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一.  緒論
    關於尼采反對基督教的觀念,本文以為其根本的原因在於反對任何宗教或任何形上學的觀念。而尼采出生於基督教的家庭自然反對此宗教,故其非只批評基督教而且其亦批評佛教。而此反宗教的觀念源自於其反對單一價值宰制人生,故其採現世主義的觀念,用經驗現象的角度否定形上學。既然其否定了宗教與形上學的觀念;則勢必該在現世建立新的價值觀。故此其所謂的超人、衝撞意志乃要求人們回歸主體意志,把人生的重心置於自我存在的主體上。以上帝之死喚醒迷失自我價值的人類。而尼采哲學理論由此反形上學進而建立諸多論點,其中有其內部理論的推論過程,在此本文以其反抗精神展開其反宗教的觀念。
  在討論此題目之前,本文先略述何謂宗教?而由此定義才可以明白何以尼采反宗教的觀念。而本文所討論的定義乃是世界宗教。此定義之內涵該認定現世是不完美的,唯有到達彼岸世界才是真正解脫痛苦。故其終極價值皆以到達彼岸為唯一指標,而此價值乃是唯一性;正是唯一所以排他。而在其內部理論中有其必然的普遍保證。至於宗教何以有上述諸多特質,此問題該在宗教的起源上說明,本文茲不贅述。故綜述宗教的特質在於其該為解釋世界的唯一真理。並以現世之不完美而期盼彼岸為解脫的唯一途徑。故宗教之價值觀成為一切事物的終極意義。在此釐清宗教的意義後可以開展何以尼采反對宗教的思想。

二.  反對單一價值的宰制
  尼采哲學富有反抗的精神,其反對人們不去思考就接受外在所給予的價值觀。特別是此外在之價值又自稱自己為唯一的權威進而否定其他的價值存在。如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之中〈蒼白的罪犯〉〈新的偶像〉〈市場之蠅〉諸多篇章及表現其反抗單一價值,並批評此單一權威扼殺了人存在的主體自由。在此本文肯定尼采如此之批評是切中弊病的,但是面對宗教之單一化價值,尼采也毫不留情,其言:

    我像這種神學家的本能宣戰:我到處發現他的蹤跡。任何人,只要他的血管裡有了神學家們的血液,他們一開始就會帶著一種歪曲和不誠實的觀點去看萬事萬物。由這種情況發展而來的情感(pathos)自命為信仰……一個人自己的觀點一但被當作神聖不可侵犯而賦以「上帝」、「贖罪」,和「永恆」這些名稱以後,就不會承認任何其他觀點便有另外一種價值了。[1]

  在此看似反對神學,但在本質上尼采已經與宗教的本質相悖反了。其批評神學家不承認神學以外的其他觀點。在此本文以為此單一價值的絕對化正是宗教的特質即宗教的目的在於使人解脫到彼岸,故其必定視本身的教義為真理。而該如何證明此為真理;則勢必該位此世界做解釋,而最後此解釋將成唯一套封閉性的知識系統。所謂的封閉性乃指知識難與其他系統相融合,因其本身已有堅定不可動搖的設準,而此設準是不可改變的。如上帝為終極主宰的神即是不可動搖的設準。故其必不能承認印度教之梵天,回教之阿拉為主宰之神。何以宗教會出現如此唯一的真理觀?因為其要為普遍性與必然性做保證,此信仰乃唯一解救的途徑。如果准許有第二套真理系統;則難到世界的運作有兩套真理準則!若真如此何以沒有衝突?故在人類的理性思考中只能夠承認一套真理觀,至於選擇信仰誰又另當別論。而此說明宗教只能有一套而且完全排他的真理系統,又其必然要解救全人類,故其必有普遍性,要求人人該皆由此宗教而得以解脫。故宗教價值之建立有其必然之發展,若非如此演進則宗教理論無法完成。
  在此本文不否認有如尼采所述一般的神職人員,但是宗教建立起單一的價值系統亦是自然的發展。若尼采反抗單一價值的權威,則勢必造成反宗教的觀念。再者尼采嘲笑神學家帶有歪曲不誠實的觀點,皆源自於其反宗教的立場才有如此之批評。而此並非在基督教內部的理論攻擊,而只是在對立面的角度謾罵。

三.  用經驗現象反形上學
  尼采的反抗精神由否定形上學進而反對宗教的世界觀。故此本文將由兩個方向切入討論。一者反形上學,二者否定宗教的彼岸世界。其言:

    德國學者們所具有的神學家的本能預見到曾經一再被認為可能的東西。一條潛回古老理想的途徑已經發現了。由於一種狡猾而機巧的懷疑思想,於是「真實世界」的概念、作為世界本質的道德概念(這一切時代最有害的錯誤),縱使不可以加以證明,至少不再是可駁斥的了……而一種虛構的世界卻被尊為「實在」。康德的成功只是神學家們的成功;向馬丁路德、萊布尼慈一樣,康德乃德國人誠實性格的又一個障礙。[2]

  在此尼采反對康德把「實在」置於純粹的抽象性概念中,而把此行徑視為理性的,縱使不可加以證明,至少是不能再駁斥的。故此尼采反對此形上學的實體建構,主要的原因在於若有一形上學的本體論預設,則勢必造成一股無形的權威價值,因為形上學本體論的解釋亦是封閉的知識系統。故尼采言「康德的成功只是神學家們的成功」。此言在批評康德所建立的思想體系成為宗教單一價值權威化的利器,即基督教的宰制人心康德為其主要幫兇。而此形上學的本體論建構之所以為尼采反對,其根源在於尼采根本反對單一價值。再者,本文以存在主義的角度切入,吾人思考存諸多在主義哲學的共通性。本文以為由主體的存在感受所建立起的學說即是其共通性。既然尼采為存在主義先驅,是以其認為形上學只是一套思辨活動下的產物,而不涉及任何主體的存在感受。其知識理論的建構單純只是客觀的思辨活動。而尼采哲學的開展乃由主體的感受來談。其有見於基督教權威的壓迫,故有追求自由的渴望。在此本文以為純粹的思辨活動與主體的存在感受是兩個不同層次的問題,而今尼采由存在主義的角度出發,自然不喜形上學。
再者,依此之論尼采必定反對宗教的彼岸世界觀。若其根本否定形上學,則彼岸世界將被視為謊言,其言:

    在基督教中,道德宗教與真實,可以說一點接觸都沒有。除了想像的原因(「上帝」、「靈魂」、「自由」、「精神」、「自由意志」--因此也包括「不自由意志」)以外,什麼都沒有,除了想像的結果(「罪惡」、「贖罪」、「神恩」、「懲罰」、「赦罪」)以外,也是什麼都沒有……這個純粹虛構的世界是遠遜於夢幻的世界,因為後者反映現實,而前者曲改現實,剝奪現實的價值且否定現實。一但「自然」的概念被捏造為「上帝」的對立者,則「自然的」就必須變為「不可寬恕的」的同義語;這整個的虛構世界根源於對自然的事物(對現實)之憎惡;這是看到「現實」而產生的深刻困惱之表現。[3]

  由此段引文可尼采視基督教的諸多概念(如:上帝、靈魂、神恩等)為虛假,其認定此皆是想像而來的產物。甚至認定此虛構的世界更遜於夢幻的世界;因為夢幻至少是浪漫的幻想,其目的在於與現實相對比。反之虛構的目的在於否定現實、剝奪現世的價值。而尼采之所以如此批評皆是反對彼岸世界觀的原因。正如前述宗教的定義,其必定尋求彼岸世界成為終極價值的目;而此目標成為一切現世努力的最後依歸。而尼采為此單一價值的批判皆源自於現世主義的觀念,與反形上學的立場相同,否定虛構不存在的事物為。何尼采如此重視現世?匯歸到最後的原因仍不出其自身主體的存在感受。感受到此單一權威價值的壓迫,才會反對主體以外的概念束縛人心,才導致其現世主義的觀念。

四.  回歸主體的意志
  總關前述的論點,尼采由感官經驗出發,其最主要的目的在於反對單一價值。進而如此否定形上學與宗教的彼岸世界觀。若此則尼采不可能肯定有形上本體的終極價值或彼岸世界,故人生的一切努力不該追求飄邈無跡的形上學,而該把眼光放在目前當下的現實世界。此即言尼采若不肯定超越界有終極價值;那麼其勢必該把價值置於現世,此即尼采的現世主義觀念。故此尼采提出「超人」為人們所該追求的精神境界,又以超人為大地的意義肯定人們該為現世而做努力。其又提出「衝撞意志」做為挑戰現世任何單一價值、偶像崇拜的觀念。尼采為存在主義先驅,故其肯定主體的存在感受,若其感覺自身的不自由,必然由此主體意志的發動。主張自我意識之高揚,排除一切權威、外在所賦予的價值觀。即人們不在依循任何宗教觀、形上學之價值過生活。而全憑自我指體意志之顯發,一切價值皆有待重估,即由主體意志去分判何者才是該存在主體所要追求的價值。故此尼采之反宗教與形上學,由其回歸主體意志使價值在現世重現。

五.  結語
  綜述前面的論述,尼采的思想由其對當下生命的熱愛,故反對一切不自由的束縛。由此反對任何只是抽象思辨的形上學或不存在現世的宗教觀。而這不僅是單一的價值,亦是與現實世界或主體存在感受不相關之事。而由此得知這一切的反對原因全與宗教之本質相背離。故此本文判定尼采不只反對基督教,其思想勢必反對任何宗教。

[1] 《上帝之死》頁52 志文出版社 初版:民國571 譯者:劉崎

[2] 《上帝之死》頁53

[3] 《上帝之死》頁60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5-8-18 14:11 , Processed in 0.549059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