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標題:
國造 CM31 六輪裝甲運兵車
[列印本頁]
作者:
勛老大
時間:
06-2-3 17:04
標題:
國造 CM31 六輪裝甲運兵車
97'
台北國際航太科技及國防工業展,國防館眾多武器中,國造
CM31
六輪裝甲車,是其中令人矚目的焦點之一。
在國造
CM31
六輪裝甲車的測試影片中,完全展現出
CM31
於各種路況和在水面的優異機動性能。
在親身感受中,
CM31
的乘坐與內部活動之舒適性,更讓人深覺此型裝甲車的許多設計的合理性,想必
CM31
設計師們,定也投入了許多心血。
CM31
的整體設計大致已趨完成,不過
CM31
在一些細部設計上,還有許多發展改進的空間,如~乘員座椅之人體工學ˋ內部配備設計和部份防護功能等再加強,就能使
CM31
更趨於更完美極致。
CM31
~內部乘坐設計
對
CM31
內部乘坐問題,亦是許多人之感覺,此處之建議改進是~
● 獨立分離折疊座椅,改為排椅設計,採三二分離式設計,
以求得更寬敞舒適之乘座性
● 內部車頂鋼板,加橡膠墊(
1.5cm
厚),達減震和保護作用。
乘員無戴鋼盔時,可避免頭部直接碰撞傷害。
乘員戴上鋼盔時,可避免鋼盔碰撞車頂鋼板發出聲響。
● 原約
5
~
6cm
厚椅墊則需減薄厚度,為因應加裝車頂橡膠墊,所減少之寶貴內部空間。
只有從椅墊材質設計著手,改為軟度適中橡膠椅墊(
2.5cm
厚)來取代,或許此舉減低了乘座舒適性,但還是在可接受範圍內。
且此橡膠材質椅墊,還較原帆布椅面更易維護(如潮濕),因座椅高度設計上,已無法再降低來擴大空間,否則將失去車內人體工學之合理性。但減薄椅墊厚度與改變椅墊材質,卻可創造出一些內部空間。
作者:
勛老大
時間:
06-2-3 17:04
標題:
回覆: 國造 CM31 六輪裝甲運兵車
CM31
~座椅排列設計
● 座椅兩側分邊設計(乘員背靠車體)
此設計是在局限空間中,以方排列方式,配合緊密靠車體設計,創造更大使用空間。乘員可依自身體型,調適舒適乘坐姿勢。
車內中空設計 有主通道效用 便於快速上下車輛
即使滿員運載 車內中間通道 以亦可彈性運用 置放其它武器裝備
在空間多重利用上 兩側可折疊的座椅 不會如中置雙排座椅 固定受限和佔據空間
乘員分列面對 便於任務解說 彼此雙向溝通 於車內進行戰鬥射擊 有助換位相互支援
● 中置雙排座椅設計(乘員相互背靠方式)
中置雙排椅 限制不少空間利用
理論上 中置雙排座椅設計 乘員於車內 透過槍眼 進行戰鬥射擊 為合理方位
不必迴身或換位 即可射擊 以座姿進行戰鬥射擊
但裝甲車輛設計,為求絕佳裝甲防護能力,只有於槍眼上方,有小型觀測窗(多層防彈玻璃)。
如乘員是以中置雙排座設計,安穩座於椅上,遠離觀測窗來觀查外況,在視野不良情況下,反造成無效射擊。
基本上,於裝甲車輛中,透過觀測窗和槍眼輔助射擊,只能憑感覺和彈著點來修正射擊,如果再忽略視窗之運用,反而是浪費寶貴子彈。
作者:
勛老大
時間:
06-2-3 17:04
標題:
回覆: 國造 CM31 六輪裝甲運兵車
CM31
~戰鬥任務的發展
由於
CM31
六輪裝甲車的優異機動性能,使它的後續發展極具潛力。
CM31
可成為多用途的武器載具,並不單僅限為裝甲運兵車,在未來可依任務型態發展成多種車型。
CM31
其最快捷的發展設計是~
~搭配反裝甲飛彈 (反裝甲戰車)
~搭配陸射式天劍一型防空飛彈 (防空戰車)
~搭配多管火箭系統 (攻擊火箭戰車)
~搭配
80mm
/
120mm
迫擊砲 (迫砲戰車)
而
T82
雙聯裝防空機砲(
20mm
),此項武器系統的整合上,就不似
T75
單管機砲(
20mm
),整合於陸軍悍馬車上那麼簡易。
T82
雙聯裝防空機砲,除加長砲管,增加射程與命中率外,還必需要另行研發出自動搜索射控系統。因為防空砲車不似
T82
雙聯裝防空機砲,架設於地面上,完全以半人工方式瞄準射擊(
T82
另有光學瞄準系統輔助)。裝甲車上防空機砲的自動射控系統,其效能設計必需具備
行進間~搜索ˋ鎖定ˋ瞄準ˋ射擊 的接戰能力
該自動射控系統研發,以中科院的技術層次而言,並非難事,但其顧慮在於全程研發經費與後續陸軍訂單。此搜索射控系統如能投入研發,勢必其機砲口徑會有所提升。
如只是增為
25mm
,其機砲改進幅度較小,但如是擴為
35mm
,則是另一款全新發展之防空快砲。
CM31
~成為輕行戰車的可行性
~裝置
90mm
戰車砲 執行裝甲車獵殺任務
~裝置
76mm
機砲 執行快速打擊任務
雖非難事,不過此舉必須使
CM31
在發動機的動力上,必須性能有所提升,以維持CM31負載能力和機動性能的應有之表現。
而在
90mm
戰車砲或
76mm
機砲取得,有自行研發和自外購得兩種方式,但以後者為佳。
一般輪型戰車在
105mm
戰車砲方面系統整合,最基本定會面臨後座力和載重機動力的問題,所以
CM31
並不適合朝此方面的發展。
作者:
勛老大
時間:
06-2-3 17:05
標題:
回覆: 國造 CM31 六輪裝甲運兵車
CM31
~機砲砲塔設計
CM31
其設計理念,是著眼於未來陸軍快速打擊部隊需求,所以機砲砲塔設計應列為基本裝備。畢竟讓射手曝露置身於戰場小口徑武器火力下,操控
40mm
榴彈砲,似乎過於危險。
最簡易快捷的
CM31
機砲砲塔設計方式,是採用聯勤使用
T75
單管機砲(
20mm
)。
20mm
在一般觀念中,還是稍嫌不足,以現代裝甲運兵車而論,其理想當然的口徑應為
20mm
或
30mm
。
聯勤
T75
單管機砲設計緣由,是從
F5E
戰機而來,當初
T75
單管機砲未能將
20mm
提升口徑為
25mm
,殊為可惜。
如今
T75
單管機砲和
T82
雙聯裝防空機砲,已發展成功,並已相繼服役於海軍和陸軍,所以
20mm
彈藥的通用性,已擴大成為三軍制式彈藥之一。
現今若要設計
CM31
機砲砲塔,其首要考量的抉擇是~制式彈藥口徑與彈種。
因為國軍地面部隊的機砲口徑有~
20mm
~
T75
單管機砲
T82
雙聯裝防空機砲
35mm
~
35
快砲
40mm
~ 防空機砲
是否要從中發展,使用
25mm
或
35mm
新口徑機砲呢?這將勢必困擾決策部門,因為此新決策口徑機砲設計,將不單是~
研發經費 研發時程 武器效益
CM31
訂單等問題。
最快直接影響還有~新武器
T75
和
T82
機砲的現今取捨問題
新口徑機砲對我國未來部隊,防空火力和地面攻擊武器系統的影響
(系統採購和彈藥後勤補及)
20mm
機砲,對付低空近距之空中目標,是游刃有餘。將來
CM31
機砲砲塔設計中,比較重要的是
CM31
基本自我防空能力。
~活動砲座之俯仰角度設計
~砲塔旋轉速度
20mm
機砲,雖使用在地面攻擊與基礎防空上,會略遜
25mm
或
35mm
機砲,但可從彈藥種類選擇 來克服口徑不足的問題。
為了節省寶貴國防經費,現今
20mm
機砲還是值得採行。畢竟
CM31
是賦與其”快速打擊”的功能,並非擔任對付~敵方主力戰車,所以不應加重
CM31
之任務目標。
以
20mm
機砲彈頭的穿透力,還是可對付於一般等級裝甲車輛或運輸車輛,現今一般裝甲鋼板,都以防俄制
14.5mm
穿甲彈為基準。且裝甲戰車,並非每一面都是採用此標準之均質鋼板,
20mm
機砲,還是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對付敵方主力戰車,雖無法達到摧毀之目的,但亦可達到癱瘓的效能(如在某些戰況下,射擊其履帶傳動部位);且別忘了 陸軍還有單兵攜行使用的
AT4
反裝甲火力。
是否要將次口徑,同軸機槍列入配備中(
T74
-戰車用
7.62mm
機槍)則端視
CM31
砲塔的整體規劃設計。
機砲砲塔設計,除了提供
CM31
的攻擊火力外,砲塔
360
°旋轉能力加上砲塔潛望鏡設計,還可在危險戰區,提供車外視界狀況,輔助駕駛行進及車長車輛之掌控。
CM31
砲塔和
T75
單管機砲的整合設計,以我國研發單位的實力,並非難事。有
M48H
戰車砲塔和
URDAN
槍塔設計經驗,可以期許出將來
CM31
砲塔設計的成功。
此次展覽軍方迴異以往保守方式,完全開放參觀民眾自由進入
CM31
裝甲車內,讓許多人能真實感受此全新國造六輪裝甲車。
由國造
CM31
六輪裝甲車的研發成功,可以預見未來陸軍快速打擊部隊的發展。
作者:
勛老大
時間:
06-2-3 17:06
標題:
回覆: 國造 CM31 六輪裝甲運兵車
來源:
http://www.geocities.com/Pentagon/Camp/3592/
作者:
勃起男
時間:
06-2-3 17:16
標題:
回覆: 國造 CM31 六輪裝甲運兵車
可是之後國軍放棄了這款車,現在又研發出新的CM32[雲豹]
作者:
aesir
時間:
06-2-3 23:26
標題:
回覆: 國造 CM31 六輪裝甲運兵車
請問一下,有實物的圖片嗎?
作者:
勛老大
時間:
06-2-9 20:04
標題:
回覆: 國造 CM31 六輪裝甲運兵車
我不知道有沒有ㄟ
歡迎光臨 鐵之狂傲 (https://www.gamez.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