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冊 登入
鐵之狂傲 返回首頁

國師的家園 https://www.gamez.com.tw/?352421 [收藏] [複製] [分享] [RSS]

網誌

博論題綱(進入之前要先有心理準備)

已有 22436 次閱讀09-9-30 20:25

《勞思光宋明儒學方法論辨析》

 

一、緒論

二、目前成果

三、勞思光中國哲學方法論

四、知識的定義問題之商榷

五、知識儒學與文化儒學之分野

六、對當代儒學理論的反思

 

 

提綱:

    首先本論文所要撰寫的目的在於辨析勞思光宋明儒學的詮釋方法,其以心性論中心的哲學問題,批評持「天道觀」「本性論」的儒者未能合於先秦孔孟的原旨,故進而反對形上學思考做為儒家內部的理論建構。目前有諸多當代學者皆不認同勞思光否定儒家該有形上學的態度。如:牟宗三所建立的道德行上學,其肯定由內在的逆覺體證可以證明天道實存。傅佩榮先生乃直接指出孔孟多有「天」「天命」之語,由此肯定儒學該有形上學。而杜保瑞先生持三教辯證的立場,主張三教皆有形上學的哲學問題,如此才能達到三教哲學理論相互比較的目的。

但本文以為目前當代反對勞思光先生的論述者,未有一人能夠正面回應其否定形上學的理由,何以本文下此立論?因為上述學者根本未能了解勞先生解析中國哲學背後的理論預設。勞思光認為哲學與文化是分不開的,本文以為如果未能由文化哲學;特別是勞先生肯定儒學乃是一門「成德之教」作思考,則難以切入理解何以勞先反對儒家有形上學的立論。在此本文解析勞先生反對儒家有形上學的立論,其可分為消極義與積極義兩方面。在消極義上,形上學無法與經驗世界切合,故其做為世界背後的運行之理無法合於經驗事實,如此將造成理論與經驗悖反的情況。再者,依積極義而言,價值的創造根源不該在形上天道,而在於主體心性的自覺。若儒學是一門「成德之教」那麼肯定主體心性為價值創造之根源才是更合理的。

    本文判定當今學者未能正面回應勞思光反形上學的理由,其原因在於學者並沒有回答形上學無法切合經驗事實之悖反的情況如何解釋。若此悖反的理論又何以能夠成為知識?即如此之知識的建立是否有其合理性?該問題是當今肯定儒家該有形上學之學者未能思考到的層面。故此諸多學者肯定儒家有形上學,乃是在歷史發生之實然性而言。而勞先生的觀點是在儒家形上學能否成立做反思。換句話說,哲人有談形上學是個事實,但是形上學是否可以成為一套合理的知識又是另一個問題。當今學者只在此事實上肯定形上學,殊不知勞先生是在對儒家能否建立形上學做反思。再論心性論哲學的思考,勞先生肯定唯有主體內在之心性可以做價值活動,而此乃涉及勞先生之文化哲學與肯定儒家是一門「成德之教」的立場。但前述之學者亦未能由勞先生之文化哲學角度切入思考,進而無法準確掌握勞先生的理論。

    最後本文要處理的問題即是回應勞先生對形上學的批評。首先乃是對於知識建構的商榷,即是否該切進經驗事實才可稱為知識?本文以為純粹抽象性的思辨而不貼近經驗事實何嘗不能成為知識?在此將轉出另一個問題,即若知識不一定切合經驗世界該如何經世致用?若儒家理論無法落實於經驗世界則如何完成「成德之教」,因為純粹的思辨活動根本不是成德的路徑。在此即產生了如何判定儒學的問題。若依「成德之教」來判定儒家,自然不能空談知識。而本文以為若把純粹思考儒家理論的活動,亦可稱之為儒學;則抽象性知識與經驗之效用沒有所謂定然不可分。吾人以為「成德之教」乃是儒家的宗旨,而不是儒學的知識。本文此言有意將儒家分為「成德之教」與「理論思辨」兩個層面。前者即是勞思光所強調的哲學該與文化扣緊;後者即是本文所提出的,哲學可以只是一種思辨活動。若可以把儒學分成這兩種型態,則儒家所謂的形上學知識可以在後者建立。雖然本文的立論依然未能反駁勞先生以文化哲學的角度看待儒學。但至少是思考的了勞先生對儒家形上學的反思;並由此另開知識思辨的角度建立儒學理論。
14

路過

雷人

握手

鮮花

雞蛋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評論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4-6-11 15:13 , Processed in 0.014730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