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標題:
PanzerKampfwagen IV 二戰德軍四號戰車系列(上)
[列印本頁]
作者:
aesir
時間:
04-12-26 21:18
標題:
PanzerKampfwagen IV 二戰德軍四號戰車系列(上)
§ PanzerKampfwagen IV §
四號戰車系列(
上
)
7.5cm KwK L/24
火力支援型
德國在一九三零年開始著手重建武裝力量,並發展戰車以應付未來戰場上的需要,其中計劃裝備兩種主力戰車,一種是三號戰車,另外一種就是裝備低初速、大口徑的主砲的四號戰車。這種戰車原本是設計用來支援步兵作戰的。
一九三六年,
Kruppe
公司做出了一輛木製的原型車之後,當局便採用了該廠的設計。
Kruppe
公司先行生產了
0
型試作車。該車與三號戰車相當類似,同樣具有箱型構造的車體。較不同的是駕駛員及通信員的位置是在車體的上方,並有各自獨立的出入口;引擎位於後方,並有兩個大型的檢修口艙蓋;底盤的行動系統採用彈簧片式避震器,左、右兩邊各有四組,每一組均配置有兩個承載輪,而兩邊也各有四個上部支輪(後期型改成三個);主動輪及誘導輪是新設計的,而誘導輪突出於車體的後部;初期型的履帶的寬度為三十六公分,後期型則為四十公分;加油口位於底盤的左側,車體中央下方則有三個大型油箱,共可容納四百五十三公升的汽油(後期型的燃油容量增加了);車內使用一台小型的
2kw
發電機,主要提供全車的電力、發動引擎和旋轉砲塔等。其餘車內的配置大致同三號戰車;車體的後方設有大型排氣管、空氣濾清器以及手動式引擎啟動器;車體的後方右側有空氣濾清器的進氣口,而駕駛座旁則有通風扇。
四號戰車的砲塔的形狀類似三號戰車的多角構形,但其尺寸較大,且砲塔環的直徑長。它搭載了
7.5cm KwK37 L/24
型戰車砲,而後期型則改成更具威力的
L/48
型,砲彈則存放於車體的兩側;砲塔設有底板,可隨砲塔轉動,方便乘員進口作業;砲塔的迴轉主要由電力傳動(輔助為手動),每二十四秒可以迴轉一圈;砲塔上配置
7.92mm MG34
同軸機槍,由砲手以腳踩踏板進行射擊。四號戰車在往後的戰役中逐漸修改成主力戰車的型式,而且是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唯一一種持續生產的戰車。
四號戰車
A
型
Sdkfz 161
底盤序號
80101
~
80135
三十五輛
A
型於一九三七年十月開始生產至隔年的三月,共計三十五輛。該型戰車的特徵在於車體方面,主要是正面下部的鋼板為一面有弧度的一點五公分厚曲面裝甲,也是唯一有這樣的設計的一型;在車體上部前面的構造方面,通訊員的位置在駕駛座的後方,鋼板亦隨之改成兩片落差式的組合(一點五公分厚),並在中間斜面的部份設有一個槍眼,不用的時候則用裝甲板蓋上;通信員設有一個
MG34
機槍座;駕駛座前方的觀察窗採用一片式外蓋,關閉時則從外蓋上的小縫或上方的兩個小孔觀察,而駕駛及通信員出入口的艙蓋則為兩片式;車身的左側設有防空機槍架。
在砲塔方面,車長指揮塔為圓筒型,上面有八個觀察窗供戰車長使用。砲塔的頂部(一公分厚)上位於車長指揮塔的前方的左、右兩側各有一個信號彈發射口,而中間則有一個大型的矩形艙蓋,以做為換氣口使用;主砲上有內裝式的防盾,而後方的左、右兩側也各有一個槍眼,並有裝甲板蓋住;砲塔的左、右兩側各有一個大型的出入口供裝填手及砲手出入,而戰車長主要是從車長指揮塔的上方進出,艙蓋則為兩片式;引擎採用
Maybach HL108 TR
型水冷式引擎,可提供兩百五十匹馬力的動力,並裝有強制冷卻器。
該型戰車服役於包括入侵波蘭、挪威及法國的戰爭初期的西部戰線。
D
型服役後,它退至第二線做為訓練使用
。
PzKpfw IV Ausf A
。注意其駕駛座右方的槍眼蓋板的樣式。
四號戰車
B
型
Sdkfz 161
底盤序號
80201
~
80245
四十二輛
B
型生產於一九三八年四月,直到該年的九月為止只有製造了四十二輛。可能是因為生產線上的部份零件改用來生產
C
型的緣故,所以原定的四十五輛的生產量並沒有達成。該型戰車主要的改變為:正面裝甲增厚至三公分,前方的裝甲板則改成整片式裝甲;取消車體的機槍座,改成一個圓形槍眼及增加一個通信員用的前方觀察窗,而車體上部的通訊員的位置則向前移;駕駛的前方觀察窗的保護蓋由一枚式改成兩枚上下對開式,而以上兩者的出入口艙蓋也改成整片式的;車體正面下部的曲面裝甲板改成兩片焊接式鋼板以節省製造工時,而車體左側的對空機槍架也取消,砲塔的正面裝甲亦增厚至三公分;砲手和裝填手的前方觀察窗的蓋板修改為多角形的,左方觀察窗也廢除;後方槍眼的形狀改成圓形,而車長指揮塔則增設裝甲,其它的細部也有小幅度的修正。
本型戰車換裝
Maybach HL120 TE
型引擎,有兩百六十五匹馬力,再配合
ZF
公司的
SSG76
型變速箱,使其最高速度增加到時速三十五公里,油箱的容量亦增至四百七十公升。另外,在
B
型的後期型加裝了附加裝甲,增加了其戰場上的存活率。該型戰車主要用於指揮,並服役於大戰的早期。一九四三年以後陸續除役。
PzKpfw IV Ausf B
四號戰車
C
型
Sdkfz 161
底盤序號
80301
~
80440
一百三十四輛
該型戰車原先計劃生產三百輛。不過,一九三八年四月至九月間只有完成一百三十四輛,另有六輛底盤用來製造架橋戰車,其餘的則被取消;
C
型與
B
型幾乎完全相同,主要的修改在於砲塔增設同軸機槍的防護裝甲板,主砲的內裝式砲盾亦修改得較為緊緻,而在車體方面則裝上一具防空管制燈,並加裝了備用履帶的掛點。另外,在後來生產的戰車上再度更換
Maybach HL120 TRM
型引擎,其餘的則沒有什麼改變。本型戰車服役至一九四三年以後除役。
PzKpfw IV Ausf C
四號戰車
D
型
Sdkfz 161
底盤序號
80501
~
80748
兩百二十九輛
本型戰車自一九三九年十月開始生產,至一九四一年五月為止共製造兩百二十九輛,而原先計劃的是兩百四十八輛,但有十九輛的底盤用來改裝為十六輛架橋戰車、兩輛試驗型自走砲及一輛“卡爾”超重型自走臼砲彈藥車的試作車等。
該型戰車最主要是加強了側面及後方的裝甲,其厚度由原來的一點五公分增至兩公分;車體正面的上部再度採用和
A
型相同的式樣,並恢復了車體的機槍座;車體後方的左、右兩側的進、排氣口予以重新設計。至於砲塔的部份,砲盾由內裝式改為外裝式,並在主砲上裝置防止砲管損壞天線的滑架。再者,砲手座換裝新式的
TZF 5F/2
型瞄準器;全車的觀察窗裝甲護板新設計為立體式樣,有較好的防彈功能。另外,在後期型的車體上的正面及側面另外加裝三公分厚的附加裝甲,砲塔的後方也增設雜物箱,而引擎室上部的檢修艙蓋改為百葉片式的散熱口(熱帶型式),引擎則為
Maybach HL120 TRM
型。
一九四三年,該型戰車逐漸從第一線退下來,改裝備給訓練單位及預備部隊,一九四四年除役。
PzKpfw IV Ausf D
四號戰車
E
型
Sdkfz 161
底盤序號
80801
~
81023
兩百二十三輛
E
型大致上與
D
型相同,而該型戰車從一九四零年九月開始生產至隔年的四月。此時,附加裝甲已經成為標準配備,像本型的車體正面上部的三公分厚的裝甲上加裝三公分厚的附加裝甲,車體正面下部的裝甲也增厚至五公分,而左、右兩側(含下部)亦加裝兩公分厚的附加裝甲;駕駛員的觀察窗是重新設計(
Fahrersehklappe 50
)的,並成為
G
型以後
的標準配備。
砲塔的部份:取消了大型通風門,並新增通風扇;廢除信號彈發射塔,信號彈的發射口則改設在左側;車長指揮塔予以更新,並相對的修正了砲塔後部的鋼板的角度,而雜物箱也成為標準配備。
E
型參加了巴爾幹半島的戰鬥以後的每一場戰役,直到一九四四年除役為止。
PzKpfw IV Ausf E
四號戰車
F1
型
Sdkfz 161
底盤序號
82001
~
82614
四百六十二輛
一九四一年四月至一九四二年三月間生產
F1
型,其中有二十五輛改裝為
F2
型。該型戰車是由於後期的
F2
型換裝了
7.5cm KwK L/43
型戰車砲,故改稱為
F1
型,同時也是最後一型做為火力支援用途的車種,而該型亦是因為
D
、
E
型的裝甲的防護不足而新設計的車種。其基本的構造不變,車體正面的上部改為類似
B
型的整片式裝甲,厚度也增為五公分,與車體的連接處則有三角型防彈板;側面裝甲也直接使用三公分厚的裝甲板,並取消了附加裝甲;駕駛員觀察窗使用五公分厚的迴轉防護蓋型式(
Fahrersehklappe 50
),而車體的機槍座亦重新設計成圓形的樣式;變速箱的檢修艙蓋予以重新修改,並新增了進氣口;車體後方的煙幕發射器的位置改變,並新增砲塔迴轉用輔助排氣箱,引擎的排氣管亦重新設計。
在砲塔方面,左、右兩側的出入口艙門改成與三號戰車相同的兩片對開式;砲盾的基座有小幅度的修正,其厚度也增至五公分,而後方的槍眼蓋亦改成圓錐形。另外,由於車重增加,履帶也由三十六公分寬增至四十公分,主動輪亦更換為四十公分的新樣式,惰輪也重新設計。本型戰車主要是用來彌補
D
、
E
兩型的損失。
PzKpfw IV Ausf F1
來源:
http://home.kimo.com.tw/jovirita/pzkpfwiv.htm
網站首頁:
http://jovipanzer.myweb.hinet.net/
[
本文最後由 aesir 於 07-9-5 03:16 PM 編輯
]
歡迎光臨 鐵之狂傲 (https://www.gamez.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