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作者:林思雲

人們常說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智慧,當然不同的民族對智慧的理解也有所不同。
中國人所代表的東方智慧觀念,與洋人的西方智慧觀念有很大差距。
西洋人心目中的智慧人物,無非亞里士多德、牛頓、愛迪生、愛因斯坦之流,都是理論家、發明家、創造家。
中國人心目中的智慧人物是誰?大家會不約而同地說:“諸葛亮”。
諸葛亮有什麼發明?沒有;
有什麼創造?也沒有;
提出過什麼理論?還是沒有(孫武還有部《孫子兵法》)。
中國人把諸葛亮視為最高智慧代表人物的理由在哪裡?因為諸葛亮玩計謀、搞詐術的水平中國古今第一。

東方的智慧標準是計謀權術,西方的智慧標準是發明創造。
按照東方的智慧標準,牛頓、愛迪生、愛因斯坦不過幾個書呆子而已。
牛頓遇到諸葛亮,肯定被諸葛亮玩得像如來佛手心裡的軟糖一樣,誰敢在諸葛面前談天才。
而按西方的智慧標準,諸葛亮不過是一個擅長計謀的政治人物而已,連一個高等數學方程式都解答不了,誰敢在牛頓面前談智慧。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之類擅長計謀的政治老腕,不會被列入西洋天才人物的行列。

中國有過一個數學家叫陳景潤(現在的年輕人知道的不多了),一天到晚鬼迷心竅地搞什麼“1+1=2”的數學猜想。
當時周圍的人都把陳景潤視為呆子、怪人,要不是洋人抬舉了陳景潤,他一直會被認為是智商接近弱智者的痴愚人物。
陳景潤的論文登出後,中國的反應如同石沉大海,洋人卻興奮起來:“你們中國有個天才的數學家陳景潤!我們要請他去講學。”
洋人給陳景潤的痴愚平反摘帽,但仍有許多中國人不以為然:“不就是一個怪才嘛”。

西方認為人類最高的智慧體現在對宇宙自然的理解,智慧的高低是“與自然鬥爭”能力的大小,把天才的美稱授予那些揭示自然法則的理論家、巧妙利用自然力量的發明家。
東方則認為人類最高的智慧體現在對“人”的理解控制,智慧的高低是“與人鬥爭”能力的大小。
中國的聰明人標準是:精於為人處世,老謀深算,隨機應變,討好上級,拉攏平級,利用下級。
不會做這些的,均被列入“老實”、“呆子”、“不識時務”不開竅愚昧人之列。
中國有句格言:“做人比做事更重要”,陳景潤那樣不懂做人學問的洋才在中國連老婆都找不到。

提到科學,有些中國人會不服氣:“中國漢代的張衡最早發明了觀測地震的蛤蟆罐,五代的祖沖之最早算出了高精度的圓周率,明代的萬氏最早造出了載人的火箭飛凳……”。
但我們也應該了解,張衡、祖沖之、萬氏等人,都是歷史學家為了和洋人爭口氣,硬從歷史垃圾堆中發掘出來的稀有人物。
在中國漫長歷史中,極少有人知道這些人的存在,更不要說把他們視為中華民族智慧的化身了。

西方哲人的智慧體現在抽象思維上。
與孟子同時代的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首創研究無生命物質世界的構造、運動和原因的《物理學》,並提出自然科學中一系列最基本的概念:“物質”、“空間”、“時間”、“運動”。
亞里士多德還首先提出《方法論》問題,總結出“歸納”與“演繹”兩種邏輯推理方法。
應該說亞里士多德的最大貢獻之一就是提出“力”的抽象概念,並創立了力與運動關系的“運動定律”(後來伽利略對亞里士多德的“運動定律”發生疑問,提出了“慣性定律”)。
在牛頓總結出著名的“力學三定律”後,宏觀力學基本成熟,量子力學為代表的微觀力學又開辟了新的時代。
可以說沒有“力”的抽象概念,就沒有今天的自然科學。

與此相比,東方哲人的智慧體現在感性思維上。
東方哲人雖不擅長提出抽象概念和創立法則定律,但卻善於講故事,把深刻的人生哲理用淺顯的文學方式表達出來,中國古代哲學都寓於名人的教誨和故事般的寓言中。
比如“守株待兔”、“刻舟求劍”、“鄭人買履”這三個寓言,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其實都一樣,
但中國哲人卻無法把這些具體的寓言抽象升華為一個理性概念,洋哲學家則把中國哲人想要說而說不出來的內涵抽象概括為一個概念:“教條主義”。
再比如“掩耳盜鈴”、“疑人盜斧”、“罰人吃肉”三個寓言的意思也一樣,中國哲人無法像西方哲人那樣將這些寓言抽象為一個概念:“主觀主義”。

中國的寓言類似於西方的童話,但童話是給兒童看的,因為兒童的理性思維能力比較差。
而中國的寓言卻是給成人看的,按照西方的標準,中國的寓言就是“成人的童話”。
中國的國民性是什麼?魯迅無法用理性思維得出一個抽象的概念,只好借用感性思維的寓言方式,寫了《阿Q正傳》。
當然魯迅用感性思維的方法是用對了,因為中國人對理性抽象的東西有一種天然的抗拒感,理性強的學說很難在中國得到廣泛的接受。

另一方面,東方和西方測試個人智慧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西人用IQ試題檢測你的發想力、推理力和創造力,然後給你一個大腦IQ值。
西方大學的入學考試,都是以測試學生的推理想象能力為主。
古代中國怎樣評價個人的智慧呢?這就是科舉考試,用寫文章來評價你的智慧程度,秀才、舉人、進士的差別就在於寫文章水平的高低,文章寫得最好的被皇帝賜封狀元。
一個家族如果出一個狀元,那是極其榮耀的事,會永久記載在家譜中成為後人的驕傲。

中國科舉考試考什麼呢?
既不是考應試者的邏輯推理和想象創新能力,也不是考應試者掌握知識的數量和準確程度,而是考應試者的“文采”。
由於文采沒有一個客觀的標準,所以中國的科舉考試不象西方大學考試有一個客觀的分數,考生在科舉考試中排名完全由主考官個人的好惡來決定。

中國所謂的“文采”又是什麼呢?
這也沒有一個客觀的定義,很難用語言來精確說明。
大致講來,有“文采”的文章,作者不是簡單直接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而是用比喻、借喻、夸張、擬人等文學手法來間接婉轉地表達思想,平舖直敘講大白話被認為文字水平較低。
古代中國把文學表現手法稱為“賦”、“比”、“興”,朱熹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西洋沒有“文采”這個概念,隻好把“文采”翻成“literary talent”,西洋人也很難理解中國文人追求的“文采”到底是什麼東西。

西洋畫的特點是寫實、寫生,繪畫以忠實模寫自然為第一要義。
而中國畫的特點是寫意,畫家用比喻夸張的手法表達自己的生活感受。
同樣西洋文章的特點是文字表達的準確性和客觀性,東洋文章的特點則是文字表達的比喻和夸張,動不動就來個“白漱T千丈”。
洋人小說中描寫美女,直接描寫她眼睛怎樣、臉龐怎樣、身段怎樣、表情怎樣,
而中國古代小說描寫美女卻喜歡用比喻的手法:“沉魚落雁,羞花閉月”。
中國人認為為了達到“文采”效果,犧牲描述事實的準確性也是可以的,所以才有張繼的問題詩《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月落本應該是黎明時分,後面又說“夜半”,夜半與月落的時間相關顯然不對;
烏鴉是白晝動物,和雞一樣晚上睡覺,半夜聽到烏鴉叫,就像半夜雞叫一樣不自然;
再者寺院也鮮有半夜敲鐘的,“夜半鐘聲”也讓人感到詫異。
由於中國詩詞並不著重“寫實”,而著重“寫意”,只要意境好,即使詩境與現實不符,也仍被認為是好詩。

中國古代創造過多種文學題材,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都非常強調講究文采。
新文化運動前,白話文小說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俗人玩藝兒,有水平教養的文人都是吟詩作賦。
《三國》、《水滸》等小說本來寫的不錯,可是作者每每到關鍵時刻,總忘不了賦詩一首,來個“有詩為証”,硬塞入一首不倫不類的詩,試圖以此來表現作者的“文采”。
作者似乎是想說:“我不是只會寫白話文,我也會寫詩”。

中國為什麼沒有創造出“科學”?
其關鍵之一就是中國沒有創造出直接準確描述事物的“論文”體裁。
西洋人把文字當作交流思想的工具,而中國人把文字當作賣弄學問的敲門磚,動不動就要來一點“賦比興”的文學手法。
如果請一位中國狀元起死回生來描寫一個化學實驗,很可能會是這樣:
“當酒精燈燒得像早春二月陽光一樣溫暖的時候,放上一隻少女眼眸般光碧晶瑩的燒杯,加入宛如觀音菩薩玉瓶裡露珠的清澈潔凈蒸餾水,即刻發生令人讚嘆不已的奇妙化學反應,快似疾風,速比閃電……”。

中國文人極其重視文字的華麗和表現的優雅,卻非常忽視文字表達的準確性和客觀性,經常不分場合濫用文采修辭,因此中國無法誕生西方式科學論文體裁。
有人以為洋人讀枯燥無味的科學論文是因為這些文章有實用價值,可是我們應該記得,亞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頓的時代,自然科學並不象現在,是毫無實用價值的“純學術”。
中國人大概很難理解洋人為什麼會對那種枯燥描述自然現象的毫無文采的科學論文發生興趣。

有人以為中國在搞了科舉考試以後,才出現重視文采不重視思想內容的傾向。
其實中國重文采是自古就有的傳統,漢代尚沒有科舉考試,但漢代的特產“漢賦”,卻是中國歷史上最重文采輕內容的文體。
司馬相如寫了一篇《上林賦》,其受歡迎程度居然搞到洛陽紙貴,但《上林賦》除了通篇的美麗辭藻外,卻沒有什麼實在的內容。

由於中國人的智慧觀,把寫作文采當作智慧的標準,造成長年來中國文人華而不實的文風。
古人也感到這種重文不重實的行文弊病,唐代韓愈、柳宗元等人發起過一個古文運動,提倡學習先秦古人樸實的文風,認為文章應以內容為重,“言必近真、不尚雕彩”。
中國古代早有白話文,幾百年前的《三國》《水滸》就是用白話文寫的,但白話文一直在中國文人界吃不開。
白話文可清楚準確地表達思想感情,文言文就很難做到這一點,所以無法用文言文書寫細膩情感的小說。
中國文人放著準確表達思想的簡單白話文不用,偏喜歡用連斷句都要費幾分腦筋的復雜文言文,還喜歡在裡面加一些不作解釋的典故,更讓人難於理解。

如果說白話文長於“表達思想”,文言文則長於“賣弄學問”。
“表達思想”越簡單清晰越好,而“賣弄學問”卻是越曲折繞彎越顯得有學問。
明明可以用簡單直接的話講清楚的事,中國文人卻要借古懷思,引經據典,搞得十分復雜。
你用簡單的詞句,會被認為是學識不夠,文采不深。用地攤小販都會講的白話文寫文章,沒有賦比興的烘托,沒有起承轉合的文脈,不引經據典,如何展現作者淵博的學識與華麗的文采?

五四後模仿西洋的新文學運動在中國興起,下里巴人的白話文才在中國登上文壇。
胡適等人提倡學習西方的寫實文風,少用修辭,不用典故。
據豐子愷回憶,他在浙江第一師范讀書時,正值學校提倡新文學,反對封建文學,要求學生作文時“不準講空話,要老實寫”。
一個學生寫自己奔喪時用了“星夜匍伏奔喪”,被老師責問:
“你那天晚上真的是在地上爬去的嗎?”

盡管廢除科舉引進西學以後,中國人的智慧觀有所改變,但中國仍然是詩的國家,人們喜歡比喻和夸張,喜歡中國畫那樣詩般的意境,對西洋追求真實的科學和追求寫實的藝術,總是敬而遠之。
中國極少會有人不是為了應付考試,不是為了寫畢業論文,而單純出於興趣去讀亞里士多德《物理學》那樣缺乏文采的論理文章(陳景潤則是例外中的例外)。

當然東方的智慧也有其閃光之處,在研究人性的缺點並加以利用方面,遠遠走在西方前面。
西方無數的軍事學家、將帥參謀,打了幾千年仗,卻從來沒有想出過“空城計”這樣的絕計。
如果用同樣的兵器,古羅馬軍團無法戰勝善於用計的東方將軍。
治理中國自然也要用中國式的智慧,西洋式的智慧在中國行不通。
毛澤東自稱馬克思主義者,但他愛讀的不是馬克思的《資本論》,而是司馬光的《資治通鑒》。
毛澤東領導中共奪取政權靠的不是西方“共產主義”的智慧,而是東方“農民戰爭”的智慧。

西方人把思想家當作民族智慧的驕傲,東方人則把計謀家當作民族智慧的結晶。
西方人看來陳景潤比諸葛亮更智慧,因為陳景潤和愛因斯坦是同一類人;
而東方人看來基辛格比愛因斯坦更聰明,因為基辛格和諸葛亮是同一類人,東方智慧和西方智慧是沒有交點的兩條平行線。
西方智慧重視“與自然鬥”,所以誕生了一個又一個思想家發明家;
東方智慧重視“與人鬥”,所以出現了一個又一個整人高手。
一個計謀家生在西方是一個悲劇,一個發明家生在東方也是一個悲劇。
毛澤東如果生在美國,一輩子只能在圖書館做一個平凡的圖書管理員,找不到施展抱負的機會;
愛迪生如果在中國,一輩子也只能在藥舖裡當一位普通的售貨郎,同樣找不到發明創造的機會。

按照西洋的智慧標準,中華民族是一個缺少思想發明的愚昧民族;
而按照東方的智慧標準,中華民族則是一個深曉世故人情、隨機融通、機靈活絡的絕頂智慧民族。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東方的智慧和西方的智慧

或許這就是東方與西方的差異

差異何者?教育,思想

東方政客,較跟錢有關吧

西方呢?科學,是興趣吧,為了發明傾家蕩產



東方跟西方對於人性的探討

東方的性惡、性善說,人要善良,做好事情

西方的人性,為何要作壞事,壞事情的定義,為何作了壞事就要懲罰?為何會作夢

...

東方跟西方都有差異阿

或許是世界統一之後會XDDD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東方的智慧和西方的智慧

這一篇是好文章,客觀地分析了為何東方西方文明。中國落後於西方文明,始於明代開始,有人歸咎於明代皇帝鼓吹八股文,導致讀書人只埋首於古人的知識。其次是明朝皇帝猜忌臣子,巧立很多罪名,例如腹誹這些古怪罪狀,導致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猜忌及疏離,整天只懂玩弄手段。


但根據人類學的說法,中國是一個小農社會,小農社會有自己的習性。例如他們講求階級關係,他們有家族觀念,但卻缺乏國家觀念。農民的優點是耐勞、堅忍、逆來順受,不介意遭任何人統治,但求有三餐溫胞。但也缺乏探索精神,求新求變的態度,固步自封,只願當沒意志的順民。


另外牛頓....是發現萬有引力那一位吧,根據智商的評估,牛頓只有一百一十的智商。而且牛頓當年在大學中主修的是鍊金術=口=,還為了計算月球環繞地球之軌道,用鍊金學來分析,寫了一篇長達十萬字的論文,現在還保存在英國呢。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東方的智慧和西方的智慧

諸葛亮記得有發明一種什麼木流什麼東西的,那也是發明吧@@|||
其實不能說智慧人物,東方有諸葛亮,西方也有很有名的魔術師?林(我又忘記叫什麼了= =||)
比起發明創造,東方有造紙印刷術、火藥指南針,西方有鋼筆,東方也有毛筆,西方有能算星球軌道,東方更有天文占星,其實比起西方,東方不惶多讓,只是我們生長在東方,會很自然的崇拜西方文學,而忽略了我們已經習以為常的東方文化而已~

不過古時候的駢體文真的是賣弄文學,但是他刻劃出來的詩詞意境也是非常美麗,就我個人感覺,西方這一類比較華麗的句子跟東方的詩詞比起來,還是東方的意境好。

只是現在的社會,東方真的是比不上西方,因為東方人已經逐漸失去了"創作"的感覺,再安逸之中逐漸失去了警惕自己的觀念,東方曾被比喻為睡獅,在這樣下去,這頭睡獅早晚變成死貓吧......
 

不寫情詞不寫詩,一番小品望君知

有許多的傷痕,總需要裝瘋賣傻來帶過!
只是卸下面具之後,又有誰敢直視那滿是傷痕的臉龐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一般的英雄

(版主被追殺中)

回覆: 東方的智慧和西方的智慧

好精徹的一篇文章
東方智慧跟西方智慧其實都是人類的結晶
今日的社會
不也都是這些智慧的融合表現嗎?
 
我希望我的天空看起來很自由

                                     能夠讓我放心去飛。



                                                                                                                                                    哈娜的貓窩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東方的智慧和西方的智慧

呵呵
含有作者個人的喜惡而產生偏頗性的觀點與論調
不予置評
 
[b][i][color=cyan][img]http://home.pchome.com.tw/music/s8611007/logo/Lookno-300-300.jpg[/img][/color][/i][/b] [b][/b] 天 地 不 仁 , 以 萬 物 為 芻 狗 ; 聖 人 不 仁 , 以 百 姓 為 芻 狗. 天 地 之 間 , 其 猶 橐 蘥 . 虛 而 不 屈 , 動 而 俞 出 . 多 言 數 窮 , 不 如 守 中 .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東方的智慧和西方的智慧

[QUOTE=聖代]作者:林思雲

人們常說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智慧,當然不同的民族對智慧的理解也有所不同。
中國人所代表的東方智慧筒Z之流,都是理論家、發明家、創造家。
中國人心目中的智慧人物是誰?大家會不約而同地說:“諸葛亮”。
諸葛亮有什麼發明?沒有;
有什麼創造?也沒有;
提出過什麼理論?還是沒有(孫武還有部《...『刪除過多引言』[/QUOTE]

這篇文章看似很有道理,其實漏綻百出。

第一段
作者提到中國人認為心目中的智慧人物是諸葛亮
其實並不然,中國大部份人士會認為是毛澤東或周恩來,更有人認為是孔子 曹植..充分顯現作者的無知
好..假如中國人覺得諸葛亮最聰明好了,卻引用西方人的的意識觀點來評論批評中國人

事情有一體兩面,很顯然的....作者是以西方主觀意識來評論諸葛亮
他說諸葛亮搞詐術...我看到這裡,我真的笑了,笑他太無知了,計謀既被說成是詐術
他以為計謀是魔術嗎?

諸葛亮有什麼發明?有的...相傳連弩就是他發明的(不過也有人說是改良的)
木牛流馬...孔明燈,等等....而且一個聰明的人不是看他有發明什麼來決定

提出過什麼理論?這更好笑...諸葛亮先生提出的理論可多了,只是我孤陋寡聞,提不出來罷了
但我有看過...只是沒記起來

而他下面的文章...真的很讓我覺得沒值得看下去的必要,一下用東方標準來評比西方(而且還是他自己認為的,東方聰明是善用權術?我真快哭出來了,應該是快笑出來才對)

而且還故意用一個人的能處來跟一個不善長的人相比,這...跟本無從比較

下面我還想打....只是他思想或是意識形態的真的太理譜了,我怕我打到天亮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4-6-16 13:17 , Processed in 0.027650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