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於1547年逝世,由第三任妻子所生的兒子愛德華繼承王位。愛德華登基時只有九歲,由舅父西蒙爾(Edward Seymour)攝政。西蒙爾對於佃農階級十分友善,也保護宗教上的自由,使得復原派勢力漸長。國會不僅推翻了之前的《六項條文》,也廢止其對印製聖經的禁令。在克藍麥的歡迎之下,歐洲改教家紛紛來到英國,加強復原派工作,並訓練教士。1549年,國會實施「合一條例」(Act of Uniformity),傳令各地教會使用「公禱書」,該書由克藍麥編纂,今日英國教會仍大致沿用此書。1553年,克藍麥與六名神學家,完成了《四十二條信經》(Forty-two articles of Religon),為英國教會提供了教義規範。同年,愛德華過世,由其姊瑪麗(亨利第一任妻子凱瑟琳之女)繼位為英國女王。
亨利去世後,他的兒子愛德華六世於主後一五四七年登位,年僅十歲,由他的舅父作攝政輔助他。他的舅父索美塞特公爵(Duke of Somerset)是一位力主改革的人,因此掌權後便大事改革,請求國會將亨利的叛國法令《六條信仰原則》撤消,並准許平信徒在領聖餐時持杯而飲,他又要求國會准許聖品人員結婚,並制定新的崇拜儀式,要全國教會遵守。又由克藍麥編訂《公禱書》,給所有教會使用。
面對分離主義的勢力擴大,伊利沙白女王立刻向他們施壓力。她為人惠特吉夫(John Whitgift)為坎特伯裏大主教(Archbishop of Canterbury)。惠特吉夫對於清教徒主義,特別是分離主義,非常憎惡,因此不用女王催促,他也不遺餘力地壓迫清教徒。他設立了一個近乎是異端裁判所的特委法庭,檢查聖公會內牧師及信徒的信仰,結果很多支援清教徒主義的人受到嚴重的處分,而二百多名牧師被他停職查辦。對於清教徒的領袖,他的壓迫及厲害,卡特賴特與幾位分離主義的領袖如巴魯(Barrow),格林伍德(Greenwood)等便是死於他手中的。到一五九三年,形勢更加惡劣,女王頒下禦令,凡那些不出席國家教會的崇拜而到一些私自聚集的地方崇拜,一經查出,便要被趕出英國,假若他們潛返而被捕,則可判處死刑。為了使全國教會統一于她的領導下,伊利沙白不惜用最嚴厲的手法。然而,奇怪的是,壓迫越大,清教徒卻越發增加;不單如此,清教徒主義的支持者在國會的數目也越來越多,造成日後清教徒主義與國會有很密切的關係。同時,流亡海外的清教徒在歐洲建立起重要的據點(特別是荷蘭),在那裏發展得非常快。主後一六O七年一批清教徒乘著"五月花號",在約翰·羅賓遜(John Robinson)的領導下從英國的一個港口出發,到新大陸去尋找他們的宗教自由。跟著,便越來越多清教徒到新大陸去,美國的建國與這批移民有很大的關係。
上一章我們談了十六世紀宗教改革的一些變化,我但要再次強調宗教改革基本上是教義的改革,而非生活方式的改革。在宗教改革的兩側,出現四個運動實際影響宗教改革之落實。十六世紀末的亞仁特(Johann Arndt)是德國敬虔主義的先驅,其後繼人乃施本爾(Phi- lipp Jakob Spener)和法蘭克(August Hermann Francke)。敬虔主義把宗教改革帶到德國的草根階層,所以,這個運動亦可說是神子民的改革運動。與此同時,英國出現了清教徒運動,進一步擴大落實改革的教義。英國人中有不少信徒開始追求過聖潔的生活。英國在十八世紀還有一個注重靈命更新的循道主義運動。十八世紀末和十九世紀初的福音派運動,可算是第四個更新的運動。以上四個更新運動的基礎都在於宗教改革的教義。但在這本書,我只會談英國清教徒運動的興起,它的重要性和傳奇性,以及對我們的影響。
約翰吉爾描述清教徒的文章還說:「清教徒是內心溫柔的人,他們注重良知的分辨力。」他們遺留下來的許多書,內容都是談及內省(Examination of Conscience)的問題。清教徒對人的分辨力比我們高明的多。但以理戴克(Daniel Dyke)在一六四二年出版了一本四百多頁的書《自欺的奧秘》(The Mystery of Self-Deceiving)。清教徒是偉大的靈魂心理學家,我們可以從他們學到神學即心理學,二者在本質上是分不開的。可惜今天的心理學與信仰卻相距甚遠。
清教徒面對的挑戰,是在專制政權下與世妥協的神職人員。英國的改革運動由英王亨利八世正式開始,但是終其一生,他都忠於羅馬天主教的傳統儀式。亨利是為了個人的方便而脫離教皇對英國教會的控制,他的目的是希望在教會的認可下與第六任妻子結婚,故對教義的改革他毫不關心。亨利的繼承人為其子愛德華六世,由於年幼體弱,在攝政王輔助下在位五年;其後由其姊妹瑪利繼位。瑪利是天主教徒,她因大力鎮壓新教徒及宗教改革者,因而有血腥瑪利之稱。一五五八年其妹伊利莎白繼位,改革人士以為終於有了盼望,他們希望身為新教徒的伊利莎白女王是位尊重聖經的女性,豈知她登基後不久,在一五五九年即宣稱自己是英國教會的最高行政首領,於是教會不得不服在她的權下。從政治的角度來看,她剝奪了改教人士的主動權。不久她開始懷疑清教徒,因為他們開始講道,而伊利莎白是以政治家的角度來看這件事,認為講道是一種有力的政治武器,很可能促成群眾運動對其政權造成威脅。事實上在十六世紀末,倫敦及其四周的城鎮,已經設立一百多個講師的席位。通常在大教會除了有講道的傳道人外,還有講學的。你可以想像這些職位對宣揚請教徒的教義是何等的重要。與此同時,印刷術逐漸通行,印了不少書籍。伊利莎白女王也在聖公會設立不少講席以抗衡清教徒的講壇。一五六○年她在國會提出教會統一條例(Act of Uniformity),進一步控制教會:根據此條例,英國只能有一個教會,即聖公會,清教徒亦只能在此教會內活動。一五六三年聖公會對神職人員的服飾有所爭論,令清教徒大為不悅,因為這些服飾帶著濃厚的羅馬天主教的味道。二百多人投票決定,清教徒以一票之差敗了。從此事件之後,一直到一六四二年英聯邦成立,清教徒的政治生涯不斷受挫,任何抗議都被否決,所以他們只能講道和寫作。
一六○三年伊利莎白女王逝世,清教徒就把希望轉到平信徒神學家蘇格蘭王雅各六世的身上,希望他能改變清教徒的命運。於是有些清教徒到蘇格蘭,把年輕的雅各凱旋式的迎接到倫敦,擁戴他為英王雅各一世;但是他與伊利莎白女王一樣,不完全聽信清教徒。他在政治上對清教徒的態度,導致一六一年英王欽定本聖經(King James Version)的發行,這本英文聖經的出版並不代表雅各一世對傳教事業的熱心,乃是由於他對清教徒感到不勝其煩,認為他們當與聖公會內比較開放的學者合作,因而下令請他們共同翻譯聖經,以緩和清教徒的精神與態度。所以我很慚愧的說,英王欽定本聖經原是一個政治產品,這使得清教徒更加感到挫敗。
克倫威爾的好友約翰歐文(John Owen)乃牛津大學校長,可說是英國的加爾文,是英國最出色的神學家,寫了十五本神學著作,每一本都很嚴謹。巴刻(J.I.Packer)熱心研究毆文的著作,至今尚未完全徹底瞭解歐文的思想,因而無法作全面的評估。歐文是克倫威爾的牧師,有一天克氏問歐文他是否應當作王;歐文勇敢的說:「不可能,你若想作王,你就不再是我的朋友了。」後來他們果真因此反目。一五六七年底克倫威爾逝世,當時英國國會一片混亂,大家都為誰為首爭個不停。國會議員中有些是屬神的人。一五六八年底,歐文出賣當時的政權,與其他一些人合力通過協調,在一六六○年擁立查理一世之子查理二世為王。查理二世為羅馬天主教徒,對歐文等人的政治立場不感興趣。他在一六六○年頒佈第二項統一條例,規定不是聖公會的傳道人不得站講臺;於是二千多名英國人失去牧師的職位。歐文是其中一位,他成了逃犯,四處躲藏數年之久。這些經歷讓歐文學了一個基本的功課—人心的自我欺騙。人就算信仰純正,又是清教徒,仍然可能非常自私,有世俗的野心。四年後,歐文寫了一本震撼力很強的書《信徒內在的罪》(Indwelling Sin in the Life of Believer)(此書已由本書作者譯成現代英文)。此書影響了不少的人,歐文是以個人的經歷去探討人心是何等的詭詐,為了個人的利益而不惜犯罪。
在本仁約翰年輕的時候,寫了一本小書《罪魁蒙恩記》(Grace Abundjng to the Chief of Sinner),這是他個人的屬靈自傳。其中有這麼一個故事。人蒙神揀選的證據,就是有信心,但人怎麼知道自己有信心呢?有一個下雨天,本仁正好在田裏,他看見水流過一條條犁過的痕溝,最後集成一潭水。他自言自語說,我們若有信心可以移山,就表明我們是有信心的人。但我不想移山,只想這潭水消失,但再想一想,又不敢對潭水說消失吧!因為這潭水若不消失,我豈不永遠受咒詛,因為這就證明我沒有信心啊。
清教徒敬虔的第二個特點是他們注重培育屬天的心志。巴克斯特在卅六歲時寫了《聖徒永恒的安息》(Saints of Lasting Rest),當時他胃裏生瘤,隨時可能過世。他為了預備自己上天堂,所以寫了這本長這一千多頁的書,默想天上的生活,神的恩典使他又活了三十多年。這本書是一部經典之作,現在市面流傳的新譯本全是原書之縮本,即使是簡化的版本亦相當能啟發人操練過默想的生活。今日的基督徒有時會諷刺那些持屬天心態的人說,這些基督徒過份向往天上的事,留在地上反而一無所用。其實,基督徒若不注重天上的事,他在地上根本無用,好像鹽失去了味道一樣。是什麼在基督徒身上起了鹽的作用,是什麼在道德上保守他的品格呢?豈不是默想的生活,常常思念天上的事嗎?我們若不在生活中保持永恒的層面,就容易迷失於感性中,受自己的態度左右,過有前景無背景的生活,懸在空中,無足之地。因此,永恒的層面乃基督徒生活的骨架,它給與我們一個方向度。引導我們走生命之旅。它亦能加強我們的動機,在壓力和逆境中給與我們毅力和勇氣。
英國全名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全境由靠近歐洲大陸西北部海岸的不列顛群島的大部分島所組成,隔北海、多佛爾海峽和英吉利海峽同歐洲大陸相望,是一個島國,面積有244,100平方公里,人口5,693萬(1987年中)。由不同部落融合的四個民族,即英格蘭人、威爾士人、蘇格蘭人、愛爾蘭人組成,其中英格蘭人占總人口的80%。居民多信基督教新教,北愛爾蘭地區部分居民信天主教。
(1)亨利七世禮拜堂(Henry VII Chapel):是西敏寺最珍貴的寶藏,扇形圓拱屋頂以純白石材建造,裝飾著中古時期巴斯勳位的騎士大十字勳章(Knights Grand Cross)的彩色旗幟。
(2)皇家空軍禮拜堂(Royal Air Force Chapel):有令人嘆為觀止的彩色玻璃窗,繪有每一個參加不列顛戰役的飛行中隊的代表徽章。
(3)詩人隅(Poet's Corner):擁有喬叟(Geoffery Chaucer)、濟慈(John Keats)、米爾頓(John Milton)、以及莎士比亞等詩人的紀念碑。
(4)英王加冕寶座(English Coronation Chair):1300年愛德華一世所建,至今仍是英王登基的寶座,寶座底下是著名的蘇格蘭石(Stone of Scone),這塊冰冷的岩石是蘇格蘭王傳統的加冕寶座,後被英格蘭人偷到倫敦來。1950年曾被蘇格蘭民族主義者劫走,後又及時取回讓伊莉莎白二世登基。
1、聖保羅教堂(St. Paul Cathedral)
建於1675-1710年間,是世界第三大教堂,為傑出建築師Wren的嘔心瀝血之作,教堂融合了巴洛克和古典建築的風格。英國歷史上重要的儀式都在此舉行,如1897年維多利亞女王登基六十年慶, 1965年邱吉爾的喪禮,及1981年查理王子和戴安娜王妃的世紀婚禮等。入口在教堂的西側,堂內有許多名人之墓,包括威靈頓將軍、納爾遜將軍、畫家透納(Turner)以及Wren等。努力登上圓頂的頂端,可以將整個倫敦盡收眼底。
2、倫敦塔(Tower of London)
九百年來曾先後作為王宮、兵工廠、監獄、及城堡的倫敦塔是倫敦最著名的建築物之一。城堡共由22 個高塔所組成,除中央的白塔外,13個位於內牆,8個位於外牆。倫敦塔曾經歷許多王室的血腥爭鬥史,16世紀起曾在此受刑的名人包括:學者湯瑪斯摩爾(Thomas More)、亨利八世的第二位妻子安寶琳、國王愛德華四世和約克公爵等,監禁過的人更是不計其數。倫敦塔由穿著鮮紅服飾的「食肉者」(Beef Eater)守護著,塔附近聚集有許多烏鴉,據說只要大烏鴉一離開,倫敦塔就會垮下來! St. Thomas' 塔內有一個拱門,所有的政治犯都會經過這個門,又稱為「叛國者門」。倫敦塔內最著名的是珠寶塔(Jewel House),收藏帝國皇冠共由三千多顆寶石鑲成,並有重達530克拉的非洲之星。對中古武器有興趣的人則別錯過白塔內的甲冑博物館。
聖巴多羅買教堂是倫敦最古老的教堂,在十二世紀初,由亨利一世的朝臣瑞爾(Rahere)所建。瑞爾也在附近蓋造了一所醫院。1244年,坎特布里大主教(archbishop of Canterbury)波尼法修(Boniface)來訪;之後聖巴多羅買大教堂就成了倫敦最富有、也是最具影響力的教堂之一。當亨利八世下令解散修道院時,該堂的主教富勒(Fuller)於1539年將此教堂敬呈給國王,因而得以保存下來作為教區教堂。
1、維多利亞及亞伯特美術館(Victoria & Albert Museum)
以收藏世界第一流美術工藝作品而與大英博物館齊名。館內收藏的作品從古基督時代至十九世紀均有,有中世紀、回教、東洋、哥德式、義大利文藝復興及英國16世紀的美術、小型肖像畫、及樂器等部門。收藏品中還包括世界最大的波斯地毯、英國最大的臥床等。別錯過英國服飾館,裡面收藏了從中世紀至今各時期的典型裝扮,十分有趣。
2、博物館群
除維多利亞及亞伯特美術館之外,南肯辛頓區有全世界密度最高的博物館群,其中比較著名的有:(1)自然史博物館(Natural History Museum):有全球最佳的恐龍和史前爬蟲類展覽,此外,尚有早期人類、達爾文進化論、人類生物學、誕生和鯨魚等精彩的展示。(2)科學博物館(Science Museum):從第一個火車頭Puffing Billy 到登陸月球的阿波羅十一號和月球號,甚至還有維多利亞時代的廁所。
3、皇家亞伯特廳(Royal Albert Hall)
為維多利亞女王於1867年為紀念亡夫亞伯特親王所建的,是羅馬式建築,1876年完成以玻璃圓頂構成的巨大劇場,內部可坐8000人,是倫敦古典音樂的表演殿堂。
1、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
地址:Great Russell Street WC1,地鐵站:Holborn。這是世界上最大,最好的博物館,收藏有來自埃及,亞述,波斯,羅馬等具有東方色彩的古物,其中包括世界上最老的木乃伊,令人嘆為觀止。1985年有七個新的雕像博物館開放,展出近1500個希臘,羅馬時期的雕像;另外館內的手稿收集成就也是舉世無雙的,包括英國大憲章(Magna Carta)及莎士比亞,狄更斯等作家的原稿都在其列。圖書館中有名的圓頂閱覽室曾是馬克斯潛心研究之處,其著作「資本論」即完成於此。
2、狄更斯之家(Dickens House)
在大英博物館東北方的Doughty Street 48號,1837年狄更斯居住於此,完成了名著「孤雛淚」等作品。今已改為小型的博物館,收有其肖像、信件、家具和稿件。(本文摘自http://www.tita.org.tw/view/uk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