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標題: 文章分享【什麼是英語力】 [列印本頁]

作者: GT.    時間: 07-7-23 23:38
標題: 文章分享【什麼是英語力】
摘自/天下雜誌
作者/張顯達(台大語言所暨外文系副教授兼語言所所長)


在台灣,每個人都知道學好英語的重要性。學好英語可以考進理想中的高中、大學,就業時能提升個人的競爭力,創業後能讓個人的事業走向國際化。但是怎樣的英語能力才算是好、才具有國際競爭力?是要通過「全民英檢」一個級數的檢定?還是托福要考得多少分?這個問題對大多數的人來說似乎過於專業,難以回答。不過大家都會說,如果學了六、七年英語都無法開口跟外國人用英語溝通,這樣的英語程度一定是不好。因此,許多人會以英語會話的能力,做為英語能力高低的指標。


不會煎荷包蛋的,肯定不會做菜;但是我們可以用會煎荷包蛋來判斷誰是烹飪高手嗎?基於種種原因,教育當局沒有告訴大眾怎樣是具有競爭力的英語,但是這並不代表英語是不重要的知識。登山的時候我們可以不看地圖,只要跟著領隊的旗子走,照樣可以攀上峰頂。但是如果領隊走太快、太慢,不符合我們的走路節奏時,自己手上有一份路線地圖、指南針,就可以按照自已的想法,走得更稱心如意。同樣地,在提升個人英語能力的路上,我們不一定都能夠跟著教育當局的規劃前進。走得不是十分順遂的時候,一份提升英語能力的地圖,幫助會很大。



聽說與讀寫
在許多人的心中,英語口語的訓練是「實用、生動活潑」,而書面語的讀寫練習則是「呆板、考試取向」。因此不管考試是否考口語,大家都會注意到英語口語訓練,至於書面的讀寫練習,就要看考試的形式決定。考試不考的,就不會大費周章去準備。


英語聽說與讀寫在觀感上的落差,其實只存在於學生的學習時空中由於台灣學生習慣依循老師的安排,透過課本學習。其他面向的知識,大都是以中文書籍報章雜誌為主要來源。因此一般學生閱讀英語都只是為了英語課的練習,很少是為了獲得某些資訊。英語課裡反覆練習的對話,有些可以在生活中用得上,但是一再講解的文章,不會在生活中出現,因此造成閱讀訓練與生活運用無關的感覺。實上,隨著網路的普及與盛行,各行各業的中高階層主管都需要透過網際網路,閱讀國外以英語書寫的相關網頁,掌握工作領域中的發展動態。國際間的業務往來主要也是經由英語書寫的電子郵件。大家記憶猶新的是在三、四年前SARS肆虐台灣期間,醫療專業人員都上網閱讀世界衛生組織的最新消息,然後對外發布新的因應措施。具有直接閱讀英語網頁能力的民眾,也就上網直接了解全球的疫情。這個例子清楚顯示,在國際化、全球化的發展中,良好的英語閱讀能力是迅速掌握國外資訊的基本條件,也就是奠定國際競爭力的基石。所謂「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正是現今網際網路時代的最佳寫照。



語言的互動與單向溝通
英語的教學與評量,一直以來都分為聽、說、讀、寫四個項目。聽與讀是屬於口語跟書面語的理解面向,說與寫是在表達面向。不過近年國外的語言教學組織在這四個項目之外加入了溝通模式的分類:語言互動與單向溝通。口語的聽與講,除了面對面的會話、討論的語言互動外,還有單向的聆聽理解(如聽新聞廣播)與表達(做簡報)。至於書面語的讀與寫,主要是定位在單向的溝通。


互動與單向溝通的差異在於:一、表達的一方,能否即時從對方的反應去調整或修正溝通的內容;二、接收訊息的一端,是否能夠藉由某些反應,即時要求澄清理解上的疑惑。語言互動就是動態的溝通,我們開口說話時,會不斷觀察對方的反應,聆聽的一端,也同步發出理解(如點頭或是嗯嗯的回應)或是聽不懂(如突然抬頭,要求重複)的回饋訊號。因此我們應該是在自然的互動中學到會話,發現回饋的訊號與調整的方法與策略。背誦對話或是演出對話只能改善會話中的流暢性,無法直接帶來英語會話的能力。單向的溝通是設定在不宜或是無法出現動態回饋的場合。集會中的演講、會議中的報告,為了整體呈現的效果,都是在進行到一個段落的時候,才可以提問。因此準備時,需要從聽眾的背景著手,編排說話內容的表達層次。這些準備功夫所需要的,其實已經超過所謂「語言能力」的範疇,涉及專業知識與推論辯證的能力。


換句話說,能夠在酒吧跟外國人用英語天南地北的閒聊,不表示就有能力在台上演講、報告,發表心得與咸想。這些所謂的高階英語能力,是台灣英語教育著力最少的。大部份的人都是進入職場之後,才邊做邊學。從提升個人與國家的競爭力來說,這是部份是需要在高中、大學中加強的。


此外,閱讀也是一種單向的溝通。閱讀過程中,我們藉由文字去理解作者所要傳達的訊息。遇到不懂的地方,只能自行忖度琢磨,沒有互動的線索引導。從閱讀文章的第一個字開始,我們就會不斷地動腦筋,預測作者下面要說什麼。我們在翻閱中文報章時,通常是從前面兩、三行就能掌握全文內容的方向,決定是否需要繼續看下去。但是我們很少以同樣的方法處理英語閱讀。


很多人把英語閱讀視為學習字彙與句型的媒介,文章的每一個句子都要仔細分析,每個單字都要詳看註解。久而久之,我們在閱讀英文的時候,就只看到單字和句子,變成見樹不見林。往往文章大部份的單字都懂,卻因為一個生字沒有到適當的解釋而停頓下來,無法改用上下文去推論生字的意義和句子所傳達的訊息,失去了閱讀中整體掌握資訊的能力。


美國的大學常常抱怨,來自亞洲的留學生托福的成績很高分,卻沒有真正的英語實力。這些考生大概就是以考取高分為目標,沒有真正去培養個人的語言能力。如果政府與學校只鼓勵大家參加英檢,卻不讓大家體會這些考試所代表的英語能力,這樣的推動成效自然有限。


目前各國常用的語言能力指標:大都使用兩個標準來界定:溝通任務的複雜性和是否妥善達成任務。如果我們到速食店用英語點餐,先用手指比向餐牌上的某一個套餐,然後說two,表示兩份。這樣的溝通任務是簡單的,因為說話情境中有很多輔助的線索,經由肢體語言的協助,任務圓滿達成。可是如果我們是打電話訂外送餐點,還需要把套餐中的某一項食品換成別的,任務就變得複雜。在電話中,肢體語言是看不見的。要妥善完成任務,需要有正確的詞彙,掌握合適的句型,這個時候語言的精準性就變得很重要。


高級的英語語言能力,除了能夠有效處理複雜的溝通任務之外,更具備了廣泛的使用範圍,能在不同的場所使用英語完成不同的溝通。一個負責電腦維修的技術人員,可能經過初級的英語檢定,再加上學習專業領域的詞彙後,就可以使用英語說明維修工作的內容。但是這個程度的英語能力,很難從一個專業中的使用轉移到別的主題。當話題從電腦轉到理財保險時,英語的溝通效能就馬上下降。
反過來說,通過高級能力檢定的人,可能不太懂英語的專業電腦詞彙,但是他們可以使用某些溝通策略,迅速掌握關鍵詞彙,完成個人專業知識之外的溝通。由此可見,溝通策略是語言能力高低的另一個關鍵。


溝通策略是在語言互動中學習而來,不需等英語達到某個級數才能開始。在學習過程中,某些時候老師可以放下語言正確性的要求,讓學生面對真實有意義的溝通任務,使用各種溝通策略去完成工作。這個過程中,學生除了學到溝通策略的運用外,對文法的正確性會有更清楚的認知。如果我們要把英語能力連接到提升競爭力的環節上,英語學習就必須超越人際溝通的範疇,擴大定位為吸收知識的學習工具。在學習過程中必須體會不同學習階段的特性,經常檢視自身的需求與尋找學習和使用的機會,在使用英語中學習英語,這樣才能有效地提升個人英語能力。




--------------------------------------------------------------------------
我覺得台灣過度重視證照的考取
以至於證照=個人能力的証明


那麼...考運很差或是很不會應付考試的人
就會很悽慘了= =|||


希望轉貼這篇文章
能讓大大們對於語言的學習、證照的考取有著不同角度的看法^ ^

(我覺得這篇文章說到重點了= =+)




[ 本文最後由 GT. 於 07-7-23 11:49 PM 編輯 ]




歡迎光臨 鐵之狂傲 (https://www.gamez.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