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標題:
T75半自動手槍
[列印本頁]
作者:
勛老大
時間:
06-2-17 17:16
標題:
T75半自動手槍
中華民國
T75
半自動手槍
國造
Beretta
M92
手槍
聯勤發表之簡介:
本槍全重
0.96
公斤,長
21.1
公分,射程為
60
公尺,裝彈量
15
發,具有三重保險,左右射手均可操作等優點,較
.38
吋轉輪手槍火力大,較
.45
吋手槍操作方便。
當初競標美國軍方
M1911A1
(四五手槍)之後繼手槍,最後只剩
M92 F
與
P226
通過嚴格測試考驗;而
M92 F
(美軍編號為
M9
)最後取得訂單,則是因較
P226
價格較低,而非以性能超越取勝,只要熟知槍械的專家與使用者,反而會一致推崇
P226
的設計。
M92F
藉由電影與影集之視訊媒體廣泛延用,就如同
M16
般,具有世界級的知名度(但性能絕非第一),
M9
在分發美軍部隊使用後,發生一連串的問題;使得美軍不得不對
M9
再次評估可靠性,雖
Beretta
宣稱
M9
的設計並無缺失,也推出具有全覆式滑套新槍來挽回的
M9
所造成的商譽受損;但美軍後續亦如同
FBI
還是採購了
P228
(緊緻型
P226
)。
SIG Sauer P228
至於量產的
M9
為何頻出狀況,還有另一較人忽略的原因,是在於量產製造品質控管,不似少量精緻的試驗槍枝,能投下許多心力;這種情形亦曾發生於美軍量產
M249
(
FN Minimi
)輕機槍的零組件上。
而就槍械設計的觀點而言,
M92
是一把不可多得的好槍,它的雙動式扳機設計理念(非創舉),引領帶動了後續半自動手槍設計的性能規範。
第一次拿到
M9
時,第一感覺是非常稱手,原因在於其握把人體工學十分優良~
● 握把式彈匣座橫截面設計優異,不會因
M9
使用
9mm
雙排式彈匣,讓人覺得握把粗厚,而相對同是雙排式彈匣設計的警用
S&W
M5904
,橫截面略成長方因而不如
M9
掌握順手。
● 槍身握把前端與握把護片的轉接柔順,不似軍用
45
手槍般轉合突出。
● 握把虎口位置適中,與手掌掌形十分穩合,相對
P22
8
就顯略低,所以使用者在每次捉握取起
P228
,會稍感虎口部份與槍身抵觸,需再些微調整降低虎口位置高度,方能完全緊握槍枝。
對
M9
第二個感覺是~該槍有非常細緻的工藝技術,設計堪稱藝術精品,但隨即清槍操作檢視該槍機械性能時,不免感覺該槍是一把優秀的警用手槍,但絕不是把適合軍隊使用的制式手槍。因
M9
外表部份竟有七處以上,非常細緻緊湊的零件和組裝部份,這代表
M9
於戰場惡劣環境下~非常容易聚積泥砂。如嚴重污損,事後保養將耗費不少時間;日後會讓射手本末倒置的反向保護槍枝免遭污染,而非以槍護主。
美軍在測試評估項目中,是有塗泥與浸泡泥漿後進行射擊的項目,而
M92
憑其優秀滑套溝槽設計與回複彈簧,若再加上高效能彈藥,是可以通過“立即”的射擊考驗。但不知這種惡劣條件測試,是否包含有以浸泡泥漿鹽水(模擬海水)和外表塗泥等,另三項條件下於
3
~
5
小時風乾後,待泥砂乾涸與外表生鏽(新槍較不易發生)進行更嚴格的考驗~
■ 原彈膛中留餘一發子彈,而彈匣仍有其餘子彈情況下,立即進行射擊測試。
■ 空槍狀況下,以手動式拉滑套,上膛並進行射擊測試。
在這兩種條件下,以印證槍枝機械退進膛的順暢與否,這種情況是戰況激烈或追擊行進中,可能會發生的情況,而射手只能將槍枝的外表泥沙大致擦除,無暇或冒險再分解保養。
作者:
勛老大
時間:
06-2-17 17:17
標題:
回覆: T75半自動手槍
聯勤一共展現過四型
T75
手槍
1 .
近似
M92 F
(尖端科技
70
期~
P.119
)
2 .
近似
M92 SB
(尖端科技
107
期~
P.9
)
3 .
近似
M92 SB
-
C
(定案槍型)(尖端科技
108
期~
P.46
,或上圖)
4 .
主結構設計近似
M92 SB
-
C
,但滑套指溝與槍身虎口處(截短設計,失去
M92
舒適貼手)(全球防衛雜誌
71
期~
P.111
)
以義大利
Beretta
M92
為設計基礎的
T75
,必存在幾項設計上相同的問題:
1.
槍身前端延伸出一截槍管
M92F
槍管突出槍身,會造成使用或收放時較易勾碰外物。
● 而
T75
手槍(
M 92 SB
-
C
型,使用較短的槍管,截縮的槍管約
9mm
)則改進此缺點,設計出平順的槍口外型,雖槍管較短,但對射擊精確度的影響程度,還是在可接受範圍內。
對於
T75
(近似
M92F
型)的建議改善對策還有:
■
T75
(近似
M92F
型)在這截槍管處,將滑套加長前移(依舊保持原槍槍管長度設計)。
■ 或將滑套設計略為退縮,使外露之槍管長度增加,在前端槍管上方削出兩條溝槽,以抑制槍口上揚增加命中率。
2.
扳機護弓前端勾角設計
M92F
勾角式設計,是為雙手持槍時,左手食指能定位於此,來穩固槍身;實際上,即使體形高大的歐美人士,也很少有射手能夠完全舒適運用此設計,所以
P228
扳機護弓前緣下端才會改為圓角設計。
●
T75
(兩型近似
M92 SB
與
M92 SB
-
C
)為適合國人掌形大小所作的槍形,扳機護弓前緣下端為圓角設計,則非常符合中國人的人體工學原理,不過似乎取消了護弓前端溝槽設計則為其小瑕疵。
3.
外露上半截槍管的上滑套設計
M92
此設計聲稱有助槍管散熱。事實上,手槍不可能都會如同衝鋒槍或輕機槍般,需要短時間密集射擊,自然其散熱問題可不必過於防範;而使用
M92
的射手,反而需注意不要被自己的槍管燙傷了!
在美軍量產
M9
分發至部隊後,曾發生多起膛炸意外事件,雖事後調查無關滑套結構強度設計,主因是使用了高效能非制式火藥,而造成槍膛膛壓過高,無法長期負荷所致。
作者:
勛老大
時間:
06-2-17 17:18
標題:
回覆: T75半自動手槍
1988
年美軍
M9
半自動手槍滑套爆裂(全球防衛
52
期)調查分析為
M9
金屬強度之不足(全球防衛
83
期),其後另一件分析
M9
滑套爆裂事件,是因美國海豹部隊射手長期使用高裝填火藥量之彈藥,而產生滑套爆裂。
在一項槍管與彈藥測試,
M9
三次滑套爆裂射擊發數為
4,500
/
10,000
/
6,000
(應為短時間密集射擊).再另一事件為美國海軍一把民用
M92F
,
30,000
發後滑套爆裂。
槍廠針對
M9
滑套爆裂的過渡性補救措施:滑套後段之內側挖一凹槽,並更換較大之擊鎚銷(全球防衛
83
期)而治本之道為改良材料強度.文中提及
M
9
閉鎖機(
Locking block
)亦是常更換零件(
5000
發後)。
我們無法檢視獲得當時膛炸的詳盡細節報告,雖為彈藥問題,但若
M9
為全覆式滑套設計,在意外發生當時,必會抵減部份槍管破片的爆裂動能,減輕傷害程度。
尖端科技於
1993
年
6
月,曾以國造
T75
手槍對
15m
外厚達
101mm
木板作實彈射擊,事後檢視貫穿的木板截面,竟是以“光滑”來形容,並推測是高效能彈藥所造成的高速穿透力。
對此個人認為對
T75
並非是好的表現,它可能將成為
T75
最大的隱憂。除非聯勤在鋼材上有並凌駕歐美的工藝水準。且
T75
手槍槍管已特製為能長期承受較高的膛壓射擊,否則還是使用一般制式火藥的彈藥,反而較為安全。
4.
細緻緊湊的外露機件過多
戰場保養維護將較為費事耗時。
5.
滑套溝槽設計
面積過於窄小,而溝槽間隔縫隙卻過於密集。
聯勤其中一型主結構設計,類似
M92 SB
-
C
槍型的
T75
將
M92
滑套手指溝槽,由
20
條斜線細溝改為
6
條直立式大溝槽,此舉較
M92
操作上更易施力抓穩,保養擦拭更為方便,不過後來聯勤似乎未採用此設計實在十分可惜!
6.
滑套保險位置
緊急快速拔槍,拉滑套上膛時,易抵到保險鈕造成不適,甚至將撥誤抵關至保險位置。
近年聯勤錯失了國內許多半自動手槍的訂單。
警方捨聯勤
T75
(信心問題)與義大利
M92F
(價格因素),而採用美國警察也少見的
S&W
M5904
,自從美國軍方採用
M9
(
M92F
)後,已有為數不少的執法單位,也跟者採用
M92
為制式手槍;這因
S&W
在半自動手槍的品質與設計,並不盡理想,雖
S&W
會推出聚合塑料材質的
SIGMA
來挽回頹勢,不過最令人失望的是
SIGMA
的設計,並無創見與特殊處,可以說是一把美國版的
GLOCK
手槍。
憲兵也改用國造
. 38
左輪槍,則是非常奇怪的選擇,這必然和
45
手槍的後作力和士兵不佳的射擊成績有關,個人認為沒有正確
的射擊教導,才是真正命中率不高的主要因素,而非
.45
彈藥問題(
99.11.
~註
2
)。
作者:
勛老大
時間:
06-2-17 17:18
標題:
回覆: T75半自動手槍
自動手槍訓練,起始於憲兵部隊,也是由
45
手槍開始打起,且不是以二分法或偉佛式射擊法,而是以單手持槍訓練射擊,這也養成筆者在手槍射擊習慣。就一成年人而言,射擊成績這無關於槍械口徑或臂膀力量,而是在於是否掌握半自動手槍的射擊技巧與絕竅.在美國民間靶場中曾教授多人射擊方法~前三發觀察其射擊方式與缺失,一分鐘的技巧傳授,不必靠紅外線瞄準器輔助,就能立即提升其射擊成績。
陸戰隊特勤隊採用
GLOCK 17
,則因合成材質的
GLOCK 17
,在保養使用上非常適合其任務特性。相較前述單位選用的制式手槍,國內某單位(
99.11.
~註
3
維安特勤小組
)採用
P226
,則是成為最高明的選擇!
T75
至今仍無法突破,製造出如
M92
之輕質高密度鋼材,實在是另人憂心基礎國防武器的前景,陸軍捨棄
T75
班用機槍,改買
Minimi
的事件難保不會再發生。
聯勤當務之急,是需致力於材料科學的研究與突破,在新一代制式槍械選擇上,先以合作方式獲得國外原廠的專利授權與技術轉移,生產完全相同設計的優秀槍枝,並且保持量產產製品質,最後才能談獨立自主進行槍械設計,如此聯勤才能真正尋回失去的市場。
M92
並非絕佳的制式槍枝,國內軍方
9mm
制式手槍的需求還大有可為,建議不妨與國外合作生產高品質的手槍~
SIG Sauer
P226 / P228
or
HK
USP
作者:
勛老大
時間:
06-2-17 17:21
標題:
回覆: T75半自動手槍
來源:
http://www.geocities.com/Pentagon/Camp/3592/
歡迎光臨 鐵之狂傲 (https://www.gamez.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