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標題: 「導彈科技系列」:世界導彈武器集錦 [列印本頁]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6-29 17:44
標題: 「導彈科技系列」:世界導彈武器集錦
「導彈科技系列」:世界導彈武器集錦

圖片提供&文章整理:yaksa520

圖片上傳&排版:jacklf2004





所有服役狀況以西元2006年為基準。



彈道導彈


  彈道導彈──它是從地面、海面或海下發射,打擊地面固定目標的導彈。它由火箭發動機推送到預定高度和達到預定速度後,發動機關閉,然後導彈由於慣性作用沿彈道曲線飛向目標,大部分彈道處於稀薄大氣層或外大氣層中。彈道導彈屬地(潛)對地導彈的一種。
  
  德國V─2導彈是世界上第一種彈道導彈。現代彈道導彈的射程可達1萬公里以上,多採用2─3級液體或固體火箭發動機,命中精度可達0.1公里之內。而當年V─2能落在預定目標直徑10公里以內的只有50%左右。現代戰略彈道導彈的核彈頭威力可達數百萬噸梯恩當量,有的還裝有多個彈頭可同時打擊多個目標,並且先進的洲際彈道導彈在飛行了上萬公里後,其命中圓周概率可達100米以內。80年代兩伊戰爭和1991年海灣戰爭中,伊拉克使用的蘇制「飛毛腿」戰術地對地導彈就是一種彈道導彈。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6-29 17:46
美國


民兵3式洲際導彈  
  
    現狀:服役中
  規格:長18.2米;寬1.84米。
  射程:6750海里(12500公里)
  發射重量:34500公斤
  投擲重量:1088公斤
  發射方式:三節推進;固態與液態燃料;溫射。
  導引系統:改良NS-20慣性平衡導引控制系統
  彈頭:236枚配備通用電氣12型重返大氣層載具、3枚當量17萬噸W-62核彈頭、金屬片及誘餌;300枚配備通用電氣12A型重返大氣層載具、3枚當量335000噸W-78型核彈道及誘餌。


  圓周公算偏差值:(12型重返大氣層載具)0.12海里(220米);(12A型重返大氣層載具)0.09海里(166米)
  
  發展:義勇兵三型洲際彈道導彈引進一種新的第三節推進火箭,而且也是第一種配置獨立多重重返大氣層載具的陸基洲際彈道導彈。它的第三節推進火箭比起義勇兵二型洲際彈道導彈的要來得寬,而且有具液態燃料的噴燃口。它的後期推進系統有一具136公斤推力的引擎以作前後的移動,另有6具10公斤推力的引擎作左右的調整,還有4具8公斤推力的引擎在表面噴射以維持旋轉。

  
  早期的義勇兵三型洲際彈道導彈攜行12A型重返大氣層載具與三顆當量350000噸的核彈頭有著相當先進的圓周公算偏差值。繼續改良義勇兵三型洲際彈道導彈準確度的計劃開始於1982年並在1987年完成。它除確認了導彈電腦中軟硬體所造成在準確度上的誤差外,按照要求完成在準確度是25%的改進。其它的改良稱為「一釘之距」計劃,改良了義勇兵二型及三型洲際彈道導彈的發射與控制裝置。
  
  部署:550枚義勇兵三型洲際彈道導彈完成部署。1987年12月,50枚和平使者洲際彈道導彈部署於華倫空軍基地,原本是義勇兵三型導彈的掩體中,義勇兵三型導彈存量減少14枚。現今部署如下:馬爾史東空軍基地50枚;米諾特空軍基地150枚;華倫空軍基地186枚;格蘭德福克斯空軍基地150枚。
  
  使用:有300枚配備當量335000噸的W-78型核彈頭與12A型重返大氣層載具擁有足夠的準確度及彈頭當量以對付大多數的強化工事目標。其它的236枚配備12型重返大氣層載具的導彈會用來攻擊軟性目標資料儲能力,其中並有一個為主要打擊目標。1975年會計年度開始安裝的管制資訊緩衛系統使得每枚導彈可在25人分鐘內重新設定。另外,發射後亦可在波音E-4B空中指揮站上完成目標的重新設定。


[ 本文最後由 jacklf2004 於 07-7-1 12:35 PM 編輯 ]

民兵3式洲際導彈.jpg

民兵3式洲際導彈 2.jpg

民兵3式洲際導彈 3.jpg

民兵3式洲際導彈 4.jpg

民兵3式洲際導彈 5.jpg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6-29 17:57
大力神2式洲際導彈
  

  
  美國第二代戰略導彈,主要用於攻擊地面目標,如大型硬目標、核武器庫等,空軍最大的兩級液體燃料單彈頭洲際彈道導彈,雙目標選擇能力,配裝陸基武器中最大的核彈頭,對軟目標(人口中心、工業)造成破壞最大,1960年6月由馬丁公司(主承包)研製,1963年12月首次部署。在堪薩斯州(381戰略導彈聯隊)、亞歷桑那州(390戰略導彈聯隊)、阿肯色州(308戰略導彈聯隊)共部署54枚,。
  
  1982年10月開始執行退役計劃,以每月一枚導彈的速度撤出,1987年底全部退役。

  
  
  全長:31.3公尺
  直徑:3.05公尺(最大)
  最大射程:11660-15001公里
  起飛重量:149.7噸
  彈頭型號:W-53/MK-6式
  彈頭重量:3402/3753公斤
  核彈當量:100萬噸
  命中精度:1296-1480公尺
  反應時間:1分發射方式地下井發射

大力神2式洲際導彈.jpg

大力神2式洲際導彈 2.jpg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6-29 17:59
大力神1式洲際導彈
  

  
  美國第一代戰略導彈,空軍兩級液體燃料單彈頭洲際彈道導彈。1956年馬丁飛機公司開始研製,1959年首飛。1960年首次部署,總裝備量54枚,導彈單價200萬美元,地下發射井造價85萬美元。1965年退役,被大力神2式取代。
  
  
  戰術技術性能數據:
  
  全長29.9公尺
  直徑3.05公尺(最大)
  最大射程10140公里
  起飛重量997.9噸
  彈頭型號MK4式
  彈頭重量2000公斤
  核彈當量500萬噸
  命中精度2000公尺
  反應時間15分
  發射方式地下井貯藏,地面發射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6-29 18:00
俄羅斯

  前蘇聯和俄羅斯武裝力量中裝備地地戰略導彈武器系統,遂行戰略突擊任務的軍種,於1960年1月正式建立。編有地地中程、中遠程、洲際彈道導彈作戰部隊及勤務保障部隊、試驗部隊、科研機構、院校等。其領導機構為戰略火箭軍總司令部,使用權歸最高統帥部。戰略火箭軍既可獨立實施戰略核突擊,也可與其他軍種的戰略核部隊協同實施戰略核突擊任務。
  
  戰略火箭軍的基本特點:射程遠,摧毀力大,戰備程度高,準確性好,突防能力強,作戰行動不受天候、季節和晝夜時間的限制,能廣泛實施火箭核突擊,在短時間內消滅和摧毀對方大量的戰略目標。其作戰任務是:摧毀對方的核武器和軍事基地;突擊對方的主要集團,包括戰略預備隊;破壞對方的軍工生產和交通運輸;襲擊對方的國家機關、軍事指揮機關、工業中心和重要城市、港口等。平時,還擔負發射運載火箭、衛星、宇宙飛船等任務。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6-29 18:02
白楊-M(SS-27)洲際導彈
  

  
  俄羅斯最新一代地對地洲際彈道導彈,又稱PC-12M型導彈,北約稱為SS-27。它是「北楊」(SS-25)的改進型,是21世紀俄羅斯戰略核力量的支柱裝備,將替換俄羅斯陸基戰略核力量現有的6種導彈。1993年4月開始研製,1994年12月首次試射,1998年12月服役。已部署40枚,計劃至2010年前共部署300-350枚。該型導彈為三級固體燃料單彈頭式洲際彈道導彈,採用星光慣性制導。彈長22.7米,彈徑1.95米,起飛重量47.2噸,投擲重量1200公斤,爆炸當量55萬噸TNT,最大射程10500千米,命中精度小於90米。部署方式為地下井或公路機動。俄軍方稱其技術性能和作戰效能要比美國現役陸基洲際彈道導彈領先5-8年,可穿透現有任何一種反導彈防禦系統。

白楊-M(SS-27)洲際導彈.jpg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6-29 18:03
SS-25洲際導彈
  

  
  現狀:服役中
  規格:長18米;寬1.8米。
  射程:5670海里(10500公里)
  發射重量:35000公斤
  投擲重量:762公斤
  發射方式:三節推進;液態燃料;機動發射。
  導引系統:慣性
  彈頭:一枚55萬噸
  圓周公算偏差值:0.11海里(200米)



  發展:SS-25洲際彈道導彈(前蘇聯命名為SS-12M)部署是前蘇聯陸基洲際彈道導彈武力中最新近的部署。SS-25導彈是與美方義勇兵三型導彈大小相近的公路機動發射導彈。它僅攜帶一枚準度極高、當量在55萬噸的核彈頭。


最先的18枚SS-25洲際彈道導彈在1985年初完成部署,為此前蘇聯淘汰了20枚老舊的SS-11導彈以符合戰略武器限制協議中的上限。到了1985年年底,計有45枚SS-25導彈部署為5個團(每個團有九具發射器)。同時,在此階段將有為數70枚SS-11導彈除役,其中50枚是為了已成軍的五個SS-25導彈團,其它20枚則為了準備部署的兩個團。加上這兩個團,SS-25導彈的總量將達到72枚。現在有72枚服役中的SS-25導彈。
  
SS-25洲際彈道導彈的發射車大都是大型的十車輪型車輛,雖然類似SS-20導彈的機動發射車,但它的輪子要來得多。導彈是裝在發射管並放置在載具上,其後有鎖鏈相連,在進行發射時液壓裝置便裝發射管推成直角。SS-25導彈的基地包括了有可開啟式屋頂的車庫與許多備有支援設備的建築。這種可開啟式的屋頂可能不僅用來測試直立的發射架,在緊要關頭將會用來充作後備的發射場。
  
SS-25洲際彈道導彈極有可能正在改良成具有獨立多重重返大氣層載具的能力。在SS-25導彈的測試中俄方第一次在地面的觀測通信中使用密碼,被美方指責為違反了第二階段戰略武器限制協議。
  
部署:現有72座發射器服役中。有三處基地已被偵測知,全在俄境西北部,艾雅與夫克尼亞薩拉達以及部署目前僅剩的60枚SS-13導彈的雅西卡歐拉。為了機動發射車所作的燃料補給部署將分佈在此三處基地外的160公里內,其它支援的部署則可廷伸到640至800公里範圍中。


  
使用:因為SS-25洲際彈道導彈可在公路機動發射車上進行發射,使得本型導彈不僅在裝填十分方便,而且也不容易為敵方鎖定攻擊。美方推測SS-25導彈就是像是SS-24導彈是被設計來在擴大的核戰中當作預備武器來使用;它是用來躲過美國對俄境的第一波核子攻擊後,選定目標輸入彈頭即行展開報復。單一彈頭的SS-25導彈可以輕而易舉地迅速重新輸入目標,並有足夠能力攻擊除了那很有可能已在第一擊中被摧毀殆盡的極強化目標外的任何目標。


[ 本文最後由 jacklf2004 於 07-7-1 12:37 PM 編輯 ]

SS-25洲際導彈.jpg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6-29 18:04
SS-19洲際導彈
  

  
  現狀:服役中
  規格:長24米;寬2.35米。
  射程:5400海里(10000公里)
  發射重量:35000公斤
  投擲重量:3402公斤
  發射方式:二節推進;液態燃料;溫射。
  導引系統:慣性
  彈頭:(一型)6枚20萬噸(獨立多重重返大氣層載具);(二型)1枚400萬噸;(三型)6枚55萬噸(獨立多重重返大氣層載具)
  
  圓周公算偏差值:0.22海里(400米)
  
  發展:與SS-17洲際導彈彈道導彈平行發展用來取代SS-11導彈的SS-19洲際彈道導彈(前蘇聯命名為RS-18)無疑較之前二者更為成功。共有360枚進入部署,是前蘇聯現役導彈中數量最多的。與SS-17導彈與SS-18導彈的冷射方式不同,SS-19是使用溫射發射方式的,但是它置於發射匣中發射仍可有效防止掩體受損。
  
  所有SS-19洲際彈導彈陣地均在俄羅斯西部,末經證實的報導說它也將取代原部署在俄羅斯東部的SS-11導彈。SS-19一型導彈具有4至6個當量在20萬噸的獨立多重重返大氣層載具的彈頭;二型則使用單一的大彈頭;三型則6枚當量在55萬噸的獨立多重重返大氣層載具的彈頭。SS-19洲際彈道導彈的圓周公算偏差值原被認為在0.16海里(300米),但在1985年更正為0.22海里(400米)。
  
  部署:所有已部署的SS-19導彈均被假定為第三型,計有360枚導彈部署在俄羅斯西部的四個陣地中:庫札斯克、德艾茲漢尼亞、彼弗邁斯克、泰提須夫。均在莫斯科以西,德艾茲漢尼亞是俄方極西的陸基洲際彈道導彈陣地。
  
  使用:美方認為SS-19三型導彈「儘管沒有SS-18導彈來得準,但仍然足以攻擊強化工事以外的目標,而且它也有可能被用在歐亞地區。「同樣的報導也指出SS-19導彈要比SS-17導彈來得厲害。因此,較為公允的說法應是:SS-19導彈所瞄準的應是除了陸基洲際彈道導彈掩體以外強化工事目標,是對抗武力取向的。


[ 本文最後由 jacklf2004 於 07-7-1 12:38 PM 編輯 ]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6-29 18:05
SS-18洲際導彈
  

  
  現狀:服役中
  規格:長33米;寬3米。
  射程:(一型)6480海里(12000公里);(二、四型)5940海里(11000公里);(三型)8640海里(16000公里)。
  發射重量:78000公斤
  投擲重量:7575公斤
  發射方式:二節推進;液態燃料;冷射。
  導引系統:慣性
  彈頭:(一型)1枚2500萬噸;(二型)8或10枚萬噸(獨立多重重返大氣層載具);(三型)1枚2000萬噸;(四型)10枚55萬噸(獨立多重重返大氣層載具)。
  圓周公算偏差值:0.14海里(260米)
  
  發展:SS-18洲際彈道導彈(前蘇聯命名為RS-20)在60年代末期發展成功,是SS-9導彈的後續型式超過任何前蘇聯現今第四代陸基洲際彈道導彈。事實上,當1987年美國泰坦二型導彈除役之後,在體積與投擲重量上,SS-18導彈都遠大過於任何已部署的陸基洲際彈道導彈。它在1974年開始部署經整修及升級的前SS-9導彈的掩體中。這些掩體後來在80年代初期再度改良,據報導現在已可承受超過每平方英吋5000磅(每平方公分365公斤)的壓力,美方稱之為「超級強化工事」,實當之無愧。


  持續的部署直到1982年止,從那時數量就保持在308枚,主要部署於中俄泰瑞坦導彈試驗中心附近半圓地區中6個發射陣地裡。一型與三型均配備單一的大當量彈頭。二型則有8到10枚50萬噸獨立多重重返大氣層載具的彈頭;四型則有10枚50萬噸獨立多重重返大氣層載具的彈頭。
  
  也有報導說:SS-18洲際彈道導彈已具有攜行10個以上獨立多重重返大氣層載具的能力。在1978與1979年兩次測試中,攜帶10枚獨立多重重返大氣層載具的SS-18導彈投放穿透大氣層並改變方向十次以上。1983年的另一次測試中,據報沒有攜帶任何重返大氣層載具的SS-18導彈也投放穿透大氣層達14次。有兩種可能:要不該型導彈的巴士可裝載14個獨立多重重返大氣層載具;不然就是它可以攜行10個獨立多重重[返大氣層載具及4個輔助穿透裝置、金屬片或誘餌。
  
  部署:所有已部署的SS-18洲際彈道導彈均假定為具有10個獨立多重重返大氣層載具的第四型,然而據報導有一部分是較少載具的第二型。SS-18部署在中俄六個陣地中的308個掩體,其範圍西起卡塔裡經多巴夫斯基、依門尼蓋斯托羅、張茲托勃、艾裡斯克至極東的烏松。最近,美方宣稱俄方的SA-12地對空導彈所扮演的角色之一就是協同克雷松斯克雷達提供SS-18洲際彈道導彈陣地的反彈道導彈保護。
  
  使用:如同美國國防部所形容「極具準頭」
,SS-18洲際彈道導彈是用來攻擊美國的陸基洲際彈道導彈及其它強化工事目標。美方認為:現今部署的SS-18四型導彈若以二對一的方式攻擊時,美方將有65%到80%的陸基洲際彈道導彈掩體會被摧毀。而且,即使在這種攻擊下,俄方還會剩下至少一千顆SS-18導彈用的彈頭可用來攻擊其它目標。


[ 本文最後由 jacklf2004 於 07-7-1 12:42 PM 編輯 ]

SS-18洲際導彈.jpg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6-29 18:06
SS-17洲際導彈
  

  
  現狀:服役中
  規格:長21米;寬2.1米。
  
  射程:5400海里(10000公里)
  
  發射重量:65000公斤
  投擲重量:2903公斤
  投擲方式:二節推進;可儲存式液態燃料;冷射。
  導引系統:慣性
  彈頭:(一型)4枚20萬噸(獨立多重重返大氣層載具);(二型)一枚3600萬噸;(三型)4枚75萬噸(獨立多重重返大氣層載具)
  圓周公算偏差值:0.22海里(400米)
  
  發展:SS-17洲際彈道導彈(前蘇聯命名為RS-16)與SS-19洲際彈道導彈同時採競爭方式平等發展,SS-17導彈是SS-11導彈的後續發展型,它可以部署在後者的掩體內。它比SS-11導彈稍大些,使用液態燃料推進與先進實用的泠射技術,在瓦斯推進器將導彈完全推出掩體後,它的第一節火箭才會點燃。掩體因而不會受到損傷並可再次利用。導彈將在發射罐中然後再裝入掩體中,不但可提供掩體在導彈發射時的額外保護,同時也方便再填裝。SS-17一型彈裝載4具獨立多重重返大氣層載具的彈頭,其當量不少於20萬噸,SS-17二型導彈攜行單一高當量彈頭。但主要的服役型是SS-17三型導彈。
  
  部署:前蘇聯西北雅朵夫及克斯托馬,共部署了150枚。
  
  使用:美國認為SS-17三型導彈只能算是前蘇聯陸基洲際彈道導彈中的第二戰備彈。也就是說,儘管以它重返大氣層載具的大小及相對準確度,要摧毀強化工事目標的機率並不大,但是它可以攻擊軍事基地、機場以及末經妥善保護的硬性目標,而非導彈掩體或指揮部。


[ 本文最後由 jacklf2004 於 07-7-1 12:43 PM 編輯 ]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6-29 18:07
SS-13洲際導彈
  

  
  現狀:服役中
  規格:長20米;寬1.70米
  射程:5000海里(9400公里)
  發射重量:35000公斤
  投擲重量:590公斤
  發射方式:三節推進;固態、液態燃料;溫射。
  導引系統:慣性
  彈頭:1枚60萬噸至70萬噸彈頭
  圓周公算偏差值:1.00海里(1852米)
  
  發展:這型獨特的導彈(前蘇聯命名為RS-12導彈)是第一款使用固態燃料的陸基洲際彈道導彈。不同於其它已知的前蘇聯導彈,它具有三節推進器,每節均有四座噴嘴,每節之間以開放式的欄柱連結,這種構造只有中國導彈(如CSS-3)與之相似。SS-13N與SS-11洲際彈道導彈同期發展,但它要小些。它在1965年5月公開亮相,並在1968年起開始服役,這些已經服役了20多年的老傢伙,總共部署了60枚,全都有接近佩斯克試爆中心附近的雅西卡歐拉一帶。同時,並沒有開發裝備有多重重返大氣層載具的改良型,但是它的上兩節結構被用來製造成陸上機動的SS-14中程彈道導彈。
  
  70年代初期,有報導說SS-13洲際彈道導彈已可用來機動發射,但目前所知它只部署在掩體內。前蘇聯曾爭辯SS-25洲際彈道導彈其實就是第二階段戰略武器限制協議所允許的SS-13洲際彈道導彈的機動型,但是美國不相信,為此前蘇聯不還在1986年試射兩枚SS-13導彈供美方觀察其飛行以對比美方手中的SS-25導彈的資料。
  

  部署:雅西卡歐拉的60枚。
  
  使用:由於較差的圓周公算偏差值與當量在60萬噸至70萬噸的彈頭,它應該是用來攻擊北美、歐洲或亞洲的大範圍軟性目標。重訂目標的功能應也具備。

SS-13洲際導彈.jpg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6-29 18:08
SS-11洲際導彈
  

  
  現狀:服役中
  規格:長19米;寬2.44米。
  射程:(一型)6000海里(11000公里);(二型)7000海里(13000公里);(三型)5710海里(10600公里)
  發射重量:48000公斤
  投擲重量:(一型)998公斤;(二、三型)1134公斤。
  發射方式:二節推進;可儲存式液態燃料;溫射
  導引系統:慣性
  彈頭:(一型)1枚100萬噸;(二型)1枚100萬噸;(三型)3枚25萬噸(多重重返大氣層載具)
  圓周公算偏差值:(一型)0.75海里(1400米);(二、三型)0.59海里(1100米)
  


發展:SS-11洲際彈道導彈於1966年開始服役,並發展成三種型式。本型導彈較義勇兵導彈稍長但寬厚許多,因此可攜行一較大型的彈頭。它的兩節推進火箭均使用可儲存式液態燃料,第一節有四副平衡翼,1971年第一階段戰略武器限制協議談判中同意SS-11洲際彈道導彈可部署進970個掩體,包括66個新建的。
  
  一型具有單一大型彈頭,一度傳聞其當量高達二千萬噸。二型是前者的改良,具有較佳的射程、投擲重量、輔助穿透裝置及較精確的彈頭。三型是前蘇聯第一種配備多重重返大氣載具的陸基洲際彈道導彈,1969年偵測其具有3枚彈頭。1973年60枚SS-11三型洲際彈道導彈服役。當70年代末期這970攻SS-11導彈過半數為新的SS-17或SS-19所取代時,仍有450枚繼續服役。然而,一旦機動的SS-25對9枚SS-25的合適比例下開始除役。
  
  部署:本型導彈所部署的數量曾經舉世無比(72年達1036枚),現今仍有440枚服役中。據估計除了20枚一型外,其它則是二、三型的混編。這400多枚導彈主要部署在兩個地帶:前蘇聯西部地區的庫斯克、台剋夫、朋恩、以及遠東地區的格雷得卡亞、杜富亞尼亞、司伐勃德尼、奧伏亞尼亞。
  
  使用:SS-11一型及二型洲際彈道導彈均有單一的大型彈頭。但是它們並不太準確,因此只能用來攻擊大範圍的、軟性的、對抗價值取向目標,如城市、工業中心及末經保護的軍事設施。
  
  SS-11三型洲際彈道導彈有三具重返大氣層載具而且是用來攻擊陸基洲際導彈掩體。的確,由前蘇聯的測試資料顯示這三具所涵括的打擊區域正是義勇兵導彈掩體的範圍,而這樣的科技是從SS-9四型導彈上開發而來的,然而,由於更準確、更合適的彈頭不繼被開發出來,因此,即使SS-11三型洲際彈道導彈依舊瞄向美國,應該已改變了原先的攻擊目標。將SS-11洲際彈道導彈部署在前蘇聯遠東是極具價值的。

SS-11洲際導彈.jpg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6-29 18:09
法國


M-4海對地戰略彈道導彈
  

  
  規格:長11米;寬1.92米。
  射程:2376海里(4400公里)
  發射重量:36000公斤
  發射方式:三節推進;固態燃料
  導引系統:慣性
  彈頭:6枚當量各15萬噸獨立多重重返大氣層載具(T-70)彈頭
  
  發展:海對地戰略彈道導彈是法國戰略核子嚇阻的主力。雖然導彈的概念主要來自美國北極星導彈,但並非來自美國提供核心科技,而是法國人藉由已力加以完成。在1967年至70年間的測試中完成了M-1導彈,並在1971年裝進無疑級潛艇服役。M-1導彈具有單一當量在50萬噸的彈頭,其射程為1296海里(2400公里)。隨後又發展出兩節推進,射程增加為1647海里(3100公里)的M-2導彈。當同級艦震雷號在建造時,以及較早的兩艘船在大修時均換裝M-2導彈。到了70年代中,新的M-20導彈問世。
  
  到了80年代中後期。與之前導彈大不相同的全新設計M-4導彈出廠。雖然需要大幅度的修改,但是M-4導彈卻能裝在任一現存的法國彈道導彈潛艇上。這型導彈具有三節推進器,並裝有6個獨立多重重返大氣層載具,每個上有1枚當量最少在15萬噸的核彈頭。這些法國第一代獨立多重重返大氣層載具據信非常精準,可攻擊的區域涵括81×189海里(150×350公里)。就像潛艇一樣,法國在戰略核子導彈的開發與部署是相當成功的。
  
  新的M-4B導彈已經在發展中,它將具有2700海里(5000公里)的射程,並使用新的TN-71重返大氣層載具。
  
  部署:艦隊中最老的無疑號將維持其M-20導彈的編裝,其餘四艘裝載M-20導彈的同級艦將陸續改裝以接收M-4導彈,而整個換裝作業在1992年完成。1982年建造的堅強級潛艇已裝上M-4導彈。因此在1987年末,法國潛射導彈共有80枚M-20導彈與16枚M-4導彈,但是隨著持續到1992年的換裝,這樣的數字屆時將變為16枚M-20導彈與80枚M-4導彈。至於彈頭數的變化就更戲劇性了,因為獨立多重重返大氣層載具的緣故,彈頭數將由176顆變為496顆。法國海軍戰略潛艇部署上的問題因其數量上的增加而減輕。裝載M-1導彈時潛艇要部署在大西洋的東北部才能將俄方目標涵括在射程內,但是M-4導彈可以讓潛艇部署在西大西洋。
  
  使用:與其他小型核武強權一樣,法國海軍僅能對城市、無保護的工業與軍事設施造成對抗價值取向的報復打擊的威脅。增加的彈頭數將增加其穿透力,這使得法國海軍因為有很大的機會,使一部分的導彈穿透防禦打擊到目標,而足以對前蘇聯產生有效的威脅。


[ 本文最後由 jacklf2004 於 07-7-1 12:46 PM 編輯 ]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6-29 18:10
巡航導彈

  
  巡航導彈──它是依靠噴氣發動機的推力和彈翼的氣動升力,主要以巡航狀態在大氣層內飛行的導彈,曾被稱為飛航式導彈。它可從地面、水面或水下發射,攻擊地面,水面固定目標或移動目標。
  
  世界上第一枚巡航式導彈是德國的V─1飛彈。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曾向英國發射了10500枚V─1飛彈,但落在英國本土的只有約3200枚。戰後,美、蘇借鑒V─1的技術,分別研製了本國的第一代巡航導彈,它們大都比較笨重、體積大、速度慢、飛行高度高、命中精度低,機動性差,易被對方發現和攔截。但大都裝備了核彈頭。
  
  70年代後,誕生了以美國的「戰斧」式為賭注高性能新型巡航導彈,其特點是體積小,重量輕、雷達波有效反射面小,可超低空機動飛行,不易被發現和攔截,既能在地面、空中發射,又可從水面、水下發射,命中精度高,既能核裝藥又可常規裝藥。1991年渡海灣戰爭中,美國向伊拉克的重要目標發射了數百枚「戰斧」式導彈,大都準確擊中了目標。


[ 本文最後由 jacklf2004 於 07-7-1 12:44 PM 編輯 ]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6-29 18:12
美國

戰斧式陸射巡航導彈
  

  
  美國空軍地面機動式戰略巡航導彈,代號BGM-109G,系戰斧海基巡航導彈的陸基發展改進型。1977年10月起研製,1979年12月首次樣彈試驗,1980年5月進行首次(在運輸-起豎-發射車上)地面機動發射,1982年定型生產,1983年12月獲初始作戰能力並裝備部隊,1988年生產截止,導彈成本價200萬美元,計劃總產量為560枚。現已在西歐共部署464枚。導彈武器系統由4輛運輸-起豎-發射車、16導彈、2輛發射控制車、16輛輔助車和69名官兵組成。可空運。各發射單位平時部署在加固掩體中處於快速反應戒備狀態。
  
  陸射巡航導彈主發動機採用F-107-WR-450渦扇發動機,推力267公斤,助推器為固體火箭發動機,推力3110公斤。制導系統為地形匹配製導輔助的慣性導航系統,雷達高度表測高。核戰鬥部為W84小型可調當量核彈頭,當量1-5萬噸。
  
  
  戰術技術性能數據:
  
  全長:5.56米
  直徑:0.527米
  翼展:2.65米
  最大射程:2500公里
  最大巡航速度:M0.72
  最大巡航高度:50-150米
  起飛重量:1.2噸
  制導方式:地形匹配製導輔助慣性導航系統
  有效載荷:122.5公斤
  動力裝置:渦輪風扇發動機+固體火箭助推器
  核彈當量:1-5萬噸
  最大功率:267公斤+3100公斤
  命中精度:30米
  發射方式:地面機動發射

戰斧式陸射巡航導彈.gif

戰斧式陸射巡航導彈  2.jpg

戰斧式陸射巡航導彈  3.gif

戰斧式陸射巡航導彈  4.jpg

戰斧式陸射巡航導彈  5.jpg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6-29 18:13
AGM-86B空射巡航導彈
  

  
  美國空軍小型、亞音速、遠程、機載空射巡航導彈,早期型AGM-86A,系波音宇航公司研製的空地戰略巡航導彈。1976年進行樣彈試驗,因美國空軍決定發展射程更遠的AGM-86B,1977年6月終止研製。
  
  AGM-86B空射巡航導彈系AGM-86A的發展型,主要是加大了燃料箱容量,重量更大,射程更遠。1977年7月由波音宇航公司研製,1979年進行樣彈首次全面發展飛行試驗,1981年7月從B-52G試射導彈成功,1982年10月空軍第一個搭載AGM-86B空射巡航導彈的轟炸機中隊交付使用,共有16架B-52G轟炸機,每架掛帶12枚導彈(用於B-52H型,外部掛載12枚,機內轉動發射架裝載8枚,共20枚;用於B-1B型,機內最大裝載量達22枚)。至1983初共生產了1547枚。每枚導彈成本為124.7萬美元(1981財年美元值)。1984年停產。生產為更先進的ACM先進巡航導彈取代。
  
  制導系統採用地形匹配輔助慣性導航系統(TAINS),由AN/DSW-15地形匹配系統和平台、計算機、高度表等組成,動力裝置為一台F107-WR-101型渦扇發動機,重66.2公斤,燃料為JP-9人工合成碳氧化合物,容量600公斤。戰鬥部採用W80-1小型核彈頭,核當量20萬噸。
  
  戰術技術性能數據:
  
  全長:6.32米
  直徑:0.69米
  翼展:3.6米
  最大射程:2500公里
  最大巡航速度:M0.67
  巡航高度:7.6-150米
  起飛重量:1.5噸
  制導方式:地形匹配製導輔助慣性導航系統
  動力裝置:渦輪風扇發動機
  最大功率:267公斤
  有效載荷:109公斤
  核彈當量:20萬噸
  命中精度:10-30米
  發射方式:B-52G/H、B-1轟炸機機載發射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6-29 18:18
戰斧式海基巡航導彈
  

  
  美國海軍雙重能力海基巡航導彈系列,代號BGM-109,1972年由通用動力公司開始研製,1976年首次全制導飛行試驗,1979年有限生產,1984年初具作戰能力。導彈裝備美國海軍鱘魚級、洛杉磯級、大參魚級核動力攻擊潛艇及依阿華級戰列艦,加利福尼亞/弗吉尼亞/提康德羅加/長灘級導彈巡洋艦,斯普魯恩斯和希伯克級導彈驅逐艦等水面戰鬥艦艇。發射平台為魚雷發射管、裝甲箱式發射裝置或垂直發射系統,戰鬥部內裝核彈頭或常規彈頭。核動力攻擊潛艇每艘攜載20枚,水面艦艇每艘攜載16-32枚,戰斧海基巡航導彈根據其作戰任務,設計為戰略型、反艦型、對陸型以及其他一些類型。美國海軍計劃生產裝備4068枚,80年導彈計劃出廠價為475.9萬美元。
  
  其中較重要的型別為:
  
  ①戰斧式戰略巡航導彈,美國戰略核攻擊巡航導彈,代號BGM-109A,1984年6月部署,計劃產量1000枚,其中190枚部署於水面艦艇,194枚部署於攻擊潛艇。用以執行全球戰區對地面目標的核攻擊任務,並作為戰略後備力量執行核大戰後期打擊任務。
  
  戰斧對陸核攻擊導彈的制導系統採用麥道公司研製的以地形匹配修正的慣性導航系統(TAINS)作為制導系統,控制系統採用全數字化自動駕儀和AN-194型雷達高度表。制導系統由AN/DSW-15型等高線地形匹配系統、LN-35慣性平台組成。戰鬥部重122.5公斤,內裝當量可調的20萬噸級的W80-0型核彈頭。發射指揮系統為MK117火控系統,採用在艦艇上水平發射的方式。

  
  ②戰斧反艦巡航導彈,美國遠距反艦巡航導彈,代號為BGM-109B。1981年開始作戰試驗和鑒定,1983年11月潛射型初具作戰能力,1984年3月艦射型初具作戰能力。它主要用來裝備洛杉磯級攻擊型核潛艇、新澤西號戰列艦和斯普魯恩級驅逐艦。1980年計劃總產量為243枚,1986年增至593枚。
  
  導彈的外形尺寸與BGM-109A相同,助推器採用固體助推火箭。中段制導採用捷聯式慣性制導系統,由三個速率陀螺和一個加速度陀螺組成姿態參考系統,由計算機/自動駕駛儀控制導彈飛行姿態,由AN/ADN-194型高度表控制飛行高度;末制導採用PR-53/PSQ-28主動雷達導引頭。戰鬥部採用小鬥犬B半穿甲戰鬥部,重454公斤。
  
  ③戰斧反陸巡航導彈,美國海軍常規戰術巡航導彈,代號BGM-109C。1981年初開始全面發展工作,1982年初裝備潛艇,1983年6月裝備水面艦船,主要用來裝備攻擊型核潛艇和護衛艦級以上的水面戰艦,以攻擊敵方海軍航空兵基地指揮中心、橋樑、油庫等陸上重要目標。導彈計劃總產量為2643枚,現已裝備美國海軍26艘大型水面艦艇和41艘攻擊型核潛艇。
  
  導彈制導系統為慣性導航加地形匹配加數字式景象匹配區域相關器(DSMAC)末制導。導彈命中精度小於10米。
  
  現狀:服役中
  構造:導彈殼體呈圓筒狀,其首部帶拱形整流罩,彈翼位於機身中央部位,穩定翼位於尾部,殼體用堅固的鋁合金、石墨環氧塑料等材料製成,彈身和穩定翼均有隱蔽層,以防被雷達發現。
  射程:3000公里
  發射方式:二節推進,固態燃料
  導引系統:慣性
  彈頭:(戰略核導彈)BGM-109A的戰鬥為W-80彈頭,靠觸發引信爆炸殺傷區域半徑為3公里。(非核動力)BGM-109C裝有穿甲戰鬥部;BGM-109D為子母式戰鬥部,它含有近166枚BLU-97B小口徑炸彈。(戰術導彈)BGM-109B裝有B-61爆破戰鬥部或WDU-25B戰鬥部。


  發展:美國海軍非常重視對「戰斧」導彈綜合系統的使用。1990年用該系統導彈裝備了62艘潛艇和32艘水面艦艇,並計劃至2000年在198艘戰艦上(其中包括107艘核潛艇)裝備這種導彈。用「戰斧」導彈武器裝備艦船的同時,美海軍制定了大規模發展和完善海基戰斧導彈的計劃。

增加戰略導彈射程和提高其戰鬥部威力,更進一步強化了這種導彈的戰鬥性能。「戰斧」導彈在美潛艇和水面艦艇上的廣泛使用(本世紀末可生產近4000枚),促使五角大樓在一定程度上考慮將該系列導彈作為第一攻擊武器。美有關機構在參加縮減戰備武器的談判時,故意將海基導彈不包括在戰備進攻實力之內,而且簽訂的縮減戰略導彈武器的合約中有意用現代化「戰斧」導彈取代了「海神」舊式導彈。這實際上大大提高了海軍實施各種戰役的能力。


  
  使用:核潛艇上用魚雷發射器和MK45垂直發射器存放的發射「戰斧」導彈,水面採用的是MK143裝甲箱式或MK41垂直發射器。據報導,「戰斧」戰略導彈(BGM-109A)射擊精確度高,核彈頭當量大,可有效地摧毀防禦較強的小面積目標。據美專家鑒定,一枚「戰斧」導彈擊毀可承受每平方米70公斤剩餘壓力的防護設施的概率為85%,而「海神」導彈僅為10%。

[ 本文最後由 jacklf2004 於 07-7-1 12:48 PM 編輯 ]

戰斧式海基巡航導彈.jpg

戰斧式海基巡航導彈 2.jpg

戰斧式海基巡航導彈 3.jpg

戰斧式海基巡航導彈 4.jpg

戰斧式海基巡航導彈 5.jpg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6-29 18:19
防空導彈

  地空導彈───又稱防空導彈,它是從地(水)面發射攻擊空中目標的導彈,世界上最早的地空導彈,是德國在第二次大戰後期研製的「萊茵女兒」、「龍膽草」、「蝴蝶」、「瀑布」、等導彈,但均未投入使用。戰後,美、蘇、英等國在德國技術成果的基礎上,於50年代後研製出第一代實用地空導彈。
  
  1958年10月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地空導彈部隊在華北地區用地空導彈一舉擊落了台灣國民黨空軍的美制RB─58D型高空偵察機。這是世界上首次用地空導彈實戰擊落敵機。
  
  世界上第一種單兵肩射防空導彈是美國的「紅眼睛」式。它於1962年首次發射,1966年裝備部隊。它長僅1.22米,重8.17公斤,一個人扛在肩上即可操作發射。它採用光學瞄準,紅外線跟蹤制導,主要用於對付低空飛行目標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6-29 18:20
美國

標準2/標準3
  

  
  美國海軍戰術彈道導彈防禦計劃(NavyTBMD)的目標是提供對戰術彈道導彈的無縫、分層防禦,並分為兩個部分:海軍區域防禦(NavyArea,NA)和海軍全戰區防禦(N2vyTheaterWide,NTW)。
  
  進人大氣層的彈道導彈由海軍區域TBMD系統攔截,使用的導彈是「標準2」RIM-66D艦空導彈的改進型--「標準2」4A(SM-2BlockWA)。它增加了雙模無線電頻率/紅外RP/IR)探測器、改進的爆炸腦片戰鬥部、改進的自動駕駛艘制設備。
  
  SM-2BloCkIVA導彈於1993年12月開始系統設計。1997年t月24日,海軍區域』TBMD計劃在白沙靶場進行了第一次戰術彈道導彈攔截試驗,驗證了RP/IR成像導引頭的能力,隨後進入工程和製造發展階段。
  
  海軍區域防禦計劃的主要基礎是提高「宙斯盾」武器系統、「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阿利‧伯克」級驅逐艦的能力。2000財年,海軍TBMD將完成一個名為「後衛」的用戶使用評估系統,在兩艘「宙斯盾」巡洋艦上安裝32校TBMD導彈。
  
  海軍全區域TBMD系統將可以在戰術彈道導彈的助推段、巡航段和外大氣層的降落段進行攔截。它將在海軍區域TBMD的成果基礎上發展出SM-3導彈。
  
  SM-3導彈以SM-2BlockEr艦空導彈為基礎,加上彈道導彈防禦組織(BMDO)發展的輕型大氣層外射彈,還有新的三級火箭發動機。根據NTW的計劃,將在2005財年提供反中程彈道導彈的SM-3BloCkI,然後發展既可以反中程彈道導彈,又可以反遠程彈道導彈的SM-3BlockII.1997年5月t6日,海軍全區域TBMD計劃進入初始設計階段。按照計劃,將在1999財年年底試驗使用SM-3原型攔截彈道導彈。第一個NTWBlockI單位將在2006財年部署,BIoCkH則在2010財年。如果資金情況允許,這些日期將提前。海軍還開始為NTWBIoCkB系統研究一種高識別率雷達,它可能是一個附屬雷達,或一個「宙斯盾」SPY-lB/D雷達的改進型。


[ 本文最後由 jacklf2004 於 07-7-1 12:54 PM 編輯 ]

標準2 標準3.jpg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6-29 18:22
愛國者PAC—2系統
  

  
  「愛國者」地空導彈武器系統主要由雷錫思公司研製,現分為原型和改型兩種。原型主要用來攔截各種高性能飛機,代號是MIM-104。
  
  美陸軍為加強自衛能力,從1985年3月開始執行增加「愛國者」反戰術彈道導彈能力的改進計劃,該項計劃簡寫為PAC(PakioCAdvancedCap山ihty),分三個階段進行,將持續到2090年以後。改進後的產品型號分別為PAC-l、PAC一2、PAC一3。
  
  PAC-l於1988年12月完成裝備部隊,其改進之處主要是地面制導設備的軟件,但此改進也只能使戰術彈道導彈偏離原來彈道而失效,不甚理想。
  
  PAC-2系統是目前美國唯一經過實戰檢驗的戰區導彈防禦系統。該系統主要由PAC-2型「愛國者」導彈及其發射車、A14/MPQ-53多功能雷達、AN/MSQ-104交戰與火力控制站(FCS)和其它支援設備(如發電車)等組成。每個火力單元(即一個連)有l部雷達、I個交戰與火力控制站、8輛導彈發射車(每輛發射車上帶4枚導彈)。美國現在共有54個火力單元的PAC-2型「愛國者」導彈系統。
  
 
 PAC-2「愛國者」導彈長5.2米,直徑0.41米,尾部有4個活動的尾翼,起飛重量914千克,帶I個90千克的高能炸藥破片彈頭(每個破片的重量為45克,共有700個破片)。彈頭上有I個新型的M818E2脈衝引信。該引信有雙錐波束:窄波束用於對付飛行速度較快的導彈目標,寬波束用於對付飛行速度較慢的飛機目標。PAC-2「愛國者」導彈在中段飛行中採用慣性加指令修正制導,末段制導系統用「通過導彈跟蹤」(TvM)的半主動雷達制導。PAC-2「愛國者」導彈裝在四聯裝的導彈發射箱內,發射箱裝在I輛M-901拖車上,拖車由l輛牽引車牽引。發射時,發射箱仰角約30。
  
  PAC-2「愛國者」導彈的確切性能目前未見報導。按照公開的評述,比較合理的性能為:導彈離開發射箱時的速度為3馬赫,攔截時可加速到6馬赫,攔截戰術彈道導彈的距離為10-20千米,高度約為5千米。


[ 本文最後由 jacklf2004 於 07-7-1 12:55 PM 編輯 ]

愛國者PAC—2系統.gif

愛國者PAC—2系統2.gif

愛國者PAC—2系統3.gif

愛國者PAC—2系統4.gif

愛國者PAC—2系統 5.jpg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6-29 18:25
毒刺
  

  
  「毒刺」是在「紅眼睛」導彈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單兵肩射近程防空武器系統。該系統於l972年7月開始研製,l981年2月進入部隊服役。
  
  與「紅眼睛」相比,該彈改進了制導系統、發射系統和發動機,增加了敵我識別器,從而大大提高了作戰性能和作戰半徑。

  
  「毒刺」導彈分為基本型和改進型,基本型採用全向紅外導引頭,工作波長為4.1~4.4微米。這種導引頭具有較高的靈敏度,能感受到金屬表面的紅外輻射信號,因此,它不但能跟蹤飛機排出的熱氣流,尾追敵機,也能根據飛機表面輻射的紅外信號,對敵機進行迎頭攻擊。
  
  為了改進基本型「毒刺」導彈的抗干擾能力,l977年開始為其研製「被動光學導引頭」。改進型導彈於1987年開始服役,它的新型導引頭工作在紅外/紫外兩個波段,並採用了星形圖像掃瞄技術,從而使其對目標的探測範圍大大擴展,抗干擾能力大大提高。
  
  「毒刺」導彈的彈徑與「紅眼睛」一樣,為70毫米,但彈長增至1.52米,彈重增至10.13千克。其最大作戰半徑提高到5.6千米,最大作戰高度提高到4.8千米。
  
  具有全向攻擊能力,且抗紅外干擾能力強的「毒刺」導彈被大量出口到第三世界國家。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不少「毒刺」導彈流落到民間。
  
  由於這種導彈非常先進,對軍用飛機和民用飛機的威脅很大,萬一這種導彈落在恐怖分子手裡,後患無窮。因此,美國人又不得不出高價去收購散失在各地的「毒刺」。
  
  「毒刺」的性能好、重量輕,可賦予其多種用途,美國人已將這種導彈掛載在直升機和輕型飛機上,以提高它們的空對空自衛能力和空對地攻擊能力。

毒刺.jpg

毒刺2.jpg

毒刺3.jpg

毒刺4.jpg

毒刺5.jpg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6-29 18:29
霍克防空導彈
  

  
  1系統簡介
  
  霍克(HAWK)地空導彈是一種低層導彈防禦系統,主要用於中程、中低空防禦。可對付噴氣式飛機、旋翼飛機、無人機和巡航導彈等各種目標,該系統為機動式,具有全天候/晝夜作戰,火力猛、可靠性高、抗電子干擾能力強等優點。
  
  霍克最初命名為「猛禽」,後來變成「全程尋的殺傷器」(HomingAlltheWayKiller)的縮寫,即霍克。霍克地空導彈系統是美國最老的防空導彈系統之一,自60年代初以來,一直是美國海軍陸戰隊的主要防空武器。40年來,雷聲公司總共製造了37000枚霍克導彈,每枚導彈的單位研製費為25萬美元,每個火力單元(發射排)的單位換裝費是1500萬美元。
  
  2霍克系統的組成
  
  霍克導彈作戰單元主要由捕獲、火控和射擊三大部分組成,包括一部用於目標監視的脈衝捕獲雷達、一部用於目標跟蹤的高功率照射雷達、一個內設操縱台的指揮所、一套MKXII敵我識別問答系統和三套三聯裝發射裝置。
  
  霍克系統的目標探測信息由脈衝雷達和連續波雷達提供給火控部分,用於交戰評估。目標數據也可通過數據鏈由遙控探測系統獲得。火控系統通過高功率跟蹤雷達鎖定目標。發射可採用人工和自動兩種模式,一次可發射一枚或多枚導彈。霍克系統的雷達和導彈均具有多種電子對抗手段。
  
  一般地,霍克系統按營的建制部署,通過陸軍戰術數據鏈與TSQ-73導彈指示裝置(指揮、控制單元)進行通信。每個導彈發射連配備2個火力單元。每個火力單元配備2個發射班。每班3套發射裝置,配備1部脈衝目標捕獲雷達和1部連續波目標捕獲雷達。每套發射裝置配置3枚導彈。而美國海軍陸戰隊防空聯隊的每個空中管制中隊部署一個輕型防空導彈營。
  
  3.霍克導彈系統的改進
  
  改進後的新型霍克導彈系統主要由AN/TPS-59雷達、霍克導彈及發射系統、防空通信平台(ADCP)三大部分組成。除此之外,還包括與海軍的宙斯盾雷達、陸軍的愛國者系統雷達和空軍的空中預警與控制系統(AWACS)飛機上的雷達等探測器實現一體化的新軟件,以及聯合戰術信息分發系統(JTIDS)終端。AN/TPS-59雷達主要用於目標探測、目標識別和跟蹤。發射系統負責運輸、保護和發射導彈。霍克導彈採用雷達制導,利用近炸破片毀傷目標。防空通信平台將TPS-59雷達與霍克導彈和其它戰區導彈防禦系統連接起來,以實現導彈的縱深防禦。按照目前的計劃,正在對AN/TPS-59雷達、霍克導彈及發射系統進行改進,而防空通信平台將是新增的配套系統。
  
  霍克系統最為顯著的改進包括:
  
  改進海軍陸戰隊的主要對空監視雷達--AN/TPS-59雷達。AN/TPS-59雷達裝置是海軍陸戰隊的防空指控系統,作為海軍陸戰隊的防空地面特遣部隊的主要探測系統,為戰術防空作戰單元提供空中目標信息和原始圖像。它還可以作為遙控探測系統和空中交通管制系統進行前沿部署。改進後的雷達可探測740公里以外、150公里高度的戰區彈道導彈。首批改進後的AN/TPS-59雷達已於1998財年裝備部隊。
  
  防空通信平台是為霍克系統配備的全新系統,它將連結AN/TPS-59雷達和霍克導彈連,並將向戰區其它探測系統傳輸格式化數據。這將使霍克系統能夠通過聯合戰術信息分發系統與其它戰區彈道導彈防禦系統進行通信。這些鏈路將允許防空指揮官用其它導彈防禦系統引導霍克系統,並將霍克系統集成到戰區導彈防禦體系結構中。這種防空通信平台已於1997財年開始生產。
  
  霍克導彈和彈頭經改進後,可使霍克系統更有效地對付敵方彈道導彈。特別是彈頭和引信方面的改進使霍克導彈成為「更具殺傷力的導彈」。發射系統的改進使霍克系統更具機動性,也使發射系統與導彈之間的相互聯繫大為改善。
  
  部署後,改進的AN/TPS-59雷達和防空通信平台將配屬給海軍陸戰隊防空聯隊下屬的海軍陸戰隊空中管制中隊。
  
  4發展趨勢
  
  該系統已經在美軍服役40年,主要用於中低空防禦。霍克導彈基本型於50年代研製,該系統由美國雷聲公司於1953年開始研製,1960年開始部署。霍克改系統於1965年研製,1972年投入使用。30多年來,美國已經對霍克導彈系統進行了三個階段的產品改進計劃,並在80年代就演示了用其攔截戰術彈道導彈的能力,從而使一個50年代開始研製的系統至少可以在美國服役到2000-2005年,而在國外預計將繼續服役到2010年。作為一種逐漸演變的系統,霍克目前正處於三階段的改進中,旨在通過各項研究和發展獲得防禦戰術導彈的能力。這一成功導致北約許多國家都採用霍克導彈作為主要防空武器。
  
  1999年美國還推出了具有創新意義的霍克--先進中程空空導彈防空系統,是霍克地空導彈系統目前的最新開發成果。該系統採用了經過數字化改進的通用發射架(可發射3枚最新改型霍克地空導彈或8枚先進中程空空導彈),並創新地將兩種防空導彈(地空與空空型)有機地結合在一個防空整體中,同時配有緊湊、靈活、機動的作戰管理/指揮、通信、控制和情報(BM/C3I)系統、數字式AN/MPQ-64目標跟蹤雷達與AN/MPQ-61大功率照射雷達設備。該系統還可與遠程和超近程地空導彈系統、友鄰地面防空火力單元聯合實施防空作戰。
  
  5部署情況
  
  現在,該系統已在很多國家部署,其中包括美國、比利時、丹麥、法國、德國、希臘、意大利、荷蘭、挪威、日本、埃及、約旦、以色列、科威特、葡萄牙、西班牙、瑞典、沙特阿拉伯、新加坡、韓國、阿拉伯聯合酋長國以及中國和台灣等。

霍克防空導彈.jpg

霍克防空導彈 2.gif

霍克防空導彈 3.jpg

霍克防空導彈 4.gif

霍克防空導彈 5.jpg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6-29 18:32
俄羅斯


通古斯卡
  

  
  「通古斯卡」(2C6式)於1988年開始在蘇軍服役,是某些坦克團防空營的主要裝備。在炮塔兩側各裝有2門30毫米機關炮,各炮下方裝有一部四聯裝導彈發射裝置(共裝8枚」薩姆」19防空導彈),車體為改進型MT-C裝甲輸送車、火控系統包括搜索雷達、跟蹤雷達、光電設備、敵我識別裝置和數字式彈道計算機。可行進中射擊。是目前世界上火力最強的防低空機動武器系統。
  
  高射炮有效射程4000米,有效射高3000米,導彈有效射程8000米,射高3500米,搜索雷達作用距離18公里,跟蹤雷達作用距離13公里,系統全重34噸,最大公路行駛速度65公里/小時。

通古斯卡.jpg

通古斯卡 2.jpg

通古斯卡 3.jpg

通古斯卡 4.jpg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6-29 18:34
安泰2500
  

  
  安泰2500是一種機動式多用途反導彈和反飛機防空系統,屬於俄羅斯新一代防空武器系統。其任務是保衛國家的重要工業和軍事目標、軍隊部署,使之免遭敵方彈道導彈和氣動導彈的空中攻擊。這是當今世界上唯一種反導彈反飛機多用途導彈系統。它能有效地殺傷2500公里距離以內起飛的彈道導彈,也能對付各種類型的氣動和氣動彈道目標。安泰2500系統可以在世界任何地區的各種形式的軍事衝突中自主作戰,必要時也可以與國家的軍隊和武器自動化指揮系統聯合作戰。


安泰2500系統能夠同時攻擊24個氣動目標,或者同時攻擊16枚有效雷達反射面積為0.02平方米以下、飛行速度為4500米/秒以內的導彈。安泰2500防空導彈營的火力配備包括一部9C15M2型圓周掃瞄目標搜索雷達,一部9C19M扇面掃瞄目標搜索雷達,一部9C457型指揮車,4部9C32M型多通道導彈制導站,24部9A83M型導彈發射車,24部9A84M型導彈發射裝填車,48枚9M82M型導彈,96枚9M83M型導彈。

  安泰2500防空系統使用了革新者設計局研製的新型9M82M和9M83M型導彈。在重量和體積不變的條件下,保留了S-300V系統使用的9M82和9M83型導彈的制導系統的結構原理和戰鬥部作用原理。新型導彈具有更大的射程和對各種類型戰術和戰役戰術彈道導彈和氣動導彈的更高的殺傷效果。導彈的機動性能有很大提高,可以殺傷高機動目標。導彈之所以能夠對付反射面積小而飛行速度高的彈道目標,是因為提高了雷達性能和雷達信號處理方法的最佳化。
  
  
  性能
  
  殺傷目標距離(公里):200
  
  殺傷目標高度(公里):0.025~30
  
  彈道目標:30以下
  
  殺傷彈道導彈的最大速度(米/秒):4500
  
  目標最小有效反射面積(平方米):0.02
  
  殺傷彈道導彈的最大起飛距離(公里):2500
  
  武器系統展開和撤收時間(分):5/5
  
  導彈發射準備時間(秒):7
  
  9M82M型導彈用於殺傷中程戰術和戰役戰術彈道導彈以及200公里以內的氣動目標。這時,導彈進行全程制導。9M83M型導彈用於殺傷近程和中程戰術和戰役戰術導彈和氣動目標。這兩種導彈可以在部隊使用不少於10年而無需檢驗和維護。
  安泰2500防空導彈系統的作戰方式是完全自動化的。導彈作戰使用的高可靠性和使用現代化手段尋找和排除故障,決定了導彈系統操作人員最少且不要求較長時間的射前準備。

  安泰2500系統與其它防空系統的區別在於,它從一開始就是針對著戰術和戰役戰術彈道導彈及其它高速小型目標和高機動目標而設計的。為此,安泰康采恩工業公司的研究所、設計局和工廠經過深入而長時間的科學研究工作,並利用了雷達信息系統領域和導彈製造領域的最新成就,進行了大量的實驗工作和對各種類型的彈道和氣動彈道目標的打靶試驗。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6-29 18:35
SA-18針式
  

  
  俄羅斯的SA-18(俄代號9K38針)是繼SA-7(箭2)、SA-14(箭3)和SA-16(針1)之後俄最新型的便攜式地空導彈系統,於1983年進入部隊服役,用於取代SA-7,攻擊低空機動和非機動目標以及懸停直升機等。
  
  SA-18導彈系統由作戰設備、目標指示和接收設備、維修設備和教學訓練設備組成。系統的作戰設備包括導彈、發射筒、發射扳機和熱電池/冷氣瓶。9P39發射筒由玻璃纖維制成,用於運輸、瞄準和發射導彈。熱電池用於提供系統電源,冷氣瓶用於冷卻導引頭。目標指示和接收設備包括帶一套R-255PP無線電台的電子顯示器,能顯示半徑12.5千米範圍內的戰術空情,一次最多可測試4個目標,由射擊指揮小組指揮員確定威脅最大的目標進行跟蹤。維修設備用於保證作戰和訓練設備的功能,教學訓練設備用於訓練射手。
  
  
整個武器系統可在很高的濕度下工作,工作溫度範圍為-40~50℃。
  
  SA-18還可配備內置式敵我識別應答器,自動防止向友軍目標發射。
  
  導彈代號9M39,裝在發射筒中,由前艙、控制艙、戰鬥部艙、主發動機艙和起飛發動機艙5個艙段組成。
  
  前艙內裝有雙通道被動紅外導引頭,它包括冷卻式尋的裝置和電子設備裝置。電子設備裝置形成制導指令,送到導彈控制艙。在戰鬥部引爆前的瞬間,導引頭邏輯裝置將瞄準點從目標的發動機尾焰區轉向目標中部機體與機翼連接處。頭部裝有整流錐,可以增大導彈的速度和射程。
  
  控制艙內裝有控制舵面和引導導彈飛向目標的其它各種設備。
  
  戰鬥部艙內裝有重127千克帶近炸引信的高爆破片殺傷戰鬥部、觸發引信和剩餘推進劑引爆裝置。
  
  導彈從發射筒射出,到達安全距離時,雙推力主發動機點火,首先將導彈加速至最大速度,而後使導彈保持這一速度飛行。主發動機帶有四片折疊尾翼,打開後起氣動穩定作用並使導彈繞縱軸旋轉。

SA-18針式.jpg

SA-18針式2.jpg

SA-18針式3.jpg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6-29 18:36
SA-17灰熊
  

  
  山毛櫸是SA-17改進型,北約稱「灰熊」,俄羅斯叫「山毛櫸」-M1/M2。SA-17「灰熊」防空導彈是俄羅斯的一種新型防空導彈系統,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防空導彈之一。它可同時攔截6個目標,制導12枚導彈,最大馬赫數4。它採用4聯裝車載發射,機動性強,可在5分鐘之內展開全套系統。它自1995年進入俄陸軍防空導彈旅服役,用於替換早先的SA-11「牛虻」。「灰熊」的作戰目標是各種航空器和戰術彈道導彈、巡航導彈及戰術空射型導彈。
  
  「灰熊」行動起來像一個車隊,由指揮車、目標搜索雷達車、照射和導彈制導雷達車、自行式火力單元車、自行式裝填發射車和導彈等幾部分組成。車輛有輪式和履式兩個系列。指揮車對空情進行分析,控制和監視各火力單元,為單個發射車指示和分配目標;依靠無線電拉桿天線和電線進行通信,最多可跟蹤60個目標,指示36個目標,控制6個發射點,反應時間為2秒。目標搜索雷達車進行目標探測、識別、搜索和跟蹤,為指揮車提供空圖,最大探測距離160公里。照射和導彈制導雷達車使用電子掃瞄相控陣雷達天線進行工作,照射目標並把彈道修正指令傳輸給飛行中的導彈,搜索距離120公里。自行式火力單元車可作為SA-17系統的一部分進行作戰,不過它的主要任務是進行目標照射、導彈彈道制導修正並控制裝填發射車。自行式裝填發射車用於貯存、運輸並在必要時發射SA-17導彈。
  

  「灰熊」導彈長5.5米,彈徑400毫米,發射重量720公斤,高爆破片戰鬥部重70公斤,採用雷達近炸和觸發引信,最大有效射程50公里,最小有效射程3公里,最大作戰高度2.4萬米,最小作戰高度10米。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6-29 18:38
SA-15道爾
  

  
  俄羅斯「安泰」設計局80年代研製的近程地空導彈系統,俄羅斯稱9K330「道爾」(TOR),北約稱為SA-15(薩姆-15),其最新改進型為9K331「道爾-M1」(TOR-M1),1993年裝備部隊。「道爾-M1」系統是世界上同類地空導彈系統中唯一採用三坐標搜索雷達,具有垂直發射和同時攻擊兩個目標能力的先進近程防空系統。整個系統包括一部三坐標多普勒搜索雷達、一部多普勒跟蹤雷達、一部電視跟蹤瞄準設備和8枚9M330導彈,均整合安裝在一輛由GM-569改裝的中型履帶裝甲運輸車上。基本戰鬥單位是導彈發射連,由4輛導彈車和1部指揮車組成,並配有導彈運輸裝填車、修理車和測試車等。「道爾-M1」系統搜索雷達最大探測距離25千米,可對48個來襲目標作出判斷,並對其中10個目標進行跟蹤。

系統跟蹤雷達可引導導彈攻擊2個目標。系統配有8枚導彈,垂直裝在2個密封的4聯裝發射筒內。系統反應時間僅5-8秒。導彈車戰鬥全重34噸,車長7.5米,寬3.3米,高5.1米(雷達豎起),最大速度60千米/小時,乘員3人。


9M330導彈採用鴨式氣動佈局和大功率雙推力固體火箭發動機,制導方式為無線電指令/主動雷達制導,導彈全長2.9米,彈徑0.23米,翼展0.5米,起飛重量165千克,射程1.5-12千米,射高10-8000米,最大速度850米/秒,機動過載30g,彈頭為15公斤破片殺傷式戰鬥部,可擊落飛行速度在700百米以下的低空目標,如各種固定翼戰機、旋翼直升機,以及巡航導彈和精靈炸彈等精確制導小型空中目標,單發命中概率在70%以上。

SA-15道爾.jpg

SA-15道爾 2.jpg

SA-15道爾 3.jpg

SA-15道爾 4.jpg

SA-15道爾 5.jpg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6-29 18:39
SA-13
  
  「薩姆」-13是前蘇聯新型機動式近程防低空導彈系統,1975年開始裝備部隊。採用被動紅外尋的制導方式,靈敏度高,抗干擾能力強,越野性能好。彈徑120毫米,發射重55千克,射程500~10000米,射高10~5000米。

SA-13.jpg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6-29 18:40
SA-11  
  
  1979年裝備部隊的中近程全高度防空導彈,俗稱「牛虻」,是SA-6的後繼導彈。能同時跟蹤、捕獲和打擊4個目標,射程2-30公里,射高25-15000米,戰鬥部重90公斤,最大過載238g,速度3馬赫。

SA-11.jpg

SA-11 2.jpg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6-29 18:41
SA-5
  

  
  概述:這是當今世界上射程最遠的高空,遠程防空導彈武器系統之一,於60年代初開始裝備部隊,承擔國土防空任務,主要作戰對象是超高空戰略轟炸機。採用無線指令和主動雷達尋的制導,高能炸藥破片殺傷戰鬥部。該導彈正在被C-300等新型導彈所取代。
  

  主要性能:
  全彈長10.50米
  彈徑0.85米
  全彈質量2900千克
  射程250千米
  有效射高30千米。

SA-5.jpg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6-29 18:44
SA-10(S-300)
  

  
  俄羅斯研製的具有反戰術彈道導彈能力的中遠程地空導彈系統,俄羅斯稱C-300型。分兩種系列,一是「金鋼石」中央設計局研製的S-300P系列,北約稱為SA-10(薩姆-10),該系列目前共有S-300P(SA-10A)、S-300PM(SA-10B)、S-300PMU(SA-10C)、S-300PMU1(SA-10D)、S-300PMU2(SA-10E)「驕子」五種型號;二是「安泰」設計局研製的S-300V系列,北約稱為SA-12((薩姆-12),該系列目前有S-300V、S-300V1「安泰」-2500兩種型號。
  
  S-300P系列原型S-300P於1970年開始研製,1977年裝備蘇軍。其最新改進型S-300PMU2「驕子」於1992年服役,1998年公開亮相。俄軍方稱其性能優於美國的「愛國者」地空導彈系統。S-300PMU2系統由指揮中心、目標搜索雷達、制導站、48N6E2型導彈及4聯裝發射車等部分組成,能同時攔截6個目標,具有全天侯全空域作戰能力。48N6E2型導彈採用慣性制導和主動雷達末端制導,彈長7.5米,彈徑0.5米,起飛重量1800千克,最大射程200千米,最大飛行速度6馬赫,採用破片殺傷戰鬥部,發射方式為垂直發射,可攔截速度3千米/妙、射程2500千米來襲的戰術彈道導彈,最大攔截距離120千米,最大攔截高度30千米。據報道,該彈既能在某一距離引爆來襲導彈的彈頭,也能引爆導彈燃料箱內的剩餘燃料。因此,即使該彈本身的爆炸碎片沒有直接擊中目標,也能摧毀目標。
  
  S-300V於1987年裝備部隊,該系統由指揮車、圓掃瞄雷達、扇面掃瞄雷達、多通道導彈制導站、9M83型導彈及4聯裝履帶式發射車、9M82型導彈及2聯裝履帶式發射車等部分組成,能同時攔截24個目標。
導彈採用慣性制導和半主動雷達末端制導,發射方式為垂直發射,可攔截速度3千米/妙、射程1100千米來襲的戰術彈道導彈,最大攔截距離40千米,最大攔截高度25千米。其最新改進型S-300V1「安泰」-2500於1999年服役,該系統配用9M83M、9M82M型兩種導彈,二者可分別對付距離較近和和較遠目標,能同時攔截24個氣動式目標(即飛機類),或者同時攔截16個速度3千米/妙、射程2500千米來襲的戰術彈道導彈,最大攔截距離40千米,最大攔截高度35千米。

SA-10(S-300).jpg

SA-10(S-300) 2.jpg

SA-10(S-300) 3.jpg

SA-10(S-300) 4.jpg

SA-10(S-300) 5.jpg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6-29 18:45
空空導彈(意指空對空)


  空空導彈──它是從飛行器發射攻擊空中目標的導彈,是現代作戰飛機的主要空戰武器,突出特點是命中率高。
  
  世界上最早的空空導彈是德國1944年4月研製出的X─4型有線制導空空導彈,但它未及投入使用德國就戰敗了。美國的「獵鷹」AIM─9B空空導彈於1953年首次發射試驗成功。它是世界上第一種被動式紅外線制導空空導彈。
  
  1982年馬島戰爭的空戰中,英國空軍發射了27枚新型的美制「響尾蛇」AIM─9L型空空導彈,擊落阿根廷空軍飛機24架。在同年黎巴嫩的貝卡谷地空戰中,以色列空軍用F─16戰鬥機落敘利亞飛機44架,其中半數是被AIM─9L擊落的。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6-29 18:47
美國


先進中距空對空導彈AIM-120
  

  
  1981年研製,用於對付80年代已有的和90年代可能出現的戰鬥機、戰鬥轟炸機及巡航導彈。最大射程80公里,最小800米。使用高度20公里。攔射攻擊。使用條件為全天候。彈長3.65米,彈徑178毫米。彈翼翼展526毫米,舵翼翼展627毫米。彈重152公斤。慣性或指令制導+主動末制導。採用多普勒主動近炸引信。高能炸藥預制破片定向戰鬥部,重23公斤,動力裝置為雙推力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
  
  概述:先進中距空空導彈AIM-120A是一種全方向、全天候並具有下視/下射能力的空空導彈,其彈重約為150.5公斤(「麻雀」228公斤),直徑17.8厘米(「麻雀」20厘米),彈長3.58米,翼展53.3厘米。射程可達48公里,速度為4馬赫。
  
  美國裝備先進中距空空導彈的另一個優勢就是,能夠使用目前「麻雀」導彈的維護設備和保障設備(從而避免重新制訂一個龐大的地勤訓練計劃);此外,美國觀使用「麻雀」導彈的現役飛機不需改進掛架就能掛載這種新型導彈。
  
  先進中距空空導彈的外形與「麻雀」-導彈非常近似,唯一明顯差別是翼面較小及尾翼面和"麻雀"略有不同。然面實際上,先進中距空空導彈是由尾翼控制,並不同於「麻雀」導彈。所以,這種導彈本可以省去彈翼(雷錫恩公司的競爭彈就是一枚無翼彈),但因為要保證在大部分飛行包線內作戰的高效率,仍然保留了小型彈翼。
  
  儘管先進中距空空導彈的外形非常接近「麻雀」導彈,但它卻是一種完全新型的導彈,並比將被取代的「麻雀」導彈性能好得多。研製組的主要目標是必須保證所設計的導彈具有以下特性:與「麻雀」導彈相比,可靠性高,抗干擾能力強,低空作戰能力好,平均速度大,尤其要具備多目標攻擊能力。
  
  過使用最新數字技術和微型固態電子設備,使先進中距空空導彈具備了上述優點。其中一個細節就為:導彈導引頭裝有平面矩降天線,天線直徑僅有7英吋(17.7厘米),但其發射功率竟比目前裝備在許多一線戰鬥機的雷達功率還大。
  
  先進中距空空導彈沒有沿用「麻雀」。導彈的常規半主動雷達的制導方式,而是大膽革新了制導方式,這正是其空戰性能的關鍵際在。這一新型制導方式被稱作指令一慣性/慣性/主動尋的復合制導,達完全符合現行的制導原理,即盡量使「智能」集中於導彈本身,而不是集中於發射裝置(坦克、飛機或步兵武器)。
  
  先進中距空空導彈彈道部分可分成兩個主段:中段和末段。導彈發射後(在中段),立即由導彈的慣性基準裝置和微型計算機制導。微型計算機使用裁機的雷達系統提供的目標座標,向導彈發射制導修正信號,供其校正目標座標。數據鏈接收機安裝在導彈尾部。在導彈彈道中段的最後部分,導彈(這時接近目標)只依靠它本身的慣性基)佳裝置制導,而不再需要載機傳送修正信號。最後,在彈道末段,導彈的主動雷達導引頭開機,選用高脈衝重複頻率或中脈衝重複頻率工作方式進行目標探測,並鎖住目標,將導彈導向目標。爆破殺傷彈頭由多普勒效應近炸引信引爆,或由觸發引信引爆。
  
  彈道兩個主要段的長短一是指持續時間和距離一可根據戰術情況和目標的特點而變化。中段全慣性制導也可以全部取消。而有趣的是決定彈道中段轉為末段制導的並不是由飛行員,而是由導彈本身的計算系統作出的,但休斯飛機公司拒絕說明詳細情況。
  
  在非常複雜的電子戰條件下,也可以使用先進中距空空導彈。當那些複雜條件超過導彈或載機的反干擾能力時,可選用部分或全程被動跟蹤干擾源工作方式。在進行目標截獲時可使用目視工作方式、雷達無干擾工作方式和跟蹤干擾源工作方式,而中段指令/慣性和末段主動制導方式,都可以用被動跟蹤干擾源方式來取代。也可以採用復合制導方式。例如,當敵人干擾功率非常大,甚至干擾了裁機雷達時,可選用跟蹤干擾源方式發射導彈,中段和末段也採用跟蹤干擾源方式制導;在干擾不嚴重時用雷達制導方式發射導彈,中段採用指令/慣性制導,末段改為跟蹤干擾源制導。假若是後一種情況,選用主動雷達自導引方式,還是選用跟蹤干擾源方式,由導彈本身決定。
  
  先進中距空空導彈的制導原理非常類似於「魚叉」和「奧托瑪特」MK2艦對艦導彈所使用的中段修正制導原理。先進中距空空導彈制導原理提供的作戰優越性,遠遠超過半主動雷達方式,因為後者,從導彈發射到命中目標,要求載機一直照射目標。
  
  當先進中距空空導彈進入自主階段(只用慣性制導或直接用主動雷達方式制導)時,我機可以任意改變航向和速度,做規避機動或攻擊其他目標。如果在導彈的主動雷達作用距離內發射導彈,或用全程跟蹤干擾源方式發射時,先進中距空空導彈可提供發射後即不管和發射後即脫離的能力,甚至整個彈道中段(指令/慣性+慣性制導)可以不用。
  
  更為重要的是,這種導彈的載機如裝有邊掃瞄邊跟蹤雷達,它可同時發射八枚導彈,攻擊多個目標。到目前為止,只有使用大型複雜的AWG一9系統(AIM一54「不死鳥」導彈)的F-14飛機才具有這種能力(同時發射六枚)。由於不再需要載機雷達為導彈照射目標,因此,機載雷達可以跟蹤交戰中的其他目標,並在指令/慣性制導階段,不斷向導彈發送制導修正編碼信號。
  
  種制導原理的另一重大優點是具有較好的彈道這形狀。當被攻擊目標機的飛行軌跡以一個很大的角度與載機的飛行軌跡相交叉時,像「麻雀」那類導彈使用的半主動雷達制導導彈須將其制導系統與目標返回的雷達波束保持一致,因此,導彈要按「格鬥曲線」從目標後方追擊目標。在導彈沿曲線飛行時,機動應力和過載沿油線不斷增大;當導彈接近目標時,如果目標做非常激烈的規避運動,導彈必須隨之機動,以便保持擊中目標的航向,而這種機動很容易超過導彈彈體的應力極限。
  
  先進中距空空導彈則不會出現上述情況,它按修正的比例導引軌跡飛行,也就是說,導彈在指令/慣性制導階段和末段,不是連續指向目標,而是不斷計算目標的航向和速度,判斷目標的未來位置,取捷徑而攻擊之。因此,大大縮短了先進中距空空導彈的彈道,加之平均速度較高,飛行至目標所用的時間要比「麻雀」導彈短得多。這種導彈還必須能夠承受較大的過載,即使在彈道末段的最後時刻,導彈也完全能夠對付做任何規避機動動作的目標。
  
  先進中距空空導彈不同於「麻雀」導彈,它有兩種發射方式:彈射發射(如「麻雀」導彈)和導軌發射(如「響尾蛇」導彈),從而提高了作戰機動性。在第一種情況下,導彈向下或向外彈射,然後發動機點火;在第二種情況下,導彈靠本身的發動機推力離軌。所以,先進中距空空導彈不僅可掛在目前「麻雀」導憐使用的懸掛點上,而且也可掛在F一16飛機翼尖處「響尾蛇」導彈的導軌上。
  
  當飛機裝備先進中距空空導彈後,得益於多目標攻擊能力,作戰能力必然會有極大的提高,這並不亞於大量增加飛機數量量所起的作用。
  
  改進情況:
  
  AIM-120B該導彈採用了一個新型的數字處理器,可擦可編程只讀內存和5個主要的電子硬件單元的升級,並且降低了生產生本。
  
  AIM-120C該型導彈可以說是AIM-120系列中最為重要的一種,和基型彈相比,其裝有重新設計過的彈頭和改進的火箭發動機、及改進的近炸引信等。這樣的改動使AIM-120最終獲得了對付巡航導彈的能力。為了便於F-22內部掛架攜帶,其外形也做了修改,採用更小的彈翼或可折疊的彈翼使尺寸更加縮小。
  
  主要性能:
  
  最大射程約64千米
  全彈質量157千克
  彈徑0.178米
  全彈長3.65米。

先進中距空對空導彈AIM-120.jpg

先進中距空對空導彈AIM-120 2.jpg

先進中距空對空導彈AIM-120 3.jpg

先進中距空對空導彈AIM-120 4.jpg

先進中距空對空導彈AIM-120 5.jpg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6-29 18:48
「響尾蛇」AIM-9X  
  

  
  美國研製的一種紅外制導空對空導彈,也是世界上產量最大的空對空導彈,共有10多種改進型,也是實戰中曾廣泛使用和少數導彈之一,在越南戰爭、1982年馬島衝突和海灣戰爭戰爭中都使用過。
  
  各型「響尾蛇」導彈(除C型為半主動雷達制導外)都採用紅外制導,發射後導彈控制艙前面的導引探測目標發出的紅外輻射,使導彈自動跟蹤目標飛行,直至擊中目標,可發射後不管。
  
  主要性能:全彈長2.87米,彈徑0.127米,射程18.53千米,最大飛行速度每秒850米,全彈質量對不同型號差別很大,B型最小,為75千克,D型最大為89千克,最大有效射程迎頭攻擊不大於12千米,尾追攻擊約7千米。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6-29 18:50
「響尾蛇」AIM-9系列近程空對空導彈
  
  「響尾蛇」空空導彈系列至今已研製出10多個型號,性能不斷提高,已發展到第三代。這次美國擊落自家直升機使用的「響尾蛇」導彈,就是典型的第三代空空導彈一AIM-gL/M。該型導彈的戰術使用特點是具有近距格鬥能力;能全方向、全高度、全天候作戰。其主要技術特點是採用紅外尋的制導,導引頭用了氬致冷的銻化銦探瀾器,從而提高了探測距離和靈敏度;採用固態電子組件,從而提高了可靠性並因減輕重量、增加了燃料致使射程加大;選用了激光引信,從而提高了炸點精確度。


AIM-9M系列近程空對空導彈是海灣地區領空的捍衛者,該導彈為單級固體,採用紅外線制導、全天候、低空近程導彈,彈長2.94米,彈徑0.156米,彈重85公斤,最大飛行速度2.2倍音速,戰鬥部重13.9公斤,殺傷半徑6至8公里,射程15公里,單發殺傷力概率為50%至70%,作戰反應時間6至10S,火力轉移時間4S,是一種比較先進的武器。多國部隊的作戰飛機大量裝備「響尾蛇」系列空對空導彈。該導彈有多種改進型號,如法國在「響尾蛇」基礎上改進的一種導彈叫「沙伊納」,有兩種型號。「響尾蛇」單價在7至10萬美元之間。

「響尾蛇」AIM-9系列近程空對空導彈.jpg

「響尾蛇」AIM-9系列近程空對空導彈 2.jpg

「響尾蛇」AIM-9系列近程空對空導彈 3.jpg

「響尾蛇」AIM-9系列近程空對空導彈 4.jpg

「響尾蛇」AIM-9系列近程空對空導彈 5.jpg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6-29 18:52
不死鳥AIM- 54A
  

  
  「不死鳥」AIM-54A是目前西方國家裝備部隊的重量最大、射程最遠的空對空導彈之一。該彈於l962年開始研製,1972年裝備部隊,1980年停產。
  
  主要裝備在F-14、F-111戰鬥機上,用於攻擊來襲的超音速轟炸機和巡航導彈,控制空域和保衛艦隊安全。配合飛機上的火控系統,一次可掛6枚,可同時跟蹤攻擊6個目標。F-14的機載雷達具有制導多枚空對空導彈攻擊多個目標的能力。該機曾在試驗中用6枚「不死鳥」擊落不同方向、不同高度的6個目標,從而震驚了世界。
  
  「不死鳥」AIM-54A採用正常式氣動佈局,小展弦比、大後掠角的4個彈翼均佈於發動機艙的周圍。彈翼的後方是4個矩形的舵翼。其動力裝置為一台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
  
  該彈的一大特點是可以採用多種制導方式攻擊目標。在攔截目標的過程中,它可根據不同情況,採取主動雷達制導、半主動雷達制導以及干擾源尋的等制導方式。
  
 
 「不死鳥」導彈的彈頭處裝有一部主動雷達,這種彈上雷達的探測距離可達18千米左右。AIM-54A是一種大型空對空導彈,能使用它的飛機不多,該彈長3.96米,彈徑0.381米,翼展0.914米,發射重量443千克,戰鬥部重60.3千克,射程150千米左右,最大速度約等於M數5,允許發射過載3-4g,單軸最大過載17-22g,最大跟綜角速度約15度。
  
  
  該導彈採用邊跟蹤邊掃瞄發射、單目標跟蹤發射、空戰中機動發射等三種發射方式,能有效地攻擊多種目標,特別是小目標和低空目標。在嚴重的電子干擾或惡劣氣候條件下,具有較高的可能性的攻擊能力,其攻擊區較大,殺傷率較高。雖然導彈技術先進,但從末在實戰中使用過,因價格昂貴,每枚約為30萬美元。

不死鳥AIM- 54A.jpg

不死鳥AIM- 54A 2.jpg

不死鳥AIM- 54A 3.jpg

不死鳥AIM- 54A 4.jpg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6-29 18:53
麻雀
  

  
  此型導彈是世界上第一種批量生產能超視距迎頭攻擊的空對空導彈,美國較早開始研製的一種中程導彈,主要用於攻擊敵方的轟炸機、戰鬥機和巡航導彈。1955年開始服役,從1946年至今已發展了十幾種型號,如「麻雀Ⅰ」、「麻雀Ⅱ」、「麻雀Ⅲ」、「麻雀ⅢA」、「麻雀ⅢB」、「麻雀AIM-7M」等。
  
  導彈長3.66米,彈徑203.2毫米,射程45千米,彈質量228千克。制導方式為半主動連續波雷達制導。導彈由導引頭艙、控制艙、舵機艙、戰鬥部和發動機艙組成。戰鬥部殺傷半徑為20米。除美國的海、空軍裝備外,以色列、加拿大、澳大利亞、希臘、土爾其等國均都裝備了這種導彈。「麻雀「導彈曾在幾次局部戰爭的空戰中使用,均能準確地擊中空中目標。
  
  「麻雀」AIM-7M空中格鬥導彈,被稱為「空中鬥士」,導彈長3.66米,彈徑0.20米,重227公斤,射程45公里,採用脈衝多普勒兼連續波半主動雷達制導,最大作戰高度18.3公里,飛行速度為4M。它操縱靈活,可靠性強,抗干擾能力較強,具有下視下射能力,能對付多個目標。是海灣地區美軍主要的中程攔射導彈,裝備在F15、F16、F4等戰鬥機上。開戰後,美空軍F15戰鬥機用「麻雀」AIM-7M導彈擊落了伊軍「幻影」F-1戰鬥機。在海灣戰爭中共發射了71枚,命中25架飛機。該導彈單價大約在10至於7萬美元之間。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6-29 18:54
俄羅斯


AA-12(R-77)
  

  
  俄羅斯三角旗設計局研製的第四代中程空空導彈,北約稱「蝰蛇」(Adder)和AA-12,俄軍方稱其性能優於美國的AIM-120,可掛載到蘇-27、蘇-30、蘇-35、米格29M、米格-31M和「雅克」-141等戰鬥機上。1982年開始研製,1992年服役。該彈採用二級固體火箭發動機,制導方式為慣性制導+指令修正制導+主動雷達末制導,具有「射後不管」和多目標攻擊能力。彈重175千克,彈長3.6米,彈徑200毫米,前翼展(條狀)460毫米,後翼展(網狀)730毫米,最大飛行速度4馬赫,最大動力射程90千米,迎頭攻擊最大射程60千米,尾追攻擊最大射程20千米,最大過載40g,戰鬥部為21千克破片殺傷型。

AA-12(R-77).jpg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6-29 18:55
AA-11(R-73)
  

  
  
  概述:1982年,「三角旗」導彈設計局研製成功R-73K(西方國家稱之為AA-11「射手」)近距空中格鬥導彈。這種導彈採用了舵面位於彈翼前的「鴨」式氣動佈局,彈翼上採用了穩定副翼,彈翼前採用了前升力小翼,彈翼和舵面位置呈X形,並對稱。是90年代世界上性能最好格鬥型紅外制導空對空導彈之一。
  
  R-73K導彈裝帶有深致冷光電探測器的紅外尋的制導系統,這種系統大大提高了尋的的靈敏度和截獲目標的距離,並保證了導彈的全方位攻擊能力。目前,俄羅斯國土防空兵的米格-29和蘇-27戰鬥機都裝備有這種導彈。其最大的特點是在飛機機頭偏離目標達55度的條件下仍可發射導彈;另一特點是能與頭盔瞄準具連接,飛行員「看準「哪一個目標,導彈即同步跟蹤,提高了作戰效能。
  
  俄羅斯「三角旗」設計局最近透露了R-73近距空空導彈的兩種型別:一種是R-73EL,採用改進的激光近炸引信,可提供出口;另一種是仍在研製的K-74ME,將裝具有60°離軸能力的新導引頭,而普通R-73導引頭的離軸角為40°。新導引頭更加靈敏,可使其最大攻擊距離從30千米增加到40千米。R-73向後發射型已由蘇-27作了試射。它是一種修改的R-73,在支架和發射軌上向後掛載,而且裝有一個助推器。其面向前方的助推器噴管由一個氣動整流罩覆蓋,整流罩在助推器點火時被吹掉。助推器使導彈離開發射架,而且克服導彈的大部分負速度。


接著主發動機點火,脫開連接的助推器,而且推力的增加使導彈在發射飛機後部30米時克服導彈的負速度。然後,在發射前鎖定目標的導彈導引頭繼續跟蹤目標,而加速的導彈彈體在助推期間燃氣舵偏轉器的幫助下,可作±180°的轉彎,使導彈飛向目標。發射飛機的飛行員不能目視確定這種導彈已鎖定於所選的目標。然而,與從發射架向前發射,並轉向後半球飛行的導彈比較,維姆佩爾這種向後發射的方法可在發射前鎖定,並減少攻擊目標所需的時間。向後發射R-73的最大攻擊距離為10~12千米,最小攻擊距離為1千米,而且可攻擊50米至13000米高度的目標。它在離發射軌達60度角可進行有效攻擊,而且可在亞音速和超音速情況下發射。向後發射R-73可能首先在蘇-32FN上使用。
  
  主要性能:
  全彈長:2.9米
  彈徑:0.17米
  全彈質量:105千克

AA-11(R-73).jpg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6-29 18:56
AA-10(R-27)
  

  
  概述:P-27是三角旗設計局於1970年代中期主導發展的中長程空對空導彈,有很強抗干擾能力的(西方國家稱之為AA-10「阿摩拉」)。這種導彈後來發展了多種種改型,以配備在MiG一29、Su-27等戰鬥機上。與先前的蘇制導彈相同,R-27有雷達導引型和紅外線導引型兩大系統,自1982年量產以來至少已推出7種型號,分別是:
  
  *R-27T:中程慣性指揮修正暨紅外線導引型,最大射程約40公里。
  *R-27PS:供MiG-27D/K攻擊機使用的特種短程紅外線導引型,最大射程不詳。
  *R-27R:中程慣性指揮修正暨半主動雷達導引型,最大射程約50公里。
  *R-27ET:R-27T的增程型,最大射程增為70公里。
  *R-27ER:R-27R的增程型,最大射程增為75公里。
  *R-27AE:長程慣性指揮修正暨主動雷達導引型,最大射程約80公里,具有較佳的低空目標攻擊能力和電子反反制能力。
  *R-27EM:長程慣性指揮修正暨半主動雷達導引型,最大射程約110公里,提高對低空目標的攻擊能力。
  俄羅斯曾宣稱還有型號R-27EE的最新型導彈在發展中,它是一種專門對付空中預警管制機的反輻射空對空導彈,據說有效射程高達100公里以上。由於R一77系列也在發展相同用途的系統,缺乏經費的俄羅斯極可能會停止R-27EE的發展,有待進一步觀察。
  
  R-27的外形極具特色,彈體中段的4片大型倒梯形彈翼構成主要的控制面,褡配尋標頭段的4片梯形穩定翼和彈體未段的4片固定式雙三角尾翼。雖然基本氣動佈局相同,但R-27的增程型為延伸射程,後段彈體換裝了直徑和長度略增的固態火箭發動機,使導彈全長至少增加了0.7公尺。各型R-27均裝有一個重量39公斤的延伸桿狀彈頭和主動無線電近發引信,其中R-27EM為了提高對低空目標的獵殺能力,引信位置改在控制翼的後方。
  
  R-27的尋標頭有半主動雷達型、主動雷達導引型和紅外線型兩種,其中R-27R/RE使用9B-1101K型半主動雷達尋標頭,它是一種J頻段的單脈波系統,能在30公里範圍內鎖定雷達反射戳面(RCS)約5平方公尺的目標;R-27AE使用98一1103M型主動雷達尋標頭,它整合有一個重量約1公斤具備32kbyte隨機存取記憶體和32kbyte只讀記憶體的可程式化內建計算機,該尋標頭能在16至20公里範圍內鎖定RCS約5平方公尺的目標;R-27T使用36T型紅外線尋標頭,它能對頭偵瞄目標,由於裝有高性能追蹤系統,使導彈能緊跟著高機動目標,並具備不錯的抗雜波和抗干擾能力。R-27ET是R-27T的增程改良型,配備有大幅改良的T36型尋標頭。
  
  無論配備那種尋標頭,R-27發射後初期以慣性飛向目標,中段導引則以資料鏈對彈道進行修正,未段導引由導彈尋標頭進行控制,能有效攻擊飛行高度在20公尺至27公里高度的目標。R-27的基本型可從7,000尺至海平面高度發射,增程型的最大發射高度增至9刀00尺,其最大射程因發射空域而有所不同,對低空目標的最大有效射程約20公里,對付中、高空目標則增為40公里以上,R-27EM的最大射程更高達110公里。
  
  R-27是Su一27系列戰鬥機的標準空對空武器,Su一27通常掛載6枚R-27執行任務,包括主翼最內側掛架的2枚紅外線導引型、進氣道下掛架的2枚雷達導引型、機身中線縱列掛架的2枚雷達導引型。
  
  主要性能:
  
  
R-27T的主要性能如下:全長3.07公尺;彈徑0.23公尺;翼展0.77公尺;發射重量254公斤;彈頭重量39公斤;有效射程約40公里。
  
R-27R的主要性能如下:全長4.00公尺;彈徑0,23公尺;翼展0.77公尺;發射重量253公斤;彈頭重量39公斤;有效射程約50公里。
  
R-27ET的主要性能如下:全長4.50公尺;彈徑0.26公尺;翼展0.80公尺;發射重量343公斤」單頭重量39公斤;有效射程約70公里,
  
R-27ER的主要性能如下:全長4.70公尺:彈徑0.26公尺;翼展0.80公尺;發射重量350公斤;彈頭重量39公斤;有效射程約75公里。
  
R-27AE的主要性能如下:全長4.78公尺;彈徑0.26公尺;翼展0.80公尺;發射重量350公斤;彈頭重量39公斤;有效射程約75公里。
  
R-27EM的主要性能如下:全長4.73公尺;彈徑0.26公尺;翼展0.80公尺;發射重量350公斤;彈頭重量39公斤;有效射程約l10公里。

AA-10(R-27).jpg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6-29 18:57
AA-9
  

  
  概述:80年代初,為進一步提高遠程空-空導彈的機動能力,由「三角旗」導彈設計局研製出P-33(西方國家稱之為AA-9「阿摩斯」)遠程空-空導彈。是前蘇聯為米格-31截擊機專門研製的遠程空對空導彈,1982年開始服役。它是目前世界上已服役的質量最大、射程最遠的空對空導彈。
  
  彈制導方式為,前幾秒鐘由程序控制,然後用無線電指令修正彈道,靠近目標後改用接收目標的雷達回波進行跟蹤,在離目標20米之內可將任何作戰飛機擊落。
  
  裝備P-33導彈的米格-31戰鬥截擊機可借助相控陣雷達同時跟蹤10個目標,並將導彈導向其中4個目標,也可以通過相控陣雷達對目標進行斷斷續續照射來制導導彈。
  
  P-33導彈可用於簡單和複雜氣象條件下,在有自然和電子干擾和以地面為背景的情況下,全方位攻擊各種機動目標和非機動目標,如飛機、直升機,以及巡航式導彈。目前,在俄羅斯國土防空兵中只有米格-31戰鬥截擊機裝備有這種導彈。
  
  
  主要性能:
  全彈質量:490千克
  全彈長:4.15米
  彈徑:0.38米。
  1990年的改進型對轟炸機迎頭攻擊是最大射程達120千米以上。

AA-9.jpg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6-29 18:58
AA-8
  

  
  概述:這是1967年,前蘇聯「三角旗」導彈設計局推出了具有全方位攻擊能力,裝有紅外自動尋的的AA-8蚜蟲空中格鬥導彈。這種導彈可以在各種複雜氣象條件下,晝夜24小時進行近距離空中格鬥。在前蘇聯國土防空軍中的米格-21、米格-23、米格-25、蘇-15、蘇-24、蘇-25各種戰鬥機和對地攻擊機,以及米-24武裝直升機都裝備有此型導彈。
  
  AA-8的氣動佈局特殊,尋標頭後方裝有4片長方形固定穩定翼,與梯形尾翼共同確保飛彈的飛行穩定性,彈體前段還裝有4片三角形彈翼,用來控制飛彈的飛行方向。控制翼後方的彈體裝有2組主動撫線電近稜引信天線,彈體中段還裝有一具功能不明的條板。AA-8裝有一個重量6公斤的高爆破片彈頭,據說內含約0.6公斤的鈾材,它的彈頭重量僅有K一13飛彈彈頭的53%、美制響尾蛇飛彈彈頭的67%以下,由於彈頭過輕影響了此種飛彈的效能,AA-8在實戰中甚至發現無法有效擊落敵機的情形。
  
  初期的AA-8僅具備尾追攻擊能力,蘇聯於1970年代末期推出AA-8M改良型,配備有光電引信和改良型尋標頭,具備准全向位攻擊能力,其前半球的最大射程增至5公里。該系列飛彈後來再改良出最新的AA-8MK,據說能與MiG一29或Su一27戰鬥機的頭盔瞄準具運動追蹤、鎖定目標,其有效射程在0.4至5公里之間,僅0.4公里的最短有效射程使它在近距離空戰中享有戰術優勢。AA-8在Su一27所配備的武器系統中算是較舊型的一種,Su一27最多僅掛載6枚AA-8執行任務。
  
  主要性能:
  全長:2.08公尺
  彈徑:0.13公尺
  翼展:0.13公尺
  發射重量:65公斤
  彈頭重量:6公斤
  有效射程:3至5公進裡(AA-8M)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6-29 18:58
AA-7
  

  
  1973年,「三角旗」導彈設計局推出了P-23(西方國家稱之為AA-7「尖頂」)中程空-空導彈。這種導彈後來發展了兩種改型:裝有紅外尋的制導系統的P-23T和裝有半自主式雷達尋的制導系統的P-23P。P-23P導彈的雷達尋的制導系統是在用脈衝方法對信息進行累計-等差處理基礎上,採用多普勒截獲原理。P-23P的研製成功標誌著俄羅斯在中程空-空導彈方面超過了西方。1978年以後,英國才遲遲推出裝有單脈衝雷達尋的制導系統的中程空-空導彈。
  
  隨後,「三角旗」導彈設計局在進一步提高P-23導彈功重比和抗干擾能力的基礎上又推出了P-24(西方國家仍稱之為AA-7「尖頂」)導彈。P-24後來發展了兩種改型:裝有紅外尋的制導系統的P-24T和裝有半自主式雷達尋的制導系統的P-24P。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6-29 18:59
AA-6
  

  
  概述:70年代初,「三角旗」導彈設計局和比斯諾瓦特總設計師共同研製出專門用於攔截高空目標的Р-40II中程空-空導彈(西方國家稱之為AA-6「毒辣」)。後來,Р-40II1發展了兩種改型:裝有半自主式雷達制導系統的Р-40PII1和裝有紅外尋的制導系統的Р-40TII1。1970年開始服役,主要用於裝備米格-25及米格-31飛機。
  其配用的導引頭有半主動雷達和紅外兩種,可在地面互換。

  
  主要性能:
  全彈質量:467千克
  可攻擊飛行高度:30000米
  飛行速度:3500千米/時的目標。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6-29 18:59
日本


AAM-3
  

  
  AAM-3是日本三菱公司根據「響尾蛇」AIM-9L型改進的一種小型近距格鬥導彈。
  
  該彈於1985年開始研製,它採用兩種可互換的導引頭:一種是紅外導引頭,另一種是主動雷達導引頭。裝紅外導引頭的AAM-3已於1990年開始生產。但裝主動雷達導引頭的方案尚在研究之中。AAM-3彈長2.6米,彈重70千克,射程約5千米。導彈採用固體火箭發動機,高爆戰鬥部,具有全向攻擊能力。這種導彈主要用於日本的F-4GJ、F-15J和研製中的FS-X戰鬥機上。AAM-3的氣動佈局與AIM-9「響尾蛇」相似,但其十字型前翼具有與眾不同的外形,前翼的根部前緣有一尖銳的狗牙形邊條,它的作用可能是為了減小激波對前翼的影響,從而改善前翼的操縱效率。另外,AAM-3尾翼的翼展比AIM-9要小一些。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6-29 19:00
反艦導彈


  艦艦導彈──它是從水面艦艇發射攻擊水面艦艇的導彈,是現代艦艇間海戰的主要武器之一。
  
  世界上最早的艦艇導彈是蘇聯於50年代中期裝備軍隊的SS─N─1型導彈,它是大型艦艦,可攜帶常規彈頭或核彈頭,核彈頭當量為1000噸級,主要用於攻擊航空母艦等大型水上目標。但大多數艦艦導彈是中小型的。1967年10月21日,埃及使用「蚊子」級導彈快艇發射蘇制SS─N─2「冥河」式艦艦導彈,擊沉了以色列「埃特拉」號驅逐艦。這是艦艦導彈擊沉敵艦的首次戰例。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6-29 19:01
美國


RGM-84「魚叉」
  

  
  美國研製的一種全天候、遠距離反艦導彈。又名「捕鯨叉」導彈,可從水面艦船和潛艇上發射,也可從飛機上發射。主要用於攻擊出水潛艇、驅逐艦、大型戰艦、巡邏艇、導彈快艇的商船等水上目標。
  
  1965年開始研製,1972年首次試驗,1979年裝備部隊。主要特點是具有多用性、通用性和可靠性,各種飛機、艦艇上的發射架及魚雷發射管都可發射。最大射程110千米,最小射程11千米,單發命中率可達95%。導彈長3.84米,彈徑344毫米,主要由制導部、戰鬥部、發動機的尾艙段組成。
  
  制導部裝有雷達導引頭、數字計算機、自動駕駛儀等,用於搜索、捕獲和跟蹤目標。戰鬥部為高能穿甲爆破型,可穿入艦內爆破壞目標。「魚叉」導彈在海灣戰爭等一些局部戰爭中使用,戰果很好。沙特阿拉伯海軍發射的「魚叉」導彈曾擊毀伊拉克在波斯灣北部海面佈雷的軍艦。
  
  「魚叉」導彈系列中還有一種機載型,即AGM-84A空對艦導彈。1979年美軍從航母上起飛的A-6E攻擊機,距利比亞巡邏艇30公里時發射2枚,當即擊沉了利比亞300多噸排水量的「戰士-1」號巡邏艇。該型彈長3.84米,直徑0.34米,全彈質量522千克,最大射程110公里,巡航速度0.85倍音速。

RGM-84「魚叉」.jpg

RGM-84「魚叉」 2.jpg

RGM-84「魚叉」 3.jpg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6-29 19:03
俄羅斯

SS-N-22
  

  
  該導彈(3M-80)的北約代號為SS-N-22「日炙」(Sunburn),又稱「白蛉」3M-80E,是由俄羅斯彩虹設計局在70年代後期開始研製的,採用了獨一無二的組合沖壓發動機技術,是世界上第一個使用整體式組合沖壓發電機的實用型超音速反艦導彈。
  
  「日炙」SS-N-22是前蘇聯彩虹設計局設計的一種近中程超音速反艦導彈。整個導彈武器系統,即導彈、C3I系統、發射指揮系統等稱為「白蛉」。
  
  該導彈是前蘇聯在70年代開始研製的,1980年開始在前蘇聯海軍中服役,至今約生產了700枚。據報道,印度已購買了該導彈,裝備了「德裡」級驅逐艦,每艘艦上裝有兩個雙聯裝發射架,艦上裝有「印德拉」火控雷達。另有報道說伊朗也購買了該導彈。
  
  「日炙」SS-N-22的設計思想是使敵方沒有足夠的反應時間來進行攔截,提高導彈的突防能力,用於打擊美國裝有「宙斯盾」防禦系統和「標準」SM-2艦對空導彈的水面戰艦。彩虹設計局針對「宙斯盾」系統的雷達探測距離、處理速度和「標準」SM-2導彈的發射加速度、最大過載係數、最小攻擊距離等特性,設計這種高速低空飛行「日炙」SS-N-22導彈系統。該導彈在到達射程90公里處,僅需兩分鐘,因此能在「宙斯盾」系統完成探測、跟蹤、鎖定、判斷、發射、導彈制導程序之前到達目標艦的防禦區,有較高的生存能力和突防能力。
  
  「日炙」SS-N-22導彈的射程基本型為90公里,改進型3M82為120公里,改進型X-41空對艦導彈射程為250公里;飛行速度2.3馬赫;飛行高度為20米(末段掠海高度為7米);單發命中概率為94%;貯存一年半不需維修;有防核爆炸影響的能力。該導彈採用圓柱形彈體,尖錐形頭部,尾段稍有收縮的佈局結構。液體整體式火箭沖壓發動機推動。在巡航段採用慣導系統導航,用無線電高度表控制巡航高度,末段用主/被動雷達導引頭制導,導引頭開機後先是被動狀態工作,這樣有很好的隱蔽性,如導引頭未收到目標信號再轉為主動狀態工作。在電子干擾下,導引頭將自動尋向干擾源。該導彈使用半穿甲爆破戰鬥部,質量為320千克,內裝高能炸藥,引信能延時引爆。設計者說,1-2枚導彈可使1艘驅逐艦失去戰鬥力,而1-5枚可擊沉1艘2萬噸級的商船。
  
  「日炙」SS-N-22導彈目前裝備4種水面艦艇。一種是956型「現代」級驅逐艦,用「音樂台」雷達作火控雷達。在艦的中前部上層建築兩側的主甲板上裝有四聯裝發射架,艦上只有裝在發射架上的8枚導彈,無別的彈庫。另一種是「勇敢2」號驅逐艦。它有4個單箱發射架,用西方稱為「掌葉」的雷達作火控雷達。第三種是「塔倫圖拉3」小護衛艇,這種艇現有16艘,每艘艇上裝兩個雙聯裝發射架,還有「撥針器」快艇,它裝有兩個四聯裝發射架。
  
  「現代」級驅逐艦裝有8個『馬斯基特」導彈發射裝置,佈置在艦兩舷。作戰時目標數據送至導彈指揮儀,指揮儀解等射擊諸元,通過射檢發控台分兩路控制導彈發射,導彈火技系統可對導彈進行目標分配。指揮員在確定攻擊目標後,通過發往台裝走導彈導引頭搜索角及風速、風向,此時可隨時發射導彈導彈發射後的延遲數秒起飛。齊射間隔為5秒。
  
  「馬斯基特」導彈武器系統由導彈、艦載火控系統、技術支援系統組成。該導彈的彈體全部由鈦合全構成。以適應高速飛行(大於2.3馬赫)時所產生的氣動加熱,並留有一定的熱強度貯備。
  
  該導彈動力裝置採用俄羅斯(原蘇聯)獨有的內含可脫落助推器的液體沖壓組合發動機。它將常現液體沖壓發動機與固體火箭發動機巧妙結合,技術簡單可靠。四個半圓形進氣道位於導彈中部,助推器置於發動機燃燒室中。發射後,助推器將導彈加速至沖壓發動機的工作速度,爾後,燃燒完的助推器脫落,此時整體式液體沖壓發動機中可折疊火焰穩定器展開,進氣道擋板破碎,開始進氣,點火器點火,發動機開始工作。
  
  制導方式為發射後不管,採用自控(自動駕駛儀)、無線電高度表及主被動復合雷達未制導。在自控段採用自動駕駛儀,既能滿足控制精度要求又可降低成本。無線電高度表的測量誤差很小,低空飛行高度波動僅為0.5-1米。未制導雷達採用主動(波長2厘米)、被動(波長3厘米)復合制導體制。被動雷達在飛行中不斷接收目標輻射信號,用以修正飛行彈道。當主動雷達捕捉到目標後,導彈轉入主動雷達制導,波導引頭可抗多種干擾及6級海雜波。雷達作用距離較遠,天線搜索範圍寬。
  
  該導彈的發射方式為固定箱式發射,發射扇面為±60度。發射箱固定安裝在艦艇上,內有空氣調節系統,允許多次發射,經維修後可繼續使用。導彈裝填的過程是利用一個前置式延伸支架與發射架對接,然後將導彈吊至支架,再滑入發射箱,完成裝填。該導彈有較好的可靠性及可使用性,上艦完好率高,使用維護簡單且保存期較長,處於作戰狀態的導彈可在艦上存放一年以上,而且到期後還可再延壽以保證使用。其鈦合金彈體能滿足『三防』要求(防水、防潮濕、防鹽零),可在惡劣的環境條件下使用。
  
  除導彈採用自動化測試設備以外,技術陣地還配置有檢測、運輸、裝填、加注等車輛,以完成導彈測試、裝填、加注、運輸等任務。整個測試由計算機控制,通過檢查站、機件站、目標模擬器對多個參數進行自動檢查。檢查時間15分鐘,檢查結果如各種參數、偏離允許值百分數和超差值等則通過打印機輸出。
  
  彈長:9.385米
  直徑:0.76米
  翼展:2.11米
  發射重量:3950千克
  推力:2.10千牛
  戰鬥部:300千克(半穿甲),有效裝藥量為150千克
  有效射程:120千米
  巡航速度:大於2.3馬赫
  巡航高度:20米

SS-N-22.jpg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6-29 19:04
SS-N-19
  

  
  冷戰時期,由蘇聯製造的反艦巡航導彈--也是俄羅斯製造的P-700Granit型遠程反艦導彈(北約為其起的代號為SS-N-19「艦毀」Shipwreck),最近被掀開了長期籠罩在它身上的神秘面紗。此外,國外的信息也揭示出Cranit導彈曾經是雅柯夫設計局製造的超音速反艦導彈的「先驅者」。
  
  雖然Granit導彈於80年代就進入蘇聯海軍中服役,但是這種被軍方視為一種令人生畏的武器身上仍然存在著不解之謎。
  
  由於Granit導彈從來沒有在防務展覽會上展示過,以前也沒有與之相關的圖片或信息在公開的報刊雜誌上披露過,所以長期以來它被誤認為是P-500Bazalt(西方為其起的代號是SS-N-12「沙箱」Sand??box)型艦對艦/潛對艦導彈,而「沙箱」型導彈是從早先以渦輪噴氣發動機為動力裝置的SS-N-3「柚子」(Shaddock)型系列導彈演變而來的。
  
  雖然揭開SS-N-19型導彈的秘密是非常困難的,但是西方國家的新聞媒體已經找到了揭開Granit導彈性能的突破口。
  
  據俄羅斯的消息稱,Granit導彈是70年代末設計的,它是專門用來阻止美國的航母戰鬥群與前蘇聯的艦隊在實力上達到平衡。前蘇聯既為水面戰艦研製過Granit導彈,也為潛艇研製過Granit導彈。該型導彈可用於裝備基洛夫級巡洋艦、庫茨涅佐夫海軍上將號航母、奧斯卡級和奧斯卡-Ⅱ級巡航導彈潛艇。在Granit導彈上,既能攜帶常規彈頭,又能攜帶核彈頭。
  
  Granit導彈是一種使用沖壓式噴氣發動機的超音速導彈,它的彈體呈圓柱形狀,但是彈身的中段卻微小地向外鼓起。導彈的前進氣道呈圓形狀,彈體後部有2個小的尾翼和2個十字形尾翼,導彈可以攻擊500千米以外的目標。Granit導彈是偵察與攻擊系統的組成部分,這種系統還同情報以及通過獲取目標數據的不同武器和裝置(例如,艦載探測裝置、偵察機、直升機、陸基與天基探測裝置)結合在一起。獲得的信息可幫助Granit導彈鎖定美國的航母戰鬥群、規劃任務,並將有關目標的方向和距離等數據提供給導彈的慣性導航系統。
  
  冷戰時期,Granit導彈是採用齊射方式發射,助推器拋掉後,沖壓式噴氣發動機就接著工作,它能使導彈的飛行速度達到2.5馬赫。領先飛行的導彈要先向上攀升以便截獲目標的有關數據,通過通信鏈路傳輸數據,然後再對選定的目標進行齊射。攻擊時,計算機上的邏輯部分能準確地確定護衛艦、航母戰鬥群或兩棲登陸艦的編隊形式。
  
  外國專家認為,Granit導彈的尋的頭很可能是一種結合了主動和被動雷達尋的技術的信息系統。目前,為了選擇導彈末段飛行時的瞄準點,俄羅斯的工業部門正在開發厘米波雷達和激光雷達技術,而厘米波雷達已經在SS-N-19型導彈的尋的系統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外界還認為,Granit導彈在飛行途中還能接收衛星發射出來的信號以便校正導彈的航向。

SS-N-19.jpg

SS-N-19 2.jpg

SS-N-19 3.jpg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6-29 19:05
法國


AM-39空對艦導彈
  

  
  「飛魚」導彈是法國航宇公司研製的一種全天侯兩級飛航式空對艦導彈,代號為AM-39.該彈是在MM38艦對艦導彈的基礎上從1970年開始研製的,1978年定型投產,隨後開始交付使用,估計已生產2000多枚.這種反艦導彈以體積小、重量輕、精度高、掠海飛行能力強並具有發射後不管和全天候作戰能力為優勢,裝備於法國軍隊的「超軍旗」、「超美洲豹」、「幻影」50、F.1、2000攻擊機,「大西洋」海上巡邏機,「超黃蜂」、「海王」武裝直升機等;主要用於攻擊水面艦船等目標.
  
  AM-39導彈除裝備法國軍隊外,還向阿根廷、伊拉克、卡塔爾、印度、南非等10多個國家出口,較多地參與了多次局部戰爭,戰績不錯.在1982年5月英阿馬島衝突中,阿根廷海軍的「超軍旗」飛機發射AM-39導彈擊毀了英國的「謝菲爾德」號驅逐艦;在兩伊戰爭中,伊拉克曾大量使用「飛魚」導彈,擊沉或擊傷伊朗艦艇近百艘;在海灣戰爭中,多國部隊和伊拉克均動用了AM-39「飛魚」導彈,攻擊對方的艦艇.
  
  「飛魚」導彈採用典型正常式氣動佈局,四個彈翼和艙面按「X」形配置在彈身的中部和尾部;整個導彈由導引頭、前設備艙、戰鬥部、主發動機、助報器、後設備艙、彈翼和舵面組成。
  
  AM-39導彈彈身呈錐頭圓形,彈翼為梯形懸臂式;全彈總長4.7米,彈徑0.35米,翼展1.1米;導彈發射總重為652千克.「飛魚』導彈的動力系統包含兩部分:主發動機為一台端面燃燒的固體火箭發動機,總重170千克,工作時間150秒,平均推力2.4千牛,可使導彈的巡航速度保持在0.9個馬赫數;助推器是一台側面燃燒藥柱的固體火箭發動機,重達80千克,工作時間2.5秒,平均推力74千牛,可把導彈迅速加速到超音速,而後在主發動機作用下以巡航速度飛行.兩台發動機工作,可使導彈最大射程達70公里。
  
  該彈採用慣性加主動雷達導的制導系統:慣性制導部分包括垂直與航向陀螺、無線電高度表、加速度表、模擬計算機以及指令發生和距離計算裝置,可使導彈在彈道中段按預定程序飛行;主動雷達尋的部分是一個主動式單脈衝雷達自動導引頭,由變態卡塞格倫天線、接收與發射機、角跟蹤器、測距電路及電源等組成,用於導彈的末段制導,截獲目標概率在99%以上.
  
  AM-39導彈選擇帶衝擊效應的聚能穿甲爆破型戰鬥部,同時兼有破片殺傷能力.戰鬥部上裝有延時觸發引信利導引頭控制的近炸引信兩種,帶有機械、慣性和氣壓三級保險裝置,從而可保證戰鬥部適時解除保險準時爆炸.整個戰鬥部重160千克,裝高炸藥40千克,能穿透12毫米厚的鋼板.
  
  AM-39導彈通常掛在巡邏機的彈艙內、攻擊機的機翼下和直升機的腹下或短翼下,可隨時攻擊。當載機發現目標後,先由載機上的發射系統把不斷接收來的國標方位、距離和速度以及載機的方向和速度等數據隨時處理,得出導彈的飛行制導指令.在選定要發射的導彈後,就對目標進行瞄準並在發射前將剛得出的導彈飛行制導指令裝定到導彈上。這時,若符合導彈發射條件,即可沿目標方向實施導彈的無動力投放發射.
  
  在導彈發射後一秒鐘,自由下落約10米時,助推器點火,自動制導系統開始工作,導彈進入俯衝飛行;當導彈速度達到280米/秒時,主發動機點火工作,導彈可達到超音速;在導彈迅速降至15米商度時改為水平飛行,慣導系統開始工作,導彈以0.9馬赫數貼海面巡航飛行並解除戰鬥部引信保險.在導彈距目標IO公里時,導引頭開機搜索目標;在截獲目標後,導引頭轉入對目標自動跟蹤並用比例導引法使導彈迅速接近目標,這時導彈按預定程序下降高度至2-8米,掠海面飛行,直至擊中目標。
  

AM-39空對艦導彈.jpg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6-29 19:06
日本

88式(SSM-1)反艦導彈
  

  
  英國《簡氏導彈與火箭》2001年1月報道,隨著24輛六聯發射器自行載車的交付,日本陸上自衛隊(JGSDF)的SSM-1反艦海岸防禦導彈(Type88)的部署工作已接近尾聲。這些發射車是對現役78輛發射車的補充。
  
  SSM-1導彈的射程超過150公里,具有超視距反艦交戰能力。該導彈由一枚固體助推火箭發射,發射後用渦輪噴氣發動機進行遠程巡航。據報道該發動機是三菱公司TJM3渦輪噴
  氣發動機的改進型,重45公斤,可產生200公斤的靜推力。SSM-1導彈重660公斤,能夠攜帶225公斤的高爆彈頭。SSM-1B艦載型導彈1993年開始服役於水翼快速攻擊艇,它的射程和重量與SSM-1一樣,但其雷達系統和電子設備則更加先進。
  
  繼SSM-1之後的XSSM-2導彈的研發工作正在繼續,並計劃於下一財年完成。該型導彈將由艦船和海岸防禦發射車發射,射程為250公里,能夠使用艦載垂直發射管發射。其目標識別能力有所提高並具有地形跟蹤飛行能力。全壽期費用比較低。
  
  XSSM-2項目始於1994財年,真正開始則在1997年。估計整個研發費用(包括飛行測試)將達到1860萬美元。現階段的研發工作於1999財年開始,包括研製助推器、終端制導和靜態測試設備。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6-29 19:07
空地導彈


  空地導彈──它是從飛行器上發射攻擊地(水)面目標的導彈,是現代航空兵進行空中突擊的主要武器之一。
  
  空地導彈最初是航空火箭與航空制導炸彈相結合而誕生的。德國首先研製出世界第一枚空地導彈,它的主要設計者是赫伯特瓦格納博士。1940年7月,瓦格納等人在SC─500型普通炸彈的基礎上,研製了裝有彈翼、尾翼、指令傳輸線和制導裝置的HS─283A─0,它可看作是最早的空地導彈,於1940年12月7日發射試驗成功。1943年7月無線電遙控的HS─293A─1型導彈研製成功。8月27日,德國飛機發射HS─293A─1擊沉了美國「白鷺」號護衛艦,這是世界上首次用導彈擊沉敵艦,它也是最早的空對艦導彈。
  
  50年代後,空地導彈有了迅速發展,在此後的多次局部戰爭中,空地導彈取得顯著戰線。
  
  反雷達導彈──亦稱反輻射導彈,它是利用敵方雷達的電磁輻射進行導引,摧毀敵雷達及其載體的導彈。
  
  美國的「百舌鳥」導彈是世界第一個反雷達,它於1963年研製成功。此後,蘇、美、英、法等國也研製成功反雷達導彈。在越南戰爭、中東戰爭和海灣戰爭中,反雷達導彈都取得出色戰果。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6-29 19:07
美國

阿拉姆(ALARM)空射反輻射導彈
  

  
  「阿拉姆」(ALARM)空射反輻射導彈是由英國宇航公司和馬可尼公司於l977年開始研製的。1987年達到初始作戰能力。
  
  該彈採用常規式氣動佈局,4個大後掠角三角形固定式彈翼位於彈體中部稍靠後的位置,在彈翼的後方有4片面積較小的全動式梯形尾翼。其動力裝置為一台單室雙推力固體火箭發動機,制導方式採用捷聯式慣導加被動雷達尋的制導。由於該彈的計算和控制設備比較先進,並可採用傘降滑翔方式搜索目標,導引頭一旦發現目標,即使敵方雷達關機,它也能將導彈準確地導向目標。
  「阿拉拇」導彈長4.06米,彈徑0.23米,翼展0.73米,發射重量280千克,射程大干20千米,最大速度M數2。該彈可掛載在大多數歐洲國家裝備的戰鬥機上,如「狂風」、「鷂」式、F-16、「美洲虎」、「隼」、「阿爾法噴氣」等。它的導引頭的頻率覆蓋範圍較大,可用於攻擊各種地面警戒雷達、炮瞄雷達、地對空導彈的制導雷達等。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6-29 19:09
AGM-88高效反雷達導彈
  

  
  AGM-88高效反雷達導彈,服役於1984年,是一種非常昂貴的高速反雷達導彈,是AGM-45和AGM-78的改進產品。
  
  任務:中程反雷達導彈
  研製國家:美國
  部署國家:美國和其他12個國家
  研製時間:1974年
  部署時間:1983年
  退役時間:
  
  性能參數:
  導彈長度:4.17米
  彈體直徑:25.4厘米
  翼展:1.13米
  發射重量:361公斤
  彈頭:66公斤高爆炸藥碎片殺傷效應彈頭
  制導:被動雷達制導
  推進:固體推進劑
  射程:25公里
  精度:
  製造數量:21,000枚
  部署數量:
  承包商:美國海軍航空兵司令部,得克薩斯儀器公司(系統綜合)

AGM-88高效反雷達導彈.jpg

AGM-88高效反雷達導彈 2.jpg

AGM-88高效反雷達導彈 3.jpg

AGM-88高效反雷達導彈 4.jpg

AGM-88高效反雷達導彈 5.jpg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6-29 19:09
AGM-122A「響尾蛇」反輻射導彈
  

  
  AGM-122A「響尾蛇」反輻射導彈是在AIM-9C「響尾蛇」空對空導彈的基礎上研製改進的,主要用於裝備美軍武裝直升機和固定翼攻擊機。其作戰對象是敵方的高炮炮瞄雷達和近程地對空導彈的制導雷達。這種導彈於1986年1月開始進行作戰使用試驗。AIM-9C是「響尾蛇」導彈系列中唯一的半主動雷達制導型。於1965年開始裝備部隊,因實戰使用效果差而全部退役。
  
  該型導彈共生產了2000枚左右。為了節省研製經費,美軍決定將AIM-9C改成直升機和固定翼攻擊機使用的反輻射自衛武器。
  AGM-122A「響尾蛇」反輻射導彈的外形與AIM-9C基本一樣,僅頭部略有區別。
其導引方式由半主動雷達制導改為寬頻帶被動雷達尋的。該彈長2.91米,彈徑0.127米,翼展0.64米,發射重量l13千克,戰鬥部重l1.4千克,最大射程5千米,最大速度M數2.5,殺傷半徑10~ll米。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6-29 19:10
反坦克導彈


  反坦克導彈──它是用於擊毀坦克和其它裝甲目標的導彈,與反坦克火炮相近,它具有射程遠,精度高、威力大、重量輕等特點。
  
  1943年,NZ德國陸軍為了抵擋蘇聯紅軍軍強大的坦克優勢,在空軍X─4型有線制導空空導彈方案的基礎上,研製了專門打坦克的X─7型導彈。1944年9月,X─7基本研製成功,但未及投入使用就戰敗投降了。
  
  1946年,法國的諾德─阿維什公司開始研製反坦克導彈,1953年前後研製成功SS─10型反坦克導彈,並在1956年的阿爾利亞戰場上使用。SS─10型是世界上最早裝備部隊,最早實戰使用的反坦克導彈。此後,反坦克導彈發展很快,目前已發展到第三代。在70年代後的多次局部戰爭中,特別是在中東戰場上,反坦克導彈以其輝煌的戰績,證明它是當今坦克等裝甲車輛的最大剋星之一。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6-29 19:11
美國


標槍
  

  
  標槍是美國研製的便攜式反坦克導彈,不僅用於肩扛發射,也可以安裝在輪式或兩棲車輛上發射。兼有反直升機能力。1989年6月開始研製,現仍在研製中。採用紅外焦平面陣導引頭,是一種實現全自動導引的新型反坦克導彈,具有晝夜作戰和發射後不管的能力,射程1000米。全武器系統由導彈和發射裝置組成。系統全重22.5千克,彈徑114毫米,彈長957毫米,彈重11.8千克,串聯戰鬥部以頂攻擊方式攻擊目標,垂直破鋼甲750毫米。圖像紅外尋制導。採用兩級固體推進器。

標槍.jpg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6-29 19:11
龍式
  

  
  美國陸軍單兵使用的輕型反坦克導彈,型號為BGM-77,用於攻擊坦克、裝甲車輛、掩體工事等目標。
  
  1964年研製,1976年列裝。海灣戰爭使用過。它是一種光學瞄準、管式發射、紅外跟蹤、導線傳輸指令、半自動制導的第二代反坦克導彈,射程1000米。全武器系統由筒裝導彈、跟蹤器和紅外夜視瞄具組成。系統全重32.8千克,彈徑114毫米,彈長500毫米,彈重6.3千克,空心裝藥戰鬥部垂直破鋼甲500毫米。1988年為「龍」2式反坦克導彈取代。

龍式.jpg

龍式2.jpg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6-29 19:12
陶式系列
  

  
  「陶」系列是美國陸軍重型反坦克導彈,供車載和直升機載使用,主要用於攻擊坦克、裝甲車輛和火炮陣地等目標。基「陶」型號為BGM-71,1962年研製,1970年列裝。它是一種光學瞄準、管式發射、紅外跟蹤、導線傳輸指令半自動制導的第二代反坦克導彈,射程3750米。全武器系統由筒裝導彈和發射制導裝置組成。彈徑152毫米,彈長1164毫米,彈重18~47千克,空心裝藥戰鬥部垂直破鋼甲600毫米。改「陶」式採用雙錐藥型罩和在戰鬥部前端加長373毫米、可伸縮式雙節炸高棒。垂直破甲威力提高到800毫米。1983年為「陶」2所取代。

「陶」2型號為BGM-71D,其戰鬥部直徑由127毫米增大到148毫米,改用540毫米長的三節可伸縮式炸高棒,配用35度的藥型罩。垂直破鋼甲1030毫米。「陶」2A型號為BGM-71F,是「陶」2的改進型,1983年研製,1987年9月裝備駐歐美軍。採用串聯戰鬥部,可以用先導炸藥裝藥炸披掛在坦克上的爆炸塊反應裝甲。「陶」2B型號為BGM-71F,採用了兩個爆炸成形彈丸戰鬥部和一個雙模式傳感器裝置射程。其「陶」、「陶」2和「陶」2A都曾在海灣戰爭中使用。

陶式系列.jpg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6-29 19:13
俄羅斯


  就反戰車飛彈而言,它既有單兵攜帶式、機載式,又有車載式,還有自走反戰車飛彈發射車。現役反戰車飛彈中頗具代表性的杲AT-5、AT-6和AT-7,例如改良後的AT-7B系采紅外半主動導引,配備縱列穿甲彈頭,射程為80至1500公尺,穿甲威力達800公厘,主要用於摧毀掛載反應裝甲的主力戰車、建築工程和輕型裝甲目標。AT-6系毫米波雷達導引,射程400至5000公尺,穿甲厚度達1000公厘,主要用於對付地面和低空目標。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6-29 19:13
AT-8
  

  
  AT-8是用坦克炮發射的一種反坦克導彈。目前世界上絕大多數坦克的主要武器是裝在炮塔上的火炮,它發射的炮彈速度快,彈道低伸,在攻擊2500米距離內的目標時擁有很大優勢,但是在對遠距離目標射擊時命中精度逐漸下降。前蘇聯的T-64、T-80坦克可以利用火炮發射一種AT-8式的坦克導彈,彈長1.2米,直徑120毫米,採用無線電指令制導方式,最大射程可達5000米,飛行時間9秒。它配用兩種不同類型的戰鬥部:對地面裝甲目標射擊時使用聚能裝藥戰鬥部和著發引信,命中目標後可擊穿650毫米厚的裝甲;同直升機等低空飛行目標作戰時,配有爆破戰鬥部和近炸引信,導彈在目標附近爆炸後產生大量破片予以摧毀。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6-29 19:13
AT-4
  

  
  AT-4"塞子"導彈是20世紀70年代前蘇聯發展的第二代反坦克導彈,又叫"斯皮格"導彈。1975年前後裝備部隊。隨後,華約國家也相繼少量裝備,計劃逐步取代原裝備的"薩格爾"反坦克導彈。主要用於攻擊坦克、裝甲車輛及其他防禦工事。採用地面或車載發射方式。
  
  AT-4近程反坦克導彈的結構和性能與法國的"米蘭"導彈很相似,兩者都是採用紅外自動跟蹤方式。AT-4導彈的發射裝置在一個較簡單的折疊式三腳架上,射手一般用臥姿發射。三腳架上有發射筒和光學瞄準鏡,整套武器系統全重23.5千克,彈重12千克,最大射程2000米,最小射程70米,破甲厚度400毫米。以後經過改進,破甲厚度達到500毫米以上。20世紀90年代初期出廠的發射裝置上還安裝了先進的熱成像夜間瞄準鏡,顯著提高了夜間作戰能力,可以有效地對付敵人的干擾。
  
  AT-4導彈是前蘇軍營一級的反坦克武器,配備在摩托化步兵營的反坦克連,主要供步兵戰車和裝甲輸送車使用,每連編有(2~3)個導彈班,每班2個發射組。1個發射組內1名士兵攜帶發射裝置,2名助手各帶2枚導彈。由於它的射擊死角很小,因此不必另配反坦克火箭筒。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6-29 19:14
AT-3
  

  
  "薩格爾"是前蘇聯20世紀60年代發展和裝備部隊的第一代反坦克導彈,採用架式發射,目視瞄準跟蹤,手動操縱,有線傳輸指令。該彈的蘇軍代號為9M14。"薩格爾"導彈於60年代中期開始服役、1965年前蘇聯紅場閱兵時展出,同年裝備蘇軍摩托化步兵團反坦克導彈連,其他原華約國家和阿拉伯國家也相繼大量裝備。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中,埃及、敘利亞曾大量使用,並取得了很好的作戰效果。
  
  "薩格爾"導彈與其他同類武器相比,具有體積小、重量輕、射程遠、威力大等優點,是第一代反坦克導彈中性能較好的一種,曾大量出口到第三世界國家,並在歷次局部戰爭中廣泛使用。但它的飛行速度較小(120米/秒),易受風力影響,死區較大,最小射程300米,不能攻擊距離太近的目標,射手操作較困難。20世紀70年代以後,前蘇聯對它進行過重大改進,改用紅外自動跟蹤方式,減輕了射手的負擔,命中率60%提高到90%,同時還研製了性能更先進的AT-4反坦克導彈。

作者: 克里斯Chris    時間: 07-6-29 19:15
印度


駑馬
  


  
  印度國防科學家們稱印度已經研製成功了一種新的超視距激光制導反坦克導彈,導彈被命名為「駑馬」,它可以裝備印度的「阿瓊(Arjun)」主戰坦克。
  
  「駑馬」導彈是通過坦克的120毫米炮發射的,可以在印度新近從俄羅斯引進的「T-90」坦克上使用,有效射程5到8公里。
  
  印度國防研究與開發組織(DRDO)官員稱:「『阿瓊』主戰坦克的最大射程是6公里,最佳打擊範圍是2.5公里『駑馬』導彈的配備將會大幅增強坦克的作戰能力。『駑馬』可以通過高拋軌道打擊裝甲戰鬥車輛,也可以通過平射軌道打擊直升機。坦克的火控系統包括晝/夜熱像瞄準鏡、激光測距儀、彈道計算機及各種傳感器可以精確確定目標位置,同時還有目標指示系統配合其工作。」
  
  印度國防研究與開發組織表示這種新研製的激光制導反坦克導彈已經於日前完成了戰場測試。測試中導彈是由「阿瓊」玉戰坦克發射的,導彈準確命中了2公里以外的目標。測試官員表示測試結果符合設計要求,彈頭的突破能力很強。
  


  這種導彈是由印度戰鬥器械研究與發展公司(CVRDE)研製的。如何在坦克移動的過程中發射導彈曾一度困擾著導彈研究專家們,這個問題解決後研製工作進展得非常順利。
  
  現在,印度軍隊中的主戰坦克數量很少,國防部計劃再生產125輛坦克。要據最初的計劃,這些坦克將在明年初正式服役。



本篇完。




歡迎光臨 鐵之狂傲 (https://www.gamez.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