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詠 春 拳 之 起 源

  詠春拳,少林嫡傳武技之一,關於詠春拳的起源,大致有這樣幾種說法:(我們在這裡需要額外說明的是:下文中及本欄目中所列的「泳春」『詠春拳「「永春拳」,都為同一拳派的不同稱呼。為不使讀者誤解,本文統一用「詠」。)
  第一種說法是始創於福建嚴詠春,詠春拳因此得名。嚴詠春拳是清中葉少林俗家弟子嚴四之女,她偶然看到蛇鶴相爭,受啟發而在自己原有的武功基礎上,創編了詠春拳術。
  第二種說法則認為詠春拳創始於五枚師太,見到蛇鶴相爭而有所悟的是五枚而非嚴詠春。五枚師太是清初的少林派弟子,有說她還是少林白鶴拳高手。由於福建南少林被清政府所焚,她為了避禍,隱居於川滇邊界的大涼山,因見蛇鶴相爭而創出詠春拳,後來便傳於嚴詠春。
  第三種說法是,五枚創詠春拳後,並非直接傳給瞭解嚴詠春,而是傳給了少林弟子苗順,苗順傳少林俗家弟子嚴二,嚴二再傳女詠春及婿梁傅儔。這個嚴二就是前面據說的嚴四。
  第四種說法是:詠春拳的創編與五枚師太或嚴詠拳均無關係,更沒有什麼蛇鶴相爭,而詠春拳的前身應為詠春拳,是清初反清組織「天地會」的一種鬥爭的武技,為河南嵩山少林弟子一塵庵主所創。他(或「她」)首先傳給汀昆戲班的武生張五(人稱攤手五,據說有「一隻攤手獨步武林」之譽),張五後來落難來粵,落腳於南海縣佛山鎮大基尾的「瓊花會館」,便將詠春拳傳於粵劇界諸弟子。後咸豐年間李文茂起義,諸弟子為避禍而將「詠春拳」的「泳」字改為「永」、「詠」。紅船中人黃寶華、梁二娣、大花面錦等人學得此拳,又再傳給在佛山筷子路開中藥店兼行醫的梁贊,此後梁贊將詠春拳發揚光大。
  第五種說法,又說詠春拳應為永春拳,得名於福建泉州少林寺的永春殿,乃當年進殿者所習的南派內拳法,全稱是少林永春,總教習是少林弟子至善禪師。南少林被婪,至善逃避到佛山,曾一度藏匿於粵劇紅船中當伙夫。後因在東莞打抱不平露出行藏,戲班中人便紛紛拜他為師。弟子中有惠州人氏蘇三娘,為戲班中花旦,所學尤精,被人譽為「永春三娘」。後三娘將武功傳於紅船中人黃華寶、梁二娣等人,黃、梁又傳佛山梁贊,使永春拳得以在佛山發揚光大。

  本站收集到的一種最詳細說法是:詠春拳,少林嫡傳武技之一,詠春二字乃是為了記念詠春拳之創始人嚴詠春師祖。祖師嚴詠春原藉廣東福建,其父嚴二公於九連山下經營豆腐買賣。而詠春則自小跟隨五枚大師習技。及後更因見蛇鶴相鬥而悟出拳術之道,並得其師父五枚大師之修正,因而武技大成。詠春師祖並要求五枚大師為拳命名,大師則答曰你既名詠春,就將詠春命名此拳可也。因此,詠春拳之名正式誕生了。
  祖師及後下嫁梁博仇,其後更隨其夫返粵並將其武技傳與博仇,因此其夫盡得詠春之所傳。此為詠春拳之第二傳,時在嘉慶未年。博仇因與紅船中人友好,並常與其友梁蘭桂、黃華寶及梁二娣等飲酒論技,博仇更將詠春拳與華寶等人交換紅船之名技六點半棍。及後更與華寶等人隨紅船漂流,在此期間,他們更日夕鑽研,苦心練習,不兩年己盡得其秘奧了。梁蘭桂、黃華寶及梁二娣等可稱之為詠春拳派之第三傳。少林六點半棍更為習詠春拳者必修兵器之始也。

 
  華寶六十歲後退休,稅居於佛山快子市,青雲街。快子市有名醫梁贊行醫於杏濟堂,頗富盛名,佛山人之稱之為贊先生。而華寶與贊先生友善,且退休後長日多暇,乃到杏濟堂與贊先生飲酒論技,並將詠春拳術,盡傳於贊先生,時為遜清道光年間。

  梁贊,原籍山縣古勞,只是世居佛山而矣。贊先生醫術精湛,經營草藥店杏濟堂於快子市清雲街。他交遊廣闊,故人緣甚佳。贊先生性好武技,涉獵甚廣,但並未令其滿意,自隨華寶習詠春以後,他即感到詠春拳,在法度用力,身型和手法上,無一不是上乘之法;再憑其天資聰穎,苦心鑽研,使詠春拳能在晚清期間,在嶺南一帶聲名大著。然而,贊先生因店務纏身,未能廣授徒眾,所以並未令詠春拳盛極一時。但能得其真傳者,除其二子梁春及梁壁外,僅陳華順公一人而矣。
  華公本藉順德陳村人仕,他亦世居佛山,並以找錢為業,混號找錢華。因華公之找錢事業,常經杏濟堂,故有緣師事贊先生。技成後,更於贊先生前技服豬肉貴,聲名大振。及後,贊先生去世,華公設館於蓮花地大街,正式教授詠春拳術。然而詠春授拳之法,與一般少林拳術不同,因它需要通過長期□手之練習,而□手之最佳練法,需由個別教授,故未容多教,故此華公收費頗昂,遂未為一般人仕所能負擔,而能學者,多為貴家公子而矣,當時有「少爺拳」之稱號。故在華公時期未能廣泛流傳。
  能得華公之技者,有吳仲素、何漢侶、雷汝濟、葉問及其子陳汝錦。但能將詠春拳術一派推廣者,首推葉問。葉問本為佛山名門望族之子,因年幼體弱,七歲便投入陳華順公門下學習詠春拳術,而華公以其聰穎過人,勤奮好學,故經常親自教授,而吳仲素則從旁協助,常與葉問□手,將詠春拳奧妙逐一指點,葉問因而武技大進。可惜華公染病不起,彌留之際,囑咐吳仲素繼續教導葉問及其子汝錦。葉問隨吳仲素苦練三年,比前更大有進步,時年不過十五。翌年,葉問奉其父命來港就讀於聖士提反學校,在此其間,得同學介紹,認識梁贊先生之子梁碧,並隨梁碧修練詠春拳術,盡得其學,且技更大進,而性情亦變為謙厚和靄。三年後,葉問返回佛山,廣識佛山拳豪,更有義助溫大牛比武事件,轟動佛山。於光復後,他投身軍政界,如破沙糖之政績甚佳,以在公正路三品樓勇擒劇盜羅灶為人樂道。直至佛山變色後,葉問便離開佛山,避居香江,約為一九四九年。此時葉問初到香港,生活未能安定,幸得友人李民幸介紹,在九龍深水大南街港九飯店職工總會教授詠春拳,也開始了葉問授拳的生涯。當時門下弟子有梁相、駱耀、徐尚田、招允、盧文錦...等人,後而在海壇街、利達街、李鄭屋、大道東大王廟、青山道興業大廈...等多處地方授徒,廿年來,葉問對詠春之改善及推廣,使詠春一派能在香港、台灣及世界各地得以發揚光大,聲名大噪。
  以上諸種說法雖然都是各有所本,且盡皆言之鑿鑿。各自以為真實可信,但都不能盡善盡美、無懈可擊、可作權威立論。若從時間、地點、人物、歷史背景等各方面作仔細推敲,則上述諸說,均讓人有可覺疑惑之處。有些言之過簡,難以辯真偽。如一塵庵主,說者就只有這麼一句話,「泳春拳乃嵩山少林寺弟子一塵庵主所傳」,連性別都沒有講清。「嵩山少林弟子」則似乎出身於嵩山少林寺應是個女尼。再者,一塵庵主若果真是一個女尼,而五枚師太也是一個女尼,兩者是否就是同一個人物,也頗有思考餘地。可惜材料缺乏,無以考證。
  有些則與歷史背景不符,失去存在的依據。如五枚師太、至善禪師,都說成是因南少林被焚而流亡外地的。但據當代歷史學家及武林界人士,依據清官檔案材料的考證,在清朝,南北少林皆倍受朝廷恩寵禮遇。不管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直至光緒、宣統,都從來沒有發生過朝廷焚燒少林之事。火燒少林一說,是當時的反清組織「天地會」,為了煽動起武林人士的反清情緒而編造出來的。既然歷史真實並非如此,則五枚、至善逃亡避禍之說就難以成立,他們因此而創編了詠春拳,並將少林永春殿的詠春拳傳播出去之種種說法,其可信性自然也很值得懷疑。
  有些則與現實有出入,難以自圓其說。如說攤手五或是至善禪師,在紅船所傳的本是叫永春拳,後因咸豐年間粵劇藝人李文茂起義,遭受清政府鎮壓,連及「瓊花官」諸弟子。為了掩人耳目,門人乃將所習之永春拳改名為詠春拳或泳春拳。即就是說,永春拳與詠春拳、泳春拳應是同一拳派的不同稱呼。但據考證當時的事實是,泳、詠春拳流傳之時,永春拳依舊公開流傳於世,兩者並行不悖。難道一部分因避禍而易名,而另一部分則無需避禍?這似乎是說不過去。且今天的永春拳與泳、詠春拳,雖然其音相近,但卻各自不同的武學內容與訓練系統,實乃兩個不同的拳派,不能相混。所以上述說法,似與事實不符,難以彌縫其說。
  其他如嚴詠春其人,關於她的種種傳聞,實也頗有斟酌的餘地。若真有其人,則其生存的年限就很有考究。若說她是五枚師太的傳人,則她起碼是雍正、乾隆年代的人。有一說梁贊曾遵其黃華寶之命,往福建尋嚴詠春繼續學藝深造,若說嚴詠春既學藝五枚,又傳藝於梁贊,她便跨越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等六個朝代,起碼活150至200歲,這當然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嚴詠春是否確有其人,她生活於哪個朝代,就很有必要弄個清楚。總之,上述種種說法,只能給人留下一個有待揭開的謎底。
  詠春拳的起源所以有種種不同的說法,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但人們對詠春拳的崇拜、敬仰,當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出於崇拜心理,人們往往不滿足於一般平凡的說法,總喜歡把所崇拜的東西找一個不平凡的出處,把它傳奇化、神話化。再加上口頭傳說中的不斷加工、創造,於是越說越多、越說越玄,與歷史真實距離越來越遠,終至面目全非,各持已說。人是如此,物是如此,古今先賢、帝王將相,總有不平凡的出處。所謂「不凡之子,當異其生」,這是咱們中國很有趣的一種歷史現象。有關詠春拳起源的種種不同的說法,大概也是屬於這種現象,歷史就是這樣活在人們的口中。詠春拳起源之謎,恐怕將永遠是一個無法解開的歷史紐結。讓諸種說法並存,讓它們一代一代流傳下去,給人們留下一定的神秘感,讓人們去思考、去想像,也未必不是沒有積極意義的。
下附葉問宗師所撰之《泳春拳源流》:
  泳春拳源流:先祖嚴詠春氏,原籍為廣東,少而聰穎,行動矯捷,磊落有丈夫氣,許字福建鹽商梁博儔。未幾母歿。父嚴二事被誣,幾陷於獄,因是遠徒川滇邊區,居於大涼山下,以賣豆腐為活,此清代康熙年間事也。其時河南省嵩山少林派,武風甚盛,招清廷忌,派兵圍捕,攻而不下。適有新科狀元陳文維者,邀寵獻議,設法勾通寺僧馬寧兒等,四處縱火,裡應外合,少林寺被毀,僧徒四散。由是五枚法師與至善禪師、白眉禪師、馮道德、苗顯等五人亦分途出走。而五枚止於大涼山(又名棲霞山)白鶴觀。每日下如市,因與嚴二父女貿易,漸且作稔熟。
  時先師年已及笄。有當地土霸涎其姿色,恃勢迫婚。父女二人日有憂色。為五枚法師洞悉其由。因憐其遇,許以傳技保身,使該土霸俟能除,梁氏婚約後始賦于歸。由是即隨五枚返山日悉勤修苦練。技成,乃約土霸比武,卒將土霸擊倒。自此五枚雲遊四方,頻行殷殷誡以嚴守宗風,等婚後發揚武術,同佐反清復明大業。綜合過去事跡,知詠春派拳術,實宗於五枚法師也。
  先祖師既婚,首傳技於夫婿梁博儔,其後梁博儔傳梁蘭桂,梁蘭桂傳黃華寶。黃華寶為紅船中人,與梁二娣為伍。恰至善禪師混跡紅船中為「煲頭」,將絕技六點半棍傳與梁二娣。而華寶與二娣以共事紅船之故,因得日夕觀摩,互相傳習,補短截長,混成一體。從而詠春拳之有六點半棍者,蓋有由也。遂至梁二娣傳技於佛山名醫梁贊先生,梁贊深得其奧,達於化境。遠近武士慕名來請與較者輒為敗,由是聲名藉起。後來梁贊傳於陳華順。而問與師兄吳小魯、吳促素、陳汝棉、雷汝濟等師事陳華順迄今已數十年。是則吾儕之於詠春派拳術一脈相承。其來有自數典不忘乃祖,飲水應念其源,自宜有以紀念先祖孕育之恩。抑亦所以維繫我同門儕輩也,緩擬發起組織詠春堂聯誼會焉。嚶其鳴矣,求其友聲,想同門師友定有同情也。我武唯揚,胥焉有賴此耶。(葉問)

[/SIZE

[ 本文章最後由 e3524816 於 08-8-15 08:10 編輯 ]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圖解)詠春拳

詠 春 拳 之 心 法
  
(1)中線理論:中線者由人體頭頂至尾閭(尾龍骨)之線。若將敵我之中線連接使成一個中線平面。若
   配合「朝面追形」我們在進攻和防守方面是絕對的有利.在進攻方面,我們沿著中線配合「朝面追
   形」向敵方中線攻擊,這是敵我最短之距離;同等拳速拳軌、近者自然較快擊中。再看我們若向敵
   方左或右攻擊、對方很容易卸去我們之力.但若我們向敵方中線攻擊。對方則甚難卸力,而且受力
   較重。在防守方面,我們守中線配合「朝面追形」及沿著中線平面以分水方法去消解,這也是消法
   之最短行軌。

(2)朝面追形:與對方朝正面對面者為「朝面」。若不能「朝面」(如對方面向其他方向)我們之面沿
   著中線平面追望對方中線之形者是為「追形」。詠春對敵時盡可能是正面朝敵的。無論敵方環繞著
   我走向任何方向我們必定朝面追形向著敵方。其好處如下:①防守方面:簡化敵人向我們進攻的來
   向。因為正面之攻擊,敵人向我們進攻之來向只限於九路。九路者即左上、左中、左下、中上、中
   中、中下、右上、右中、右下。因此我們對敵人來勢較易捉摸。②進攻方面:配合中線理論。我們
   較易擊中目標及敵人受力較重。②出手快而影少;僅手美同時到達敵人,所以出手時不用轉。動勃
   頸。因此出手之影(先兆)會很少。而且左右手很易相互兼顧。

(3)埋踩理論:詠春出手或防守大多數是手踩緊貼著中線平面的、好處如下:①巧方面:可搶中線以達
   最短距離和最重之攻擊。②守方面:一方面埋踩本身已保護身體若干重要部分,另方面守中線以達
   最短距離之防守;

(4)收踩理論:永春出手後(不論是攻或守)手和手臂均不再蓄力,手踩微曲是為收踩。這樣除了有利
   自己同一雙手能立刻再作攻擊外,在防守方面使敵方難以取我們之關節並守位方面亦會較緊密。

(5)「來留去送」心法.「來留」者對方向我們擊來之手法,我們除了消外最好盡可能將其留住,以便
   利用詠春橋手相接之感覺將其控制。「去送」者當敵方發強力向我們去來,我們利用手法把擊來之
   方向改變,令其攻擊不能擊中我們,若可能我們應再加力順其勢向那改變後的方向送去,令敵失勢
   或把式用老。

(6)「甩手直衝」心法:「甩手」者是指當對方突然將與我相接之橋手撤去(不論何任何方面)。每當
   對方「甩手」,我們應以第一時間發招衝出直攻敵方為之「直衝」。「朱留去送」和「甩手直衝」
   心法,是從離手練習鍛煉出來的。

(7)攻守同期;當我們消對方之攻擊時,在可能範圍內我們應同一時期發招攻向對手。這樣將會由被動
   變主動而達到後發制。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圖解)詠春拳

詠 春 拳 之 馬 步

  馬步,是練功夫最重要的基礎之一,各種拳術對馬步的動作要求有所不同,作用也不相同。短打拳術的馬步有:外鉗陽馬、內鉗陽馬、二趾鉗陽,三角(藏三腳)鉗陽馬、吊提馬、單蝶馬、雙蝶馬等。

  外鉗陽馬:左腳在前,右腳在從,站成不丁不八;左膝關節向外互相扭旋使髖關節向後移靠,右膝關節向外扭旋,使髖骨向前移靠,兩膝關節的力相互拉開,兩髖關節成相夾狀,右腳占三分力,左腳佔七分力(三七馬);身形偏向後龜背,田雞肚(即含胸拔背、收腹)。外鉗陽馬能使兩腳的力由則旋向外則,使外則肌肉膨脹有力。
  內鉗陽馬:兩腳站好不丁不八後,關節向內扭鉗,髖關節向外旋開右膝關節向內鉗靠,形成兩膝相夾相合的力,髖關節的力相反成相互拉開,左腳佔七分力,右腳占三分力。身體前撲,吞腰松胯。
  二趾鉗陽馬:兩腳左右分開,距離比兩肩略寬,兩腳第二趾筋用力向內向後拉,髖關節內則也同時互相對拉,力向骨內收斂。
  三角鉗陽馬:兩腳站在身體中線兩邊,然後從腳趾開始收縮關節繼而收疊跟關節、膝關節、髖關節,節節鎖緊。外鉗陽馬主要練外則肌肉和筋膜,內鉗陽馬主練內則肌肉,二趾鉗陽馬主練筋,三角鉗陽馬主練骨。各馬互為轉變即為「步」,步是筋、骨、肌肉易變所產生出來的動態。
  鉗陽:「動則生陽」,「陽」是指人體中的陽經、氣,腎陽、心陽、肝陽;督脈,陽蹺脈和足太陽膀胱經。所有凡帶鉗陽的都要用些力,含蓄陽經脈緊些,使陰經暢通,練以達陰陽平衡,故名鉗陽馬。持之以恆,細心體會。馬步運動自如時,三盤也就形成,初級套路多用以上馬步。以上淺見供愛好者查考,並作拋磚引玉之用。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圖解)詠春拳

詠 春 拳 之 習 練 要 決

一、整體:
  任何拳術都有其富有個性的肢體表現形式,但任何拳術的終極目的都是一樣的,那就是求得整體,整體的力量和整體的協調及整體的移動。而為了達到這一目的的所有功法和招勢,都是渡河之舟,是在達到整體後必需要捨棄的東西。說到這裡,須要強調的一點是,雖然你很容易的理解了形式與內容的關係,但是你卻不能因此就不重視形式,以為可以通過某種途徑來直達內容,從而省卻形式的練習階段,並自詡為捷徑。其實不然,對於一個初學者來講,形式上的正確往往比內容更重要,所謂先求形似再求神似也。因為神似也就是內容往往蘊含著很多初學者無法理解的東西,或者是理解了也無法做到的東西。因此初學者必需通過形式來取得將來達到神似的能力。

  有不少人喜歡用真傳一張紙,假傳萬卷書來形容自已的東西是多麼的珍貴。其實大不列顛全書以及四庫全書從來就沒有人說他們是假傳。而如果哪位師傅拿出一張紙,給你寫上一句話,你就能得道成仙嗎?所以說,真傳還是假傳並不在於說話的多少,他要根據接受對像來談。他不理解,你當然要多角度,多反覆的為他講,他一聽就懂了,你又何必費話?李小龍一生的感悟是:以無法為有法,以有限為無限。這不正是教導人們,形式是通往內容的必經之路,你必需大步向前,而不要夢想一躍而至,但是你更不能總是低頭看著腳下的路,卻失去了你的方向。詠春拳練習時多為上肢的運動,特別是在練習小念頭的過程中,馬步基本不動,但練習者切不可忽略了下肢,丟掉了整體。使拳術在上下分離的狀態中進行,那樣是練不好詠春的。

 
二、風格

  詠春拳是一門男女適合、老少咸宜、攻防俱備、功效顯著的拳術。詠春拳術注重防衛,穩重靈巧。它拳快而防守緊密,馬步靈活,移動迅速,攻守兼備,體力肖耗小。詠春拳的防護方法是短橋相接,連消帶打,來留去送,甩手直衝,多以小臂接觸對方,化解對方的力量,而進攻時則義無所顧,講究寸勁。學習詠春拳要先求形似,再求神似。即先求動作工整準確,放鬆慢練,不要一上手就求打出寸勁的力道而肌肉僵硬,馬步虛漂。待動作熟練後,有所體認,再加入念力(即意念,內力)練法,以求提高。並最終形成自身的風格。
三、求實
  要點在於入門拳套小念頭,此套路短小精悍,易學易練。但所擔憂者,初學者切不可因其簡短易學就輕視之,比葫蘆畫瓢,不求甚解,閉目自欺。相反,正因為其短小易練,更適合初學者練習,且不會耗時太多,方便你逐漸加碼,提高運動量。小念頭的每一招式均有其實用方法,學者更要認真體悟,每一動作都不可馬虎,要精益求精。為將來練習更高深的詠春拳術打好堅實基礎。
四、堅持
  這一條看似簡單,但阿龍卻將它放在最後來講,是因為這一條對於自學功夫的朋友來講,卻是第一重要的,沒有堅持就沒有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就沒有最終的收穫。恆心,練武必備的品質,如果你做不到,什麼真傳,名師,對你來講都是一場空。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圖解)詠春拳

詠 春 防 踢 擊 金 律

進攻性踢擊的金律:
  格擋後立即踢擊———在你的對手完成他的進攻後;攻擊部位不要高過他身體的中部;用前踢和直線踢擊打過一個回合的向後退的對手;當看出對方欲發動踢擊時,用腿在其進攻腳離地前截擊。
防踢擊的金律:
  防好中心線迫使對方採取長一些的路線來攻擊目標;訓練你的眼睛觀察好對手的膝關節,來判斷其踢擊的線路以及試圖踢到的目標;快速移出對方踢擊的路線並反擊或截擊;盡可能保持對方踢擊的運動但要使其偏離目標以使其露出破綻接著踢他的支撐腿破壞他的平衡;縮小與對方的距離,並移出對方踢擊的範圍,同時移到他進攻手臂的外側立即反擊,使對方處於防守地位。
  根據物理上的規律,同一時間一個力只有一個方向。物體向確定的方向運動時間越長,那麼要改變他的運動所需要的時間也就越長。那麼這是因為你想讓物體向其它方向改變時,它已在自己原來的方向上移動。當對手用踢擊來對付上肢攻擊時,他的腳必須經過一個較長的路線才能攻擊到你,距離就等於時間,所以較長的距離留給我更多的時間去反應,在對付踢擊時,第一步是精確的訓練你的眼睛或視覺反應,這樣你就能及時的確定你的對手將如何攻擊你和攻擊你身體的部位。
  傳統的詠春拳教會你觀察對手的肘來確定其上肢攻擊的目標,用掌擊肘部來格擋,這是因為肘的運動指示出整個上肢的運動。而上肢不可能在沒有肘隨著移動的情況下運動。膝關節對於腿來說恰如肘對於胳膊。兩點之間直線最短,因為距離等於時間,你應當保持好並對付好最急迫的威脅。直線攻擊,即從中心線(你和對手身體中心的連線)攻擊,你必須抵擋住這種最短線路的攻擊,而且正面防守也易於實現,這樣對手必須想辦法繞過你的防守。
  無論在任何時刻,只要可能你就奮力去使其攻擊偏斜,稍稍把其撞擊離原來的路線,但不要阻止其進攻,如果你阻止了對方的踢擊,對方就處於一種可以再次發動攻擊的狀態,顯而易見的,使對方踢擊的腿保持運動並盡可能發現其弱點是非常重要的。控制住對手的攻擊側上肢,可使你掌握對方的平衡,而對手很難對你再次發動進攻。
  如果對方踢擊的目標在你身體的中部或中部以上,你應當用上肢格擋;如果踢擊的目標在你身體的中下部或下部,一般情況下你應當用腿來格擋。當你採用幅度較興的格擋時,你很容易能保持身體平衡並能進行迅速地回擊。傳統的詠春教練常用一個簡單的比喻來形容他們武術中破踢擊的方法:如果一個錘子對準釘子的頭並用足夠的力量打下去,將會把釘子一直敲進木板,但如果學著在錘子開始運動之時,判斷好錘子下砸的方向並迅速做出反應,比如說讓釘子頭偏離方向,就完全釘子被釘入木板。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圖解)詠春拳

詠 春 拳 之 木 人 樁 法

註:下圖為詠春拳一代宗師葉問的116式木人樁法其中的一部分內容(香港版,從右往左看)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圖解)詠春拳

梁挺示範的黐手訓練照片
  
  詠春拳不但有擒拿,反擒拿更是一絕。外家之擒拿法絕對是拿之不的,連最實用的軍警擒拿法也是無處下手。這也是廣州詠春在文革期間被打為「禁拳」的原因之一。(梁挺:國際詠春拳大師)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圖解)詠春拳

十八種詠春拳手部防禦動作(圖解)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圖解)詠春拳

本文轉載自:詠春拳專欄

如想更加了解請入內觀看

http://www.world-jkd.com/sjgfzl/ycq.htm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肖像被遮蔽

禁止發言

提示: 作者被封鎖或刪除 內容自動遮蔽
 
簽名被遮蔽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5-8-15 01:41 , Processed in 0.060459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