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標題:
蘇東坡
[列印本頁]
作者:
老伯衛
時間:
04-10-8 18:37
標題:
蘇東坡
蘇軾(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自號東坡居士。
眉州眉山 (今四川眉山縣)人。
生於北宋中期,仁宗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有「東坡集」、「後集」、「續集」。
蘇軾直到八歲才開始好好的讀書,母親是他的啟蒙老師,
由於蘇軾從小天資聰穎,在母親教導下可說進步的非常快。
他的父親為蘇洵,母親為程氏,還有一個弟弟蘇轍。
後來蘇軾到道觀私塾裡去讀書,這在當時是非常平凡的庶民教育場所,
和他一起在私塾裡就讀的孩童有很多都是商人和農民子弟,
蘇軾在私塾裏度過童年,培養了他的庶民性格,對他的日後有很大的助益。
而他的父親蘇洵雖然志在科舉,但他開始做學問的時間太晚了,結果並未中舉而過著懷才不遇的悲慘生涯。
因此他對於蘇軾、蘇轍兩兄弟的期望很大。
仁宗嘉佑元年(西元1056)二十一歲的他和弟弟蘇轍在父親的陪伴下赴京城參加科舉考試;
是年順利的考上預備考試的兩兄弟,又一起參加翌年春的科舉,一舉進士及第。
殿試時,他獻上二十五篇進策,很得仁宗皇帝的欣賞,於是將蘇軾評為翰林學士。
當時的主考官歐陽修當時便曾對人說:
「吾當避此人,出一頭地。」
(我應當避開此人,好讓他出人頭地)
可見得當時歐陽修拔擢後進的愛心。
後來蘇軾及蘇轍便拜歐陽修為師。
雖然他中了進士,但蘇軾母親程氏,卻在嘉祐二年四月生病去世,
他也因母喪丁憂三年,延遲了官場生涯的展開。
不知是否因為蘇軾注定要受到命運的捉弄,在這之後,他的士途便變得不是很順利,無法一路平步青雲。
在英宗至平二年(西元1065)他二十九歲時喪妻,隔年又喪父,再次丁憂三年。
坡翁笠屐圖
在詹縣東坡書院裡的墻壁上,嵌著一塊用端州(今廣夷肇慶)石雕刻的《坡翁笠屐圖》。
這是蘇東坡在海南生活的「寫真」。
這幅畫據說已流傳到日本等國了。
關於《坡翁笠屐圖》,曾有這樣一段故事:
一天,蘇東坡去拜訪當地的一位叫黎子雲的秀才,途中遇雨,他便進入一農家去避雨。
農家裡的人見東披來了,都十分熱情地接待他。
小孩子抬出椅子請坡翁坐,農婦端出熱呼呼的紅茨請東坡先生吃。
他吃得津津有味。
東坡吃飽以後,雨還在下,路又泥濘,主人便借一頂當地出產的竹笠給他戴,
又借一雙當地百姓常穿的木屐紿他穿,以便好走路。
這是東坡第一次戴竹笠,第一次穿木屐。
他穿、戴起來很不自然,走起路來搖搖擺擺,好像要摔倒似的。
路旁的小孩子和婦女,看見東坡走路的樣子,便咯咯地笑起來。
蘇東坡一邊慢慢地走,一邊笑看說:「你們笑什麼呢?笑我這個怪樣子嗎?」
路邊的小狗看見蘇東坡走路的樣子,也感到奇怪,便跟在他後面「汪汪」地吠起來。
東坡轉過來對看小狗說:「小狗子,你們吠什麼咧?是吠我這個怪樣子嗎?」
他穿看木屐,戴著竹笠,一走一個腳印地慢慢地走,一邊想看小孩子和婦女們的笑語,
不覺天已快黑了,還未走到家--原來他迷路了。
他在刺竹、叢林裡轉來轉未:「家在哪裡呢?」
當他正在焦急的時侯,一個放牛娃騎著牛來了,牛娃問他:「坡翁,您在這裡幹什麼呀?」
蘇東坡緊張地說:「小娃娃,我迷路了,我的家在哪裡?」
小娃娃用牛鞭一指,說: 「喏,在那邊!踉看牛屎路往前走,便可看到一棟棟牛欄。您家就在牛欄西邊。」
在牛娃的指引下,蘇東坡朝自己的家慢慢地走去。
後來,人們為了紀念他,就在東坡書院的牆壁上,鑲嵌一塊用端州石雕刻的《坡翁笠屐圖》
[right](摘自 藝林書畫趣譚)[/right]
蘇東坡畫扇
蘇東坡要到杭州來做刺史了。
這個消息一傳出,刺史衙門前面每天都擠滿了人。
老百姓想看一看蘇東坡上任的紅紙告示,聽一聽蘇東坡升堂的三聲號炮:
…可是,大家伸著脖子盼了仔多天,還沒有盼到。
這天,忽然有兩個人,又打又鬧地扭到衙門來,把那堂鼓擂得震天響,呼喊看要告狀。
衙役出來吆喝道:「新老爺還沒上任哩,要打官司過兩天再來吧!」
那兩個人正在火頭止,也不管衙役攔阻,硬要闖進衙門裡去。
這辰光,衙門照壁那邊轉出一頭小毛驢來。
毛驢上騎著一個大漢,頭戴方巾,身穿道袍,紫銅色的面孔上長看一臉絡腮鬍子。
他嘴裡道:「讓條路,讓條路!我來遲啦,我來遲啦!」
小毛驢穿過人群,一直往衙門裡走。
衙役趕上去,想揪住毛驢尾巴,但已經來不及,那人就一直闖進大堂上去了。
大漢把毛驢拴在廊柱上,信步跨上大堂,在正中的虎皮座上坐下來。
管衙門的二爺見他這副模樣,還當是個瘋子,就跑過去喊道:
「喂!這是虎皮座呀,隨便坐上去要殺頭的哩!」
大漢只顧哈哈笑:「哦,有這樣厲害呀!」
管衙門的二爺說:「當然厲害!虎皮座要帶金印子的人才能坐哩。」
「這東西我也有一個。」太漢從袋裡摸出一顆亮閃閃的金印子,往案桌上一擱。
管衙門的二爺見了,嚇得舌頭吐出三寸長,半天縮不進去。
原來他就是新上任的刺史蘇東坡啊!
蘇東坡沒來得及貼告示,也沒來得及放號炮,一進衙門便坐堂,叫衙役放那兩個要告狀的人進來。
他一拍驚堂木,問道:「你們兩個叫什麼名字?誰是原告?」
兩個人跪在堂下磕頭。
一個說:「我是原告,叫李小乙。」
另一個說:「我叫洪阿毛。」
蘇東坡問:「李小乙,你告洪阿毛什麼狀?」
李小乙回答說:「我幫工打雜積下十兩銀子,早兩個月借紿洪阿毛做本錢。我和他原是要好的鄰居,講明不收利息:但我什麼時侯要用,他就什麼時侯還我。如今,我相中了一房媳婦,急等銀子娶親,他非但不還我銀子,還打我哩!」
蘇東坡轉過來問洪阿毛:「你為啥欠債不還,還要打人?」
洪阿毛急忙磕頭分辯:「大老爺呀,我是趕時令做小本生意的,借他那十兩銀子,早在立夏前就販賣扇子了?投想今年過了端午節天氣還很涼,人家身上都穿夾袍,誰來買我的扇子呀!這幾天又接連陰雨,扇子放在箱裡都霉壞啦。我是實在沒有銀子還債呀,他就罵我、揪我,我一時在火頭上打了他一拳,這可不是存心打的呢!」
蘇東坡在堂上皺皺眉頭,說:「李小乙娶親的事情粟緊,洪阿毛應該馬上還他十兩銀子。」
洪阿毛一聽,在堂下叫苦起來:「大老爺呀,我可是實在沒有銀子還債呀!」
蘇東坡在堂上捋捋鬍鬚,說:「洪阿毛做生意蝕了本,也實在很為難。李小乙娶親的銀子還得另想辦法。」
李小乙一聽,在堂下喊起屈來:「大老爺呀,我辛辛苦苦積下這十兩銀子可不容易呀!」
蘇東坡笑了笑,說:「你們不用著急,現在洪阿毛馬上回家去拿二十把發霉的折扇給我,這場官司就算是兩清了。」
洪阿毛高與極了,急忙爬起身,一溜煙奔回家去,拿來二十把白折扇交紿蘇東坡。
蘇東坡將折扇一把一把打開,攤在案桌上,磨濃墨,蘸飽筆,挑那霉印子大塊的,畫成假山盆景;
撿那霉印子小點的,畫成松竹梅歲寒三友,一歇歇時光,二十把折扇全畫好了。
他拿十把折扇給李小乙,對他說:「你娶親的十兩銀子就在這十把折扇上了。你把它拿到衙門口去,喊口『蘇東坡畫的畫,一兩銀子買一把』,馬上就能賣掉。」
他又拿十把折扇紿洪阿毛,對他說:「你也拿它到衛門口去賣,賣得十兩銀子當本錢,去另做生意。」
兩個人接過扇子,心裡似信非信:誰知剛剛跑到衙門口,只喊了兩聲,二十把折扇就一搶而空了。
李小乙和洪阿毛每人捧看十兩白花花的銀子,歡天喜地的各自回家去了。
人們都把蘇東坡「畫扇判案」的新鮮事到處傳頌,你傳我傳,一直到今天還有人在講昵。
[right] (摘自 藝林書畫趣譚)[/right]
[left]蘇東坡四大楷書名碑[/left]
[left]
[/left]
四川眉山三蘇祠有座碑亭,珍藏著歷代碑刻共計150多通,其中88通是蘇東坡手跡刻石。
《羅池廟詩碑》、《表忠觀碑》、《醉翁亭記》、《豐樂亭記》是蘇東坡著名的楷書四大名碑,共計14通。
每通碑的高度都超過2米,寬1米多,每字字徑10釐米以上,世人謂之擘窠大字。
《羅池廟詩碑》,眉山人俗稱《柳州碑》,後世又稱譽為“三絕碑”。
羅池廟,紀念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的祀祠,在現柳州市柳侯公園內,因建於廣西柳州馬平羅池而得名。
蘇東坡晚年貶官至廣東惠州,曾應柳人的請求而書寫了該碑的贊詞部分。
贊詞是用《楚詞》“騷體”風格寫的詩歌,所以叫詩碑。
詩碑的頭一句詩是“荔子丹兮蕉黃”,該碑又叫《荔子丹碑》。
為什麼又叫“三絕碑”呢?
三絕碑一般應具備三個條件,即碑文、書法、刻工皆精絕。
這通碑除具備以上條件外,還有點不同,即韓愈的祭詩,柳宗元的事跡,蘇東坡的書法,
“唐宋散文八大家”,這通碑就占了三家,絕中之絕!故又號稱“東坡第一碑”。
三蘇祠《羅池廟詩碑》是眉州知州金一鳳在清康熙乙酉年(1705年)所刻。
200多年後,清碑剝蝕嚴重,字跡已經模糊不清。
1916年,眉山人郭慶琮據“友人張幼泉所藏宋拓本雙鉤勒石”。
現今,碑亭內便有兩通不同時期的《羅池廟詩碑》。
[left]
[/left]
《表忠觀碑》,蘇軾書於元豐元年(1078年)。
1942年眉山行政督察專員陳炳光、眉山縣長張玉階、民教館館長夏眉壽、詩人陳秉哲等集殘拓刻石。
碑文是蘇東坡在徐州知州任上應杭州知州趙忭所請而作。
該文表彰了五代吳越王錢膢一門“三世四王”的歷史功績。
特別是忠懿王錢m降宋後,使江、浙一帶“至於老死不識兵革”,
農業生產得到進一步發展,並為中國文化的南移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百家姓》這本小冊子中,錢氏排名僅次於皇姓趙氏,足見錢氏的地位。
趙忭請求中央朝廷對錢氏宗廟加以修葺和管理,蘇軾y杭時早有同感,因而寫下具有錢氏簡史的雄文。
對於這篇碑文,王安石給予了極高的評價,譽為“三王世家”體,即司馬遷的《史記》文體。
此碑不僅成為文章軌範,書法也為後世喜愛。
《表忠觀碑》四通,八面刻,850字,為東坡中年代表作,“四大名碑”中的長篇巨制。
杭州人在明嘉靖三十九年重新刻石,剩下三石已殘,現存杭州市文廟內碑林。
三蘇祠藏《表忠觀碑》是全國僅存完整的石碑,由於它的完整性,故彌足珍貴。
《醉翁亭記》、《豐樂亭記》,共8通,碑文都是歐陽修撰寫,蘇東坡的書法。
原碑由歐陽修自書刻石,立於安徽滁州瑯琊山醉翁亭旁。
後終因字畫褊淺,字跡模糊漫滅,在宋元塘蠾~蘇東坡出知安徽潁州時,
滁州知州王詔就派人赴潁求蘇軾重書。
據傳,東坡書《醉》碑一出,時人拓碑者為之塞途。
1982年,三蘇祠重刻兩碑,所據拓本是真正的宋拓本。
即館藏《醉》、《豐》宋拓本。
這是北京故宮博物院於1959年無償調贈給三蘇紀念館的鎮館之寶。
不僅如此,兩碑還被人稱為奇碑。
兩碑的刻工是眉山名工匠蘇海雲,十分湊巧,他是蘇東坡的後裔。
為傳之久遠,蘇海雲精心刻石,日刻三字,每字字槽深而圓轉,盯睛細看碑文,瞬間便產生一種奇觀:
明明是陰文字卻偏偏變成了陽文字,字型呈立體感,非常好看。
歐陽修的妙文,蘇東坡的書法,加上刻工精良,《醉翁亭記》也被後世稱譽為“三絕碑”。
《表忠觀碑》蘇東坡43歲書,脫胎於顏真卿《東方朔畫贊碑》,風格以清雄二字概括。
《醉》、《豐》二碑,56歲書。
字形豐肥,扁闊,用墨濃重,風格老辣、圓熟,已入化境。
《羅池碑》約60歲書。
人書俱老,灑脫出格,繩墨不可羈。大家風範,由此可見一斑。
歷時近300年的時間,三蘇祠纔集齊蘇東坡“四大名碑”(見圖),
這也是目前國內惟一一處集齊四碑陳列的碑亭。
[left]
[/left]
[left]
[/left]
苧蘿西子
[left]
[/left]
[left]苧蘿西子[/left]
廣東省惠州市惠城區西湖景區西新橋上眺望泗州塔
紹聖元年,蘇東坡貶官惠州,攜妾王朝雲謫居三年,留下蘇堤、朝雲墓、六如亭、西新橋、東新橋等遺跡。
湖因蘇東坡而著稱,與杭州西湖、穎州西湖齊名。
矗立在西山上的泗州塔,又名玉塔,塔外七層,內共十三層,磚木結構,是西湖最古老的建築,蘇東坡詩:
“一更山吐月,玉塔臥微波。”予游西湖,朝夕兩度造訪,備感都市清幽之趣。
作者:
老伯衛
時間:
04-10-8 18:52
標題:
回覆: 蘇東坡
補充資料:11世紀的美食家?
【蘇東坡的食譜】
作者:吳迎春
蘇東坡的文章、書法著名、食譜也很著名。
到底這位11世紀的詩人有哪些不為人知的名菜?
這位一千年前就練瑜珈的生活大家又是怎樣養生?
他跟他的學生,名畫家米芾又是怎樣活過一個千禧年?
東坡肉、東坡魚、東坡酒、東坡墨……,在十一世紀的中國,蘇東坡是一個名牌。
凡是他碰觸過的東西:一張紙、一個硯台、一家酒樓、一個涼亭,都變成了眾人爭睹、爭購、收藏的對象。
連蘇東坡的帽子形式,一時間都成了「流行時裝」,而被仿製的製造商稱為「子瞻帽」。
(蘇東坡,字子瞻)
儘管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蘇東坡(1036-1101年)對積弱宋朝的命運,
影響力還沒有那個披頭散髮、衣裳骯髒、矯柔做作的王安石、或一本正經的歐陽修來得大;
儘管他一輩子被排擠在主流政治圈之外,
但是在「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中國文壇,他卻是少數幾個過了一千年還有人閱讀的文學家。
從林語堂所著的《蘇東坡傳》中,去考究蘇東坡食譜裡的東坡肉、東坡魚:
用醬油文火煮五花肉;或用白菜、橘皮煮魚,
看來都只像是他被四處流放時,因為想家,而做的家鄉(四川)菜改版。
但是,因為它們是蘇東坡愛吃的肉、喜歡的魚,馬上就變成眾人學習的對象。
而他學廣東人自釀的桂酒、松酒,雖然在給朋友的信中,把食譜寫得頭頭是道:
用麵餅掛起來風乾兩個月做麴餅,再混合米飯發酵3~5天……,
但後來事實證明,喝過他自釀酒的朋友,都會連續腹瀉。
蘇東坡的兒子蘇過,事後跟「蘇東坡迷」解釋父親的釀酒祕訣時,都大笑說:
「先父只是實驗罷了,他也只試過一兩次。桂酒嘗來不過像屠蘇酒(普通酒)。」
甚至,蘇東坡晚年被流放到海南島,因為物資缺乏,
必須自己燒樹枝製煙灰、混合牛皮膠做墨,差點連房子都燒掉了,
卻仍有人把這段事用「在海南島跟蘇東坡學的製墨密法」名號,回中國大陸賣「蘇東坡墨」而大發利市。
根據林語堂的說法,大師的兒子蘇過也只能搖頭苦笑。
儘管蘇東坡的食譜、手藝平淡無奇,但是蘇東坡的影響力,能從上個千禧年門檻,
延續到人類歷史的第二個千禧年末,正是因為他的文學跟生活有那麼真切、熱情的關係。
很大一部份跟吃有關
在一片講究矯柔做作、艱澀聱牙的駢文作風中,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所提倡的,
卻是簡潔易懂、親近自然的寫作風格。
特別是蘇東坡隨著環境際遇,信手撚來人民百姓生活中的細節用語,
無論是用在詩句或散文,書信或贈句,都深貼每個人日常生活的體驗與心情。
其中,很大一部份跟吃有關。
很少見過一位嚴肅的中國文學大家,在自己的文學作品中,出現那麼多跟吃有關的描述。
宋朝富裕、繁榮的經濟,是讓這位大文學家能夠享受生活,並且盡情揮灑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蘇東坡又是成長在宋朝最好的皇帝仁宗年代,
在宋朝最野心勃勃的皇帝神宗年代,在中國最富裕多采的杭州做父母官。
馬可波羅記錄經濟上最富庶、科技上最先進、生活上最豐盛的中國之前一百年,
蘇東坡就已經在杭州建蘇堤、開運河、建陶瓦地下供水管,更辦了中國第一所公立醫院了。
當時的杭州城,城外環以高牆,城內有河道,河道上架了橋梁相通。
夜晚,城裡的夜市常營業到凌晨二、三點。
夜市裡綢緞、刺繡、扇子、食物攤販延綿不斷。
各式各樣的點心糖果販子,還會利用特殊廣告技巧:賭博、戴面具的人、載歌載舞的方式,來吸引購買者。
除此之外,西湖的景致、虎跑山泉沏的茶,遊湖畫舫上的酒菜,加上蘇東坡的好酒,
自然他的作品中常提到吃食。
從著名的「水調歌頭」裡「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黃泥板詞」中「今與數客飲酒而純臣適至,……既與純臣飲,無以侑,西鄰耕牛適病足,乃以為牛肉」;
到「杞菊賦」裡「余仕宦十有九年,……及至膠西(山東密縣),意且一飽,而齋廚索然,不堪其憂。且與通守劉君延式循古城廢圃,求杞菊(枸杞與菊花,幼苗皆可食)食之,捫腹而笑。」
蘇東坡的文章處處可見食物。
連他氣勢磅礡的「赤壁賦」,都是朋友帶著剛捕到巨口細鱗的松魚,
蘇東坡扛了幾罈家裡藏的老酒,爬到赤壁上,烹煮餐飲之後,完成的。
蘇東坡的文學,跟食物與酒,像是有分不開的干係。
這種對身邊事物的熱情觀察、參與,在蘇東坡的畫中,也盡情表達。
他與當代的朋友黃庭堅、李龍眠、米芾,創造了宋朝的文人畫風格。
而蘇東坡的墨竹,算是中國文人畫的代表作。
這種以腦中印象為主,掌握意境而非寫實的畫法,儘管只有幾片竹葉,
但無論是在月夜中靜止的竹葉、或風雨中勁搖的竹葉,都可以看出蘇東坡畫竹時情緒的起伏。
而蘇東坡的弟子米芾,畫中清冷的意境,更反應出知識份子對宋朝富裕生活反省後剩下的儉約。
在20世紀末的頹廢物質主義極致後看來,不免有一絲熟悉、一絲慨嘆興盛後的衰敗,
像是歷史中不可規避的命定。
豐裕的宋朝文人,同樣開始風行養生。
接近40歲的蘇東坡也不例外。
仕途不順後,他對田園詩人陶淵明的熱愛,更是到了頂點。
熱心種稻與橘子樹的蘇東坡不僅研究、試種優良品種,
更在文學表達上從「憤怒與苛酷的火氣」,一轉而成「真正的寧靜滿足,還有與自然的渾然一體,甚至他對大自然之美的喜悅與生活中的樂事的享受,也比以前灑脫而不執著,」林語堂寫道。
中年蘇東坡對寧靜心情的追尋之外,開始對長生之術十分著迷。
特別心儀的是「氣功」或稱「瑜珈」。
林語堂指出,中國人的養生之道,與西洋不同。
中國人認為人不應當浪費精力去打球追球,因其正與中國人「保存精力」的養生之道不合。
而瑜珈的精義則是休息:有計畫、有意識地讓身體休息,
所以規定在固定的時間停止呼吸,更要消滅靜坐時腦內的自然活動。
這種藉著控制呼吸與雜念,而身心全部休息的「氣功」,讓身體保持非常容易得到氧氣的狀態,
卻不必像西洋有氧運動那樣,因為激烈而消耗同等量的精力。
蘇東坡的弟弟蘇轍,夏天消化不良、秋天咳嗽的慢性病,也因為練瑜珈而痊癒。
在弟弟親身推介下,蘇東坡也開始練習道家的絕食與氣功。
既然遵從「偃憩」的養生原則,蘇東坡對於睡覺,也有講究的要求。
「在他入睡之前,他要不厭其煩地把被褥塞好。他要翻來覆去把軀幹四肢安排好,直到把自己擺放適當,又自在又舒服為止。身上倘有地方發僵發硬,他要輕輕推、輕輕揉。他要睡了,閉上眼,細聽氣血運行,要確待呼吸得緩慢均勻,他會自言自語:『現在我已安臥,即使身上還有發癢之處,我也不再絲毫移動,要以毅力精神克服之,這樣,再過片刻,我渾身輕鬆安和直到足尖,睡意已至,吾入睡矣。』」
他認為,睡覺跟靈魂有關,而靈魂的自在又跟身體的自在相連。
「人若不能控制身心,便不能控制靈魂。」
另外,蘇東坡每日生活中的另兩件大事,是用細梳子梳通頭髮,以及沐浴。
雖然因為公務,隨時奉命奔波中國大江南北(從山東到海南島),蘇東坡對身體健康十分重視,
甚至還做了一篇「養生論」,描寫自己練氣功控制呼吸的精確方式,以及感覺:
「(我)控制呼吸,似乎是脈搏跳動5次算呼吸的一個週期。吸、停、呼的比例是1:2:2。停止呼吸最長的時間是『閉120次而開,蓋已閉得20餘息也』(我)當時的感覺是心靈完全休息,內在知覺的高度敏銳,而且可以覺察到脊椎骨和大腦間的振動,及渾身毛髮的生長。」
從吃到睡,從練氣功到種橘子,若說蘇東坡是個文學家,毋寧說他是個生活家。
無論日子多麼不順遂、不如意,他都能苦中作樂,
難怪歷經那麼多個世紀的起起伏伏,中國人仍然那麼喜歡他。
就像61歲被流放到海南島,他仍在給朋友的信中寫道:
「此間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然亦未易悉數,大率皆無爾。惟有一幸,無甚瘴也。」
他最常做的事,就是到處遊逛、跟村民在檳榔樹下聊天。
莊稼漢不知道要跟他說什麼,他就自己跟他們說故事,
後來他兒子告訴朋友說,父親若一天沒有客人來,就會覺得不舒服。
難怪余秋雨在《文化苦雨》中,仍對蘇東坡這種「放達」充滿了嚮往,
而對現代人「唯偏執狂得以倖存《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的人生觀、工作觀感到不耐:
「我們這些人,為什麼稍稍做點學問,就變得如此單調窘迫了呢?如果每宗學問的弘揚,都要以生命的枯萎為代價,那麼世間學問的最終目的又是為什麼呢?如果輝煌的知識文明總是給人們帶來如此沈重的身心負擔,那麼再過千百年,人類不就要被自己創造的精神成果壓得喘不過氣來?如果精深和體魄總是矛盾,深邃和青春總是無緣,學識和遊戲總是對立,那麼何時才能問津人類自古至今一直企盼的自身健全?」
在世界經濟體系中,扮演著幾乎與宋朝相當地位的台灣,
「愛拚才會贏」的專注仍然是台灣人精神生活的主流時,蘇東坡熱情品嚐生命每個細節的「豐富」,
隨遇而安且熱情參與的「放達」,像是能幫助台灣跨入另一個千禧年,正待追尋的人生情境。
【簡易食譜】
蘇東坡的食譜中,東坡肉算是最有名,也最多人吃過的。
倒是東坡魚,以及東坡湯,較不為人知。
據林語堂所著《蘇東坡傳》的描述,東坡魚、東坡湯的做法如下:
一、東坡魚
材料:
1.鯉魚或吳郭魚一條
2.大白菜少許
3.青蔥少許
4.生薑數片
5.橘皮切絲
做法:
1. 魚先抹上鹽,肚裡塞上大白菜葉
2. 熱油鍋,將魚與蔥段一起煎至半熟,加入生薑 片,澆上鹹豆汁(醬油)與酒煮至熟
3. 起鍋前,將切細橘皮撒在魚上,盛盤上桌
二、東坡湯
材料:白米、白菜、蘿蔔、油菜、荸薺、薑絲少許。
做法:
1. 準備兩層蒸鍋:一層煮水鍋、一層蒸籠
2. 把所有青菜切妥放進下鍋水中,加薑絲、鹽煮熟
3. 將煮至半熟米飯放在菜湯上之蒸籠蒸熟
為了真的了解這兩道菜的口味,試著照「古法」做後,結果東坡魚的味道顯然勝過東坡湯。
因為中國人做菜向來依個人口味,斟酌各項配料,
所以無論是蘇東坡、林語堂,都沒有將食譜寫得精確,留下不少個人發揮的空間。
就像東坡魚的材料雖然簡單,但是到底應該做出什麼味道,卻沒人知道,
只好就每個人對他的了解,做些不同的想像、發揮。
面對剛買回的鮮魚,想起蘇東坡好酒,在烹煮過程中加了大量的米酒頭(想來蘇東坡在江南時間多,應該煮魚也是用米酒)。
結果香醇的酒味、加上橘皮的清香,應該算是東坡魚的特色。
即使是初秋,台灣的白日仍然燠熱。
但是涼爽的夜晚,啜飲淡酒、配上「東坡魚」,
慶幸自己能在二十世紀末,重新品嚐十一世紀末那個中國詩人口中的美味與心中的美境。
作者:
聖代
時間:
05-2-13 20:06
標題:
回覆: 蘇東坡
蘇軾在杭州做刺史的時候,用心治理西湖,四周的田地不怕澇也不愁旱了。
不但風調雨順,杭州四鄉的莊稼得了個大豐收。
老百姓為了感謝蘇東坡治理西湖的好處,過年時候,大家就抬豬擔酒來給他拜年。
蘇東坡收下很多豬肉,叫人把它切成方塊,燒得紅紅的,
然後再按治理西湖的民工花名冊,每家一塊,將肉分送給他們過年。
太平的年頭,家家戶戶過得好快活,加上蘇東坡差人送肉來,大家更是高興,
人人都有誇蘇東坡是個賢明的父母官,並將他送來的豬肉命名叫做“東坡肉”。
當時,杭州有家大菜館,菜館老闆見人們都誇說“東坡肉”,就和廚師商量,
把豬肉切成方塊,燒得紅酥酥的;掛出牌子,也取名為“東坡肉”。
新菜一出,那家菜館的生意就興隆極了,從早到晚顧客不斷,每天殺十頭大豬還不夠賣呢,
別的菜館老闆看得眼紅,也學著做起來,一時間,不論大小菜館,家家都有“東坡肉”了。
後來,就把“東坡肉“定為杭州的第一道名菜。
蘇東坡為人正直,不畏權勢,朝廷中的那班奸臣見他得到老百姓的愛戴,心裏很不舒服。
他們當中有一個御史,喬裝打扮到杭州來找岔子,存心要陷害蘇東坡。
御史到杭州的頭一天,在一家館裏吃午飯。
堂倌遞上功能表,請他點菜。
他接到功能表一看,頭一樣就是“東坡肉”!
他皺起眉頭,想了一想,不覺高興得拍著桌子大叫:「我就要這頭一道菜!」
他吃過“東坡肉”,覺得味道倒真是不錯,向堂倌一打聽,知道“東坡肉”是同行公認的第一道名菜,
於是,他就把杭州所有的菜館的菜單都收集起來,興沖沖地回京去了。
御史回到京城,馬上就去見皇帝。
他說:「皇上呀,蘇東坡在杭州做刺史,貪贓枉法,把惡事都做絕啦!老百姓恨不得要吃他的肉。」
皇帝說:「你是怎麼知道的?可有甚麼證據嗎?」
御史就把那一大迭油膩的菜單呈了上去。
皇帝本來就是個糊塗蛋,他一看功能表,就不分青紅皂白,立刻傳下聖旨,將蘇東坡掉職,
遠遠地發配到海南去充軍。
蘇東坡被調職充軍後,杭州的老百姓忘不了他的好處,仍然像過去一樣讚揚他。
就這樣,“東坡肉”也一代一代地傳下來,直到今天還是杭州的一道名菜。
作者:
神無 闇燁
時間:
05-2-14 21:40
標題:
回覆: 蘇東坡
呃?不會吧...按照聖代大的說法,那蘇東坡還真是可憐...受了無妄之災啊!
作者:
修音*~
時間:
05-2-15 20:49
標題:
回覆: 蘇東坡
超愛他的~最愛他的"詞",尤其是""定風波""(愛死這闋了,尤其是在下雨天吟~很棒的)
他雖然遭人嫉妒非常悲慘~(貶的最遠......海南島~)
但他的氣度,實在令我喜愛和欽佩!
而且他真是一個全才呀!我記得像是治理西湖時,那有名的蘇堤也是紀念他的。
(蘇軾在杭州有一項重大的水利建設,就是在西湖築堤,世人稱為蘇堤。)
然後還有東波棋,我記的他發明了這種棋步,當時沒人能贏他,但現在已破解了,棋魂裡有出現。(笑~)
------------------------------摘錄:人民日報------------------
在杭州的西湖,有兩條長堤,特別是那條由南向北的大堤是遊人必去之處,這條堤是蘇東坡在五十二歲擔任杭州太守時修築的。據記載,當時西湖裡淤泥很深,淤泥中長滿雜草,蘇東坡動員民眾鏟雜草、挖淤泥,既疏浚西湖,又築成長堤,使之橫跨湖面,綿亙數裡,夾道雜植花柳,中有六橋。原先南邊到北邊要沿湖走三十多裡,“環湖往來,終日不達”,有了長堤,南北溝通,方便極了。杭州人把這條堤稱作蘇堤,一直叫到今天,就是為紀念蘇軾的這個政績的。林語堂在《蘇東坡傳》裡寫道,蘇東坡在杭州時一直在為民眾興利除害、埋頭苦干,足足一年半時間無暇去悠閑地讀書,在為民眾干實事和為自己讀書寫作二者之間,蘇軾選擇了前者。
這段時間裡,他完成了杭州的供水分流、疏通鹽道、重整西湖、平抑糧價、熱心賑災等老百姓最利益攸關的一繫列的大事。古人說道德文章,沒有一種崇高的心靈,心裡沒有裝著老百姓,是不可能為民眾辦實事的,何況他在辦實事的時候還同時受到誹謗,要時時當心背後射來的暗箭。正因為他一直在創造著生活,從創造中獲得樂趣,所以他筆下的詩文注定是豐富多彩、熱情洋溢、深刻動人的。
-------------------------------------------------------------
作者:
聖代
時間:
05-2-17 08:41
標題:
回覆: 蘇東坡
蘇軾是中國歷史上被貶得最慘的官
從來沒有一個官被貶到海南島過
而蘇東坡也有一首詞用來嘲笑自己的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繫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
黃州惠州儋州。
(儋州位於海南島西北部)
作者:
聖代
時間:
05-2-28 00:45
標題:
回覆: 蘇東坡
蘇軾.號東坡居士
考察其一生
東坡居士名稱由來並非無緣無故
蘇軾一生景仰白居易
白居易便有兩首《東坡種花》
持錢買花樹,
城東坡上栽
。但購有花者,不限桃杏梅。
百果參雜種,千枝次第開。天時有早晚,地力無高低。
紅者霞艷艷,白者雪皚皚。遊蜂逐不去,好鳥亦來棲。
前有長流水,下有小平台。時拂台上石,一舉風前杯。
花枝蔭我頭,花蕊落我懷。獨酌復獨詠,不覺月平西。
巴俗不愛花,竟春無人來。唯此醉太守,盡日不能回。
東坡春向暮
,樹木今何如。漠漠花落盡,翳翳葉生初。
每日領童僕,荷鋤仍決渠。剷土壅其本,引泉溉其枯。
小樹低數尺,大樹長丈餘。封植來幾時,高下隨扶疏。
養樹既如此,養民亦何殊。將欲茂枝葉,必先救根株。
雲何救根株,勸農均賦租。雲何茂枝葉,省事寬刑書。
移此為郡政,庶幾甿俗蘇。
另有《步東坡》一首
朝上東坡步,夕上東坡步。東坡何所愛,愛此新成樹。
種植當歲初,滋榮及春暮。信意取次栽,無行亦無數。
綠陰斜景轉,芳氣微風度。新葉鳥下來,萎花蝶飛去。
閒攜斑竹杖,徐曳黃麻屨。欲識往來頻,青蕪成白路。
除此外還有一首《別東坡花樹》
二年留滯在江城,草樹禽魚盡有情。
何處殷勤重回首?
東坡桃李重新成
。
蘇軾認為自己跟白居易遭遇很像
十分景仰白居易
字裡行間不止一次提到白居易
《贈寫真李道士》詩中寫
世人只數曹將軍,誰知虎頭非癡人。
腰間大羽何足道,頰上三毛自有神。
平生狎侮諸公子,戲著幼輿岩石裡。
故教世世作黃冠,布襪青鞋弄雲水。
千年鼻祖守關門,一念還為李耳孫。
香火舊緣何日盡,丹青余習至今存。
五十之年初過二,衰顏記我今如此。
他時要指集賢人,
知是香山老居士
。
《贈善相程傑》
心傳異學不謀身,自要清時閱搢紳。
火色上騰雖有數,急流勇退豈無人。
書中苦覓元非訣,醉裡微言卻近真。
我似樂天君記取
,華顛賞遍洛陽春。
《送程懿叔》
與子甥舅氏,摧頹各蒼顏。並為東諸侯,長此佳江山。
寒松無時花,安得插髻鬟。惟將老不死,一笑榮枯間。
我甚似樂天
,但無素與蠻。掛冠及未耄,當獲一紀閒。
子亦拙進取,才高命堅頑。譬如萬斛舟,行此九折灣。
仲氏新得道,一漚自塵寰。歲晚家鄉路,莫遣生榛菅。
《入侍邇英》
瞳瞳日腳曉猶清,細細槐花暖自零。坐閱諸公半廊廟,時看黃色起天庭。
上尊初破早朝寒,茗碗仍沾講舌干。陛楯諸郎空雨立,故應慚悔不儒冠。
兩鶴催頹病不言,年來相繼亦乘軒。誤聞九奏聊飛舞,可得徘徊為啄吞。
微生偶脫風波地,晚歲猶存鐵石心。
定是香山老居士
,世緣終淺道根深。
《去杭州》
當年衫鬢兩青青,強說重臨慰別情。衰發只今無可白,故應相對話來生。
出處依稀似樂天,敢將衰朽較前賢
。便從洛社休官去,猶有閒居二十年。
在郡依前六百日,山中不記幾回來。還將天竺一峰去,欲把雲根到處栽。
蘇軾由於仰慕白居易自稱為東坡居士
"東坡"一詞其來有據
歡迎光臨 鐵之狂傲 (https://www.gamez.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