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名望的騎士

☆☆☆☆☆☆☆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文/DUST

  「眾人的力量是強大的,雖然我們偶爾會陷於對自己棉薄之力感到無奈,例如選舉投票時。」

  「公共參與」跟「選舉投票」(*01)有個很大的不同點,那就是公共參與會讓參與者有紮實感,而且可以做一些事、跟各種立場的人互動,並且在最後的結果中可以清楚看到自己參與的痕跡、留下一些記憶。「選舉投票」就沒這麼好康,特別是國家級的公職選舉,其實每個人多半都會疑惑自己的一票到底價值在哪裡(這讓我想到政治人物說的選民「神聖的一票」,感覺很像是催眠的詐騙技倆),投票的人太多,自己的意見不過就是結果的數百萬分之一,一點做決策的成就感都沒有。

  說這要幹嘛呢?這是我的新發現,我覺得這有可能是這個世代與上個世代政治參與度有所落差的原因之一(*02)。過去時代因為直接在生活中面臨了不自由的種種威脅,面對這些威脅,他們選擇抗爭(也是唯一手段)要求人民要有制衡威脅的權利,這個權利就是選舉。在擁有了這個權利的現代社會,人們依賴選舉機制來表達各種對公共議題的意見,但情況惡化的是,這些意見沒辦法被細分,選民們無法對各種議題表達看法,他們只能透過選擇某些自己認為比較重要的議題並且某位候選人符合他的看法就投他一票來表達意見,而對次要議題的主張如果不在相同候選人身上,就只好犧牲掉了(*03)。

  另外,我們也得看到的是,抗爭是被認為不好的,我們時常被灌輸和平思想,諸如制衡、對立等字眼,都有種負面的印象,同時我們也很強調「一致」,任何「不同」都會被視為「異端」(這在教育環境中很明顯);這種環境之下,我們的意見表達會偏向想磨合「常態」,例如用選舉取代上街頭(*04),加上一些複雜的因素,讓人們對公共議題的感覺逐漸簡化,甚至有人可能會認為統獨是公共議題的一切,好比我媽認為經濟是政治的一切一樣。

  對大多數人而言,上街頭很丟臉,但除了上街頭跟投票,他們也許不知道還有什麼管道可以發聲他們的意見,就這點來看,我覺得青輔會的觀察很正確,他們認為青年不是沒有理想,只是理想不知道要往哪裡放,所以因此規劃了青年國是會議提供管道。

  其實社會本來就有許多公共參與的機會,特別是對切身事務更是如此,例如工會、學生組織、社區會議。但對更廣泛或不那麼切身的議題,的確就不是那麼容易發現或接觸,像是核四、法律改革、老人年金...,它充其量可能就是一些核心人物開開座談會或者來個遊行一下,參與民眾的角色很可能被定位成「民眾意見」,而不是更重要的「議題討論者」或「議題參與者」(我不知道這算不算是一種公共參與環境的常態缺點,也許這也可能是不得不如此)。

  在這些可以想像得到的參與管道,多多少少令人感到無力,但這不意味著我們就不該走這些路,反而我們要做的應該是多多鼓勵更多人去嘗試,因為這些還是有轉變的可能。

  「參與,至少有機會把困境提出來,解決困境剛好是雙方都期望的。」

  參與者因為種種阻礙而心灰意冷,這剛好是推廣者不願見到的(*05),推廣者似乎沒有發現到這些對參與者的困境(或者應該說沒有試圖解決它),這得依賴參與者的提醒與建議。各種議題面對的參與困境可能都不一樣,所以從制度面來解決應該不太容易,倒是讓參與者自己提出覺得可以有效參與的方法、連同推廣者一起思辯,就有比較高的解決機會。

  「讓民眾的意見能夠更加落實而非透過投票犧牲大半」是有意義的,但要如何激起民眾參與「公共事務」的心?除了上述的阻力設法排除以外,我們似乎也得思考透過更多方法來達成。

  「社會各種問題解決的根本,很可能就在於對社會的關心。」

  如同對子女的關心一樣,有關心,就會時常念茲在茲,這是一切後續行動的動力(*06),也是裏想箱主打的核心價值。「社會缺乏眾人的關心嗎?」也許無法武斷地說「對」,但這是各種現象可歸究的可能原因,就算它稱不上是個原因,我也相信如果能有更多的關心,那麼社會就會有更好的發展(許多問題可以有更大的機會獲得解決),這應該是無庸置疑的。

  據我的瞭解,在許多時候,人們批判問題總是缺乏對該議題瞭解的基礎,他們會訴諸直覺、用簡單的描述帶過不願仔細思辯(不見得是能力問題),這很可能來自於他們對這樣的議題沒有意願討論(或者不把它當成是一件重要的事),沒有意願的原因則多半是基於認為跟自己無關(例如我對國際事務就沒什麼興趣)。但社會問題真得如此無關嗎?很難說,也許真的就是這樣,不過如果可以的話,我們應該試著強化民眾對公共事務(多半包含社會問題)的連結感,這不是詐騙行為,而只是對我們來說,社會真實面貌應該是各種公共事務(或大多數公共事務)都是跟每位民眾有切身關係的,而我們讓更多人理解我們的看法;這會是一種互動的過程,如果互動後發現真實狀況是不那麼有關,那我們反而會被說服的(*07)。

  我們所強調的關心社會,並不是或有或無的問題,而應該是程度上的差別;我記得前幾天看公視的《有話好說》(*08),現場來賓有一位是推動最近繼承法修正的主導者之一,她因為自身背負繼承債務的經驗而跟許多人組織起來遊說立法院修法,同樣的,也有人遇到相同的問題,但他們則是看到了相關新聞或者看了這個節目才得知有這樣的行動。從這裡我們可以觀察到一件事:「就算是跟自己切身的問題,也不見得會訴諸行動來改變。」這看似跟關懷的多寡無關,不過如果它的成因在於不知道該怎麼發聲或解決問題,很可能就是因為對社會關心不足(這裡指的是平常沒有那種習慣,而不是對當下這個個案而言),所以不知道方法(*09)。

  一個人願意關心社會,他會試著尋求一個真正能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學會理性看待事情、願意解決不同立場的問題、讓妥協取代持續鬥爭進而使政策得以進行...;當然,不見得一個人具備社會關懷就會連帶擁有這些能力,很多時候他們會陷於錯誤、沒辦法發現這些解決問題的關鍵,這有賴於其他人的協助,而這也是裏想箱團隊應該做的事:「除了讓更多人擁有關懷社會的心以外,我們也得讓他們學會如何有效實踐自己的關懷。」

  我們的理想其實大得嚇人,類似一個規模龐大的教育計畫(如果對這種描述頗有微詞,別忘了我在*07註解後段的主張),這會牽涉到許多關於溝通互動、關於學習、關於經驗累積、關於各種執行模式與涵蓋範圍的考量。值得一提的是,因為我們嘗試的是幾乎沒人做過的事(也許有教育目標有類似的想法,不過畢竟它沒被認真看待過,至少台灣是如此),我們除了應該感到慶幸以外(*10),也必須對充滿挑戰的未來有所警覺,這時團隊的學習顯得非常重要,我們得先具備許多能力(例如怎麼有效地說服別人,而且這種說服得是真的讓對方內心徹底改觀,而不是表面上的說不贏;簡言之,就是讓對方產生觀念的「內化」。當然,還有自己面對議題的思辯能力、對政策的推廣規劃能力等等),才能有效實踐我們的理想。我目前對團隊的想像是,「邊做邊學」,試著在論壇說服別人、試著描述自己的想法、試著參與政策規劃…,這些經驗都能構築我們所需要的能力,同時也透過團隊的特性,讓團員間能互相分享、討論各種經驗,畢竟這就是我們共同的目標。

  論壇、部落格或電子報,只是我們目前實踐的媒介,這點也不能忘卻,我們應該試著做任何我們所能做的事,包含設立NGO、辦實體雜誌、開設學校...,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跟同儕們說說我們的理念,讓更多人獲得一點改變或啟蒙,都是對社會有幫助的,哪怕一百人裡面只有一個人也好。

  「既然應該做我們所能做的任何事,那我們也該時常思考著我們還能做什麼。」

  這句話是我個人對團隊的基本期望,我們絕對不能設限只做某些事,這不僅僅是對未知事務的期待,也是對既有事務的基本懷疑,因為我們在做的很可能徒勞無功,我們得隨時檢視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否真能達成目的,同時這也是團隊進步的基本要件。

  作為一個社會改革的團隊,我希望各位成員都能認真思索團隊的理念,應該試著自己去發掘類似的思考(不管是過去經驗或重新創造),因為這是團隊的精神指標,也許哪一天,你也能找出一個更棒的理念來推翻它呢!因為裏想箱不只要實踐,也需要學習與進步的改變。(2008/04/25)



—————
註釋:

*01:嚴格說起來「選舉投票」也算是「公共參與」的一環,它們不是兩個對立的概念,只是筆者把這裡的公共參與限縮成有比較複雜過程的活動,例如經過集會、討論、各立場妥協取得共識、詮釋自己的主張、描述問題、實行計畫、參與活動最後的決策…等;當然,這對象還是公共議題,而不是私人事務或犯罪計畫。

*02:說是「之一」的原因,是因為我認為這中間牽涉很多因素,而且大概也沒人能主張某個原因是問題的癥結,因為要證實直覺上應該辦不到。

*03:例如,A與B候選人你得選一個,A主張廢除死刑、B主張減稅,雖然我兩個都贊同,但我只能選一個我比較重視的來投,例如投減稅一票,我的廢除死刑意見就只好犧牲了。(這還是非常簡單的例子,往往候選人的政見多到嚇人;你可以試著思考白冰冰的例子,她因為主張不能廢除死刑,所以放棄她對民進黨的支持,至於她過去支持民進黨的理由是什麼我不知道,但顯然那並不比死刑來得重要。)

*04:這讓我想到我之前的憲法老師提過的一個主張,他認為紅杉軍運動是錯誤的,理由是他認為那是「體制外」的做法(他提到的「體制內」,是指透過罷免機制)。我對這番言論實在感到很驚訝,雖然中華民國法律限制集會遊行這點也很令人匪夷所思,只要是造反有理(並且不殺人放火),我實在是想不出來有什麼可以反對或指責為錯的。

*05:這在大多時候是對的,因為議題的推廣者往往是希望能有更多人響應才會舉辦活動跟民眾互動。

*06:雖然這麼說,但還是有許多時候是有關於私利的因素。所以筆者自然指的是「有助於發生好結果的純淨、正向的動力」。

*07:在這點被說服沒什麼不好,好比我對國際事務的冷漠就是因為覺得它離我太遠,就算讓我陷於錯誤感覺它是切身的,我也想不到我對國際事務能有什麼具體的幫助。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那我們反而是會被說服的」是基於一種對理性的堅持,它也是一種獨立思考的展現,我個人很喜歡用這句話。

*08:一個政論節目,於週一至週五晚上七點至八點,是由人本教育基金會的史英所主持,這不像其他新聞台的政論節目充滿政治立場色彩,反倒是多半著重在民生議題上,算是一個優質節目。

*09:一般來說,關心社會意味著我們很在意這些事,這種在意會導致我們想瞭解更多相關的訊息,而這也包含了某些人參與議題與改革的過程,進而我們會瞭解如果遇到想解決的問題時該怎麼做。

*10:這當然值得慶幸,因為我們等同於是這方面的領導者,或至少是開路先鋒。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總評分:  聲望 + 2   檢視全部評分
soking  。口。good!  發表於 08-6-1 02:10 聲望 + 2 枚
全世界最先進的跳動筆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4-4-23 20:17 , Processed in 3.506158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