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樓主: kevin.chang

脈解篇第四十九


  太陽所謂腫,腰脽痛者,正月太陽寅,寅太陽也。正月陽氣出,在上而陰氣盛,陽未得自次也,故腫,腰脽痛也。

  病偏虛為跛者,正月陽氣凍解,地氣而出也。所謂偏虛者,冬寒頗有不足者,故偏虛為跛也。

  所謂強上引背者,陽氣大上而爭,故強上也。

  所謂耳嗚者,陽氣萬物盛上而躍,故耳嗚也。

  所謂甚則狂巔疾者,陽盡在上而陰氣從下,下虛上實,故狂巔疾也。

  所謂浮為聾者,皆在氣也。

  所謂入中為喑者,陽盛已衰故為喑也。

  內奪而厥,則為喑俳,此腎虛也,少陰不至者厥也。

  少陽所謂心脅痛者,言少陽盛也。盛者心之所表也,九月陽氣盡而陰氣盛,故心脅痛也。

  所謂不可反側者,陰氣藏物也,物藏則不動,故不可反側也。

  所謂甚則躍者,九月萬物盡衰,草木華落而墮,則氣去陽而之陰,氣盛而陽之下長,故謂躍。

  陽明所謂灑灑振寒者,陽明者午也,五月盛陽之陰也,陽盛而陰氣加之,故灑灑振寒也。

  所謂脛腫而股不收者,是五月盛陽之陰也。陽者衰於五月,而一陰氣上,與陽始爭,故脛腫而股不收也。

  所謂上喘而為水者,陰氣下而復上,上則邪客於臟腑間,故為水也。

  所謂胸痛少氣者,水氣在臟腑也;水者陰氣也,陰氣在中,故胸痛少氣也。

  所謂甚則厥,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者,陽氣與陰氣相薄,水火相惡,故惕然而驚也。所謂欲獨閉戶牖而處者,陰陽相薄也,陽盡而陰盛,故欲獨閉戶牖而居。

  所謂病至則欲乘高而歌,棄衣而走者,陰陽復爭而外並於陽,故使之棄衣而走也。

  所謂客孫脈,則頭痛鼻鼽腹腫者,陽明並於上,上者則其孫絡太陰也,故頭痛鼻鼽腹腫也。

  太陰所謂病脹者,太陰子也,十一月萬物氣皆藏於中,故曰病脹。

  所謂上走心為噫者,陰盛而上走於陽明,陽明絡屬心,故曰上走心為噫也。

  所謂食則嘔者,物盛滿而上溢,故嘔也。

  所謂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者,十二月陰氣下衰而陽氣且出,故曰: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也。

  少陰所謂腰痛者,少陰者,腎也,十月萬物陽氣皆傷,故腰痛也。

  所謂嘔咳上氣喘者,陰氣在下,陽氣在上,諸陽氣浮,無所依從,故嘔咳上氣喘也。

  所謂色色不能久立久坐,起則目(目巟)(目巟)無所見者,萬物陰陽不定未有主也,秋氣始至,微霜始下,而方殺萬物,陰陽內奪,故目(目巟)(目巟)無所見也。

  所謂少氣善怒者,陽氣不治,陽氣不治,則陽氣不得出,肝氣當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曰煎厥。

  所謂恐如人將捕之者,秋氣萬物未有畢去,陰氣少,陽氣入,陰陽相薄,故恐也。

  所謂惡聞食臭者,胃無氣,故惡聞食臭也。所謂面黑如地色者,秋氣內奪,故變於色也。所謂咳則有血者,陽脈傷也,陽氣未盛於上而脈滿,滿則咳,故血見於鼻也。

  厥陰所謂頹疝,婦人少腹腫者,厥陰者辰也,三月陽中之陰,邪在中,故曰頹疝少腹腫也。

  所謂腰脊痛不可以俯仰者,三月一振榮華,萬物一俯而不仰也。

  所謂頹癃疝膚脹者,曰陰亦盛而脈脹不通,故曰頹癃疝也。

  所謂甚則嗌乾熱中者,陰陽相薄而熱,故嗌干也。


 

天使的凝視
深夜還在遊蕩嗎?看來需要好好調教一下呢!  (?)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刺要論篇第五十


  黃帝問曰:願聞刺要?

  岐伯對曰:病有浮沉,刺有淺深,各至其理,無過其道,過之則內傷,不及則生外壅,壅則邪從之。淺深不得,反為大賊,內動五臟,後生大病。

  故曰:病有在毫毛腠理者,有在皮膚者,有在肌肉者,有在脈者,有在筋者,有在骨者,有在髓者。

  是故刺毫毛腠理無傷皮,皮傷則內動肺,肺動則秋病溫瘧,泝泝然寒慄。

  刺皮無傷肉,肉傷則內動脾,脾動則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脹煩不嗜食。

  刺肉無傷脈,脈傷則內動心,心動則夏病心痛。

  刺脈無傷筋,筋傷則內動肝,肝動則春病熱而筋弛。

  刺筋無傷骨,骨傷則內動腎,腎動則冬病脹,腰痛。

  刺骨無傷髓,髓傷則銷鑠胻酸,體解(辚亦)然不去矣。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刺齊論篇第五十一


  黃帝問曰:願聞刺淺深之分。岐伯對曰:刺骨者無傷筋,刺筋者勿傷肉,刺肉者無傷脈,刺脈者無傷皮,刺皮者無傷肉,刺肉者無傷筋,刺筋者無傷骨。

  帝曰:余未知其所謂,願聞其解。岐伯曰:刺骨無傷筋者,針至筋而去,不及骨也。刺筋無傷肉者,至肉而去,不及筋也。刺肉無傷脈者,至脈而去,不及肉也。刺脈無傷皮者,至皮而去,不及脈也。所謂刺皮無傷肉者,病在皮中,針入皮中無傷肉也。刺肉無傷筋者,過肉中筋也,刺筋無傷骨者,過筋中骨也。此之謂反也。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刺禁論篇第五十二


  黃帝問曰:願聞禁數?

  岐伯對曰:髒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於左,肺藏於右,心部於表,腎治於?,脾為之使,胃為之市。

  膈肓之上,中有父母,七節之傍,中有小心,從之有福,逆之有咎。

  刺中心,一日死。其動為噫。

  刺中肝,五日死。其動為語。

  刺中腎,六日死。其動為嚏。

  刺中肺,三日死。其動為咳。

  刺中脾,十日死。其動為吞。

  刺中膽,一日半死。其動為嘔。

  刺跗上中大脈血出不止死。

  刺面中溜脈,不幸為盲。

  刺頭中腦戶,入腦立死。

  刺舌下中脈太過,血出不止為喑。

  刺足下布絡中脈,血不出為腫。

  刺郗中大脈,令人僕脫色。

  刺氣街中脈,血不出,為腫鼠僕。

  刺脊間中髓為傴。

  刺乳上,中乳房,為腫根蝕。

  刺缺盆中內陷氣洩,令人喘咳逆。

  刺手魚腹內陷為腫。

  無刺大醉,令人氣亂;無刺大怒,令人氣逆:無刺大勞人;無刺新飽人;無刺大饑人;無刺大渴人;無刺大驚人。

  刺陰股中大脈,血出不止,死。

  刺客主人內陷中脈,為內漏為聾。

  刺膝臏出液為跛。

  刺臂太陰脈,出血多,立死。

  刺足少陰脈,重虛出血,為舌難以言。

  刺膺中陷中,肺為喘逆仰息。

  刺肘中內陷氣歸之,為之不屈伸。

  刺陰股下三寸內陷,令人遺溺。

  刺腋下脅間內陷,令人咳。

  刺少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少腹滿。

  刺腨腸內陷,為腫。

  刺眶上陷骨中脈,為漏為盲。

  刺關節中液出,不得屈伸。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刺志論篇第五十三


  黃帝問曰:願聞虛實之要?岐伯對曰:氣實形實,氣虛形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谷盛氣盛,谷虛氣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脈實血實,脈虛血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帝曰:如何而反?岐伯曰:氣虛身熱,此謂反也。谷入多而氣少,此謂反也。谷不入而氣多,此謂反也。脈盛血少,此謂反也。脈少血多,此謂反也。

  氣盛身寒,得之傷寒,氣虛身熱,得之傷暑。

  谷入多而氣少者,得之有所脫血,濕居下也。

  谷入少而氣多者,邪在胃及與肺也。

  脈小血多者,飲中熱也;脈大血少者,脈有風氣,水漿不入,此之謂也。

  夫實者,氣入也;虛者,氣出也。氣實者,熱也;氣虛者,寒也。

  入實者,左手開針空也;入虛者,左手閉針空也。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針解篇第五十四


  黃帝問曰:願聞九針之解,虛實之道。岐伯對曰:刺虛則實之者,針下熱也。氣實乃熱也。滿而洩之者,針下寒也,氣虛乃寒也。菀陳則除之者,出惡血也。

  邪勝則虛之者,出針勿按。

  徐而疾則實者,徐出針而疾按之;疾而徐則虛者,疾出針而徐按之。

  言實與虛者,寒溫氣多少也。

  若無若有者,疾不可知也。

  察後與先者,知病先後也。

  為虛與實者,工勿失其法。若得若失者,離其法也。

  虛實之要,九針最妙者,為其各有所宜也。

  補瀉之時者,與氣開闔相合也。

  九針之名,各不同形者,針窮其所當補瀉也。

  刺實須其虛者留針,陰氣隆至,乃去針也;刺虛須其實者,陽氣隆至,針下熱,乃去針也。

  經氣已至,慎守勿失者,勿變更也。

  深淺在志者,知病之內外也。

  遠近如一者,深淺其候等也。

  如臨深淵者,不敢墮也。

  手如握虎者,欲其壯也。

  神無營於眾物者,靜志觀病人,無左右視也。

  義無邪下者,欲端以正也。

  必正其神者,欲膽病人目,制其神,令氣易行也。

  所謂三里者,下膝三寸也。所謂跗之者,舉膝分易見也。巨虛者,矯足(骨行)獨陷者。下廉者陷下者也。

  帝曰:余聞九針上應天地四時陰陽,願聞其方,令可傳於後世以為常也。岐伯曰:夫一天、二地、三人、四時、五音、六律、七星、八風、九野,身形亦應之,針各有所宜,故曰九針。

  人皮應天,人肉應地,人脈應人,人筋應時,人聲應音,人陰陽合氣應律,人齒面目應星,人出入氣應風,人九竅三百六十五絡應野。

  故一針皮、二針肉、三針脈、四針筋、五針骨、六針調陰陽、七針益精、八針除風、九針通九竅、除三百六十五節氣。此之謂各有所主也。

  人心意應八風;人氣應天;人發齒耳目五聲,應五音六律;人陰陽脈血氣應地。

  人肝目應之九竅三百六十五人一以觀動靜天二以候五色七星應之以候發母澤五音一以候宮商角征羽六律有餘不足應之二地一以候高下有餘九野一節俞應之以候閉節三人變一分人候齒洩多血少十分角之變五分以候緩急六分不足三分寒關節第九分四時人寒溫燥濕四時一應之以候相反一四方各作解。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長刺節論篇第五十五


  刺家不診,聽病者言,在頭頭疾痛,為藏針之。刺至骨病已,上無傷骨肉及皮,皮者道也。

  陰刺入一,傍四處,治寒熱。

  深專者刺大髒,迫髒刺背,背俞也。刺之迫髒,髒會,腹中寒熱去而止。與刺之要,發針而淺出血。

  治腐腫者,刺腐上,視癰小大深淺刺。刺大者多血,小者深之,必端內針為故止。

  病在少腹有積,刺皮(骨盾)以下,至少腹而止。刺俠脊兩旁四椎間,刺兩髂?季脅肋間,導腹中氣熱下已。

  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刺少腹兩股間,刺腰髁骨間,刺而多之,盡靈病已。

  病在筋,筋攣節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痺。刺筋上為故,刺分肉間,不可中骨也。病起筋靈病已止。

  病在肌膚,肌膚盡痛,名曰肌痺,傷於寒濕。刺大分小分,多發針而深之,以熱為故,無傷筋骨,傷筋骨,癰發若變。諸分盡熱病已止。

  病在骨,骨重不可舉,骨髓酸痛,寒氣至,名曰骨痺。深者刺無傷脈肉為故。其道大分小分,骨熱病已止。

  病在諸陽脈且寒且熱,諸分且寒且熱,名曰狂。刺之虛脈,視分盡熱病已止。

  病初發歲一發,不治月一發,不治月四五發,名曰癲病。刺諸分諸脈。其無寒者,以針調之病止。

  病風且寒且熱,靈汗出,一日數過,先刺諸分理絡脈,汗出且寒且熱,三日一刺,百日而已。

  病大風骨節重,鬚眉墮,名曰大風,刺肌肉為故。汗出百日,刺骨髓汗出百日,凡二百日鬚眉生而止針。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皮部論篇第五十六


  黃帝問曰:余聞皮有分部,脈有經紀,筋有結絡,骨有度量,其所生病各異。別其分部,左右上下,陰陽所在,病之始終,願聞其道。

  岐伯對曰:欲知皮部以經脈為紀者,諸經皆然。

  陽明之陽,名曰害蜚,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陽明之絡也。其色多青則痛,多里則痺,黃赤則熱,多白則寒,五色皆見,則寒熱也。絡盛則入客於經。陽主外,陰主內。

  少陽之陽,名曰樞持。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少陽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故在陽者主內,在陰者主出,以滲於內,諸經皆然。

  太陽之陽,名曰關樞。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太陽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

  少陰之陰,名曰樞儒。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少陰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其入經也,從陽部注於經,其出者,從陰內注於骨。

  心主之陰,名曰害肩,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心主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

  太陰之陰,名曰關蟄。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太陰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

  凡十二經絡脈者,皮之部也。

  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於皮毛。邪中之,則腠理開,開則入客於絡脈,留而不去,傳入於經,留而不去,傳入於腑,廩於腸胃。

  邪之始入於皮也,泝然起毫毛,開腠理,其入於絡也,則絡脈盛色變;其入客於經也,則感虛,乃陷下,其留於筋骨之間。寒多則筋攣骨痛;熱多則筋弛骨消,肉爍(月囷)破,毛直而敗。

  帝曰:夫子言皮之十二部,其生病皆何如。

  岐伯曰:皮者,脈之部也。邪客於皮,則腠理開,開則邪入客於絡脈,絡脈滿,則注於經脈,經脈滿,則入捨於腑臟也。故皮者有分部不與而生大病也。帝曰:善。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經絡論篇第五十七


  黃帝問曰:夫絡脈之見也,其五色各異,青黃赤白黑不同,其故何也?

  岐伯對曰:經有常色,而絡無常變也。

  帝曰:經之常色何如?岐伯曰:心赤、肺白、肝青、脾黃、腎黑,皆亦應其經脈之色也。

  帝曰:絡之陰陽,亦應其經乎?

  岐伯曰:陰絡之色應其經,陽絡之色變無常,隨四時而行也。

  寒多則凝泣,凝泣則青黑;熱多則淖澤,淖澤則黃赤。此皆常色,謂之無病。五色具見者,謂之寒熱。帝曰:善。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氣穴論篇第五十八


  黃帝問曰:余聞氣穴三百六十五以應一歲,未知其所,願卒聞之。

  岐伯稽首再拜對曰:窘乎哉問也?其非精帝,孰能窮其道焉,因請溢意盡言其處。

  帝捧手逡巡而卻曰:夫子之開余道也,目未見其處,耳未聞其數,而目已明,耳以聰矣。

  岐伯曰:此所謂精人易語,良馬易御也。

  帝曰:余非精人之易語也,世言真數開人意,今余所訪問者真數,發蒙解惑,未足以論也。然余願聞夫子溢志盡言其處,令解其意,請藏之金匱,不敢復出。

  岐伯再拜而起曰:臣請言之,背與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與十椎及上紀。上紀者胃脘也,下紀者關元也。

  背胸邪系陰陽左右如此,其病前後痛澀,胸脅痛而不得息,不得臥、上氣、短氣、偏痛、脈滿起,斜出尻脈,絡胸脅,支心貫膈,上肩加天突,斜下肩,交十椎下。

  髒俞五十穴。

  腑俞七十二穴

  熱俞五十九穴

  水俞五十七穴

  頭上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穴。

  中(月呂)兩傍各五,凡十穴。

  大椎上兩傍各一,凡二穴。

  目瞳子浮白二穴。

  兩髀厭分中二穴。

  犢鼻二穴。

  耳中多所聞二穴。

  眉本二穴。

  完骨二穴。

  頂中央一穴。

  枕骨二穴。

  上關二穴。

  大迎二穴。

  下關二穴。

  天柱二穴。

  巨虛上下廉四穴。

  曲牙二穴。

  天突一穴。

  天府二穴。

  天牖二穴。

  扶突二穴。

  天窗二穴。

  肩解二穴。

  關元一穴。

  委陽二穴。

  肩貞二穴。

  喑門一穴。

  齊一穴。

  胸俞十二穴。

  背俞二穴。

  膺俞十二穴。

  分肉二穴。

  踝上橫二穴。

  陰陽蹻四穴。

  水俞在諸分,熱俞在氣穴,寒熱俞在兩骸厭中二穴。

  大禁二十五在天府下五寸。

  凡三百六十五穴,針之所由行也。

  帝曰:余已知氣穴之處,游針之居,願聞孫絡溪谷,亦有所應乎?

  岐伯曰:孫絡三百六十五穴會,亦以應一歲,以溢奇邪,以通榮衛。榮衛稽留,衛散榮溢,氣竭血著。外為發熱,內為少氣。疾瀉無怠,以通榮衛,見而瀉之,無問所會。

  帝曰:善。願聞溪谷之會也。

  岐伯曰:肉之大會為谷,肉之小會為溪,肉分之間,溪谷之會。以行榮衛,以會大氣。邪盛氣壅,脈熱肉敗,榮衛不行,必將為膿,內銷骨髓,外破大膕。留於節湊,必將為敗。積寒留捨,榮衛不居,卷肉縮筋,肋肘不得伸。內為骨痺,外為不仁,命曰不足,大寒留於溪谷也。溪谷三百六十五穴會。亦應一歲。其小痺淫溢,循脈往來,微針所及,與法相同。

  帝乃避左右而起,再拜曰:今日發蒙解惑,藏之金匱,不敢復出。乃藏之金蘭之室,署曰氣穴所在。岐伯曰:孫絡之脈別經者,其血盛而當瀉者,亦三百六十五脈,並注於絡,傳注十二絡脈,非獨十四絡脈也,內解瀉於中者十脈。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4-6-15 11:19 , Processed in 0.021294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