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標題:
中國古代官職介紹
[列印本頁]
作者:
~月狐~
時間:
06-3-3 22:57
標題:
中國古代官職介紹
中國古代官職
古代官職的情況,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員的職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況,也不盡相同。大體可分為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大類。
1.
中央官職
秦設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組成中樞機構。丞相管行政、太尉管軍事、御史大夫管監察和秘書工作。漢朝大體上沿襲秦制稱為三公。下有九聊,分管各方面政務,後世又演變為三省六部制。三省為中書省(決策)、門下省(審議)、尚書省(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宋代中書省職權擴大,同樞密院分掌文武大權,門下,尚書省遂廢。明代內閣為最高政務機構,內閣大臣稱為輔臣,首席稱首輔(即宰相)。清代有軍機處,王、公、尚書等為軍機大臣,掌握政府大權。
六部,是指
“
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戶部,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事;禮部,管典禮、科學、學校等事;兵部,管軍事;刑部,管司法刑獄;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事
”
。各部長官為尚書,副職為侍郎。下設郎中,副職稱員外郎,下屬官員有主事等。
此外,中央還設有專門機構和官員,負責管理圖書、編修歷史、制定曆法等工作。如司馬遷、張衡曾任太史令。高啟為翰林國史編修等。
2.
地方官職
秦漢主要行政區是郡。郡的長官,秦稱郡守,漢稱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區是州,州官稱刺史,屬官有長史、司馬等。唐代在一些軍事重鎮。設節度使,屬官有行軍司馬、參謀、掌書記等。宋代州官稱知州,縣官稱知縣。明清改州為府,稱知府。
此外,漢代也設州,天下分十幾個州,基本上是監察區,中央派官員去刺探情況,稱刺史。隋唐全國分十幾個道,也稱監察區,中央派官員前往巡視,稱黜陟使。宋代全國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設若幹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務。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機構叫行中書省,明代改稱承宣佈政使司,習慣上仍稱為
“
省
”
。
【爵】即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舊說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後代爵稱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時而異。如漢初劉邦既封皇子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為王,彭越為梁王,英布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為陳王;唐郭子儀被封為汾陽郡王;清太祖努爾哈赤封其子阿濟格為英親王,多鐸為豫親王,豪格為肅親王。再如宋代寇准封萊國公,王安石封荊國公,司馬光為溫國公;明代李善長封韓國公,李文忠封曹國公,劉基封誠意伯,王陽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國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鴻章封一等肅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機構中的最高官職,是秉承君主旨意綜理全國政務的人。有時稱相國,常與宰相通稱,簡稱
“
相
”
。如《陳涉世家》:
“
王侯將相甯有種乎廣《廉頗藺相如列傳》:
“
且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
!”
《蜀相》:
“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
《
<
指南錄
>
後序》:
“
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
”
【太師】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
“
三公
”
,後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如宋代趙普、文彥博等曾被加太師銜。其二,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
“
東宮三師
”
,都是太子的老師,太師是太子太師的簡稱,後來也逐漸成為虛銜。如《梅花嶺記》
“
顏太師以兵解
”
,顏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師銜,故稱。再如明代張居正曾有八個虛銜,最後加太子太師銜;清代洪承疇也被加封太子太師銜,其實並未給太子講過課。
【太傅】參見
“
太師
”
條。古代
“
三公
”
之一。又指
“
東宮三師
”
之一,如賈誼曾先後任皇子長沙王、梁懷王的老師,故封為太傅。後逐漸成為虛銜,如曾國藩、曾國荃、左宗棠、李鴻章死後都被迫贈太傅。
【少保】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少師、少傅、少保為
“
三孤
”
,後逐漸成為虛銜,如《梅花嶺記》
“
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脫
”
,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職,故稱。其二,古代稱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為
“
東宮三少
”
,後也逐漸成為虛銜。
【尚書】最初是掌管文書奏章的官員。隋代始沒六部,唐代確定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各部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如《張衡傳》:
“
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
”
再如大書法家顏真卿曾任吏部尚書,詩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書,史可法曾任兵部尚書。
【學士】魏晉時是掌管典禮、編撰諸事的官職。唐以後指翰林學士,成為皇帝的秘書、顧問,參與機要,因而有
“
內相
”
之稱。明清時承旨、侍讀、侍講、編修、庶起士等雖亦為翰林學士,但與唐宋時翰林學士的地位和職掌都不同。如《
<
指南錄
>
後序》
“
以資政殿學士行
”
,這是文天祥辭掉丞相後授予的官職;《譚嗣同》
“
君以學士徐公致靖薦
”
,徐致靖當時任翰林院侍讀學士,這是專給帝王講學的官職。白居易、歐陽修、蘇軾、司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學士。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貴者謂
“
上卿
”
。如《廉頗藺相如列傳》:
“
廉頗為趙將
……
拜為上卿。
”
【大將軍)先秦、西漢時是將軍的最高稱號。如漢高祖以韓信為大將軍,漢武帝以衛青為大將軍。魏晉以後漸成虛銜而無實職。明清兩代于戰爭時才設大將軍官職,戰後即廢除。《張衡傳》
“
大將軍鄧騭奇其才
”
,鄧騭當時為漢和帝的大將軍。
【參知政事】又簡稱
“
參政
”
。是唐宋時期最高政務長官之一,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框密副使合稱
“
宰執
”
。宋代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職。《訓儉示康》
“
參政魯公為諫官
”
,
“
魯公
”
指宋真宗時的魯宗道。《譚嗣同》
“
參預新政者,猶唐宋之參知政事,實宰相之職
”
。
【軍機大臣】軍機處是清代輔佐皇帝的政務機構。任職者無定員,一般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或京堂兼任,稱為軍機大臣。軍機大臣少則三、四人,多則六、七人,被稱為
“
樞臣
”
。清末漢人只有左宗棠、張之洞、袁世凱等短時間地任過軍機大臣。《譚嗣同》
“
時軍機大臣剛毅監斬
”
。
【軍機章京】參見
“
軍機大臣
”
條。是軍機處的辦事人員,軍機大臣的屬官,被稱為
“
小軍機
”
。《譚嗣同》:
“
皇上超擢四晶卿銜軍機章京,與楊銳、林旭、劉光第同參預新政。
”
【禦史】本為史官,如《廉頗藺相如列傳》
“
秦禦史前書曰
”
,
“
相如顧召趙禦史書曰
”
。秦以後置御史大夫,職位僅次子丞相,主管彈劾、糾察官員過失諸事。韓愈曾任監察禦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僉都禦史。再如《記王忠肅公翱事》
“
公為都禦史,與太監某守遼寧
”
,王翱當時任都察院長官。
【樞密使】樞密院的長官。唐時由宦官擔任,宋以後改由大臣擔任,樞密院是管理軍國要政的最高國務機構之一,樞密使的權力與宰相相當,清代軍機大臣往往被尊稱為
“
樞密
”
。宋歐陽修曾任樞密副使。《
<
指南錄
>
後序》:
“
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
”
文天祥當時掌管軍事要務。
【左徒】戰國時楚國的官名,與後世左右拾遺相當。主要職責是規諫皇帝、舉薦人才。《屈原列傳》:
“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
”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職名稱。是輔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漢代稱大司馬。宋代定為最高一級武官。《林教頭風雪山神廟》:
“
我因惡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場官司。
”
高太尉指高俅。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廉頗藺相如列傳》:
“
拜相如為上大夫。
”
當時藺相如比上卿廉頗官位要低。
【大夫】各個朝代所指的內容不盡相同,有時可指中央機關的要職,如御史大夫、諫議大夫等。《屈原列傳》:
“
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
”“
上官大夫
”
,一般認為是指上官靳尚。
“
子非三閶大夫歟
?”
屈原擔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務的長官。《
<
指南錄
>
後序》:
“
縉紳、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
”
指的便是御史大夫、諫議大夫等。
【士大夫】舊時指官吏或較有聲望、地位的知識份子。《師說》:
“
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者,則群聚而笑之。
”
《石鐘山記》:
“
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
”
《訓儉示康》:
“
當時士大夫家皆然。
”
《五人墓碑記》:
“
郡之賢士大夫請于當道。
”
【太史】西周、春秋時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兼管典籍、曆法、祭祀等事。秦漢以後設太史令,其職掌範圍漸小,其地位漸低。司馬遷做過太史令。《張衡傳》:
“
順帝初,再轉,複為太史令。
”
《五人墓碑記》:
“
賢士大夫者,問卿因之吳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長姚公也。
”
文起為翰林院修撰,史官,故稱太史。
【長史】秦時為丞相屬官,如李斯曾任長史,相當於丞相的秘書長。兩漢以後成為將軍屬官,是幕僚之長。《出師表》:
“
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
”“
長史
”
指張裔。《赤壁之戰》:
“
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亂江東,為孫權長史。
”
【侍郎】初為宮廷近侍。東漢以後成為尚書的屬官。唐代始以侍郎為三省
(
中書、門下、尚書
)
各部長官
(
尚書
)
的副職
(
詳見
“
三省六部
”
條
)
。韓愈曾先後任過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出師表》
“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
”
,其中董允是侍郎。《譚嗣同》:
“
八月初
—
一日,上召見袁世凱,特賞侍郎。
”
袁世凱為兵部侍郎。
【侍中】原為正規官職外的加官之一。因侍從皇帝左右,地位漸高,等級超過侍郎。魏晉以後,往往成為事實上的宰相。《出師表》提到的郭攸之、費禕即是侍中。
【郎中】戰國時為宮廷侍衛。自唐至清成為尚書、侍郎以下的高級官員,分掌各司事務。如《荊軻刺秦王》:
“
諸郎中執兵,皆陳殿下。
”
此指宮廷侍衛。《張衡傳》
“
公車特徵拜郎中
”
,
“
郎中
”
是管理車騎門戶的官名。
【參軍】
“
參謀軍務
”
的簡稱,最初是丞相的軍事參謀,如《出師表》所說的參軍蔣琬。晉以後地位漸低,成為諸王、將軍的幕僚,如陶淵明曾任鎮軍參軍,《後漢書》著者范曄曾任劉裕第四子劉義康的參軍。隋唐以後逐漸成為地方官員,如杜甫曾任右衛率府胄曹參軍、華州司功曹參軍,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戶曹參軍。
【令尹】戰國時楚國執掌軍政大權的長官,相當於丞相,如《屈原列傳》:
“
令尹子蘭聞之大怒。
”
明清時指縣長,如《促織》:
“
天將以酬長厚者,遂使撫臣、令尹並受促織恩蔭。
”
【尹】參見
“
令尹
”
條。戰國時楚國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如《鴻門宴》
“
楚左尹項伯者
”
,左尹地位略高於右尹。又為古代官的通稱,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縣尹等。
【都尉】職位次於將軍的武官。《陳涉世家》:
“
陳涉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
”
《鴻門宴》:
“
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
”
【冏卿】太僕寺卿的別稱,掌管皇帝車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記》
“
賢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吳公
”’“
因之
”
是吳默的字。
【司馬】各個朝代所指官位不盡相同。戰國時為掌管軍政、軍賦的副官,如《鴻門宴》:
“
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
”
隋唐時是州郡太守
(
刺史
)
的屬官,如《琵琶行》:
“
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
”
白居易當時被貶至九江,位在州郡別駕、長史之下。
【節度使】唐代總攬數州軍政事務的總管,原只設在邊境諸州;後內地也遍設,造成割據局面,因此世稱
“
藩鎮
”
。《紅樓夢》第四回:
“
雨村便疾忙修書二封與賈政並京營節度使王子騰。
”
【經略使】也簡稱
“
經略
”
。唐宋時期為邊防軍事長官,與都督並置。如范仲淹曾任陝西經略副使。明清兩代有重要軍事任務時特設經略,官位高於總督。如《梅花嶺記》
“
經略洪承疇與之有舊
”
,洪承疇降清後曾任七省經略,駐紮江寧。
【刺史】原為巡察官名,東漢以後成為州郡最高軍政長官,有時稱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蘇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參見
“
刺史
”
條。又稱
“
郡守
”
,州郡最高行政長官。范曄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記》:
“
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
”
《孔雀東南飛》:
“
直說太守家,有此令郎君。
”
《赤壁之戰》:
“
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欲往投之。
”
【都督】參見
“
經略使
”
條。軍事長官或領兵將帥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長官亦稱
“
都督
”
,相當於節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花嶺記》:
“
任太守民育及諸將劉都督肇基等皆死。
”
劉肇基是駐地方衛所的軍事長官。
【巡撫】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為省級地方長官,地位略次於總督,別稱
“
撫院
”
、
“
撫台
”
、
“
撫軍
”
。如《五人墓碑記》:
“
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
”
撫吳,即擔任吳地的巡撫。
轉至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205081916676
對於寫中國史的大大
應該有用吧!?
專有名詞的介紹
因為呢再找其他的資料
無意間看到了
所以就貼上來了
歡迎光臨 鐵之狂傲 (https://www.gamez.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