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公元前四十五年,凱撒在孟達獲得了最後勝利之後,他就獲封對於羅馬和羅馬世界的「永久獨裁權」。這一個決定性的步驟,遂使羅馬的憲政從此告一結束。也就是由一個共和國轉變成為帝國的前奏曲──在帝國的制度中,就潛伏著使它自己內在崩潰的細菌。不過這個程序都是逐漸性的──從遠大的觀點看來,這也是一種進步。從凱撒的凱旋,到羅馬的最後崩潰,中間還經過了五百年的光陰。甚至此後,在另外一個地方還有一個「羅馬帝國」,一直又再延長了一千年之久,才終告滅亡。這個原委從頭說起,是:(一)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ine the Great)於公元三三0年,從羅馬遷都拜占庭(Byzantium),即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mople)。(二)在公元三六四年,羅馬正式分裂為東西兩個帝國。東羅馬帝國的命運較長而西羅馬帝國則由於野蠻民族的不斷攻擊和滲透,國勢日趨衰頹。到了公元五世紀的末葉,隨著高盧、西班牙和非洲的榜樣,獨立的義大利王國也建立起來了,於是名義上的西羅馬皇帝遂終於被廢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