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理解中國外交政策:以民族主義為線索  
  
文章作者:陳志敏 簡軍波




【內容提要】近年來,民族主義成為研究中國外交政策的重要視角。海外許多學者傾向于認為現階段中國民族主義的出現是冷戰後一個新的和負面的現象。本文試圖就理解中國民族主義與中國外交政策的相互關係提出一種新的解釋。本文將論證,自20世紀初以來,民族主義一直是影響中國外交政策走向的一個長期因素;而自1980年代初以來,中國民族主義已日漸溫和;從那時起,一種積極民族主義已經建構起來。其積極性表現在:它採用國際化的戰略,重視國際合作和全球經濟一體化;它不再宣揚革命以推翻現狀;它在設計和實現中華民族的自身抱負時能考慮並增進世界和地區的普遍福利。

【關鍵字】民族主義中國外交政策文化主義積極民族主義


近年來,民族主義成為研究中國外交政策的重要視角。一些中國學者開始運用這一概念分析中國外交政策,或為中國外交政策出謀劃策; 在英文文獻中,對中國民族主義的研究在某種程度上主導了有關中國未來對外政策走向和各國應對之策的辯論。這些海外研究的一個共通主題是,現階段中國民族主義的發展正在成為國際不安定的一個根源。撒母耳·亨廷頓對於中國意圖洗滌長達一個世紀之久屈服於西方和日本的恥辱感到擔憂。 理查·伯恩斯坦(Richard Bernstein)和羅斯·門羅(Ross Munro)認為,在民族主義者的情緒鼓動下,(中國)產生了一股從過去恥辱中恢復過來的渴望;並在單純渴求國際影響力的鼓動下,中國正謀求在亞洲替代美國而成為該地區主導力量。甚至愛德華·弗裏德曼(Edward Friedman),這位老資格的中國問題專家也不無憂慮地表示,中國新的、毛之後的民族主義不僅對臺灣的自治發出了挑戰,並可能危及亞太地區的和平

儘管有許多學者傾向于認為現階段中國民族主義的出現是冷戰後一個新的和負面的現象,本文試圖就理解中國民族主義與中國外交政策的相互關係提出一種新的解釋。本文將論證,自20世紀初以來,民族主義一直是影響中國外交政策走向的一個長期因素;而自1980年代初以來,中國民族主義已日漸溫和;從那時起,一種積極民族主義已經建構起來,它既能夠滿足中國渴望民族復興的願望,又能增進世界的普遍福利。

一、中國對外關係中的民族主義轉折

對中國人而言,在看待和處理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的關係時,民族主義是一個新式概念。20世紀之前,中國人看待對外關係的依據是文化主義(culturalism)。隨著中國治下的和平19世紀受到西方列強的闖入而衰敗,民族主義終於在20世紀破曉之時進入了中國人的思維當中,並且成為自那以後處理對外關係的主要動力。

1、傳統文化主義眼中的對外關係

美國學者約瑟夫·列文森(Joseph Levenson)和一些中國學者和政治家如梁啟超、孫中山和馮友蘭都將傳統文化主義描述為20世紀前2000多年裏中國處理對外關係的主要方式。

文化主義最重要的表現是,它在我們中國人和他們非中國人之間作了清晰的區分。馮友蘭觀察到:中國人始終關切的是中國文化和文明的繼續和統一。”“從先秦以來,中國人鮮明的區分中國華夏,與夷狄,但這種區分是從文化上來強調的,不是從種族上來強調的。詹姆士·哈里森(James Harrison)也指出:傳統的中國人通常根據基於歷史遺產與共同價值觀所限定的文化主義,而不是根據基於現代民族國家觀念的民族主義來自我定位。從文化主義角度來看,中國人最主要的身份認同來自于對中國文化——即支配了中國人思維將近2000年的儒家思想——的接受。接受或不接受這一文化成為區分中國人(華夏)和非中國人或夷狄的標準。而且,文化主義並不認為中國人與夷狄之間的地理邊界是靜止的和固定不變的。一俟夷狄接受了中國文化,他們就成為了中國人,反過來也是如此。

在區分中國人與夷狄關係時,文化主義採用一種以中國為中心的普世主義(天下主義)觀,將中國視為等級化世界體系的中心。由於具有在這一體系中最發達的文化,中國不認為其他實體具有和中國同等的地位。中國是這個體系的中心,而中國的皇帝即天子有權受天命而統治天下。 這一等級體系的最好表現是從漢朝開始出現的朝貢體系。

同時,以中國為中心的天下主義優先關注文化意義上的華夷秩序,而非民族間或國家間關係。在我們中國人與其他非中國人之間的區別首先是文化上的,文化間關係構成了華夷秩序的本質。在這個世界裏,中國並不認為自己是所有國家之間簡單的一員,而認為自己是和那些沒有開化的蠻夷生活在一起的唯一文明的和有教養的共同體。中國與他們的關係之一是促使他們接受普適的中國文化並使之發生轉化,而促使他們發生轉化的主要手段是道德示範,儘管有時也使用武力。

這種視野反映了19世紀前東亞國際體系與世界其他地區的隔絕。數千年來,中國沒有遇到任何其他可以有力地挑戰中國的先進文化。其他文化可能在軍事上比中國強大,偶爾會征服中國的腹地,然而,當他們想統治龐大的中國人口與幅員時,他們不得不採用中國文化。民族國家、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觀念從來沒有在中國人的思維中深深地紮下根。正如馮友蘭所說:中國人缺乏民族主義是因為他們慣於從天下即世界的範圍看問題。梁啟超從一個相似的角度說道:我支那人非無愛國之性質也,其不知愛國者,由不知其為國也。相反,他們習慣於將中國視為天下。

2、從文化主義到民族主義的轉變

約瑟夫·列文森在其經典著作《梁啟超與其新民觀》中提出了從文化主義轉向民族主義的論斷,以此理解20世紀前後中國人對於自身認同以及中國與其他國家之間關係的巨大的觀念轉變。這一論斷將文化主義和民族主義看作那一世紀之交知識份子當中兩種相互競爭的觀念,並將那一時代看成是民族主義侵入中國歷史舞臺而文化主義讓路的時代。

文化主義的瓦解根源於它的中心觀假設以及中國文化在世界上至高地位的失效。中國在鴉片戰爭之前多次遭異族入侵,然而,這些所謂夷狄的侵犯和對中國的征服從來沒有對中國文化造成嚴重威脅。但是,來自海外的新的夷狄不僅在軍事上更加強大,而且在文化和宗教上也令人畏懼。西方列強和日本通過擊敗清朝軍隊,造成了對中國文化前所未有的威脅,由此動搖了數千年來華夷秩序的根基。自第一次鴉片戰爭後半個多世紀裏,中國突然發現它不再是宇宙的中心,相反,它被拋到了世界的邊緣,在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裏淪為了一個半殖民地。

中國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促使中國知識份子尋求拯救中國的替代觀念。民族主義受到重視,而文化主義遭到拋棄。正如列文森所言:文化主義拒絕外部觀念,但事實上容納而非積極反對外部的物質力量;民族主義顛倒了這種關係,它承認外部觀念,但對外部的物質侵入極力反對。當中國文化和世界秩序都難以保全情況下,民族主義被看成是解決中國存亡問題的非中國式的補救辦法。

然而,最初的民族主義表現為兩種不同的形式:梁啟超的國家民族主義和早期孫中山的種族民族主義。作為20世紀前後中國領袖式的人物,梁啟超和孫中山都援引民族主義作為解救中國的辦法,但他們在界定中國民族主義以及相應的政治安排上有顯著差異。

梁啟超的民族主義是國家民族主義,是範圍縮小了的文化主義與現代民族主義的結合。他後半生對西方思想和實踐的瞭解使他確信:故我中國人今日所最缺乏而最需要者,在有機之統一與有力之秩序。合漢、合滿、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組成一大民族,提全球三分之一之人類,高掌遠蹠於五大陸之上。為了在一個達爾文主義的世界裏生存下去,中國應該象西方列強所做那樣,用民族主義團結人民。另一方面,梁啟超早年接受過傳統主義教育,思想受到過儒家的深刻影響。儘管他不得不批判文化主義的天下觀,並以民族國家觀來代替它,但他的文化主義傾向使他將縮小了的文化主義與民族和國家雜糅在一起。因此他主張一種大民族主義,主張團結所有在中國疆域內的各個族裔一致對外,而不是用狹隘民族主義即漢民族主義。 在他看來,那些小民族主義者欲驅逐出去的滿族也其實早已成為中國人的一部分。 從這種大民族主義觀念出發,梁啟超認為中國的首要問題是如何激發民族主義來對付西方列強,防止國家的滅亡,而不需要在國內實行革命,推翻滿清政權。他主張實行憲政改革。

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者最初拒絕了梁啟超那具有文化主義嫌疑的民族主義觀和改良主義的政治規劃。他們提出了激進的種族民族主義,號召漢族推翻滿清皇帝。孫中山提出了一系列後來被稱之為三民主義的觀念,即民族、民主、民生,並成為推動1911年革命的理想。孫中山認為三民主義等於救國主義,其目的是尋求中國在世界上的平等地位,並確保中國在世界永遠生存下去。

孫中山三民主義的第一項原則是民族主義。按照孫中山所言,民族主義這個東西,是國家圖發達和種族圖生存的寶貝。艾莫斯特·蓋納(Ernest Gellner)將民族主義定義為主要是一項政治原則,它堅持政治單位與民族單位應該一致。孫中山早期的民族主義也是如此。他的民族主義是漢民族主義,號召漢族人光復我們民族的國家不許那不同族的人來奪我民族的政權。因此,中國民族主義的第一項優先任務便是要發動民族革命以推翻滿族統治,並建立漢族自己的中國。

中華民國成立後,在他的民族主義六講中,孫中山發展了更為成熟的民族主義思想。在民族主義的內涵上,孫中山開始向大民族主義靠近,提出了國族主義的主張。他繼續大力提倡民族主義。在他看來,中國雖然獨立,外國加於中國的政治、經濟雙重壓迫令中國陷入了次殖民地的境地,其境遇比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還更為悲慘。 在此情況下,中國和過去一樣同樣迫切需要民族主義,以抵禦西方列強的蠶食。

3、民族主義和共產主義致勝之路

1931之前,國民黨政府在爭取中國的民族權益方面也作出了一些努力。外國列強在中國享有的治外法權縮減了,中國的外交地位得到了明顯的提升。

然而,當1931年日本侵佔東三省之後,國民黨政權的不抵抗政策使該政權威信掃地。在其聲名狼藉的攮外必先安內政策的指導下,蔣介石政府對日投降,對內大肆清剿共產黨領導的紅色根據地。這種全面背棄三民主義的政策激起了全民族的譴責。

中國共產黨在1927年遭到國民黨血腥鎮壓後,便轉到鄉村繼續戰鬥。在共產國際指導下,中國共產黨便已將其當前任務定位為完成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日本入侵中國東北後,毛澤東高舉起反日民族主義的大旗。19324月,在江西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對日本宣戰。1935年紅軍在陝西相對安全地紮下根以後,實現民族革命被界定為中國共產黨的當前任務,即要變中國為獨立、自由和領土完整的國家 為此,中國共產黨採取了各種積極措施,以尋求建立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193612月,中國共產黨在西安事變中發揮了歷史性作用,最終促使蔣介石政府勉強同意共同抗日。在以後的八年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和新四軍在前線和敵後開展了艱苦卓絕的武裝鬥爭。作為華北戰場的主要抗日武裝,共產黨通過人民戰爭成功地激發了廣大民眾、特別是農民的民族主義情緒,從而使抗戰之前的精英民族主義發展為一種新的農民民族主義。 正如哈里森(Harrison)所觀察到的:日本入侵第一次激發了廣大民眾的民族主義意識,而共產黨對於日本的挑戰做出了最為有效的反應。在考察了19311945年間的歷史紀錄之後,哈里森認為,共產黨完全掌握了抗日民族主義的領導地位,他們在華北的成功為其在1949年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FONT=標楷體] [/FONT][COLOR=red][FONT=細明體][COLOR=black][FONT=PMingLiU][COLOR=red] [SIZE=3][COLOR=blue]征帆萬里今何處?大夢一去六百年。[/COLOR][/SIZE] [SIZE=3][COLOR=blue]我慾乘風歸四海,奈何黃粱已是空![/COLOR][/SIZE] [SIZE=3]——“空氣在顫抖,仿佛天空在燃燒。”[/SIZE] [SIZE=3]——“是啊,暴風雨來了。”[/SIZE][/COLOR][/FONT][/COLOR][/FONT][/COLOR]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理解中國外交政策:以民族主義為線索

二、民族主義和無產階級國際主義

1、國際主義指導下的民族主義(1950年代)

當新中國成立時,中國共產黨在對外關係中不可避免地必須重新界定民族主義和共產主義意識形態及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原則的相互關係。作為一種原則,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反映並表達了全世界無產者在反對資本主義和爭取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勝利的鬥爭中的國際團結和基本利益的一致,為此,它要求所有民族和國家的無產階級統一行動 作為中國的共產主義政黨,中國共產黨在它早期一直面臨這個問題。然而,在抗日及以後推翻國民黨政權的鬥爭中,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找到了一個簡便的辦法,來解決民族主義與無產階級國際主義之間的關係問題:即將1949之前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定位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完成民族獨立和民主革命這兩大目標。早在1938年,毛澤東就指出:中國共產黨人必須將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結合起來只有民族得到解放,才有使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得到解放的可能。中國勝利了,侵略中國的帝國主義被打倒了,同時也就是幫助了外國的人民。因此,愛國主義就是國際主義在民族解放戰爭中的實施。在毛澤東看來,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民族主義和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幾乎是同一回事。在中國從事的民族主義革命,是對世界社會主義事業的一大貢獻,是國際主義的實際體現。民族主義即國際主義的詮釋其時也符合蘇聯的正統理論。當時的蘇聯認為被壓迫國家的資產階級民族主義革命具有反抗壓迫的民主內涵,蘇聯對此無條件地支持。

不過,儘管蘇聯領導對中國共產黨尋求國家獨立的民族革命鬥爭給予了支持,但他們明確反對社會主義國家繼續奉行民族主義的外交政策。當中國共產黨獲得政權後,蘇聯領導的共產主義陣營的期待是,新中國應實行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為指導的外交政策,為了共同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事業而支持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並採取聯合行動。就中國共產黨而言,以一國之力承擔這一新的國際義務是一個新的挑戰。然而,這又是中國共產黨必須搭乘的航船。

於是,民族主義的概念被拋棄了;愛國主義一詞受到青睞。民族主義等於國際主義的簡單公式被放棄,而國際主義指導下的愛國主義成為新時期的指標。周恩來寫道:社會主義的愛國主義不是狹隘的民族主義,而是國際主義指導下的加強民族自信心的愛國主義。然而,儘管說法發生了變化,但民族主義在中國的外交政策中仍然存在。 我們可以從下列事件中看出民族主義成分:毛澤東在1949101日莊嚴宣告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了;毛澤東在1950年初努力爭取和蘇聯簽訂一個較為平等的條約;毛澤東清除所有西方在中國的政治和經濟上的影響;毛澤東嘗試用軍事方式收復臺灣;以及毛澤東後來尋求擺脫蘇聯的控制。總而言之,毛澤東和新中國其他領導人依然十分注重中國的獨立、領土完整和自主。他們想清除所有外國的特權,包括蘇聯的特權。正如他在後來的講話中提到,當史達林在1950年要求在中國東北和新疆維持他們的特權,以及蘇聯領導人輕視和不信任中國人時,他感到很不高興。他對蘇聯後來想在中國建立聯合艦隊的企圖也怒不可遏。

另一方面,中國領導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再也不可能把民族主義和國際主義等同起來。他們必須將民族主義的政策議程和國際主義義務協調一致。由於蘇聯認為國際主義意味著其他社會主義國家應無條件地服從蘇聯政策,兩者的協調註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大多數情況下,民族利益和國際義務是可以相輔相成的。比如,1950年初中國和蘇聯簽訂的新同盟條約,一方面表明這兩個最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在整個世界社會主義中關係牢固;另一方面,通過獲得蘇聯的安全保證,中國的安全係數得到提升。然而,當兩者相互衝突時,中國領導人不得不作出艱難的選擇。在50年代早期,在中國面對此種困境時,國際主義顯然占了上風。中國在1950年加入了朝鮮戰爭。志願軍的參戰維護了朝鮮人民民主共和國的獨立,使不可一世的美國軍隊首遭敗績,提高了社會主義陣營的威望。同時,參戰也造成了重大的人員傷亡,延緩了國內經濟復興的步伐,無限期推遲了統一臺灣的計畫。

通過武力迫使美國接受朝鮮半島停戰協定,通過在國內各項事業上取得驕人的成績,50年代中後期的毛澤東和他的同事信心滿懷。在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穩步前進之際,蘇聯也進入了後史達林時代。時勢的變遷,使毛澤東越來越不能容忍赫魯雪夫領導下的蘇聯充當社會主義陣營的當然領袖。 民族主義衝動促使他對他所稱之為父子党之間的不平等關係提出挑戰。同時,在如何建立一個適合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以及如何正確處理與資本主義世界關係問題上,中國和蘇聯的分歧日益加深。隨著大躍進運動的開展和隨後經濟困難的出現,毛澤東的外交政策變得日益激進起來。

2、國際主義之中的民族主義(1960年代)

當毛澤東的中國民族主義與蘇聯的無產階級國際主義日益齟齬時,國際主義下的民族主義遭遇了危機。在1950年代,中國領導人同意承認蘇聯在社會主義陣營中的領袖地位。這一承認源於中國反對帝國主義的民族主義和蘇聯界定的反對帝國主義的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的一致性。而當蘇聯向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妥協並尋求和平共處時,中國共產黨卻仍然在臺灣和印度支那與美國尖銳對峙。這種一致性日漸消蝕。繼續追隨蘇聯的政策已不符合中國的核心民族利益和意識形態利益。另一方面,當蘇聯的軍事力量越來越強大,其對社會主義陣營中小國的控制越來越嚴厲時,蘇聯越來越不願聽到社會主義集團中的不同聲音。為了迫使中國接受蘇聯的領導,蘇聯採取了形形色色的強制措施。1960年,蘇聯突然撤離它在中國的所有專家,並終止了絕大部分對中國的援助專案。在極度珍視民族獨立和國家主權的中國領導人眼中,蘇聯的強權做法是不可容忍的。

毛澤東拒絕蘇聯式的無產階級國際主義並沒有導致毛澤東拒絕本質上的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相反,毛澤東提出了一個替代性的中國式的無產階級國際主義構想。它比蘇聯式的更為激進,更具有革命性,並且同毛澤東眼中的中國民族利益相吻合。19636月,中國提出了現階段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總路線,它要求: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全世界無產者同被壓迫人民、被壓迫民族聯合起來,反對帝國主義和各國反動派,爭取世界和平、民族解放、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鞏固和壯大社會主義陣營,逐步實現無產階級世界革命的完全勝利,建立一個沒有帝國主義、沒有資本主義、沒有剝削制度的新世界。

新的中國版的無產階級國際主義路線支持全球的所有革命力量以創建一個新世界。這不僅與蘇聯的路線發生決裂,而且比以前較為狹窄的只反對美帝國主義的目標更為激進。1966文化大革命運動爆發後的中國進入了外交政策最激進的階段。

中國積極支援世界革命鬥爭,這一支援在越南採取直接提供物質和人力的形式,而在其他大多數國家採取口頭支持的形式。在有限的能力下,中國發動了反對美國及其資本主義和民族主義追隨者的進攻;發動了反對蘇聯及其修正主義同盟和第三世界民族主義追隨者的進攻。結果,在60年代末,在軍事上與兩個超級大國發生衝突:中蘇圍繞爭議邊界的武裝衝突和中美在印度支那的對峙。正如學者謝益顯所感歎的,由於中國的四面出擊,中國確實是樹立和麵對了太多的敵人了

毫無疑問,這種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包含著濃厚的意識形態成分。不過,我們仍然可以認為,它在某種程度上可被視為具有革命色彩的中國民族主義的國際表達。這種民族主義允許中國拒絕任何外來的領導者而保持中國的絕對獨立,又通過扮演世界革命運動中的思想中心的角色而獲得更高的國際地位。只有從這樣一個角度來看,我們才能理解1970年代初中國政策發生突然轉變的邏輯。

3、超越國際主義的民族主義(19721977)

1969年,中蘇緊張關係演變成邊界戰爭。蘇聯在長達4000公里的中蘇邊境陳兵百萬,威脅要對中國使用外科手術式的核打擊,以摧毀中國尚未成熟的核能力。在來自北方的威脅日增之際,中國大陸還在東部的臺灣面對一個時刻要反攻大陸的國民黨政權,在南部與一個不友善的印度為鄰,並因支持越南而與美國為敵。中國這時在國際戰略態勢方面實際處在建國以來最為不利的狀況。可以說,世界革命版的無產階級國際主義滿足了中國的獨立要求,但對中國的外交和安全利益構成了損害。

當國家安全日益危急時,中國領導人開始重新思考它的外交政策。毛澤東要求四位老帥評估一下國際形勢,並委託他們提出政策建議。最後他們建議中國模仿1700年前諸葛亮的同盟戰略,聯合東方的美國對抗北方的蘇聯。 顯然,這一新政策要求中國將國家安全放在支援世界革命的使命之上。毛澤東接受了這個建議。隨後發生的一系列外交行動,包括著名的乒乓外交,使中美在1972年簽署了歷史性的《上海聯合公報》,實現了中美和解。隨著與美國關係的改善,中國和大多數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關係也得以改善或正常化。1971年,中國還加入了聯合國。

這些變化預示著早先的革命民族主義與它的國際表達需要被重新定義。在新的民族主義表現形式中,國家與民族的獨立仍然是最重要的成分。然而,為捍衛獨立,中國需要一個廣泛的國際統一戰線來抗衡最危險的敵人:蘇聯。如此,重新定義後的中國民族主義視國家安全為優先任務,世界革命的使命退居其次。

毛澤東在1974年提出了劃分三個世界的理論,為中國外交政策提供了新的理論指導。蘇聯和美國被歸類為第一世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和東歐國家為第二世界,發展中國家為第三世界。作為第三世界國家中的一員,中國願意加入第三世界,努力贏得第二世界國家的支持,並反抗第一世界”——尤其是蘇聯——的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三個世界理論縮小了中國敵人的範圍,並形成了廣泛的統一戰線以集中對付蘇聯。世界革命的口號沒有完全消失,但其對中國外交政策的支配作用不復存在。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理解中國外交政策:以民族主義為線索

三、積極民族主義和相互依賴(1978-)

1、積極民族主義

197812月,在中國共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中國共產黨決定調整黨在新時期的國內工作任務,使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全面轉向經濟建設和提高中國人民的生活水準。為配合國內工作重心的轉移,在國際上,中國的外交政策努力尋求國際環境的穩定,並通過日益擴展的國際合作支援現代化計畫。先前的自力更生的主張與世界革命的衝動都被擱置一旁。在鄧小平領導之下,中國共產黨開始了各種國內改革,並鼓勵對外貿易和投資。

和新的改革開放政策相一致的是,1982年,共產黨總書記胡耀邦提出了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關於這一政策,一位中國學者把其核心概括為兩個詞,即和平獨立。在他看來,“‘和平意味著中國在制定外交政策時將首先考慮該政策是否有益於國際和地區的和平與穩定,而不是獲取軍事優勢。獨立意味著中國將依據自己的國家利益和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制定外交政策。此外,新政策也打算放棄中國外交政策行為中存在的大部份意識形態因素。換言之,中國在處理與其他國家間的關係時,將不再以意識形態劃界。不管其他國家持有什麼樣的意識形態,資本主義也好,蘇聯式的社會主義也好,只要它們不對中國安全造成威脅,願意幫助中國實現現代化,中國將一視同仁與其發展友好關係。

我們認為,這一政策重心的轉移並不意味著民族主義的衰退,而是民族主義的變形。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的民族主義表達形式相比,新形式的中國民族主義呈現出溫和積極的特徵。

首先,和以前的意識形態化的民族主義相比,新的積極民族主義注重實際,能將它自身從世界革命的激情中解放出來,從而致力於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落後的經濟。正如趙穗生所言:雖然外國的經濟剝削和文化滲透是中國落後的根源之一,但現代化的缺乏則是中國容易成為西方帝國主義的一個目標的原因。由於政治腐敗、科技和經濟落後排除了任何自保的可能性,使中國淪為了外部帝國主義的犧牲品。對注重實效的民族主義者而言,中國要復興就必須首先解決中國經濟的落後問題。通過堅決地將經濟現代化作為中央政府的工作重心,通過實行所有可能的國內經濟改革,注重實效的民族主義能夠充分調動中國人的聰明才智,為他們自己的經濟福利和國家復興而奮鬥。

其次,和以前的閉關自守型民族主義相比,新的積極民族主義具有良性的經濟民族主義特徵。本傑明·庫恩(Benjamin Cohen)作了這樣的區分,惡性的民族主義無情地追求國家目標,甚至不惜犧牲其他民族的利益;相反地,良性的民族主義力圖使國家的優先政策與其他國家相妥協,以適應其他國家的利益。這兩類民族主義之間的區別在於一個國家是否願意將它自己的民族利益和整個國際體系的穩定性結合起來。良性的民族主義承認自我利益與體系利益之間的聯繫,而惡性的民族主義忽視或否認這一聯繫。積極民族主義把改革前的經濟閉關自守視為落後的根源,因而願意參與到國際經濟相互依賴和正和博弈中去。通過有控制的對外開放和經濟自由化,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日益融合,這不僅促進了中國的經濟發展,也為世界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1978�1989年間,中國對外貿易總量從200億美元左右上升到1117億美元。結果,對外貿易依賴程度率從1980年的12.6%上升到1990年的29.7%

第三,和以前的革命民族主義相比,積極民族主義是溫和和保守的,重視國際秩序的穩定與和平。在整個1980年代,中國致力於與美國發展全方位的合作關係;建立與日本和西歐國家間廣泛的經濟聯繫;並逐漸改善與蘇聯的敵對關係。在1989年戈巴契夫訪問北京期間,中蘇關係恢復到了正常狀態。這些努力顯示,中國不僅是世界和地區和平的有力維護者,而且也已成為和平國際環境的主要受益者之一。

第四,和以前進攻型的民族主義相比,積極民族主義是反應型的和防禦型的。大衛·香博(David Shambaugh)將中國的民族主義概括為防禦性民族主義,它形式上是主動的,實質上是反應性的 多少年來,人民解放軍一直尋求軍事解放臺灣。解放臺灣這一口號在西方成為中國好戰民族主義的一個表徵。70年代末,中國的新領導決定放棄解放臺灣的口號,並制定了經過談判實現和平統一的新對台政策。此後,軍事開支在國家預算中的比重一減再減,人民解放軍數度裁軍,國防工業大規模軍轉民。 在與其他國家的雙邊關係中,軍事衝突發生的幾率也急劇下降。當然,這種反應型的民族主義並不是軟弱可欺的。在捍衛中國利益時,按照奧克森伯格(Oksenberg)的話說,這種民族主義也是果敢而堅決的民族主義,策略上靈活,戰略上精妙,在維護國家獨立、統一和國家富強上堅定執著

第五,和以前缺乏自信的民族主義相比,積極民族主義對中國在國際戰略環境中的地位和最終實現偉大復興充滿信心。30多年來,中國一直在尋求自身的安全。50年代,安全威脅來自美國;60年代,來自兩個超級大國;70年代,來自蘇聯。到了80年代,由於和蘇聯關係的改善,來自蘇聯的威脅也降低了。結果,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中國第一次享受一個沒有主要敵人的和平的國際環境,並通過獨立的外交政策在國際事務中扮演一個積極的角色。

2、對積極民族主義的質疑

19891991年間發生的一系列事件對積極民族主義基本假定提出了質疑。在國內,19896月發生的事件使中國共產黨面臨重建政治穩定和經濟繁榮的重任;在國外,西方國家立即採取的各項制裁,使中國擔心和平演變的現實可能。面對國內種種問題和國外重重壓力,對積極民族主義的辯論再度出現:改革政策是否會使共產黨執政能力變弱?開放政策是否會造成西化?西方國家是否正採用一種敵對政策打算顛覆中國的社會和政治制度?

從國際上來看,柏林牆的倒塌,東歐的劇變和蘇聯的瓦解成為新的國際體系誕生的標誌,這些加劇了中國所面臨問題的嚴峻性。蘇聯和東歐共產黨國家的劇變,使西方資本主義和民主制度向前蘇東國家長驅直入。雖然中國在60年代就已經脫離了蘇聯集團,作為碩果僅存的共產黨領導的大國,並正在面對最嚴峻的國內問題和國際制裁,中國在意識形態上的不安全感不可避免地加劇了。

另一方面,隨著冷戰的終結,戰略三角關係也似乎走到了盡頭。這一關係由尼克森、基辛格、毛澤東和周恩來在70年代初建立,意圖使中美兩國在冷戰中面對咄咄逼人的蘇聯時獲取優勢地位。作為美國在亞洲最重要的戰略夥伴,中國在三角關係中享受有利的戰略地位和戰略空間。然而,這一三角關係以蘇聯霸權主義的存在為前提。隨著蘇聯的瓦解,這一戰略關係也相應解體。美國不再那麼需要中國的合作以遏制蘇聯。在此種情勢下,中國的戰略價值即使沒有完全消失,也大大地減少了。

因此,中國在冷戰結束後面臨一種矛盾的局面:蘇聯威脅的消失提升了中國的安全水準,然而它又降低了中國在國際政治中的戰略地位。中國不能再通過參與冷戰時代的均勢博弈而推進自己的力量與影響。當這一博弈結束後,中國在面對外來政治壓力時變得更為脆弱。

中國共產黨在兩個方面進行回應。一方面,它開始加強對青年一代的愛國主義教育。中國共產黨認為80年代缺乏這種努力,從而為在知識份子和學生中形成浪漫的政治自由主義提供了機會,而這在某種程度的上引發了80年代末的政治動盪。19914月,國家教委辦公廳發佈了《關於在中小學進一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的意見》。19939月,又發佈了《運用優秀影視片在全國中小學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通知》。19949月,中共中央發佈了《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明確提出愛國主義教育的目標是:要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把人民群眾的愛國熱情引導和凝聚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上來,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為實現四化、振興中華的共同理想團結奮鬥。為此,《綱要》規劃了多種形式的愛國主義教育的新形式,諸如建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創造愛國主義教育的社會氛圍,提倡有助於培養對國旗、國歌、國徽崇敬感的必要禮儀,大力宣傳愛國先進典型等。

在這一自上而下全國性愛國主義教育運動之外,特別是在鄧小平於1991年末至1992年初南巡之後,中國共產黨也重新啟動了改革開放的進程。顯然,中國共產黨領導層認識到,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獨立的堅定捍衛者一直是其執政能力的一個重要源泉。除此之外,為了提升其執政能力,中國共產黨必須努力實現中國人民的其他重要訴求:經濟發展、政治穩定和國家統一。正如鄭永年所考察到的那樣,這三個因素成為1989年之後,官方民族主義新的核心。南巡講話後中國經濟的超高速增長和政治上高度穩定大大增強了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基礎,並使中國在處理對外關係方面重新恢復了自信。

3、大眾民族主義的興起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民族主義主要是以愛國主義名義自上而下建構的。一直到1990年中期,黨和國家壟斷了中國民族主義或愛國主義的話語,並能決定中國民族主義的方向、內容和程度。民族主義的情緒時而被強烈調動,時而被淡化處理。即使在70年代末開始的改革開放的年代裏,黨和國家對民族主義或愛國主義的話語依然保持著高度的壟斷,以防止非官方話語的入侵和干擾。

1990年代初,情況有了一些新的發展。由下而上的民族主義話語體系開始出現,並與官方的愛國主義話語展開競爭。這種大眾民族主義具有三個不同但又具有內在聯繫的層面:傳統主義;新保守主義和說不主義。傳統主義(有人稱之為文化民族主義)主要被中國的一部分知識份子所認同和宣揚。他們認為中華民族的根基在於儒家傳統和哲學,強調中國文化在維護政治秩序中的意識形態功能,要求發揚光大中國的傳統文化。新保守主義(或新權威主義)則急切要求建立強大的威權國家以實施現代化計畫。他們認為東亞四小龍經濟奇跡的產生是由於他們都秉持儒教傳統和家長制的權力結構。1990年代初,新權威主義被重新包裝後變成了新保守主義,它強調中央集權和本土的傳統價值。對新保守主義而言,80年代的地方分權發展戰略造成了一些嚴重問題,現在必須重新進行權力集中。儘管新保守主義的一些結論與中國政府的政策有著明顯的吻合,但其推理卻有著明顯的不同。

由於它們的內向性特徵,這兩類民族主義通常反對西方化,試圖使傳統的儒家思想得以復蘇。另一方面,它們對西化的拒絕未必等於對西方的敵視。事實上,它們首先關注的是中國的國內政策,而不是要對中國的外交政策指手畫腳。用一位學者的話說,它們最好被看作是為解救國內諸如中央權力和民族認同衰頹等問題所作出的反應,而不要被看作是由於經濟快速增長而要求顯示力量的表現 在這一點上,說不主義與以上兩種大眾民族主義有所不同。說不主義者關注外交政策,並以大膽直言、對西方強硬而廣受關注。他們的言論反映了90年代部分中國青年中存在的比較激烈的民族主義情緒。這種民族主義情緒因中國的快速發展而受到鼓舞,又因西方加諸中國的種種不公正待遇而強化。90年代前半期所發生的一系列事件使中國人很容易認為西方、特別是美國對中國存有不軌之心,這一系列事件包括美國和法國向臺灣銷售先進戰鬥機,西方阻撓中國獲得2000年奧林匹克運動會舉辦權,美國強行搜查中國銀河號貨輪,日本激化釣魚島的主權爭議,西方發動對中國人權狀況的譴責,美國派遣航空母艦進入臺灣海峽,等等。19955月,《中國青年報》做了一個大規模的公眾調查,結果表明,96.8%受調查者仍然對日本軍隊在侵華戰爭中所犯下的罪行感到憤怒,98.6%的受調查者認為不應該忘記那段歷史,有87.1%的被調查者認為美國是對中國最不友好的國家,57.2%的被調查者把美國列為最不喜歡的國家。

不僅公眾態度得到了調查並發表了調查結果,而且,大眾民族主義也得到了更為系統的闡發。19965月末6月初,也就是中美在臺灣海峽發生軍事對峙之際,五位以前名不見經傳的年輕作家出版了《中國可以說不:後冷戰時代政治與情感選擇》一書。此書作者以直言不諱的文字對美國和日本說,並要求政府對西方採取更為強硬的政策。 該書在學術界被批評為情緒化成分過多和理性分析不足,但這一點不妨礙其成為當時國內的一本炙手可熱的暢銷書。19995月,北約轟炸中國駐貝爾格萊德大使館後,說不主義者又推出了《全球化陰影下的中國之路》一書,再一次表達了說不主義者對西方政策的憤怒。

4、重申積極民族主義

儘管積極民族主義遭到來自各個方面的挑戰,中國共產黨在冷戰後仍然使積極民族主義堅持了下來。中國共產黨作為中華民族的代言人,推動著中國在實現經濟發展、國家統一和主權獨立、爭取更高國際地位等民族抱負方面不斷前進。中國共產黨的這一角色不僅為日常的政策實踐所印證,也日益體現在官方講話和檔中。在《江澤民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上的講話》一文中,民族一詞出現了33次,中華民族一詞出現了10次。 在此文中得到全面闡述的三個代表思想中,其中的一個代表就是要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此,中國共產黨以清晰的語言表明,民族使命構成了黨的使命的核心內容。

同時,重視追求民族使命的積極民族主義並不是偏狹和極端的民族主義。中國領導人懂得,要在國內提升其領導能力,在國外獲得令人尊敬的國際地位,最好的辦法是不去鼓勵敵視外國的極端排外民族主義。雖然民族主義或愛國主義情感對黨和國家維護統一和保持政治穩定都頗有助益,但這種民族主義或愛國主義應該是自我確認型的或增強國民自豪感的,而不是咄咄逼人的或好鬥的;是支持黨和國家政策的,而非不可控制的和破壞性的;是強調國際協調與合作的,而非仇外和對抗的。因此,即便官方民族主義話語體系在當今時代已不再能夠壟斷中國民族主義的話語,它仍然佔據著主導地位,以防止非官方大眾民族主義話語對中國外交政策過程的干擾。

80年代一樣,積極民族主義繼續強調經濟發展在實現所有民族使命中的關鍵地位。通過90年代的超高速經濟增長,中國政府成功地兌現了在20世紀末進入小康社會的承諾,人民的生活水準得到極大的提高。通過採納國際化的經濟發展戰略,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融合日益緊密,與世界各國的相互依存程度大幅提升。這樣一種經濟戰略保證了香港和澳門的平穩過渡,也提高了臺灣試圖實現獨立的經濟代價,因而大大有益於國家的統一事業。此外,不斷強化的國際經濟聯繫也有益於穩定中國與西方國家的關係,有助於減少或消除它們在人權、臺灣、西藏和武器擴散等問題上對中國施加的各種壓力。最後,經濟發展增強了中國的綜合實力,並進而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加強了中國處理與世界各強國關係的自信心。中國成功收復香港和澳門主權,中國最終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和北京贏得2008年奧林匹克運動會舉辦權等一系列事例皆表明,積極民族主義是行之有效的。

當然,需要注意的是,儘管1980年代的積極民族主義的本質被完整保持下來,積極民族主義在新時期的表現形式也有所變化。一是它更加重視軍事現代化;二是大眾民族主義的興起,其在塑造中國民族主義話語過程中的影響有所抬頭。雖然它的影響力仍舊有限並受到控制,非官方的大眾民族主義的發展,仍然需要引起中國和外國決策者的重視和正確對待。三是強調外交以人為本,要求中國外交不僅追求國家和民族的整體利益,也要保障和增進民族的每個個體成員的權益。外交部長李肇星今年3月在會見記者時就表示,新時期的中國外交也貫徹了以人為本、執政為民這一宗旨。按照龐中英的界定,這種民本外交就是:國家的外交組織、外交活動和外交內容都要以這個本來衡量,即是否滿足了人民的需要、是否為人民盡到責任、是否受到了人民的有效監督、是否維護了每個公民在世界上的權利。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理解中國外交政策:以民族主義為線索

四、結 論

隨著中華帝國及其意識形態——延續千年的文化主義——20世紀初的崩潰,民族主義走到了中國政策和中國與其他國家間關係的核心層面。整個20世紀各種各樣的民族主義形態表明,民族主義在理解中國國內政策與它與外國關係時十分重要。民族主義是20世紀中國政治精英的執政能力的重要源泉。即使在無產階級國際主義之下,民族主義也沒有退出中國的政治和外交舞臺。而文化大革命的經驗表明,中國激進的民族主義甚至可能以國際主義的形式出現。

在過去的20多年裏,中國民族主義以積極民族主義形態表現出來。它的主旨是實現尚未完成的民族使命:經濟發展、民族國家的建設、政治統一與獨立,以及中華民族的復興。之所以說它是積極的,在於它採用國際化的戰略,重視國際合作和全球經濟一體化;在於它不再宣揚革命以推翻現狀;在於它在設計和實現中華民族的自身抱負時強調對世界和地區普遍福利的貢獻。

(作者:陳志敏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簡軍波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博士生)

http://www.xslx.com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5-8-29 05:43 , Processed in 5.561512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