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標題:
西藏→拉薩(朝聖地)
[列印本頁]
作者:
慈禧*妹妹
時間:
05-7-10 21:45
標題:
西藏→拉薩(朝聖地)
「拉」,藏語意為神,「薩」亦為土地,拉薩就是
神聖之地
的意思
。
根據藏族史書記載,
1350
年前
,大昭寺周圍是一片沼澤地,沼澤地中心有一個湖泊,這一帶被
稱為
吉雪臥塘
,是一片人煙稀少,野羊出沒荒僻之地。人們把
臥塘
稱為惹薩,但當時的漢譯把惹
薩議程了
邏些
,從此漢文史書把邏些作為拉薩的前稱紀錄下來。
吐魯番王朝內亂之際,
松贊干布
即位,很快平定了內亂並為完成統一西藏的宏圖大業南北爭
戰。據說有一天,松贊干布在吉曲河
(
拉薩河
)
沐浴時,抬頭觀望吉雪臥塘這片土地,發現在這水
草豐盛、景色優美的平原上,布達拉和要王山突兀而起、巍然相對,地形十分險要,很有戰略地
位。
適逢這時,在雅礱河谷的吐魯番舊部,盤踞著王朝的舊貴族,時刻圖謀不軌。而高原北面的
吐谷渾
、西面的
象雄
等部落都對吐番虎視眈眈,這內憂外患促使松贊干布放棄南方的舊督
瑪明久
林
,轉而佔據這片要地吉雪臥塘。恰巧當時有個傳說,說是松贊干布的祖先普賢的化身拉妥妥日
聶贊曾在高峻的紅山
(
布達拉
)
上隱居修行,這裡是聖化之地,後世可在此創基立業。於是松贊干
布大力傳播這個神話作為遷都的根據。於是,臥塘就成為拉薩的前身。
公元
641
年松贊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入藏,才高德重的
文成公主
進入藏後,給臥塘帶來了迅速
的繁榮和發展,使這個沼澤草攤之地建成了聞名的邏些─惹薩。傳說公主日觀天象、日查形,發
現吐番的地形狀似仰臥的
羅剎女
,極不利於藏王立國,而臥塘則是羅剎女的心臟,湖水是羅剎女
的血液,應該在此建寺廟來鎮住妖魔的邪氣,又根據五行相生相剋的道理,決定用
白山羊
揹土填
湖。於是,浩大的工程開始了,一做空前規模的建築轟立在臥塘之上,成為都城的象徵,這就是
大昭寺。
公元
648
年,雄偉的
大昭寺
建成,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的第一位妻子尼泊爾的
赤尊公主
將各自帶
來的佛像請進了大昭寺,從此,各地的善男信女不遠萬里的來到這裡朝拜,漸漸,以大昭寺為中
心的八廓街漸具雛形,聞名中外的高原古城初步形成。
文成公主篤信佛教,在她的感召下,松贊干布也加深了對佛教的信仰,可謂是「跳下戰馬,放下
戰刀」。西藏各地的寺廟增加,並有
出家人奉佛
。唐朝和天竺各地的僧人也到邏些朝拜,大昭寺
香火日益旺盛。
人們心中的邏些成為了
神聖之地
,「惹薩」漸成為「拉薩」
COME FROM
藏地牛皮書
作者:
墮落牧羊人
時間:
05-7-11 00:13
標題:
回覆: 西藏→拉薩(朝聖地)
說到西藏,就想到文成公主~
就容許本人補充文成公主的詳細資料吧~
如果覺得我的補充資料好的話,而想加聲望,千萬不要加給我喔!!就加給
慈禧*妹妹
吧~
文成公主 - 唐「西海郡王」松贊干布夫人
1300多年前,唐朝
文成公主
離開繁華的都城
長安(今陝西西安西北)
,
西行約3000公里,歷經千難萬險,來到雪域高原,與吐蕃王
松贊干布
和親,開創了唐蕃交好的新時代。
松贊干布
和
文成公主
的故事至今還在漢藏民間廣為流傳。
七世紀初,中原地區經過數年的戰爭,
李淵(唐高祖
)、李世民(唐太宗
)父子于618年以
長安
為都城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空前的大唐帝國,國勢非常強盛,成為當時東亞地區文明的中心,對周邊民族部落為生了強烈的影響,許多民族部落紛紛與唐朝修好,或稱臣內附,或納貢請封,促進了漢族與其他少數民族的交流。
唐太宗貞觀八年(634),
松贊干布
即位為
吐蕃
(藏族的祖先)贊普(國王)
,
年僅十三歲,並依靠論科耳,尚囊等輔臣,討伐叛亂,統一吐蕃。當唐帝國稱霸中原時,松贊干布也已稱雄雪域高原,完成了對一些小國的兼併,定都
邏娑(今西藏自治區拉薩)
,
建立了統一的吐蕃王朝,並積極謀求與唐朝建立密切關係。從西元634年始,他兩次派能言善辯,聰明機智的大相
祿東贊
出使長安, 向唐皇求親。西元641元,唐太宗終於同意了松贊干布和親的請求,答應把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給他。於是文成公主在唐蕃專使及為侍從的陪同下,踏上了漫漫的唐蕃古道。有關
祿東贊
出使長安的傳說,以及他運用聰明才智,勘破了唐皇設的一道道難題,終於為松贊干布娶回了美麗善良的文成公主的故事,在藏族民間故事中有許多記載。
松贊干布多年的夙願得以實現,十分高興,親自率軍遠行至
柏海(今青海瑪多縣境)
迎候。在離黃河源頭不太遠的紮陵湖和鄂陵湖畔,松贊干布建起「
柏海行館
」,一對異族夫婦便在這美麗的地方,度過了他們的洞房花燭夜。
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至
玉樹(在今青海省)
時,看到這裏景色優美,氣候宜人,而且長途跋涉,需要休息,兩人便在一條山谷裏住了一個月。文成公主閒暇時,拿出父皇送給她的穀物種子和菜籽與工匠一起向玉樹人傳授種植的方法和磨面、釀酒等技術。玉樹人非常感激文成公主,當公主要離開繼續向拉薩出發時,他們都依依不捨。當地的藏民還保留了她的帳房遺址,把她的足為和相貌都刻在石頭上,年年膜拜。西元710年,唐中宗時, 唐室的又一名公主金城公主也遠嫁藏王,路過這裏時,為文成公主修了一座廟,賜名為「文成公主廟」。
文成公主安抵
拉薩
時,人們載歌載舞,歡騰雀躍,歡迎她的到來。
當時,唐朝
佛教
盛行,而藏地
無佛
。文成公主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她攜帶了佛塔、經書和佛像入蕃,決意建寺弘佛。她讓山羊背土填臥塘,建成了「
大昭寺
」。大昭寺建成後,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親自到廟門外栽插柳樹,成為後世著名的「
唐柳
」。著名的「
甥舅同盟碑
」,也稱「
長慶會盟碑
」就立在唐柳旁。現在大昭寺大殿正中供奉著的一尊釋迦牟尼塑像,也是文成公主當年從長安請來的。大殿兩側的配殿內,有松贊干布、文成公主的塑像,十分精美生動。只是他們臉上因佈施獻金的人太多,而綻開了金皮疙瘩。
後來,文成公主又修建了
小昭寺
。從此,佛教慢慢開始在西藏流傳。文成公主還對拉薩四周的山分別以
妙蓮、寶傘、右施海螺、金剛、勝利幢、寶瓶、金魚
等八寶命名,這些山名一直沿用到現在。
文成公主一方面弘傳佛教,為藏民祈福消災,同時,還拿出五穀種子及菜籽,教人們種植。
玉米、土豆、蠶豆、油菜
能夠適應高原氣候,生長良好。而小麥卻不斷變種,最後長成藏族人喜歡的
青稞
。文成公主還帶來了
車輿、馬、騾、駱駝
以及有關生為技術和醫學著作,促進了吐蕃的社會進步。
松贊干布非常喜歡賢淑多才的文成公主,專門為公主修築的
布達拉宮
,共有1000間宮室,富麗壯觀。但後來毀於雷電、戰火。經過十七世紀的兩次擴建,形成現在的規模。布達拉宮主樓13層,高117米,占地面積36萬餘平方米,氣勢磅為。布達拉宮中保存有大量內容豐富的壁畫,其中就有唐太宗五難吐蕃婚使噶爾祿東贊的故事,文成公主進藏一路遇到的艱難險阻,以及抵達拉薩時受到熱烈歡迎的場面等。這些壁畫構圖精巧,人物栩栩如生,色彩鮮豔。布達拉宮的吐蕃遺址後面還有松贊干布當年修身靜坐之室,四壁陳列著松贊干布、文成公主、祿東贊等的彩色塑像。
松贊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後,中原與吐蕃之間關係極為友好,此後200多年間,很少有戰事, 使臣和商人頻繁往來。松贊干布十分傾慕中原文化,他脫掉氈裘,改穿絹綺,並派吐蕃貴族子弟到長安國學讀書。唐朝也不斷派出各類工匠到吐蕃,傳授各種技術。
西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去世, 新君
高宗李治
繼位後,遣使入蕃告哀,以松贊干布為駙馬都尉,封
西海郡王
。松贊干布欣然接受了唐朝的官爵封號,並致書司徒長孫無忌等人說:「天子初即位,若臣下有不忠者,當發兵赴國征討。」同時,還獻金銀珠寶十五種,請求置於唐太宗靈柩之前,表示深切哀悼和懷念之情。唐高宗並刻了他的石像列在唐太宗的昭陵前,以示褒獎。
松贊干布雄才大略,統一
西藏
,促進了吐蕃政
治、經濟、文化
的發展,加強了藏族與漢族的親密關係,為中國這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文成公主知書達禮,不避艱險,遠嫁吐蕃,為促進唐蕃間經濟文化的交流,增進漢藏兩族人民親密、友好、合作的關係,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資料來源:
http://www.greatchinese.com/write/junyan.htm
歡迎光臨 鐵之狂傲 (https://www.gamez.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