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傅斯年(1896年-1950年),字孟真,聊城人,清朝開國狀元傅以漸第七世孫,中國現代史上著名的史學家。他學貫中西,博古通今,被譽為“通才”。無論作為學者,還是作為社會活動家,傅斯年先生在中國現代史上都有著重要的地位。前不久,傅斯年國際研討會在他的故里聊城召開,回首他仗義直言的精神,至今讓人激動不已。

發虎威:將偽職人員趕出北大校園
傅斯年一貫仗義直言,有“老虎”的讚譽。
抗戰勝利後,很多人推薦他擔任北京大學校長,他不幹,誠心誠意地保舉了還遠在海外的胡適。但是,他又堅決要求去北大當一段時間的代理校長。他認為,像胡適這種書生,走到哪兒都是老好人,不忍心得罪人,所以他要先出頭,把那些淪陷時期捨不得離開北京並出任偽職的人員一個個開除出去,為胡適任職掃清道路。

1945年11月中旬,傅斯年到達北平。北平的偽教職人員,尤其是在補習班任教的偽教人員,聽說傅斯年堅決不錄用他們,便組成團體,四處活動,還聯合起來以罷課為要脅,向北平行營主任李宗仁請願。也有人在報紙上發表致傅斯年的公開信,為偽教人員辯護。傅斯年毫不妥協,結果,“除德國人衛德明外,無曾在偽大學任教者。”

傅斯年在聲明中強調,教師是教育人的,為人師表,更應該先正己再正人,真正做到禮儀廉恥,為學生做志節的表率。

12月下旬,傅斯年回到重慶後,北平教育界偽教人員又派代表到重慶活動,其中有一位在北大時與傅斯年交誼甚深、研究甲骨文頗有名氣的教授專門去拜訪傅斯年。傅毫不客氣,當面指斥道:“你這民族敗類,無恥漢奸,快滾,不用見我。”此人只得退出,後來再次去拜訪傅斯年,表示要謝罪改過,傅接見了他,但仍堅持原來的立場。

做學者:史學史上占一席
研究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學術史、史學史、教育史、學生運動史和政治史,傅斯年是一個無法繞開的人物。
在“五四”愛國大遊行中,舉著大旗走在北大隊伍最前列的總指揮就是傅斯年。

為殷商史和甲骨文研究奠定堅實基礎的也是傅斯年。

1927年春,他被聘為廣州中山大學文科主任(文學院院長)兼國文、歷史兩系系主任。一年後,又負責創辦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此後,他擔任這個研究所的所長22年,直至離開這個世界。從1928-1937年,傅斯年領導歷史語言研究所排除阻力,對以安陽為中心的殷墟作了15次大規模的考古發掘,找到大批甲骨文和殷商文物,城子崖等處的發掘,對古代中國和中國文化的研究具有里程碑意義。

使明清檔案免遭劫難的還是傅斯年。北京和臺北的故宮博物館都藏有大量明清檔案,但很多人都不知道,這些檔案在清末曾被視為無用之物,打算付之一炬;而辛亥革命後日本的一家公司已經立約買下,打算運回日本。羅振玉、馬衡等著名學者曾為保護這一無價之寶出了大力,傅斯年建議時在國民政府擔任要職的蔡元培出錢買下這批檔案,最終避免了一大劫難,直至今天,中國史學研究仍深受其惠。

傅斯年在史學研究上也有引人注目的建樹。其中最突出的一點是領導歷史語言研究所的同仁建立了影響深遠的優良學風——把收集史料作為歷史研究的最重要的基礎。用他的話來說:“凡一種學問能擴張他所研究的材料便進步,不能的便退步。”“一分材料出一分貨,十分材料出十分貨,沒有材料便不出貨。”他甚至直截了當地說:“史學便是史料學。”

[right]大眾日報 責任編輯 郝桂堯
[/right]
 
36雨瑤琴巧韻─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5-8-23 05:54 , Processed in 3.040942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