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狐兒前言(廢言?):
以下文章大部分都是轉貼而來的,
轉貼文章已經經過原發表作者的同意

出處:http://www.thinkerspace.com/
作者:張海彭 老師

因為我或許會加上自己的見解,所以轉貼文章將會用有顏色的字體來做發表(幾乎都是白色)
若有自己的見解,會用不同顏色外加狐字做提醒
例如
狐:狐穆兒帥又可愛,心地善良為人又正直,真不愧是第77屆好人好事代表~~~~(被眾毆

狐兒轉貼文章的理由:
很多人很喜歡討論哲學,認為知道一些哲理就能自稱哲人,可是最基本用來討論的語言工具的基本意義都不了解,
也使的很多人都在牛頭不對馬嘴
A問:1+1=多少?
B答:貓愛吃魚。

因此本來喜歡潛水抓鯊魚,不喜愛發文的害羞少年也來轉貼這篇文章

目前轉貼部分1~5講,只先轉貼這部份是因為擔心一次轉貼太多,討論起來會很雜亂,因此打算部分內容慢慢轉貼,
要對此文章作批判或討論都可以,只要有人閱讀並且有反應(批判或討論都算),我可能會繼續貼後面的文章。(因為我很懶,所以後面未必持續貼下去)

當然,也能自行去我上面貼的網址觀看~

然後,千拜託萬拜託,要作批判或討論時,請真的了解文章的內容,與您發表的內容有關聯性。
例如:
A說:你這隻狗怎麼不吃魚,魚不是貓最喜歡吃的食物嗎?
像看到這類不三不四的質問,我可能一時激動直接回你再說什麼廢話?

以上阿狐廢言(肺炎?)結束~~~(鞠躬


《思考方法講座》導言                                   張海澎 於 週日, 07/01/2007 - 23:29 發表   
   

《思考方法講座》將分三輯推出。
範圍包括“語言的用法”、“理由的尋求”以及“科學的思維”,内容涵蓋了日常思維中最根本及最常見的思方問題。
本講座所論述的許多問題是一般邏輯書或思考方法書所沒有或所忽略的,有些方法還是本講座首次提出的。

《思考方法講座》的題目及内容簡介如下:

第一輯:語言概念的用法分析
第1講:語言意義的釐清
(釐清一個語言表達式的意義時,怎樣找出關鍵的詞語?如何區分意思清楚和不清楚的字詞?)

第2講:從釐清語義入手解決問題
(不同性質的問題,解決概念問題的優先性,有些問題的答案取決於有關詞語的意思。)


第3講:事實之爭與言辭之爭
(無謂的言辭之爭。批判一些似是而非的故作驚人之語。在什麼意義上可以說事情是如此這般?)


第4講:語境
(簡述語境,語言的使用離不開語境,為一句話設想一個語境。)


第5講:語境分析(上)
(不合語境的用法。有些問題或説法在不恰當的情況下提出來,因而無的放矢。)

第6講:語境分析(下)
(語言的空轉。許多哲學問題或陳述脫離了語言的具體用法,因而沒有意義。)


第7講:語言概念在用法上的對比
(通過考察一個概念的範例和反例,了解這個概念的用法。語言概念的對比用法。)


第8講:語言概念在用法上的關聯
(語言是一個錯綜複雜的關係網。通過分析語言概念的用法,了解一個概念與其他概念的關聯。)


第9講:語言概念在用法上的變化
(語言概念的用法是千變萬化的。許多思想上的混淆,源於忽略了一個概念在用法上的變化。)

第10講:概念用法分析的應用
(應用第7-9講所提出的概念用法分析的方法,分析批判一些似是而非的觀點。)


第二輯:理由及合理性的追尋(內容提要)

第11講:論證
(講述什麼是論證。推理與論證的區別,命題與陳述,前提與結論。)


第12講:演繹論證與歸納論證
(什麼是演繹論證與歸納論證,演繹論證的有效性,歸納論證的可靠性,演繹論證與歸納論證的性質。)

第13講:對有關論證的一些誤解
(論證與命題的真假,假值傳遞的謬誤,論證與解釋的區分。等等。)


第14講:追問理由
(理性思維與對合理性的追尋。理由、原因和目的,理由與原因的區分,等等。)


第15講:理由與原因的混淆
(人們往往混淆了理由與原因,將原因當作理由。本講以實際例子說明理由與原因的混淆。)


第16講:理由與情境
(理由離不開具體的情境。在某些情況下一個理由是合理的,但在另一些情況下它又是不合理的。)


第17講:理由批判
(批判一些常見的理由。有些理由耳熟能詳,習以爲常,然而卻是似是而非。)


第18講:揭示隱含的理由
(舉一些常見的例子,説明如何在批判似是而非的觀點時,揭示它所隱含的理由。)


第19講:理由的理由
(有爭議的理由,進一步追問理由背後的理由。)

第20講:批判與反思
(反思人類的信念,對理由背後更高原則的批判。)


第21講:從實際效果看問題的思考態度
(對理由的追問不能是無止境的。通過看實際效果來解決一些有關價值或道德上的爭端。)

第22講:理由與人類的理性
(理由的相對性與絕對性,人類的理性與文明。)


第三輯:培養科學的思維態度(內容提要)


第23講:科學的方法
(假設演繹法、對科學理論的印證、假設演繹法在科學中的運用,等等。)


第24講:科學的性質
(可印證性、一致性、具效用性、具解釋性、有預測性、客觀性,等等。)


第25講:科學與迷信(上)
(比較科學與迷信的不同特點,揭露風水、算命、手相、星相學、鬼神、宗教等種種迷信的欺騙性。)

第26講:科學與迷信(下)
(比較科學與迷信的不同特點,揭露風水、算命、手相、星相學、鬼神、宗教等種種迷信的欺騙性。)


第27講:血型性格學--偽科學(上)
(揭示血型性格學的偽科學性質。)


第28講:某些心理測驗--偽科學(下)
(揭示一些心理測驗的偽科學性質。)


第29講:日常生活中不科學的觀念
(揭示日常生活中以及傳統觀念裏的種種不科學的思想,破除迷信,克服無知與愚昧。)


第30講:培養科學的思維態度
(培養科學的精神,自覺地以科學的態度對待和解釋日常生活中的種種現象。)

[ 本文章最後由 狐穆兒 於 09-5-15 21:12 編輯 ]
 
論證中包含謬誤,其結論必定不為真


http://ninjaringer.freeforums.org/index.php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全世界最先進的跳動筆

第1講:語言意義的釐清

第1講:語言意義的釐清
張海澎 於 週六, 07/07/2007 - 14:53 發表
   
   

人們在思考一個問題時,往往只顧尋找問題的答案,很少會去留意這個問題或有關詞語的意思是否是清楚。
許多問題或爭論之所以產生,往往是由於有關句子或句子中某些關鍵詞語的意思不清楚造成的。
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必須釐清有關問題或某些關鍵詞語的意思,才有可能解決問題。
然而,如何區分意義清楚和不清楚的詞語或句子?如何找出意思不清楚的關鍵詞?
這看似容易,其實不然,這需要思維上的不斷磨練。以下只是一些提示,旨在喚起讀者思考上的警覺性。



熟悉不等於清晰
我們往往因某種說法耳熟能詳,就以為它的意思很清楚。
例如,我們常常聽到“歧視”、“公平”、“緣分”、“命運”等詞,很熟悉這些詞,就以為它們的意思很清楚。
其實這些詞的意思有時並不清楚。

以“歧視”一詞為例,在某些情況下它的意思並不清楚。
男士為女士開門算不算對女性的歧視?將精神病院建在遠離市區的地方算不算對精神病患者的歧視?
在車上你讓座於一位老人家,如果有人批評你年齡歧視,你就要請他釐清“歧視”一詞的意思。


再看看下面的一段對話:

  甲:你相信命運嗎?
  乙:我相信命運,但我更相信人能戰勝命運。
  甲:如果能夠被人所戰勝,那就不是命運。命運是主宰一切的東西,它是無法改變的。
  乙:這是宿命論的觀點,我不同意。我認爲人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
  ……  

當有人問“你相信命運嗎”時,人們總是立刻回答“相信”或“不相信”,很少有人懂得先問“命運”一詞的意思。
這個詞的意思其實並不清楚,在上述對話中,甲乙二人對它就有不同的理解。
什麼是“命運”?有人説它是機遇,有人說它是冥冥中注定的東西,有人說它是一種必然性。
但這些又是什麽意思呢?要回答有關命運的問題,首先必須釐清“命運”一詞的意思。



荒謬或怪異的說法
如果一個句子的意思過於荒謬,嚴重違反常識,那麼就要注意,可能某些關鍵詞的用法被改變了。例如有人認為:
   可能瘋子才是正常的,而一般所謂正常的人才是不正常的。
這顯然是故作驚人之語。“正常”一詞在這裏是關鍵詞,它顯然被誤用了。
如果一個句子的表述有些怪異或晦澀難慬,就要警惕,可能將語言做了不正當的使用。
在哲學、文學評論等領域中經常出現這種現象。



一些抽象、堂皇的概念
抽象詞語比具體詞語更容易出現意義不清楚的現象;堂皇的字眼也往往比平凡的字眼更容易使人產生混淆或困惑。
“桌子”、“筷子”、“書本”等具體或平凡的詞其意思一般是比較清楚的;
但一些抽象或堂皇的詞,如“知識”、“平等”、“真理”、“人權”等,其意義往往是含糊的。

因此,當我們討論一些“重大”的思想性問題時,就容易因一些字眼的不當使用而產生思想上的混淆。
所以在討論哲學、政治等問題時,就要格外留心這些抽象、堂皇詞語的使用。



一些似是而非的“深刻”的說法
我們有時會遇到一些貌似深刻卻似是而非的說法。例如:
     最危險的地方其實是最安全的。
     要發生的最後總會發生。
等等。一方面這些說法似乎很有智慧,似乎對某些問題有一種深刻的洞見;
但另一方面這些說法似乎又有不妥的地方,令人感到困惑。
在這種情況下就要先弄清有關詞語的意思。



某些沒有結果的爭論
有些數學或科學問題暫時沒有答案,這是因爲這個問題太難或我們的知識不夠。
但有些哲學或價值方面的問題爭論了千百年都沒有結果,
不是因爲這個問題太難或我們的知識不夠,而是因爲這個問題本身的意思就不清楚。
例如:

     生命有什麽價值?
     人生的目的是什麽?
千百年來人們不斷到探討這些問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彼此爭論不休。
實際上這些問題的意思並不清楚,不同的人對它們作了不同的解釋。


在以後的幾講中,我將對以上所提到的問題或說法作出分析批判。

[ 本文章最後由 狐穆兒 於 09-5-15 20:49 編輯 ]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第2講:從釐清語義入手解決問題

第2講:從釐清語義入手解決問題   
張海澎 於 週三, 07/11/2007 - 15:07 發表   


不同性質的問題
常見的問題有事實問題,價值問題和概念問題三種。
事實問題問的是有關實際的情形。如:“在香港安樂死是否合法?”“素食對健康是否更有益?”
價值問題問的是有關評價、規範等問題。如:“安樂死應否合法化?”“應否提倡素食?”
概念問題問的是有關概念的用法。如:“移除植物人的維生設施是不是安樂死?”“喝牛奶算不算素食?”


要優先解決概念問題
有些問題看起來是單純的事實問題或價值問題,實際上隱含着概念問題。例如“素食對健康是否更有益”這個問題雖然是一個事實問題,但也隱含着概念問題,因為它沒有說清楚是哪一方面的健康,而且“素食”一詞的意義也需要釐清:未受精的雞蛋算不算素食?含動物基因的大豆算不算素食?等等。
遇到這類問題,我們應先解決有關概念問題,然後才能解決其他問題。我們要先問清楚怎樣才算吃素以及對哪一方面的健康而言,然後才有可能回答“素食對健康是否更有益”這個問題。


問題的答案取決於有關問題的意思
對於有些問題,答案往往是“這取決於有關問題或某某詞的意思”。例如,對於“素食對健康是否更有益”這個問題來說,答案取決於“素食”一詞的定義以及它對哪一方面的健康而言。素食可能對某一方面的健康有益,例如對心血管的健康有益,但也可能導致營養不均衡,從而不利於其他方面的健康。這是一種從釐清意義入手來回答問題的方法,它具有如下的形式:
  對於某個問題Q,答案取決於Q的意思。
  如果Q的意思是X,則問題的答案是A。
  如果Q的意思是Y,則問題的答案是B。
  如果Q的意思是Z,則問題的答案是C。
  ……
釐清一個問題的意義時,可以釐清整個問題的意思,也可以只釐清某些關鍵詞的意思,視情況而定。看看以下兩個例子。

  例1 據說有一年牛津大學法律系的面試題目是:
      如果甲在乙家的牆上畫了一幅畫,那麼這幅畫是屬於誰的?
    如果你是去面試的學生,你會怎樣回答這個問題?
  分析:
  這個問題的意思不清楚,答案取決於這個問題的意義。
  如果它問的是:誰是這幅畫的創作者?那麼答案是:這幅畫屬於甲。
  如果它問的是:誰是這幅畫的收藏者?那麼答案是:這幅畫屬於乙。
  如果它問的是:誰是這幅畫的版權持有者?
(比如將它印製出版或開放給公衆參觀時會產生收益歸誰這個問題。)
那麼答案可以是:畫同屬甲乙二人;也可以是:畫不屬於他們任何一人;
或其他答案,甚至可以沒有答案。(視乎雙方是否有協定或當地有關的法律而定。)



  例2 人生的目的是什麽?
  分析:
  在這個問題中,“目的”一詞的意思不清楚。
  如果“目的”一詞指的是一個人在一生中最想做的事,那麽它沒有一定的答案,因爲每個人的人生目的都不一樣。
  如果“目的”一詞指的是每個人與生俱來都必須完成的使命,那麽答案是“沒有”,因爲並不存在着這麽一個人生目的。

[ 本文章最後由 狐穆兒 於 09-5-15 20:49 編輯 ]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第3講:事實之爭與言辭之爭

第3講:事實之爭與言辭之爭                                   
張海澎 於 週日, 07/15/2007 - 11:02 發表   
   

無謂的言辭之爭

有時人們為一個問題而爭論不休,雙方都以為在爭論一些有關事實的問題,而實際上他們的觀點並沒有實質上的不同,只是一種無謂的言辭之爭。
因為雙方在有關事實方面並沒有不同的意見。
他們之所以產生這樣的誤解,可能是雙方對某些詞語作了不同的解釋。

第2講提到牛津大學法律系的面試題目:如果甲在乙家的牆上畫了一幅畫,那麼這幅畫是屬於誰的?
如果有兩個人為這個問題爆發爭論,一個說這幅畫屬於畫者,另一個說這幅畫屬於屋主,這種爭論就是無謂的言辭之爭。
雙方對於事實都沒有不同的意見,對於所發生的事情都知道得十分清楚。
大家所不同意的,不是有關事實,而是有關詞語的用法。即大家對“屬於”這個詞作了不同的解釋。
再看看下面這個例子。



人在扮演上帝的角色?
基因工程引起很大的爭議。有人贊成也有人反對基因改造或複製人類。
如果人們爭論的是這種技術對人類的將來有什麼好的或壞的影響,那麼他們的爭論就是有關事實之爭。
如果他們爭論的是道德或宗教上的一些觀點,那麼這種爭論就容易流於無謂的言辭之爭。


例如有人之所以反對基因改造或複製人類,是因為他們認為“人不能扮演上帝的角色”。
但“人扮演上帝的角色”是什麼意思?基因改造或複製人類就是在“扮演上帝的角色”?
有些人認為這不等於扮演上帝的角色,有些人認為這就是在扮演上帝的角色。
這個問題如果爭論下去,也是無謂的言辭之爭。


在什麽意義上可以說“人在扮演上帝的角色”?
在一般的意義上,我們不會將複製人類說成是在扮演上帝的角色,故這僅僅只是在比喻的意義上説的。
由於反對者沒有強有力的理由反對複製人類,就以“這是在扮演上帝的角色”為理由反對複製人類。
乍看這個理由似乎非常有力,但明白了它的意思後,就會發現它根本不能成爲反對複製人類的理由。
因為它只不過是在玩一些語言遊戲而已。



分析一些似是而非的驚人之語
有些説法初看起來十分驚人,但實際上只是說了一些平凡或衆所周知的東西。
它之所以看起來驚人,是因爲它改變了某些詞的慣常用法,因此產生了誤導。
我們可以從釐清有關詞語的意義入手來分析這些故作驚人之語。這種分析法的步驟如下:

  看看在什麽意義上,可以說某句話S是真的?
  在一般的意義上,即按照有關詞語的慣常用法,我們不會認爲S是真的。
  在某種特殊的意義上,可以說S是真的,但有關詞語的意思已經不同了。

看看下面的例子:
植物也有智力?
一些植物學家宣稱,他們發現植物具有解決問題的能力,這表明植物也有智力。

英國《焦點》月刊4月號刊登文章說,植物面臨挑戰時表現出聰明舉動的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牠們遭到動物攻擊時的反應。
例如,金合歡樹會產生一種味道不好的丹寧酸以阻止動物啃食自己,被啃食過的金合歡樹葉會釋放一種氣味,周圍其他金合歡樹會識別出這種氣體,從而在捕食者到來前釋放出丹寧酸。


英國愛丁堡大學植物學家特里瓦弗斯說:“動物身上被許多人認為聰明的舉動也能在植物的行為中看到。
智力通常被定義為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植物也有。”


牛津大學的凱利進行了一項長達15年的研究,顯示出植物具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凱利將寄生植物菟絲子移植到營養狀況不同的山楂樹上。
結果發現,菟絲子更喜歡纏繞在營養狀況好的宿主上,而拒絕營養狀況差的宿主。
凱利稱,菟絲子在從宿主身上吸取養料之前就顯示出了這種接受和拒絕的反應。
牠具有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選出哪個宿主值得去纏繞,哪個不值得。


特里瓦弗斯說:“在植物細胞中一定進行着某種‘思考’,但我們不知道這是怎麼完成的。植物能夠對環境進行評估,這意味着它們的行為比人們意識到的要複雜得多。”



分析:
看看在什麽意義上,可以說植物也有智力。
按照“智力”一詞的通常用法,我們不會說植物有智力,只有某些較高等的動物才有智力。
當科學家說植物也有智力時,他們是改變了或者歪曲了“智力”一詞的意思。


智力一般指的是有意識地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植物對某些環境做出反應時,它並非是有意識地去解決一些問題,而是一種無意識的反應。因此不能說植物也有智力。


當科學家說植物也有智力時,他們的意思只不過是說:植物會對某些環境做出自然的反應。
“植物也有智力”只是故作驚人之語,知道了它實際的意思,就不會被這種說法所誤導,以為植物也會像某些高等動物那樣懂得思考。


[ 本文章最後由 狐穆兒 於 09-5-15 20:53 編輯 ]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第4講:語境

第4講:語境
張海澎 於 週五, 07/20/2007 - 00:50 發表   


語言表達式離不開語境,單獨一個詞或一個句子是沒有意義的,它必須處於一個語境中才有意義。
那麽,什麽是語境呢?語境就是當說出一句話時,決定或影響這句話意義的情境。
它包括時間、地點、上下文、説話的場合、説話者和聽話者、説話者和聽話者的情況、説話者和聽話者的身份或地位、説話者的意圖或目的、大家所擁有的知識和信念、所談論的話題、當時所發生的事情、社會歷史背景……。


以下以一些例子來進一步説明什麽是語境。


詞語和語境
同一個詞語,在不同的語境中可能會有不同的意思。其意義取決於它在具體情境中的運用。
看看下面這個例子。

  例1 “蘋果”一詞在不同語境中的不同意思。
  語境一有人送來一個水果籃,問你喜歡吃什麽水果,你說“蘋果”,這時“蘋果”一詞指的是一種水果。
  語境二你與朋友一起去買報紙,他問你平常看什麽報紙,你說“蘋果”,這時“蘋果”一詞指的是《蘋果日報》。
  語境三某商業機構將某個投資計劃命名“蘋果計劃”,因此,當職員們講到“蘋果”時,指的是這個投資計劃。“蘋果”一詞可以是一個代號,指稱某個人或某個行動。
  等等

句子和語境
同一句話在不同的語境中可能有不同的意思。
以“我明天要參加考試”這句話為例,隨着説話者的不同,“我”也指稱不同的人;
隨着説出這句話的時間不同,“明天”也指示不同的日期。下面看看這個例子。

  例2 “天就要塌下來了”這句話在不同語境中的不同意思。
  語境一一位學生考大學失敗,非常難過。當他說“天就要塌下來了”時,表達的是一種悲觀失望的情緒。
  語境二狂風大作,烏雲密布,一位正在觀察天氣的人說:“天就要塌下來了”。他是誇張地表達了即將下暴雨之意。
  語境三大人對一個不停地哭閙的小孩說:“你再哭的話,天就要塌下來了”。他是在嚇唬這個小孩。
  語境四古人以爲天是由某種物質構成的,籠罩在上空。當他說“天就要塌下來了”時,他真的以爲天就要塌下來了。
  等等

為一句話設想一個語境
一個句子要有意義,離不開一定的語境。因此,理解一個句子的意思時,要將它放在一定的語境中來理解。
有時我們似乎不必特意去設想一個語境就很容易理解一句話,這是因爲我們不知不覺地把它們放在一個一般或熟悉的語境裏。


為一句話設想一個語境,就是設想一個使這句話有意思的語境。
也就是說,想一想在什麽情況下可以有意思地說出這句話。

  例3 在哪些情況下可以有意思地問別人“你爲什麽不帶傘?”
  答:
  語境一那天整天下大雨,你見到你的朋友渾身濕透了,他明知下大雨也不帶雨傘。在這種情況下,你就可以問他爲什麽不帶傘。
  語境二那天沒有下雨,你的朋友曾經借了你的傘並且答應那天還給你,但那天沒有帶來。在這種情況下,你就可以問他爲什麽不帶傘來。
  語境三那天陽光非常猛烈,平時在這種情況下你都會帶傘,但那天你沒有帶,結果被太陽曬得滿臉通紅、滿頭大汗。在這種情況下,你的朋友就可以問你爲什麽不帶傘。
  語境四一隊遊客到一個瀑布底的附近看瀑布。導遊事先通知遊客要帶備傘,以免被濺起的水花淋濕了。但有一個遊客沒有帶傘,被水打濕了衣服,十分狼狽。在這種情況下,導遊就可以問他爲什麽不帶傘。
  等等
從例3可以看到,只有在某些特定的語境裏,我們才能有意義地問“你爲什麽不帶傘”這個問題,我們不會無緣無故地問這個問題。如果那天既不下雨,也沒有太陽,也沒有什麽特殊的理由要帶傘,你問人家爲什麽不帶傘就是無的放矢,人家會莫名其妙,不知怎樣回答你,他可能會反問你爲什麽要帶傘,是不是氣象台預報今天會有暴雨,等等。

語境分析概念用法分析是本講座第一輯的主題,以下各講將詳細介紹這兩種分析的技巧。這兩種技巧在思考方法中非常有用,可以解決許多思想上的困惑和混淆。

[ 本文章最後由 狐穆兒 於 09-5-15 20:55 編輯 ]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第5講:語境分析(上)

第5講:語境分析(上)                                   
張海澎 於 週二, 07/24/2007 - 12:24 發表   
   


同一個語言表達式,在某些語境裏可以有意思地說出來,而在另一些語境裏說出時卻沒有什麽意思。
在前一種情況下,我們說這個語言表達式是被
合語境地使用
在後一種情況下,我們說這個語言表達式是被
不合語境地使用

怎樣區分一個語言表達式的合語境使用和不合語境使用?
這需要對語言邏輯的敏銳性。
本節通過分析批判一些語言不合語境地使用的例子,詳述語言表達式與語境的關聯,提高讀者對語境的敏銳性。



不合語境用法的問題
有一次筆者的一位朋友突然問我:“你爲什麽不去學中醫?”我奇怪地問她:“爲什麽會問我這個問題?
”她說:“你那麽注重健康,應該去學中醫。
”我反問她:“你爲什麽不問我‘爲什麽不去學西醫’或問我‘爲什麽不去學營養學’或問我‘爲什麽不去當健身教練’?
”最後,我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地問她:“你那麽注重穿著,爲什麽不去學時裝設計?”她語塞。


注重健康未必就要去學中醫,也可以學西醫或學營養學或當健身教練,等等。
在這種情況下問別人“爲什麽不去學中醫”就是無的放矢,人家不知怎樣回答你。
正如因爲別人注重穿著就問人家“爲什麽不去學時裝設計”一樣,也是無的放矢的。
只有在某些特殊的情況下才能有意義地問別人“你爲什麽不去學中醫”。

現在看看在什麽情況下可以有意義地問別人“你爲什麽不去學中醫?”
  情況一:一個人從小對中醫着迷,也立志懸壺濟世,但後來並沒有學中醫。在這種情況下你就可以有意義地問他“你爲什麽不去學中醫?”
  情況二:某人將西醫批評得一無是處,對中醫卻推崇備至,並且一直以發展中國的傳統醫學為己任。但後來上大學讀的卻是西醫。在這種情況下你就可以有意義地問他“你爲什麽不去學中醫?”
  等等。


不合語境用法的陳述
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話“你所說的並不足夠,讓我補充幾點……”等等。但這種説法常常是無的放矢的。比較下列兩鍾情景:
  情景一:某甲偏食,不喜歡吃蔬菜水果。雖然身體沒有出什麽毛病,但你還是告誡他要多吃蔬菜水果,營養要均衡。這個時候某乙“補充”說:“光多吃蔬菜水果是不夠的,還要做適當的運動。”
  情景二:某甲身體不佳,缺乏運動,膽固醇偏高。雖然沒有出什麽毛病,於是你告誡他少吃高脂食物,要多吃蔬菜水果。這個時候某乙補充說:“光多吃蔬菜水果是不夠的,還要做適當的運動。”

  分析:
在情景一中,如果當時的話題是有關營養均衡的問題,那麽某乙所作的“補充”就是無的放矢。
當然,某甲可能真的缺少運動,某乙是要提醒某甲要多做運動。但這時某乙並非真正補充你對某甲的告誡,而是講了另外的話題。


在情景二中,某乙所作的補充就是必須的,因爲當時的話題是針對某甲的健康問題,而缺乏運動正是使他健康不佳的重要因素之一。

某種説法是否充分,是否需要補充,取決於所討論或所要解決的問題。
當我們對某些看法提出一些補充的意見時,這些意見對於所討論的問題來説必須是相關且重要的,否則就不是真正的補充,而是無的放矢或改變話題。
這樣的一種“補充”是沒有意義的,對任何觀點我們總能作出這樣的“補充”,而且可以無止境地“補充”下去。


在開會、討論或商量問題時,常常出現這種自作聰明的人。
遇到這種無的放矢的“補充”,你可以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對他的“補充”再加以“補充”。
在“情景一”的情況下,你可以對他說:“光是運動也是不足夠的,還要多看書;光看書也還是不足夠的,還要談戀愛……”




狐:事實證明,我根本沒有另外插入話題......(那我第一篇真的變成廢言了....
紅字部分,是另外框起來的,並不是原作就特別註明。不過,基本上,不只紅字部分,其他部分也都很重要。


[ 本文章最後由 狐穆兒 於 09-5-15 21:18 編輯 ]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4-4-25 03:41 , Processed in 0.595301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