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標題:
口蜜腹劍 - 李林甫
[列印本頁]
作者:
聖代
時間:
05-1-24 04:33
標題:
口蜜腹劍 - 李林甫
史載
李林甫
給人的印象是平易近人,和顏悅色,但卻"陰中傷之,不露辭色。"
他的政治權術已經耍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不僅一般人為之心驚,即便老奸巨猾者也望而生畏。
尤其是他在外表上裝得對人極為友善,暗中卻加以中傷竟然一點也不露聲色,
世人謂之:"口有蜜,腹有劍"。
李林甫
是唐朝初年長平肅王
叔良
的曾孫,也算是宗室子弟了,
可惜關係過於疏遠,世代承襲的爵位早已經沒有了。
不過也是因為這個關係,他得以進入宮廷禁衛軍中,
開始時只是個千牛直長,唐玄宗開元初年,升為"遷太子中允"。
他舅舅
姜皎
特別喜歡他,當時宰相
源乾耀
執政,和
姜皎
聯姻,
李林甫
嫌官職太小,但又"無學術",不能登科入仕,便利用舅父的姻親關係,
巴結當朝侍中
源乾曜
的兒子
源潔
,通過
源潔
向其父代求司門郎中(相府中的辦事員)。
源乾耀
卻看不起
李林甫
,認為郎中是既有才能又有聲望的人才能當的,而
李林甫
不是這塊材料。
不過人情難卻,還是安排他當了為東官"諭德"(主管規諫太子),繼而遷"國子司業"(國學中的行政事務官)。
李林甫
自然不甘心管理一群學生,繼續鑽營。
開元十四年(726年),被御史中丞
字文融
引薦,"拜御史中丞",正式進入朝廷權力中心。
宇文融
和宰相
張說
不合,
李林甫
為了打通向上的路途,自然願意清除佔據要津的人物。
於是追隨
宇文融
等合夥彈劾右宰相
張說
。
張說
開始時瞧不起這些人,不以為意,認為"鼠輩何能為"?結果卻被彈劾罷相。
狡猾的
李林甫
向
宇文融
交換了這個籌碼以後,沒再附和
宇文融
等,
擺脫了
宇文融
的朋黨牽連,又鑽營進尚書省,歷任刑部,吏部侍郎。
吏部是選拔官吏的機構。
李林甫
鑽進吏部後,卻把它看成官場交易所。
開元初年,吏部在部堂懸掛"長名榜",上面寫著留任和放外的官員。
玄宗皇帝的哥哥寧王
李憲
私下見
李林甫
拿出十個人名單,要他考慮優先選補這些人入官。
李林甫
不問優劣,一口應允,只對寧王提出一條要求,"願絀一人以示公平"。
發榜之日,
李林甫
選出一人,張榜宣佈:此人作風不正,托王講情,宣佈"放冬集"(留待下次冬選)。
李林甫
的這套手法不但騙取了"公正"的美譽,而且滿足權貴的要求,
既為自己贏得了聲望,也趁勢巴結了權貴。
當時,"三千寵愛在一身"的
楊
貴妃還沒有進入宮中,
武
惠妃寵傾後宮,
武
惠妃的兩個兒子壽王和盛王也因母寵而見愛於皇上。
皇太子
李瑛
卻漸被皇上疏遠。
李林甫
探知內情,乘機通過宦官向
武
惠妃表露:「願護壽王為萬歲計。」
這一著其實很冒險,稍有不慎便會被太子黨害死,
武
惠妃卻非常感激他,時常在唐玄宗面前讚揚
李林甫
,由此便"簡在帝心"。
李林甫
還利用自己不正當的男女關係來做向上爬的階梯。
他曾經私通侍中
裴光庭
的夫人,原來是
武則天
的侄兒
武三思
的女兒,
武三思
雖然已死,可是
高力士
卻出自
武三思
家。
開元二十一年(733年),
裴光庭
死,
李林甫
便想登上相位,他便求
裴
夫人去求
高力士
。
裴
夫人在
高力士
面前為
李林甫
苦苦哀求,
高力士
當時權傾朝野,對舊主人也不好一口拒絕。
但是
高力士
為人謹慎,況且又是選相的大事,他也不敢向唐玄宗提起,只有暗中等待機會。
唐玄宗要任用
韓休
為相,
高力士
在皇上身邊,第一個知道了這個消息,便告訴了
裴
夫人。
李林甫
知道後馬上向皇上上奏,推薦
韓休
為相。
這自然是一推一個准,
韓休
當上宰相後,並不知道是皇上自己要用他,
還以為真是
李林甫
慧眼識英雄、大力推薦的結果,對
李林甫
異常感激。
便向玄宗皇帝"推薦
李林甫
可以出任宰相之職",一報還一報,
李林甫
做的卻是空頭買賣。
於是
李林甫
先被任命為黃門侍郎,隨後便升為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再進兵部尚書,真的入閣拜相了。
當時宰相有三人,
張九齡
是唐朝有名的大詩人、大學者,侍中
裴耀卿
也是朝廷重臣,
只有
李林甫
資歷尚淺,又不學無術,只會迎合拍馬,因此對這兩人很是嫉妒。
尤其當他知道
張九齡
在玄宗準備任命他為宰相時,曾直諫勸阻說:
「陛下今日若以
李林甫
為相,他日恐怕國無寧日了!」更是懷恨在心。
但
張九齡
"以才鑒見推",尤以文學為玄宗所重,
李林甫
雖然惱恨,但不得不"曲意事之"。
裴耀卿
與
張九齡
友善,
李林甫
也就把兩人一起視為眼中釘。
那時玄宗在位已久,怠於政事。
每逢商議政事,
張
、
裴
兩人事無鉅細都與皇上據理力爭。
狡猾的
李林甫
則利用各種機會,一面巧伺上意,一面尋端覓釁,準備排擠
張
、
裴
二相。
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十月,唐玄宗巡遊東都洛陽後,欲返回西京長安。
裴
、
張
二相認為時值三秋農忙時節,皇上返駕,沿途接待的負擔很重,必將影響農忙,
因此提議到了冬天再返京師也不遲。
告退時,
李林甫
裝作腳疼的模樣,獨自落在後面。
玄宗問其故,
李林甫
獻媚道:
「臣下並沒有病痛,只是有事想單獨上奏。長安、洛陽就像是皇家的東宮和西宮,皇上御駕往來,難道還要等待什麼時機嗎?假使怕妨礙農事,那就特別恩准免除所經過地方的租賦也就是了。」
玄宗聞聽,龍顏大悅,"即駕而西"。
李林甫
這個馬屁,可是拍得巧妙之至。
唐朝時大臣們所封的國公、郡公等爵位大多只是一種名譽稱號,並不是真的裂土封賞,就是說有爵無土。
朔方節度使
牛仙客
在邊庭帶兵理民都很有政績,唐玄宗很賞識他,準備給他實際的封賞。
張九齡
對
李林甫
說:「封賞要給有大功於國家的名臣,一個邊將工作做得好些,就能馬上封賞嗎?你要和我在皇上面前據理力爭。」
李林甫
當面答應下來,上朝時
張九齡
言辭激烈,堅決反對,
李林甫
卻一言不發。
回去後又暗地裡把
張九齡
在皇上面前說的那些話告訴了
牛仙客
。
牛仙客
感到受了委屈,第二天入見唐玄宗,便哭著要求辭職。
唐玄宗也覺得自己臉上無光,越發堅持要封賞
牛仙客
。
玄宗又欲擢
牛仙客
為相,
張九齡
固諫如初,
認為"
牛仙客
只是一個邊地的武臣,而且目不識丁,如若重用,恐怕有負眾望"。
玄宗對
張九齡
的固執很是惱火。
李林甫
趁機上奏「只求有真本事,管它什麼文學辭章;皇上任用人材,難道還有什麼限制嗎﹖」
又說,
牛仙客
是塊當宰相的料,
張九齡
書生之見,根本"不達大體"。
玄宗聽後,就加封
牛仙客
為隴西縣公。
玄宗因此事認為李林甫並不專權,有薦賢之風,
張九齡
卻有拒賢固位的嫌疑,於是開始疏遠輕視
張九齡
了。
李林甫
曾引薦
蕭旻
為戶部侍郎。
蕭旻
不學無術,有一次在與中書侍郎
嚴挺之
"同行慶吊"時,
讀《禮記》中一句"蒸嘗伏臘(音"西")"為"伏獵"。
嚴挺之
故意再問一次,
蕭旻
竟仍舊錯讀,
嚴挺之
深感遺憾,就對
張九齡
說「朝中竟然有'伏獵侍郎'這等人物。」
張九齡
以不學無術彈劾
蕭旻
,貶為歧州刺史。
李林甫
怨恨
嚴挺之
,暗中尋釁,欲加陷害。
嚴挺之
的前妻被休後嫁於蔚州刺史
王元琰
。
王元琰
貪贓犯法,進了大牢,
嚴挺之
卻設法營救他。
李林甫
使人奏告玄宗,說
嚴挺之
私袒
王元琰
,應該連坐。
張九齡
為
嚴挺之
辯解,認為其中不應會有私情存在。
玄宗卻微笑道:「卿不知,雖離之,亦卻有私。」
張九齡
不便再言,只好轉托
裴耀卿
代救
嚴挺之
。
李林甫
乘機上言:「
耀卿
、
九齡
都是朋黨。」
玄宗早已疏薄
張九齡
,於是因朋黨之嫌而將
張
、
裴
兩人俱罷知政事,貶
嚴挺之
為洛州刺史。
二相既罷,
李林甫
怒目送二人離去,公卿大臣都知道這兩人是中了
李林甫
的暗算,個個都心驚膽顫。
唐玄宗還以為
李林甫
幫自己清除了朋黨,把他升為中書令,
牛仙客
升任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
牛仙客
知道自己全靠
李林甫
引薦自然對
李
唯命是從。
監察御史
周子諒
,見
林甫
專權,
仙客
阿私,就彈劾
牛仙客
,結果反被處死。
李林甫
又落井下石,對玄宗說
周子諒
是
張九齡
所推薦的。
於是,又貶
張九齡
為荊州長史。
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易官名,
牛仙客
為左相,
李林甫
為右相。
同年七月,
牛仙客
病逝。
八月,拜刑部尚書
李適之
為左相。
李適之
是唐太宗的曾孫,以精明強幹著稱,"晝決公務,庭無留事",是
李林甫
的又一強勁對手。
但
李適之
性格粗疏,與
李林甫
一起評論改事時,"多失大體"。
一次
李林甫
告訴
李適之
,華山有金礦開採出來可以大大增加國家的財富,皇上卻還不知道此事。
李適之
以為很好,不加考慮就進奏玄宗。
玄宗大喜,又將此事徵詢
李林甫
的意見。
李林甫
卻說:「為臣早已知道,然而華山是陛下本命王氣所在之所,不可穿鑿,故為臣不敢上言。」
玄宗聽了,覺得
李林甫
是一片忠心,而責怪
李適之
考慮問題太草率,
因此指示
李適之
奏事應事先與
李林甫
商議,不得自行主張,
李適之
從此不敢放手幹事。
後來
李適之
為求自保,索性辭去相位。
李適之
罷相後,
李林甫
便引薦門下待郎、崇玄館大學土
陳希烈
為左相、同平章事。
李林甫
深知
陳希烈
沒有什麼本事,"專用神仙符瑞取媚於上",遇事只會唯唯諾諾,所以引為同列。
從此,軍國機務都由
李林甫
在家中決策,由下吏把決策已定的文案遞交
陳希烈
簽署而已。
"妒賢嫉能,排抑勝己,以保其位"是
李林甫
久居相位的秘決。
天寶元年,玄宗大陳伎樂於勤政樓。
這時兵部待郎
盧絢
"重鞭按轡",風度翩翩地經過樓下,被玄宗看到,讚美不已。
由於
李林甫
平素常以金帛賄賂皇上左右,很快就知道此事。
他擔心
盧絢
被皇上重用,第二天就把
盧絢
的兒子召來對他說:
「你父親素有名望,皇上想委託他去管理交、廣兩州的事務,如果你父親害怕路途迢迢,那就該先去告老回鄉。」
盧絢
怕遠行,只好上書奏言自己年老,不堪重用,結果被貶任華州刺史。
到任不久
李林甫
又"誣其有疾,州事不理",結果被委任了個太子員外詹事的閒職。
從此,
盧絢
這一競爭對手也就不足為慮了。
同年,玄宗想起了被貶的原中書侍郎
嚴挺之
,便向
李林甫
查詢:「
嚴挺之
現在何處﹖此人應該重用。」
李林甫
即召
嚴挺之
的胞弟
嚴損之
到府"敘故",
李林甫
貌作親密狀對
嚴損之
以高官許願,
又進一步表示"皇上很惦念尊兄的近況,現在應作一計策,以求晉京覲見,必有重任。
當即授計
嚴損之
替兄寫一狀紙"奏稱風疾,求還京師就醫"。
嚴損之
很感激地應允照辦。
李林甫
拿著狀紙面奏玄宗:「嚴挺之年事已高,近來又患風疾,須授其閒職以便就醫。」
玄宗聞奏,嗟歎良久,只好授
嚴挺之
以員外詹事,到東都洛陽養病去了。
李林甫
對付競爭對手,不僅慣設圈套加以陷害,而且還利用他人之間的矛盾以達到排斥異己的目的。
戶部尚書
裴寬
,素為皇上所重,
李林甫
恐怕他入相,內心忌之。
刑部尚書
裴敦復
立有軍功受到皇上的表彰,
李林甫
亦有忌憚。
而
二裴
之間卻有矛盾,
李林甫
便趁勢挑撥,使
二裴
愈加不能並存。
李林甫
慫恿
裴敦復
買通
楊玉環
的姐姐在皇上面前說
裴寬
壞話,致使
裴寬
被貶為睢陽大守。
李林甫
另以明遷暗降的手法,任命
裴敦復
為嶺南五府經略等使。
裴敦復
稍有遲疑,便被
李林甫
反奏一本,以逗留不到任為由,貶為淄州太守。
李林甫
用計謀使
二裴
相繼被貶,阻止了他們入相的機會。
天寶六年(公元747年),唐玄宗下詔讓天下"通一藝"以上的士子都到長安來,他要親自面試然後授以官職。
李林甫
害怕這些人在面試時會揭發自己貪權不法之事,便對玄宗說:
「這些人都是貧賤寒士,不知道忌諱,只能以狂妄的語言污濁聖上,還是讓尚書省長官考他們吧。」
便讓御史中丞擔任總考試官,結果沒有一人合格。
李林甫
又到玄宗面前祝賀,說是政治清明,"野無遺賢",阻塞了天下言路。
李林甫
為了獨掌相權,不僅注視京城朝廷百官遷徙的動向,
不斷加以控制,而且對於邊帥的防範也是不遺餘力的。
自唐興以來,都用名臣作節度使出鎮邊關,控制大將。
這些名臣往往從節度使的位子上直接入為宰相,所謂"出將入相"。
李林甫
想杜絕出將入相的根源,來鞏固自己的相權。
天寶六年(公元747年),他向玄宗進奏「文臣為將,怯當矢石,不若用寒族胡人;胡人則勇決習戰,寒族則孤立無黨。陛下誠以恩洽其心,彼必能為朝廷盡死。」
這又是
李林甫
的一條奸計,少數民族將領不識漢字,
因此功勳再大也難以入朝拜相,這樣
李林甫
就可以從根本上杜絕邊帥入相的道路。
可惜玄宗看不透他的奸詐用心,竟照此辦理,致使諸道節度使盡用番將
安祿山
之流,
精兵強將集中在北方的邊境,從而遺患於天寶末年。
歷史學家認為:「
祿山
傾覆天下,皆出於
林甫
專寵固位之謀也。」
李林甫
為了打擊政敵,在家中特設了一個專用廳堂,形如彎月,號稱"月堂"。
每當想要排斥陷害某位大臣,就住進"月堂",絞盡腦汁,想著害人的法子,
如果他欣喜若狂地從堂中出來,則肯定是有個政敵將要"家碎矣"。
李林甫
出於陷害打擊異己的需要,還蓄意豢養了一批酷吏,充當幫兇。
他引用了曾被玄宗批評為"是一不良人,朕不用也"的
吉溫
和"為吏深刻"的
羅希奭
作為心腹打手。
由
吉
、
羅
兩人審理的獄案,完全按照李林甫的意旨進行,從而製造許多冤案。
凡是落入
吉
、
羅
兩人之手的
李林甫
政敵,沒有一個能逃脫厄運,所以時人稱之為"
羅
鉗
吉
網"。
李林甫
長期的為所欲為,倒行逆施並沒有招致政敵們有力的反擊,
相反他卻能把持權柄直至終老相位,這與他"柔佞多狡數"、善"迎合上意"的政治權術有關。
李林甫
為了刺探、揣測皇帝的心思,特意以厚賂收買了一批宦官和後宮嬪妃,
甚至皇宮的伙夫、使婢等包在收買利用之列。
李林甫
為了自己能夠無所顧忌地行奸作佞,需要使皇上耳目不聰,下情的通達自然是不允許的。
為此
李林甫
採取指施,竭力做到"杜絕言路,掩蔽聰明,以成其奸"。
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
李林甫
召集朝廷所有的諫官,暗示威脅道:
「賢明的君主在上,群臣都將順從聖意,還需要什麼諫論?你們難道沒有看見那些用於儀仗隊列的馬匹?它們終日不作聲就有上等的糧草飼養,只要有一聲嘶鳴,就會立即被剔除出去。以後雖然還是不作聲,還能重新入選嗎?」
李林甫
明目張膽地諷喻諫臣緘口,企圖在朝中形成萬馬齊喑的局面。
杜璡
偏不理睬,堅持上書言政。
李林甫
為了殺一儆百,當即將其貶為下令。
因此"諫官皆持祿養資,無敢正言者",再也沒有人去向皇帝諫爭了。
李林甫
還"善養君欲"。
玄宗皇帝年事已高,怠於國事;將政務全部交託給
李林甫
。
玄宗自武惠妃死後,霸佔了兒媳壽王妃
楊玉環
。
李林甫
身為首輔,卻緘口無言,任其所為。
當玄宗信奉道教以求長生之術時,
李林甫
又"舍宅為觀以祝聖壽",討取皇上的歡心。
李林甫
為了保證玄宗的奢靡消耗,甚至不惜改變經濟法令,以增加賦稅的措施來聚財。
玄宗高興地對人說「朕不出長安近十年,天下無事,朕欲高居無為,悉以政事委
林甫
,何如?」
李林甫
作惡多端,雖然權高勢崇,卻也如同火堆上的木材,
他的兒子將軍監
李岫
看出了這一點,憂慮恐懼,一天陪
李林甫
游後花園,看到一個拉著重東西的下人。
李岫
指著下人對
李林甫
說:「人久處鈞軸,怨仇滿天下,一朝禍至,欲比此人得乎!」
李林甫
很不高興,說道:「事情已經到了這一步了,還能怎麼辦呢?」
李林甫
也未必沒有感覺到危險,他卻想把惡做到極處,然後把危險轉化為安全,卻忘了惡貫滿盈這句話。
李林甫
心裡非常清楚,他結怨甚眾,每每擔心遭刺客暗算。
所以,他一改先前宰相"騶從不過數人"的舊制,
而是"出則百餘人為左右翼,金吾靜街,前驅在數百步外,公卿走避"。
晚上在自己家裡睡覺,他的心裡也不踏實,弄得神出鬼沒,
「居則重關復壁,以石甕地,牆中置板,如防大敵。一夕屢徙床,雖家人莫知其處。」
李林甫
甚至連家人都防範,其內心虛弱到了極點。
確實,
李林甫
已危機四伏。
首先是他的親信黨羽已在暗中活動,準備倒戈。
戶部郎中
吉溫
是
李林甫
最得力的打手,
吉溫
見
安祿山
深受寵幸,便依服之,並與其約為兄弟。
吉溫
直言不諱地對
安祿山
說:「
李
右丞相雖以時事親三兄,必不肯以兄為相;
溫
雖蒙驅使,終不得超擢。兄若薦
溫
於上,
溫
即奏兄堪大任,共排
林甫
出之,為相必矣。」
當初,
李林甫
以為容易制服而引以為相的
陳希烈
,也開始與
李林甫
為敵。
楊國忠
與
李林甫
更是針尖對麥芒。
不久,
楊國忠
狀告
李林甫
與番將
阿布思
有異謀。
陳希烈
等從旁作證,玄宗"由是疏
林甫
"。
李林甫
"時已有疾,憂懣不知所為"。
天寶十載(752年)十月,
李林甫
結束了他罪惡的一生。
翌年正月,
李林甫
尚未下葬,
楊國忠
和
安祿山
合謀,告
李林甫
與
阿布思
謀反,
安祿山
還讓
阿布思
部的降將來朝作證說
李林甫
與
阿布思
約為父子。
玄宗信而不疑,"下吏按問",
李林甫
的女婿諫議大夫
楊齊宣
怕受牽連,便按照
楊國忠
的意圖出了證言。
二月。玄宗決定:「制削
林甫
官爵;子孫有官者除名,流嶺南及黔中」,
並且還劈開
李林甫
的棺材,挖取含在口內的珠玉,剝下金紫朝服,另外用小棺按庶人的儀式埋葬。
惡貫滿盈的
李林甫
,終於落了個眾叛親離,死後亦難逃懲罰的下場。
遭逢
安
史
之亂的唐玄宗逃到四川避難時,給事中
裴士淹
隨行,很得玄宗寵愛。
當時肅宗已經稱帝,奉玄宗為太上皇。
肅宗每任命宰相等重要大臣,總要派人向玄宗匯報。
玄宗無事便和
裴士淹
品談這些人物,逐漸談及以前的人。
當談到
李林甫
時,玄宗說:「是子妒賢嫉能,舉無比者。」
裴士淹
問:「陛下誠知之,何任之久邪?」
玄宗沉默沒有回答。
李林甫
不學無術,只會固寵市權,何以為相19年,並且深受恩寵,倍受重用呢﹖
固然,
李林甫
善於權術,尤善口蜜腹劍,求官保位有方。
但是,玄宗皇帝在天寶年間,"君王從此不早朝",恐怕是姑息養奸的直接原因吧!
作者:
聖代
時間:
05-1-24 04:41
標題:
回覆: 口蜜腹劍 - 李林甫
試著將文章中的人名加上"專名號"
不知道大家這樣會造成閱讀困擾或不習慣嗎?
(要是不習慣我刪掉吧^^)
歡迎光臨 鐵之狂傲 (https://www.gamez.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