比這種轉變更為驚人的政策轉變之例子 所以 北京與台灣的新的領導階層 也許有可能結束中國內戰 而在遠東地區造成新國際關係的典型

一聽到此說法 蔣又手忙腳亂了起來 除了動員報紙全力反擊外 蔣隨即召開記者會與以反駁

美不把蔣的憤怒當作一回事 所以同年4月6日 國務卿魯斯克(dean rusk)參加馬尼拉SEATO會議歸途訪台中 雖與蔣會談三次 但除了發表仍舊支持蔣政權之外 並沒有發出其他公報

這時的中共 雖然大耀進政策失敗 但軍事工業仍急速發展 終於在同年1964年10月16日 第一次原子試爆成功 這導致各大國的軍事平衡產生變化 所以與法中建交一樣 台灣在國際上更加趨於孤立

翌年1965年2月17日 北越攻擊南越的百里居(pleiku)基地 詹森下令美軍對北越同海(dong hoi)做了報復性轟炸 從此越戰激烈化 戰爭擴大到整個中南半島 幕後支持的是中共 所以直接介入戰爭的美軍 實際已與中國共軍成為針鋒相對的戰爭狀態

越戰的激烈化 對在國際上日漸西山的台灣來說 無異是窮途末路中喜逢救星 同時也成為台灣經濟發展的一大因素 蔣以此戰事靠近中國本土為由 向美請求讓他出兵參戰 但詹森擔心已成為原子彈保有國的中共也藉口直接參戰 所以與以拒絕

美國在國內 因為戰爭擴大而不得不重新檢討美中關係 所以自1966年3月8日起 參院外交委員會舉行一連串關於中國問題的聽證會 邀請許多中國問題的專家 讓他們申述有關中國 台灣的現狀及其對策 這些專家 均
主張美國應該繼續推動一中一台政策 並堅持民族自決的原則 而讓台灣獨立 曾能真正的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

加州大學教授robert a. scalapino說 美國的台灣政策不是要基於美國本身的國家利益 更應該要合乎台灣人民的利益才是 關於這個問題 若是聽聞台灣人民的意見的話 我相信他們定會以壓倒多數來選擇獨立

哥倫比亞大學教授a.doak barnett說 關於聯合國的美國政策的轉變 實際上 美國對於北京的方針假如有起了重要的變化~在美國對台灣國民黨政權的政策上 就有必要加以某些修正 基於政治 戰略 道義上等許多理由 美國對台灣 必須繼續防衛其來自外界的攻擊 並且 對於住在台灣的1300萬的住民 也應該堅持的支持他們自決的原則 另一方面 美不應該繼續支持國民黨政權說他們才是代表中國本土政府的這種虛構主張

哈佛大學教授 費正清(john k fairbank)說 我從早就關心台灣的將來 因為台灣從其本身的權利來說 我認為
他有資格成為一個獨立國家 爾且 台灣擁有自己本身的資源與生活 事實上 台灣有1200萬至1300萬的人口
比3分之2的聯合國加盟國還大..........台灣加盟聯合國是理所當然 因此 應該有很多方法 可以造成這種情況

國務卿布魯克也在眾院外交委員上提出10項基本方針 闡明美將保衛台灣與確保蔣在聯合國的議席 以維持圍堵政策 並表示對於中共威脅上的亞洲各國給予援助(中共原子彈已極速發展) 對於中共將推進雙方的外交接觸 不企圖以武力攻及中共等 這與過去圍堵政策相比 陰強盜號召中共參加和平共存 所以號稱 不給孤立化的圍堵政策(non-isolatc containment)

但中共與蔣仍猛烈抨擊 中共把其怒罵為騙子 蔣指責為姑息主義 反共意識薄弱

法國之所以建交乃是因為 自從阿爾吉利亞叛亂後給予戴高樂政治重生的機會 向來討厭美蘇壟斷國際政治的戴高樂 一上台便接近中共 想利用中法建交來恢復法在國際上的權威地位 在來就是1960年代 中蘇對立惡化 兩國嗆聲的很厲害 蘇聯為了對抗中共 頻頻與蔣接觸 蔣也樂於與蘇接觸 便把反共抗俄口號中的抗俄給拿掉了 中共對於這點沒有具體的意見 但根據第2次訪問中國的尼克森感觸的說中國是不會讓蘇聯入侵台灣的


接下來要提到台美關係的轉折點 尼克森.中共加入聯合國.中美公報.日本倒戈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名望的英雄

天佑吾網

回覆: 甘迺迪後的台美關係 1963~2005

剛剛看過賀大以前所發的文 幾乎都只有幾個字....

建議大大今後發文內容充實些 這樣聲望才容易增加...

不然負1總是不太好看......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無名的英雄

默語寒爾

回覆: 甘迺迪後的台美關係 1963~2005

[quote=賀立康]太棒了!感謝分享[/quote]

如果人文版全是這樣般的回覆,我一定毫不猶豫請管理員將人文版關閉!!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肖像被遮蔽

禁止訪問

回覆: 甘迺迪後的台美關係 1963~2005

太棒了!感謝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甘迺迪後的台美關係 1963~2005

到了2005年 還在不久前幾天 塞內加爾離開了我們 目前只剩這些

諾魯2005年5月14日復交
索羅門 1983年3月24日建交
吐瓦魯1 979年9月19日建交
馬紹爾 1998年11月20日建交
帛琉 1999年12月30日建交
吉里巴斯2003年11月7日建交

布吉納法索 1994年2月2日建交
查德 1997年8月12日復交
甘比亞1994年7月13日復交
馬拉威 1966年7月11日建交
聖多美普林西比 1997年5月6日建交
史瓦濟蘭 1968年9月6日建交

教廷 1942年7月建交
貝里斯 1989年10月13日建交
哥斯大黎加1941年建交
多明尼加 1940年5月11日建交
薩爾瓦多1933年建交
瓜地馬拉 1935年建交
宏都拉斯 1941年建交
尼加拉瓜1990年11月5日復交
巴拿馬 1909年建交

海地1956年4月25日建交
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 1983年10月建交
聖文森及格瑞那丁 1981年8月15日建交
巴拉圭共和國



金錢外交的疲弊之後再提

下一篇 尼克森與中美公報 中日關係正常化 水門事件


---------
都是些世界上沒有影響力的國傢!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名望的英雄

天佑吾網

回覆: 甘迺迪後的台美關係 1963~2005

布希對台政策

  共和黨布希政府組成後,中美關係面臨調適,受即將於4月舉行的年度“臺美軍售會議”的影響,作為最敏感的台灣問題,美國新政府的對臺政策備受各界關注。觀察美國新政府對臺政策走向,有幾個基本因素值得研究,這些因素構成了奠定了美國對臺政策的大框架。


    一、新政府班子構成

    美國國務院、國防部這兩個涉及臺美軍事和政治關係的部門,是最直接的機構。而國家安全顧問與總統關係密切,深受信任,對總統和美國整體政策的影響力極大。因此,國務卿、國防部長加上國家安全顧問,構成了美國行政部門制定對臺政策的鐵三角。在具體政策執行層面,這些機構中的副部長甚至更低一級的官員,也是值得關注的對象。此外,由於副總統切尼出身軍旅,與國防部長和新政府多位官員關係良好,並組建了自己的強大幕僚隊伍,故也將在新政府對外政策中發揮作用。副總統切尼、國務卿鮑威爾、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均出身軍伍,國務院和國防部副部長以及負責亞太事務的助理如阿米塔吉、沃福威茨、凱利、李比等人曾經參與甚至負責過臺海事務或對臺軍售。國家安全顧問萊斯師從前國務卿奧爾布萊特之父,研究前蘇聯和俄羅斯問題,曾在老布希政府中擔任安全事務助理。因此,新班子對外經驗豐富,熟諳臺海情勢,不會走偏鋒。但他們都成名於冷戰,而且在未擔任公職時,與台灣方面聯繫密切。同時,阿米塔吉等人長期主張支持台灣、重視日本,故對新政府班子應有足夠的心理準備。

    二、現實主義政治

    美國《商業週刊》曾撰文“回到現實政治”,列出美國新政府基於現實政治運作而可能採取的幾個要點:(1)NMD-布希想建構防止“流氓國家”發射的彈頭,或“意外”由中國或俄羅斯發射的導彈;(2)強化同盟-布希想鞏固與北約和太平洋(如日本、韓國)的盟國,但日本可能在發揮更大安全作用方面受阻;(3)大國關係-布希想聚焦在與諸如俄羅斯、中國的關鍵國家的關係,而不願在如海地等並不明顯的熱點上浪費時間,但中俄都反對導彈防禦計劃;(4)自由貿易-布希需要國會快速處理授權,但除非在勞工和環保等方面作出讓步,否則無法如願。從上述要點可知,(1)和(2)兩點對中美關係的影響將是負面的,在關鍵性的(3)上,布希和身邊團隊已基本將中國定位為“既不是敵人也不是朋友”的“地區戰略競爭者”,這一定位為美國新政府的對華政策預留了很大空間。自由貿易對中國加入WTO等有明顯的助力,但一旦美國經濟真出現衰退,依中美間目前龐大的貿易不平衡,美國是否會將矛頭指向中國,值得觀察。

    三、傳統美國對臺海政策

    正如鮑威爾自己所稱,美國傳統對臺政府始自尼克松政府,中間雖有變化,但基本原則始終未變。在法律文件上,主要受中美三個公報(上海公報、建交公報、八一七公報)和“台灣關係法”的限定。在主要內容上則包括:堅持一個中國、維持兩岸現狀、奉行三點精神(一個中國、兩岸對話、和平解決)。在具體政策層面,嚴守“三不”和對臺“六點保證”。

    四、新政府面臨的施政優先順序

    此次美國總統大選一個重要的特點是,對外政策並未成為主要競選議題,這有兩個因素,一是民主、共和兩黨,甚至是美國國內在對外政策基本面上有著廣泛的共識,二是美國公眾對外交興趣下降,除特定利益團體外,多數人關心國內問題。布希上臺後,主要精力集中於減稅、防止經濟衰退、教育等民生問題。在對外關繫上,也更著力於加強與日歐傳統盟國、與拉美各國的關係,並被迫關注更容易失控的中東局勢。因此,對臺政策不會投注太多精力,更不會著手改變以前歷屆政府延續下來的基本政策。

    五、三個牽制因素

    研究新政府對臺政策,還必須將三個牽制因素納入。台灣當局和受親臺勢力遊說的美國國會,必然盡力促使美國政府提升臺美關係,至少要在口頭上作出偏向台灣的承諾。而大陸為了維護國家的主權、促進統一大業,則會繼續將台灣問題視為中美關係中最敏感、最核心的問題,盡可能阻止臺美關係的升級。

    六、“競爭對手”的實際含義

    美國新政府趨向將中國從克林頓時期的“戰略夥伴”轉變於“競爭對手”,並表示將更重視與日本、韓國的關係。但這一稱呼的變化對中美關係影響如何,眾說紛紜。筆者認為,構成克林頓政府時期中美關係的基礎並未出現大變化,這些基礎包括:地區安全形勢穩定(包括朝鮮半島、台灣問題、南海局勢、南亞形勢)、地區經濟穩定(中美經貿交流、亞洲金融穩定等)以及諸多全球事務上的合作。美國加強與日本、韓國的關係,藉口是為了地區安全與穩定,但如果避開中國、甚至迫使中國成為美日同盟的敵人,則反而有違美國的上述目標。

    基於上述分析,美國新政府對臺政策大致將呈現趨勢:

    1、“一個中國”框架不變。

    遵守“一個中國”政策既是美國歷屆政府的基本認知,也經過了幾十年實際運作的考驗,它帶來了中美、臺海兩岸乃至東亞地區的穩定,是中美關係的基石。時至今日,“一個中國”政策仍得到美國朝野各界廣泛支持,是美國對華政策的最大共識之一。從布希本人到新政府班子的各位官員,雖然在“度”上立場不一,但均堅持將“一個中國”列為首要政策。萊斯在分析影響美國國家利益因素時,將中國列為第一級的“VITAL”,台灣則是第二級的“SERIOUS CONSEQUENCE”。3月,國務卿鮑威爾在國會作證時兩度稱台灣為“中華民國”,引起各方不同解讀,但鮑威爾已明確表示是口誤,並向中國表示道歉。甚至國會中親臺派大將赫爾姆斯、羅巴拉克等也沒有公開挑戰過“一個中國”政策。

    2、強化對臺軍事安全的支持。

    對臺軍事安全的支持是二戰後美歷屆政府的基本政策之一。1982年中美簽署“八一七公報”,明確要求美國在對臺軍售上“限質、限量、最後停售”,但美國並未實現承諾。美國對臺軍售已發展成為中美在台灣問題上鬥爭的焦點。在競選期間,布希曾一再聲稱“我們要幫助台灣保衛自己”,新政府組成後,鮑威爾、萊斯等人也數度表示,“我們維持對台灣的承諾,確保其具備防禦能力”。而美國國會強大的親臺勢力已表示,除非行政部門加強對臺軍事支持,否則將繼續推動去年被擱置的“台灣安全加強法”。台灣當局也提出了多達30項的本年度軍購清單,除了廣為人知的4艘裝備“宙斯盾”系統的驅逐艦外,還有4艘紀德級驅逐艦、潛艇、P-3反潛飛機、高速反輻射導彈、長程精準火炮、攻擊直升機、先進坦克、長程雷達、三軍武器整合系統、以及與美國分享導彈早期預警情報等。美國國會研究處最近完成的報告認為臺急需“先進武器系統、早期預警情報、以及與美軍聯合演習”,建議美國強化對臺軍售。雖然本年度軍售項目須經過4月“臺美軍售會議”才能最終定案,而且中國政府已先後多次派出代表團赴美與新政府溝通,要求美國政府謹慎行事,台灣方面能有多少收穫,尚待觀察。但不可否認的是,經過台灣與美國軍方的一再渲染,所謂“臺海軍力失衡”正慢慢成為美國方面的主流意見。

    3、更強調台灣問題“和平自願”解決。

    以所謂“和平解決”作為向台灣提供武器和“安全保證”是美國的另一項長期政策。這一意圖先後見諸“台灣關係法”和“八一七公報”,即使在克林頓公開承諾“三不”政策時,美國也不斷聲稱台灣問題的最終解決必須以“和平”、“自願”方式進行。布希確定當選美國總統後,台灣當局立即向美提出幾項要求,其中就包括要求美國將“必須尊重台灣人民的意志”作為政策固定下來。美國新政府組成後,這一宣示多次得到官員確認。例如,3月初鮑威爾在眾議院“國際關係委員會”聲稱,“無論如何我們決不會容忍台灣地位的任何改變,除非是經由雙方公開、自由、對等談判達成”,在參院“外交關係委員會”則向赫爾姆斯等重申了對“六點保證”的承諾。因此,“和平、自願”最終將可能出現在美國正式對臺政策中。

    4、其他可能進行的“短線”調整。     前三點是基本性的政策面,而一些不同時期的短線調整還包括:(1)擴大台灣當局領導人“過境”美國範圍。在地點上,可能從現在洛杉磯擴大到紐約、德克薩斯、加利福尼亞,並“彈性調整”對“元首過境的定位”。(2)更積極地支持台灣在國際組織的活動。以世界衛生組織為例,國會去年已強烈要求行政部門支持台灣加入,在今年的聽證會上,鮑威爾表示雖不允許加入以主權國家為資格的組織但強調台灣“保有會員的權利”。(3)探試提高官員接觸層次。美國允許負責經貿、科技類的部長級官員赴臺活動,也允許台灣“部長”級(含)以下官員赴美,但禁止他們會見美國副部長級以上官員。台灣當局一直藉口具體事務需要,要求美放開此一限制,尤其是經貿類官員方面,有通過可能選擇在非辦公地點與臺來訪官員會面。


本文作者劉宏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名望的英雄

天佑吾網

回覆: 甘迺迪後的台美關係 1963~2005

第一次波灣戰爭(1991)

戰爭目標


1. 光復科威特

2. 驅逐科威特境內伊拉克部隊

3. 孤立海珊政權

4. 保護油田

第二次波灣戰爭(2003)


1. 終結海珊政權

2. 向國際宣示美國以軍事力量獲致政治目標的決心

兵力

第一次波灣戰爭(1991)

約50萬,主要派兵國家:美國、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法國、英國、埃及、敘利亞等國

第二次波灣戰爭(2003)


約30萬,主要兵力來自美國、英國,少部分來自澳大利亞、波蘭等國



國際支援

第一次波灣戰爭(1991)


獲聯合國支援外,30國實質提供人員、物資參戰;18國提供人道援助物資

第二次波灣戰爭(2003)

在未獲聯合國支援下,美國宣稱獲得40國以上支援,惟多數國家採「靜觀其變」姿態



戰略(術)

第一次波灣戰爭(1991)


1. 空、陸作戰階段畫分明確,嚴格管制各階段作戰期程

2. 全面摧毀伊拉克軍、民基礎設施。

3. 大規模,多地面攻勢

第二次波灣戰爭(2003)

1. 全面空、陸非線式同步作戰

2. 初期以精準空襲行動攻擊伊拉克上層軍、政目標

3. 目前陸上作戰態勢主力從南向進擊



科技


第一次波灣戰爭

1. 巡弋飛彈、F117隱形戰機、B52轟炸機對伊拉克部隊行地毯式轟炸

2. M1A1戰車性能優於T72俄製戰車

第二次波灣戰爭

1. 數位化系統整合

2. 大量運用衛星科技

3. 武器更具殺傷力

4. 精準炸彈比率大幅提高



非軍事任務




第一次波灣戰爭

1. 恢復科威特政權

2. 油田滅火

3. 鼓勵富比士500大企業進入科威特重建經濟

4. 國際分攤戰爭經濟耗損

5. 建立聯合國武檢小組,確保科威特免受伊拉克軍事威脅

第二次波灣戰爭

1. 建立伊拉克民主政府

2. 重啟以、巴和平談判,以緩和中東國家對美、伊戰爭的不滿情緒

3. 防止伊拉克庫德族人乘機獨立

4. 冀求國際社會合作重建伊拉克經濟與民生設施

5. 人道援助


資造來源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305100317225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名望的英雄

天佑吾網

回覆: 甘迺迪後的台美關係 1963~2005

「沙漠風暴」行動

  1990年7月中旬,長期存在於伊拉克與科威特兩國之間在石油政策、領土糾紛和債務問題等方面的爭端日趨尖銳,8月2日淩晨,伊拉克突然出動10萬大軍入侵科威特,僅一天時間,科威特就全部落入伊拉克軍隊之手。伊拉克的侵略行徑,遭到了國際社會的一致譴責,聯合國安理會先後透過一系列決議,要求伊拉克無條件地從科威特撤軍並對伊實施全面制裁。1990年11月29日下午,聯合國安理會透過了對伊拉克准許使用武力的678號決議。但伊拉克總統薩達姆·侯賽因未出任何讓步。

  1991年1月17日晨,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開始向伊拉克發起代號為「沙漠風暴」的軍事打擊。伊方主要以地面防空武器進行還擊,並分別向以色列和沙烏地阿拉伯發射了「飛毛腿」導彈。2月24日,多國部隊向伊拉克部隊發動了代號為「沙漠軍刀」的地面攻勢,伊拉克軍隊在遭受重大傷亡後於26日宣佈接受聯合國自伊拉克侵略科威特以來透過的12項有關決議。2月28日零時,多國部隊停止了一切進攻性行動,持續了42天(38天的空中襲擊和100個小時的地面作戰)的海灣戰爭結束。海灣戰爭期間,多國部隊共投入兵力達62萬多人,其中美國兵力42萬人,多國部隊出動飛機空襲10萬架次以上。據美軍駐海灣部隊司令施瓦茨科普夫說,多國部隊全殲或重創伊拉克29個師,摧毀或繳獲伊軍4230輛坦克中的3000多輛,2870輛裝甲車中的1857輛,3110門火炮中的2140門,俘虜伊軍5萬多人。美國國防部官員於8月13日在新聞發佈會上說,海灣戰爭中共有148名美國人死亡,467人受傷。官員並透露,有107名美國軍人在海灣戰爭中被誤傷,其中死35人,傷72人。在此次戰爭中還發生了美軍攻擊英國友軍部隊的事件,造成9名英國士兵死亡,13人受傷。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名望的英雄

天佑吾網

回覆: 甘迺迪後的台美關係 1963~2005

蘇共垮台後 世界局勢再度改變  美國獨霸的時代已經來臨 美國認為自己是良性霸權 全世界的事就是美國的事 美國即正義 看起來不論在經濟 軍事 上 已經沒有國家能超越美國了 從此以後  少了蘇聯強敵 美國認為自己的全球軍力配置的目的在於

1 文明的衝突
2 回教勢力對西方的反撲
3 國際恐怖主義中共的威脅
4 流氓國家直接威脅美國的地位

全球戰略配置重新改變 從原本的防蘇 變成現在的防恐(反恐)或是防備中共
中共逐漸成為威脅美國霸權地位的強敵也是事實 美中關係已演變成表面友好 暗地競爭的態勢

美國向來對聯合國等國際性組織抱持懷疑態度 這種懷疑有不少是肇因於聯合國在冷戰時代一些反美及反以色列色彩的表決行動 冷戰落幕後 美國儼然成為全球唯一的軍事 經濟與文化超強後 只會讓美國人 特別是保守派人士更加抗拒任何可能限制美國國力的國際性力量

對聯合國的態度 美 歐之間態度也逐漸兩極化 國際情勢更加詭譎不變

如今世界局勢已是美國獨霸 世界也非兩極化 從多極化的方向發展 歐洲整合後 對美立場也不再是一貫

的支持 回教世界的普遍反美 亞洲地區的中國也讓美日膽戰心驚 不得不開始防備

台灣的地位 國家未來發展的方向 是否統或獨也將不是台灣人民所能決定的 台灣在過去是活在國際政治框架之中 今後 國際局勢對台灣地位的影響將會越來越大

美國的軍力越來越現代化 經過兩次對伊戰爭後 擺脫了韓戰 越戰的陰影 向全球訴說了美國的強大

尤其在第2次對伊戰爭後 美國全球軍力進行調整 伊拉克 阿拉伯 都有美國駐軍 以維持中東情勢

更重要的是對東亞地區加強兵力 很明顯的是要防範中共

中共於是便開始拉攏歐盟的支持 結果如何目前尚未得知 只是台灣政府在現代國際情勢下應該制定更靈活的外交政策 而不因只是一味的進行對弱國的金援外交

下一篇 沙漠風暴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名望的英雄

天佑吾網

回覆: 甘迺迪後的台美關係 1963~2005

雷根於去年逝世 全球領袖紛紛前來哀悼 之後電視媒體民調中 雷根竟然打敗林肯(當然不是說林肯不是) 成為美國人心中最偉大的美國人 他到底有何能耐?從一個好萊烏演員做到美國總統 也算是歷史上的傳奇人物之一了

雷根於1937年進入好萊塢華納兄弟電影公司開始影視演員的生涯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應徵入伍在美國空軍服役 退伍後重返好萊塢 在此後20多年的時間裡 他曾先後在50部影片中擔任角色

1947年至1948年和1959年至1960年先後兩次任電影演員協會主席

1949年當選為電影業委員會主席

雷根早年參加民主黨 1962年 改投共和黨 逐漸嶄露頭角 1980年 雷根打敗卡特當選總統 成為世界上最有權力的人物之一 雷根剛上任之時 冷戰仍十分緊張 美國經濟也一年不如一年 他首先採取減稅策略 由於雷根早年是演員 深知美國的高稅政策的不當 他曾表示曾表示其在第二次大戰期間從事電影工作 戰時所得稅率最高達90% 只要拍攝四部電影 所得稅就必須依最高稅率繳納 因此當拍到第四部電影時 大家都會收工到鄉間度假去

政府收稅越高 反而會減低工作意願 因此降低租稅可以提高工作誘因 減稅政策顯然沒有替美國經濟帶來幫助 1980至1984年雷根首任總統期間 每人所得成長4% 但每人所得稅收卻滑落9% 而在長期的減稅期間之內 美國政府一直沒有足夠的稅收來支應支出 或許減稅對低所得者沒啥差別 可是對高所得者卻有著激勵作用 並增加了對國家的投資 這種經濟政策 也叫供給面經濟學 再者 雷根也獲得了民心 此一大膽的政策終結美國1970年代高通膨及高利率經濟困局的良策 但也讓美國由債權國變為負債國 這國庫的支出也都是因為巨大的軍費所致 1989年美國國債已達3億美元

總而言之美國之前衰退的經濟總算獲得了繁榮與穩定 再來要談的是雷根的外交政策

有別於前任卡特對蘇聯的態度 雷根的態度強硬的多了 雷根早年便是反共主義者 對蘇聯可說是恨之入骨 嗤之以鼻 他稱蘇聯是邪惡帝國 於是便開始他的大計畫 也就是星戰計畫 基本構想是在美國上空部署一個防禦系統 具備預警能力 提早探測出敵人飛彈的彈道 然後用更快更準確的飛彈予以攔截 在空中就將敵方的飛彈給摧毀 以及透過北約在歐州去佈署巡弋和潘新飛彈 蘇聯這時早已經濟衰頹 仍必須硬擠金錢去與美國競爭 最後歸結蘇聯垮台的種種原因 星戰計畫就算不是主因但也確實加速了蘇共的垮台

雷根的星戰計畫顯然太過於理想化 但也著實影響到後來的TMD 再來要談談雷根與台灣

雷根既然是反共人士 必定一定支持台灣 這點是沒錯的 雷根也在多次的言論下提到這一點 在台灣人心目中
雷根是對台灣最友善的總統(小布希還不知道 任期還沒完) 但這一切都是在競選前所發表的言論 其中最讓人費解的就是817公報 雷根上任後 可能是為了繼續利用中國牌打擊蘇聯 而不得不回歸現實 與中共相好
雷根軍售予台灣 中共早有不滿 曾多次抗議 但雷根仍不為所動 但經過多次協商後 這公報還是簽了

這當然有人批評 雷根的雷根主義(反共主義)跑到哪去了 也有近代史家解釋 是因為台灣當局頻頻對雷根施加壓例才會導致如此結果 我個人是認為 首先一個總統必定以美國人最大利益為優先考量 當時雷根的政策是反蘇(極端的) 所謂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也由於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 不可能不會與中共打好關係 再來就是當時負責亞洲事務的助理國務卿海斯是號稱季辛吉中的季辛吉 其所持的東亞政策也是絕對像中國靠攏 很難說 雷根不會受其影響
當然台灣的高官們不能審時度勢 頻頻對親台的雷根打壓也一定有推波助攔的效用所在

雖然此公報是旨在限制對台軍售 但也巧妙性的模糊化其中一項 就是到底何時終止軍售日期 並沒有明文規定 總之 這件事與尼克森訪中一樣 對台灣打擊很大 但雷根也有事後補救 就是一個月前對台提出六大保證 但更重要的是 817公報只有俱文形式 美國壓根沒有遵守 雷根仍大量出售武器予台灣 並且海格遭免職

美國承諾不設定對台軍售期限 不會跟中國大陸先諮商其對台軍售 不修改台灣關係法 不強迫台灣跟中國大陸談判 美國也承諾不會擔任兩岸調人的角色 也不改變對台灣主權的一貫立場{六大保證}

由於雷根的威望 目前這仍是美國的對台主要政策

雷根或許只是想打倒蘇聯而 被迫與中共合作 卻犧牲掉台灣權益 這始終是個難解的答案 問題又回到蘇聯來了

戈巴契夫的上台導致雷根對蘇態度軟化了不少 1987年雷根和戈巴契夫在華盛頓召開美俄高峰會 當時兩人的互動已經相當良好 甚至在簽屬條約的場合 還互開玩笑 雷根與戈巴契夫在美舉行高峰會議簽署中程核子武器 美俄兩個從歐洲撤除一千枚飛彈 為何會有如此大的轉變 最主要是雙方領導人了解到必須教 人類由因核子武器競賽而被逼向的深冤的邊緣卻步 以及由於戈巴契夫的改革主張 令雷根對蘇聯的敵意也不在如此深了

雷根於1989年卸任總統 由共和黨候選人布希(老)當選下一任總統 雷根使冷戰終結這是無庸置疑的 但也不能不看到戈巴契夫的努力 雷根死後 戈巴契夫也表示哀悼 他表示當時再談判時 雖然認知到雷根是極右派 但在堅持自己理念時也不武斷 最重要的是雷根擁有美國全民的信賴

由於雷根 美國人民再度獲得自信 也由於雷根題倡的自由民主 逼使蔣經國必須邁向民主 形成那個崔台青的年代 雷根卸任總統後的第二年1991年 蘇聯解體 冷戰結束 只剩風中殘燭的中共了



下一篇 後冷戰時代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5-7-29 03:39 , Processed in 0.033550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