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彥教授認為,只要諸葛亮負起“軍師”職責,提醒劉備關羽險境,
關公不可能最後兵敗落入孫權之手。
而諸葛亮之所以要除掉關羽 ,主要還在於「孔明志在天下,關羽是他奪取權力的最大障礙」,
另一方面關羽驕橫跋扈,原本就瞧不起孔明等士大夫,赤壁之戰後對他更是嫉妒,
這也讓孔明視關羽如在背芒刺,不得不設法除之而後快。
諸葛亮提醒過了呀 只是孫權要聯姻時關羽那句:虎女安能嫁犬子乎!惹惱孫權
這有可能只是演義杜撰 不過也能從這方面知道其中原由
朱子彥在文中指出﹐當時諸葛亮雖不能執掌軍政大權﹐但他明知關羽攻取襄樊條件並不成熟﹐且完全違背了《隆中對》提出的待“天下有變”﹐兩路北伐曹魏的戰略決策。然《三國志》正文及斐注中均未見諸葛勸諫的記載。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自稱關中王﹐欲重用黃忠為後將軍。恐關羽不悅﹐派費詩往關羽處﹐同時拜關羽為前將軍。但關羽聽了此事後﹐大怒﹐說“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不肯受拜。關羽如此狂妄﹐諸葛亮為何不加以制止﹐反而要曲意逢迎﹐討其歡心呢﹖朱子彥認為﹐這正是諸葛亮工于心計﹐深藏不露的韜略。
關羽一直瞧不上士大夫﹐赤壁之戰後對諸葛亮很是嫉妒。
我倒覺得是諸葛亮一直瞧不起軍人。他北伐用兵常常在關鍵時刻重用讀書人而將軍人排除於帳外。街亭守將用馬謖是一例,臨死前找了一堆讀書人進帳談,接著讓這些很可惡的讀書人害死魏延又是一例。
魏延只能怪自己行事躁進 才會遭此橫禍呀....尤其當時諸葛亮剛死 蜀漢政局動盪不安 才會被人認為造反...
不是刻意 是因為當初北伐時魏延的戰略立場跟諸葛亮不同 尤其魏延個性剛烈
後來諸葛亮一死 就是紅色這一段讓魏延十分不滿 就與楊儀他們發生爭執 之前不滿諸葛亮的情緒一下爆發
結果魏延這下倒成了個叛徒.....
連諸葛亮生前北伐的軍事行動魏延也沒參與到什麼
魏延之勇應該不用說了 阿Q兄 橘色這段你也有點矛盾 如果要誅殺他的話 幹嘛要讓他做第二把交椅?
難道是要過河拆橋嗎?
孔明應該是想讓楊儀 費禕等人牽制魏延 因當初已經是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情勢了
問題是屢有戰功都是小戰役 決定性的重大戰役都是其它人接了 孔明前幾次還不讓他出戰呢
題外話:話說 阿Q兄之前提到的三隻毛毛蟲 有何涵義呀....?
不過如果諸葛亮採用魏延的策略 北伐可能也不會到那麼多次了...
諸葛亮不敢下險棋呀...
我還是認為他的看法是正確的 但諸葛亮不去試
的確 就算打下來了 守不守的住也是個問題
聖代 "點點頭"說:如果楊儀與魏延都不能信任.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兩個人都除掉.殺人不可沒有理由.既然找不到理由就讓他造反.是這樣嗎^^
紅色的那行似乎形容過當 我認為頂多只能說處理方式不佳 後來造成間接的連鎖效應罷了
一句老話 世事難料 阿Q兄有點憤慨呀?
老羅對魏延的加工處理方式跟曹操一樣 醜化 造成日後人們對魏延的形象感到嫌惡
楊儀之死應在孔明預料之中..
Q大知道孔明殺魏延的原因嗎?
聖代猜了一些
不知道Q大是否心裡也有個底^^
從上文可以看得到,當初第一次東吳向劉備索回荊南之城,然而不得要領,已經是要動干戈取回。呂蒙單是修書致荊南一些城郡,已是望風而降。從這裡可以看得到,劉備政權在荊州並不穩固,而且當時的城守,對於那一位主人統治並不重要。先是東吳明刀明槍爭取荊州,關羽、劉備尚且不能禁止,何況是後期東吳採取突襲行為。
不會形容過當啊。我指的不是對魏延的政爭,我指的是對蔣琬的政爭。
孔明死後共發生了兩場政爭,一場是楊儀和魏延的政爭,一場是楊儀對蔣琬的政爭。兩場楊儀都是核心人物。對蔣琬的政爭確實是由楊儀所發起的。
這兩場就是孔明處理不善的間接連鎖效應
形容過當指的是這個
因為我覺得這樣有點重 Orz...
孔明不用魏延取道秦嶺直搗長安之計
除了是一種冒險之舉而不敢用外
是不是還有其他原因呢
諸葛亮以漢室名義討伐魏國
所追求正是光明正大進軍魏國
如果使用取道小路偷襲長安的策略
有失光明磊落之名義
諸葛亮恐怕也是有此考量才這麼作的吧
其中提到兩個重點:子午谷,以及五千兵馬。後人對魏延的批判多是根據這兩點而來。這些批判多半是認為只帶五千兵馬去走子午谷太危險,失敗的機率很大。
問題是正史三國志並不是這樣講。三國志的原文是:
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與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長謂亮怯,嘆恨才用之不盡。
三國志中所說的兵數是”萬人”,並且並沒有說要從子午谷這種險道行軍。
說到這個我就想到鄧艾了 這計謀跟後來鄧艾偷渡陰平 夜襲江油等...蠻相似的
鄧艾的兵馬是三萬人 不過陰平的險道更險 更別說只有三萬人 且是孤軍深入 難度更高
諸葛瞻還守不住 也是令人匪夷所思
不過異道這二字 從不同的地方 但這地方又是何處呢?
諸葛瞻不是守陰平的。他是等到鄧艾已經過了陰平之後,蜀國舉國震動,才把諸葛瞻推出去送死。事實上那時候陰平險要已失,諸葛瞻是無險可守的。
魏軍兩支隊伍一奇一正突入蜀境,姜維只有一支部隊,獨力難支。他擋住了鄧艾,鍾會就沒人擋。趕過去擋住了鍾會,鄧艾就趁虛陰平渡險。講到用兵,姜維比起鄧艾差得可遠了。
指的是 鄧艾偷渡成功後 夜襲江油等..成功後 進軍綿竹 三萬兵力多少有些耗損
諸葛瞻七萬兵力 依然守他不住 不跟蜀漢求援 卻大老遠的跑到東吳去
令人匪夷所思
看來阿Q有點誤會我了呀 咳咳....
咳咳...因為那時查資料時 我並沒找到蜀國當時其兵馬數 鄧艾的倒有寫出
所以我就找了演義裡第一一七回中諸葛瞻出兵那個階段..原因就是這樣..咳咳...
順便補充剛剛看到的一些東西 當初三國時代的兵馬之所以都只是"號稱百萬" 實則最多十幾萬的原因是
當初大陸的人口呢 並沒有像現在如此的"變態" 約只比台灣目前的人口數再多出一些而已
阿Q剛剛說益州的人口數沒那麼多也是這個原因...咳 這算廢話..咳
哇咳咳咳咳咳.........
不是啦!
真正要十幾萬號稱幾百萬的原因,除了壯大聲勢之外,主要的目的就是讓敵人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兵馬。
就好像有些人說魏延想用一萬兵馬與孔明分道而行是不智之舉,因為魏兵要對付你一萬兵馬太容易了。講這種話的人就是不明白真正戰場上的情勢。敵人到底有多少兵馬,當時又沒有衛星也沒有雷達,根本無從知道。還得要看人家起的灶才能推算人家的兵力,問題是歷史上就曾經有位仁兄就被敵人減灶誘敵給耍得團團轉。
所以號稱百萬的真正原因,是為了不讓敵人知道自己的真正實力。
歡迎光臨 鐵之狂傲 (https://www.gamez.com.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